《傷仲永》教案(通用13篇)
《傷仲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傷仲永》教案 篇2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 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學生聽話,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么好,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說很到位,以后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
《傷仲永》教案 篇3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 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教案 篇4
課題 《傷仲永》授課教師萬法平主備人 課時第1課時 (總1課時)課 型教讀課審閱人 教學目 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重點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法學法 指導點撥、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學習教具投影儀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臨川先生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 教后小結 教學過程環節教師活動(學法指導)學生活動估時 導入課題 投放目標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4、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1、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2、了解作者3、初讀課文
5 自主探究 1、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2、(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1、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2、質疑問難,互相解決 問題研討 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2、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余聞之也/久。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1、(分組討論)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2、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選材組材,'見''聞'交織,詳略有序。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用詞精當傳神。'啼'、'忽''即''立'三個副詞'環謁' 課堂小結
《傷仲永》教案 篇5
23、傷仲永 教案(語文版)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采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文章,這種文章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么,作者在《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c、作者的感情。(哀傷,惋惜)
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ān)、環謁(yè)、稱(chèn)、泯(mǐn)
即書詩四句
結合課后練習二劃分朗讀節奏。(停頓要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找準停頓、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四、積累實詞
分組討論,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義
其:①并自為其名 自己的,代詞。②父利其然也 這樣 ③稍稍賓客其父 他的,代詞。 ④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它的,指詩,代詞。⑤其詩以養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詞。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4、詞類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五、翻譯全文
六、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齊背課文
二、分析課文
那么,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學,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那么,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原文怎么說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書詩四句”“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為后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蘊含主題的地方。
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泯然眾人矣”。
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強調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方仲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文章的內容。
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
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示例:
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真為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借事說理。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小結本課
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才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六、作業
小練筆《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23、傷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傷仲永》教案 篇6
教前聚焦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后的含義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專家點評:
在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教師別出心裁地采取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的方法,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軒)
教后拾零: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么?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后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里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里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么,怎么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里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復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復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后,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于學生的閱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并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
《傷仲永》教案 篇7
教學設想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后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 新課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學生聽話,分析能力,并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教師應以學生的看法為主。教師不作統一要求。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容梗概。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為下一步訓練作鋪墊。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文中理解有困難的詞句或文言常用詞語。以提問形式在班內交流教師適當提高、指導。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礙。為下步訓練作準備。
三、探究課文內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說明:此三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重點在對原文的理解與應用。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1、初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在朗讀方面、斷句、節奏、語氣語調都有一定的難度。要加強朗讀,力爭在理性的基礎上,多背誦多積累,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和體會,更要加強多種形式的朗讀。
2、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沒有想象的這么好,特別是后進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遺憾的教學中應重點注意。
3、討課題完成比預料的好,學生討論熱烈,各抒己見,模仿仲永及仲永父親的語氣進行勸說很到位,以后的教學中可加強訓練。
《傷仲永》教案 篇8
第5課 《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5.傷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 篇9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傷仲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傷仲永》教案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題解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全班齊讀課文。
三、把握課文內容:
(一)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四、學習第一階段(1)
(1) 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 (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五、學習第二、三階段(2)
(1) 請一位學生朗讀。
(2) 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啟下(過渡句)
(3) 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 全班齊讀。
六、默讀(1)(2)段,說說這兩段的表達方式。
——記敘。
七、學習第(3)段。
(1) 男同學朗讀。
(2) 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3)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 齊讀第(3)段。
八、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讀全文。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課后練習四。
十一、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大家)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問,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反思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節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步驟一,檢查預習環節,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新式作業。這樣把教學內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三高”課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每個環節都重視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節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節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節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節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此環節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新式作業,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猶如十八中學沃土里綻開一株奇葩,盡管還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完善它,但它綻開的美麗與芳香,已預示它前景無限。它為我們教師減負增效的進行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模式,并引領我們教師闊步踐行,在教育改革的領域里再書壯美的篇章。
《傷仲永》教案 篇10
第5課 《傷仲永》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 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傷仲永》教案 篇11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其學習而被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傷仲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傷仲永》教案教學目的
1、理解人的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以及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并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方仲永“混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觀點?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題目中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三、析讀課文
1.朗讀課文。2.翻譯課文。 ——學生一人一句輪譯,要講清重點詞語;教師適當點撥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受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概括段意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四 問題發掘。
①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目的是什么?(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②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③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④第三段議論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⑤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呂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那么,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混然眾人矣”。
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負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
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3.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混然眾人矣”。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論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
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7.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8.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十.課文歸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揚后抑,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傷仲永》反思《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用兩課時進行教學,上完了這兩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兩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但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傷仲永》教案 篇12
一、 導入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法為導入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傷仲永》教案 篇13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三、小結
四、作業布置:完成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