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山行》教案(精選14篇)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二)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四)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難點: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同學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走進了《秋日擷英》這個單元吧。“擷”,是摘取之意,“擷英”就是采擇精華的意思。“秋日擷英”的意思就是采擇秋天的精華之意啊。
秋,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蕭條的季節。因此,傾聽大自然中“秋“的絮語,你可能會像《秋詞》的作者劉禹錫那樣,有一種“秋日勝春朝”的感覺,也可能會像《天凈沙•秋思》的作者馬致遠那樣,有一種“斷腸人”的感覺,當然也可能有和毛澤東一樣“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感覺。這是因為,“秋”的豐富語義和秋天的多樣物候特征,能使人產生多重的聯想。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山行》這一課。
(二)走進作者,了解常識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萬年縣(現在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著名詩人,兼長古文。“人號為‘小杜’,以別于杜甫。”他生活的時代唐帝國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剛直,不愿茍合取容,始終未能施展其抱負。杜牧的詩文創作都有積極的追求。認為文章應“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已”(《答莊充書》),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說自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苦心”說的是創作態度認真;“高絕”則指獨辟蹊徑的創作目標。他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劉熙載以“雄姿英發”(《藝概》卷二)來概括他的獨創風格。其七言絕句以畫面鮮明、詞采清麗、思情悠遠、風格俊爽為人所稱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詞牌和詞牌名:詞牌,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的內容多數與詞牌的意義無關。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詞都有詞牌名。例如滿江紅,西江月等等。所謂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漁家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遂取以為名。《蘇幕遮》,此調為西域傳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錄音誦讀或教師范讀《山行》及范仲淹的兩首詞《漁家傲》《蘇幕遮》。
補充注釋:
【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徑】狹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產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處、高處。
【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晚】指日落時分,傍晚。
【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煙】課文中指秋天帶著寒意的水氣煙霧。
【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愁腸】指充滿煩愁哀傷的心緒。腸,心腸,指內心。
2.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瑯瑯上口。
3. 同桌互讀、評讀。
4. 指名讀詩。學生從語速、語調、重音、感情四個方面作出評價。師重點指導“生”“斜”。
5. 齊讀全詩。
6. 四人小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7. 小組代表匯報交流,形成共識。
8. 教師小結三首詩的詩意:
《山行》: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漁家傲》: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回歸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將軍頭發花白,戰士灑下眼淚。
《蘇幕遮》: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著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淚。
9. 全班齊讀三首詩。
(四)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三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山行》
1. 《山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明確】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
2. 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請用“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 ”或“我覺得 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表現出了 ”句式說話。
【示例】
(1)我覺得“斜”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仿佛讓我看到了一個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2)我覺得“生”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處,“白云”亦可理解為“炊煙”,一個“生”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機,使人倍感溫馨。
(3)我覺得“晚”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蘊含多層意思:①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②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③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⑷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覺得“紅于”這個詞用得好,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的畫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3. 這首詩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與這句詩構成怎樣的關系?
【明確】“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4. “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流傳很廣,比起其它三句,為什么人們偏愛這句詩?
【明確】
(1)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肅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系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里最為鮮艷的花朵還要鮮艷。
(2)情感獨特。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異于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3)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征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4)此句和“紅”字為全詩靈魂,推出此句的過程很能說明為什么人們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頭兩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沒有使詩人停下腳步,使詩人駐足欣賞、流連忘返的,原來是楓葉如此美麗,原來是詩人驚異地發現頓悟了“霜葉紅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構思還是他的靈感“實錄”,都可能使讀者們隨著詩人的心靈變化、情緒轉折把最重要的關注投向了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詩言志。”請你說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6. 你能給這首重新擬一個標題嗎?
【明確】山林秋色圖、秋山旅行圖、秋山楓葉圖、深秋晚景圖等。
第三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漁家傲》
1. 詞的首句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其中哪個詞是關鍵?
【明確】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點,“秋”點明時間,其中“異”字是關鍵,它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
2. 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塞下風景”之“異”?
【明確】
從三個角度來寫:“衡陽雁去無留意”,從視覺角度寫,反襯邊地荒涼,戰士生活條件艱苦;“四面邊聲連角起”從聽覺角度寫,西風呼嘯,駝馬嘶鳴,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表現出了兵營生活的單調孤苦;“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再次從視覺角度寫,猶如特寫鏡頭,“長煙”、“落日”、“孤城”,壯闊的背景與伶仃的“孤城”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個“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戰事緊張。
3. 你能給這首詞的上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邊塞風光圖、悲壯兵營圖、邊塞秋景圖、塞下孤城圖等。
4.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你能從詞的下片讀出將軍流淚的原因嗎?
【明確】
思念家鄉,思念妻兒老小,可是敵人未滅、功業未成,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再加上身處濃霜滿地的夜晚,耳畔聽著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聲,使人倍感凄涼,內心充滿苦悶與悲憤。
5. 你能給這首詞的下片擬個小標題嗎?
【明確】
將軍思鄉圖、將軍怨恨圖、征人思鄉圖、霜夜思鄉圖等。
(二)小組合作學習《蘇幕遮》
1.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明確】
上片描寫了天、地、山、水、白云、黃葉、綠波、寒煙、斜陽、芳草,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遠,際天極地,氣象萬千,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黃昏秋色圖”。
2. 這首詞的上片是純粹寫景嗎?你是如何理解詞中之景的?
【明確】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以草的纏綿,喻情思不斷;埋怨“芳草”無情,正見作者多情、重情。
【相關鏈接】
古代詩歌多以草喻離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撩撥碧羅天。(唐代劉禹錫《春日抒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東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獨依欄桿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宋代謝逸《蝶戀花》);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又有以草代指故鄉、思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還有以芳草喻愛人、親人、思念之情的,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總的來說都是與愁思有關。
3. 這首詞的下片結句寫道:“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人思念什么?是通過什么來表現這種思念之情的?
【明確】“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詞人通過融情入景、反襯、聯想等手法表現了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
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最后兩句是由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誰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突發奇想,用一段“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系起來,彌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
(三)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1. 你能從不同角度說說范詞與《山行》一詩情調有什么不同嗎?請使用“我覺得 一詩(詞)情調是 的,這從‘ ’中可以體味的到。”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明確】
我覺得《山行》的情調是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這從“霜葉紅于二月花”或“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等句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漁家傲》的情調是悲壯的,這從“燕然未勒歸無計”中可以體味的到。
我覺得《蘇幕遮》的情調是悲而清徹的,這從“碧云天”“黃花地”“寒煙翠”“明月高樓”等詞語中體味到。
(四)遷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課外搜集有關寫秋天的詩詞名句,并把它們摘抄到筆記本里。
2. 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詞。
3.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秋天的美景。
【附】板書設計:
篇 目 相 同 點 不 同 點
《山 行》 都寫對秋天的獨特感受。 熱情贊美秋天的勃勃生機,一反歷來悲秋情調
《漁家傲》 都寫鄉愁。 外在景色悲涼而內心滿懷豪情。
《蘇幕遮》 色彩艷麗,意象明凈,情調悲而清徹。
第3課《山行》教案 篇2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3
詩意在對話中生成——《山行》與《楓橋夜泊》教學
慈溪市周巷鎮第二小學 許金苗
【教學內容】
浙教版小學語文第9冊第15課《古詩四首》之《山行》與《楓橋夜泊》
【教學目標 】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第3課《山行》教案 篇3
《山行》這首由晚唐詩人杜牧所寫清新俊逸的小詩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教學中,我以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為出發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再加上詩畫相通的特點,大膽讓學生想象畫面,說畫面,將片段的意象展現出來,再讓學生加以綜合,展示媒體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讓他們在情境中發揮想像,引導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賞火紅的楓林,走進夕陽西下,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溫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發熱愛生活之情,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詩的理解和意境的體會。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內容的寫景詩,又有基于作者的寫景詩,達到了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身的文化積淀。
另外,時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快樂學習的目的,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實,還有一點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詩畫相通的特點,讓繪畫成為理解古詩,體會意境的方法。現在看來,這種方法可行,但還需完善。
反思本節課,我認為自己有以下幾點不足:
其一,課堂上描繪畫境,有些耽誤時間,影響了誦讀,導致讀得不夠。
其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課堂雖活躍,也使教師在時間調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課堂內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具體修改意見為:
其一,縮短描繪畫境的時間,那背誦和默寫的環節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質疑處也可以壓縮時間,隨機加進閱讀的環節,會增強讀的效果。
其三,拓展積累環節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積淀,再多背一背寫景的古詩就更好了。
其四,板書的設計,可以圖文并茂,突出本節課的特點。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獲,讓我思索,也讓我遺憾。因為,參加英特爾未來教育講師培訓,讓我錯過了最精彩的兩節課,學習的愿望沒有完全實現。好在,前三節課我聽到了,楊老師的沉穩教風;林老師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師的適度引導,都是我學習的地方。而我在異地異生的挑戰下,能夠做到順利的完成一節課,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我很滿足。我將以此次賽課為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第3課《山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了一幅濃郁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掌握“車”字筆順。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古詩大意.
3.培養背誦古詩的興趣,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會認“徑、斜、亭、停、車、霜”6個字,會寫“遠、亭、停、車、霜”5個字.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表現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徑、斜”讀音.
教學準備:
1.課文掛圖、字理演變圖、生字卡片或課件。
2.朗誦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掛圖(或課件出示),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氣已經很冷,遠處山林中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馬鈴聲,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今天我們一起學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2.初讀感知,識記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注意“徑、斜”讀音,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生處等詞含義.
小結:這首詩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這么美麗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來,再來細細的品味它,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3.再讀感悟,背誦古詩
(1)邊放課件,邊放古典音樂,用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帶人意境。(走在帶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盤旋曲折,斜斜地向遠處的山頂延伸。詩人一邊走一邊向遠處望去,只見那白云繚繞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詩人走著走著,忽然停下了車,為什么呢?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給吸引住了。詩人不禁贊嘆:“霜葉紅于二月花。”)
(2)剛才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觀賞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這感受讀出來嗎?(齊讀)詩人寫的美,你們讀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來。(自由背)
4.指導寫字
(1)“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車”字的下橫要寫得伸展。
5.拓展活動
(1)填字,涂色,說說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學生鞏固生字,并能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生活經驗給秋天涂色,找到身邊的秋天并說一說身邊的秋天。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遵循客觀實際,
(2)背一背
《山居秋暝》(節選)描繪了雨后初晴、秋高氣爽的山中美景,《楓橋夜泊》寫出了秋天的蕭條景象,表達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導學生背誦積累。
相關資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 “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學生很容易把“白云生處有人家”寫成“白云深處有人家”,因為以前學生學過“云深不知處”的詩句,可能受影響。有一些唐詩版本,就是寫的“白云深處有人家”,學生在課外可能閱讀中讀到的可能就是這樣的版本,先入為主,這個詩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腦子里。另外,“生”與 “深”讀音接近,而且用“生”與用“深”也都能講得通。“生”在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處”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繚繞的地方。 “深”在這里是“濃厚”、“濃郁”、“濃密”、“深層”的意思,“白云深處”就是在濃濃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第3課《山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古詩《山行》。
2.學會古詩《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古詩《山行》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用具:小黑板,音樂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多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山行》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他寫的七言絕句,意境清新,最為后人傳頌。
3.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輕聲讀課文,讀對字音。畫出生字。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徑”“飄”
2.讀這兩個字,應注意什么?
3.指名讀課文。
4.回答問題: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五、理解詩句。
1.講讀第一句:理解“遠山”“石徑”“斜”
回答問題:
2.為什么稱為“寒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看圖,說說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
讀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處”。
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
詩人為什么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句話的意思。
5.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
紅葉比什么還紅?(比春天的花兒還紅)
說說第四句話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連起來說說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六、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七、指導朗讀,背誦這首詩。
八、作業: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第3課《山行》教案 篇6
一、[教材簡介]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作,寫的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沒有一點深秋凄涼的景象,而是一幅濃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美麗油畫。
二、[目標預設]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三、[重點、難點]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它們讀起來瑯瑯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營造的意境或美麗、或凄涼、或明快、或哀怨,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一直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 “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的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五、[設計思路]
1.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悟空間。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想象,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自主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3)本課古詩教學把觀看圖象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對理解詩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課,簡介詩人,配樂欣賞詩文。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創作這些瑰寶的是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詩人?這節課,老師再為大家介紹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
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牧的《山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時,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寫下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這么美的詩,你們愛讀嗎?那就大聲的讀吧!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自由讀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出示掛圖)同學們,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提問:
(1)楓葉什么時候會變紅的?
(2)楓葉被霜打過之后,就會變得特別紅,特別漂亮!你們看,即使是春天的鮮花,也不見得有它這么美麗的紅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氣怎么樣?
(3)尤其是山上,天氣更冷了!你們還看到了什么?
2、那你們能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3、師小結:你們看,這兒有火紅的楓林、彎彎曲曲的石徑、繚繞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這樣的美景,忍不住吟誦起來,寫下了這一首贊美秋天著名的詩。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4、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指名讀。
(1)教師引讀:白云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指導研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于”、“晚”。
5、(在反誦讀之后)誰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學生在相互討論、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詩的意思,而且對于古詩所描繪的秋色圖,在通過眼睛看,嘴巴讀,腦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誦讀詩歌,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挑戰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2、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創作。
1、同學們,我們的校園也非常的美麗,現在請同學們把美術課上畫的校園一角的圖拿出來,請你也給自己的畫題一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嘗試作詩,教師不失時機地個別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第3課《山行》教案 篇7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8
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于《山行》“遠上”兩字注釋的商榷
作者:王秀亮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膾炙人口,被收入各種版本的唐詩、古詩選集,也是小學語文的傳統篇目。最近,我到小學聽課,又一次聽一位小學教師講授了這一課。但是,我覺得它對于對于這首詩的內容及其藝術性卻沒有真正的把握。我仔細讀了一下教材,原來問題就出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注釋上。
《山行》被編入現行小學五年制統編教材的第七冊,詩的正文下面有這樣幾行注釋文字:
①遠:山很幽深。②上:山很高。
……
按照注釋,“遠”和“上”都是修飾形容“寒山”的。依照這個注釋把上聯改寫為今文就是:幽深高聳的綿綿秋山上,掛著一條又斜又窄的石徑。遠遠的白云生起的地方,隱約有幾戶人家。
應該說,這樣理解從字面上看也能講的通。但是,這樣看來,這首詩就都成了純粹寫景的詩,沒有多少的情致,也更談不上什么運思了。
筆者認為,這樣理解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它的不準確在于“遠”字和“上”字的解釋。這里的“遠上”,本來是修飾“石徑”的,原本不必作什么注釋,人們便可一目了然。它跟“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遠上”是一個意思,或者說,這個“上”字跟我們今人說“北上抗日”“上”是一個意思。即“向著地勢高的地方行進或延伸”。而把“遠上”特意加了如上的注釋,當成了山的形容詞,這樣理解,結果是割裂了詩句與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
詩的題目是《山行》,詩句自然應當扣了題目起筆,筆者認為,這兩句不只是寫景的,而是景中寓情、景中寓事。即這二句所寫之景實際是寫作者的“山行”所關心的問題,——前進的方向和預期的投宿地。這絕不是硬要把每一句詩都要硬拉倒題目上來。因為,不僅是題目點明文旨,而且首句的“寒”字和后文的“晚”字,也告訴我們作者山中行進,天色已晚,到了準備投宿的時候。這樣,我們來分析詩的上聯,就不難發現它在寫景中還透出這樣一些信息:
作者“山行”途中,天色已晚——山帶“寒”意;宿處尚遙——“人家”“遠”在“白云生處”。路徑難行——不但“上”行,又是狹窄“石徑”,崎嶇(斜)。
這樣來看,這兩句詩就不僅是單純寫景了,而是景中寓事、景中寓情。
應該加以辨析的是,作者寫“石徑”,目的在于強調路途難行,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趕路上,而絕不是隨意寫通往山巔的石階。
帶著這樣一些信息,再來從整體上品味這首詩,才可以看出作者運思獨到的妙處來。如果順了這個思路去想,那后面自然應該寫作者快馬加鞭,急忙趕路,不要誤了宿頭。但是,杜牧深諳詩中三昧,如果那樣寫下去,詩就一覽無余索然無味了。他在前兩句一起一承,引導讀者形成思維的必然走勢之后,卻又筆觸卻陡然一轉,非但不寫“我”匆匆忙忙急著趕路,而是“停車”賞景,一派悠閑安然之態。這就在文勢上形成反跌,這種反跌,自然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但是,絕句畢竟是絕句,僅有廖廖的28個字,不許宕開太遠。作者順即說明,為么要“停車”,原來是因為楓林晚景決非尋常的惹人喜愛。因為,紅葉在夕陽的余輝映照下,呈現了它艷麗色彩的極至,竟然“紅于二月花”。作者的這一轉,就把紅葉的吸引力給予了強烈的突出,給予了每一個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引發了極度的憧憬之情,把讀者從寒山晚景的冷寂中,一下跳進了火紅灼眼的的畫面之中。也使這樣簡短的四句詩,有了情致,有了波瀾,起承轉合,跌宕多姿。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第3課《山行》教案 篇8
古詩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首好詩都是“詩情”洋溢,溢于紙上。詩人憑借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抓住鮮明的景物來表達自己飽滿的情感:或觸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緣情寫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詩的學習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下厚實的底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古詩,去和古人握手談心。
【教材簡析】《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且都是寫景的,均為傳誦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讓我們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同時這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于”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因此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引導學生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然后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加深對“秋”的認識并引入《山行》的學習。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后課外拓展,引導學生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
【設計思路】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欣賞秋景圖片后說說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
(意圖: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么季節的詩,并且讓學生知道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讓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做好了鋪墊。)
2、釋題:在山上行走。
3、簡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因此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并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設計意圖: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深”區分。)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四)“放手”自學三、四句。(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在這一環節中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門戶的鑰匙!)
(五)以畫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著雙手,在欣賞著山中的哪些景色?我們讀讀古詩,看看詩中有沒有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標記。
(2)結合我們剛剛看到的景色,選一選“徑”“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結合插圖,你能試著說說全詩的意思嗎?(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直觀可感的圖片、影像比較感興趣。古詩的插圖恰恰將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直觀地呈現與學生眼前,在這一環節中我借助色彩明麗的圖畫,整體把握了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又利用圖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義的選擇,還憑借插圖基本上疏通了詩句意思,從整體上感受全詩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后兩行。(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不僅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設計意圖: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還應知道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中意境從而領悟詩人的感情。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匯報,歸納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 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復誦讀。(設計意圖: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范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
五、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詞(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鶴排云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元 黃庚)
客舟系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
山 行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停車喜愛,楓林晚景
遠近相融,熱愛自然
我們應以文本中的古詩為點,讓學生在古詩海的暢游中,不但領略到各具形態的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引起的審美情趣,以此來凈化學生的思想靈魂,為學生的生命發展打好亮麗的底色。
第3課《山行》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課后2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詩歌并能背誦。
2、理解古詩中字,詞,句的意思,繼而理解古詩的意思。
3、理解古詩中詩眼“愛”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喜愛楓葉,喜愛秋,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出示詞語練習:秋天
小朋友們,看到這個詞語,它留給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紅的、迷人的、涼爽的……)
2、秋天瓜果飄香,農田里金光燦燦,多美的季節啊!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個季節嗎?
唐代的詩人杜牧也喜愛秋天,(圖)這就是晚唐的詩人杜牧,我們還會背他的詩《清明》呢!他和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古詩《山行》。(圖)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誰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學習古詩之前,請小朋友們看大屏幕,每一片楓葉后面都有我們要學習的生字。你會讀嘛?(徑,霜)
學習寫字。徑是我們這節課的生字,徑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偏旁部首是雙人旁。霜是上下結構,上扁下寬,是雨字頭。 (教師臨寫,學生描紅)(課件:生字詞)
還有誰來讀一讀? 寒山、石徑斜、白云、霜葉、楓林
講到白云時告訴學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氣蒸發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楓葉在被霜打過之后,葉子當中的花青素會大量的形成,以幫助葉子抵御寒冷的氣候。
3、讀完了這些詞語,老師相信你們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出示古詩)
(1)一句一句地讀,(2)讀整首詩。(要求: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齊讀。
4、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聽一聽老師的朗讀,注意和你們讀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有節奏,有停頓。)
5、你們的耳朵真靈敏,古人把我們所說的朗讀詩歌叫“吟詩”,吟詩就要吟出節奏,吟出韻味。你們愿意試試看嗎?(強調音停而氣不斷)(評價:有點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釋詞句
小朋友們已經學會了吟詩的第一步:吟節奏。那么詩人在山中行走的時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讓我們一起隨著詩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詩人坐著他的小馬車走進了一片山林中,你能從第一句中找到詩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嗎?(石頭鋪的路,石徑)
2、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圖,手示圖)(彎彎曲曲的)這石頭小路除了彎彎曲曲的,還有什么特點呢?(向上延伸的)詩中哪個詞告訴你小路向上延伸的?(遠上)
3、詩人就坐著他的小車,在這彎彎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著,邊走邊看著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這山為什么被詩人稱為寒山呢? (1、深秋季節氣溫低,冷;2、感覺上:樹葉往下落,枝條光禿禿的)
5、是呀,你瞧這深秋的山林里,沒有蒼翠的樹木,沒有嫩綠的小草,植物都凋謝了,天氣也讓人感到了絲絲的寒意,你能讀好這句嗎?讀出寒山的感覺。(指名讀)
6、深秋的山林里涼風習習,寒意逼人,樹上只有光禿禿的的枝丫,一片凄涼,我們一起來讀讀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們剛剛學習了詞語的意思。(板書:說詞意)
8、老師告訴你,古人作詩的時候為了要詩句押韻,常常會把語序顛倒,那么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把語序順一順。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意思的第二步,叫順語句。(板書) 老師現在告訴你這句話的語序應該是:寒山斜石徑遠上,你能試著解釋這句嗎?(深秋時節的山林里,一條彎彎曲曲石頭鋪的小路向遠處延伸著。)
§2
1、詩人順著這條石頭小路繼續向上走著,抬頭一看,看到了什么?(圖)
2、讀一讀第二句,哪些詞你懂了?那些詞是你不懂的? 先說一說你看懂的詞。(白云,人家:住戶,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師在字典上查到“生”有這些意思:出生、產生、活、不熟的。你來選一選會是哪個意思呢?
4、是的,白云產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隨著風而飄動,遠遠看著它們一團團在山峰的周圍圍繞著不斷的向上升騰,就如仙境般朦朧優美。而這些住戶就住在這白云繚繞的仙境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誰能讀好它?(你能把我們帶入那如詩如畫的仙境嗎? 老師覺得你真像神仙一樣逍遙 誰還想領我們到仙境中走一走?)齊讀。
5、看句子,你能解釋嗎?想一想,語序需要調整嗎? 那就直接解釋。
6、詩人在這絲絲寒意的山林中發現了如夢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適,誰能吟好這兩句?(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3-4
1、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眼看傍晚了,心想著得趕緊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繚繞著的農家應該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緊步伐朝著山上走去。只在此時他突然大叫“停車停車”!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嗎?自讀第三句。先找一找哪個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為)現在請你說一說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
3、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你在解釋的時候有些語序發生變化了?是怎么變的?(停車坐晚楓林 坐晚楓林停車)誰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
4、詩人停下車來欣賞這傍晚時分的楓林,看一看第四句,你準備怎么學習這句話呢?回憶老師教你的首先要解釋字詞,第二要看看語序,第三再解釋句子。
5、學生討論,向老師匯報成果。(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于:比……還…… 二月花:春天的花)(語序:霜葉于二月花紅)
6、那么這楓葉在詩人的眼里為什么會比二月的花還要紅還要美呢?
(1、 自然的現象,2、霞光照耀:詩人更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林,3、整片,滿山的楓林)
7、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詩人開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嗎?(寒山)
那么現在呢?你瞧滿山遍野的楓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紅艷,整座山像是一團團的火球在燃燒一樣,那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導:和前面的絲絲涼意比起來,這里還冷嗎?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樣的熱烈,有激情的讀好這兩句。
8、小朋友們,詩人從開始看見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愛上了這激情四溢的楓林,你能讀好這首詩嗎?讓我們聽出你對楓林的喜愛。
三、感悟升華
1、學到這里,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這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強烈喜愛楓葉的字是哪個?(愛)
是的,這就是“詩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是的眼睛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這個字就表達了詩人對楓葉的喜愛,對秋天的喜愛,也是對大自然的喜愛。讓我們帶著這份熱情,這份愛讀好這首詩。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0
第一部分 教學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著意描繪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過對幾個關于“秋”的典型意象——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的點染,抒發了詩人的熱愛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復雜最豐富的一個,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季節,因此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引發對秋天的聯想。歷代關于秋的詩文也為數不少,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導,容易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課堂上,教師重在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強調學生的整合創造。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以“秋”為主題,回顧有關詩文,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秋的意境。
3、能夠獨立完成一篇關于“秋”的寫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是一個愛做夢的季節,因此教師比較容易調動他們關于生活的聯想和想象,但教師應多作引導;我校的學生閱讀面相對狹窄,閱讀量不多,聯想和想象能力相對一般,教師在課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設計思路
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注重實踐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從中協調,適時點撥。可以在課前先請同學觀察身邊的“秋”,并搜集有關“秋”的詩文。
第二部分 課堂實錄
師: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人稱“小杜”的杜牧的《山行》。(教師將詩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這首詩。(學生自讀)
師:好,現在請一些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哪位同學來?
(三位學生一一朗誦了這首詩)
師:哪位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較一致地)黃敏
師:為什么大家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
生1:因為她讀得抑揚頓挫。
生2:因為她讀得比較自然。
生3:因為她讀得有感情。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我們為什么一致認為黃敏同學讀得最好呢,主要是因為她確實是讀出了詩中的韻味和感情,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自讀一下這首詩,最好是閉上眼睛,體會詩人此時此刻的感情,讀的時候盡量要表現出詩的韻味和感情。讀到自己認為已經體會了詩的韻味和感情的時候,再動手將它默寫下來。
(學生有感情自讀,默寫)
師:好,現在大家都會默寫了。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說,秋天來臨的時候,我們身邊的景物有什么變化?在我們學過的詩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寫秋的?
生1:秋風蕭瑟,還有大雁南飛。學過的詩有“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和“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生2:草木凋零,天變涼了。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生3:晴空萬里。劉禹錫的《秋辭》中寫道:“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到處果實飄香,也是農民最忙的時節和最開心的時候。
生5:八月桂花香,還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師:好。同學們剛才的發言,體現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學過的有關詩文,甚至有一些還是課外的,說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現在請同學們再將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圖來。想出來后,拿起你手中的筆,將它記下來好嗎?
生:好。
(學生思考,寫作)
(教師巡視課堂)
(學生基本完成)(教師發現其中兩位學生寫的文章較有特色)
師:同學們,我現在想請兩位同學把他們心中的“秋景”給大家描繪一番。
(學生表現出期待的神情)
師:好,現在請溫文富同學給我們描繪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讀)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邊的楓林,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師生鼓掌)
師:文富同學不但寫得好,而且讀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請蘇俐俐同學來朗讀她的作品。
生:(讀)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
(師生鼓掌)
師:比喻生動恰當,更是一段讓人奮發的好文章。相信同學們能夠從這兩篇文章里得到許多啟發。其實還有很多同學的作品寫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朗讀。今天這節課同學們發揮了集體的力量,通過聯想和想象,合作創新,寫出了一段段富有詩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揚。同學們回去之后,把你寫的這篇文章再修改、補充,要寫出你們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給老師好嗎?
生:(齊聲)好。
師:下課。
第三部分 學生習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溫文富
“呼……”一陣風吹過,不禁使人感到有些涼意,隨著就是“嘩嘩”的黃葉落地聲,樹上僅留著光禿禿的樹枝,沒有任何裝飾,顯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成了個“人”字隊;一會兒成了個“一”字隊。仿佛舞臺上裊娜的舞姿,富于變化,在天空這個深藍色的布幕的襯托下,顯得風致極了。鴨子在水中嬉戲,不時用翅膀拍打著本來就很平靜的水面,發出“啪啪……”的水聲。泉水也不甘服輸地唱起“叮咚……”的歌。這舞,這聲,這歌組成了美麗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寧靜。
雖有落葉的悲劇,但也有收獲的喜事。瞧,山那邊的楓林,不,應該說是紅霞,漫山遍野都是紅的一片。在夕陽紅光的陪襯下,比二月天的紅玫瑰還要紅,此情此景,真叫人留連忘返。
夕陽下的楓林
高一11蘇俐俐
夕陽尚未完全消逝,滿天揮著的是一片淡彩,酥黃的色調漸染成血紅色。這樣的好時光,是秋天傍晚時分獨有的美景。
此時,恰逢深秋,在這血紅夕陽的籠罩之下,有一座高聳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條盤旋而上的石頭小徑。滿山是血紅的夕陽,浸赤了叢林的樹梢,也染紅了路邊的小草,這時隱隱約約地聽見在白云深處傳來的飄渺的聲音,而大自然這位天生的藝術家,妙筆生花,使眼前的畫境富于層次感。畫的底色是澄藍——黃昏時分山間空氣的顏色;夕陽余暉幻成滿天火紅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盡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間最自然最動感的曲線。這幅畫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紅色躍入視野。噢,原來是一片楓樹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樹的葉子愈加煥發出紅霞般的光耀。紅了的葉子像融進了鮮紅的夕陽,也像染上了鮮血。那樣的鮮紅,像一團生命之火,在樹林中熊熊燃燒。它們紅得那樣奪目,卻又那樣自然。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熱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燒;沒有聲音,卻聽得見它們永遠的理想像小溪般歡快的流淌……眼前的紅色,讓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時的愁緒綿綿,而是像有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在跳著舞。此時雖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顯得壯美。楓葉盡染,在夕陽的點綴之下,那遍野的楓林,如火的暮靄,燒紅了半天的山崗。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1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了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 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么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么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
……
②師:在作者的眼里,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斗艷.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么紅于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么,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后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涂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里.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愛 贊美) 楓林 霜葉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2
今天教學第三課《古詩兩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它以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煉的語言而流傳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意境,這也是本次教學的難點。
體會古詩意境的前提,必須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古詩,爛熟于心以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那么詩中的意境自然而然會在腦海中浮現。所以,我對本次課文教學的安排首先是這樣的:
一、熟讀古詩,讀中體會。
首先是讓學生自由朗讀: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然后,再讓學生聽范讀,學生從老師的朗讀和課文錄音的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聽到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標出來,再模仿范讀的節奏反復讀詩,直到熟讀成誦。學生通過熟讀,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再進行個別難懂字詞的理解。
二、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古詩。
古詩中的有些字詞跟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讓學生能真正弄懂這些詞的含義,我想了很多辦法。
一是結合圖畫:畫面上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一直向山林深處延伸,有一個人站立在楓林旁,抬頭遙望……學生被眼前的畫面所吸引,這時老師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導想象: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描述:在一個充滿涼意的山林里,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的顏色真比二月里的鮮花還要紅艷,實在是太美了,于是詩人杜牧就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通過剛才的引導,老師在這時再讓學生逐字逐詞對照理解,例如我問:“你們猜,‘小路彎彎曲曲’是詩中的那個詞?(石徑斜)‘伸向遠方’對詩中的哪一句?(遠上)‘白云飄浮的地方’對詩中的哪一句?(白云生處)‘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鮮艷’對詩中的哪一句?(霜葉紅于二月花)……”孩子們很快就找出了對應的詩句。
三是讓學生身臨其境:我讓全班同學把自己都當作“杜牧”,然后我邊創設情境邊問:“小杜牧,你在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說看到了美麗如花的楓葉,有的說看到了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的小路,余璇絢同學竟說她看到了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我抓住她的這幾句話追問道:“你怎么看出是‘隱隱約約’呢?”她說:“我感覺是‘隱隱約約’”我鼓勵她說:“你的感覺真好,能說出原因嗎?”這時,戴浩然同學高舉起小手,我請他回答,他說:“我從‘白云生處’這個地方知道是隱隱約約看得到,因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說得太好了,這才是會讀書的孩子!”我夸贊道。這時的孩子們完全沉浸在詩的意境中,他們被那美麗的意境所感染,這時,我再錦上添花:“這么美的景,這么美的詩,我們怎么讀出它的美呢?”這時他們讀起詩來,感情全有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眉飛色舞,搖頭晃腦,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臺,爭相展示
賽賽誰說得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對詩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說,然后再選出代表比一比,說得好的同學上臺來說。這一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說的比較好。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3
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92
古詩《山行》教學設計二
江北中心小學 樂碧云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 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 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 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卡片。
1、師:昨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去搜集了關于詩人杜牧的資料,并且動手做了一張資料卡片,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學生交流資料卡片后,師小結:現在除了教科書,還有其他許多途徑能幫助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課外鼓勵學生大量搜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在做資料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創造性地選擇,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
1、師導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寫的一首很有名的寫景古詩《山行》。
(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誰想來讀一讀這首詩?
3、學生自由朗讀后指名個別朗讀。
正音:斜(xiá)
師講解關于古音的知識:我們知道,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瑯瑯上口。所以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學生齊讀這句詩,再齊讀整首詩。
三、理解詩意
1、 師: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同學們能借助課文的注釋及查找的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現在我們就用掌握的這種本領學習這首詩,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同學是不是能幫助你解決?可以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學習。
2、 學生合作學習。
( 基于學生已經掌握一些學懂詩句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學習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長補短,在合作中享受快樂,獲得提高)
3、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a、 理解“坐”的意思。(因為)
b、 引導學生質疑,“白云生處”的“生”和“深”進行比較。
課件播放白云升騰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齊讀這句詩。
c、“停車坐愛楓林晚”
師問:對這個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說說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用課件出示愛晚亭圖片,邊講解:老師也搜集到了關于“晚”字的另一種解釋。話說湖南長沙又個名勝叫岳麓山,山上有個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見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楓林就像火燒一樣讓人陶醉。毛主席看到這種景象,想起杜牧的這兩句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就給這座亭子取名為“愛晚亭”。從這個意義上講,“晚”字可以理解為深秋的意思。不過在古詩詞鑒賞中,關于這個晚字的解釋,至今學者專家還存在著分歧,還有人認為是時間長的意思呢!同學們在課外可以繼續調查研究,做一個小小的研究者。
齊讀這兩句詩。
4、 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 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復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它讓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 學生自由朗讀,想象描述。
3、 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艷,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 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五、體會情感
1、 師: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系,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么有生氣,那么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的讀懂一首詩。
2、 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 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
4、 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營造出那種臺階似的情緒場,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六、拓展閱讀。
師:剛才我們借助工具書及查閱的資料理解詩的意思,然后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望洞庭》和《江畔獨
步尋花》,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使學到的方法得以遷移運用。對于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1、 匯報學習成果。
2、 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并板書: 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
體會情感
七、課外鏈接
1、 推薦杜牧詩文閱讀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過華清池絕句》
《登樂游原》
《長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與秋天有關的詩文。
(搜索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kongtiaoguanjia.com)
本文轉載
第3課《山行》教案 篇14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全詩寫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個“晚”字告訴我們:詩人趕路已經一天了,著實需要找一個“人家”歇歇腳了。抬起頭順著陡峭、蜿蜒、傾斜的石徑朝著寒秋之中的山頂望去,就在那“白云生處”恰恰有了人家。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本應該是徑直過去的,可就在這時,詩人卻突然“停車”、駐足,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詩人發現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紅、耀眼的“楓林”。因為太“愛”這夕陽中的“楓林”了,旅途的饑渴、勞頓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駐足欣賞是在自然也不過的事了。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為什么呢?
首先是這一詩句脫俗。在古詩中吟誦紅葉的詩句并不少見,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鮮艷,而且說它勝于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除、了楓葉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之外,春花無此大觀的。所以,杜牧專賞楓葉顏色的詩句與情懷,道骨仙風,超凡脫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寫法非同一般。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是美艷絕倫,但它卻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識”籠罩。而詩人在這里卻以一個大大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去贊美楓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寫,不僅寫出了如畫的秋景,而且一掃常見的衰颯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氣質與胸懷。再從寫作的技巧來看,全詩四句,以第四句為重點,前三句都從不同角度為突出第四句起著喚起、烘托、鋪墊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喚起第四句“霜葉”的鋪墊;第二句的“白云”是從色彩對比的角度來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的紅艷;更為有力的鋪墊是第三句的“停車”和由此突顯的“愛”字,及隨后出現的“楓林晚”中的那個“晚”字。停車何故?是出于對“楓林晚”的“愛”;“楓林晚”何以這樣可愛?是因為,在夕陽之中,滿山遍野的楓林紅葉紅得快要燃燒起來了,這色彩的艷麗,這場面的壯觀絕非春花能比。說到此處,全詩的重點句“霜葉紅于二月花”為什么能千古傳誦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