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通用13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1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⑴ 積攢______ ⑵ 攢湊______
⑶ 系鞋帶_____ ⑷ 關系______
⑸ 嚇唬_______ ⑹ 恐嚇______
⑺ 強迫_______ ⑻ 強大______
2、按拼音寫漢字:
⑴ 確záo( ) ⑵ 尋mì( ) ⑶ chěng( )罰
⑷ yōng( )腫 ⑸ bó( )學 ⑹ 花pǔ( )
⑺ 丑lòu( ) ⑻ 延mián( )
3、改正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形近字易錯):
⑴ 天氣那么暖合,那么晴郎。( )
⑵ 我本來打算稱那一陣喧鬧偷偷遛到我的坐位上去。( )
⑶ 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多么臉紅,心多么荒。( )
⑷ “你真是丑得歷害!”野鴨們說。“不過只要你不跟我們族里任何人結婚,這對我們到也沒有什么大關系。” ( )
4、選詞填空:
⑴ 肥胖的黃蜂______在菜花上。( )(準確使用動詞)
a、爬 b、伏 c、趴
⑵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_______。( )(準確使用形容詞)
a、枯燥 b、無味 c、沒勁
⑶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________的書塾。( )
a、嚴厲 b、嚴酷 c、嚴格
⑷ 無論什么困難的事,______硬著頭皮去做,就______過去了。( )
a、只有 跑 b、只好 走 c、只要 闖
5、根據課文原意,寫出下列加粗詞的同義詞:
⑴ 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 )
⑵ 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 )
⑶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
⑷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 )
6、依據解釋寫出相應的成語:
⑴ 人聲嘈雜,好像鍋中的水在沸騰。( )
⑵ 很少有人到這里來。 ( )
⑶ 人的興致高,情緒飽滿。 ( )
⑷ 襟懷坦蕩,公正無私。 ( )
7、下面幾句話,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分析心理)
⑴ 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釋加粗詞在句中的意思:
⑴ 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
鑒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
機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人聲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⑴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
⑵ 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 )
⑶ “闖練,闖練,英子。”我臨去時爸爸還這樣叮囑我。( )
⑷ 那只貓兒是這家的紳士,那只母雞是這家的太太。( )
二、閱讀
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①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②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 )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④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
⑴ 理清這段話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劃分層次,歸納屋意。(分析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者描寫雪地捕鳥,采用了______的寫法,先說百草園的冬天__________,再說下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作者寫“捕鳥”時注意過程的描寫。先寫捕鳥的時間,__________,再細寫捕鳥的方法。收獲是__________。(概括要準確)
⑷ 作者寫這段文字的目的,也是為了說明( )。
a、下雪后在百草園里拍雪人和塑雪羅漢無人鑒賞。
b、下雪后在百草園捕鳥充滿了樂趣。
c、冬天可以在百草園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
d、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
⑸ 請用原文的詞語組成一句話,概括下雪后在百草園“只好來捕鳥”的原因。(不超過11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______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⑴ 寫出這段文字記敘的要素:(考點)
①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 故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故事的經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故事的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長媽媽講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是( )(文章的每一部分都為表現主題服務)
a、表現長媽媽具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b、是為了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
c、是為了表現百草園里有毒惡事物的存在。
d、是為了說明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從而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⑶ 給以上文字擬一個小標題,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遲到
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有一件事我永遠忘不了……
當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早晨躺在床上不起來的毛病。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有一陣愁,心想,已經這么晚了,等起來,洗臉,扎辮子,換制服,再走到學校去,準又是一進教室就被罰站在門邊,同學們的眼光,會一個個向你投過來。我雖然很懶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奔向學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從早晨起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了,因為爸爸已經在吃早點。我聽著、望著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學不但要遲到了,而且還要被媽媽逼著穿上肥大的夾襖, (是在夏天!)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學校去!想到這么不舒服地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了。過一會兒,媽媽進來了。她看我還沒有起床,嚇了一跳,催促著我。但是我緊皺了眉頭,低聲向媽媽哀求說:
“媽,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學了吧?”
媽媽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當她轉身出去,爸爸就進來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來,瞪著我:
“怎么不起來?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著頭皮說。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學!起!”
一個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氣不挪窩兒。
爸爸氣極了,一下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我挨打了!
……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最后……我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______第一次花錢坐車上學。
雖然遲到了,但是老師并沒有罰我站,這是因為下雨天可以原諒的緣故。
老師叫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鐘。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功課全帶來了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道別了嗎?……我聽到這兒,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于流出來。
靜默之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神告訴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征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后來怎么樣了,我已經不記得,因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記得,從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欄校門的學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里舉著從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是她教我跳舞的。
⑴ 文中說父親“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概括敘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中加粗的“打開”、“拿”、“遞”、“看”、“拿出”等一系列極為細膩的動作描寫,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情感?(從動作描寫分析人物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在靜默時聽了老師說的幾句話,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差點流出眼淚來?(分析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請根據“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這一情境,寫一段“我”此時的心理活動,50字左右。(訓練寫片段,題型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爸爸氣極了”,竟用雞毛撣子打了“我”,對“爸爸”的這種教育方法你是怎么看的?(開放性試題!可贊成,可反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題目:______,謝謝你!
在你完成了初中學習任務,即將開始新的生活的時候,你可曾想到: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有老師的教育和培養,有長輩的關懷和愛護,有同學的幫助和關心……你一定想對他們道一聲“謝謝”。現在,請你以“______,謝謝你”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
1、先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
2、題目的橫線上可選填“老師”、“爸爸”、“(同學)”等詞語。
3、敘事要具體。
4、可以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
5、不少于600字。
6、文中不得暴露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則扣分。
7、書寫工整,卷面整潔。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⑴ zǎn ⑵ cuán ⑶ jì ⑷ xì
⑸ xià ⑹ hè ⑺ qiǎng ⑻ qiáng
2、⑴ 鑿 ⑵ 覓 ⑶ 懲 ⑷ 臃 ⑸ 博 ⑹圃 ⑺ 陋 ⑻綿
3、⑴ 和 朗 ⑵ 趁 溜 座 ⑶ 慌 ⑷ 厲 倒
4、⑴ b ⑵ b ⑶ a ⑷ c
5、⑴ 乘涼 ⑵ 如果 ⑶ 老師 ⑷ 尋找
6、⑴ 人聲鼎沸 ⑵ 人跡罕至 ⑶ 興高采烈 ⑷ 光明正大
7、⑴ 依戀 難舍難分 ⑵ 委屈 ⑶珍惜
8、⑴ 鑒定和欣賞 ⑵ 正派 ⑶ 秘密 ⑷ 人聲喧鬧的意思
9、⑴ 擬人 ⑵ 排比 ⑶ 反復 ⑷比喻
二、閱讀
1、⑴ ①~②為概括部分,①總領下文,②引出“捕鳥”事件;
③~⑤為分述部分,③捕鳥的時間,④捕鳥的方法,⑤捕鳥的收獲。
第一層①~②:由冬天百草園比較無味引出雪地捕鳥。
第二層③~⑤:具體介紹雪地捕鳥的過程。
⑵ 先抑后揚 比較的無味 拍雪人 塑雪羅漢 捕鳥
⑶ 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
⑷ b
⑸ 拍雪人和塑雪羅漢不相宜。
2、⑴ ① 晚間
② 古廟
③ 讀書人,老和尚
④ 讀書人夜遇美女蛇,被老和尚識破了機關。
⑤ 老和尚給了讀書人一個小盒子,并將美女蛇斂在盒子里。
⑥ 飛蜈蚣治死美女蛇。
⑵ b
⑶ 美女蛇的故事
3、⑴ ① 不許“我”乘車上學;
② 不許“我”逃學;
③ 打“我”。
⑵ 疼愛、愧疚之情
⑶ “我”意識到自己沒聽爸媽的話,惹爸爸生氣,是不應該的。
⑷ 略
⑸ 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2
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情感、和主題。
二、學習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寫,以及準確生動的動作描寫。
三、探討文中的疑難詞語和問題,培養探究的習慣。
教學重點:
一、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二、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和字形。
鑿【záo】畦【qí】嚇【xià】罕【hǎn】系【jì】
霄【xiāo】蝥【máo】竅【qiào】斂【liǎn】覓【mì】
秕【bǐ】躁【zào】塾【sú】恭【gōng】莢【jiá】
椹【shèn】蛉【líng】絡【luò】髓【suǐ】篩【shāi】
塾【shú】蟋【xī】蟀【shuài】蛻【tuì】橘【jú】
柚【yòu】寇【kòu】倜【tì】儻【tǎng】叵【pǒ】
噫【yī】嗬【hē】豁【huò】(豁[huō豁口]
攢【cuán】(攢[zǎn攢錢])宿【sù】(宿[xiǔ半宿]宿[xiù星宿])
拗【ǎo】(拗[ǎo拗斷]拗[ào拗口]拗[niù執拗])
2、掌握下列詞語的詞義。
確鑿:確實無誤。菜畦:菜地。
長吟:長聲鳴叫。云霄:極高的天空。
纏絡:纏繞。機關:計謀,心計。
陌生:生疏,不熟悉。鑒賞: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
人跡罕至:很少有人來到。覓食:尋找食物。
總而言之:綜合上面所說的內容。答禮:還禮。
方正:行為、品性正直無邪。消釋:(學識)精深廣博。
畢竟:終歸,到底。同窗:同在一個學校學習的人。
陸續:表示動作行為先先后后、斷斷續續。倜儻:灑脫大方。
人聲鼎沸:人生喧嚷嘈雜,好像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
3、作品簡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托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4、題目簡介:
①在浙江省紹興城內新臺門后,是臺門內十多戶人家共有的后園。1919年百草園和新臺門屋子賣給了姓朱的人家,從此百草園面貌大變,井也被填掉了。只有“短短的泥墻根”還保持原樣。
②三味書屋,在浙江省紹興城內新臺門魯迅故居東邊不院的對面,是清末秀才壽懷鑒(字鏡吾)的寓所內第三間房,用為書塾。“三味書屋”原名“三余書屋”。“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勸勉學者利用“三余”之時刻苦勤學。后來壽鏡吾先生的祖父把“三余”改為“三味”。“三味”的意思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zhuàn),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魯迅先生12歲到三味書屋讀書,中途曾有中斷,首尾共6年。
二、課文導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煩惱,隨著年歲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正課
(一)【聽課文錄音提問】
1、提問: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討論并歸納:文題出現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從此,可以發現,課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2、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間的過渡段。
討論并歸納:
(1)百草園:從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2)三味書屋:從“出門向東”到完。
(3)過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
3、提問: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
討論并歸納: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4、提問: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并歸納:(老師提示引導并歸納)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用詞貼切。(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
(2)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讓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形:肥胖、高大、臃腫、小球聲:長吟、彈琴色:碧綠、紫紅、菜花和蜂的“黃”。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鳴蟬。秋景:蟋蟀的叫
(3)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地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
(4)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二)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體會寫景的妙處。
(三)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第一部分。
1、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后,又寫的是什么?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讓學生簡要復述和評論這個故事。
2、問:文章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討論并歸納: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3、下面一段寫的是什么?寫的是冬天的百草園。捕鳥。
4、冬天的百草園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文章是怎樣描寫捕鳥的,準確地運用了哪些動詞?為什么要寫捕鳥?
討論并歸納: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二、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三、閱讀課文過渡段和三味書屋部分:
1、學生齊讀過渡段。
2、問:“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討論并歸納:不知道,從“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都無從知道”可以看出,三個“也許是”表示盡管猜測的原因很多,但一個也無法肯定。
3、問:“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句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心理?
討論并歸納:運用擬人,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
4、問: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5、問:第二部分一開始作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討論并歸納:先生很“和藹”。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6、問: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討論并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這種態度是否正確,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學生沒提出也可不討論。)
7、問:“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說明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8、問:你認為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寫得有趣味?學生自由發言,不求統一,合理就行。主要讓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內容。
9、問:從作者的記敘和描寫中,你覺得作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感情?學生自由討論,有理就行。
10、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討論“研討與練習”:一題的3小題)
四、小結:
全文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現了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樂的生活。
五、作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3
目的要求:
一、認識魯迅。
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明白魯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愛憎感情。
二、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
三、能夠記敘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內容充實,增進記敘的興趣。
要點難點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 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3.理解結尾的話。
4.理解行文中敘述口吻的變化。
寫作背景
本文的發表、結集和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發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題:《舊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后于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這正如《故事新編·序言》中所說:“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這時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還有如下說明:“……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擠出集團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魯迅在廈大期間寫的后五篇回憶性散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此前在北京期間寫的前五篇回憶性散文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段落大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寫作特點
課文說的是“我家”后面的一個“很大的園”,里面植物、動物很多,在童年魯迅來說,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時間空間順序來安排材料,勢必寫得雜亂無章,百草園為什么說是“樂園”,讀者也就很難從記敘中獲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熱心的導游,引導我們對百草園的環境和童年時代魯迅在這里充滿情趣的活動,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作業 練習
1.選出下面字形、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竹篩zhú sāi 簽賞jiàn shǎng
繡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淵博yuān bó
腦髓nǎo suí
C.確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蟬銳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錫箔xī bó 倜儻tì tǎng
2.選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釋不全對的一項:
A.人跡罕至(hàn稀少)
人聲鼎沸(fèi水開)
B.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里(liǎn放)
C.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
高枕而臥(wò睡)
D.總而言之(yán說)
無處覓食(mì尋找)
3.選出下面全是形聲字的一項:
A.擁腫 輕捷 木蓮 珊瑚
B.機關 斑蝥 消釋 戒尺
C.和藹 紳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蓮房 彈琴
4.選出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市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小說。
C.本文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D.“三味書屋”不是“我”的樂園,但其中也不乏樂趣,如大家放開喉嚨讀書的情形以及到后園去折梅花、尋蟬蛻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老者,文中魯迅對他的看法是:
A.他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魯迅很討厭他。
B.他對魯迅很嚴厲,魯迅認為這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所以對他很不滿。
C.他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只是常讀些令學生難懂的文章,魯迅覺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學,對學生又有一些開明的思想,魯迅對他很恭敬。
6.文章在寫百草園時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選出下面分析正確的一項:
A.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目的是使魯迅懂得做人之險。
B.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它表明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C.這個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也給這個兒童樂園增添了情趣。
D.這是一個迷信故事,魯迅有力地批判了長媽媽的迷信思想。
閱讀文段,回答7—8題。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7.選擇最準確的動詞填空,恰當的一項是:
A.撐 放 系 拉 B.支 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4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本設計用兩個形式精粹、含蘊豐富的問題,帶動對全文的閱讀品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本單元課文主題是成長,我們將陸續學習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長的文章。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偉人的成長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播放課文朗讀帶,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結合課前導引了解課文展現的是魯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
三、瀏覽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技巧提示: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窺察文章的“窗口”,它們或暗示文章內容,或點明行文線索,或強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觀點等等。我們要善于抓住文題所透露的豐富信息來指導閱讀。內容明確:“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1~8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百草園的生活;10~24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為過渡段。兩部分之間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四、問題探究
1、鋪墊性問題:
百草園是樂園,在三味書屋,少年魯迅是不是就沒有樂趣了呢?──切入課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書屋之樂。學生讀、圈、議,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從文字間體會作者敘述時的感情:
未脫孩童稚氣的魯迅對三味書屋簡陋而蘊含深意的陳設、簡單而莊重的禮儀充滿了新奇,對方正、質樸、博學的先生充滿了恭敬,對先生開明、寬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態、陶醉的吟誦也令作者極為歡心,更不用說與眾多伙伴在一起“偷樂”的時光,三味書屋后園里無聲的游玩,課堂上有口無心的唱讀,老師入神時我們的“相宜”而樂,作者至今仍是滿懷留戀與依依之情的。
小結:從這個段落里,我們看到了一顆天真調皮跳蕩著的童心,更欣賞到了散文“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問題:三味書屋的樂趣與作者在百草園時所體會到的樂趣相同嗎?
引導學生用心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并自覺把前后兩部分的內容進行比較。
學生讀、圈、議第一部分,教師可側重訓練學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能力:“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句,輕讀“似乎確鑿”,淡化“現在”的回憶,重讀“樂園”,強化“那時”的感受。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一段,“不必說”“也不必說”要輕讀,這是“抑”的部分,它們所引領的部分在朗讀時語速稍緩,語調柔和,要體現作者回憶時的喜愛贊嘆之情,同時給讀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單是”“短短”“無限”要重讀,這是作者描繪的重點,帶強調意味,它引領的內容要通過甜美的語氣和略帶夸張而多變的語調,表現出兒童或驚喜或羨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 (此處不妨多費點功夫,讓學生逐句揣摩和朗讀)。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鳥兩部分,可讓學生繪聲繪色進行想象性朗讀(或講故事)表演,體會作者玄妙的記述中表現出的兒童神奇歡樂的心理及對百草園熱愛迷戀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與回憶的銜接性語言,要讀出作者寬慰反諷的敘述語調。
小結:正是因為百草園里的景、物、人、事對兒童具有一種溫馨的親和力,所以少年魯迅才對它有一種特殊的依戀,才有了離別時的難舍。
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領悟作者深情。
學生比較三味書屋之樂與百草園之樂的異同。討論后各抒己見,說“異”說“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說“同”:都是兒童之樂,都表現有兒童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草木蟲鳥的獨特感受、對有本事的人單純崇拜、對自由歡樂的追求、對成人世界的無知等等。說“異”:百草園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土,三味書屋是嚴肅凝重的學堂;百草園之樂源于自然的厚賜,三味書屋之樂源于對知識與快樂的追求;百草園生活可謂“快樂無極限”,三味書屋里只能暫借片刻逍遙;百草園里有樸素自然的情趣,三味書屋里有于平淡中開掘的美好情調等等。
五、主題歸納
(參考課后練習進行)
六、選擇自己喜愛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魯迅先生的散文,文筆樸實優美,且形象感特強,往往寥寥數筆,便使各物的形影聲色如活了一般,表現出極為出色的繪影圖形的描寫能力。我想,教學本文時,若能激發學生借助想象和個人體驗,參悟文字,還原形象,效果一定很好。因此本設計采用“我給課文繪插圖”的構想。
【教學步驟】
一、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簡潔的語言說說課文的內容、主題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及課文的語言特點,感知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
二、繪制插圖,教師導引
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像一幅幅鮮活靈動的畫面,極有誘惑力。我想,對于喜愛繪畫的魯迅來說,畫畫他眷戀的這些時光,一定是他有閑時最美妙的消遣。況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之《后記》中也曾表示,想尋幾幅插圖,不知同學們能否滿足他這一愿望?今天,課本就是素材,請同學們借助想象和自己的體驗,把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童年生活畫下來。
教師示例:老師畫了一幅《先生素描》(實物投影)。我作畫時用了課文中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這里魯迅僅用三十余字,就勾畫出了先生形象,突現出他年齡、身材、須發、裝束、神態等幾個代表性的特點,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學生分組作畫,選材、命名、作畫、修改等均組員商量決定,分工協作。
三、插圖匯編
插圖展示,全班交流。先說畫的名稱,再說作畫依托,邊展示邊介紹其中自創的成分和畫面的表達。
評選錄用充滿童趣的、適合課文的、有獨特創意的、有審美價值的繪畫,編序編組,收錄裝裱成冊。
四、評價補充
你覺得我們今天收錄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插圖》,還有哪些缺憾?若是沒能完全涵蓋課文內容,你能補充說說哪些文字沒入畫嗎?若是畫面的問題,還有沒有改動的余地,怎么改?
五、觀畫激勵
欣賞魯迅先生小時最愛看的《三海經》(繪畫本)中的圖畫。欣賞魯迅先生輯錄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圖》插圖。欣賞丁聰先生所配《魯迅小說全編》插圖。欣賞同學們課堂創作的插圖。
欣賞網上下載的相關圖片。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本文最值得學的是簡潔質樸而飽含感情的語言,引導學生揣摩體會后識記并學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對學習語言定會大有裨益。所以本設計定位在語言學用。
【教學步驟】
一、初讀課文,積累生字新詞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大體內容和語言特色
三、語言體味,學用
選擇自己喜愛的句段,自由地朗讀。
說說你喜愛的理由。教師注意及時點撥。
你能仿照說一句話嗎?
學生自由發言后師生一起歸納整理本文語言學用點:
關聯綴景,條理分明的……
摹形狀物,惟妙惟肖的……
簡筆勾勒,形象傳神的……
場景描寫,渲染氣氛的……
詞句反復,表現深情的……
精彩用詞,傳達獨特感受的……
動詞連用,清晰交代過程的……
四、下發本文語言欣賞材料,自讀體會
【資料整合平臺】
程樹榛《追尋偉人的足跡》(作課堂聯讀材料,見《中國校園文學》2002年第3期,作者為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
《兒童成長故事中的兩種視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成人和兒童的反向敘述》
王得后《〈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上網搜索“魯迅”,可查閱到“魯迅紀念館”“評讀魯迅”“魯迅文集”“魯迅全集”等諸多資料,進入“魯迅紀念館”可讀到魯迅的生平簡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回憶懷念、評論研究、相關報道、紀念場所、影音作品,還可點擊“紀念場所”看到魯迅紹興故居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5
開發區中學自主學習學案 七年級 語文 (學科)
課前預習(看誰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靜心自學)
※自學目標(實現一個小目標,就是向理想進了一大步)
1.積累詞語,掌握“攢、拗、確鑿、輕捷、相宜、方正”等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2.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3.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4.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自學任務(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比比誰知道的多。
2、認識這些字詞嗎?標上拼音。
確鑿( ) 菜畦( ) 皂莢樹( ) 桑葚( ) 油蛉( )斑蝥( )
脊梁( )纏絡( ) 攢( ) 腦髓( )
3、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把你的想法大膽的寫出來。
4、細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主學習學案.rar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6
一、設計理念
1.本課反映的是兒童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宜從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經歷與體驗入手,去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正確的認識生活,體味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2.緊扣教材,運用聯系比較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意旨;運用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領悟學習和生活的真諦。
3.自主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聽說讀寫與實踐模仿相結合,以增強全員參與的興趣,促進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學習目標
1.熟記魯迅的有關知識。
2.理解并運用描寫景物的手法。
3.學習并運用聯系比較法,進行探究學習。
4.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態度。
三、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描述百草園的部分,寫景抓特點、按順序、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2.難點:主題的理解及對學習、對生活的正確認識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材料:(1)范讀錄音;(2)有關圖片。
2.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第一單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學過后會勾起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現在生活的反思,還會有新的感觸和更深的認識。
啟發: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點?
(二)板書課題,作者。回顧有關魯迅的知識,口答明確:原名及籍貫、地位、主要作品及學過的作品、本文的出處。
(三)釋題: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明確本文有兩部分內容:1.百草園生活。2.三味書屋生活。)
(四)聽范讀錄音(或默讀)。要求:聽后分別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五)整體感知。
1.概括特點(參考: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豐富多彩、有無限趣味;三味書屋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受束縛)
2.找出兩部分的起止句及過渡段。
3.體味:最喜歡哪部分,簡述理由。
(六)細讀百草園部分,劃出中心句。
1.小組討論:樂園中使魯迅感到有無限趣味,包括哪幾方面?(提示:從不同角度概括。參考:從看的聽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動物角度或季節等)
2.延伸:利用多媒體展示:
(1)有關百草園圖片;
(2)為下列描述對象加上能突出其特點的詞語:
3.齊讀第二節,思考:重點寫的是百草園的哪個位置,用什么句式來體現?
運用: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
4.拓展:
(1)劃出表現哺鳥動作的動詞,推薦兩小組分別上臺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魯迅,兩人演小鳥;要求模擬出以下動作,魯迅:掃開、支起、撒、系、牽、看、拉、捉拿;小鳥:飛翔、落下、啄食、飛走、罩住。)
(2)觀察表演者動作,要求用上系列動詞描述。
(七)作業:抄錄課后所列字詞并用兩個成語造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7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可以說歷年來都有爭議。人教社新初語第一冊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我認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這篇散文的思想內容,這個問題就不能回避。老實說,筆者對此文已教過數遍,但隨著生活閱歷和年齡的增長,對這篇文章的主題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恐怕也是這篇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我認為本文的主題應該是:通過對兒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充滿好奇(也有人據“我”在文中詢問“怪哉”一事,歸納為“追求知識”,筆者以為欠妥,充其量也只能算好奇),天真活潑的天性和對兒時充滿童真童趣生活的無限留戀,對成年后所處的現實生活的不滿。理由如下:
首先,從作品的寫作背景看。
眾所周知,分析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作者所處的特定的時代,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和生存狀態。《從百草園到在味書屋》也不例外。它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所以《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也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作背景。而《朝花夕拾》的寫起緣起和本意,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有明確的說明:“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寫作此文時,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蕪雜”(煩亂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作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往事,來排除心中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
在“小引”里,還有以下兩段話,供我們進一步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之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上述文字告訴我們兩點:一是作者把《舊事重提》改為《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的一篇,其創作動機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二是這篇文章是作者“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完成的。“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可想而知,作者當時的處境是多么地艱難,心情又是多么的“離奇和蕪雜”。
其次,從作品的實際內容看。
作品共寫了兩部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間用一個過渡段把二者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語言風格、表現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敘述格調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誰褒誰貶,厚此薄彼的情況。百草園的生活自不必說,是何等的歡樂、天真,充滿童真童趣。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又何嘗不是呢?這里環境優美,“走過一道石橋”,“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可謂曲徑通幽。書房里的陳設也讓人產生新奇之感:“中間掛著匾: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里的學習生活更是充滿著樂趣:“三味書屋的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沒有聲音”,那種冒著被先生責罰的“風險”溜到園里玩耍的樂趣,是何等的刺激而又令人難忘!而且三味書屋的先生也令人可親可敬:“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可以說這里基本上沒有什么師道尊嚴。寫三味書屋的樂趣,就如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是一樣的,可謂歷歷在目。就連孩子們最頭痛的讀書活動也充滿著樂趣:“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先生的讀書情景更是令人回味無窮:“他總是微笑著,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畫畫的成績而充滿自許,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充滿憐惜,在這憐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依依留戀之情嗎?從以上所舉的這些描寫來看,無一不是充滿著率真的生活樂趣。那種認為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里的封建教育對兒童束縛的觀點,實在是牽強附會。
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童真童趣的生活?除了作者在“小引”中提到的心情“荒蕪”,聊以自慰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作者為了正義和生計,四處奔波,卻到處受到排擠,打擊和碰壁。其處境正如作者在《自嘲》詩中所說的那樣“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被學者們擠出集團”是多么慘痛的結局啊!故作者只能回憶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聊以自賞、自慰,來舔噬傷口,并表達自己對黑暗殘酷現實的不滿和強烈憤慨!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之所以創作《桃花源記》,不就是用來表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嗎?所以,筆者以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除了表達作者對兒時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無限留戀外,更主要的還是把童年生活與現實生活作出鮮明的對照,突出現實生活的陰暗,表達自己被“擠出集團之后”的強烈不滿和憤慨。
——《中文語文》03年第9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8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里有我的歡樂》,而后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里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二)、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導入 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采用練習式導入 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里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閱以后,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并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么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后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里。
概括起來說: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A、寫作手法采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 展開,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9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2.理解并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3.理解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了對兩種不同生活的熱愛留戀與厭惡;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文的第2自然段,寫百草園里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應引導學生通過對留點詞語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對封建教育的批評否定是融匯在這種學習生活的描述中的,應通過分析具體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
3.關于長媽媽講的故事、私塾先生讀的文章,并非重點內容,點到即可。
4.本文是學生進入中學所接觸的魯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較長,詞匯豐富,需用一課時來簡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釋詞義。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注字音、釋詞義,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過程
1.簡介作者和作品。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
從1907~1936年他所寫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翻譯、日記、書信等共800多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2.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注字音,解釋課本未注釋的詞。
確鑿zuó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 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相互纏繞在一起 攢cuán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 陌mò 人跡罕至hán 竹篩Shāi
覓食mì:找食 秕谷bǐ 系jì 傳授shòu
淵博yuān:學識深廣 宿儒rú 蟬蛻tuì
人聲鼎沸dǐng 竇dòu 厥士jué 拗ào
倜儻tì táng 盔甲kuī 繡像xiù 錫箔Xī bó
3.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4.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同學考慮文章從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百草園”的生活?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教師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業
1.生字生詞在作業 本上抄寫三遍。
2.解詞要再理解鞏固。
3、熟讀全文三遍,并反復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舍百草園的感情。
教學過程
1.由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 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昧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1)請同學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課文的第1段寫出百草園的什么情況?這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怎樣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于“時間的流逝”,一些景致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2)請同學朗讀第2段,引導同學迸行分析。
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么?
回答,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水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萊畦,石井欄。
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那么生動、美好呢?
學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師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書設計 :
提問: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為什么是“我那時的樂園”?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不被大人看得入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人。
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棋,寫的是春季;鳴蟬,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寫的是夏季;油嶺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的是秋季。
這樣寫了春、夏、積三季的百草園,而且還寫了那么多、那么生動、形象的動、植物,錯綜交織,而又井井有條,描寫出了百草園的可人。
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持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終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祥精彩?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教師小結:第2段最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學生輕聲齊讀第2段,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3)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3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起過渡(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過渡到關于百草園中有關傳說的敘述上去。
②這里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帶有神怪色彩,結局是邪不壓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其一,故事的內容符合兒童好奇、愛探險的心理。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其二,聽長媽媽的故事后,“長草”是不去的,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園中活動的范圍,極想得到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在百草園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這也符合兒童的探險獵奇、戰勝邪惡的心理。這就為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誘導著兒童去涉足認識、了解它。其三,百草園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赤鏈蛇的傳說,對兒時的作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這個傳說,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
(4)讓學生齊讀課文第7、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這兩段寫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寫了雪天捕鳥,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
②讓學生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得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教師小結: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③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明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那么實在,那么具體。
(5)指定學生朗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布置作業
l。背誦默寫課文第2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四、五、七
3.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三味書屋的單調陳設、枯燥生活、失敗教育;和百草圖中情景構成的鮮明對比。
教學過程
1.檢查背誦、默寫第2段。
2.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11、12兩段,邊讀邊考慮
①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對三味書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三味書屋的陳設單調、沉悶。三味書屋給作者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門”,多沉重、壓抑的顏色,它與百草園中的“碧綠”“紫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屋里的陳設就更單調了,只有扁和畫兒,不象百草園中生機勃勃。魯迅先生對這里極為熟悉。寥寥幾筆,三味書屋的環境、陳設,使讀者有如目睹。
“我”對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下面兩點說明,供教師參考,不一定給學生講)
方正、質樸,有兩件事可以證明。他的兒子沫鄰做了黑龍江省的一個縣官,差人繪他父親送來銀子,他當著來人大罵兒子是“畜生,不聽話!”因為他反對清政府,不叫兒子做這個政府的官。他也很愛國,一生不買洋貨,也不照像,認為那是洋玩意兒,他就是這樣“方正”而不“圓通”。
博學:在清朝,一個私塾先生能銘不查秘本、空手點完《四書》就算一位大學者了,而壽鏡吾老先生教《四書》、《五經》是得心應手的事情,要求學生又嚴格,當然是聞名遐邇了。
(2)由學生分角色讀課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讀“我”的語言,一個讀先生的語言,一人讀敘述部分)教師提示:對19段,要注意引號里的句子句逗應該是這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朗讀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魯迅先生兒時在三味書屋學習七年,在此文中寫出了幾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寫出了五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問“怪哉”蟲——這是不可以的;單調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逃課到小園中去被先生批評;師生一起朗讀時的情景;課上的意外收獲——畫的成績卻不少了。
②在這五個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是問“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說“不知道”,而且臉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他)決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說。”——這是對壓制學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滿。進了三味書屋就要非禮勿言、非禮勿視,要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是少年魯迅卻問了讀經以外的“怪哉蟲”,這在老師的眼里簡直是左道旁門,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個是讀書的內容和形式。老師“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這書讀得多沒勁呀,是在老師的壓力或命令下讀的。讀的又是什么內容呢?有的宣傳“仁”這個虛偽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級趣昧地取笑別人;有的宣傳迷信風水;有的拼湊起講古代稅法的話;這些令人難懂而又無用的書,讀不成句,讀錯了也沒有人糾正,只有死記硬背。學生怎能感興趣呢?這和百草園中的生動活潑的生活真是大相徑庭!
③作者寫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寫了老先生壽鏡吾,壽鏡吾老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當魯迅提出“怪哉蟲”的問題時,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當孩子們到三味書屋后的小園中去玩而被老先生發現時,只不過是“瞪幾眼”,大聲遣;“讀書!”當學生惹他生氣時,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讓學生罰跪,但他也不常用。當他自己讀書讀到得意處時,他就微笑起來,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壽鏡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愛讀書,魯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覺地為舊制度效勞,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他沒有象長媽媽那樣能夠抓住兒童的心,也沒有象閏土的父親那樣耐心誠懇地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而是不看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拒絕學生的提問,泯滅他們的求知欲,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學態度與教學方法。
盡管如此,他在塾師中是比較好的,對學生還“和藹”,不常用戒尺與罰規,也正因為他是比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嚴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況其他人了!所以魯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時,也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與否定,以此來否定三味書屋的生活,否定舊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書屋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結論是肯定的,三味書屋的教育是失敗的。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
還有“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這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現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什么特點?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二部分表現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無味,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3)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問;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園和枯燥無味的三昧書屋對比著寫,表達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
討論,回答。教師小結;作者通過對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兒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索各種知識的廣泛興趣,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一、二、九。
2.命題作文“童年趣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10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張碩城認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別了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到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11
教案示例之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的
一、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同時巧妙地運用對比突出主題。
二、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探求各種知識;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縛了兒童身心健康。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教時。
二、課文第2自然段描寫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寫得具體、生動,是教學重點,應當引導學生仔細體會,反復朗讀成誦。對非重點內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講,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書的內容,艱深難懂,要求學生讀時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釋。
三、文章詞匯豐富、篇幅較長,要布置課前預習。詞語教學可以分散在兩教時內完成。
四、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一項體育活動,課后完成“思考和練習四”。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簡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第1——6小節)并掌握這部分課文中的詞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作者簡介和題解:在紀念魯迅先生(板書有著重號詞語,下同,排列格式見板書設計 總表)誕生一百 周年的日子里,同學們都從報紙、電視、電影中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偉大形象。請同學們參照課文注①,具體了解一下魯迅的生平。(學生讀注①)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二、檢查預習,給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輕捷,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
攢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臥,
豁huō, 斂liǎn, 腦髓suǐ,陌生mò。
三、學習新課。
1.啟發學生分段。這篇文章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兩個片斷,即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兩部分,怎樣分?回答,歸納:第一部分(第1—9節)寫“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第10—24節)寫“我”在三味書屋的枯燥的讀書生活。
2.集體朗讀課文第1節。
提問:文章一開頭介紹了什么情況?回答,文章一開始就扣住題意,介紹了百草園的位置、來歷以及現在的歸屬。
怎樣理解“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一句。“似乎”、“確鑿”兩個詞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實際上精確地表達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對百草園懷戀的深情。百草園確實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確鑿”,但這個百草園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許還不那么確實,因此,“確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盡管可能有不確鑿的地方,那是“我的樂園”倒是確鑿的,“但……卻……”表示語氣的急轉。
第1節是課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百草園是“我”童年時代的樂園。
3.默讀課文第2節(或聽錄音),思考:(1)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樣寫這些景物的?(3)為什么作者能把這些景物寫得具體、真切、生動?(4)讀了這段文章,你對百草園有怎樣的印象?(學生可在書上劃線作記號,準備回答。)
提問: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
提問:作者用了哪些確切的詞語來描寫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學生上黑板在括號里填上確切的詞語。)
板書設計 (寫在小黑板上)
百草園里有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春季(寫在小黑板上)。作者描寫春季百花園景物的方位是由低處到高處,寫的是靜物。
在百草園里聽到鳴蟬長吟聲,這是什么季節?夏季。作者描寫夏季百草園寫的是動景,方位是由高處寫到低處。
在百草園里能聽到蟋蟀彈琴,該是什么季節了?秋季。
記敘百草園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條,但又錯綜交織,渾然一體。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們聯系起來的?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的句式,勾畫園中景色。用了兩個“不必說 ”,這撇開的說法已經勾畫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生趣盎然的百草園景物圖。緊接著用“單是”一詞提起,強調了泥墻根一帶的無限趣味:那兒還有驚險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動物)還有何首烏、木蓮、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問:在描寫百草園景色時,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回答: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齊讀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齊讀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寫得有聲有色、親切感人?回答,小結:這是作者對百草園景物作過細致的觀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在描寫中又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童年樂園的熱愛之情。
齊讀課文第2節,讀后說說你對百草園有怎樣的印象?回答:百草園有美好的景色,無窮的樂趣。
教師小結:第2節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百草園景色(寫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章處處表現出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指名學生朗讀第2節。(朗讀時要注意語調,要能表現兒童的情趣。)
學生輕聲讀課文第2節,加深印象,迅速記憶,爭取背誦。
學生試背課文第3—6節并思考:這兒寫了什么事?回答:寫了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層。
這故事是帶有神怪色彩的民間傳說,結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聽講這個故事,符合兒童喜愛驚險故事的心理,是兒時的一種樂趣。也是百草園是“樂園”的一個原因。(另一說法可供參考:作者寫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們理解“我覺得做人之險”的道理。處在1926年的黑暗時代,要時時防備暗中有人算計;更要善于識破“美女蛇”那樣偽善狡猾的敵人。這里作者橫刺一槍,以“舊事”諷刺“時事”。)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2.做“思考和練習五”。
3.預習課文(第7節到末尾)的詞語。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繼續學習課文(第7—24節)
二、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二、檢查預習。(給小黑板上加黑的詞注音,正音,然后釋義。)
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
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淵博yāun,消釋,
宿儒rú,蟬蛻tuì,人聲鼎沸dǐng,竇dòu,
厥土jué,倜儻tìtǎng,金叵羅pǒ,盔甲kuī,
繡像xiù。
三、指導學生學習新課。
1.齊讀課文(第7—8節)。
提問:這幾節主要寫了些什么?回答:寫雪天捕鳥,這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
默讀課文第7節,劃出生動形象寫出捕鳥方法的一連串動詞。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一連串動詞,清晰準確地記下捕鳥的全過程,可見“我”的童年時代,對捕鳥十分愛好,這也反映了魯迅小時的廣泛興趣。
文章第8節又描繪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童年時代對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欽佩的心情。
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層。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用哪段話過渡的?
2.輕聲齊讀課文第9節。
提問:這段話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回答,歸納:這兒用了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句,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補敘園中孩子氣的活動——毀泥墻,拋磚頭等等,同時表現了“我”對百草園的深刻眷戀和被迫離開它時依依惜別的心情。
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層,寫離別百草園。由這段文章過渡,轉入描寫三味書屋的生活。
“我”離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兒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第二部分寫的就是我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3.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我”對先生的印象又怎樣?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0—14節)后回答。
三味書屋的環境陳設:“一扇黑油的竹門”,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下面有“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這些呆板的陳設給人以單調、沉悶的感覺。這種環境正好與百草園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提問:我對先生的印象又怎樣?回答,小結:“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境”。先生態度“和藹”,且又聽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因此,“我”對先生的態度“很恭敬”。
課文(第10—11節)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層,寫三味書屋的陳設和“我”對先生的印象。
4.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分角色朗讀課文(第12—24節)(一人當“我”,一人當“先生”,一人讀敘述部分。)朗讀第20節時要注意引號里句子的句逗應該是這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請同學們加上標點)
提問:“我”在三味書屋的學習是怎樣的?回答,歸納:在三味書屋,學生正常的發問和游戲遭到禁止,因此他們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個園中去自尋樂趣——“折臘梅花”,“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是單調的:“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的教學方法:有“戒尺”,“也有罰跪的規則”。教學內容:“有念……”“有念……”,“有念……”,是封建陳腐,艱深難懂、不適合兒童讀的書籍。這里作者如實地描繪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風俗畫,一幅生動活潑的“鬧學圖”:“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當先生搖頭晃腦讀得入神時,學生做戲、畫圖,從中自找樂趣。這反映了孩子們的愛好同封建教育內容、方式不相容,表達了作者對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的厭惡和反抗。
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層,寫了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
提問:你讀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10—24節)對三味書屋有怎樣的印象?回答,歸納: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是枯燥無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枯燥的讀書生活。
5.歸納主題。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同歡樂有趣的百草園對比著寫,突出了怎樣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者通過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6.歸納寫作特點。
(1)運用對比方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2)用詞準確、鮮明、生動,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點。(以課文第2自然段為例)
四、布置作業 :
1.做“思考和練習四”。
2.抄寫課文詞語。
3.命題作文《童年趣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12
教學實施方案
課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目標:
1、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引導學生記敘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實記敘的內容、增進記敘的興趣。
過程和方法目標: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4. 對童趣,童真的感悟。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學重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3. 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的方法
教具:
黑板,講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不占課時)
1.看“預習提示”了解作者生平及學習重點。
2.查字典,給下邊加線字注音:
確鑿 菜畦 蟋蟀 纏絡 竹篩 覓食 淵博 鼎沸 繡像 錫箔
3.參照文下注釋閱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詞義。
4.參考課后練習理解文章內容。自我了解:哪些問題基本清楚;哪些問題還不明白;除練習中的問題外,自己又發現什么問題。
(二)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1.檢查預習情況(不看課文)
(1)用詞語卡片或詞語小黑板檢查學生查字典給加點詞注音的情況。
(2)簡要介紹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編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預習提示”中的內容,知道本文選自《朝花夕拾》即可。)
2.導語引入新課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眼望四周陽光照。……小小少年在長高,隨著歲月由小變大,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童年時期的這段往事,寫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純真、質樸的思想感情。
我們閱讀這篇課文,要細心體會作者在描繪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一幅幅畫面時,語句滲透著的感情色彩。
3.齊讀第一段
[要求]選重點詞語組成一句話,概括本段內容。(訓練學生感受重點詞語能力,學習概括方法)
[引導](1)這段文字包含幾句話?(兩句)
(2)第一句重點詞語是哪個?(百草園)
(3)第二句重點詞語是什么?(樂園或是“我”的樂園)
(4)把一、二句的重點詞語連綴成句,概括本段內容。(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揣摩]本段中“似乎”與“確鑿”是否矛盾?試用現代漢語“好像確實”加以體會。(不必求同,只要體會出“現在”與“那時”的不同即可。)
4.默讀第二段
[要求]畫線標出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如:菜畦、石井欄……覆盆子)
[引導](1)不看書,按順序說出作者描寫夏秋的百草園寫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樣描繪的。
(2)指明哪些景物寫的是狀貌(包括動態),哪些寫的是聲音、色彩、味道。
(3)作者用了怎樣的句式把這么多景物有詳、有略、有序的描繪出來?
(4)這段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揣摩](1)寫黃蜂的動作用“伏”,寫叫天子的動作用“直竄”,各和哪個詞語相照應?
(2)“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低唱”和“彈琴”能否互換?
[運用]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達出喜愛、贊嘆的情感。
5.速讀3──6段(1分30秒之內讀完)
[要求]讀后講述美女蛇的故事,情節完整,形象生動。(不要求背課文)
[引導]請大家推薦一位擅長講故事的同學到臺前給全班講。講完后,請同學們設想一下:自己站在靜悄悄的百草園里,想著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對百草園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神秘)
6.小聲朗讀7、8兩段
[要求]邊讀邊想象捕鳥的動作,畫出描寫捕鳥動作的詞。(掃、支、撒、系、牽、拉)
[引導]不看課本,復述捕鳥動作。同桌互相聽述,更正。
[運用]每人想一種游戲,描寫連續動作,至少用五個表動作的詞。
教師小結:百草園那時之所以是“我”的樂園,因為有美好的景色,還有無限趣味的動植物,長媽媽講的故事那么神奇,閏土的父親教“我”捕鳥是那么好玩。百草園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讀書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課我們共同分析。
(三) 課堂教學 (第二課時)
7.齊讀第9段
[要求]體會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引導](1)連用三個“也許”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詞語呼應?(“不知道為什么”、“最嚴厲”)
(2)家里人“將我送進書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測反映了“我”怎樣的心情?
(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依戀)
8.聽讀(教師朗讀,學生看著課本聽。從“出門向東”到“讀書!”)
[要求]體會三味書屋的環境與百草園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長媽媽、閏土對“我”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引導]就以上問題,先分小組討論(二人或四人一組),再組織全班討論。
9.制造情境,體會感情
[要求]同學隨意朗讀55頁第2──4行引號中的話,再現私塾上課情景,感受“人聲鼎沸”的含義。教師模擬先生讀書陶醉的樣子,學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興趣的事。(短時間完成)
[引導](1)你們剛才讀的和老師讀的內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為什么還要學生讀呢?(封建社會的私塾教育,就是強迫學生死讀書。)
(2)應當怎樣恰當的評價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師呢?(師生一起討論,教師和學生都談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統一認識。)
(3)當老師讀書入神的時候,少年魯迅在下面畫畫,這種做法可取不可取,為什么?(鼓勵學生各抒已見)
(4)課后研討與練習3,選擇一種主題,并說明理由。
教師總結:童年是一個人的清晨,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視“夕拾”的“朝花”。可見感情的基調是緬懷從童年天真、幼稚的行為中,發現純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憶童年的感受,對三味書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滿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業:背誦第2段
(四)寫作指導 (第三課時)
1.指出下面幾段話各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明如何體現的。
(1)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喜愛)
(2)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依戀)
(3)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問題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不滿)
2.仿照下面的描寫,寫一個你喜愛的東西。在描寫中表達喜愛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頭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極薄,色明黃,形微扁,有的偶帶小蒂和一兩瓣的綠葉,瓤嫩筋細,水分極多,嘴有一種柔和清新的味兒。
3. 續寫一種游戲,寫出玩時的心情,準確描述動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飯,聽見小朋友們在街上游戲的聲音,心里發癢……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憶自己小時候的兩位老師。讀后,說說作者對這兩位老師的感情各是怎樣的。
(1)有一天,在上課的時候,也許我歪著頭正看窗外的小鳥吧,或者是給鄰居通報一件在當時看來是應當立刻通報的事情,總之,冷古丁地頭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學后,我兩手抱著頭哭著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饅頭那么大的一個血包。
(2)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作業:請用記敘文字描繪一個人的行為動作,表達你對這個人的態度和感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同步達綱練習 篇13
胡樹廷 宋慶娥
魯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中學語文的傳統篇目。作品中的長媽媽.以她動聽的故事贏得了一代代學子的愛,但作者著力描寫的另一個人物──“三味書屋”中的“先生”,卻陰差陽錯地以其“迂腐”遭到了本不應有的非議。有人說:“先生”也和一般宿儒一樣的古板、迂腐。他認為學生只應讀正經的書,不該問旁門雜學。他那書讀到精彩處的姿勢,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①也有人說:“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丘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②。
魯迅筆下的“先生”,真是一位“迂腐”之人嗎?
作品是這樣寫魯迅拜孔子、拜“先生”的:“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③有人據此斷言說:這位“先生”是“典型腐儒”。好象只有不要學生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人才不是“腐儒”。如是,我以為這實在也太苛求“先生”了,因為“先生”不可能超越歷史,去要他的學生對著五星紅旗注目。再說,行禮時,“先生”并不擺放孔子牌位,也不掛孔子圣像,而是讓學生對著寫有“三味書屋”的匾行禮,“先生”的做法,從“三味是勸人讀書多吟味,多體會”④的含義看,其良苦用心,略見一斑。“典型腐儒”怎有如此并不墨守陳規之舉?
“先生”不回答魯迅“怪哉”問題,是“迂腐”論者進行非議的重要話題。如有人就認為魯迅“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先生”為什么要讓魯迅“碰”這“一鼻子灰”呢?這里,且不說魯迅問“先生”的內容與私塾中蒙童通常應受的教育是否背道而馳,也不說“先生”如果給他解釋“怪哉”蟲是不是“冤氣所化”、以及為什么“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道理,他是否能正確理解,單就在課堂上向“先生”問如此與自已所學的課程毫不相干的內容來說,我看,這“一鼻子灰”就應該讓他“碰”,因為別說是在舊時的私塾課堂里,就是在現在社會主義的學校課堂上,那樣做,也是不能容許的。譬如,現在電子技術即將進入尋常百姓家,如果有哪個學生在語文課上回答完老師的提問后,問起電子游戲機的原理來,這位語文老師對此懂不懂且不論,就是精通此道,難到可以放下課文不講,去為他解說一番不成?如不解釋,這位語文老師便是什么“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如是,真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了。在我看來,“先生”讓魯迅“碰”的這“一鼻子灰”,不僅“碰”得對,而且“碰”得好。你想,不正是這一“碰”,才使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⑤嗎?不正是這一“碰’”。才使“我就只讀書”⑥了嗎?不正是這一“碰”,才使他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而寫了”君子自重”的紅紙條貼在書桌上,學習成績“總是最好的”⑦嗎?
“先生”在課堂上的入神讀書,更是“迂腐”論者進行非議的主要話題。作品是這樣寫“先生”讀書的:“先生自己也讀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⑧有人認為“先生”“書讀到精彩處的姿勢”,“是非常迂腐可笑的”,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先生”“一面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是“典型腐儒”。我從做學生到教學生,不知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過了多少遍,恕我愚昧,我還從沒有認為“先生”讀書的形象是“迂腐可笑的”,從來沒有認為“先生”讀的是“無聊文章”,更沒有認為“先生”是在“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恰恰相反,每當我讀到和教到關于“先生”入神讀書的地方時,便不由的從心底涌出一股對這位“先生”的敬佩之情。敬佩他“須發都花白了”⑨,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敬佩他雖不再是為金榜題名而讀,卻那樣神情專注;敬佩他身為名師,卻還那樣注重身教,執著敬業。“先生”讀書的內容,是清代武進人劉翰寫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中的兩句,這兩句是劉翰寫唐藩鎮李克用因一次對梁戰爭的勝利,在三垂岡置酒慶賀,手揮如意,倒空酒杯,欣喜若狂的情景的。賦的內容是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又寫得生動、傳神,怎么是“欣賞無聊文章”呢?書是要用“心”來讀的。書讀到精彩處,動了情,“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怎么就“是非常迂腐可笑的”呢?不是有許多人書讀到感人處也常常潸然淚下的嗎?難道那也“是非常迂腐可笑的”?魯迅之所以把“先生”讀書的情景當作特寫鏡頭寫進作品里,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要寫下文的“做戲”和“畫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對“先生”是怎樣讀書的印象太深了。當然,印象再深,如果與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沒有什么作用的話,他也是不會寫進作品里去的。寫進作品,定有其用意。用意究競是什么?難道就只可以理解“先生”在“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事實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那種認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描寫是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⑩我認為這是“先生”在為學生做表率,教育學生讀書耍做到“三到”即“心到、口到、眼到”,從而表現“先生”執著敬業的,這有史實可證: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 10個字,夾在書頁里”。“先生”入神讀書對魯迅的影響,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先生”不僅教學生讀書,而且以身作則教學生怎樣讀書,即讀書時要“多吟味,多體會”。他在課堂上不是心猿意馬,想入非非,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這敬業的執著精神,難道不是連現在為人師者都應該好好學習的嗎?如今商潮涌來,有人干起了“第二職業”。雙休日難得休息,工作日就更忙了,因“雀巢鮮果棒”要天天進貨,雖有“野馬”代步,但終因種種原因也難盡如人意。常常是“野馬”立足未穩,上課鈴聲就連連敲響,不得不饑腸軛輸,氣喘吁吁,拎起教本疲憊不堪地進了課堂。如果不是原來教他的老教授們執著敬業,堅持嚴格要求,使其學得倒還踏實,只怕是登上講臺,連今日這“十年一貫制”的講授也難以為繼了。每當我讀到“先生”入神讀書的一節時,每當我將“先生”的形象與現在有些人的作為聯系起來時,我就常常作如是想:“先生”不容否定。如果世上真的每個教師都對“趙公元帥”禮拜勤起來,都變得不“迂腐”了,將“孔方兄”供在心靈的擱板上,一門心思求發財,那時,只怕“希望”學校也就變成“無望”學校了。
因此,我認為;如果說長媽媽是以她動聽的故事給魯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的話,那么,“先生”則是以其執著敬業的精神受到了魯迅難以忘懷的崇敬。說“先生”“迂腐”,實在有欠公允。“迂腐”論可以休矣。
注釋:
①涂元濟《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札記兩則》,載《福建師大學報》1980年第2期。
②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③⑤⑥⑧⑨⑾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④⑦⑩常國武、王震理《中學語文教材析疑》,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山東省蒼山縣車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