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精選13篇)
觀滄海 篇1
曹操
觀滄海 篇2
.《觀滄海》教案4
.《觀滄海》教案3
.《觀滄海》教案2
.《觀滄海》教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
曹操《觀滄海》rm音頻朗讀
《觀滄海》ppt課件
《觀滄海》ppt課件(1)
觀滄海 蘇教版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1)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
觀滄海 篇3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如“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觀滄海 篇4
師:同學們,有誰能講一點關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壞的人,他逃跑的時候殺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想篡位當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兇殘,殺死華佗,自己腦顱里長毒瘤死了。
師:看來,曹操在同學們的眼里沒有好的印象。其實,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詩人。我們現在開始一起學習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誰知道的信息最多。
( 學生讀書三遍。)
生:我從詩句知道這首詩寫了如下內容:碣石、滄海、山島、樹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還有秋風、洪波、太陽和月亮、銀河。
生:老師,我認為還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曹操是什么時候看滄海,是白天還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對,是白天和晚上都看過,因為詩中說“日月之行”,就表明兩個時候都去過。
師:看來曹操真是一個詩人,很有雅興的。對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暫且不評價。我還有疑問:太陽和月亮是從哪里出來的呢?銀河又從哪里出來的呢?
(學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師:假如詩中有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生:(讀課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和銀河都是從滄海中來。
師:同學們,你們對宇宙有了解嗎?日月和銀河都是從地球的滄海中出來的嗎?
生:不是的,詩中說滄海能裝下日月和銀河,是錯誤的。老師,您說曹操是一位詩人,怎么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
師:是的,詩人連常識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實吧!不過,我們知道有一句熟語:宰相肚里能撐船。是什么意思?你們思考一下。
生:是寬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別人說閑話。
師:這句熟語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師:既然能用“江河湖海”來比喻人博大胸懷,那么,濤中是用什么來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的?[
生:日月和銀河。
生:不對,應該是滄海,因為詩中不是說日月銀河出自于滄海嗎?既然滄海能吞吐日月銀河,滄海就比日月銀河大,所以,詩中用滄海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
師:看來,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就有辦法解決了,爭辯白天與夜晚,都沒有多大的意義。這四句詩根本不是詩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詩人的感覺。
生:是詩人的想像。
師:分析不錯,哪些又是詩人所見到的實在景物呢?請瀆課文。
生:(齊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林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師:這首詩既有實景也有虛境,虛實結合。全首詩條理清晰,一日了然。讀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解決了最后兩句詩的問題。
生:因為課文上有說明,最后兩句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師:請同學們讀背這首詩。
點評:這首詩不太難,就要求教師用最經濟的手段傳達最豐富的內容;,就這首詩來看,教學目的明確,探究問題深刻,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這一堂課中,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理出總問題,這既疏通了詩的疑難點,也抓住了主線,產生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觀滄海 篇5
射陽縣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學目標 :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范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
⑴完成書后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作者郵箱:
觀滄海 篇6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注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岱宗 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 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醒笠繾瘧ズ募で欏j斯椿舜蠛m掏氯趙攏掏蚯у淖忱鼉跋螅硐至絲男亟螅惴⒘送騁恢泄üα⒁檔謀ц骸g臚譴鷗星椋俅衛仕姓饈資琛?nbsp;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 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 2 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 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 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 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觀滄海 篇8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小編在這里整理了《觀滄海》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閱讀題目與參考答案:
10.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B.“水何澹澹”描寫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D.詩的最后兩句“幸甚 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答案】B
【解析】B項中“描寫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錯誤,應為“描寫了大海的遠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或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或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開闊胸襟、宏大的抱負。)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古體詩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是建安時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觀滄海 篇9
練習目標
了解一定的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通過注釋、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
通過教師的試范賞析,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練習內容
引入、朗誦(可讓學生朗誦)。
教師補充古詩詞常識及作家、作品、背景材料。
學生順通詩句,理解大意,教師作點撥。
教師試析,學生評論。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作改寫練習。
練習過程
(一)引入
古代詩詞是我國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首古代詩歌,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胸懷和講究煉字煉句的手法。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教師提問,讓學生回答,說出里面的主要人物(曹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把他的作品背出來,默寫下來,并講出大意。
(二)簡介古詩詞常識、作家、作品、背景
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詩體名,為近代詩詞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各種詩體的統稱。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這是一首四言古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當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賞析(以練代析,詳見習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作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行,若出之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學生評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改寫練習(內容詳見練習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欣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和百草郁郁蔥蔥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改寫散文
我北伐三郡烏桓,凱旋而歸,登上碣石山,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高高聳立在海邊的山島,使大海顯得寬闊浩蕩、神奇壯觀。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叢生的草木在秋風中搖曳。在秋風中,海面洪波巨瀾,洶涌起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旭日被海浪拋出地面,明月被海濤拋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運行,大海簡直可以包容一切!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島上蕭瑟的秋風掀起洶涌的波濤,洶涌喧騰,海面是多么浩瀚無際。真是幸運極了,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用詩歌來詠嘆自己遠大的志向!
觀滄海 篇10
1、積累:
依據原文或提示默寫。
2、古詩詞賞析:
⑴解釋字詞:
①廣州花都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A、明月別枝驚鵲 B、路轉溪頭忽見
②南京:曹操《觀滄海》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詩和詞的上下片的內容。
⑶領會詩詞的意境及語言特點。
⑷詩詞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2分)
②廣州花都:《西江月》詞中上、下片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聯系上、下片內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賞析:
①河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作簡要賞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蘊涵了什么哲理?請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3 分)
③黃岡:展開想象和聯想,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⑹寫作手法:
①遵義:《漁家敖·秋思》上下闋分別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2分)
②南京:《觀滄海》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⑺作批注:
揚州:批注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文學鑒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閱讀者的感悟、品味、欣賞,體現閱讀者的眼光和情懷。
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注。(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并能欣賞它。)
⑻劃分誦讀節奏。(成都)
⑼古詩文比較閱讀:
山西《飲酒》《愛蓮說》
3、文言文閱讀:
⑴解釋字詞:①通假字 ②古今異義詞 ③詞類活用 ④重點實詞 ⑤重要虛詞
⑵多義詞的意義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漢語字詞典》選義項。
⑷給句子斷句。
⑸翻譯。
⑹內容把握:
①內容概括;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③問答題。
⑺評價人物行為、古人做法對今人的啟示、談收獲。
⑻寫法研究。
⑼比較閱讀:
①河南:《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新序》。
②南京:《孫權勸學》與《北史·傅永列傳》。
③湖北江漢:《曹劌論戰》與《文公伐原》。
④河北:鄒忌與諸葛亮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
觀滄海 篇11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的抱負。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 篇12
《觀滄海》是初中語文教科書(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30課《詩五首》中的兩首。教學時數為1課時。下面我亦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分析、教學模式程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等幾方面的內容作簡單說明。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古代詩詞借景抒情的特點;
2通過當場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體會;
3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二、教材分析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在詩中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出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古代詩歌的意境之美體現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情與景來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本課的重點是分析詩詞中的情與景。難點是能力的訓練。把學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起業,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模式程序
采用“參與型”模式,具體程序如下:
(一)學生常規說話訓練(說一個成語故事);(3分鐘)
(二)觀賞錄像片斷,學生談談感受,導入新課教學(5分鐘)
(三)《觀滄海》教學,了解借景抒情的特點。
1學生、教師共同完成對《觀滄海》的情與景的分析。(8分鐘)
2教師講評。(8分鐘)
3歸納小結:借景抒情。(1分鐘)
(四)學生實踐活動,運用借景抒情手法,培養觀察、想象、表達能力。(20分鐘)
四、教學方法
1教師引導,起串聯作用。
2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五、教學手段
采用電教器材如錄像機、投影機、錄音機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六、教學效果反饋及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活動,學生對借景抒情的手法應該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幫助。
觀滄海 篇13
教學目標 :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 、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 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五、【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