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為學》教案(精選13篇)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和情感。熟讀背誦課文。理解文言文虛詞“之”的用法。掌握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認識文中故事的內涵和作用。過程與方法學習利用對話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人之為學“貴在立志、事在人為”的道理。激發克服困難、立志勤學的決心。教學重點掌握重點實詞的意義;背誦課文。教學難點文中故事的內涵與作用。教學準備作者朱熹的相關資料。旬子《勸學》片斷。 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1、作者簡介 1)、學生簡介。 2)、教師相機補充。(彭端淑,約1736年生,字樂齋,四川丹陵人,生而穎異,十歲能文。清雍正十一年進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職,乾隆十二年到廣東肇羅道做道元,后在錦江書院講學,著有《白鶴堂文集》。)2、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初讀課文1、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句子停頓等。學生可在課文中注好停頓標志。2、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對句子停頓。3、 用散讀、個別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讀課文,要求讀得準確、流利。三、再讀課文1、 結合文中注釋疏通文章大意,并劃出有疑問的字詞。2、 同桌互說課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3、 全班交流、答疑。相機明確重點實詞的意義及文中“之”字的用法。(“之”字用法歸納如下:1)為之,則難者亦易也。 代詞,相當于“它”,指代“事情”。 2)吾欲之南海。 動詞,往、到。 3)蜀之鄙有二僧。 助詞,的。 4)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助詞,無意義,用在主謂之間,有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4、 仿照課文注釋的形式給文中詞語進行注釋。先獨立進行后進行全班交流。四、精段研讀1、 朗讀文中所講的故事,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和情感。2、 設問:文章敘述故事時花了大量的筆墨詳寫他們的對話,而沒有一句寫貧僧怎樣克服旅途中的種種困難。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在于突出“立志”的重要。通過貧富二僧的對話,生動地反映出他們的決心是不同的。“一瓶一缽足矣”,可見貧僧盡管條件極差,但決心很大。而富僧的“子何恃而往?”反復出現,出現時的語氣不同,既寫出了他對貧僧的懷疑和譏諷,也說明他缺乏立志的勇氣。同時還造成一種懸念在:貧僧究竟能否成功?接著就寫出他“自南海還”,寫出了成功的結果,自然就包含著克服困難的種種艱辛。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3、這個故事的啟示:面對困難,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所在:知難而進,勇于實踐。五、拓展延伸1、 試背課文。2、 出示荀子的《勸學》片斷,對照學習。3、 成功需要條件,但有條件的未必能成功。你能講述一兩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文章表達的觀點嗎?六、作業1、 背誦課文。2、 寫一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印證“貴在立志而為”。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2
一、導入。
讓學生復述《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然后變換角度提問,啟發學生認識天資和勤奮的關系。
問:在正常的情況下,龜跑得過兔嗎?(不能)這說明什么?(龜不善跑,受到天資的限制。)龜能取勝,除了兔睡大覺而外,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停地走)這又說明什么?(天資差這個條件,并沒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條件的限制。)
對兔的失敗也可仿此提出問題,要達到的結論是:有好的天資卻屏棄不用,結果跟天資差的沒有什么不同。
教師:這篇課文中有一段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現在讀一遍全文,請大家把這段話找出來。(“吾資之昏……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也可用“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這一段)
教師:龜的勝利和兔的失敗都可以各用兩個字來概括,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從中借用四字來說這一點。(“自力”“自敗”)
二、正音、解詞。
內容見A。
補充:①“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要注意“其與……無以異”這種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②“然則昏庸聰敏之用”:,這樣看來,昏庸和聰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僧”,專指貧僧。
三、整體感知。
教師:本文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寫給子侄們看)再讀全文一遍,說說從什么地方你能看出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晚輩們寫的。(自由發言)按:以下所列要點也要用問題來啟發,必要時應再誦讀課文中的某些語段,讓學生仔細品味。
要點:①反復說明不要依靠聰明而要勤奮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可謂情深意長;②用蜀鄙二僧設喻,能發人深思,可謂深入而淺出;③用讀者口氣說話,如“吾資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語氣親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讀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作者對于侄們的希望是什么?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為“貴在立志”或“立志為學”。)
②作者告誡子侄們最重要的話是哪幾句?(“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
現在,我們該懂得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請大家說說。(它表達了所有的長輩——父母、‘師長等對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辜負長輩們對自己的希望。
四、練習背誦全文。
分段進行。步驟是:自由練習背誦,歸納段意(見A),然后檢查,而以誦讀指導貫穿其間。下面只列出指導要點:
第一段指導要點:
①包括兩次設問:前一次問“天下事”,是就一般情況設問;后一次問“為學”,是就學習設問,這是正意所在,要用遞進的口氣讀,讀得層次鮮明。
②兩次自答,有正有反,正為賓,反為主,有示警之意,要強調“不為”“不學”兩句,使有對比色彩。
第二段指導要點:
①也從正反兩面說道理,卻是正為主,反為賓,從以曾參傳孔子之道為例可以看出,作者的正意是,天資差能努力學習就能取得成就,“不逮”“旦旦而學”“久而不怠”諸語應重讀。下一層,說“反”,雖輕讀,但須有批評意。
②“傳之”后當作一頓,然后用深沉感嘆語氣讀最后一句。
③本段中虛詞較多,大多與語氣有關,要讓學生在誦讀中自行領悟(教師能領讀一遍),也有要講的,即“其與昏與庸”中的“其”(加重語氣)和“卒于魯也傳之”中的“也”(有肯定之義,但要輕輕帶過)。
第三段指導要點:
①全用敘述調讀,可分三小層:先指出二僧有貧富之別;接著寫二僧對話;最后說事情的結果。要讀出層次感。
②對話應摹擬人物語氣,貧者有信心、有勇氣,富者驕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前后語氣不同:前以問為主,而有輕視意,后則純是蔑視口吻。
第四段指導要點:
本段為全文核心,語氣變化頻繁。
①“西蜀”句是承上作結,先嘆路遠難行,后贊貧僧之志。“之”,輕讀而語氣舒緩。“也”,輕微感嘆。“而”,先抑后揚,有轉折意,須重讀。“焉”,收束語氣。
②“人之”句,正意所在,勸勉子侄之意。
③“是故”作一頓,以下皆訓誡之辭,要讀得莊嚴。“可恃而不可恃”句,重在“不可恃”,所以示誡;“可限而不可限”句重在“不可限”,所以示訓。“自敗”示誡,“自力”示訓,皆當重讀。
五、趣味練習。
閱讀下面幾句話,并與原文作比較,說說這樣改寫好不好。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恐貲糧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貧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所歷告富者。富者曰:“子誠勇者,吾恨不與子俱往也!”
[說明]如教室里沒有投影設備,也可用聽讀法:教師先慢讀一遍,略作解釋,再讀一遍,然后學生發言。
小結:改文將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聽貧者南海之行的敘述后的心理狀態都直截了當地說了出來,就沒有品味的余地了;貧者說“吾所恃者……”這番話有點向富者挑釁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語多余,原文“自南海還”已經表示他去過了。
問:從比較中你能看出文言敘事的特點嗎?(簡潔、典雅,有許多言外之意要用心品味。)
六、留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感想。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學習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2.理解文中說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加強誦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只要樹立志向并堅定去實踐,就可以化難為易達到預定目標。
美育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結構緊湊,對比鮮明,句式整飭的創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蘊美。
二.學法引導
1.以學生自讀為主,借助工具書自行解決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教師抽查鞏固。
2.可將文中故事改編成小說劇表演,也可用復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對這個故事的思想內容進行討論,討論一下可從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結構層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妙處,理解對比手法的作用。可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去掉,看看文章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學生從寫作和內容的角度加以認識和體會。
4.可以根據文章結構層次,將本文化整為零,逐段背誦,背熟后再合零為整體背誦。默寫。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及重點虛詞的用法,準確翻譯文章。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根據注解直譯文章,教師答疑并講析重點詞語,讓學生明確,鞏固重點。
2.難點
理解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解決辦法
教師適時恰當引導學生思考。
3.疑點
開篇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這種寫法有什么效果?(增強語言的感染力與思辨力)。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文學常識、重點詞句評析、隨堂練習的膠片。
3.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及重點的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熟記文言實詞的含義和虛詞的用法,強化誦讀練習。
2.準確直譯文章。
3.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第一課時
導語
同學們步入學校的大門已近七、八個年頭了,下面我想請一位同學談一談學習知識時的感受,特別是升入中學以來在求知過程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說得很好,每個人接受新知識都要有一個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過程,怎樣才能完成這個過渡呢?用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訓來說,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確目標
l.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準確直譯文章,掌握重點實詞。
3.學習本課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家作品情況(見文下注解)并解題《為學》
為——做 學——學問。
2.教師范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朗讀,讀準下列讀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缽 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對照課后注釋翻譯文章,以段為單位,每個學生講一段,其他學生補充。
2.教師出示投影,將重點詞句及難句對學生再次進行訓練。(亦——也,逮——及,趕得上,怠——懶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規,語——對……說,缽——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憑借,猶——仍然,還,鄙——邊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學生來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觀點,說明為學難易的轉化,即“學則易,不學則難。”
第二段 講道理說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與聰敏置換。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論據說明主觀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為學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論點。
(四)總結、擴展
初讀文言文,同學們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要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讀準字音,注意文言實詞的積累。
(五)布置作業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朗讀背誦。
(-)明確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運用,及在語氣上的特點,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乎,矣,也,
焉,哉”所表達的語氣。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二)整體感知
1.復習文學常識。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請一位學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鞏固文言基礎知識(訂正課后練習二,并出示投影,請學生把下列這些詞語譯成現
代漢語)
①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慚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2.語言特色
學生朗讀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藝術效果。
(第一個設問句開篇泛論天下事之難易,關鍵在“為”,第二個設問句進而引申論述“人之為學”。由概括到具體,使論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讀第三自然段,有錢的和尚兩次說“子何恃而往”,語氣有何不同?(第一次屬于通常發問,第二次是以蔑視的語氣出現的,在富和尚看來,窮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議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窮)豈不是癡人說夢。)
語氣詞 乎、哉——疑問,也、焉——判斷,矣——陳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問,兩個和尚同時面對著困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是何道理?
(貧僧立志而行,在困難面前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去為,而富和尚只強調客觀條件,不立志而行。)
4.請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另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因為有決心而成功的,沒有決心而失
敗的。”(聯系實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認識。)
(四)總結、擴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學們學過本課后能有所啟迪。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為學》。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4
一、導入。
讓學生復述《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然后變換角度提問,啟發學生認識天資和勤奮的關系。
問:在正常的情況下,龜跑得過兔嗎?(不能)這說明什么?(龜不善跑,受到天資的限制。)龜能取勝,除了兔睡大覺而外,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停地走)這又說明什么?(天資差這個條件,并沒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條件的限制。)
對兔的失敗也可仿此提出問題,要達到的結論是:有好的天資卻屏棄不用,結果跟天資差的沒有什么不同。
教師:這篇課文中有一段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現在讀一遍全文,請大家把這段話找出來。(“吾資之昏……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也可用“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這一段)
教師:龜的勝利和兔的失敗都可以各用兩個字來概括,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從中借用四字來說這一點。(“自力”“自敗”)
二、正音、解詞。
①“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要注意“其與……無以異”這種句式,意思是“那就跟……有什么不同”。
②“然則昏庸聰敏之用”:,這樣看來,昏庸和聰敏的效用。用,效用、功能。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僧”,專指貧僧。
三、整體感知。
教師:本文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示子侄”是什么意思?(寫給子侄們看)再讀全文一遍,說說從什么地方你能看出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晚輩們寫的。(自由發言)按:以下所列要點也要用問題來啟發,必要時應再誦讀課文中的某些語段,讓學生仔細品味。
要點:①反復說明不要依x聰明而要勤奮努力的道理,表明了作者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可謂情深意長;
②用蜀鄙二僧設喻,能發人深思,可謂深入而淺出;
③用讀者口氣說話,如“吾資之昏”“吾材之庸”等四句,語氣親切,使人容易接受。
再讀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作者對于侄們的希望是什么?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為“貴在立志”或“立志為學”。)
②作者告誡子侄們最重要的話是哪幾句?(“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
現在,我們該懂得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請大家說說。(它表達了所有的長輩——父母、‘師長等對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辜負長輩們對自己的希望。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5
一、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讀音有誤的一組。 ( )
a、不逮人(dài) 迄乎成(qì) 昏與庸(yōnɡ) 屏棄(bǐng)
b、蜀之鄙(bǐ) 何恃(shì) 飯缽(bō) 慚色(cán)
c、語于富者(yǔ) 僧人(sēng) 久而不怠(dài) 彭端淑(shū)
二、了解下邊文言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1、下邊句中加黑的詞,有的意義跟現代漢詞不同,有的讀音也不同,在括號里加以說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貧者語于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2、“者”在文言中相當于“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試解釋下邊句子中的“者”字。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 ) 富者有慚色( ) 能者為師( ) 普通勞動者(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先朗讀下邊的句子,然后說明加點詞所表達的語氣。
天下事有難易乎( )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
吾數年來欲舟而下,猶未能也( )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默寫:
1、貧者語于富者曰:“ , ?”富者曰:“ ?”曰:“ 。”富者曰:“ , 。 ?”
2、吾資之昏,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 , , 迄乎成,而 。吾資之聰, ; ,倍人也;屏棄而不用, 。
四、下列句子與原文一致的是: ( )
a、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b、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開軒面場園,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五、下面句子節奏與停頓錯誤的一組是: ( )
a、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b、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d、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六、判斷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a、孔子,名丘,字仲屁,戰國時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b、韓非,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是占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其重要著作。( )
c、彭端淑,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鶴堂文集》。( )
d、薄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清代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
e、《歸園田居》、《過故人莊》、《錢塘湖春行》、《書湖陰先生壁》、《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別為陶淵明、孟浩然、杜甫、王安石、辛棄疾。( )
七、解釋下邊加黑的字:
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
2、迄乎成( )
3、屏棄而不用( )
4、豈有常哉( )
5、猶未能也( )
6、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八、下面是一個文言小故事,請大家結合注釋,看能不能把它譯出來給朋友聽:
買櫝還珠①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②,為木蘭之柜③,薰以桂椒④,綴以珠玉⑤,飾以玫瑰⑥,輯以翡翠⑦。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⑧。
注釋:① 買櫝還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由于用心的本末倒置,造成了事與愿違的結果。櫝(dú)——盒子、匣子。珠——寶珠。
② 于——介詞,相當于“到”。鄭——鄭國。
③ 木蘭——落葉小喬木,花大而鮮美,微香,木材珍貴。柜——匣子、盒子。
④ 薰——薰蒸。以——介詞,用。桂椒——用桂花和花椒花攝取的香料。
⑤ 綴——點綴。
⑥ 玫瑰——指玫瑰玉。
⑦ 輯——同輯,連綴,鑲嵌。翡翠——綠色的寶石。鬻(yù)——賣。
譯文:
九、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試寫下來,字數不限。
十、作文練習
請以“傾聽 之訴說”為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篇作文。
答案
一、 答案為c組。c組中“語”音應為“yù”。
二、 本題三個小題引導學生學習文言詞和虛詞。學習文言實詞,注意古今比較;學習文言虛詞,作了適當提示,對學習方法也有所啟示。 1、 蜀之鄙有二僧(“鄙”是邊境的意思,在現代語中,“卑鄙”的“鄙”是品質低劣的意,“鄙視”的“鄙”是輕蔑的意思,只有“邊鄙”的“鄙”是邊境的意思)貧者語于富者曰(“語”是“告訴”、“說”的意思,讀yù。在現代語中,“語言”的“語”是“話”的意思,“不言不語”的“語”是“說”的意思,讀yǔ)子何恃而往(“子”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于“您”,在現代語中,最常用的意思指兒子)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顧”是“反而”、“難道”的意思,在現代語中,“回顧”的“顧”是“看”的意思,“顧全大局”、“奮不顧身”的“顧”是“照管”、“注意”的意思)
2、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的東西) 富者有慚色(的人)能者為師(的人) 普通勞動者(的人)
3、 天下事有難易乎(表疑問語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表感嘆語氣)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表肯定語氣)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表加強語氣)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問語氣)
三、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缽足矣。”、“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可恃而往?”
2、 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久而不怠焉、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倍人也、吾材之敏、其與昏庸無以異也
四、 答案為c組。a 組“難者亦易矣”后句號應為分號;
b 組“溫”應寫作“慍”;
d 組“場園”應為“場圃”。
五、 c 組。c組停頓應為“蜀之鄙/有二僧”。
六、 a (×)孔子為春秋時魯國人。
b (×)韓非為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e (×)《錢塘湖春行》、《游山西村》的作者分別為白居易、陸游。
七、 1、 為:做
2、 迄:等到
3、 屏棄:摒棄
4、 常:常規,永遠不變的
5、 猶:還,尚且
6、 顧:難道;哉;語氣詞,表反問
八、 譯文:楚國有個到鄭國賣寶珠的人,用珍貴的木蘭木做成了盒子,又用桂椒香料加以薰蒸,用寶珠加以點綴,用玫瑰玉加以裝飾,用翡翠玉加以鑲嵌。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而退還了他的珠子。這可以稱作善一地賣盒子了,但不能稱作善于賣珠子。
九、本題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談出體會即可。提示:條件好的富者,并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條件不好的貧者反而實現了。可見理想的實現,不完全決定于條件的優劣。遠行的條件有二:一是客觀的條件,舟和車;二是主觀的條件,雙足和意志。前者要多年積錢去買;后者卻就在自己的身上。意志堅定的人,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怕艱險,用自己的雙足走路,終于實現了理想。意志薄弱的人,因怕艱苦,所以同樣有雙足,愿望卻無法實現。學習也是這樣,同樣有頭腦,有的人能刻苦努力,成了專家、學者,有的人不肯刻苦鉆研,終于毫無收獲。困難,在意志堅強的貧僧面前是老鼠;在意志薄弱的富僧面前卻變成了老虎。
十、例文及簡評:
傾聽水之訴說水分子折射出太陽的七色光彩——很美,很美,但它們凝聚成的透明的水珠,卻蘊含著另一種充滿力量的美。這是水的哲理。記得一個清晨,我驚喜地發現,在吊蘭纖細的花蕊上,凝聚著一個晶瑩的露珠,在陽光的照射下,放出奇異的光彩,含羞地笑著。“小露珠,你早!”我問它問好。“誰說我小,我都十幾億歲了!從地球誕生的那天起,我就存在了。”小水珠說。我目瞪口呆,只得洗耳恭聽。“聽我說,孩子。這個藍色小球(它竟稱地球是藍色小球),最初是一片汪洋。這蔚藍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無數小水珠匯集成大海,生命在海水中孕育,繁衍生息,然后有了陸地,直到一百多萬年前才有了人類。”唉,它似乎在為地球立傳呢。噓!接著聽它講:“人同有多美,天空湛藍如洗,云朵潔白似雪,地上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哪一個與水無關?我們以清澈的身影在自然中游歷著,有時是涓涓細流,有時是煙云縹緲,有時又是玉骨冰心。”哦,我已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了。小水珠眨著眼睛,又一個故事打斷了我的思路:“我從大海的懷抱升到空中。我看著地上無垠的田地、山水,心里禁不住一陣喜悅,忽然,我看見一塊干涸的稻田在向我們求助。我和伙伴們剛要降雨人間,云彩把拉住我們:‘何必呢,干嘛不與我舞蹈于天空呢?’她似乎很自在。我們不愿意,她就用軟綿綿的身體包住我們,我們好像吃了mi魂藥,越來越沉。云彩繼續在跳她的舞,自我陶醉呢。可她哪里知道,我們正團結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終于擺脫了云彩,降落到稻田里。勝利了,云彩的得意舞姿早變作一個空影了。“有時,我們變成的冰晶,像玉屑似的,往下飄落。遇到了地面溫暖的氣息就又融化成原來的樣子為人間降甘霖了。人們在雨中歌唱,花兒綻開笑臉,新綠亮出光澤……他們在迎接我哪!雨過天晴,一道彩虹掛在天邊,你一定以為是仙女晾絲帶呢,其實是我們折射成的七色光。它美,是嗎?可總這樣怎么能滋潤萬物呢?于是我們一閃身就又變成原來的樣子了。我們水更愛自己凝聚成的純潔的外表和透亮的心靈、這樣更美。”啊,水的故事多美,水的聲音多美。聽,每一個露珠都在訴說,整個自然都在回響:七色光很美——很美,凝聚的水珠更美——更美。贊美這水的哲理吧!
[簡評]
想象奇特是這篇文章的突出特點。生活中,人們對水的了解很多;文壇上,人們對水的想象非常豐富。這篇文章是贊美水的純潔自然的美和凝結成水珠的力量的美。通過白露珠問好,引出了故事。小水珠述說了水發展的歷史,講述了自己在美麗的自然中的各種形態,還重點講了自己沖破重重困難為人民造福的故事。文章新奇而真實,讀者如穿行在行云流水之中,感到清新、亮麗、親切、自然。文章不用科學術語,也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形象”傳情達意。如“我們以清澈的身形在大自然中游歷著,有時是涓涓細流,有時是煙云縹緲,有時是玉骨冰心”。在幫助干涸的稻田時,作者設計了一個情節:云要邀水珠跳舞,并用軟綿綿的身體包圍了它們,使它們“像吃了mi魂藥”,身體越來越往下沉。終于,小水珠們手拉手團結一心,擺脫了云的糾纏,來到了稻田。這故事多么美妙,多么耐人尋味呀。還有彩虹是仙女晾絲帶的想象,也足見作者想象力的豐富。奇特大膽的想象加上生動的描寫、適當的抒情,是這篇習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本文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意在教育晚輩們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有所建樹,文章闡述的“事在人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彭端淑一生勤奮好學,著述很多,《為學》是他的《白鶴堂集》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篇。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說理深刻,語言精練,是古漢語學習的典范。文章是一篇論說文,提出中心論點后,從正反兩方面說明昏庸與聰敏的關系,同時,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證明了中心論點,結構嚴謹。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初步認知論證方法。2、過程與方法:自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為”的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課文,理清論證思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學難點: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為”的道理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學重點: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表層意思,熟悉課文內容。教學方法:小組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簡介作者出示課件:彭端淑,字樂齋,清朝四川三才子之一,早年做官,后辭官回鄉,于錦江書院講學著書,著名的有《白鶴堂集》等。(可講一個作者在任或辭官的小故事)指名讀內容聽作者的故事學習文學知識聽故事走近作者激發學習興趣 朗讀課文1、 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正音、斷句)2、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聽讀課文,做出標記。自由朗讀課文齊讀課文使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并熟悉課文內容 疏通文意布置自讀任務: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譯課文。1、 在筆記本上寫出譯文。2、 質疑問難,組內討論。3、 向教師質疑。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齊聲朗誦提出要求:聲音洪亮,準確斷句。 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布置作業1、 背誦2、4自然段。2、搜集古今中外勤奮學習的例子 鞏固知識、開拓視野。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理清論證思路,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為”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深刻內涵,明白事在人為的道理 教學難點: 樹立“*勤奮努力實現遠大理想”的志向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教學過程: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要求思考:文中哪些道理和事例與其相符觀看動畫回答第二段講的道理和龜兔賽跑的道理一致,第三段的故事內容與其相符激發興趣并初步感知課文 檢查復習出示投影1、檢查重點詞語和句子的解釋2、檢查背誦內容檢驗學習成效鞏固所學知識 分組探究學習1、 布置任務:深入研究課文,為本課設計一個條理清晰的板書(層次、論證方法、中心論點)2、 引導交流各組的討論成果,及時更正和評價1、 討論完成板書設計2、選出代表進行交流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并準確把握課文脈絡大膽質疑要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共同解決提問與老師、同學討論(鼓勵爭論)鼓勵并培養探究精神 交流反思引導:說出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通過勤奮學習有所成就或自恃“聰明”反被所誤的實例,并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何不足,說說學習本文后是否有所提升。自由大膽的交流有所學知識融入學生的價值觀課后作業課下積累關于勤奮學習的名言警句 對文章主旨理解的深入與延伸教學反思對古文的學習容易陷入僵化、死板的誤區,所以讓學生充分自讀、消化,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更加實用的,教學設計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課堂的活動量和思維量都比較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和完善著自己的認知水平和世界觀。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2、使學生認識到“人之為學”,關鍵在“為”。
3、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情感,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的語氣和情感。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勤奮學習的名言、故事。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簡介作者。
1、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書課題《為學》。觀題質疑,“為”是個多音字,組詞,在此處讀什么?“wi”是什么意思?做。文題的意思呢?
2、交流課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關資料。
彭端淑(約1699一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傳世。本篇課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寫篇文章給兒子和侄子們看,談談求學、做學問的道理。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
第一遍:讀準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確停頓、讀得流利;
第三遍:要讀的有板有眼。
2、初讀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讀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說一說。
4、結合文后譯文,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譯文。試著解決剛剛的疑問。可以小組交流。
三、精讀感悟。
1、認真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說了幾方面的內容?指導朗讀,要引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
本段中你發現了重復的句子嗎?
“則難者亦易矣;則易者亦難矣”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自己說一說。
2、理解“去南海”這件事是否容易?從哪里看出來的?
在文中畫出來,讀一讀。
3、重點指導對話部分的朗讀。
貧者說話的語氣;富者從疑問——輕視——慚愧的態度變化。
富者說“子何恃而往?”兩次不同的語氣變化。
(分角色讀、男女生對讀、表演讀等)
4、相機指導理解重點字的意思:“鄙、恃、去、顧、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請孩子們想像一下,窮和尚從南海回來后,看到富和尚,他們見面時的場景及對話,寫下來。
2、文章主要用(對比)寫法,來敘述這件事。為的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3、說一說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過勤奮來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實踐活動。
1、請從“人之立志“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2、推薦閱讀書中兩篇文章。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貧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從而得出世事無難易,重在立志地去為的道理。
[教學重點]:了解、體會作者借事喻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對文字較枯燥的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在平時生活中有無難易相互轉化的事情(學生舉例)
二、 復習上節課學習的文言基礎知識
1、 字音、字形:為、恃、缽、鄙、慚
2、 一詞多義:之
3、 古今詞義不同:明年、買舟
三、 重點學習課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 思考:文章以“為學”為題,但卻以較長篇幅寫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什么?
引導:二僧去南海是屬于“天下事”的范疇。
2、 分析:二僧去南海的這段文字是如何與作者的觀點一一對應的。
結論: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證明了天下事無難易,關鍵在“為”。
3、 引導學生說出“天下事”和“為學”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借事喻理”。
4、 利用媒體制作動畫,引導學生根據動畫復述故事內容,體會文中二僧的心態和語言,并與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較,說出優劣。
“富者曰:‘吾數年而來欲買舟而下,猶恐資糧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貧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所歷告富者。富者有慚色,曰:‘子誠勇者,吾恨不與子同往也!’”
四、 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實并未結束,請根據文中二僧的性格特點,給二僧的故事補上結尾,重點突出富者的神態,語言和行動。
五、 布置作業:
將上述“思考交流”內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注釋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師范讀、原文與譯文對照,能讀通課文,理解意思,背誦課文,初步培養喜愛古文的感情。
3.創設情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能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和情感,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的原因體悟,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5.認識“鄙、曰、恃”3個字,正確書寫“乎、鄙、僧”等6個字。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的不同語氣和情感,并背誦課文。
2.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故事導入,揭題釋義
1.教師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兩個和尚,一個和尚窮,一個和尚挺有錢。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哪里嗎?(板書課題:為學)齊讀課題,注意“為”讀第二聲。知道“為”是什么意思呢?“學”又指什么呢?(做學問,求學)。
2.簡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題目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寫給子侄們看的。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相關資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筆力剛勁,氣勢渾厚,激昂奮進,常給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較多,其中《白鶴堂文集》最為有名。本文是《白鶴堂文集》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輩們樹立遠大志向,勤奮學習,有所建樹。
【通過教師講故事的方式創設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初讀古文,讀準字音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樣寫這個故事的嗎?請你自由地讀讀課文,借助后面的注釋和字典,爭取把課文讀通順。然后看看課文哪一個自然段是在寫這個故事,請你在自然段前面做個標記。
2.同桌互讀,呈現難點。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讀,一個聽,糾正字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此字,留待解決。教師巡視,相機把難讀字詞寫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預設:缽、語、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讀,掌握學情。
請學生再次放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特別是剛才交流過的幾個字。然后指名請學生試讀,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糾正同學錯誤的讀音。
【通過同桌互讀,指名試讀,呈現難讀字詞,集中解決,為接下來把課文讀通順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探究停頓,讀通課文
1.細聽范讀,邊聽邊畫,展示矛盾。
聽著同學的朗讀,老師也想來讀讀。請同學們認真聽,邊聽邊把與你讀得不一樣的地方畫下來。(學生交流不同之處,教師隨機在投影儀下畫出)
2.借助注釋,探究停頓,讀通課文。
同學們,有些句子讀得不一樣,就是停頓或者讀音有所不同,老師建議大家結合譯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該怎么讀。
預設:
天下事/有難易乎?(讀出問句的語氣。)
蜀之鄙/有二僧(結合注釋知道“蜀”是四川簡稱,“鄙”是邊境的意思。)
貧者/語于/富者曰(“語”讀第四聲,告訴的意思,“曰”是說的意思。整個句子的大概意思:窮和尚告訴富和尚說。)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課文中指窮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們還學過類似意思的句子嗎?(送孟浩然之廣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這個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憑著、依靠的意思。整句話大概意思:你憑著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缽/足矣。(“缽”,古代盛飯、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了。)
3.再讀課文,理解意思,講述大意。
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相信你一定會讀得更加通順。
剛開始老師講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著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大概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先自己試試,然后指名交流。
【通過借助注釋、結合譯文能正確斷句,讀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讀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大意,初步體會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試著讀通了課文,并借助注釋和譯文學習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為什么貧和尚能夠到達南海,而富和尚卻不可以到,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2.作業:
(1)認讀本課要求識寫的生字;
(2)完成課后習題2;
(3)把課文多讀幾遍,要求讀通順,能準確斷句。
第2課時
一、復習課文,師生互譯
1.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
2.老師一句一句說譯文,指名學生說對應原文。
3.師生一起說故事。
【運用教師范讀,師生互譯等不同的方式,讀好文言文的停頓和節奏,同時引導學生積累文本,為接下來的探究打好基礎。】
二、品讀對話,明確其義
1.定格對話,品味原因。
導語:讓我們把目光停留在兩個和尚身上,想想他們之間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讀貧者和富者的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2)集體交流:
*條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決心不同:富者過分依賴物質條件,“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吾一瓶一缽足矣。”(窮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氣。)
討論:窮和尚這一路會有哪些困難?(路途遙遠。地圖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離;合理想象窮和尚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實際問題?風餐露宿,舟車勞頓等)
*態度也不一樣:抓住兩個“子何恃而往?”
想當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計劃著買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窮和尚憑著這一瓶一缽竟然敢去。這兩個句子該怎么讀?學生談理解后有感情朗讀。第一個是普通的疑問句,第二個是反問句,也可讀出感嘆的語氣來。
*結果也不一樣。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小練筆:貧者會告訴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完成后,指名讀一讀寫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自己體會到的讀出來。
3.試著背誦這段話。
【在品讀貧和尚和富和尚之間的對話中,初步讀懂兩個和尚之間的明顯不同之處,通過想象說話,嘗試練筆等方式體會貧和尚的堅強意志,并通過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意思表達出來。】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學習第1自然段。
作者由這個故事還想到了我們做學問,他在一開頭就提出:那就是(師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生接)則難者亦易矣;(師說)不為,(生接著讀)則易者亦難矣。(下句話同上。)
(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
(2)小結:看來做學問難易轉換的關鍵就在于是否“為”,作者都是先用一個設問句提出問題,然后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這樣,對比鮮明,突出了“為”對“學”的作用,說明了“難”與“易”的關系。
(3)體會文言文句子的精美。這段話中一共有4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呢?(近似于對偶,讀起來瑯瑯上口)
(4)練習背誦。
2.“貧僧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的故事結尾說明了什么?它與作者的看法有什么關系?(說明“事在人為”,這個故事是一個例證,作者用它來生動形象地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
3.學習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去:距,距離;之: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
(2)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顧:副詞。反而,卻。)
(3)小結: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貧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夠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這種反問的語氣讀出來。
(4)從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人貴有志,事在人為。)
(5)練習背誦。
【讀懂作者通過對比方式亮出自己觀點的行文特色,體會文言文精練的語言特色,明白“人貴有志,事在人為”的深刻內涵。】
四、落實識字,積累內化
1.認讀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
2.學生獨立書寫要求會寫的字,教師提示:
(1)注意“曰”與“日”的區別。
(2)“鄙”字左邊的寫法,下面是“回”字。
3.試著把全文連起來背誦;背給同桌聽。
4.拓展作業: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2)收集有關勤奮學習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豐富課外知識。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及重點]
1.進一步積累古代文言文詞匯。
2.引導學生自己說出貧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從而得出世事無難易,重在立志地去為的道理。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復述《龜兔賽跑》這則寓言,然后變換角度提問,啟發學生認識天資和勤奮的關系。
問:在正常的情況下,龜跑得過兔嗎?(不能)這說明什么?(龜不善跑,受到天資的限制。)龜能取勝,除了兔睡大覺而外,還有別的原因嗎?(不停地走)這又說明什么?(天資差這個條件,并沒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條件的限制。)
(對兔的失敗也可仿此提出問題,要達到的結論是:有好的天資卻屏棄不用,結果跟天資差的沒有什么不同)《為學》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學:①學習②學問 資:天資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學問
卒:最后 魯:愚鈍 鄙:邊境 語:告訴 恃:憑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買舟而下:攢錢坐船,順流而下.
去:距離 顧:難道 是故:因此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讓學生復述故事。
(復述時不許看書,避免學生搞機械的翻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作創造性的復述。復述完畢,教師可作適當的評點。)
2. 思考討論:文章以“為學”為題,但卻以較長篇幅寫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為什么?
明確:二僧去南海是屬于“天下事”的范疇。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證明了天下事無難易,關鍵在“為”。 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天下事”和“為學”之間的關系,引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實并未結束,請根據文中二僧的性格特點,給二僧的故事補上結尾,重點突出富者的神態,語言和行動。
4.再讀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作者對于侄們的希望是什么?用課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為“貴在立志”或“立志為學”。
②作者告誡子侄們最重要的話是哪幾句?
明確:“是故聰與敏……自力者也。”
現在,我們大家該懂得《為學》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這個原因就是它表達了所有的長輩對下一代的希望。我們決不能辜負長輩們對自己的希望。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來回報長輩們對我們的愛!
『布置作業』
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課下在日記本上寫一下,下節課集中展示。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11
教學要求
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節。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 :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里所涉及的幾種關系: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印發茍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方法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現法。兩課時完成。
按: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A(適于一般水平)
一、導入 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缽 為 語
劃分句內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吾│一瓶一缽│足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
為wéi 做、求 昏hūn 愚笨 之 往
怠dài 松懈 語yù 告訴、對 說0
虛詞:
無以:沒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
明確:第一段 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 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于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系,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么關系?
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沒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后,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 什么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導學生當堂復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確:先講故事,然后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
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后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么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愿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恒心、靠毅力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于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于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干下去終會有成。
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就可以,
三、留作業 。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2)。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為學由難向易轉化的關鍵是“事在人為”。
2.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為”、“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感情,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不同語氣和情感,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認知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閱讀式、討論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中一定都遇到過困難,那么面對困難,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解題,簡介作者情況
引導學生讀課前“閱讀提示”及書下注釋,了解如下內容:
1.解題:為學即求學、做學問。本文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勉勵他的子侄們努力學習的。示:給……看。
2.作者的簡單情況。
三、讀文體會
1.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生字詞看注釋或查字典。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讀一聽,互相糾正錯誤。
3.三讀,訂正讀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體訂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棄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學生再次放聲讀。提示:讀準字音。
5.指導朗讀,讀順句子,讀好停頓。
出示下列語句,要求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后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錯字。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蜀之鄙/有二僧貧者語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6.讀、譯課文。
兩人小組互說互訂正,存疑。
集體讀并討論
全班齊讀。小組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集體討論,老師適當點撥。
四、聽讀課文
老師讀課文,要求學生不看書,邊聽邊想每句話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質疑
1.研讀課文作者對“為學”是怎樣看的,又是怎樣提出看法的?“人之為學……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作者通過兩問兩答提出看法。為學難易的轉化在于是否“為”。每一設問中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這樣,對比鮮明,突出了“為”對“學”的作用,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系。
2.本文說的主要是關于做學問的道理,為什么開頭卻從“天下事”寫起?
因為“為學”是“天下事”之一,這是從一般到具體的說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寫了什么內容?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第2段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述了昏庸聰敏不是固定不變的道理。
第3段敘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寫法上采用了設喻論證的方法,用貧富兩僧的故事來講道理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運用對照比較一貧一富兩個僧人十分鮮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題。
3.“貧僧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的故事結尾說明了什么?它與作者看法有什么關系?
說明“事在人為”,這個故事是一個例證,作者用它來生動形象地證明作者看法的正確。
4.第4段得出什么結論?
人貴有志,事在人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說明了“事在人為”的道理,告訴我們主觀努力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背誦課文。
方法:給學生3-4分鐘自己背,然后老師讀課文,學生隨之默讀;請若干學生試背,全班結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練習 積累內化
1.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鄙”和“曰”。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勤奮學習的名人名言或故事,豐富課外知識。
四、總結
學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
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講給家人聽。
滬教版《為學》教案 篇13
教學要求
1.流利地背誦課文,明確“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為、語、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認識蜀鄙二僧故事的內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為學”,關鍵在于“立志去為”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教學設想
《為學》一文能得到廣泛的傳誦,是因為這不僅說了“為學”,也闡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論證過程中,插入貧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教給讀者從根本上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難而進的精神。這些認識,只有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因此,教學的起始要緊緊抓住學生自我誦讀、自我領悟這些環節。疏通文意應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話的整體意思,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對原文的直接理解上,從而改變“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的讀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對《為學》和古文教學的這些認識,我把教學重點定為教學要求中的第一條:指導學生流利地背誦課文,做到背準字音、背對停頓、背出語氣。在讀、背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難點: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義和作用,及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迪。視學生程度,在較好的班級還可以討論文章里所涉及的幾種關系:天下事和為學、為學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難而進相互間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印發茍子《勸學》的片段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方法以導讀為主兼用討論法、自我發現法。兩課時完成。
按:就體裁而言,本文是議論文,但教學重在使學生懂得立志學習的道理,不宜從體裁特點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和步驟
a(適于一般水平)
一、導入新課。
運用激趣法引入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根據自己的感受談“天下事有無難易之別”?難易之間是否存在轉化的條件?
調動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認識、看法,教師及時做出評定。如果學生答出了難易間的轉化條件,那么教師順勢提出“我們學習是否也存在難易之別、相互轉化的可能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論述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如果學生未能答出,教師此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就學習一篇解決這個問題的課文《為學》。
二、研習課文。
1.學生出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注出下列字音:逮 怠 迄 屏 鄙 恃 缽 為 語
劃分句內停頓示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吾│一瓶一缽│足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結合書下注釋,學生自我領悟為主。教師答疑、體溫并歸納有關字、詞的讀音、釋義和用法。
實詞:
為wéi 做、求 昏hūn 愚笨 之 往
怠dài 松懈 語yù 告訴、對 說0
虛詞:
無以:沒有什么 是故:因此
之:做助詞用,無義
3.學生歸納各段的意思:
明確:第一段 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 用學和不學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證“人之為學”關鍵在學的道理。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堅忍不拔,終會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 總結故事;立志為學,勇于實踐。
4.引導學生探究各自然段和為學的關系,提問、討論的方法。(視學生程度,好的班級細講,差點的班級粗講)
(1)課文講的是為學的事,可是從“天下事”起筆,為什么?
明確:開頭從“天下事”寫起,它包含著“人之為學”;“人之為學”只是“天下事”之一。這樣自然的由泛論天下事的難易引入到求學難易的問題上。同時用兩個設問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為學相提并論,顯然是為了突出為學的主題。論證均從正反兩方面作答,鮮明對比,揭示了“易”“難”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使闡發的道理倍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聰、敏”的結果與為學有什么關系?
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沒有急于旁征博引和找事實論證,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聰敏轉變無常規的現象,進而讓學生領悟到“為學”的重要。可見這一段仍然是緊緊圍繞中心論點的對比論述。
(3)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無難易結論之后,可不可以顛倒過來?作者為 什么選取與“為學”似乎沒有直接關系的“兩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證,選取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先指導學生當堂復述、背誦蜀鄙二僧的故事。
明確:先講故事,然后從中推出結論,這種緣事論證法也有說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結論、觀點,所以不能顛倒過來。
介紹文學常識: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寫的,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這個題目告訴我們,此文是彭老先生對晚輩的指導、勸導。所以“示”,就是理所當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別。暗示帶有啟發性,明示則不然;暗示可培養人的悟性,明示則有以告誡。這彭老先生不舉與“為學”有直接關系的例子,想用“貧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讓后輩去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真可謂循循善誘。同時,讓我們再次明白了開頭為什么從天下事起筆,這為文中選取事例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見文章結構的縝密。
(4)指導學生討論“蜀鄙二僧”故事的含義和作用?
“蜀鄙二僧”的故事,“鄙”點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邊遠地區,交通閉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貧富和尚同時面對這樣的客觀難題,然而他們所恃的態度、方法截然不同,結果自然不一樣。貧和尚問富和尚“吾欲之南海,何如?”富和尚則反問“子何恃而往?”表示極大的懷疑。當貧和尚說“吾一瓶一缽足矣”,一個“足”字表現出貧和尚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于大膽實踐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諷他人中,充分表現了在困難面前強調客觀條件,沒有堅定的志向,更不具有為著志向的實現而大膽實踐的勇氣。而貧和尚只憑一瓶一缽就實現了朝南海的愿望。讓學生從這個對比中悟出:有條件的反為條件誤,而沒有條件的,憑恒心、*毅力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故事啟示學生:面對困難,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關鍵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為”的毅力。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思想:知難而進,勇于實踐。還要讓學生了解這樣設喻的客觀效應:“人之為學”遇到困難時應有的根本原則和態度。這樣勸導人無聲色之厲,平易質樸,語重心長,增添了文章的說服力。
(5)你從最后的反問和小結中獲得了什么感受?
明確: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點明故事的內涵——人貴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結激勵我們“立志去為”,面對困難應有知難而進、勇于實踐的精神。
5.課文內容的挖掘和擴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過有什么感受?
明確:天下的事當然有難易之分,本文說的沒有難易,是從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說的,意在鼓勵人們不畏困難,立志求學,知難而進,實干下去終會有成。
學生的感受發散展開,不作統一要求,只要跟課文有聯系就可以,
三、留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練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