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模擬試題(精選14篇)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
一. 雙基測評
1. 《紙船--寄母親》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現代著名的文學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2. 用“/”劃分詩句的節奏,用“·”標示出朗讀重音。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3. 在《紙船--寄母親》中,詩人賦予“紙船”什么含義?
答:
4. 詩句“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廟里晨禱的馨香向我吹來像母親一樣的信息。”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_,表達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母親》中“我”真的不記得“母親”嗎?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
閱讀現代詩《紙船--寄母親》,完成6-9題。
6.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 “有的被大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對這句詩如何理解?
8. 詩人希望紙船入母親的夢中,這個愿望隱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9. 怎樣理解“愛”和“悲哀”?
二. 能力遷移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0-13題。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10. 這首詩所吟誦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11. 說說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修飾語有什么含義?
答:
嫩綠:
淡白:
深紅:
12. 詩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答:
13. 這首詩的三節可以調換順序嗎?為什么?
答:
三. 創新運用
14. 請用第三人稱的方式,把《紙船》一詩改寫為一篇短小的散文。
自評反思 (學習本文后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交流園地(家長、學生、教師互相交流,教學相長)
【試題答案】
《詩兩首》
一.
1. 謝婉瑩;兒童文學;《繁星》、《春水》等
2.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3. 含義是柔弱的小紙船表示詩人思念母親、祖國的赤子之心。
4. 比喻;對母親十分懷念
5. 不是,因為這實際上是欲揚先抑,更加突出難忘那純潔的母愛。溫馨的歌頌母親的氣息,深情的目光已讓讀者體會到偉大的母愛。
6. 想要疊成許多小船,讓它帶去作者對母親的愛和懷念。
7. 這能說明小紙船在送去作者對母親的愛的途中,遇到很多困難,為“總希望有一只”做下了鋪墊。
8. 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赤子之心。
9. 這表明女兒渴望之切,希望紙船不管路途有多遠,都要把女兒的愛帶到母親身邊。因為只有愛,才倍加思念,因為有孤獨和思念,才有無邊的悲哀,所以將“悲哀”載去。
10. 對象是青年,深刻的含義是要青年發展、貢獻、犧牲你自己。
11. 嫩綠:說明閱歷淺。
淡白:說明正在成長。
深紅:說明成熟了。
12. 有擬人、排比。感情在不斷升華
13. 不能,因為這三段是按事物發展順序排列的。
14. 略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2
詩兩首·金色花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并介紹泰戈爾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的力量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關于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二、 朗讀詩歌
1. 前提:掃除字詞障礙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讀詩歌
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三、 感悟詩歌
1、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生: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
2、 合作學習 分組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
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
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
“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③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四、 拓展訓練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涓涓細流時時哺育著我們,現在請同學們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愛。
五、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六、 作業 :背誦詩歌。
詩兩首·紙船
這是離家在外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新課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紙船》
二、 朗讀詩歌
1. 教師范讀。
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
三、 感悟詩歌
1.導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 :
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那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無以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四、 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五、 拓展訓練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詩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愛。
六、 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設計:
詩歌導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背誦這首詩。
簡介作者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
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思考探究
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只能等待。)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學生朗讀背誦詩歌,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
體驗反思
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2、根據“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教學設計:
詩歌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后者則告訴我們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出示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整體感知
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閱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第一節, 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 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 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 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思考探究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課后記:
詩歌教學重在朗誦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但這種朗誦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則會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廣度和深度。那麼平時如何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須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思想閱歷很深的學者,這要求我隨時隨地的充電;其次利用好圖書館和書店。如何達到這一步呢?指導是前提。學生應該搜集掌握哪些資料,老師必須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學生找到資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師指導的范疇。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4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了解象征 手法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
領會詩人堅強樂觀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懷。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 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 “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點擊作者,了解背景
你們了解這位俄羅斯偉大詩人嗎?哪位同學介紹普希金的信息?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
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三、聽、讀詩篇,學習讀法
1、聽課文錄音,標記節拍,學習語速和語調。
2、劃分朗讀節拍,齊讀全詩。
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比讀,其余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四、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五、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誦全詩。
六、拓展提高
1、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2、課外閱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寫一欣賞片斷。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情況。
學生分組交流。
二、導入新課
(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路的名言警句、詩詞)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三、介紹詩人
提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四、朗讀詩篇
1、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注意字形(學生演板):
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 延綿
2、分讀、齊讀、賽讀。
五、自定學習課題
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提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根據自己情況提出疑問。
六、合作探究,精讀欣賞
1、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這里的路指的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2、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高”還是“普高”,你會怎么辦呢?
提示:聯系自己談談認識。
3、那么,現在理解作者為什么小“路”大作嗎?
提示:認識作者對路的感受,去真正理解路的內涵。
4、那讓我們一起懷著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5、大家能否摘取關于路的描寫,來比較鑒賞一下。
提示:學生五分鐘比較自讀;自讀結束后,可以各抒已見。
6、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七、延展閱讀,學習象征
1、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么?它叫作什么?
提示:(屏幕出示象征的定義)“象征”──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征“光榮”,“黃河”象征“中華民族”,“松柏”象征堅強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區別在于,“比喻”著眼于相似點,而“象征”側重于本質上的聯系。例如“紅花”可以象征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征意義)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3、我們順著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八、結束語
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九、積累聯想 完成作業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十、綜合性訓練
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課件設計】
1、作者像──目標──作者情況──贊譽──思考題──仿句。
2、路的圖片──路的詩詞名句象征──延伸的路──小節意思──積累練習──課后作業。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6
五家渠一中 李專長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7
雨 巷
一.教學要求
1、教學要求
①、了解戴望舒的創作道路以及對中國新詩作出的獨特貢獻,學習白話新詩音 樂美的審美特征。
②、掌握《雨巷》一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2、學習要點
(1) 題解關鍵詞:
原名戴夢鷗;參與編輯《新詩》雜志;主編香港《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等;著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2) 內容提示:
此詩寫于1927年夏,正是蔣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中國,原先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墜入夜的深淵。但依然渴求著新的希望在陰霾里飄起。因此詩歌以“雨巷”為題,以“丁香般的姑娘”為中心意象,反復詠嘆,反復求索,整首詩情被迷茫的凄風苦雨和微茫的希望交織出夢幻朦朧的意境。戴望舒將中國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與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的音樂美融為一體,創作出了被葉圣陶稱為“替中國新詩開了新紀元”的《雨巷》,為初創期的中國白話新詩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二、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8年發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現代》雜志的創作,并成為30年代“現代派”詩人群體的領袖。
《雨巷》最初發表在1928年《小說月報》上,引起很大反響,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戴望舒也因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的明朗、沉摯。
(二)背景簡介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三)意象情感
全文當中有哪能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確:有6個
背景道具:雨巷 油紙傘 丁香 籬墻
人物形象:我 姑娘
油紙傘:未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油紙傘本身就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來了。時間是暮春,在寂寥的下著小雨,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圍,撐著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獨特的環境中能產生獨特的意象。
雨巷: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細雨,意境充滿了朦朧美。
籬笆墻:這個籬笆墻是頹圯的,就是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姑娘:美麗高潔 哀怨彷徨
丁香先生:獨自彷徨 表面上是說姑娘,實際上是在說詩人自己。他因為理想難以實現,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悵的。雖然理想渺茫難以實現,但詩人仍然懷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詩人繼續追尋著丁香一樣的姑娘。)
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又帶著淡淡憂愁的姑娘,這個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一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現了理想幻滅后空虛和傷感的心境。
詩人把美好生活摩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像夢一般美,又像夢一般遠去。
(四)本詩主題
《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空虛和傷感,從而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五)原因探究:
1、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六)藝術特色
本詩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樣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2、優美的音樂旋律。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七)基 調――低沉幽怨傷感
(八)歌曲欣賞
雨 巷 江濤
獨自撐著雨傘
徘徊在悠長的雨巷
多希望遇見一個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她有丁香一樣的芬芳
她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
彷徨在雨巷
忽來一位姑娘
出現在寂寥的雨巷
夢一般凄婉迷茫
有著嘆息的眼光
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她有丁香一樣的芬芳
我身旁飄過匆匆的女郎
她走到了頹籬墻
這女郎像夢一樣
冷漠凄凄又惆悵
我多希望送她一只丁香花
消散那眼眶里面迷茫的憂傷
獨自撐著雨傘
徘徊在悠長的雨巷
多希望遇見一個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她有丁香一樣的芬芳
她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
彷徨在雨巷
這女郎像夢一樣
冷漠凄凄又惆悵
我多希望想送她一只丁香花
消散那眼眶里面迷忙的憂傷
這女郎像只丁香
寂寞美麗又芬芳
我多希望送她一只丁香花
交換那眼眶里面哀怨的惆悵
丁香一樣的姑娘
消停在悠長的雨巷
多希望再次相逢在這寂寥的雨巷
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她有丁香一樣的芬芳
她像夢一樣撐著油紙傘
飄過了雨巷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xx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后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并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啟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贊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于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為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為本世紀文學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一有風格,陳西瀅、沈從文、梁實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稱贊他的文章華采之美,他的學生們更是推崇備至,趙景深認為像徐志摩那樣“文彩華麗,連吐一長串珠璣的散文作者,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散文的獨特風格則“是詩的一種形式。”無論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獨特之韻味的。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著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之國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國國情時的尷尬與滑稽,而在這之下,同時亦藏著一個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徐志摩不但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個赤子。他的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弊,表現了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它的散文始終充溢著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還有“戀月”情緒,月亮作為一種愛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遠成為一種美好的凝結迪在他的散文《鬼話》中有所闡釋。頌月、戀月、賞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屢見不鮮它正好與其愛情的贊美詩句形成珠聯壁合的內在勾連,不僅構成了徐志摩詩的靈魂。在徐志摩的愛情書簡中,那一時被人傳揚的《愛眉小札》里熾熱的愛情火焰曾燃燒了多少青年的熱血。在這些篇什中,真正體現了這位愛情大師對愛情執著追求時的那種天真與浪漫。 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麗的女子那樣,首先看中的是華美的外表,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許正是因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視了人生內涵的鍛造,使他的詩文有時進入虛幻與頹廢境界,當然,即便是表現這樣的內涵,同樣也橫溢著他那華麗外表之美。這印證在他的愛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與陸小曼的后期愛情出現的危機,同樣也是他一開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結果吧!
陸小曼(1903—1965),名眉,江蘇常州人。自幼聰慧,父親陸定為日本帝國大學伊藤博文得意門生。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參事、賦稅司長等職。陸小曼從小跟隨父親在京學習,精通英法兩國文字,并擅長中國畫,造詣較深。如果單憑她的才藝和悟性,陸小曼如果專心致志做學問或專事繪畫、文學,那么他必定成為中國現代文藝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和聲色犬馬,荒了學問,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個好端端的事業葬送于大煙白面的吞云吐霧之中。即便如此,陸小曼的才氣亦是難以掩沒的,就在徐志摩臨終前還大為贊賞她的山水畫長卷是難得的靈秀之作,徐志摩說:“小曼若能奮進,誰不低頭。”從文章來看,寥寥數篇紀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記》,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氣。那聲情并茂的語言,那飛動靈逸的辭章,非一般仕女閨秀所能,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沒有靈動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為之的。如果我們僅僅把陸小曼的沉淪說成是外因的誘惑則是不客觀的,她與徐志摩的結合并沒有能激發其創作的靈感和欲望,足可見人的惰性是難改變的,我們只能在這支離破碎的篇什中,興嘆一輪美麗的新月徐徐地沉落,無可挽回地沉落。
三、作品簡析: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于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于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河,指流過劍橋大學的康河。徐志摩稱:“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淀”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于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游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于天際,離別是注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為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里交織著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復雜感情。最后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灑脫,毫不猶豫,不為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復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 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8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9
[學生分析]
《詩兩首》是外國詩歌,主題是寫人生的,與成長有關。雖然從字面上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詩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實際上這兩首詩內容比較含蓄。在教學中,學習此詩的難點在于,教師如何依照詩歌本身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深入體會詩歌的人生哲理,開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問題。
[教學建議]
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經驗,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感受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體味因選擇人生之路的慎重與無奈而引發的感慨,體會選擇人生道路的豐富內涵,提高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初步了解哲理詩的閱讀方法,學會用“誦讀━感悟━研討━遷移”的方法學習詩歌。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作為自讀課文,可以幾個重要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學中可以按“誦讀━感悟━研討━遷移”的思路進行教學設計,加強誦讀,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促進表達、思維和運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學生鑒賞主體地位,以個人欣賞體驗為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并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以促進學生聯系實際,以所學來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對生活的風雨,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如果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我們又當如何?今天我們學習《詩兩首》,看詩人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怎樣思考的。
二、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整體感知
教師:我們先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現在請大家自己瀏覽本詩。思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學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
教師:不錯,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詩中的“假如”,對當時的普希金來講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實的壓迫和束縛,沙皇打擊他,束縛他,壓制他。但他并沒有屈服。這首詩正是他當時的真實感受的寫照。這也是此詩為廣大讀者所深愛,廣為傳誦,成為激勵人們戰勝困難的座右銘的重要原因。你們讀了這首詩,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應該有什么樣的態度呢?請你們用詩中的句子來回答。
學生:我感受到詩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既是在勸告自己,也是在鼓舞斗爭中的其他人。
學生:“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能感受到詩人面對困境的從容平靜。
學生:我能從“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中,感受到詩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
2.理清思路,細節感悟
教師:從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讀詩,除在誦讀中把握它的大意,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外,還應該進一步理解這些詩句本身的含義,理解詩句之間的關系,理解詩人的思路。請大家默讀這首詩,考慮這些詩句之間的關系,再全班交流。
學生:(默讀)
學生:我覺得開頭是在勸告人們,也是詩人在安慰自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真正被“欺騙”了,受了打擊,陷入人生的低谷,確實是悲傷、憂郁、心急的。這是我們正常的反應,但詩人勸告人們不要這樣,不要長久地陷入這種情緒之中。詩人開門見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學生:下面的詩句可以看作詩人在申訴自己的理由。詩人不能只是勸告:不能這樣,應該那樣。恐怕還應該講出勸告的理由。最好是以詩歌的形式,這樣更能讓人信服。
教師:不錯,我們可以看出普希金做到了這一點,正因如此,這首詩才這樣感人和激勵人。那我們看一看詩人講了哪些理由。
學生:一個理由是說生活不會永遠這樣,這是講得很有道理的。就作者自己而言,他堅信沙皇的專制統治不會太久。
學生:另外一個理由就是自己不管環境如何,是永遠不會被現實的困難所左右的,追求理想的心是任何惡劣的外界環境所無法左右的。
學生:還講了一個理由,就是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教師:這句詩與前邊的哪句詩是彼此呼應的?
學生:與前邊的“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是彼此呼應的,但這句意思更明確,“將會”畢竟在時間上說得比較遙遠,而“瞬息”說得更加迅速。“瞬息”用夸張的手法,說明現實的困難是暫時的,一切都將會過去。
教師:對,“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且詩人樂觀地看到“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將會成為我們未來一份珍貴的記憶。怎么理解這句“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學生:這兩句詩說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
學生: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
學生: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
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講,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教師:你們的這些理解非常好。現在的挫折、困難、不順都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會給我們將來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3.拓展感悟,結合實際
教師:現在請大家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選用你喜歡的閱讀方式來讀這首詩,讀出自己的感受,如能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會更好。
4.誦讀背誦
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所理的思路和自己的個性體驗,自由誦讀,背誦本詩。
未選擇的路
1.導入課文,感知文意
教師:同學們,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們知道應該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人生的挫折。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它會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請大家齊讀本詩,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學生:(讀書)
教師:“選擇”是人生自始至終必須面對的問題。雖然你們是初中學生,但是你們已經有過人生的選擇了。比如選擇學校,選擇業余愛好,選擇朋友,選擇志向……其實每個人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面臨選擇的問題,當然有些選擇是被迫的,但有些選擇我們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詩人把這種人生體驗濃縮在詩中。詩人寫了兩條路,是哪兩條?
學生:一條是已經走過的路,一條是選擇時放棄了的路。
教師:請你們迅速瀏覽全詩,思考詩人對“選擇”的態度是什么?
學生:(瀏覽、思考)
學生:詩人在選擇時,非常矛盾。因為他在詩中寫到“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他是兩條路都想走,但事實上不可能。這種矛盾心情在整首詩中時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覺得“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喚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價值。
2.深入領會
教師:理解得很好。請考慮一下,詩人是不是對他的選擇感到后悔,是不是覺得自己選擇了一條不該選擇的路?
學生:不是,他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原詩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詩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兩個“更”字,實際上反應了詩人選擇時的思考過程,也是他做出選擇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說是缺點,因為“兩條路都未經腳印的污染”。而且詩的最后一句“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種不后悔的語氣。
教師:的確,他對選擇并不后悔,那你們看一下,作者寫作的重點是選擇的那條路,還是未選擇的那條路?
學生:重點是在“未選擇的路”上。
教師:既然作者不后悔,為什么他寫作的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而且詩的題目也叫著“未選擇的路”?
學生:因為人生的道路有許多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但那些未曾選擇的路,更加讓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時走兩條路。
學生:這種感情在詩中,也有表現,他“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就是想走那條未曾選擇的路。他走在已經選擇的路上時,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選擇的路,但他知道“難以再返回”,也永遠不可能返回。
學生:事實上,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念,詩中多少年后,詩人還為這次選擇而“輕聲嘆息”正是如此,這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
3.聯系實際
教師:你們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呢?可不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們的想法呢?
啟示:例如,你選擇現在就讀的學校,你就放棄了其他的學校;你選擇現在的朋友就無形中疏遠了其他的朋友;你選擇了勤奮就不能偷懶;你選擇了刻苦就會減少玩耍的時間等。
學生:(交流)
教師:讀了這首詩,我們知道應慎重地對待生活中的選擇,請你們說說,如果你面對某種選擇的時候,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思考、交流,老師給以一定的指導;如要慎重,因為時光畢竟不能倒流;應有獨立的標準,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選擇后,應該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4.兩詩比較評價
教師:今天學的這兩首詩各有特點,你更喜歡和欣賞哪一首呢?請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小結:成長的道路充滿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滿選擇。前人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和啟發,就像普希金和弗羅斯特一樣,我們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就會得到很多教益,在前進的路上走得更好。
三、教學反饋
1.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測驗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2)學了這兩首詩,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2.檢測建議
作為詩歌,應給充分的時間熟讀,必要的背誦積累要落實。同時,我們學習詩歌,特別是哲理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收獲,能用學詩的收獲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在檢測的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
四、教學反思
這是兩首外國詩,兩首都富于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屬勸戒詩。面對被生活所欺騙的狀況,詩人摒棄了消極和失望,而是以積極和達觀的態度去處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會變成一種財富。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理解起來要更難一些,但同時想象的空間也要更大一些。詩人眷戀曾經沒有選擇的路,正表明他對已選擇、已走過的路的堅定不移和無所追悔。也許,選擇的遺憾是永存的;因為有了遺憾,選擇才更有價值。這正是“未選擇的路”所要告訴我們的。
因為這兩首詩是詩人經過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寫就的,所以對人生經歷和閱歷都有限的七年級學生,作過多過深的要求是有點不符合實際的。如果我們過多的糾纏于詩歌的寫作背景,則又會局限學生的思維和詩作本身的指導意義。故指導學生學習這兩首詩,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領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劃一和相同了。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開始能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獲了。
[案例推薦]
《中學第二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北京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次)
《優秀教案》七年級語文(下)(南方出版社XX年12月第1版次)
《古今中外哲理詩鑒賞辭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
[練習題庫]
一、基礎、積累與運用
1.為下面的加點字注音
憂郁涉足佇立荒草萋萋
2.解釋詞語
幽寂:涉足:
萋萋:佇立:
3.填空
心兒永遠;現在卻常是憂郁。,;而那過去了的,。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國著名詩人。
4.請寫一段話,試著用上“瞬息、幽寂、延綿、萋萋”四個詞語。
5.根據你的積累,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二、閱讀鑒賞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人給了你怎樣的叮囑?
答: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答:
3.詩人在本詩中闡明了怎樣一種人生態度?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談談對這種態度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樣理解詩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寫作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的重點是寫那條選擇的路,還是那條未選擇的路?你是怎樣理解這種安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在西伯利亞礦山的深處
在西伯利亞礦山的深處,
請你們保持堅韌的精神,
你們辛勞的汗水不會白流,
也不會空懷崇高的進取之心。
“災難”的忠實姐妹──
“希望”就是在明暗的礦山底層,
也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
那渴望已久的時刻終將來臨。
愛情和友誼將會沖破,
幽暗的牢門來到你們身旁,
就像我自由的歌聲,
會飛進你們苦役犯的牢房。
沉重的枷鎖將會打碎,
牢獄將變成廢墟一片,
自由將熱烈地迎接你們,
兄弟們會給你們送上利劍。
(1827)
1.第二小節的最后一句話如何理解?
答:
2.“枷鎖”“牢獄”如何理解?
答:
3.“礦山深處”的含義是什么?
答:
4.這首詩與課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參考答案
一、1.yùshèzhùqī2.幽寂:幽靜、寂寞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佇立:長時間地站立。3.向往著未來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俄普希金4.(略)5.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的詩句“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魯迅的名言“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去吧”。
二、1.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憂郁將會過去。2.只要積極樂觀地去面對了,人生的各種體驗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將來回想的時候,它將是一種更耐人尋味的美。3.樂觀向上的積極生活態度(個人感受略,要求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進行具體說明)4.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爸爸的花兒落了》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5.重點是寫那條未選擇的路,因為人生的道路雖有許多條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這是人生真實的寫照。6.詩人通過敘述對森林中兩條路的選擇,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大選擇時的矛盾,說明了一旦確定了要走的道路,就會決定一生的命運。
三、1.革命終將成功。2.沙皇俄國的高壓統治。3.一是指在礦山深處,二是指那種黑暗的殘酷的苦役。4.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樂觀的情緒。
[資料鏈接]
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19世紀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國文學的始祖”“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對沙皇專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黨人丹特士決斗中被陰謀殺害。普希金一生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包括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澳涅金》。《上尉的女兒》是其代表作品。他的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別林斯基曾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本詩是詩人于被流放時期題在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詩人以明白如話的詩句,叮囑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鎮靜振作,等待光明的到來,其實這更是支撐詩人在艱難歲月里不懈奮斗、追求、創作的座右銘。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現代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一生榮獲四次普利策優秀詩歌獎,弗羅斯特堪稱美國20世紀90年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在美國擁有眾多讀者。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弗羅斯特以寫抒情短詩著稱,詩中充滿鄉土氣息,同時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內涵復雜,情調微妙,深為人們喜愛,抒情短詩的質量很高,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勞倫斯指出他的主要藝術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來,用抒情詩的形式表達。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像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學生介紹不到位的教師補充。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⑴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和詩歌的創作背景,反復朗讀這首詩。
⑵ 品味詩歌的語言,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⑶ 詩歌的兩部分各表達了怎樣的內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3、問題探究:
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刻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教師備題:
⑴ 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⑵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4、朗讀背誦:
試著當堂背好這首詩。
5、體驗反思:
聯系實際,談談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逆境。
6、比較學習《未選擇的路》:
學生自主閱讀《未選擇的路》,并將其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進行比較。
(比較兩文在內容、態度、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同)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1
陳景峰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2
1、對下列加粗字注音、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瞬息(shùn),眼珠兒一動。
b、佇立(zhù),站著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衰敗的樣子。
d、憂郁(yōu yù),憂傷,愁悶。
2、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涉足:趟過水進入某種環境。
b、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延綿:延續不斷。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d、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3、下列句子中與課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b、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c、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憶
4、對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期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b、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d、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5、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詩人在嚴峻艱苦年代里的座右銘。
b、《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詩。
c、《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口吻,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d、《未選擇的路》中,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詩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簡答: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告訴我們應如何對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選擇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羅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頌》 《致大海》
7、⑴ 對待人生要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地對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來。
⑵ 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3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二、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關于練習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二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三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本題旨在讓學生積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四、外國詩不太適合朗讀,所以不必過于強調朗讀。
有關資料
一、詩人簡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國家庭教師管教并深受俄羅斯乳母語言的影響。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以能詩聞名。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1817~1820)沖破貴族傳統文學語言局限,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詞匯和口語,被認為是俄國文學語言的轉變。1820年5月因詩作抨擊時政被以調動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亞旅行療養,9月抵基希尼奧夫,1823年調往敖得薩。其間醉心于拜倫作品,與十二月黨人過往密切并寫下《短劍》(1821)等詩。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2)、《茨岡》(1823~1827)描寫文明人與自然之女的愛情悲劇。這一時期還創作了敘事詩《強盜兄弟》(1821~182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與敖德薩新任總督關系惡化,受陷害被革職放逐到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會和父母的三重監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準返回莫斯科。這一時期普希金潛心研究歷史,創作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敘事詩《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長詩《加甫利里亞德》(1821)“褻瀆”上帝而受傳訊。1830年9月與莫斯科美女岡察羅娃訂婚,前往波爾金諾村料理家產,為霍亂所困至12月。此間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1837年1月27日與法國貴族逃亡者丹特士決斗負傷,29日辭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選自《中國小百科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羅斯特(李文俊)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未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后,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并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并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這兩首詩的另外兩種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
盡管生活在陰沉的現在: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查良錚譯)
沒有走的路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后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伴一聲嘆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飛白譯)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賞析(伍厚愷)
人生難免會遭受挫折,有的人會從此萎靡消沉,有的則會因此而怨天尤人。詩人卻以飽滿的樂觀情緒鼓舞我們:“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種力量來自對未來的信念,因為我們始終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接著詩人在第二節里表達了“永遠向往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描繪了人們在越過坎坷之后再來回顧過去的心情,那時一切艱難困苦都會改變面貌,變得可愛起來。這首詩是普希金人生體驗的結晶,他本人就曾屢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陰謀殺害,但他始終不渝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
四、《未選擇的路》賞析(伍厚愷)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里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于選擇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選自《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庫·外國文學編·詩歌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詩兩首》模擬試題 篇14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注釋讀懂詩句,了解詩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 背誦《觀書有感》。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贊美書的名言警句。 學生:課前查閱《觀書有感》的資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簡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引入課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歡讀書,他們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的贊美。今天我們將一同領略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一首是——(生)美國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書》。 二、初讀解詞義,詩句脈絡清 1. 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抽讀正音。注意“畝”“徘徊”“渠”的讀音。 3.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運用工具書、誦讀、聯系上下詩句、看注釋等)。 4. 運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先小組再全班匯報。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 5.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一鑒開: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比喻) 徘徊:來回移動。(動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許:如此清澈。 6.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三、設疑品詩句,寓意躍紙上 1.教師設疑問難。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2.發揮想象,理解釋疑。詩人身處何地?在做什么?(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要像源頭活水不斷充實。) 四、想象促朗讀,寄情于詩間 1.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結合對詩的理解復述。 3.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五、話鋒一扭轉,現代話神奇一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美的境界和讀書融合,讓我們再去感受書的神奇。 1.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書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體會書的神奇,談一談你對每一小節詩的理解。 3. 激發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 六、對比詩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談談學了這兩首詩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讀。 3. 背誦《觀書有感》。 板書設計: 詩兩首 觀書有感 神奇的書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點:寫書 不同點:前者古詩,后者現代詩,各自感受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