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詩詞五首(精選16篇)
30詩詞五首 篇1
ⅰ.課外古詩背誦【原文】陰 山 耶律楚材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松檜叢中疏畎畝,藤蘿深處有人家。橫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賞析】 這首詩描繪西域陰山的景色,同時贊揚了開發邊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寫景:八月雪滿,日照沙原,寫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絕壁”、“擎海層巒”,寫陰山的雄峻壯闊;“噴晴月”、“吸翠霞”,寫陰山的奇觀異景。“松檜”兩句由景及人,從側面顯示陰山人民的勤勞勇敢,富于聯想。末兩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贊美陰山“橫空千里”的特色與氣概。寫景,氣象宏大,別開生面;抒情,豪邁奔放,激昂高亢,與前人筆下邊塞的荒涼苦寒迥然不同,表現了詩人的闊大胸懷。ⅱ.課前準備一、生字識記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方>筷子。爝(jué):爝火:<書>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三足兩耳。2.<書>比喻王位、帝業。如:問鼎。3.<書>大。如:鼎力。4.<方>鍋。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書>法度;常規。如:彝準。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2.<書>指揮(軍隊)如:麾軍前進。的(dí):<書>真實;實在。如:的確。弦(xián):1.弓背兩端之間系著的繩狀物,用牛筋制成,有彈性。如:弓弦。2.弦兒,樂器上發聲的線,一般用絲線、銅絲或鋼線等制成。3.發條。4.連接圓周上任意兩點的線段。5.我國古代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二、詞語識記斗十千:一斗酒價值十千錢。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現在寫作“饈”。直:價值,現在寫作“值”。茫然:漫然無所適從的樣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現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長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濟:渡。夜光杯:傳說中周穆王時西域胡人用晶瑩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彈撥樂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經西域傳入中國,軍中演奏琵琶常在馬上。混沌:這里指大地。烏金:指煤。陽和:春氣融和,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熱能。浩浩:本義是形容水勢大,這里引申為“廣大”。鼎彝:帝王宗廟祭祀用具,引申為國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現在寫作“原”。賴:依賴。鐵石:古人誤以為鐵石久埋地下也可變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即良辰美景。何時了:何時才完了,何時才到盡頭?東風:春風。故國:被滅亡的南唐。雕欄玉砌:雕繪的欄桿和玉石臺階,指昔日的宮殿。朱顏改:指舊時的宮殿已斑駁褪色。幾多:多少。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漲。這里用來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廣、無窮無盡。麾下:部下、軍隊。麾:古代軍隊指揮用的旗幟。五十弦:這里指軍中樂器。翻:演奏,奏出。塞外聲:塞外的曲子。沙場:戰場。點兵:檢閱部隊。的盧:馬名。相傳劉備在荊州遇到危險,因所乘的盧“一躍三丈”而脫險。霹靂:本指雷聲,這里比喻射箭時弓弦發出的響聲。天下事:指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生前身后名:指活著時的功名和死后的名聲。三、預習效果反饋1.“但愿蒼生俱飽暖”中“蒼生”是什么意思?2.“可憐白發生”中“可憐”是什么意思?3.《行路難》的作者是 ,文中運用典故的句子是 , 。4.“破陣子”是 名。作者辛棄疾是 朝著名 詞人。其詞以 為主。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ⅲ.課堂跟講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1.《涼州詞》作者是 ,選自 。《詠煤炭》作者是 , 朝家、 家。《虞美人》作者是 世稱 。2.停杯投箸不能食, 。醉臥沙場君莫笑, ?小樓昨夜又東風,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一)板書設計(二)段落層次《行路難》1.第1~4句:開頭欲先 ,極言 的華美,并透露出內心 。2.第5~8句:用四個意象揭示的變幻莫測,生動表現詩人 的變化。3.第9~14句:從中清醒過來,表達詩人 的心態,對前途充滿了 。《涼州詞》本詩以 的風格寫了 戰士 的情景,具有濃郁的 軍營生活的色彩。《詠煤炭》1.首聯:以 稱煤炭,再以 借指煤炭,并極言其 之深, 之大。2.頷聯:贊其作用,既給人們帶來 ,又能沖破 。3.頸聯:揭示其 意義,贊頌甘于 的人,是國之根本、民之福星。4.尾聯:托物言志,表達自己甘于 ,為國 的丹心。《虞美人》上片:寫一年一度,往事 。下片:愁苦之情似 ,永無盡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本詞描寫了作者夢中的一次盛大的 場面。表現了詞人 的壯志豪情和 的憂憤之情。(三)寫作特點1.語言洗練,均抒發一定的感情。《行路難》表達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表達了他面對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的遠大抱負的志向;《涼州詞》表現了戍邊將士的豪情和長期在外流露出的些許悲涼意緒;《詠煤炭》表達了作者愛國憂民的思想及甘愿為國為民出力獻身的高風亮節;《虞美人》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以及自己的愁苦之情;《破陣子》表現作者報效朝廷,渴望統一河山的愿望和壯志難酬的憂憤。2.運用典故。《行路難》中的“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用上古的姜尚、伊尹兩位圣賢的曲折經歷來表現自己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強烈的信念,也構成了文章結構上的跌宕起伏。3.托物言志。《詠煤炭》中,詩人借煤炭燃燒自己、給人以溫暖來直抒胸臆,表達為了百姓溫飽,自己愿意像“出山林”的“烏金”燃燒自己,表現詩人為國效力的志向。三、古文今譯行路難(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譯文)金樽斟滿清酒,一杯要十千錢,玉盤里擺滿精美的菜肴價值萬錢。面對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劍來,四處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堅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蓋滿了山。閑時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釣,忽又夢見伊尹乘船經過日月邊。行路艱難,行路艱難,岔路這么多,今后要去哪?總會有乘風破浪的那一天,掛起高帆渡過茫茫的大海。涼州詞(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譯文)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詠煤炭(原文)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譯文)深深的土層鑿開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儲存著極大的熱量。小小的煤塊能讓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爐中煤照亮。鼎彝這類器具,要依賴煤炭才能熔鑄而成,鐵石這般堅硬,但依然存有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溫飽,所以我不辭辛苦出山林。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譯文)一年的時光何時才是盡頭?往日的事情記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風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樓,明月下故國又浮上了我憂憤的心頭。雕繪欄桿和玉石臺階,應當還在吧,昔日宮殿已斑駁褪色,面目全非了。要問我長歌當哭,有多少愁苦嗎?就像那一江春水,東流不斷,無窮無盡。破陣子(原文)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譯文)寶劍的寒光閃耀在醉后的燈下,軍營的號角吹響在難忘的夢中。軍營里到處在分食著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彈奏著塞外曲。戰場上肅殺秋意正濃,將士們檢閱部隊正酣。疆場上戰馬疾奔,匹匹如同“的盧”,士兵們拉弓射箭,弦弦聲如霹靂。(抗金)可以了卻君王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心事,(抗金)可以了卻我馳騁沙場、贏得英名的夙愿。只可惜我的頭上又新添了白發。四、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風破浪”,語出《宋書•宗愨傳》,宗愨的叔父問他志向是什么,宗愨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后人用“長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直掛云帆濟滄海”意思是掛滿風帆橫渡滄海。這兩句表現詩人對前程充滿信心。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這兩句是該詩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燒給人們帶來溫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第二句寫出爐火火勢之大,能夠沖破沉沉的黑夜,顯示了大手筆的大氣勢,生動地寫出了煤炭的作用。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表現詞人滿腔幽憤,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了出來。4.“沙場秋點兵。”這句話渲染出戰爭濃烈的氣氛。仿佛讓人看到,威嚴的將帥正站在高高的檢閱臺上,披堅執銳的戰士神情肅穆,隨時準備去和敵人廝殺。一個“秋”字給整個場面增添了肅殺之氣。ⅳ.當堂練習1.默寫填空。①欲渡黃河冰塞川, ② ,直掛云帆濟滄海。③但愿蒼生俱飽暖, 。④ ,贏得生前身后名。2.我們學過的李白的作品不少,請你寫出一首詩。【同步達綱練習】ⅴ.課后鞏固練習(90分鐘 100分)一、填空題(5分)1.醉里挑燈看劍, 。2.小樓昨夜又東風, 。3. ,古來征戰幾人回?4. ,鐵石猶存死后心。5.馬作的盧飛快, 。二、整體感悟(5分)李白在《行路難》中說“拔劍四顧心茫然”,李煜在《虞美人》中說“問君能有幾多愁”,辛棄疾在《破陣子》里說“可憐白發生”,仔細揣摩詩人在各自的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三、課文閱讀題(36分)(一)閱讀《行路難》,回答問題(16分)1.給加粗字注音并釋義。(2分)樽: 羞: 2.“垂釣碧溪”傳說是 的事,“乘舟夢日邊”傳說是 的事,作者用兩個典故表達了 的愿望?(3分)3.“長風破浪”說的是 的事,在詩中采用了 修辭,意思是 。(3分)4.李白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請寫出另外兩位及其作品各一首。(8分)(二)閱讀《破陣子》,回答問題(20分)1.辛棄疾是宋代三大詞人之一,另外兩位是誰?請寫出你學過的他們的作品各一首。(8分)2.“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中“八百里”指什么?“麾下”是什么意思?(4分)3.“了卻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什么事?(2分)4.“可憐白發生”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感情?(2分)5.我們曾學過辛棄疾的其他詞作,請寫出一首。(4分)四、類文閱讀題(23分)(一)《涼州詞》的類文閱讀(9分)從軍行 王昌齡青海長云暗①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②金甲,不破樓蘭③終不還。【注釋】①暗:遮暗。②穿:磨破。③樓蘭:這里是對侵犯我國邊疆的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1.作者王昌齡是 朝著名詩人。(2分)2.試解釋第一、二句。(4分)3.第三、四句表現出戍邊將士的什么感情?(3分)賞析:該詩和《涼州詞》一樣均屬邊塞詩。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方面描繪了邊地的特有景色,寫得空曠遼遠,很有氣勢,另一方面寫出將士們身經百戰、報效國家的忠誠。而《涼州詞》只描繪了邊塞軍營的生活,且帶有些許感傷。(二)《詠煤炭》的類文閱讀(5分)石灰吟 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1.解釋加粗字。(2分)焚: 若: 2.這是一首 絕句,表達了詩人 的精神。(3分)賞析:于謙的《石灰吟》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表現了詩人為祖國利益甘愿自我犧牲。這和《詠煤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只不過石灰是白色的,而煤炭是烏黑的,一白一黑,形成對比,可說是姊妹篇。(三)《破陣子》的類文閱讀(9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給加粗字注音:(2分)榭:( ) 詞:( )2.該詞的詞牌名是 ,題目是 。(2分)3.上片中“孫仲謀”指 ,“寄奴”指 。表面上贊頌這兩位建立了赫赫偉業的歷史人物,但同時寄寓了作者的感慨。(3分)4.下片中作者以 自比,表明自己老當益壯,希望為 盡力的雄心。(2分)賞析:本詞撫時感事,筆勢縱橫,氣概雄偉,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感情悲壯蒼涼,語言鏗鏘有力。和《破陣子》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同的是:該詞聯想自然,針對性強,而《破陣子》寫夢中情景,與現實有距離感,存有壯志難酬之憂。五、中考題(11分)欣賞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1.這首詩中,詩人用形象的語言、奇妙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環境氣氛,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2分)2.第一句詩主要寫什么?由這句詩你想起了李白的哪兩句詠月的詩句?(4分)3.暗寫詩人望月的是哪一句?為什么?(5分)六、創新片段作文題(20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請根據自己的積累,描繪一個季節,體現該季節的特征。250字左右。ⅵ.合作探究題李白,作為唐代詩人,其地位很高,一生寫下了大量詩作,被稱為“詩仙”。請同學們探究:李白的詩按內容分,有哪幾類,試舉例說明。ⅲ.寫作練習。一、片段作文三年初中生活眨眼而過,回想起剛進校園時的天真、幼稚,仿如昨天,如今的沉穩、成熟寫在臉上。請你代表你們班全體畢業生給母校寫一篇贈言。300字左右。二、創新作文生活中,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有;思想境界上,同前者一樣,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有。但是不同的人對貧窮的看法不同,請以“貧窮”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②題目自擬,角度要新穎。③600字左右,書寫要工整。參考答案ⅱ.三、1.“蒼生”在古代指老百姓。 2.“可憐”是“可嘆”之意。3.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4.詞牌宋 愛國 豪放5.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要加強對書下注釋的把握。ⅲ.一、1.王翰 《全唐詩》 于謙明 政治 軍事 李煜 李后主點撥:對基本文學常識要掌握。2.拔劍四顧心茫然 古來征戰幾人回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點撥:對詩句要能準確默寫。二、(二)《行路難》1.揚 抑 宴席 深沉的苦悶和迷惘。2.人生遭遇 心情 3.迷惘 樂觀 信心 《涼州詞》豪放征戍 飲酒作樂 邊塞 《詠煤炭》1.烏金 陽和 埋藏 儲藏熱量2.溫暖 沉沉黑夜3.象征 為國家利益自我犧牲4.燃燒自己 效忠 《虞美人》 不堪回首 一江春水 《破陣子》 點兵 希望恢復祖國河山壯志難酬 點撥:對每首詩詞的內容要準確把握,該題可迎刃而解。ⅳ.1.①將登太行雪滿山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 ③不辭辛苦出山林 ④了卻君王天下事2.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點撥:小學和初中所學均可。ⅴ.一、1.夢回吹角連營 2.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3.醉臥沙場君莫笑 4.鼎彝元賴生成力 5.弓如霹靂弦驚二、李白的“拔劍四顧心茫然”,抒發的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的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則是抒發自己在經歷了從貴為天子到淪為階下囚這一巨大的角色轉變之后,對人生如夢的一種惆悵和感嘆。辛棄疾的“可憐白發生”,則是對自己只能在夢中去實現殺敵報國的理想,醒來后還得去面對殘酷的現實的一種憤懣和無奈。點撥:從詩人當初所處的環境來考慮,分析。三、(一)1.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 xiū 滋味好的食物。2.姜尚 伊尹 自己渴望遇到明君 點撥:要理解詩人引典故的目的。同時要明白典故的原意。3.宗愨 比喻 比喻施展政治抱負4.杜甫、白居易 如杜甫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 點撥:課內外積累的均可。對古代詩人的作品要善于厚積。(二)1.蘇軾、李清照 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點撥:對蘇軾和李清照的作品均學過,要默寫準確。2.酒食 部下、軍隊3.指收復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業。 點撥:要結合書下注釋準確把握內容。4.壯志未酬的幽憤情緒。5.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點撥: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清平樂》、《菩薩蠻》等。四、(一)1.唐2.青海上空連綿不斷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從青海向西北遙望玉門關那座孤城。點撥:第二句“孤城遙望”應是“遙望孤城”,是倒裝句。3.不怕艱辛、堅決殺敵的思想感情。 點撥:抓住“終不還”來考慮。(二)1.燒。 像,好像。2.七言 為國家利益自我犧牲 點撥:抓住“粉身碎骨”來分析。(三)1.xiè cí 點撥:“祠”不讀“sì”。2.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點撥:詞牌名在前,題目在后。3.孫權 劉裕 時無英雄 點撥:作者寫古是為了論今,要明確這點。4.廉頗 北伐大業(或收復河山) 點撥:要準確把握詞作的寫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感情。五、1.月明人遠,思深情長。 點撥:抓住后兩句內容來考慮分析。2.中庭月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點撥:第一問抓住“地白”來考慮。3.冷露無聲濕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潤濕了庭中桂花,由這庭中桂花自然使人聯想到月中桂樹,眼前的景和意中的境,給讀者帶來的是無盡的遐想,也暗示了作者正在庭中凝望。點撥:抓住月中桂樹和庭中桂花去聯想。六、作文思路:首先要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季節。每季的前后階段又有所不同,這就要求作者再去對時間段進行篩選,然后用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的方法來體現該季節的特征。可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去刻畫。例文: 盛 夏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覺得憋氣。(點評:點明時間,夸張手法。)……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馬路上一個水點也沒有,干巴巴地發著白光。便道上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連接起來,結成一片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窟,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上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也好像要被曬化。(點評:擬人手法。排比、比喻、運用側面烘托、夸張手法。)(老舍:《駱駝祥子》)總評:該段文字用生動的語句把盛夏的“酷熱”寫了出來,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同時采用一些擬人用比、夸張等修辭方法。ⅵ.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玄宗統治的盛唐即開元、天寶年間度過。寫下了大量的詩作。現流傳下來的有九百多篇。有的鮮明地表現了對封建權貴的蔑視,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有的揭露政治的腐朽,如《古風》;有的贊美祖國的壯麗山川,如《蜀道難》、《望廬山瀑布》;也有的流露出對現實不滿,想逃避隱逸的消極情緒,如《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還有表達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的,如《丁都護歌》。總之,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運用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自然清新的語言、奔放豪邁的氣勢,創作出許多杰作。點撥:在對李白較為了解的基礎上,可查資料,或向老師請教,進行探究,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口語交際ⅳ.如:同學們,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將結束,應同學們的要求,今晚7:30我們全班學生在本班舉行畢業晚會。經過同學們商討,我們的活動方案是這樣的:沒有老師參加,人員是我們初三(8)班全體學生,主持人是李薇,首先致辭的是復習委員王小明,接著大家上演自己的節目,節目的順序我們已擬好了,一會兒發給大家,最后讓我們的大班長講話。誰有什么想法,可隨時提出來。點撥:語言要口語化,設計的活動方案要符合實際。寫 作ⅲ.一、作文思路:首先要明確是給母校寫贈言,這就要符合實際,可適當表達惜別之情、感謝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等。另外要做到語言簡練、感情真摯。例文:母校,謝謝你! (點評:開門見山表達謝意。)三年的時光如云般飄過,時間的天使不茍地將時針撥向離別。在這臨別之際,我們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點評:運用比喻。)曾記得,我們剛進校門時,還是掛著紅領巾的蹦蹦跳跳的少年,多么幼稚,多么天真!而如今,我們臉上寫著成熟。(點評:前后對比。)曾記得,我們剛進校門時,還只會加減乘除,多么無知,多么貧乏。而如今,我們似乎上通天文,下明地理,洋洋灑灑,滿腹經綸。三年的陽光雨露,三年的辛勤耕耘,花兒開放了,姹紫嫣紅;果實成熟了,碩果累累。花兒翩翩起舞,是在感謝這片沃土;果實頻頻點頭,是在報答辛勤園丁。(點評:排比段的運用很好。強調在母校的時間。運用擬人手法,排比句。)風箏飛得再高,它的線仍牽著您的手;游子走得再遠,他的心仍掛著母親。不管走向哪個崗位,我們都不會忘記您——母校,努力地復習和工作,用優異的成績獻給您,母校。(點評:對母校的感激報答。)總評:該短文用誠摯的語句回憶了在母校成長的經歷,感情真摯,表達了對母校的惜別之情,品位高雅。二、作文思路:根據提示可確定這是一篇話題作文,首先要把握“貧窮”的含義,什么是真正的貧窮?精神上的,經濟上的,懂得了這一層意思,就把握了“貧窮”的含義。然后再看要求,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這就給了一個寬泛的寫作文體,那么就可以選擇新穎角度,選取恰當材料來寫。另外,根據寫作的內容,還要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標題要能體現文章的內容。例文:貧窮也是一筆財富 魏惠報載:北京廣渠門中學有個“宏志班”,招收的都是品學兼優而生活貧困的學生。有個女學生,家住北京郊區,離校20里。她每天4點鐘起床,讀一個小時英語,5點鐘從家里出來,一個女孩子摸黑趕20里路上學,晚上再摸黑回家。她從不讓家長接送,要從小鍛煉自己,做生活的強者。記者問她:“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學在一起,有沒有感覺生活對你太不公平了?”她十分平靜地說:“沒有。我倒認為,貧窮也是一筆財富。” (點評:引資料確鑿,用具體時間突出其艱辛。目的明確,出語驚人。)“貧窮也是一筆財富”,這話讓富家子弟聽起來肯定別扭。但是,貧窮的確可以激發一個人的自強自立、艱苦奮斗、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因為這些同學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復習機會,所以,盡管他們家庭環境和條件很差,但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禮貌,特別守紀律,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所以,盡管入學時他們的成績比其他班低1o分,但到期終,他們的成績已躍居全年級第二名。(點評:引出論點,道理論證。用事實證明。)毛澤東同志曾經說:“窮則思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比較貧窮,為此,我們有決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尚且如此,一個人更應是這樣。坎坷能增強斗志,刻苦能磨煉強者。他們知道,所謂“宏志”,是“立宏大志向”的意思,要實現大志,要用腳一步步地走出來,這就需要吃苦,需要意志和毅力。我們再去看看那些貴族學校的學生吧,他們過早地躺在父母的金錢堆里,盡情地享受著優裕和奢華。這里的不少學生,感興趣的是比吃、比穿、比權、比錢,而對知識卻很少感悟。對于享受奢華的人,吃苦是他們最不能忍受的。這樣的學生別說將來擔當建設重任,恐怕連生存都困難。在他們身上,物質富裕,精神貧窮,這才是最可怕的。(點評:引名言,解釋意思。與“宏志班”學生形成鮮明對比。)正是特殊的環境,養成了“宏志班”學生艱苦、勤勞、頑強拼搏的可貴精神。現在,那些富裕的學生比“宏志班”的學生強,因為他們靠的是父母。將來,“宏志班”的學生肯定比他們強,因為“宏志班”的學生靠的是自己。(點評:特殊環境造就可貴精神。用語肯定。)總評: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論點明確,論述嚴謹,擺事實,講道理,用對比手法充分闡述,語言流暢有氣勢,結構完整。
30詩詞五首 篇2
閱讀提示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寫景詩,詩人筆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四首詩詞則重在抒寫情懷。要反復誦讀,結合詩詞的創作背景體會其中豐富深刻的意蘊。
注意下列加點的字的讀音:
綺 萬籟 弊事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別云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水 調 歌 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練習
一 背誦這五首詩詞。把你最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
二 完成下列各題。
1“曲徑通幽處”有的版本作“竹徑通幽處”,你覺得“曲徑”和“竹徑”哪個更好,為什么?
2說說“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兩句詩的意思。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比較閱讀《別云間》和《梅嶺三章》(其一),看看二者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4你還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關的古詩詞?說說“月亮”“月光”在古詩詞里通常蘊含的意義。
5《醉花陰》是表達懷人的情思的。試分析詞中的景物、節令描寫對抒發感情所起的作用。
有關資料參見:www.0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里。
30詩詞五首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詩詞的背景。
過程與方法: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重點: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飲酒》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澤令,郡里派督郵到縣里來,縣吏讓他束帶迎接,他說:“吾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離職回鄉,歸隱田園,并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他的作品現存詩120多首,散文6篇,辭賦3篇。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二、朗讀詩歌,賞析品位。
1. 本詩分為兩層。
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為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2. 思考:作者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提示: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么理解?“采菊”這一動作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
提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采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閑地采菊,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心曠神怡之際對人生真諦若有所悟。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閑自得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采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4.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蘇東坡曾說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
5.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么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系?
明確: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么還要奔波于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相與”指“成群”,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
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里。
6. 《飲酒》最后兩句應怎樣理解?
7.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么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明確: a、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
b、棄官歸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
c、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
二、解題
詩題中的“次”字,解作“經過”,這是從頷聯察知的:詩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駛的。
三、賞析詩歌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見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有何深刻含義?
提示:字面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詩人重在寫景,但景中卻蘊含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對比殘夜,江春對比舊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舊事物之中,并將取代舊事物,“日(旭日東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提示: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逝,油然而生別緒鄉愁。何以寄托?這時,他舉頭望見了北歸的鴻雁,于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北歸的大雁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思鄉之情托于北歸的大雁,更顯其情濃。
四、作者思想感情
這首寫景詩描寫了作者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達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突出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
二、賞析詩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三、這首詩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就是在它萌生的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給人以希望和盼頭。
《雁門太守行》
一、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中唐著名詩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18歲到東都洛陽,以《雁門太守行》拜見韓愈,備受贊賞,遂聲名遠揚。21歲參加河南府試,被薦舉進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擊,說李賀父名晉肅的“晉”與進士之“進”同音,犯家諱,依據禮法慣例,應避諱不得參試。李賀被迫放棄了考進士的權利,斷絕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經人推薦,到長安任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賀不堪屈辱,任期未滿就告病辭官。年僅27歲,就病卒家中。
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他的詩歌在唐詩中別出一格,被稱為“長吉體”。
二、賞析詩歌
首句于“云”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云”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征意義。“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征我軍而是象征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象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云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云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已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系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沒,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于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
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于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納,五色眩耀,光彩奪目。”這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艷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蕩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征。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結
詩人選取三個畫面描寫軍旅生活:一個在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尾聯以抒寫官軍全體將士心愿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政治立場: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天凈沙•秋思》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四人以雜劇并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漢宮秋》,是元雜劇中優秀作品之一。
二、文體知識: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
雜劇是戲劇。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兩部分。小令是單個的曲子,跟現代的歌詞大致相近,是按曲調創作的,常用于寫景、抒情。散套,又稱為“套曲”、“套數”,適宜敘述比較復雜的內容。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賞析:
“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致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并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與渴望。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向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愿不情愿,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
“夕陽西下”: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斷腸人在天涯”,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
思考:
1. 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提示: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清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悲涼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提示: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3. 作者通過怎樣的場景來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寫,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四、小結: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飄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稱為“秋思之祖”。
教學反思:
30詩詞五首 篇4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于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 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為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煙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為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后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 —————— 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后,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只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系之親密;“西窗”, 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 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第 二 課 時
第 三 首 :聞 王 昌 齡 左 遷 龍 標 遙 有 此 寄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 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青年時曾漫游全國各地,后應詔入京,三年后離開,長期游歷,安史之亂時,因參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復雜,總有報國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繼屈原之后的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遭貶遠調時寫給他的,表達了對 他的同情。
二、范讀:
三、講解詩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景物描寫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泣血悲啼之鳥子規,渲染一種哀愁氣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離別之恨。“楊花落盡”正是春天季節,詩人沒有選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楊花描寫此時景物,可見獨具匠心。“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涼,道路之遙遠、艱難,詩人雖無悲痛之語,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 句為抒情:抒發了對好友的不幸遭遇擔心與關懷之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好友到龍標。詩人馳騁豐富 的想象,用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轉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現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時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證的意 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
四、名句欣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充滿愁思,而相隔兩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別無他法。后人常用來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五、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唐代詩人
我 ———— 月 ———— 君
(寄) (隨)
愁 心 相 伴
第 四 首 :錢 塘 湖 春 行
一、 作者、背景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29歲中進士,官左拾遺,翰林學士等,因上書言事,被貶江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后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大量諷喻詩,他的詩平易通俗,深入淺出,流傳廣泛。本詩于被貶為杭州刺史時所作。
二、范讀:
三、講解詩意:
1、詩人是騎馬游西湖的,所以詩里提到了“行”,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說說詩人的游蹤。 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2、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的呢?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3、“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岸平。
4、為什么說“云腳低”?
杜甫有詩云“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詩云“露腳斜飛濕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云腳”,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
5、“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為什么“爭暖樹”?
寫不多;如多,當用“處處”;余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因此爭暖樹。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
6、為什么說“亂花迷眼”?
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
7、淺草有什么用意?
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馬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8、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在白沙堤的綠楊陰里按轡徐行,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么詩人“最愛”呢?到最后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
9、詩中哪句是寫遠景,哪句是近景?
1、 2句是遠景;其余是近景。
10、哪句是仰視,哪句是俯視?
3、4是仰視;5、6是俯視觀察景物的。
11、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游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是色的感覺。詩人善于抓特征,突出了早春特征;并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西湖早春圖。
四、名句欣賞: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此句集中了幾種典型事物,描繪了清新明快的早春風光。
五、板書設計:
錢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代詩人
孤山寺(起點)
水面——初平 遠
云腳——低垂 行
早鶯——爭
新燕——啄 高 蹤
亂花——迷 近
淺草——沒 低
白沙堤(終點)
第 五 首 :清 平 樂 、村 居
一、作者、背景簡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21歲時參加義軍,后投南宋,主張收復失地,為當朝統治者所忌,43歲起閑居20多年。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他的詞內容廣泛,境界開闊,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為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本詞是他閑居時所作。
二、范讀:
三、分析詩歌構思、寫法,討論下列問題。
1、開頭兩句寫景,描會了哪些景物?有何特點?
茅舍、小溪、青草,這些農村中司空見慣的小景,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富于田園特色的環境。
2、后六句寫人,寫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動?為什么這樣構思?
通過翁媼醉酒后打趣閑淡,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的簡單情節安排,寥寥幾筆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做到“人”與“景”的融合,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3、 小結: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寫人物的活動富于變化,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寫出—家兩老三少的活動,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四、板書設計:
清 平 樂 、村 居
環境: 茅舍、小溪、青草———— 清新優美
翁媼:醉飲、吳音、媚好
大兒:鋤豆
人物: 中兒:織籠 各得其所
小兒:剝蓮
生活: ———————— 和平安適
五、作業:
課后練習1、2、3題。
后記:詩歌的教學一定要注重朗讀訓練,多讀成誦。
30詩詞五首 篇5
教學目標
1. 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
3. 品味字句
重點、難點
1. 重點:背誦
2. 理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
一、賞析《使至塞上》
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早年的邊塞詩寫得粗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飄逸的山水詩迥然不同。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一色、荒涼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煙”二字方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只有黃河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長”字便自然涌上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與“直”都用得逼真傳神,無怪乎《紅樓楚》里說“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觀。要說再找兩個字來換這兩個字,竟再也找不出兩個字來”。
二、 賞析《泊秦淮》
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的游樂場所。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如首句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生動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語言的精練、準確、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話,樸素自然;下句卻運用了淺顯的典故,以表達他深沉的感情,頗為雅麗清新。這一切,都使得這首詩顯得詞來清麗,畫面鮮明,風調悠揚,富有藝術勉力。
三、 賞析《無題》
簡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第二課時
一、《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有《珠玉詞》。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灸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氣”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夕陽西下”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后來蘇軾的詞,就大暢此風了。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 學生讀書下注釋。
(2) 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 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 全班齊讀
3、 疏通全文
(1) 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 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 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 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 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 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 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 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 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 學生總結
(1) 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 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背誦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30詩詞五首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刈麥
1.朗讀《觀刈麥》。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3.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并對自己的“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同情。
4.賞析。
(1)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這里,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2)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么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3)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小結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 《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布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 己亥雜詩
一、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并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竭盡余力的懷抱。
二、賞析:
《己亥雜詩》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復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郁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里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并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著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五)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后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后,提問:
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
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
30詩詞五首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
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自由發言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村生活是怎樣的。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料。
4.指導背誦。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詩的基本知識。
四、點拔意境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第二課時
一、 情境導入、情入境
1.導語: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5.詩句導讀。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味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0詩詞五首 篇8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30詩詞五首 篇9
《詩詞五首》教案2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3、 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過程與方法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讓學生反復2、 誦讀五篇作品,3、 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
4、 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5、 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
1、 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突破
多媒體綜合教學法、誦讀法、點撥法問答法的綜合運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對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當了解。
學生準備:
預習這五篇作品,準確認讀文中字詞,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難之處作標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討《采薇》 1、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2、學習《十五從軍征》 2、通過誦讀、回答問題等方式學習
3、研讀《送別》 3、細心體會此詩的意境和藝術特點
一、學習《采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師:同2、 學們都能背誦哪些詩歌呢?詩歌是一種純文學的代表,3、 也是張力很強,4、 容量很大的體裁。這課有五首作品,5、 有古詩,6、 有樂府詩,7、 有七言絕句,8、 也有詞和曲。內容涉及敘事、寫景抒情、諷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們就進入具體的學習。 10、 轉入《采薇》的學習,11、 先范讀,12、 再指13、 導學生朗讀,14、 要求解決:《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詩集。 15、 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思想內容。注意: (1、)對詩句含義適當講解,不宜做繁瑣分析。(2、)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不懂處提問解決。(3、)思考:將“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有何意義? 1、背誦自己能想起的詩歌,對課文產生興趣。 2、文注釋,認真閱讀《采薇》,讀詩的整體印象有一個大概的把握,反復讀課文,做到當堂背誦, 16、 理解詩的意境,17、 和詩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詩特點。 明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對長年在外戍守的無奈。
二、學習《十五從軍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2、 范讀《十五從軍征》,3、 注意讀準字音。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4、 樣描寫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處? 點撥:前詩更中于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 這首詩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1、 了解與此詩內容相關的知識。 2、 學生誦讀這首詩,3、 體會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送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介紹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2、 讓學生朗讀此詩,3、 并講述詩的大意。 4、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1、 認真讀詩,2、 體會詩的形象性。 3、 發揮自己的想象力,4、 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5、 這時去為友人送別,6、 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結: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研析《清平樂》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2、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內涵
1、 研析《清平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講解詞的基本常識。 2、 介紹辛棄疾的基本情況,3、 以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4、 范讀《清平樂》,5、 注意讀準字音。 6、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詞。 問: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記錄 2、 聽教師介紹 3、跟讀,注意節奏的變化以及詞中的難字 4、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2、 學習《朝天子 詠喇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n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識介紹 (1、)散曲知識介紹 (2、)作者的基本情況及作品背景 2、 要學生誦讀課文,3、 設置問題,4、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5、 理清文意,6、 體會作者感情。 7、 組織課堂討論:作者巧妙地借詠喇叭諷刺了哪些現象? 1、 仔細聽,2、 了解相關知識,3、 作好記錄。 4、 誦讀課文,5、 理清文意,6、 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7、 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積極進行討論,9、 并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3、 小結:《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4、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6、 活靈活現,7、 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8、 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9、 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11、 借托對喇叭的嘲諷,12、 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13、 練習設計
1、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這幾首詩詞
2、個性練習設計:進行比較式學習,歸納總結詩詞的特征
上一頁 [1] [2]
30詩詞五首 篇10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詞。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自上初中以來,我們已學過20余首古代詩詞,其中以唐詩宋詞居多。我們對律詩和絕句的有關知識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過的律詩和絕句,說說二者有哪些區別。(只須說出最主要的特點,不必全面歸納。學生回答后教師適當加以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請同學們翻到第30課,將這五首詩詞瀏覽一遍,看誰能很快說出哪是律詩,哪是絕句,哪是詞。(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請同學們先看看閱讀提示。(學生看完后教師板書課題)
二、第一首《渡荊門送別》
(一)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沿江東下途中所作。詩人乘船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課文閱讀提示認為這首詩“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但也有學者認為“詩無送別意”,“送”的主體是“故鄉水”,即故鄉水“送別”詩人遠行。此說也并非沒有道理。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這首詩,教師評點后再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均為注釋所未注明,若學生未提出,教師亦應講解。)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此句寫白天的情景。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作者從5歲起便隨父到四川,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因此常在詩中稱四川為故鄉。
4.品析鑒賞。
問:“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詩人展現出映入眼簾的雄闊景象。一望無際的平野,頓使人眼界開闊;滔滔奔涌的長江,氣勢是那樣雄壯。這也正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問: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
使學生領會:“月下”句寫夜晚,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云生”句寫白天,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云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問:詩人已為荊門山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水”?
使學生領會:作者雖然難以掩飾自己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初次離別故鄉,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仍憐”二字飽含游子的思鄉之情。
賞析“萬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運用擬人手法,以故鄉的戀子情來烘托詩人的思鄉情。詩人把故鄉看作送別游子離鄉的母親,其構思之獨到實令人稱嘆。
5.學生朗讀全詩,當堂背誦。
三、第二首《秋詞》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云上”所體現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題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縣,為三國時吳國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戰場,俗稱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黃州,傳說中曾誤認為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俗稱文赤壁。杜牧這首詩是在黃州寫的,時為黃州刺史。詩人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研習課文
1.指導學生朗讀全詩。前兩句系平靜的敘說,語調宜平緩,后兩句突發議論,語調應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設而得出的結論,不宜讀得過于高昂。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并講解這首詩的大意。
詩的大意:折斷的戟埋入沙中但鐵卻未被銹蝕,我把它拿起來磨光洗凈認出這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當初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恐怕大喬和小喬都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品析鑒賞。
這首詩敘事十分平實,但想像卻十分奇絕。可啟發學生思考:詩人的想像奇在何處?
其一,赤壁之戰時周瑜巧借東風取得抗曹勝利,而詩人也巧借“東風”對那段歷史加以評述。可謂一箭雙雕。
其二,詩人不從正面寫周瑜如何通過火燒戰船打敗曹操,而從反面落筆,指出假使當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結局就會改變。這就更能突出東吳獲勝的重要原因。
其三,詩人不用“國破人亡”之類的詞語用結,而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代指相反的結局,充分體現了詩歌形象思維的特點。由于“二喬”是東吳統治集團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她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嚴。東吳一旦滅亡,她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這種以小見大的構思方法足見詩人的別具匠心。(只要能談出一定的見解即可,如不能認識到上述幾方面,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解。)
4.學生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查
背誦前三首詩。
二、第四首《過零丁洋》
(一)解題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后脫險逃出,并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這首詩寫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見課文注釋)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韻腳均為后鼻音,全詩應讀出悲壯的感情(后兩句宜讀得高昂)。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疏通詩意。因注釋較詳細,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補充:
一經:指《五經》中的一種,《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宋朝科舉考經義,可在《五經》中選一經。“起一經”是說作者由科舉出身。第三聯(頸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前一個“惶恐”和“零丁”均為地名,后一個“惶恐”和“零丁”取實義。
4、品析鑒賞。
這首詩重在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才相呼應。
結合課后練習三,談談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統一,鼓勵學生談出新意。
5.學生朗讀全詩并當堂背誦。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題
蘇軾這首詞寫在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雖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頓,但他仍對人生抱樂觀的態度。他游蘄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風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產生感慨,寫下了這首詞。
蘇軾不僅在詩歌創作上首開宋代詩歌新風氣,而且是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之一。其詞作個性鮮明,風格豪邁,視野開闊,意趣橫生。《浣溪沙》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習課文
1.教師范讀后指導學生朗讀。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讀“誰道人生無再少”句應鏗鏘有力,末句要讀出其中的勸慰之意和昂奮之情。
2.學生對照注釋理解這首詞的大意,提出質疑。
3.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尚:尚且。 休:不要。
4.品析鑒賞。
問:這首詞就表達方式而言,上下闋有什么不同?明確:上闋為描寫,狀景中流露出愉悅之情;下闋議論兼抒情,寫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這首詞中的人生哲理絕非憑空產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發。說說“誰道人生無再少”之感慨由何引發,二者是怎樣聯系起來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誰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發。本應東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為什么不能青春永駐呢?詞中的“少”宜理解為精神之“少”,抒發了作者老當益壯的豪情,表現出他對人生的積極態度。
5.學生誦讀全詞并當堂背誦。
6.課堂訓練。
按課后練習四的要求對“對子”。
朗讀并背熟五首詩詞。學生互查,教師當堂抽查。
四、布置作業
1.屬對練習:古、生、前、浮
2.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設計者:楊先武)
30詩詞五首 篇11
東方實驗中學:曹榮華
教學內容
教材148—152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點實詞。
2.通過朗讀體會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
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感悟;來調動學生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韻獨到之
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重視古詩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養學生愛家愛國愛大自然的感情。同時在積
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體會古詩文的意境,加強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難點_
學生對詩歌的多元認識。
教學突破
古詩文教學應抓住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培養學生熱愛古詩文的感情,同時在
讀中加上教師適當的點拔,讓學生感悟詩中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錄音機,磁帶,幻燈片,多媒體教具,布置預習。
學生準備
預習詩文,搜集一些關于大自然的詩。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導入 學習《飲酒》 1.自由發言
2.朗讀指導 2.自由朗讀
3.小結轉引,導入 學習《次北固山下》 3.聽講記錄
4.點拔意境 4.感悟詩的意境
一、激情導入 、自由發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你們喜歡在田野中漫步嗎?你喜歡農
村生活嗎?請談談你的理由。今天,我
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看看他們農
村生活是怎樣的。 自由談論,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朗讀指導、自由朗讀(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放錄音,提要求:注意斷句及字的重
音,正確把握作者的感情。
2.請大家把這首詩朗誦一遍
3.提示重點詞句。
(1)從詩中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
詩人形象?(可從生活的環境,詩人
的表現等方面說明)
(2)這一形象表現了他怎樣的志趣。
1.聽錄音,注意斷句及重音。
2.自由朗讀,感悟詩意,并體會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結合提示感悟詩意。小組討論,合 作。
(1)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3.教師提供詩人的簡介,詩的背景資
料。
4.指導背誦。 3.結合資料談自己對詩的感悟,加強對
詩的理解,對詩人的了解。
4.試背。
三、小結轉引,學習《次北固山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上面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
這是一首田原詩的代表作,下面我
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繪了一副什么圖
畫。
2.介紹王灣的生平。補充介紹五言律
詩的基本知識。 1.聽教師講述,進入下首詩的學習。
2.聽講,記錄。
四、點拔意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播放錄音,要求注意停頓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鄉時的感情是
怎樣的呢?
3.從這首詩中你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此
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可以看
出。
緊抓“殘夜”、“舊年”、“鄉書”、“歸
雁”來體會。
4.展開你豐富的想像,假設你便是詩
人,把你此時所見所聞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筆表達出來。 1.聽錄音,正確把握詩的感情。
2.結合問題,自由讀詩。
3.感悟詩意,通過合作、討論、談自己
的理解。
4.放飛想像,動筆寫作,讀小作。
四、本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兩首關于大自然的詩,由于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所抒發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卻都讓我們變得心胸開闊,恬適無欲。
五、板書設計 參考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結合《愛蓮說》一文,談談你心目中的陶淵明。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請說說這是一個怎
樣的形象。“采菊”這一動作中包含著詩人怎樣的志趣7.
2.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景物描寫的含義。
◆個性練習設計
從課外搜集一此關于大自然的詩句。談談你對它的感悟。
教學探討與反思
將詩人的其他作品聯系起來學習,對學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2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情境導入 1.激情入境
2.指導析讀 2.賞析詩歌
3.指導自讀 3.體味賞析’
一、情境導入 、情入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導語 :一年四季,周而復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處于異地,面對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聽音樂磁帶,借題,
發揮。
3.即興創作秋季小詩。 1.學生概括:體現凄涼、蕭條、冷
落等詞語即可。
2.閉上眼睛聽節奏,想像創造秋
季的內容。
3.試創作小詩。
二、指導析讀賞析詩歌(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與《天凈沙》對比,學習其中的意境倉ij作。(引
出板書)
2.介紹其背景情況,學生再讀古詩;體會那種身
在異地斷腸人的心境,并試著背誦。
3.再引:其實在此情景中也發生了另一件驚天
動地的事,_場激烈的戰爭打響了,將軍壯士
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寵,奮勇殺敵,不惜犧牲自
己的生命。現在我們學習一下。
(引出板書)
4.放錄音,體會其中激烈緊張的氣氛。
1.背誦《關凈沙》感受意境。
2讀詩歌,體會詩歌所描繪的
情景及抒發的情感。
3.學習詩歌《雁門太守行》。
4.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
氣勢及所抒發的情感。
5.詩句導讀。(師略加提示,生展開想像,自覺
體會其中的意境)
6.結合分析,再讀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師作個別輔導)
7.背誦《雁門太守行》和《天凈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聲朗讀詩歌,再現意象
與雄渾的意境。
7.試背課文?
三、體味賞析自讀體昧(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引語:秋天里的詩感情委婉曲折,熱
烈奮進,但陽春三月,柔風吹拂的季
節,感受又會是什么呢?讓我們一
起來欣賞一下《早春呈水部張十八
員外》。
2.出示問題:
(1)詩中寫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點是什么?
(2)人們是如何來評價這個季節的? 1.結合課下注釋自學。體會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詩中的意境,背誦全
時。
2.賞析詩歌;理解詩意、感受情境,體
味詩境。
四、本課小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參考(略)
本課總結
《飲酒》是陶淵明歸田后所作,是詩人酒后偶然的提詠,借以寄興抒懷,并非單詠
飲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長江風景的描寫,寫出詩人的鄉愁鄉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雁門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傳情。《天凈沙》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通過其中一首詩來看作者,以“我讀懂了 ”為題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背誦全詩。
◆個性練習設計
將其中一首詩改寫成一個歷史故事。
教學探討與反思
加強誦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補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關資料,對學生的學習會更有益。
作者郵箱:
30詩詞五首 篇12
教學重點:熟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內容,體會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導 入
同學們,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已經學過二十多首古典詩詞,其中包括13首唐詩,4首宋詞,通過背誦和賞析,從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唐詩和宋詞,首先學習前三首。
播放錄像《唐之韻》,簡介唐詩偉大成就,介紹李白、劉禹錫和杜牧。
二、誦讀
老師配樂范讀,學生多種方式朗讀。讀三首詩,五遍。
三、了解內容
借助文底注釋、工具書,理解詞語,了解詩歌大意。
渡遠:遠渡。 楚國: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仍憐:更愛。
排云上:直沖云霄,排,沖擊。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斷的戟。 銷:銹蝕。
將,拿起。 認前朝:認出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四、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渡荊門送別》
介紹創作情況:
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
學生談對詩歌內容結構的理解。
總 結:
詩歌從乘舟遠游寫起,第一、二句點題:詩人遠離四川,乘船沿江游覽楚地。
中間四句對仗,描寫景物,描繪長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壯闊氣象:長江出山,水面寬廣,景象雄奇,使人頓感前程開闊。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朝云簇生,云層里出現海市蜃樓奇觀。寫景層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尋求理想的志向與熱情,又充溢著詩人對故鄉的深深依戀與摯愛。
結尾二句,詩人發出由衷的心聲:這長江是故鄉的水啊,所以它才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詩人抒發了愛祖國、愛自然、愛故鄉的深摯的感情。詩中寫的長江之水,是來自故鄉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荊門山送別詩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在這一描寫中,表現了初離蜀地的詩人對家鄉的深深依戀。
本詩中間四句對偶工穩,“平野”對“大荒”,“天鏡”對“海樓”,佳句佳對。賦予了江水以人的濃厚的感情,這水情意真摯地把詩人送到楚國。這真是詩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誦這首詩。
《秋詞》
介紹作者。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詩人以其奔放的熱情和曠達的胸懷,通過生動的畫面描繪和贊美秋天,表現出昂揚奮發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詩人一反千古以來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調,熱情贊美秋日富于生氣,勝過萬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寫晴空鶴翔圖。萬里無云,一只白鶴奮翅高舉,排云直上,它那矯健的身姿,使得詩人也不禁詩情勃發,壯志凌霄。這白鶴正是詩人不屈不撓,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的真實體現。
全詩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時仍然不愿隨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遠,詩情深厚。
《赤壁》
介紹詩人情況。
學生討論詩歌內容和寫法。
總結:
這首詩懷古詠史。
第一、二句,敘述憑吊赤壁古戰場所見所感。由古戰場殘留的斷戟,激發起想象當年赤壁鏖兵的壯闊場景,以前朝舊物興思古之情,聯想到決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以及那次重大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發出議論,假想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那么東吳的大喬、小喬便將被擄,關在曹操的銅雀臺上了。“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一種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寫法,用來象征虛想中的東吳孫氏政權敗亡的結局,因為二喬都出于東吳最高統治階層門第,吳國不亡,她們是不會受辱的。詩人認為,如果不是借助東風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周瑜的勝利不過是僥幸而已。詩人對赤壁之戰的結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雖然失敗,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勝敗論英雄,強調人生際遇在人生命運中的重要性,正是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詩人在這里明諷周瑜,暗譽曹操,實際上是在借助史實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郁不平之氣。
這首詩能以小見大,通過鮮明的形象發表看法,評價歷史,是其藝術表現上的獨到之處。
五、總結擴展
這三首詩雖然題材不同,表達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詩人善于用獨特新穎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問題,閱讀三首詩既要了解各自的內容和寫法,又要善于比較,體會它們的共性。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三首詩。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發思念故鄉的深情
秋 詞
赤 壁
過零丁洋
浣 溪 沙
30詩詞五首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岱宗 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 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
《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 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 2 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 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30.詩詞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 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 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 #EndEditable -->
30詩詞五首 篇14
教案 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會讀會寫生字葵字。
情意目標:體會古詩中告訴我們的惜時的道理,激發努力學習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標:體會詩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讀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板書古詩兩字)同學們,看到古詩一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學過的古詩,就讓其背誦;或想起學詩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教師板書;或問本節學哪首詩,板書課題--長歌行。
師:是呀,古詩語言凝練,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名句,告訴我們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沒有提到,這里引出我們今天又要學習古詩了,還記得學古詩的方法嗎?說自己學詩的方法,師適時板書學詩要點)
二、學習
師:請同學們各自放聲讀 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
生:讀課文。(教師關注讀的不好的學生)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評價他們讀得怎樣?
(指名幾個學生讀,大家評價)
師:詩中還出現了一個我覺得不好寫,不好記的生字。誰來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錯?你怎么記住這個字的?(讀通)
師:能把詩句讀通了,達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詩讀得更好,還得理解詩的意思。請同學們默讀,或根據注釋,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說不懂的字句。
師:請你和同桌議議這些字句的意思。
師:這首詩寫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讀懂)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請和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交流。
生: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好,詩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復的時間。我們能通過讀讀出這種感受嗎?老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可以嗎?
(指名有感情讀詩)(悟情)
同學們,你發現了這首詩和我們學過的其它古詩的區別了嗎?對,這是漢代的樂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這些樂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千古流傳。你們想聽聽嗎?
配樂唱。
三、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從中獲得的道理;或是別的惜時名言詩句。
(根據情況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選擇你喜歡的背誦)(延伸)
師:同學們的收獲不少,今天,我們一起學了這首詩,明白了道理,你想把這首詩送給誰?為什么?
師總結:是呀,燕子去了,會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日子,卻是一去不復返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希望我們少壯多努力,老大不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3.了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陶淵明的《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游團觀賞了陶淵明經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旅行來到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峰郁郁蔥蔥,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游賞者目不暇接。由于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說:這個導語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首,寫邊鎮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著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郁,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后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后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后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
(解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并在熟讀的基礎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
(2)教師范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后與學生共背一遍。
(解說:教師作出讀背的表率,既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又營造一種讀背詩詞的氛圍,師生共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注意教師是否背錯,是為了使學生聽得更認真。)
(3)補充注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閑居不仕。
恥:有愧于。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讓學生再結合這兩首詞的有關注釋進行誦讀、理解,形成自己的認識。
(5)打出課件d、e,讓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跟
[1] [2] 下一頁
《詩詞五首》教案課件展示的畫面相對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認識。
2.課文研討
(1)孟詩的三、四兩句是寫什么?
明確: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云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蕩,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夫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閑居不仕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獲魚的心愿。最后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3)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一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板書設計】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漁家傲
課前要求收集有關邊塞詩詞,課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顧有關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簡介:
1、 背誦《岳陽樓記》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 簡介: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江蘇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于世。曾守衛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導入: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請大家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詩歌背誦其中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分組比賽交流]
1、 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 王昌齡:《從軍行》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三、 學習《漁家傲》:
背景簡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擔任起組織西北戰線,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漸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1、 自讀欣賞,體會詞中韻味,及詞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組賞析討論,理解詞中意境:
3、 討論:詞的上闋下闋各寫什么?
4、 創造性的賞析上闋:[可進行口頭描述或書面描寫,將范仲淹筆下的塞外邊關圖擴寫出來]
賞析:詞的上闋,展現的是一幅邊塞風光圖:[寫景]
[引導學生想象進行口頭筆頭訓練,互相補充]
塞下秋來風景異:[詩人的家鄉在江南水鄉,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令,秋天到了,北方邊塞的風光與江南風光迥然不同,別具特色:[突出“異”:總寫]
并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衡陽雁去無留意:[特寫]
①大雁南飛:邊塞已自荒涼,秋來更加蕭瑟,大雁向衡陽飛去,沒有絲毫的留戀之意。[極言邊地荒涼,連鳥也不愿久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將士們條件艱苦。] [視覺上悲涼]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四面邊聲連角起:[單調孤苦的生活]
②邊聲四起:塞上四周響起了特有的邊聲:西風呼嘯,駝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蕭蕭,襯上悲涼的軍中號角聲,使得邊塞的秋天更顯蕭殺。
[聽覺上的震撼] “角聲滿天秋色里”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想象陜北黃土高原的地勢,體會戰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陽西沉,煙霧繚繞中的千山萬壑,猶如屏障,重重疊疊,前句描繪出一幅雄渾壯闊的畫面。[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但是“孤城閉”三字頓然情勢突變,顯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門緊閉的景象。“閉”字寫出戒備森嚴,透出緊張氣氛,可見戰事緊張,戰士們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衛孤城,防止來犯。[又一次寫出戰士身處荒涼邊塞,但責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壯闊的景象恐怕無心欣賞]
從視覺上把整個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同時感受邊塞將士的慷慨悲壯的情懷。
賞析:下闋抒寫征人思鄉之情:[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與“家萬里”形成對比]
此句為詩人自抒情懷的句子,他身負重任,戍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萌發鄉關之思,然而濁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濃重的萬里之愁?。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們如今怎樣啊?難以知道。也許家中的妻兒老小也正思念著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細節進入人的內心刻畫]
燕然未勒歸無計:
邊疆未清,燕然未勒[功業未就]還家之計無從談起。[運用典故:東漢大將竇憲在燕然刻石記功而還。詩人運用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但是在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時代,要想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談何容易?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使他充滿苦悶與悲憤。
羌管悠悠霜滿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濃霜滿地的夜晚,[由白天---黃昏----夜晚],一片蕭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涼。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這樣的夜晚,鉤起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愁,白發蒼蒼的將軍,遠離家鄉的士卒淚水盈眶,久久難以入眠,都流下了憂國思家的淚水。
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上一頁 [1] [2]
30詩詞五首 篇15
《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浣溪沙》《水調歌頭》
教學目標
1. 誦讀詩詞,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2. 知人論世,指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相關背景.
3. 感悟名句,領會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這課的五首詩詞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勝.有令人震撼的場面描繪,有稍縱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尋常的經歷追尋.讓我們繼續沿著我國古典詩詞的長河漫游,領會獨具風格的詩詞魅力和韻味。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作者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維的藝術風格. 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圖。 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
2. 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理解詩意
思考下列問題:
1.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明確: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并沒有放松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2.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 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 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 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齊讀背誦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七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 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第三首《無題》
一、作者簡介
李商隱(8XX年—858年),唐朝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陽)。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多寫時代亂離,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詠史詩多托古以述時政,愛國詩纏綿深摯最富特色。擅長七律,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獨創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病,令人難以索解。他與杜牧并稱“小李杜”,亦與溫庭筠齊名。有《李義山詩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李商隱,一位晚唐詩人,用他的秀筆勾勒著無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內心沉積著對人生、政治、愛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朧,造旨精麗,富于暗示的詩風,創造性極為顯著。在李商隱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中,無題詩是他的首創。其內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難以用一個恰當的題目來表現,此類詩大都與愛情有關,但性質和內容并不單一,有的寄托痕跡比較明顯,有的似有似無。同時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題和政治寓意。
二、朗讀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什么詩? 內容上春末離別詩; 男女分別的戀情詩 從形式上七言律詩
2.詩句所反應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無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風無力。百花殘,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來詩人是和什么人分別呢? 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別了,自然就會思念她,你們說對不對?
5.朗讀體會
四、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造成了詩句的綿連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緬邈。 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至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加的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光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出自然環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與“思”諧音,詩句是說,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因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休無盡,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才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情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之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思念至深,就升騰起了會面的渴望,而會面又沒有希望,就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詩的內容。“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用“蓬山”作為對方住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樣一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
這首詩從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纏綿著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有這種情感狀態的反映,但又有所區別。它們從不同側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反映了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連綿往復,深情緬邈。
五、背誦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師范讀
二、理解詩意(見課文)
三、背誦
第五首《水調歌頭》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問: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有一個關于月亮的節日,是哪一個節日?(中秋節)
八月十五月兒圓,月圓人團圓,在這里月代表著一家人的團聚,然而古人的詩詞中,月不僅代表這種情感,譬如說李白的《靜夜思》(學生齊背)
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親人的詞《水調歌頭》。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詞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寫作時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與弟弟子由分別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寫下這篇文章。
二、預習檢查。
1.給字注音。
宮闕(que4) 玉宇(yu3 ) 朱閣(ge2) 綺戶(qi3 ) 無眠(mian2) 嬋娟(chan2juan1)
2.范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一) 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 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 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二)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 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宮闕 ——> 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 宮闕 ——> 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七、作業布置。
(一) 背誦這首詞。
(二) 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30詩詞五首 篇16
第24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五首詩詞和曲。
2.能力目標:體會蘊涵在詩詞中的感情和思想。領會詩的意境和語言形式特點。指導學生把握古代詩詞的多種體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詩的優美意境、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對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教學要點】
重點:讓學生反復誦讀五篇作品,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意境和語言風格。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
難點:領會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響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設想】
布置預習,讓學生先大致預習一遍,記下其中的難點,然后進入講解。方法可采用點播法、誦讀法。
【教學步驟】
五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采薇》。
【導入新課】
(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新課探究】
一、解題: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XX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是周朝王畿之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③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 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二、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描寫久戍邊防的士兵生活及其歸途中感悟傷時的詩。全詩采用倒敘的寫法,既通過戍卒的回憶和追述,來刻畫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一邊是溫暖的家,一邊是受外族入侵的國家,家難以舍棄,國也要保衛,戰士的心理就是這么矛盾。家當然要,但國也要,兩者都要,這樣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戰士心上。《采薇》就把戰士們的這種辛苦和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詩中也流露出了對統治者憤怒不平的情緒和士卒不可言喻的傷感。最后一章,把一個戍卒久役歸來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盤托出,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
2.自行誦讀,當堂成誦。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
譯文: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解釋加點字
載饑載渴(又))雨雪霏霏(下雪)
4.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三、課文分析,句段詳解
前兩句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回首往事,寫的是回憶之景,“依依”一詞既寫出了楊柳隨風搖曳之狀,又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
三四句寫眼前之景,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前四句形象鮮明,特征突出,對比強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五六兩句寫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
最后兩句寫自己內心的悲傷。直抒胸臆,感天動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時的無限悲傷頓時彌漫紙上。
全詩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士卒們歸途撫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傷。
四、寫作特點(結合《關雎》,《蒹葭》來介紹)
1.巧用疊字疊句,如:依依、遲遲、霏霏等,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增添了詩的韻味和語言的藝術感染力。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業:
1.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名詞作動詞,下雨/雪。雨雪猶“落雪”。)
2.一詞多義
載:①記錄,記載。如:史載田橫事。②年。如:五載復還。③裝載。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④ “又”。如: “載渴載饑”。
思: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句末語氣助詞,無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名句理解
(1)詩中寫出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2)詩中寫景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直抒胸臆,寫出戍卒痛定思痛時的無限悲傷的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背誦詩文。
【小結】
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板書設計】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眷戀之情 對 融情于景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沉重抑郁 比 寓情于景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心力交瘁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無限悲傷 —— —— 直抒胸臆
詩中主要描寫戍邊士卒的生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十五從軍征》。
【導入新課】
上一首詩使我們了解了士卒的生活。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一首反映古代士卒歸鄉情形的詩篇——《十五從軍征》.
【新課探究】
一、介紹樂府詩的特點和內容
樂府最早是音樂機關的名稱,漢武帝時擴充為專司歌舞的機關,并兼有采詩的職能。這些采集來的民歌,后來就叫做“樂府詩”(或叫“漢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后的又一種新詩體。
兩漢樂府詩大多“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班固語),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地反映了兩漢的社會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漢樂府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語言樸素自然。
樂府詩自漢經魏晉六朝至隋唐,有一個發展演化的過程。漢代樂府詩大都入樂,每個篇名各有傳統的內容。魏晉以后,文人擬作,或依舊曲填新詞,或用古題詠時事、有的入樂,有的不入樂。內容上突破原來傳統。音韻、節奏上漸趨整齊,推動了五言詩、七言詩的出現和發展。唐代文人進一步沖破古題、古調的藩籬,另立新意,抒寫新事,形成一種“新題樂府"。到中唐時,自居易,元縝等人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并創作了大量“新題樂府”,諷喻朝政,針砭時弊。
《樂府詩集》分為十二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橫吹曲辭,鼓吠曲辭,相如歌辭,清商曲辭,歌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漢樂府民歌則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雜曲”三類中。
二、范讀《十五從軍征》,注意讀準字音。
冢zhǒng 竇dòu 雉zhì 舂chōng 羹gēng 貽yí
三、朗讀全詩,疏通意思
十五從軍征 《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故村。路上他碰到一個鄉鄰,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遠遠看過去是你家,松樹柏樹中一片墓墳。” 近前看兔子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去飛來。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獨自一人吃得很悲哀。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四、分析內容
詩的開頭,統攝全篇、韻長旨遠,寫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極端不合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一個芳年稚齒、未諳世事、生氣勃勃的少年,轉瞬成了一個龍鐘老態的皤然衰翁。那漫長的六十五年的歲月是在哪里,是怎樣度過的呢?作者沒有寫,卻以此把讀者帶進了深沉綿遠的詩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體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寫的愴神寒骨,冰冷嚴酷的現實。“十五、八十”是一種夸張的手法,極言從軍之久,旨在揭露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一個“從軍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馬生涯;一個始得歸”的“始”字,準確、精到地傳達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晝思夜家,愁腸幾斷,盼歸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轉家園的亦悲亦喜,說不清是悲是喜的復雜心情。作者沒有絮絮描述這個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戰、殺敵立功、九死一生的驚心動魄的往事。那些,對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場、夜夜枕戈、鄉音久絕的主人公來說,早已習以為常、無甚新鮮了。或者說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與他此時此地急切渴望知曉家況的心情相比,實實微不足道、不勞掛齒了。平平常常的十個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經歷和當時心境心情,創造了足以籠罩全詩的氛圍。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
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幸存者嗎?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這一句描寫遠望中的家,是一片荒涼的景象。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凄涼破敗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你看,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以具體形象的情景,展現凄涼的氛圍,反應戰爭的殘酷無情。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象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家中空無一人,老翁舉目無親,其凄楚心情可想而知。深刻感受到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面對此情此景,著實叫人痛苦至極,潸然淚下。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啊!詩至結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個側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容的取舍剪裁,結構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效果。
詩中刻畫了一個善良、年邁力衰,退役歸來、痛苦、迷茫的士兵形象。作者寫此詩的目的是針對當時社會戰爭頻繁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老兵的生理活動過程:從軍歸來,急切盼望回家,渴望與家人重逢;得知家破人亡之后,倍感悲傷;看到家中破敗凄涼景象,老兵感到凄楚孤獨;獨自一人,孤苦伶仃,其痛苦之情無法形容。
五、比較閱讀
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中同樣描寫士兵,在手法上與《采薇》有什么不同之處?
點撥:《采薇》運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寫法,對情景的描寫以反襯哀傷心情。這首詩則以寫實為主,通過記敘表現人物感情,通過一個老兵的自述揭露了當時兵役制度的黑暗,抒發了對現實的不滿和控訴。
【布置作業】
1、 名句理解
(1) 反映我國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2)極言從軍之久,濃縮了兵役生活的種種艱辛與痛苦的句子: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3)描寫老兵家中荒涼破敗景像的句子: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2. 解釋字詞:
八十始得歸(始:才) 松柏冢累累(冢:墳墓) 不知貽阿誰(貽:贈送,送)
兔從狗竇入(竇:洞)
3.背誦全詩
【小結】
《十五從軍征》,以敘述為主,借老翁所見所為所感,盡情抒寫了他的悲涼凄楚之情。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板書】
歸家——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從軍之久
所見——遠望:松柏冢累累——滿目荒涼
近看: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凄涼破敗
所為——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孤獨痛苦
所感——不知貽阿誰?淚落沾我衣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送別》。
【導入新課】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的這首詩的主角仍是士兵。大家仔細朗讀并鑒賞這首詩。
【新課探究】
一、解題
《送別》一詩為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也有人把它理解為影射、譏諷隋朝統治者的詩,詩人以“楊柳”的“楊”諧音“隋煬帝楊廣”之“楊、煬”,表達了百姓對統治者的痛恨。
二、認真讀詩,體會詩的形象性。
1.細讀。
送別 無名氏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讓學生朗讀此詩,并講述詩的大意。
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飛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楊花散盡,借問征人何時歸來。
三、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
1.這首詩歌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點撥:形象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對友人依依不舍,還沒分別就盼歸的心情。
3.頭兩句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借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舍的離別之情。
4.后兩句寫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人歸期難料,從而更加重了離別的悲涼氣氛。
5.這首詩抓住了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楊柳,通過描寫、渲染,抒發了離愁別緒。另一種理解:該詩影射、譏諷隋朝統治者,表達了老百姓對統治者的憎惡。
6.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想一下揚花漫天飛舞的景象,這時去為友人送別,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用自己的話描述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用心體會作者寫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布置作業
1.字詞解釋
楊柳青青著地垂(著zhuó:接觸,貼近)
漫漫:到處都有,遍布的樣子。
行人:出征的人。
柳條折盡:“折柳”是古人表示送別的一種象征。詩中表明思念之深,戀戀不舍。
2.名句理解
(1)表達了百姓對統治者詛咒的一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2)直接抒發思念依戀之情的詩句: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3.收集描寫楊柳的古代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4.背誦全詩。
【課堂小結】
這課學習的三首詩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詩中都通過對景物與人物動作心情的描寫,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送別》是送人著急作,寫的是遠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寫景狀物上三首詩各有特點,一個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對比彰顯相反的兩種心情;一個是對故園的荒涼,親人的凋零進行細致的刻畫,讓人倍感凄涼;一個是對春天楊柳揚花的描寫,但懷人之情躍然紙上。
【板書設計】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極力渲染楊柳、楊花鋪天蓋地之勢,借此烘托出揮之不去、難以割舍的離別之情。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借楊花尚有飛盡之時,反襯出征人歸期難料。
主旨:借楊柳抒發離愁別緒。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清平樂 村居》。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反映農家生活情趣的詩詞——《清平樂 村居》。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這是一首詞,詞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現形式。詞有各種格式,每一種格式有一個名稱。“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
2.作者
辛棄疾,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于蘇軾并稱“蘇辛”,同為豪放派詞人。
3.背景
辛棄疾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一生主張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對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隱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饒地區),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恬靜安逸的田園的詩詞,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詞就是那時候寫的。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清平樂 村居》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呢?
1.自讀。請同學們自己反復讀讀課文,細細看看課文中的插圖,想一想,這首詞描寫了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情景?
2.聽讀。我們來聽聽錄音朗讀,然后模仿錄音朗讀。
注意讀音:媼ǎo
3.學生再練讀。
4.指名讀。
清 平 樂
村居
作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5. 學生朗讀全詞,體會作者怎樣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
三、細讀,理解詞意:
過渡:同學們,詞和詩一樣,語言十分精練。我們要想理解這首詞講了什么意思,必須得弄明白每個字、詞的意思,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詞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1. 自學思考,疏通詞意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2. 逐“片”討論: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開篇即描繪出江南的田園風光:農舍,溪流,綠草如茵。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兩句引出人物:一對慈眉善目、散淡安閑的老人。
上闋:展現的是田園情趣,悠閑自在而美好的生活。
(2)過渡:一對白發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么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片。
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寫三個兒子的行動,刻劃他們的形象。小兒剝蓮蓬吃的那種活潑天真的神情狀貌,最有趣了!一個“臥”字,童真畢現,童趣盎然,平添無限情趣。
下片:勾勒出農家生活的畫面:有的田間勞作,有的在家忙碌,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3.配樂朗讀。
這首詞在寫作風格上有什么特點?點撥:辛的詞雖然以大題材入詞為主,但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
四、展開想象,描述詞境。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發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作了這首詞。
老師也感覺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一句最有情趣,兩位老人會聊些什么呢?先展開想象,然后小組內討論一下,等一會請同學上臺表演。
指名學生表演,其它同學補充,提示:鄉村的田園生活是那么的恬靜、那么的安逸,難怪辛棄疾充滿了向往。
小結: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
五、布置作業:
1.字詞解釋
相媚好:互相說喜歡要好的話。媚好:悅耳,動聽
翁媼:老頭和老太太,翁:年老的男性;媼:年老的女性
無賴:頑皮
2.名句理解
詞中寫小兒頑皮淘氣的童真童趣的詩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背誦課文。
【小結】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
《清平樂》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把著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的3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真實的反映了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實安逸的農村生活。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板書】
上闋——寫江南的田園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景物描寫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人物描寫
下闋——寫江南的農家生活
大兒鋤豆溪東——田間勞作
中兒正織雞籠——家中忙碌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童趣橫生
主旨——描繪了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閑適的心情和對田園生活的欣賞。
第五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朝天子•詠喇叭》。
【導入新課】
背誦前面幾首詩導入。
【新課探究】
一、背景知識介紹
1.作者的基本情況
王磐,字鴻漸,號西樓,明代著名散曲家。
2.解題
《朝天子•詠喇叭》是一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實質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朝天子”是曲牌名,“詠喇叭”是題目。
二、學生誦讀課文,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理清文意,體會作者感情。
朝天子 詠喇叭
王磐 pán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文意參考:
喇叭呀,嗩吶,別看你吹的曲子少,調門卻很大。來往的官船穿梭如織,雜亂如麻,全仰仗你這喇叭來抬高身價。當兵的聽了愁眉不展,老百姓聽了擔驚受怕。哪里還顧得分辨大官小官,是真是假?眼見得這喇叭,吹得這家破產那家遭殃。只吹得河水干枯鵝飛走,黎民百姓家破人亡!
三、組織課堂討論
1.內容分析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
——先寫“吹”之聲。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污吏的丑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寫“吹”的功用。“亂如麻”三字則把宦官酷吏橫沖直撞的驕橫神態描摹殆盡。一個“抬”字出神入化,與“喇叭”、“嗩吶”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寫“吹”的惡果,表達對“吹”的憎恨。
2.整體把握
全曲以“吹”字貫穿始終,表面上句句是詠喇叭,實際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詐百姓的罪行,活脫脫勾畫出一群宦官趾高氣揚、專橫跋扈的丑惡嘴臉。
3.主旨
這首散曲表面是吟喇叭,實質是借物詠懷,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于詼諧里寓抨擊之意。諷刺和揭露明朝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緒。
四、作業與練習
1.字詞解釋
鵝飛罷(罷:完,盡)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那里:哪里 甚么:什么 共:和)
2.名句理解
形象地寫出了宦官為非作歹,老百姓被搜刮得傾家蕩產的句子是: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3.背誦全詩。
【小結】
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領會作者巧妙的諷刺技巧和形象的語言,并體會作者蘊涵在作品中的感情。品味這種諷刺產生的藝術效果。
《朝天子 詠喇叭》是一曲諷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語化的語氣,借托對喇叭的嘲諷,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的控訴。
【結構板書設計】
吹之聲——曲兒小,腔兒大
吹之功用——全仗你抬聲價
吹之惡果——軍愁,民怕。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水盡鵝飛
主旨——寄憎恨之情 寓抨擊之意
【教學總結與反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