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精選17篇)
如夢令 篇1
如 夢 令
主備人:王琴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顆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詞”的知識和學過的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揭示課題,學生說說曾經學過的“詞”。
2、介紹“詞”的常識。
3、本節課學習的詞《如夢令》,學生介紹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景物,感知畫面。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語氣并在書上劃出斷句的位置;學生朗讀。
2、學生朗讀,要求讀正確。
3、一起正音,熟讀這首詞。
4、學生邊讀邊畫線:文中描繪的景物。
5、交流。溪亭、日、藕花、鷗鷺
6、適當解釋詞中的字或詞的意思。
常記:經常記起
溪亭:小溪邊的涼亭。
日暮:太陽將要下山,時間已經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歸路:回家的路。
興盡:興致很盡心
7、學生朗讀,抓住課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感知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美妙的畫卷。
三、展開想象,領悟意境。
1、寫作背景。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歡樂情景。
2、詞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是愉快的心情,從“常記”“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個“沉醉”凝練地反映了一天的歡樂。
3、這一天的歡樂集中在歸途中表現,歸途中妙趣橫生的畫面有哪幾幅?
誤入藕花深處,(迷路),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愜意,充分享受著這大自然的樂趣。
4、詞中描寫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寫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圖畫:
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稻花飄香、蛙聲一片。
(夜晚很靜,以動與靜,一幅豐收景象)
星稀天外,點雨山前,路轉溪頭,忽見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橫生)
5、以各種形式誦讀,讀中進一步體會詞人的心境,交流自己所感悟出來的意境。
四、完成練習,鞏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和同學交流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
如夢令 篇2
教學要求
1.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如夢令》,背誦《如夢令》。
3.學習生字新詞,理解、領悟詞的內容與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準備插圖、課文配樂誦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板書課題:9。詞兩首。介紹“詞”的基本常識。
2.板書《如夢令》。介紹作者李清照。
二、初讀《如夢令》
1.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并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朗讀,指導書寫“藕”字。
3.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把握好詞的節奏。
4.詞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
三、精讀《如夢令》
1、輕聲朗讀課文,借助書中插圖初步理解的內容,看看講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
2、交流
(1)、這首詞記敘了詞人的一次交游活動,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分別是什么?
(2)從“常記”一詞我們也看出詞人是在回憶往事,那天詞人心情愉快,開懷暢飲,微醉而歸,為何會“不知歸路”?
(3)“日暮”和“醉”為“誤”埋下伏筆,使“誤入藕花深處”顯得合情合理。詞人在誤入之后有何表現?
3、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難怪詞人把它記錄了下來。你能用語言來描繪嗎?想象畫面,練習描繪。
4、這么美的畫面,你能讀好它嗎?指導朗讀《如夢令》。
5、配樂朗讀。
6、古人說,詩言志,意思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他的什么意思?
7、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四、總結、布置作業
這首詞是作者青年時期悠閑生活的寫照,全詞文字不多,但敘述卻十分完整,意境優美,構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歡樂圖畫。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詞來賞讀,你一定能讀出更多的情趣。
板書設計
9 詞兩首
如夢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愛大自然 愛生活
如夢令 篇3
李清照
如夢令 篇4
《如夢令》賞析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作,但最為人們稱道的,還是她的《漱玉詞》。其詞帶有婉約清新的風格,被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以宋朝南渡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門世家,早有詩名,婚后又與丈夫趙明誠伉儷情深,唱和相隨,生活比較美滿,所以,其早期的詞作大多表現一位處境優裕的少女、少婦,對自然風光的喜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閑愁或夫妻別緒,也不過幾縷淡淡的感傷,無妨其歡快明朗的基調。從金人入侵的“靖康之變”起,她在突然之間接連遭受到國破、家亡、夫喪的慘痛巨變,自己也不得不顛沛流離,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內心充滿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詞作充滿了家國之痛、滄桑之感,基調趨于孤寂而悲涼。總的看來,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了宋詞中婉約派的風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長,故能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并對后人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的早年之作。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這首小詞,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自然,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它雖然只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卻讓它折射出心靈世界中的七彩陽光;雖然只敘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卻賦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審美意義。
如夢令 篇5
.《如夢令》教學實錄和教案
.《如夢令》賞析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
《如夢令》課件
《如夢令》課件
《如夢令》mp3音頻課文朗讀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1)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
如夢令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認讀“藕”,有感情讀詞,讀出詞的節奏和韻味。背誦這首詞,能品味詞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閱讀,通過一個“醉”體會詩詞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品味詩詞,感受古詩詞的凝練、含蓄。從而熱愛中國傳統文學。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詞意境,感受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溪游醉歸的歡樂。
三、教學流程:
一、了解有關詞的基本知識
1.你們學過哪些詞?
你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么?
詩每句字數一樣,而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可配樂演唱。
2、出示《如夢令》。
李清照介紹: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邊,大明湖畔,官宦之家,一生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人到中年,宋朝與金兵作戰,節節敗退,于是李清照搬到江南,丈夫后來也去世了。晚年非常孤獨寂寞。今天學的這首詞是她年輕時寫的。
這首詞的題目是?
“如夢令”是詞牌名。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為了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指導“興”(評價:讀得準、讀得通順,有節奏感。把詞牌名放在前面讀。節奏感很好,你心里、眼里仿佛浮現出一幅幅畫面,用力的想,讓我們把畫面看清楚。)
讀詞時要能把詞讀到臉上,范讀。老師要看大家表情,讀的時候要仿佛看到詞描繪的情景。配樂讀(可以用一個詞形容:惟妙惟肖。仿佛你的眼中、腦海中浮現出一幕幕生動的畫面。)
3、同學們,讀詞,讀通,讀順還不算,還要讀懂它。接下來,請大家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了,請你輕輕地讀,再用自己的話輕輕地說,看看能不能把話說順了,說通了,說明白了。好不好?開始吧!
4、交流自學
學生開始交流自己的所學,老師相機進行評價補充。
重點指導“一灘”、“興盡”等詞語的理解。
“醉”什么意思?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歡喝酒。李白就被稱為——酒仙!一喝酒啊,詩興大發,酒助詩興,詩從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清照雖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歡喝酒,所以說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三、品讀悟情
1、經同學們這么一聯想補充,這首由30幾個字組成的高度凝練概括的詞立刻豐滿具體起來了,我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么多美的畫面。如果把我們剛才說的話,都寫下來,這篇文章長不長啊?但是你看這首詞,它只有多少字?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到底是怎樣的美景讓詩人陶醉呢?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大家再輕輕地讀讀詞,看看可以從哪些詞語當中讀懂這個“醉”字呢?
2、組織交流。
(一)畫面1:“溪亭日暮”
1、“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說說湖邊的景色。---讀句
2、圖畫,師描述: “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3、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用“我看到了……聽到了……聞到……”的句式說一說。
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們再讀這兩句,讓我們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畫面2:藕花深處
除了這個溪亭日暮讓你想起了這么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哪個詞也讓你想起了美麗的畫面了?
那又是怎樣的一片荷塘啊?(詩句)
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幽靜而神秘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請讀讀第三句、第四句。
(三)畫面3:爭渡圖
你聽到了什么?(聽到了鷗鷺的聲音、聽到了劃漿的聲音、聽到了詩人的笑聲、聽到了爭吵的聲音……)
仔細看——看到了什么?(鷗鷺飛起來了。)多不多?聲音響不響?(驚、一灘)這個時候把棲息著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拉拉”一聲,一群鷗鷺沖破夜幕,飛上藍天,那情景該多么壯觀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驚、除了寫鷗鷺受到驚嚇,它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驚喜)師指導朗讀。
(四)一幅流動的畫
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么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其實整首詞就是一幅流動的畫。你們看,因為是觀賞“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是誤入“藕花深處”,所以才會驚起“一灘鷗鷺”。來,一起讀整首詞。一邊讀一邊想像這幅活動的畫。
詞人深深地醉了,她陶醉在(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中)。咱們再從文字背后找一找她深深陶醉的原因吧。(學生讀李清照早期生活的資料。)
讓我們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讀出濃濃的醉意來好嗎?這樣難忘的郊游經歷她能忘得了嗎?這樣身心釋放的快樂能忘得了嗎?所以啊,她是牢牢地記得,經常地回憶。所以這首詞一開篇就說“常記”。
詞人因樂而酒,因酒而醉。那你覺得這個時候她喝的是什么酒啊?
如夢令 篇7
課前談話: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我們一起來背背古詩,老師說題,你們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
——這兩首詞都表達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但又有不同,讀這兩首詩,我們分別能讀出哪一個字?(“喜”“悲”),一個字就概括了整首詩的情感,這就是“詩眼”。找詩眼,是閱讀理解古詩詞的一種方法。
再背首詞: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讀出哪個字?“醉”——自己能找到,真好!真是“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能舉一反三就是一種讀書本領。一個“醉”字,寫出飽經戰亂的辛棄疾對安定恬靜的和平生活的向往。
【機動:當然,有時可能是一兩個句子寫出詩情,如:《觀書有感》,背,“為有源頭活水來”;
換種形式,背背寫梅花的詩或句:寫梅花的,寫荷花的,寫春雨的……】
一、導入:
同學們,在詩詞創作的王國中,男詩人、詞人尤多,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蜚聲詩壇詞壇,而宋朝出了一位女詞人,極為有名,極富才華,她就是南宋詞人——李清照(出示圖)。今天,我們一起學一首李清照寫的詞,(出示整首詞)。
根據你對詞的了解,你覺得“如夢令”是?(詞牌名),詞可以配樂歌唱,詞牌名決定了這首詞的曲調;一般題目概括詞的內容,這首詞的題目?(沒有題目),一般以“《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來作為題目。這首詞很短小,數數,整首詞共——33個字,也沒有上下闋之分,是一首小令。這首小令記述的是李清照少女時代一次郊游經歷的經歷。
二、初讀,了解詞意。
1.詩詞是要誦讀的,(板書:讀)請大家自由練習朗讀,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指名讀(相機正音:興 藕 爭,板書生字“藕”,適當指導字形,理解“藕花”即為“荷花”。)
2.在讀準確的基礎上,相機指導學生讀出應有的停頓。(停頓,不僅好聽,抑揚頓挫,而且給自己、給別人想象的空間)
3.詞讀準確也讀通順了,這還不夠,我們還要邊讀邊想,讀懂意思,請你再輕聲讀這首詞,想想詞的意思,看看能否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有不清楚的地方和同桌商量一下。
學生準備,教師巡視。請同學交流:誰來說說,你讀懂的內容,一個詞語、一句話或整首詞都可以。
相機幫助理解以下詞語:
常記:常常記得; 溪亭:小溪邊的亭子。
沉醉:陶醉美景;也可解作暢飲美酒而醉(師適時補充:古代文人愛喝酒,李白斗酒詩百篇,李清照雖是女子,卻也有男兒的豪爽,愛喝酒。此刻與友人喝酒盡興,有點醉意了)。
興盡:即盡興,興致得到滿足,玩得很盡興。
不知歸路:不曉得回家的路;也解作不愿踏上回家路。
誤:迷路。 藕花深處:荷花開得最茂盛密集的地方。
爭渡:用力劃船。 驚:驚動。
(時常記得那一次在溪亭游玩,一直玩到傍晚,玩得很盡興才劃船回家。由于天色已晚(或許是酒喝多了),不知不覺竟迷路了,劃到荷花深處,我們拼命劃呀劃呀,突然,河灘上一群群鷗鷺受到驚嚇飛上天空。)
4.(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凝練):這首詞追憶的是她少年時代一次郊游的經歷。剛才我們講了這首詞的意思,用了很長一段話,可是,作者卻只用了——33個字,寥寥33個字,就將郊游的時間(日暮)、地點(溪亭)、事情的經過都寫得清晰明了,這就是古詩詞的一大魅力——語言凝練。
我們一起讀讀整首詞,感受宋詞凝練的語言。
三、再讀,想象畫面。
1.常言道,“詩中有畫”,詞也如此,詞中也有畫,更有優美的意境。有時,一句話甚至一個詞就是一幅畫,就描繪了一個優美的意境。因此,學詩詞,不僅要“讀”,還要“想”,剛才我們通過想,知曉詞意,我們還需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詩詞給讀活了讀美了。
請同學輕聲讀這首詞,邊讀邊想,看看,讀著這首詞,你看到了幾幅畫面?能否用這首詞中的某些詞語來說說。
(引導學生說出三幅畫面: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
2.想象體會三幅畫面的美麗意境。
(1)“溪亭日暮”圖
①下面,咱們就隨著作者一起走進這些美麗的畫面。
首先,咱們來欣賞“溪亭日暮”圖。讀著“溪亭日暮”這四個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引導學生說出景物,且能說美:黃昏時分,夕陽如喝醉酒一般紅彤彤的,絢麗的晚霞染紅了天空,也給遠山、亭子披上燦爛的霞光,小溪也被染紅了,波光粼粼,真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預設:如果學生說得不夠美:你已經看到了這些景物,很好;如果再想象說得美一些,更好!引導:看遠一點,天空、遠山……如果學生說得很美,表揚其描繪得詩情畫意。]
——黃昏時分的溪亭是遼遠而絢麗的,讓人忍不住嘆一聲“夕陽無限好”。
②那么,這幅夕照圖中,僅僅只有這些景物嗎?(或引導:我相信還有些同學一定看到了另一些畫面中另一些景)(如學生已說到,則表揚其會想象,不僅看到物,還看到了人)
(引導聯系下句想想,讓想象的翅膀飛得更遠,能看到畫面中的人——詞人與她的朋友。)
③想想:她們在做什么?(以下幾條看學情隨機落實)
(一邊欣賞美麗的景色一邊在喝酒,喝得快醉了,非常快樂,天色都晚了,可還不想回家——李清照雖是女子,卻也有男兒的豪爽,愛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深深沉醉于這酒興中,樂而忘返)板書:樂而忘返
(大家喝酒吟詩、說說笑笑,很談得來,一直不想回家——友情濃似酒,酒不醉人人自醉,詞人沉醉于這份友情中,樂而忘返。)
(她久藏深閨,很少看到這樣的自然美景,久久欣賞,嘖嘖贊嘆景色美麗,即使天色晚,也不愿離開——無限風光在溪亭,詞人深深陶醉于美麗的景色中,流連忘返)樂而忘返
師:同學們的想象可真豐富,繽紛的畫面中有了李清照和她朋友的身影,就更富有生機與情趣了。
讀讀這兩句,沉醉一下。
[點評時關注學生對“溪亭日暮”(美麗畫面);“常記”(時時懷念);“沉醉” “不知歸路” (深深陶醉)等詞語的理解與朗讀]
[關注朗讀情況,引導入情境(不僅看到畫面,還進入情境,這是閱讀古詩詞更高的境界)]
(2)“藕花深處”圖
①畫面在延展,看著“藕花深處”,你仿佛又看到怎樣的畫面?
先讓學生說說,也可引導學生看文中插圖來想象:荷花茂盛美麗,荷葉碧綠密集等;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想學過的詩與文:此時,想到哪些寫荷花的詩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還記得《荷花》一文嗎: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金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看看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千姿百態,陶醉了!
深深呼吸——聞到陣陣清香,沁人心脾!
師:藕花深處,少有人去,葉更密,花開無拘無束,一定更美,通過你們的想象,我們看到了靜謐奇麗而清香流溢的藕花深處圖。
②看到畫中人:(如學生自己說到人,表揚“讀書全在自用心”,你已經會學以致用,真聰明!沒有說到人,師引導:畫面中似乎也還缺點什么?)
(還有人,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一路劃船一路在欣賞這荷花。)
你看到的李清照是什么神情?(驚訝)(驚喜)(歡呼)(欣喜若狂)
情境:你為什么那么驚訝?“歡呼什么?”(沒想到會有這么美麗的荷花)(很意外,喜出望外)
——誤入藕花深處,是一次意外,一次美麗的意外,意外的美麗,怎能不欣喜?所以,雖然天色已晚,但是詞人和朋友游興再起,再次流連忘返。
我們再讀讀,到藕花深處醉一醉。
——[點評時關注“藕花深處”,點明:人在花中游,也在花中醉;又一次“沉醉不知歸路”,樂而忘返。]
[看到畫面,進入情境了]
如夢令 篇8
9.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重點、難點:
1. 什么是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因此又叫長短句。其實,詞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2. 詞的分類: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小令;58字以內為小令
(2)中調;59~90字為中調
(3)長調。91字以上為長調。
3. 詞牌和題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如夢令》是詞牌,《漁歌子》是題目,詠打魚。
4. 《如夢令》
(1)作者: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譯文:
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3)大家一起讀一遍這首詞,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
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這叫什么句式?
疊句。
(4)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
為什么要爭渡?
“誤入藕花深處”。
為什么會“誤入”呢?
因為“沉醉”。
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沉醉中發現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
既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不行,已是“日暮”時分。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結:
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
②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
5.《漁歌子》
(1)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蘭溪人。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
(2)譯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鷺展翅飛,
桃花紅,江水碧,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釣魚的人兒不想歸。
(3)賞析:這首詞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飛鷺和肥魚,還有斜風細雨,更有那優游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春汛泛起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更有能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顯得那么的新鮮、清麗、秀潤。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煙波垂釣圖”。
詞人當時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產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不愿離開這一個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風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說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對美的執著追求么?在斜風細雨中,張志和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只是為美而陶醉,更為眼前的優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不思歸,而是更進一步的“不須歸”了。張志和所執著的已經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構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于又是深穩有力地蕩漾著的感情波瀾。可見,張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訴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于景,以畫入詞。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化為清空的意境,把質樸的語感提煉為脫俗的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正因為張志和與世俗相忤,所以才能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從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如夢令 篇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
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與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
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 如 夢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
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如夢令 篇10
《如夢令》和《漁歌子》這兩首詞含蓄、凝練。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想象畫面、品悟詩情,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詞的意境,產生持久不斷的美感享受。
片斷一
師:欣賞著這樣的美景,此時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邊的涼亭里,一邊喝著酒,一邊欣賞落日的美景。
生2:欣賞著滿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們吟詩作樂、作畫。
師:詩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臥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之中,微閉著雙眼,靜靜地享受著。
師:多么愜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無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還聞到陣陣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讓我們把感受到的送進這兩句詞的朗讀中去。
片斷二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劃槳,劃到東,劃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著急了:“怎么辦?怎么辦?怎么劃去呢?”
師:請你讀出詞人心中的著急。
生1讀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灘邊棲息著的一群鷗鷺鳴叫著,拍打著翅膀,沖破夜幕,飛上天空。
師:多么壯觀的場面啊!你能讀出來來嗎?
生讀
師:還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聽到了一群水鳥撲棱棱拍打翅膀的聲音。
生2:還有翅膀與荷葉摩擦的沙沙聲。
生3:我聽到漿劃過水面的聲音。
生4:劃槳聲,溪水聲,還驚動了水中的魚蝦,從荷葉間不時躍出水面,發出“ 撲咚、撲咚”的聲音。
師: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試試寫一句詞?
生4:爭渡,爭渡,驚起一池魚蝦。
師: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斷三
師:據張志和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
生1:釣到了好心情。
生2:釣到了寫詞的靈感,所以才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漁歌子》。
師:他一共留下了5首《漁歌子》。
生3:釣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釣到了大自然中的樂趣。
生4:我認為他釣到的不是“魚”而是“愉”!“愉快”的“愉”。
師:好一個不是“魚”而是“愉”!是的,詞人志不在魚,釣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臥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之中,靜靜地享受著。”“爭渡,爭渡,驚起一池魚蝦。”“釣到的不是‘魚’”而是‘愉’!”……學生那一句句閃動智慧靈光的語言,在課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讓我激動,更使我感到無比的幸福。我喜歡這樣充溢激情與靈動的課堂,喜歡傾聽學生靈動的聲音。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無限潛能被激發,靈動思想被點燃,他們就像小溪中的一條條魚兒,活蹦亂跳,蕩起一朵朵美麗的漣漪,而我只愿做魚兒的引路者、欣賞者。
如夢令 篇11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如夢令·春思詩詞閱讀答案
如夢令·春思 [北宋]蘇軾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注釋】這首詞是蘇軾離開黃州多年后,回想起當年的生活情景而寫的;百舌兒:鳥 名;居士,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2.詞中第二句“無限”一詞寫出景物怎樣的特點?(2分)
13.你從“莫忘小橋流水”中讀出蘇軾怎樣的情懷?(3分)
12. (2)繁茂,生機盎然
13. (3)對當年淸靜閑適的田園生活的懷戀和向往。
社日詩詞閱讀答案
社日 謝逸①
雨柳垂垂葉,風溪澹澹紋②。
清歡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飲不遭田父④,歸無遺細君⑤。
東皋⑥農事作,舉趾⑦待耕耘。
【注釋】①謝逸:字無逸,自號溪堂,撫州臨川人,送“江西詩派”詩人。隱居鄉里,布衣終身。②風溪細細紋:微風吹拂,水生細紋。③羹芹:煮芹為羹。④田父:依杜甫詩意,田父指邀請友人飲酒的農夫。⑤細君:用東方朔典故,指妻子。⑥東皋:水畔高地。⑦舉趾:舉腳,下田。
7.下列對詞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詩歌描寫了春社時節淳美的田園風光。
B.首聯描摹了一幅春雨絲絲,垂柳依依,微風細細,水波粼粼的早春圖畫。
C.頷聯主要寫了詩人在煮茶喝羹過程中體會到的快樂之情。
D.頸聯是說喝酒沒有知音,贈妻沒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傷之情。
8.下列對詞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這首詩格調清新自然,充滿了生機和樂趣。
B.詩人表現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淡泊情懷。
C.全詩緊扣“待”字,表現詩人慵懶散漫的生活態度。
D.此詩用詞精煉,用典貼切,用情真摯。
7.D (2分) 8.C(2分)
如夢令 篇12
因為要上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匯報課,所以花了將近3周的時間思考,可是一直都沒有什么頭緒。直到在上看到一則朗誦視頻,反復的看,聽,試讀,漸漸的喜歡上李清照,雖然對她沒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記住了她的幾句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是最先進入我靈魂深處的,后來漸漸知道了她少年時的快樂,新婚時的甜蜜,中年時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1、教方法。教學時,我以3個板塊為一條主線,連貫全文教學。先是通過注釋理解詞義——讀“胖”,接著是學會想象畫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讀畫面,最后尋找詞眼——讀“廋”。同時也交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3步驟或者是3個方法。
2、教朗讀。記得學校聽推門課的時候,我正好在上《漁歌子》這首詞,當時我僅僅是讓學生說了詞義,動筆寫下來后,認為教學任務已經完成,沒什么好教的,直接讓他們業。課后,學生的詞義硬梆梆的,一點詩情畫意都沒有,完全失去了教材所安排學習詞的意圖。其實,朗讀的指導可以讓學生更深層的理解詞義,去推敲詞義。于是在教學設計上,我特別重視了這一環節,通過3個步驟,層層遞進的指導朗讀,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個環節是值得肯定的。
3、積累很重要。這一環節是借用名家的。在我的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只是想著怎樣能完成教學任務,把練習做完。很多時候忽略了積累。既然是古詩詞的教學,那就應該是可以擴展開來的。通過想象畫面,聯想有關的詞句,不僅達到教學目的,同時還可以做到積累。這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可以借鑒。
4、多揣摩教材。集體備課時,葉老師就提醒了我:詞中的字不一定只有一個意思,特別是“醉”字。于是我自己也尋思著還有沒有別的字也是這樣的呢?雖然教材分析中沒有,但經過反復的思考,及名師的示范,我認為“驚”字也可以拿來“章”,一是驚嚇,二是驚喜。所以在教學是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個“驚”,除了指白鷺受驚,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學生回答也令人滿意,得到的朗讀效果也比較滿意。教學中有些地方出現了錯誤,如:李煜的煜(yù)字,讀成了yì;給學生考慮時間、討論時間過短;寫的環節遺漏了等等。
教學沒有完美的,只有在不斷探索、實踐中得到完善。
如夢令 篇1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如夢令》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九課《詞兩首》其中一首。《如夢令》一詞所記述的內容十分平淡,大意是講述作者曾經飲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氣氛所熏染,以致酒醉,找不到歸家之路,撐船到處轉,沒想到闖到了荷花叢中,驚醒了一群同樣“沉醉”的鷗鷺。作者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它側重在寫景,融情于景。通過景物的描劃來抒發和表達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故而意境創造含蓄深沉。通篇見景不見人。而事實上作者的行蹤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為意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處理】:
引導學生用心展開想象,用眼仔細觀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誦,在讀中展開想象,在想象中品讀、感悟詞中所描述的美輪美奐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對生活無限的熱愛。
【重點難點】:
1、抓住字詞,想象詞境,并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的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詞。
2、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詞的學習方法。
3、通過品味詩詞的境界,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二、說教法:
1、指導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感悟,領悟中朗讀。
2、情境創設:置身詩境,以景入情。
三、說學法:
1、讀中感悟:在反復散讀、誦讀、品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下,能讓學生對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情感上的調動。
2、合作探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初步讀文
1、介紹李清照生平。
2、回顧所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區別詞與詩的不同點,介紹詞和詞牌名。
3、由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的一句名言,“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確學習要求,要求學生在學習中,用心展開想象,用眼仔細觀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誦。
4、指導朗讀。通過學生個別讀,集體讀,教師范讀,師生同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停頓,讀出詩詞的節奏和味道。
【設計意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區別詞與詩的不同特點,明確學習要求,掌握學習方法。加強朗讀指導,體會詩詞音韻之美。讓詞“活”在學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學生的心里。只有解決了難讀的問題,才能解決“難入”(入情、入境)的問題。】
(二)、批文悟情,理清情線
1、通過質疑,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詩歌的方法。
2、通過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通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3、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繼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再指導學生讀詩歌,感悟把詩歌讀“長”了的樂趣,體味詩詞含蓄之美。
【設計意圖:學生能通過問題提示,把握詞的大意,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能夠有針對性地通過合作學習完成任務。】
(三)、想象畫面,以圖悟文。
1、引導學生尋找課文中所描寫的三幅畫面,分別是“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
2、指導朗讀,展開想象,感悟美麗的畫面和意境,以及作者美好的心境。
3、教師范讀,音樂伴奏,將學生再次帶入美妙的意境中。
4、總結課文,我們認識到李清照她是多么熱愛這美麗的大自然,熱愛著美好的生活呀!所以她醉了!
5、在學生感情最濃的時候,引導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體會本詞的特有的“圖畫”美,并通過學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讓畫面有“聲”有“色”,并通過學生的連續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動畫”通過文字與畫面的結合,在品讀中感悟詞中所描繪的意境之美,感受女詞人美好的心境。】
(四)、欣賞吟唱,適度拓展
1、吟唱《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短短的幾句文字就能表達出內心的真摯感情,這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容的藝術呈現。
2、結尾處,告訴同學們唐詩宋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它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同學們課外時間多讀一讀唐詩宋詞,從這些文學的經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設計意圖:吟唱《如夢令》,感受詞的精煉,短短的幾句文字就能表達出內心的真摯感情,這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容的藝術呈現。】
五、說板書設計:
抓住《如夢令》一文中的關鍵詞體會作者愉悅的心情,另外還帶著一份驚喜。并通過三幅畫面的描述,引導學生把握詞的大意,感悟詞的意境美。
如夢令 篇14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讀李清照的詩詞。
3、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體驗到這首詞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1、對詩詞的理解。
2、把握詩詞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教師激情談話:我們有幸,出生在這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我們有福,沐浴在這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無一不是老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民族榮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養育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靈性生命。她有著“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溫柔嬌媚,也有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倜儻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那個唯男子獨尊的年代,她無疑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她的詞自成一家。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讀李清照。
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過一首李清照的詞,是哪一首呢?學生齊說:《如夢令》。出示詞文
如夢令宋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學生齊讀,師生誦讀。
師問:同學們都知道這首《如夢令》的作者是宋代偉大女詞人李清照,對于她,大家還了解些什么呢?有哪位同學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舉手回答一下。
(二)介紹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1084—約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有“婉約”、“豪放”兩大派,她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其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老師:其實我們前面學過的這一首只是其中之一,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一起來學習《如夢令》其二。)
(三)詞作初印象
如夢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出示這首詞,讓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這首詞。再請二位學生誦讀,教師指導。
2、強調并出示誦讀詞的節奏:
如夢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理解詞中重點詞語的意思,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卷簾人: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了解詞的創作背景及大意
師:寫《如夢令》的時候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詞人很是思念自己的丈夫。甚至到了借酒消愁的地步。這日她又喝了酒,早早就沉沉睡去。第二日醒來的時候,才發現昨夜下了一場雨,便問卷簾的丫鬟,院外的海棠怎么樣了。丫鬟答曰:“海棠依舊”。詞人感念自己和丈夫的情形,感嘆道:“應是綠肥紅瘦。”意即表達自己對丈夫的思念。
5、多種形式的誦讀練習。
同時播放輕音樂。
(四)詞賞析
1、(師:大家熟讀了這首詞之后,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下面我們就探究一下,作者用詞的經典之處。)
“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
2、抒情方式:以景襯情。 寫作手法: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3、(師:大家既然已經了解了這首詩的情感,那就請同學們看一段小視頻。)播放視頻,請同學們跟著讀幾遍。
4、(師:同學們今天學習了李清照的《如夢令》之后,有什么感想?請同學們跟大家交流一下。)
(五)、延伸詞
如夢令
宋李清照
誰伴明窗獨坐,我共影兒倆個。燈盡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無那,無那,好個凄涼的我。
(六)、總結今天所學的內容,懂得詩詞的表達情感。
(七)、板書設計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傷春惜春,青春易逝卻道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篇15
一、說教材
三首《如夢令》體裁相同,題材相異:蘇軾意在東歸耕作,秦觀旨在遣懷自傷,納蘭性德情關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語短言長的表達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深切婉細的情感表達,都為我們學習古典詩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因此,學好這三首詞,關鍵不在于“魚”而在于“漁”:掌握一種讀詞(特別是小令,尤其是《如夢令》這個詞牌)的方法。學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實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對《如夢令》并不陌生,他們初中就已經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閱讀量小,知識面窄
2) 了解不多,認識不足
3) 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4) 方法單一,一知半解
這所有的一切情況,既是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的障礙,也是我們詩歌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一〕設置依據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 三首《如夢令》本身的特點
3、 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目標
1、學習借助抓“詞眼”來解析作品結構、體悟思想情感的鑒賞方法。
2、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3、通過適當的訓練(詩改詞,寫鑒賞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設置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2、 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重難點
1、 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2、 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五、教具準備
1、 多媒體播放系統
2、 交互式電子白板
六、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2、質疑問難,激蕩思維
3、 比較探究,討論交流。
七、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圣陶先生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交流分享,理解詞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難。
3、 師生共研,細品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導入未知,激發學生興趣。
〔二〕師生交流,投石問路
1、齊讀新詞,整體感知
2、 師生交流,直陳感受
交流的問題:
① 讀了三首《如夢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學習了李清照《如夢令》的基礎上,你認為該如何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呢?
【設計意圖】生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加強學生對詞作內容的理解;師生交流,共享鑒賞方法,加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工作。
〔三〕巧用“詞眼”,平中見奇
1、教師點撥,找準“詞眼”
【點撥】同學們對“詩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們是了解詩歌或是散文的關鍵,那么我們能否從“詞眼”的`角度來鑒賞《如夢令》呢?
(1)什么是詞眼?
【明確】詞中的描寫形象最為真切傳神或表達感情最為集中精粹之處,它通常體現在一首詞的某一關鍵性詞語。
(2)這三首《如夢令》的“詞眼”是什么?
【明確】“歸去”、“無寐”、“誰省”
【設計意圖】點撥學生于詞中忽略之處,點明詞眼,既抓住三首《如夢令》詞體曲調的共同特點,又為鑒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個角度。
2、師生共論,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討論的問題:三位詞人為什么會發出“歸去”、“無寐”、“誰省”的慨嘆呢?
(在討論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用PPT展示三首《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明確】
蘇軾《如夢令》 “歸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觀《如夢令》 “無寐”(無法入睡)——羈旅之苦 失意抒懷
納蘭性德《如夢令》 “誰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語 悵然失落
【教師小結】通觀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為“詞眼”所作的鋪陳,最后一句是對“詞眼”進一步的升華。
【設計意圖】通過對“詞眼”的追問,理清三首《如夢令》所寫內容,引導學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處。
3、師生共研,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研究的問題: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相同,感情傳達的效果也相同嗎? (研究方式:將蘇軾的《如夢令》與秦觀的《如夢令》相比較,蘇軾的《如夢令》與納蘭性德的《如夢令》相比較)
【明確】蘇軾 輕快怡然
相似的處境 處世胸襟
秦觀 孤獨冷寂
蘇軾 痛苦過往
相似的追憶 人生況味
納蘭性德 剎那美好
【設計意圖】研讀為“詞眼”鋪陳的部分,細細品味三首《如夢令》在情感表達效果上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4、教師總結,明《如夢令》鑒賞方法
(1)抓“詞眼”,明章法
(2)觀“詞眼”,品感情
(3)析“詞眼”,悟人生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讀《如夢令》的方法,以期學生學以致用。
〔四〕學以致用,變換詩句
試將杜甫《登高》改寫為《如夢令》
【示例】風急天高猿哀,落木蕭蕭鳥回。滾滾長江去,多病獨登高臺。霜鬢,霜鬢,新停濁酒杯。
【設計意圖】用改寫的方式,以學過的詩歌作為基礎,從舊知到新知,加深學生對《如夢令》的認識和理解。
〔五〕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從“詞眼”的角度重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設計意圖】舊詩重讀,強化新知,舉一反三,平中見奇。
平中見奇
九、板書設計
章法
詞眼 感情 人生
如夢令 篇16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
2、對詞中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品味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或注釋自主學詞,解讀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學難點:
對詞中描寫的意境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資料、詞的配樂朗誦。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歌到了唐朝已發展到了顛峰階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徑,發展并完善了詞這一文學樣式,詞也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長短句。提到宋詞,人們就會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認為是婉約派詞的正宗,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的女詞人----李清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的一首詞。板書課題:如夢令
學生齊讀課題。
師:學習這首詞的時候,我們要開動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聽,用嘴吟誦,用腦思考,用心想象。
二、讀中渲染,理解詞意
1、出示課件,聽配樂朗誦。
師:這首詞聽起來非常具有舒緩委婉的音韻美,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奏明快、和諧、上口。
學生傾聽,初步感知內容。
2、學生自由讀詞,把字音讀準,把詞讀正確、流利。
3、檢測初讀情況。
師:“興”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成“xìng”。同桌之間討論一下為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興”在詞中的意思為“興致,情趣”,所以應讀成“xìng”)
指名誦讀,師生評議。
全班齊讀。
4、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1)學生借助注釋自己學詞,理解詞的意思。
(2)小組內交流能理解的詞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5、指名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師:讀詩詞時我們不能光理解意思,還要感受詩句描寫的情景。這是一首非常美的詞,需要我們好好的品味。同學們,你們能從中讀出哪些畫面?(板書: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1、畫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讀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黃昏情景)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想象的畫面。指名讀這兩句。
(3)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時候,詞人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這首詞是詞人當天寫的嗎?(生:從“常記”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生: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書:常記)
小結: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邊的亭子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請再次深情朗讀第一、二句。
2、畫面二:“藕花深處”
(1)說說你對“藕花深處”的理解?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詞中描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節,荷葉茂密,荷花綻放,香氣四溢的景色。(師引導學生想象)
(2)討論:為什么詞人和同伴們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沉醉”)還有別的原因沒有?(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3)深情誦讀第三、四句。
3、畫面三:“一灘鷗鷺”
(1)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不行,已是“日暮”時分。)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朗讀這幾句。
4、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件讓詞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的經過。
四、了解詞人,深入體會
1、說說你對李清照的了解。
指名說。(課件出示李清照的生平資料)
師:這首《如夢令》是她的早期作品,格調清新而又明快,從中可以看出女詞人早年曾經有過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歲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她逃難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趙明誠又病故。隨著生活境遇的變化,她的詞也顯得悲凄起來。
2、課件出示李清照《如夢令》的另外一首: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兩首詞的時間、地點、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雖然都“醉”,課文這一首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記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憶美好的青春時光。(板書:美好的青春時光)
學生對比朗讀,讀出感情。
板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溪亭日暮
常記 藕花深處 美好的青春時光
一灘鷗鷺
如夢令 篇17
今天我翻開《如夢令》準備上校級教研課。首先,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這樣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認真思考了如何體現“減負增效”的課堂模式,并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領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著天,欣賞落日余暉;時而眺望河面,哼著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列舉了“醉”、“誤”、“深”、“驚”等詞語,我并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而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肯定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告訴學生李清照留下來的詞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這首《如夢令》里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不僅能輕松愉快地學好這首詞,而且能通過朗讀、練寫、背誦等形式扎扎實實學語文,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