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導讀(通用15篇)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復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PGN0008B.TXT/PGN>的破滅之苦,并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為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征。
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2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復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的破滅之苦,并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為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征。
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3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熏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為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義。如:“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松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著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熏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4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背著書包,興高采烈地來馬集鎮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新起點。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做什么或者達到什么目標呢?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準備怎么做?
根據學生所說,導入新課,板書文題。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生自學生字、自瀆課文。
3、點名朗讀全文。
4、問題:(1)詩中所說的“海”是什么?(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2)這首詩兩部分各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節:寫童年時的想望和困惑,是現實中的“山”和“海”;
第二節:寫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山”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齊讀全詩。
三、研習詩歌
1、讀文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這首詩的中心可用哪兩個詞語概括?它們內在的含義又是什么?
本義比喻義
自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奮
山斗
自然界的山山——重重困難
2、這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請用一句話來說。
——要克服苦難,就要克服重重困難(歷盡千辛萬苦);要克服困難,就要翻越無數座山。
3、理想的實現很不容易,從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請找出有關的詞語并作說明。
(1)終于——爬山費了很大的力氣,花了很多的時間。“我”滿以為上了山就可以看見大海了,結果依舊是山,“哭著回來了”——鐵青——寫出了作者失望、沮喪的心情。
“鐵青”——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觀感覺,因為心情不好,看山也好像“鐵青著臉”。這和杜甫的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傷心時看見美麗的花兒也好像在流淚一樣。
(2)一次又一次——失望多,也表明實現理想不容易。
(3)一座座——困難重重。
(4)一次次鼓起信心——作者不灰心。
4、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作者經歷了千辛萬苦,遇到了重重困難,可是他并沒有灰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讓“我”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遠方有海,理想可以實現。這個信念,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斷斗爭。
枯干: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滿濕:滋潤。因為“我”心中有理想,心靈就不再枯干,理想給了我奮斗的動力,生活也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齊讀全詩,并體會剛才所說的內容。
四、重點詩句探究
1、詩中說“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呢?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信念,但童年的認識是很膚淺,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斷的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要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在心中扎下深根。
2、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是什么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什么意思?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五、拓展延伸
讀了這首詩,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六、總結與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亨特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并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上海的意義。
3、了解“小中見大”,以事寓理的記敘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前布置大家作了預習,其中有一條預習任務:用“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將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困難而且戰勝困難的經過寫下來,哪位同學來讀一讀自己的文章?
2、學習生字詞。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小時候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呢?我說標題和作者,請幾位同學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
2、請學生復述課文。復述前先讓學生說說復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內容。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懸崖,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最后在父親的引導下,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爬下了懸崖,并且得到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三、引導探究
1、我們已經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請大家把課文的標題蓋起來,然后自己為文章重新擬寫一個標題,寫在文題下面。
2、互相討論自己的標題,然后點名說。
3、引導學生比較,你的標題和作者的標題哪個好?為什么?
(1)文章的標題告訴我們遇到大困難要把它分解成小困難然后克服,這和文章內容一致。
(2)文題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難?請在文中找出來。
(1)第4節,“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活潑勇敢,做一些冒險性的游戲。
(2)第13節,朋友拋棄了“我”,把我一個人丟在懸崖上,而且天也黑了,我感到很無助(反襯手法)。
(3)第15節,長時間呆在懸崖上,動不了,我很緊張,害怕。——要求找出作者爬懸崖時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詞語:
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里咚咚亂跳
蹲: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哀求啜泣
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4)第17節,作者心里害怕,他不能突破心理上的障礙,沒有信心,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難不僅有夜幕,懸崖等客觀的困難,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內心的障礙。那么,我們反過來問一下,這些能塑算得上困難嗎?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就覺得這些經歷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請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來,這些經歷不算困難?
(1)第7節,懸崖只有20多米高。
(2)從朋友和杰利的言行,可以判斷出這不算困難。如第13節,別的小朋友能輕松(一個接一個、左折右轉)地爬上去,又輕松地繞過懸崖。
在這里,不是為了寫其他的小朋友,而是為了小“我”,這種方法叫作“反襯”。
(3)父親指導“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也很簡單,“我”也沒費力氣就下來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難,而“我”卻為什么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困難呢?
——第1、4節,“我”年幼,體弱多病——這種方法叫“伏筆”,即“前后照應”。更重要的是“我”的心理上的障礙。
7、就是這不是什么困難的困難,卻讓“我”的心情變得糟糕透頂(出示投影):
心情的變化:
恐慌恐懼絕望
(開始不敢上)(上了,又很害怕)(加上黑夜,最后)
8、這個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讀16~23節)形成板書:
(1)克服困難的步驟:
起初: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繼而:走一步——萌生信心;
隨后: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懸崖——巨大的成就干。
(2)此時的心情怎樣?
恐慌恐懼絕望
驚奇而自豪
四、拓展延伸
1、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要會分解困難(原文句)——用名句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2)要對自己有信心。
(3)要善于收獲經驗(反思總結)。
(4)只有勇于嘗試,才能得到回報。
2、在寫作上,你有什么收獲?
——倒敘,可以產生懸念;環境反襯人物的心情;照應與伏筆。
小事情反應一個大道理——作者寫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更重要是從經歷中懂得了克服困難的道理。
五、讀汪國真的詩結束課文學習
1、詩見課本P.10的方框。
2、完成課后練習二。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常識,懂得并能運用一些詩歌朗讀的技巧朗讀詩歌。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3、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在反復的誦讀中,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涵的意味和感情。領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方法:
誦讀法 發現法 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吧,那今天我就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男孩,生于湖北西北部的武當山下,從小隨父母工作的調動,在好幾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幼小的他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每天遙望著那無邊的群山,他常常想,山的那邊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帶著這樣的一個強烈的想望,經過無數的坎坷和不懈地努力,他終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武漢大學。就讀大學期間他開始發表詩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后來成為了一名的作家和文學教授。這個人是誰呢?你知道嗎?他的名字叫王家新。在剛上大學不久時,他把自己走出大山的經歷用詩的形式寫了出來。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讓他走出了大山?這首詩他是怎么寫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勾畫生字詞并理解積累。
癡想 隱秘 誘惑 喧騰 信念【寫在黑板左側。學生解釋后讓學生用這些詞造句子或說一段話,用詞恰當用得越多越好】
2、師講解詩歌的朗讀。
要帶著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頓、重音,快慢和語氣。結合前四句師指導朗讀。之后讓學生練習朗讀。
感情 想象 重音 語氣 【寫在黑板右側】
3、找學生朗讀,師以鼓勵為主,糾正不足。
三、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討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可能會有:
(1)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擬人】【心情所致,心情不好,一場大雪就是一場隆重的葬禮。心情特好,一朵雪花,就飄起了整個冬天的浪漫】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幻想全然落空】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比喻一個信念】
(4)詩歌,除字面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的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涵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分析出來的?【這是本課重點和難點。“海”是理想的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本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奮斗,就像聽到大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全新世界的光輝燦爛,也就是理想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2、讓學生用一幅簡單的畫勾勒出這首詩的內容,并解說這幅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得出這首詩的主旨】【首先,人,要有理想,要有堅定的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崎嶇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中將會實現】
3、你能從詩中找到能夠表達這個思想感情的詩句嗎?【主旨句。找到后,齊讀,注意讀出驚喜的語氣來。】
4、拓展延伸: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為什么作者能走出大山?為什么他能成為作家和教授?因為他有理想,他有堅定的信念!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我想歷無數名人的例子,像寫《史記》的司馬遷,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發現鐳的居里夫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都證實了這一點。屠格涅夫也說:“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蟲。”那么你有理想呢?有,又是什么呢?請你說出來給我們聽聽,并說說你打算怎樣去實現你的理想呢?
【哈弗大學曾對一群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這群人當中有目標有理想的人只占3%,人生奮斗目標特別明確,25年后,這些人絕大多數生活在社會的最上層,他們成為社會各界的精英人才。而那些占27%的沒有目標沒有理想的人,25年后,這些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充滿了抱怨。你想要你的未來怎樣呢?沒有夢想就沒有遠方。所以,沒有理想沒有目標的人,趕快確立吧,有了理想后,也要不斷奮斗,才能夢想花開】
4、分析寫法:
其實這首詩就是告訴我們人要有理想,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就能實現理想這一道理,可為什么全詩沒有提到困難、理想,卻寫山和海呢?如果去掉山海會怎樣呢?會枯燥無味。這是什么寫法呢?【象征】象征就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意義。它和比喻的修辭很像。只不過比喻是一種修辭,一般用于句子,而象征是一種表現手法,一般用于整篇文章。這個具體的事物在詩歌中也有個專有名詞,叫“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客觀事物。比如說詩中的“山”和 “海”。詩人寫詩往往比較委婉含蓄,不想也不會直說,比如“思念”,他不會說“我想你”,“我想死你了”,而是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里的“春蠶”、“蠟燭”就是意象。詩人比較喜歡的意象有:花,特別蓮花、還有月亮、蝴蝶、細雨、楊柳等等。
你想寫詩嗎?那我來告訴你怎么寫吧:先有個想法,也就是詩歌的主題思想,再找最能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意象,再用精煉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押韻,再分成行就可以了。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試一試。老師把自己寫的一首小詩讀給你們,想聽嗎?《在季節里》看看你能否聽懂。在這首詩里,我選了很多意象,來表達我對自然的喜愛,對知心朋友的渴求。
一個人可以不會寫詩,但不可以不讀詩,我向大家推薦兩個人的詩吧,一個是汪國真的,一個是席慕容的,我也希望同學們通過讀詩,你的而生活也充滿詩意,就像荷爾德林說的那樣“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時間來不及說完就布置作業】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突出詩歌的朗讀和理想的確立】【機動。時間允許就談,不允許就說不知這節課你是否有所收獲,如果有,那就是老師的欣慰。很高興和同學們度過了45分鐘的快樂時光,最后老師祝愿在座的每一名同學夢想成真!【結束語】
2、寫寫你的夢想清單,或者嘗試著寫一首小詩。
附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爬山------海 意象
| | |
重重困難 艱苦奮斗 理想 象征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6
一、導入:
今天我們背著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興高采烈地來到瀘水四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另一個轉折點。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說說為達到這一目的,你將如何做?請同學們說說。(根據學生所說的情況來點撥引導并揭示課文)——板書: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二、整體感知: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問題。
(提示:在教學反饋中。)
三、局部品味:
1、提問:“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為什么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義。
提示:A、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試想一想,云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的校園是怎樣?引導學生說了這一問題以后。點撥:這些大學的校園里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說,“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里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B、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說奮斗目標,即理想。(還可以舉:搬進新家里、考入瀘水四中、經過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數學題、通過整理房間后進去房子時的感受等例子來說明。)——板書:海——奮斗目標(理想)的象征。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點呢?提示:“山”——“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
5、“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
A、小學——中學——大學(時間長、困難大、苦、坎坷)
B、怒江峽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遙遠艱辛)
C、人民生活貧窮落后——小康(科技發展慢)
D、愛國人士——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今天我們的努力將回成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義。提示:板書——山——奮斗之路(阻攔前進的障礙物——困難重重、挫折)
四、板書設計:
人——山——————————到————————————海
|
|
|
|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困難挫折)|
|
||
|
奮斗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斗目標(理想的世界)
(困難重重、挫折)
五、教學反饋:
1、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補充如下:
A、為什么說“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提示:體驗失敗或者挫折的內心感受以后而
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的過程,則可以解決此問題了;另外,關鍵是要弄清“枯干”的含義——形容對理想的渴望。所以,這句話說的是,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B、“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一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會這樣想?
(提示:神態描寫——體現了我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心理,對未來世界的向往。)
C、“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2、掌握字詞:癡想、隱秘、喧騰、一瞬間、陰郁、凝成、誘惑等詞的讀音和含義。
(含義:A、發呆的想B、隱蔽、不外露C、喧鬧沸騰D、一眨眼之間E、天氣低沉郁悶;(氣氛)不活躍F、聚集在一起G、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3、背誦這首詩。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7
《在山的那邊》
整體感知: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
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二、新課
1.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理解詞語的含義。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后,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3.深入探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4.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需要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5.朗讀指導
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
6.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詞語。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 (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課后小結與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品味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提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體驗與反思
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
2.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四、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借助于“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1.在山的那邊
山 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 封閉 灰暗 壓抑
海 一個想象性的世界 開闊 光亮 自由
課后小結與反思: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8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創造氛圍的樂曲)、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 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閱讀。
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
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寫生字。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9
【課文說明】
這首詩分兩節,前一節寫“小時候”,后一節寫“今天”。小時候就有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之心,但是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后,感悟了,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只要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懂得“海”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無座數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詩的意蘊。聯想任何一種理想和奮斗,都會感到越讀越親切。事情往往是這樣,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達到目的地的,要翻過無數座山,才能到達理想境界。失望是因為對長期性艱巨性估計不足,認識深化了,就可以戰勝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夠“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詩人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認識深化的過程。這首詩對人生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概括,當我們經過一番奮斗不能實現理想因而感到沮喪的時候,想起這首詩,就會鼓起信心,繼續奮斗,繼續前進。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難點:
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探究)。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可從孩子對未來美好向往方面深情導入。
二、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朗讀感知:
要求學生聽讀時:體會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初步理解詩中“山”、“海”的意思。
2、讀后由學習小組討論、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的意思。
假如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詩人自己是怎么說的。這是很容易找出來的:“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指導學生朗讀:
給詩句劃分節奏──給相關文字標出重音──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互評。
三、探究式學習
方式:自主、合作;教師指導。
教師引疑:
1、什么是“全新的世界”?
提示:就是美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
2、舉舉例子,什么樣的世界可以說是“全新的世界”?
提示:假如學生說,我家搬進新房子,新房子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小區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住老房子那些年頭,盼了一年一年,決盼望有朝一日住上寬敞漂亮舒適的新房子,那時新房子就是我心目中一個“全新的世界”,搬進新房子第一天,真有“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的感覺。這樣的回答就很好。從小家引向國家,今天我們這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于半個世紀以前的革命前輩來說,就是他們為之奮斗的“全新的世界”。中國人民再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時又將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探究“山”的含義也是這樣,看詩中所說的“山”,聯系實際生活,不難領悟,“山”是與“海”相對的一個世界,一個閉塞、落后、乏味的世界,山又是從現實到理想的奮斗之路,詩人所說的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奮斗之路是漫長艱險而又曲折起伏的。聯系中國革命的歷程很容易理解詩意,丫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真是翻過了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才終于攀上中國民主革命歷程上的最后一座山頂,看到了一個新中國。
3、在學生正確朗讀基礎上品味詩的語言:詩中的感情是用非常凝煉的語言來表達的,請你品味下列詩句,可以在小組中交流。
提示:答案參見《導航》。
⑴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提示: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扎下深根?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中的三個量詞用得如何?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4、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朗讀:
⑴ 在朗讀中,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
⑵ 你最喜歡哪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它讀出來嗎?
四、小結
激越的情感,顯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讓我們……
五、綜合與創新
1、《在山的那邊》一詩中的探索、追求之情一定打動了你。你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待著你去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和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2、詩有凝煉的語言,詩有美妙的意境,請你喜歡詩,平時多讀詩,請你也寫寫詩,謳歌我們的人生。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0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系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里,同學們會想些什么呢?引發學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山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么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梁,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業: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獲表達成文字。
《在山的那邊》教案
育才中學 邵長喜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為什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目標: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出示目標,學生看屏幕。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檢查預習:
正確朗讀下列詞語,并給加線的字注音: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扎下zhā 漫濕màn 一瞬間shùn
四、
整體感知:
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全詩為什么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討論三個問題。明確:
1、在山的那邊是海。山,是重重艱難險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
3、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人的這種感情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從詩中找出你認為含義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詞語或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全班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教師引導、組織、補充。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著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見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的奮斗,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是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當理想實現的時候,詩人興奮、驚喜,一個全新的世界光輝燦爛。
在邊讀邊議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學生投入的齊讀最后幾句詩,讓他成為自己成長中的動力。
七、
作業練習:
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
海
(理想)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 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 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 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齊讀。
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拓展閱讀:《在山的那邊》課文
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一一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字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2
課題
《在山的那邊》
總課時
2
第 2課時
教學
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人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強朗讀訓練。
3、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
重點
難點
1、對于“癡想”、“隱秘”“飄”“枯干的心靈”重點詞或短語的理解。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精神進行培養。
教學
準備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到詩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這節課我們細細品味詩人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語言,來進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懷。
二、新課研討。
1、請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注意詩的節奏、重音,品味詩句感情。
2、請學生找出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
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句詩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態啊?把“癡想”換個詞試試?
為什么其他的詞無法表現?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這句寫的是詩人自己嗎?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下深根?
(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
*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讀課文,領會感悟。
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四、布置作業 。
1、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齊聲朗讀。
通過節奏、重音等品味詩句的韻味。
學生自學討論。
思考某句詩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組的同學交換意見,如有自己不懂的詩句,也可以和同學討論。
“癡想”意思是發呆得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面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后共五句詩。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干,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銜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課文分析和朗讀訓練結合起來。
板
書
設
計
課
后
記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3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征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通過“導入 ,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并能在反復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課文錄音);投影儀;幻燈片;CAI課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擁有夢想。夢想讓我們無憂無慮,夢想使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夢想公平地賦予每個孩子以權利。當城里的孩子在喧囂的都市里做夢時,山里的孩子們都在想什么呢?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導入 的同時伴隨多媒體展示:一個孩子伏在窗口向遠方眺遠,遠處是起伏的群山,東方有一輪紅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邊是什么呢?)教師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后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 誘惑( )_____ 一瞬間( )_____
隱秘( )_____ 喧騰( )_____ 癡 想( )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聽課文錄音
師:請同學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劃出節奏與重音。
3、全班齊讀
4、學生自讀,思考“山”與“海”的象征意義。
師:文中的“山”與“海”有什么象征意義嗎?如果有,那它們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現實的東西,“海”指詩人渴望見到的東西。
生2:“山”應該指困難,“海”指克服困難后的喜悅。
師:這兩位同學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特別是第二位同學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義,值得表揚。關于“海”的象征意義,還有同學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嗎?
生3:我覺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師:很好。其實“海”就是象征一種理想,一種克服困難后所達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閱讀。(投影出示問題)
1.師:“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一句中,“癡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在分析“山”與“海”的象征意義時,幾位同學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也許你的錯誤還能引出別人的正確答案呢!
生1:說明“我”很愛幻想。
生2:這個詞用在這里很準確。
師:你能具體談談嗎?
生2:想了想,搖搖頭,靦腆一笑。
師:沒關系,請坐下來繼續思考。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在描寫人物?
生齊答:是。
師:人物描寫方法有很多種,這里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生3:心理活動。因為這個詞中有個“想”字。
師: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邊是什么.
生4:我覺得“癡”是描寫神態的。
師:寫出了“我”的什么神態?
生4:發呆、非常入神。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對“癡想”這個詞的分析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師:“我”經過努力,最終爬上了那個自以為可以看到海的山頂,“我”的愿望實現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哭著回來了。
生2:鐵青著臉。
生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3、師:山“鐵青著臉”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師:你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興。我們還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義呢?我們說文中的山已經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為詩人已經賦予它象征意義了,它是困難的象征。人是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出現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寫出了“我”當時失望和沮喪的心理?
師:大家說呢?
生齊答:對!
師:通過分析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歌的語言的確很凝煉。簡簡單單一個詞,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意味。
師:“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
生1:媽媽說的那句話。
師:更準確地說,媽媽的那句話對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媽媽的那句話給了我希望。
生3: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生4:給了我堅定的信念。
師:對,這粒種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其實詩中有句話已經透露了這粒“種子”的含義,大家能找出來嗎?
生1: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師:為什么說“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為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才能越過高山,看到大海。
師: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們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山海的象征意義?
生1: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師: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學習這首詩后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做好與困難作斗爭的準備。我們應該堅信,翻過無數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學生質疑,集體討論解決。
1、生: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沉默。
師:是什么東西在一瞬間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師:“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師:能輕而易舉達到理想的境界嗎?
生:不能。要翻越無數座山。
生2:要克服無數個困難。
生3:要失望無數次。
師: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過程。黑暗的盡頭是什么?
生齊答:是光明。
師:對,是光明。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的人,當光明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生1:高興。
生2:愉快。
生3:驚喜。
生4:興奮。
生5:激動。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將同學們剛剛分析的歸納起來,就是詩的結尾所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以鋼琴曲〈〈大海〉〉配樂。
(六)拓展遷移。
請學生講述自己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克服困難的經歷,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鼓勵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人生態度。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每人準備一張紙,寫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全班匯集成冊,復印后人手一本,作為永久的紀念及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三.分析反思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作為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占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為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為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味如水中鹽、花中蜜,老師既翻譯不出,也講解不出,而只能靠學生反復朗讀去體味。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范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 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系,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中教師專門安排了朗讀比賽,意義就在于此。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為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4
今天,我授課的內容詩《在山的那邊》。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并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系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里,同學們會想些什么呢?引發學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梁。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初一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山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么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梁,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業: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獲表達成文字。
《在山的那邊》教案
育才中學 邵長喜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美麗的青島海濱,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為什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目標: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出示目標,學生看屏幕。
1、朗讀詩歌,品味語言2、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詩歌是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朗讀來品味語言,用情去讀,用心去悟。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啟示,幫助自己成長。
三、檢查預習:
正確朗讀下列詞語,并給加線的字注音: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òu 喧騰xuān 扎下zhā 漫濕màn 一瞬間shùn
四、
整體感知:
山那邊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在聽讀的基礎上思考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全詩為什么分為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討論三個問題。明確:
1、在山的那邊是海。山,是重重艱難險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
3、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到達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人的這種感情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的,從詩中找出你認為含義深刻活不理解的的詞語或句子,并說明理由。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全班討論交流,邊讀邊議邊品味,揣摩詩歌語言的魅力。教師引導、組織、補充。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鐵青著臉”是我的主觀感受,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見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的奮斗,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是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5、“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當理想實現的時候,詩人興奮、驚喜,一個全新的世界光輝燦爛。
在邊讀邊議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總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學生投入的齊讀最后幾句詩,讓他成為自己成長中的動力。
七、
作業練習:
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
海
(理想)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導讀 篇15
二.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 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3. 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 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5. 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6. 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山”和“海”象征意義的體會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四. 知識分析
《在山的那邊》
1. 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
2. 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課文可以分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經驗”有兩層意思:① 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 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 主要內容: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五. 知識積累
1. 關于朗讀:
(一)朗讀是用出聲的讀來表達課文的內容
朗讀有三個步驟:準確朗讀、理解朗讀和表情朗讀。(1)準確朗讀。能讀準字音,朗讀時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顛倒,句讀分明,速度適宜,節奏鮮明,不出現拖腔拉調或兩字一頓的錯誤讀法。(2)理解朗讀。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朗讀。如句子的意思,特別是語句間一些細微的差別;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文言虛詞、標點符號、關聯詞語等標志著句型的區別、語氣的不同、間歇的長短用相應的聲音讀出來。(3)表情朗讀。是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再創造,是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到作品中去,真實而生動地表達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讀依靠真情實感、豐富的想象和熟練的語言技巧,將音響、音力、音色、音律等聲音的各方面以及語氣、語調等和諧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2. 詩歌欣賞:
山民
韓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飽含哲理的語言詩。全詩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表達了長期處于封閉性傳統文化中的人們的要求,以及沖破文化滯悶的強烈愿望。詩中的“山”和“海”已不單指自然界中的實體,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義。“山”可以讓人想到艱苦的生活環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難、人生道路的曲折、歷史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等。“海”可以讓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標、事業的輝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題及分析】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解釋下列詞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一瞬間:
2. 詩歌文體常識填空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______、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3. 這首詩運用了象征手法,詩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無數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 結合全詩的內容,解釋下面兩句詩中“海”的不同含義。
(1)哦,山那邊是海嗎?
(2)在山的那邊,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一句中,“鐵青著臉”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這顆“種子”是什么?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幾句是寫實際的景物還是虛寫?它有什么深沉含義?
5.“零分”指什么?為什么說“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本詩中與此句意思相近的詩句是哪些?
7. 小時侯爬山“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長大了,“我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你能分別用兩個成語概括這兩個時期的爬山經歷嗎?
8.“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句中“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呢?找出與“想望”意義相同的另外兩個詞。
答案: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癡想:發呆地想。
隱秘: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凝成: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騰: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 散文 社會生活 想象
3. 實現理想途中的困難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難 艱苦奮斗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當時的懊惱失望之情。
3.“種子”是媽媽說的山那邊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則表示“我”對這信念的渴望。
4. 虛寫;抒寫了對實現理想信念的堅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滅”。“我”原來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現實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撓
8. 爬山看海 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擬試題】
1. 讀了這首詩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現在”的“我”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2.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的習題。
冰心詩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實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嫩綠的芽兒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著書頁,
請你著筆!
——《繁星》
(1)給加點橫線字注音:
驚羨 ( ) 著( )筆
(2)解釋詞語:
驚羨:
明艷:
(3)第(二)首詩中“發展你自己”中的“發展”可用第(一)首詩中的哪些詩句來代替?
(4)“嫩綠的芽兒”、“淡白的花兒”和“深紅的果兒”分別象征一個人的三個時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們的人生觀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詩中的詞語填空)。
(5)第(三)首詩中“描寫”和“著筆”各比喻什么?
(6)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么感受?請寫出來。
【試題答案】
1. 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充滿信心和勇氣的奮斗者。
2.
(1)xiàn zhuó
(2)驚異地羨慕;明朗艷麗。
(3)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發展 貢獻 犧牲
(5)“描寫”比喻努力奮斗的過程,“著筆”比喻努力奮斗的結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換來的,要發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艱辛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