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五首》導學案(精選12篇)
《詩五首》導學案 篇1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l)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 ) 宦化( ) 萋萋( ) 柯( )
2.文學常識。
1.唐朝時“初唐四杰”指的是 、 、 、 。
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作者是 ,“樂天”就是 。
3.《夜雨寄北》作者 是 朝詩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的名句是 。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于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學習第一首《雜詩》
1.朗讀《雜詩》
2.作家作品簡介:
小組討論交流
四、【合作探究】
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君”是一種什么意思?相當于什么?
2、“應知”表現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沉舟”“病樹”比喻誰?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五、品味感悟:
思考:①“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
②“何當”體現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六、課堂小結
《雜詩》表現作者( ),( )的精神。
《夜雨寄北》(又稱《 》),是愛情詩,表達詩人( )感情。
第二課時
一、預習反饋
1.背誦《雜詩》、《夜雨寄北》。
2.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淮上與友人別》
合作探究
二、《淮上與友人別》
1、詩人簡介,見課文。
2、齊讀全詩。
3、品析詩句:
4、思考:①詩中第①②句寫了哪里東西?有什么作用?
②詩中的“風笛”、“離亭”有什么意蘊?
5、主題:《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里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
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比較一下,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什么不同。
4、主題討論:
四、《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3、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答問題: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途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①、這是一首七言 詩,“酬”的意思是 。
②、解釋下列各句中詞語的意思:
⑴二十三年棄置身(棄: )
⑵暫憑杯酒長精神(長: )
4、詩中“萬”、“千”是實數還是虛數,該如何理解?再舉出這樣的例子兩例。
5、詩中引用典故的一句是 。
6、頸聯使詩的情調發生的重大變化是 。
五、【詩文賞析】
①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②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④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本課小結】
總結反思
我的收獲與體會:
《詩五首》導學案 篇2
第三首寫他的勞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辭官歸田的人當然不會種田,他種的豆,草盛苗稀,難得的是早起去鋤草,一直到帶月才歸,這時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濕,而是把豆種好,這是辭官歸田者的想法。就農民說,只想把莊稼種好,根本不會想到衣服的沾濕;辭官歸隱而不勞動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體會;只有淵明才有這樣殷切的體會寫出了這樣反映真實思想的詩。注家都引《漢書·楊惲傳》里楊惲感嘆:“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借南山的荒穢不治來諷刺漢朝的政治。淵明在這里并沒有這種思想。按:淵明不滿意劉裕代晉,但在他作這幾首詩的義熙二年劉裕平定桓玄的篡位以后,沒有入朝執政,還談不上劉裕代晉的事。這里只是反映淵明從事勞動時的心情。
就這幾首詩看,在藝術構思上的特色,正像《詩林廣記》里引蘇軾說:“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又引楊時說:“沖淡深邃,出于自然。”詩的語言比較質樸,也是簡約的。把做官比做“落塵網”“在樊籠”,把歸田說成本性是這樣,這里有很多感觸,都沒有細說。把遇到鄉里人只說“但道桑麻長”;寫勞動,只是“晨興”到“帶月歸”,怎樣的艱苦也不寫。在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蘊著,所以“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可供體味,所以感到內容深邃。這也同他的性格有關,他是那樣沖虛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樸素的話表達出來。假如光看他的語言樸素簡約,就會像《詩品》說的“世嘆其質實”。假如能體會到在樸素簡約的語言里含蘊著深厚的情思,從中反映出他的真摯的性情,高尚的節操,就會像蕭統在《序》里說的:“其文章(詩文)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比京。”蕭統不愧為最早賞識淵明的人。
《詩五首》導學案 篇3
教學目的
i.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重點:
(l)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于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二、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里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并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官而離鄉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樣能騎上黃鶴,騰云駕霧,即刻回故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自己的家鄉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里能望到故鄉。只覺得眼前江水滾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之情結合起來寫,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三、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于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四、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2.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課
(一)《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
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它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秘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白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風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讀《泊秦淮》,注意朗讀節奏,讀出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太和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世稱杜樊川。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為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秦泊,河名。發源于江蘇省漂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流入長江。相傳秦時鑿鐘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兩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華地區。
3,評點: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寫作者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皎潔的月光灑在煙霧迷蒙的水面上,棲在水邊的白沙上,顯得那么旖麗、凄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賣唱為生的樂*。《后庭花》又名《玉樹后庭花》。陳后主在金陵時,荒于聲色,作《玉樹后庭花》舞曲。終朝與押客、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世人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詩人在人們習以為常的歌聲中聽出了亡國之音,并加以藝術概括,具有典型意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這首詩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淡煙寒水,夜幕朦朧;一幅是歌樓酒樹,燈紅酒綠。迷惆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諧的統一。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牛黨令狐1的排斥,失勢被貶,一生不得志,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點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來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團聚,而我因事耽擱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家。時已入秋,年關將近。夜里只聽雨聲淋漓,池水定漲了不少。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今我只身獨處邊遠異鄉,什么時候回到長安,夜晚與妻剪燭夜談我在巴山夜晚聽雨思鄉的愁情。這兩句是虛寫,想象回家后與妻子團聚時的情景。
這首詩把秋雨夜景與思婦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四、小結
這三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七言律詩。后兩首是七言絕句。《酬》是酬答詩,表現作者長期遭貶的憤慨不平的心境。《泊秦淮》是諷喻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詩五首》導學案 篇4
這是一首紀游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制的米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一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里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此詩寫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于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方東樹《昭昧詹言》)。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詩五首》導學案 篇5
陶潛(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官職,但到了陶淵明,家境早已破敗。因為有這樣的家世背景,陶淵明少年時代既好讀六經,有大濟蒼生的宏愿,又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他自29歲入仕,做過州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煩“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宋書·隱逸傳》),更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厭,王恭、司馬道子、桓溫、劉裕等人的篡亂相替,陶淵明于41歲毅然辭去在任僅80余日的彭澤縣令,回柴桑歸隱。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間,以耕讀自娛,未再入仕。陶淵明的田園詩主要見于他的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孟浩然(689—約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歷長安,應進士不第。后為荊州從事,患病而死。他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他的詩長于寫景,但多反映隱逸生活,有消極傾向。有《孟浩然集》行世。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下(今陜西渭南縣),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賣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年輕時就“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宋史》本傳)。1069年被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法,掀起了中國古代歷史中最有生氣的變法運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激烈反對,于1074、1076年兩次被罷相。罷相后,眼看新法逐項被舊黨罷廢,他心情充滿矛盾和痛苦,只好靠談佛論道、著文作詩排遣內心苦悶。1086年新法最后幾項也被廢止,王安石在憂郁中去世。留有《王荊公詩文集》。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斂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之事宜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詩五首》導學案 篇6
陸機在《文賦》中說過:“謝朝華之已披,啟夕秀于未振。”這是要求詩文貴在創造,求得自然。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看看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全詩清空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讀起來令人想到純樸,自然而又真摯,一種古道熱腸的友情躍然詩上,傳誦不衰。
這首詩為什么能具有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呢?
仔細想來,是因為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一個和平生活、美麗恬靜的農村情景,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當詩人被邀到農家做客的時候,于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樸素語言展開了饒有古風的場景。雞黍是農民款客最誠意的表現,通過雞黍的具體描寫,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環境,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故人把酒敘舊,面對著窗外的場圃,娓娓談著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悅的情緒。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誠,不僅以這次歡敘為難得,更約定客人來年重陽佳節再來做客,到那時籬菊已開,又另有一番賞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長于自然描寫,與王維齊名。從《過故人莊》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懷,感受到農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溫暖,因而能以樸質的語言抒發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寫的環境,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中的一些情節,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藝術上的重復。
《過故人莊》能傳誦下來,藝術上是具有純樸的特點,語言上具有清新口語化的風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致。由此看來,好詩能去掉陳詞濫調,寫得自然,不涂飾,不堆砌,正如謝寫出“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樣,于平淡之中見出功力。
《詩五首》導學案 篇7
《詩五首》教學過程 設計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 宦 萋 柯
2.熟讀這五首詩歌。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于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里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并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官而離鄉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樣能騎上黃鶴,騰云駕霧,即刻回故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 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 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自己的家鄉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里能望到故鄉。只覺得眼前江水滾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之情結合起來寫,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 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破詞為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 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于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1、2。
《詩五首》導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課文,學習朗讀技巧。
2.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中抒發的感情。
3.體會詩中景物描寫帶給人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中抒發的感情,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景物描寫帶給人的審美感受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指導預習,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詞。
3、品味鑒賞詩歌。
二、學習過程
【自主預習】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 代偉大的 詩人,字 ,
號 ,有“ ”美譽,與杜甫并稱為“ ”。其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雄奇豪放,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 ,晚號 ,世人稱 公、
先生, (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為: 、 、蘇洵、 、蘇轍、 、王安石、曾鞏),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3、常建, 代詩人,其詩以寫山水田園為主。
4、杜甫(712-770),字 ,世稱杜工部、杜少陵,自號 ,
代偉大的 詩人,后人尊稱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其詩因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譽為“ ”,詩風“沉郁頓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有《杜工部集》傳世。
5、曹操(155-220),字 , 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其詩以 見稱。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二)字詞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 ) 決眥( ) 碣石( ) 澹澹( )萬籟( )
竦( )峙( ) 蕭瑟( ) 鐘磬( ) 哉( )
2、解釋加點字詞
(詩中有些詞語的含義比較重要,對理解詩歌內容很有幫助,請你把它們的含義記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左遷:
自緣身在最高層 自緣:
萬籟此都寂 萬籟:
岱宗夫如何 岱宗: 夫(fú):
齊魯青未了 未了:
造化鐘神秀 造化: 鐘:
陰陽割昏曉 陰: 陽:
決眥入歸鳥 決: 眥
會當凌絕頂 會當: 凌:
一覽眾山小 一: 覽:
水何澹澹 何: 澹澹:
山島竦峙 竦: 峙:
幸甚至哉 幸: 至:
(三)朗讀背誦
1、請同學們根據朗讀指導,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直至讀懂詩歌大意。
2、小組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反復品味其妙處。
3、請按照你的理解,用“/”劃分下列詩句的朗讀節奏。
(1)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5)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力爭熟讀成誦。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學常識與主題
a、《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b、《登飛來峰》
c、《題破山寺后禪院》 d、《望岳》 e、《觀滄海》
在五首詩中,屬五言律詩的是: 屬七言絕句的是:
屬唐代作品的有: 即景生情,飽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贈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偉大抱負的作品是:
2、反復誦讀,整體感知五首詩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登飛來峰》:
《題破山寺后禪院》:
《望岳》:
《觀滄海》: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熟讀背誦五首詩,賞析詩歌,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復習反饋
三、學習過程:
【詩文賞析】
1、賞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
答:
2、賞析《登飛來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和深層含義該如何理解?
答:
3、賞析《題破山寺后禪院》
(1)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
(2)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寫了什么內容?其中“空”字用得極好,好在哪里?
答:
4、賞析杜甫的《望岳》。
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作。全詩緊扣題目中的“ ”字展開,熱情贊美了泰山的 氣勢和 的景色。
一句寫出了泰山之高; 寫出了詩人望岳心情的激動; 寫出詩人面對岱宗引發的暢想和宏愿。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體現了青年杜甫英姿勃發的情懷,讀了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請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答:
5、賞析《觀滄海》
(1)這首詩選自《 》,是組詩《 》中的一章。這是曹操北伐烏桓勝利回師路過碣石山時所作。
(2)這首詩哪個字統領全篇,哪幾句寫實景,哪幾句寫虛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作者這樣虛實結合來寫有什么用意?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展現了一幅怎樣的圖景?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象?聯系寫作背景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說,曹操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觀滄海)算得上“慷慨悲壯”嗎?若算不上,請你試作概括(最好也是四個字)。
答:
三、名句積累
①《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融情于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 。其中運用擬人手法,借明月表達懷念朋友、對友人寬慰的詩句:
②《登飛來峰》一詩中借景抒情,表達作者躊躇滿志的情懷,具有哲理性意義的詩句:
③《觀滄海》一詩中虛寫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詩中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名句是:
⑤《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對仗工整,巧奪天工,緊扣題眼的詩句(頷聯): 。而全詩主旨之句(頸聯):
【本課小結】
總結反思
我的收獲與體會:
《詩五首》導學案 篇9
珠江三角洲的農村正傳來歲稔豐年的喜訊,也必然打動無數懷鄉者的情懷。只要曾在中國農村經歷過民俗的感染,即使在今天來讀南宋時代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也會令人有遙接千載的感情,不因時間、地域之隔而無所動。
這首律詩,是陸游歸隱會稽之后所寫大量田園詩中值得欣賞的一首,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警句,就已傳誦不衰,何況他還描繪了一幅江南農村極其靜穆、純樸而又具有民俗生活色彩的畫境。
詩是從時序開始。當農村循著“秋收冬藏”進入臘月的時候,在一派豐年景象之中,農民的家庭例必釀酒以迎歲。不要以為缺乏佳釀,純厚的農家都配備了飼養的家禽牲畜,加上盛情足以款待嘉賓。年逾古稀的陸游正是在這樣的氣氛與季節策杖出游,到山西村去做客。山西村大概就在會稽境內,會稽的山水風物,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的描寫早就令人神往了,茂林修竹,曲水瀠洄,別有一番景色。可是在陸游的筆下,他卻寫出了新的感受,就是在“行行重行行”之中,山環水繞,漫步而前,似乎迷了路,可是豁然開朗,在柳陰夾道的前面卻呈現繁花似錦的局面,大有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情調。在這時候,咚咚臘鼓之聲,簫笙悠揚之韻,從村莊里傳送出來,按節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的一年一度的春社已近了。難怪村民循俗準備,各以傳統的衣著、禮數忙于迎接這個歡樂的節日,這是多么古樸可愛的民風啊,詩人是親身經歷了,耳聞目睹了。有感于這樣的淳風民俗及太平景象,他真樂意終老是鄉,并與親友相約,容許他乘風踏月扶杖而來,不分季節隨時夜訪,一杯相對,共話桑麻,也就不負桑榆晚景了。
陸游這首詩,具有牧歌的情趣,具有田園樂的特色,也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情緒。他的另一首詩曾有“斗酒只雞人笑樂,十風五雨歲豐穰,相逢但喜桑麻長,欲話窮通已兩忘”的抒寫,可說與“閑乘月”“夜扣門”的恬淡情愫相通。
描寫農村春社歡樂的詩,在唐代也有王駕寫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說也是表現了農村豐收、節日歡樂的情景。陸游并非蹈襲,各有各的藝術特征。而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用于體現人生的境遇,取得千古不滅的比喻價值,卻已超出“詩在言外”了。
《詩五首》導學案 篇10
一 朗讀詩要注意節奏,正確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例如“故人/具/雞黍”,“誰家/新燕/啄/春泥”。試準確劃分節奏,朗讀這五首詩。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傳統作法,加強誦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詩。
二 默寫這五首詩。
略。
三 體會這五首詩的意思,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歸園田居》中“但使愿無違”的“愿”指什么?
這里的“愿”,除了可按課文注釋理解外,也可引導學生廣泛討論。教師不妨把《歸園田居》中另外四首詩告訴學生,特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可以看出作者當時的愿望。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內容進一步理解。
2.《過故人莊》中哪些詩句描繪了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3.《錢塘湖春行》是通過哪些景物描繪西湖風光的?
通過“水面”“云腳”“早鶯”“暖樹”“新燕”“亂花”“淺草”“綠楊”“白沙堤”等等,描繪了西湖風光。
4.《書湖陰先生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自然景物?
擬人手法,將物擬作人:“一水護田”“兩山排闥送青來”,寫出了水和山的情態。
5.《游山西村》中哪兩句流傳最廣?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時會生出許多希望。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只要意思對即可,不必絕對一致。
《詩五首》教學建議
一、教學古詩詞,要著重指點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作繁瑣、過細的分析。
二、要指導學生朗讀這五首詩,要求能正確背誦、默寫。
三、關于古代詩詞教學的建議。
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讓他們(指學生)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那所思所感雖是古人的,可是歷久常新,仍然使后代人感到親切),涵養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
……
一些不易了解的詞語,當然要由教師先給講明;其余的最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單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才雋永。體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兒:第一,在于透徹地了解字句;第二,在于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推見詩人的經驗。這兩層功夫,小學生當然未必能夠到家;但是必得讓他們試著去做。體會得確切,經教師給他們評定,他們便有自己發現的愉快;體會得不對,經教師給他們糾正,他們的印象就比隨意聽講深切得多。每首之后附有解說,是供給教師參考的。先讓學生自己體會,然后教師與他們討論,給他們指導,討論和指導的方法大致如解說。我們并不希望教師按照解說,全部講給學生聽。學生體會出來了的,當然不必講。他們說的話雖然與解說不同,意義卻彼此一致,教師也可以不講,不必拘泥于解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點,指點一兩句話也許就足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每首講授之后,最好讓學生熟讀。這與他們自己的體會和教師的指導有關;二者都做到了家,他們便嘗到詩中的滋味,不待強迫,他們自然樂于熟讀。熟讀了的詩歌,在休閑時間復誦一回,像他們常常唱一回歌一樣,對于他們心靈上的補益是無限量的。
(葉圣陶《小學生詩選·序》)
《詩五首》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i.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評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3. 了解五言古詩、歌行體古詩(以七言為主)和絕句三類詩歌體裁,體會它們的區別。
4.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這五首詩歌,都是抒情名作,極富藝術感染力。陶詩中的率性自然、李詩中浪漫的濟世情懷、杜甫的家國興亡之嘆、岑詩的雄奇瑰麗、龔詩濃濃的愛國情懷,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才能悉心體會。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龐。欣賞五首古詩,感受“這邊風景獨好”!
二.誦讀感知:
(一)誦讀《飲酒》
1、 示范朗讀(同時播放終南山美景:夕陽西斜,終南山中暮靄繚繞,日光斜斜拂照,山中歸鳥啁啾,一片安謐寧靜。)
2、學生大聲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及韻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詩應讀得舒緩、悠然。
(二)誦讀《行路難》
1、教師配樂朗讀全詩,學生循聲低和。
2、朗讀節奏提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這首詩七字句均為“二二三”式)
3、學生自由練讀,注意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三)誦讀《己亥雜詩》
(四)誦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體裁介紹:
歌行,是古體詩的一種,古樂府詩中的一類。專指漢魏以后樂府中題名為“歌”“行”的詩歌。“行”是樂曲的意思。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歌行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如李白的《長歌行》《秋浦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屬于這一類。
2.朗讀指導:
⑴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初步感知詩意。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罥(juàn) 衾(qīn) 庇(bì) 坳(ào)
重:chóng(三重茅) 長:zhǎng(成長) 喪:sāng(喪亂)
zhòng(重量) cháng(長林梢) sàng(喪失)
見:jiàn(看見)
xiàn(現此屋)
⑵ 學生大聲讀詩歌,注意掌握歌行體的朗讀節奏。
(五)誦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聽錄音朗讀,辨別節奏。
2.師生朗讀,明確節奏。
三.詞句理解:
(一)《飲酒》詞句:
①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
② 人境:指樸素的田園;車馬喧:指奔競于仕宦之途的喧囂。
③ 爾:作如此、如是講,概指前面兩句。
④ 菊:陶淵明愛菊、詠菊,寄托著高潔的情致。
東籬:東邊的籬笆,后多象征遠離塵俗。
⑤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蕭統《陶淵明傳》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園中保全了一份質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難》詞句:
① 茫然:迷惘的樣子。
② 歧路:岔路。《淮南子•說林》里說,戰國時楊朱見到歧路便哭起來。今安在:現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三)《己亥雜詩》詞句:
⑴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⑵吟鞭:詩人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⑶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⑷花:比喻國家。
(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詞句:
1.解題。
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質疑字詞。
(1)虛詞。
俄頃:時間副詞,一會兒。 向:副詞,漸漸。 安:疑問代詞,怎么。
嗚呼:感嘆詞,哎。
(2)實詞(活用)。
向昏黑:變暗變黑(形容詞作動詞)。 風雨:刮風下雨(名詞作動詞)。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詞句: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3、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一半圓形門,后遂稱營門為轅門
四.意旨品讀:
(一)《飲酒》意旨:
《飲酒》通過寫詩人隱居南山閑適、恬淡的生活,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從哲理的高度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一、二句寫自己在人世間結廬而居,卻無車馬喧鬧的煩惱。三、四句自問自答,正是因為心境高遠,心情閑適,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即心靜境自靜。后六句為第二層次,寫詩人從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啟迪。詩人采菊,南山歸鳥,盡顯自然和諧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體味,卻難以言傳
(二)《行路難》意旨:
寫作背景簡介:“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李白以此為題的詩有三首,大約寫于天寶三年(744)。其時,作者應召入長安已兩年,未能受到重用,“濟蒼生”“安社稷”的愿望無法實現,憤而寫了這組詩。這首詩抒寫了懷才不遇的悲憤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金杯里盛著上等酒,這種酒一斗就值十千錢;玉盤里盛的精美菜肴更是昂貴,這菜一盤就值一萬錢。李白對著這樣珍貴的杯盤和酒菜,卻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他拔出劍來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說:“我要渡過黃河,河上卻冰塊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卻遇上漫天大雪。”閑來無事,他只好像呂尚一樣,坐在溪邊垂釣,一會兒又像伊尹一樣,夢見自己乘船經過太陽旁邊。他不禁連連嘆息:“行路難!行路難!”又憤慨地責問上蒼:“都說人生的道路很廣闊,我現的路在哪兒呢?”他無路可走,但并不悲觀失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壯志雄心的機會,將來總會有的。到了那時候,我要掛起高聳入云的風帆,乘長風破萬里浪,一直駛過大海。”他堅信自己的理想將來總會實現的。
《行路難》前四句以金樽玉盤的酒宴,消除不了詩人心頭的郁抑不平來寫詩人內心的苦悶、寂寞和惆悵。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滿山”來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詩人惆悵的原因。七、八句寫詩人面對黑暗現實,想隱退閑居,可又幻想隨時能受君命,實現“安黎元”“濟蒼生”的宏愿。“行路難……今安在?”是詩人理想抱負不能實現而發生的悲憤的慨嘆和痛苦的呼號。“長風破浪……”兩句展示了一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相信未來是非常光明的。
(三)《己亥雜詩》意旨:
(1)了解作者: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進步思想家和詩人。三十八歲中進士,做過禮部主事等小官,后辭官南歸,兩年后暴卒于丹陽云陽書院。他學識淵博,對于經學、史學、文學等有很深的造詣,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的學問,主張改良內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之一。他的詩,多取材于社會現實,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語言瑰麗,氣勢挺拔,頗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詩人,著有《定庵全集》。
⑵ 了解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作者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家眷,往返途中寫成這組詩,共三百五十首,雜述見聞、感想以及往事、回憶等。
(3)概括意旨:這首詩四句兩層意思。一、二句寫詩人憤然辭官后揚鞭東去遠赴天涯;三、四句寫詩人愿像護花的春泥一樣始終關注民眾,心系國家。
這首詩既表達了作者辭官南歸的痛苦心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淪、立志始終都要為國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旨:
1、作者及背景簡介:杜甫,字子美,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人稱“杜工部。”。他自幼學習刻苦,七歲時便學會做詩,到了十四五歲,其詩已備受前輩詩人的稱贊。他曾在洛陽住過三年,與李白成為好友。杜甫三十五歲來到長安,本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可是處處受到排擠、打擊,就連小兒子也活活地餓死了,這苦難悲慘的遭遇,使他認識到了社會的黑暗,于是開始用詩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統治者,著名的“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也就應運而生了。他的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詩史”的美稱,杜甫本人也被尊稱為“詩圣”。他對詩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陽一帶,船成了他的家,長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時年五十九歲。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起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3.概括詩意,明確:全詩共四段。第一段寫秋風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第三段寫長夜沾濕的苦痛;第四段寫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時節,天空高闊遼遠,狂風怒吼,卷走了草堂頂上的茅草。茅草被風卷著,飛過了江,散落在江邊上,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上,低的飄來飄去,落在積水的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孩子欺負我老了,沒有力氣了,竟忍心這樣當面搶起東西來,公開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我喊他們不轉來。只好回到家里,倚著拐杖獨自嘆氣。
一會兒風停了,云的顏色像墨一樣。秋天的天空迷迷蒙蒙的。漸漸進入黃昏,進入黑夜。蓋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鐵似的。寶貝兒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頂漏了雨水,淋下來,床上沒有干的地方。陣雨雖然過了,小雨還密密麻麻地不斷地下著。這樣長的夜晚,床上濕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這一夜因為很難挨過,所以覺得夜更長了。
杜甫睡不著覺,想到在這個“喪亂”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窮苦的讀書人跟他一樣流離失所。他想:怎么才能有千萬間寬大的房子,庇護天下所有的讀書人,讓他們一個個喜笑顏開呢?想到這里,他不由得長嘆一聲:什么時候在我的眼前能出現這樣的高屋華舍,那么,即使我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小結:詩人通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現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襟和濟世情懷,抒發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和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意旨:
1.作者及背景簡介:岑參(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過宰相,所謂“國家六葉,吾門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獲罪被殺的,父親岑植做過刺史,在岑參幼年時便已死去。由于父親早死,家道中落,他從小便刻苦讀書,以求出路。30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時值西北邊境一帶戰爭頻繁,岑參向往建功立業,曾兩度從軍到西北邊防軍隊工作,有舍身抗敵的雄心壯志。晚年遷嘉州刺史,所以世稱岑嘉州。56歲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現存詩360多首,其中以寫邊塞生活的詩最為出色。他曾兩度出塞,邊地風光,戎馬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寫出許多氣勢豪邁、充滿報國激情的邊塞詩。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岑參在出塞的時候創作的。
2.體會詩意:
全詩有兩個主要內容:詠雪和送別。開頭四句寫胡地奇麗的雪景。“北風卷地白草折”寫風,“卷”字寫北風席卷大地的態勢;“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雪,先點明時間、地點,突出飛雪之早,氣勢之奇。“即”字足見作者驚詫之情。“飛”表雪下得猛而緊,與“卷”照應,寫出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狀寫飛雪落綴在千樹萬樹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飛雪,而且以千萬株梨樹枝上的繁英喻玉樹瓊枝上的雪花,奇異奪目,氣象萬千。
“散入珠簾濕羅幕……都護鐵衣冷難著”四句,筆鋒由帳外轉入帳內,寫軍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側面寫大雪的寒威。風吹散雪花點點入簾濕幕,四周驟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錦衾嫌薄,將軍的硬弓拉不開,都護的盔甲冷難著,實在奇寒難忍。
“瀚海闌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馬行處”寫雪中送別歸客。“瀚海”兩句,萬里陰云,百丈堅冰,是雪的陪襯。這兩句過渡,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境,以萬里愁云引出送別的氣氛。“中軍”兩句,中軍置酒,眾樂齊奏,一時熱鬧,卻提不起送別人的興致。“紛紛”以下六句,寫酒宴后送別的情景。別宴持續到垂暮,終須散席;送客從轅門外直到輪臺東門,總要分手。出得轅門,環顧四周,但見雪白世界中的一面鮮紅旗幟。它在茫茫雪原中顯得如此鮮明;在北風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覆蓋下欲翻不能,顯得異常堅強。再看歸客前程,雪滿天山,歸途艱險。歸客遠上,山回路轉,不見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數行馬蹄印跡,惹得詩人凝思慨嘆。
五.名句鑒賞或聯想:
(一)《飲酒》品味與聯想: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抒寫了“處士胸中別有春,田園寄托寫天真”的淡泊情懷,而且生動地塑造了詩人飄逸瀟灑的自我形象,我們仿佛看到徘徊東籬的詩人沐浴著秋菊的馨香,在不經意間似乎看見那莽莽蒼蒼的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寫南山的優美景致。南山浮蕩著山嵐和暮靄,沐浴著夕陽的余輝,禽鳥結伴飛回自家之巢,鳥聲啁啾,給山的幽靜增添了活力和動感,生機盎然,也暗示著詩人回歸田園的怡然自得。全詩融景、情、理為一體,意境深遠含蓄。
(2)“心遠地自偏”說出了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可以影響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環境,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處鬧市若幽谷。
(二)《行路難品味與》品味與聯想: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詩人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宗愨(qu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為我們后來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詩人的人格魅力和個性精神。
(三)《己亥雜詩》品味與聯想:
(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用“浩蕩”修飾離愁,用“白日斜”“天涯”來烘托映襯離愁,可見詩人辭官南歸的心情是極度痛苦的。當時政治腐敗,官場黑暗,詩人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所以才憤而辭官去尋找另一種方式去繼續為國效力。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鮮花雖然凋謝,但它絕不是無情地隨風飄灑而是立志將自身化作肥料,用來滋養新花。全詩移情于物,巧妙構思、寓意深刻。尤其一個“更”字,鮮明地表達了作者以身獻國的高尚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片片飛花離開故枝紛紛墜落,在那一叢叢花樹下堆砌起來,化作紅粉香泥,養護新苗新花。詩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發誓:我們這片落花啊,絕不是無情的廢物。花落歸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們也還要去滋潤未來的花,去孕育未來的五彩繽紛的春天。
今天用此來表達為了美好事物勇于獻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樣凋謝了,也要化作“春泥”去護花,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品味與聯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么會突發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這和杜甫的思想是密切相關的。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對他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詩人由自己的苦難想到“天下寒士”,在這受凍的長夜,詩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說:只要能看到這樣的廣廈,凍死也心甘情愿。總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品味與聯想: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僅寫出邊塞氣象變幻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迎風賞雪的驚喜之情。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不僅寫冰天雪地,陰云低垂,而且傳達出詩人送友離別的傷感情緒。
3:“風掣紅旗凍不翻”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雪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他們心中奔涌的豪情。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以景作結卻不離送別,景中融情,耐人尋味:友人已去,詩人不顧風雪侵衣,看著雪上馬蹄印跡,在想什么?不盡思潮,凝聚筆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為背景,為送別增添豪壯的氣氛。
六.鞏固練習:
(一)背誦五首詩。
(二)【活動與探究】
1、七、八年級我們已接觸過60多首古典詩歌,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以“古詩中的_________”為題,圍繞你選定的專題,把你所學過的古詩輯錄到一起,編成一本專題詩集。如古詩中的離情別緒、古詩中的山水風光、古詩中的名勝古跡、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可以為自己編輯的詩集起一個新穎別致的名字,為每一首詩作一題解,說明作者、朝代,并對原詩內容做簡要介紹,對摘錄的詩句加以點評。
2、藝術是相通的。我國古代詩歌一向追求詩情畫意,只要留心品味,就會發現,許多詩歌可以繪成畫、譜上曲、編成舞來欣賞。請換一種藝術樣式來表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內容,如繪一幅畫或改編成詩劇來表演。
3、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歌,配樂朗誦,力求聲情并茂,并把它錄制成磁帶,參加學校組織的詩歌朗誦比賽。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和今人分析唐詩的一段言論,完成后面的題目: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詩歌上的頂峰當然應推李白,無論從內容或形式,都如此。因為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山、邊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視世俗,不滿現實、指斥人生,飲酒賦詩,縱情歡樂。……深刻地反映了那整個一代初露頭角的知識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們要求突破各種傳統約束羈勒;他們渴望建功立業,獵取功名富貴,進入社會上層;他們抱負滿懷,縱情歡樂,傲岸不馴,恣意反抗。而所有這些,又恰恰只有當他們這個階級走上坡路,整個社會處于欣欣向榮并無束縛的歷史時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藝術在這里奏出了最強音。痛快淋漓,天才極致,似乎沒有任何約束,似乎毫無規范可循,一切都是沖口而出,隨意創造,卻都是這樣的美妙奇異、層出不窮和不可思議。……李白的天才作品確已達到了中國古代浪漫文學交響音樂的極峰。然而這個極峰,與文學上許多浪漫主義峰巔一樣,它只是一個相當短促的時期,很快就轉入另一個比較持續的現實典范階段。那就是以杜甫為“詩圣”的另一種盛唐,其實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澤厚《美的歷程》選段)
1、請根據有關唐詩知識分析判斷上述一首唐詩的作者是李白還是杜甫,并簡述理由。
2、為什么說“詩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請參照上文來回答。
提示:這是一個探究性問題,在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的詩作后,感受詩人的不同風格。這首詩應該為杜甫作品。因為這首詩具有杜詩的沉郁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礴的現實主義風格。
杜詩更多地關注國運民生,且充滿憂患意識,不似李白那么飄逸灑脫,也明顯地蘊含了這個階級的停滯和走下坡路的趨勢。因而李白與杜甫是兩種風度,兩種意境,兩種格調。
《詩五首》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的
i.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l)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各自特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閾(que)宦化huan 萋萋(qi 柯ke
2.熟讀這五首詩歌。
二、導入
這五首詩都屬于唐詩。唐朝時我國詩歌達到空前的盛況。特別是
格律詩的成熟,達到藝術的巔峰。課文選的這五首詩,是我國古代詩歌
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傳誦不衰的名篇。這些詩篇,內容不同,風格
各異,多讀一些古詩,不僅能提高我們的閱讀欣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
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們的文化素質。
三、正課
(一)《進社少府之任蜀州》
1.朗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作家作品簡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
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
當時諸王好斗雞,王勃為沛王寫了一篇向英王雞挑戰的檄文,觸怒唐高
宗,被罷斥。后在虢州做參軍,不久又因罪除名。25歲那年到海南交趾
探望父親,溺水而死。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會稱“初唐四杰”,反對
以上官儀為代表的浮艷詩風,對近體詩格律有所建樹,為唐詩的發展作
出一定的貢獻。有《王子安集》。
3.評點:
城閾輔三秦,風煙望五律。
“城闕”指長安,送別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從
長安城實際上望不見“五津”,這里是詩人的想象。它使人感到氣象開闊
——既然五律風煙在望,則此行并非遠別,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為下文
抒情奠定基調。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是說二人皆為官而離鄉背井,此別乃是別中之別,又有
何傷?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只要海內有知音,雖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鄰居一般。此句安
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共同心聲,成為千年名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別之時,效兒女之常態,表現作者曠達的胸襟。
此詩是王勃供職長安時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一反送別時哭哭
啼啼、纏綿排惻的老格調,創造出開闊雄渾的意境。表現作者曠達的胸
襟。
這首詩格律上屬五言律詩。首句人韻。中間頷聯和頸聯對仗。二、
四、六、八句末字押韻。
(二)《黃鶴摟》
1.朗讀《黃鶴樓》(注意節奏、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黃鶴樓》選自《全唐詩》,有人評價,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傳
說李白到黃鶴樓要想賦詩,忽見崔顥之詩,日有此詩在此,何必我寫,遂
罷筆。作者崔額,唐代詩人,汴州人,開元進土,官司朦員外郎。黃
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礬頭。
3.評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從眼前的黃鶴樓闡發聯想、想象,昔日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如今
人去樓空令人惆悵。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人乘鶴一去不復返,只余下白云朵朵飄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
一樣能騎上黃鶴,騰云駕霧,即刻回故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黃鶴樓上放眼望去,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
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鸚鵡洲,綠油油的草兒長得極其
茂盛。眼前的風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覺得“人是家鄉好,月是故鄉明”,
自己的家鄉此時比這更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快下山了,在黃鶴樓上哪里能望到故鄉。只覺得眼前江水滾
滾,煙波浩渺,使人頓生思鄉之愁。
這首詩把在黃鶴樓上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思鄉之情結合起來寫,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詩中實寫樓上所見的景物,虛寫仙人乘
鶴的形象,實虛相生,意味無窮。
這首詩屬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韻。
四、小結
從形式上看,這兩首詩都屬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五律,《黃
鶴樓》是七律。律詩的共同特點是頷聯頸聯對仗。二、四、六、八句句末
押韻。當然還有其他如平仄方面的要求,我們可暫不管它。五言律詩朗
誦的節奏可以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律詩朗誦的
節奏可以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以不念
破詞為準。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
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從內容上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屬于送別詩,寫得開闊雄渾,表
現作者曠達的胸襟。《黃鶴樓》屬于思鄉詩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它
們確是唐詩中的精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二)請給下面的詩句對一個下句,使它們成為對仗。
詩句:漠漠水田飛白鷺,____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背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2.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泊秦淮》《夜雨寄北》
二、正課
(一)《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
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
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
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
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
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它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
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秘康
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
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
《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
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
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
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
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
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
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
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白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
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
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
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附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風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二)《泊秦淮》
1.朗讀《泊秦淮》,注意朗讀節奏,讀出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萬年
(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太和二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世稱
杜樊川。杜牧工詩、賦及古文,以詩的成就為最高。后人稱為“小杜”,以
別于杜甫。秦泊,河名。發源于江蘇省漂水縣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省
南京市)流入長江。相傳秦時鑿鐘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
兩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華地區。
3,評點: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首句寫作者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皎潔的月光灑在煙霧迷蒙的水
面上,棲在水邊的白沙上,顯得那么旖麗、凄迷。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指以賣唱為生的樂*。《后庭花》又名《玉樹后庭花人陳后主
在金陵時,荒于聲色,作《玉樹后庭花》舞曲。終朝與押客、妃嬪們飲酒作
樂,不理政事,終至亡國。世人以《玉樹后庭花》為亡國之音。詩人在人
們習以為常的歌聲中聽出了亡國之音,并加以藝術概括,具有典型意
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這首詩描寫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淡煙寒水,夜幕朦朧;一幅是歌樓
酒樹,燈紅酒綠。迷惆的景色與淡淡的哀愁取得了和諧的統一。
這首詩是五言絕句。
(三)《夜雨寄北》
1.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
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
進士,因受到牛黨令狐1的排斥,失勢被貶,一生不得志,沒有擔任過重
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
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
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3.點評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來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團聚,而我因事耽擱不知
什么時候才能回家。時已入秋,年關將近。夜里只聽雨聲淋漓,池水定
漲了不少。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而今我只身獨處邊遠異鄉,什么時候回到長安,夜晚與妻剪燭夜談
我在巴山夜晚聽雨思鄉的愁情。這兩句是虛寫,想象回家后與妻子團聚
時的情景。
這首詩把秋雨夜景與思婦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
生。
四、小結
這三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七言律詩。后兩首是七
言絕句。《酬》是酬答詩,表現作者長期遭貶的憤慨不平的心境。啪秦
淮》是諷喻詩,表現詩人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夜雨寄北》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城閾輔三秦
2.風煙望五津
3.暫憑杯酒長精神
4.煙籠寒水月籠沙
(二)默寫后三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