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精選17篇)
《童趣》教案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一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是清代作家沈復的作品。課文以生動的筆觸,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滿童真童趣。這是初中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語文的起始階段中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
2、課程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的編寫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要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第一單元的閱讀教學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悟寫作意圖;在閱讀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讀能力。本課的要求是反復朗讀,感知課文整體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方法和部分字詞含義,理解作者兒時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點。
四、說教法
根據第一單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的教學要求,我將采用朗讀教學法、討論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朗讀來品味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用討論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五、說學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本課教學我將給學生以下指導:
1、教給學生朗讀和背誦文言文的方法。
2、教給學生理解文言詞語、讀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過讓學生自己閱讀、質疑,討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說教學設想
教學本課,我采用“線索式”教學思路,即“一線串珠”式的整體閱讀教學思路,這是一種創新式的教學思路。用錢夢龍老師的話來講,就是通過對課文的認真分析,找到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把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中心目標,使語言、篇章等方面的學習都成為達到這個中心目標的過程或手段,并在探討這個目標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這個關鍵問題就是“怎樣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設計了如下步驟:
1、感知童趣: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后教師范讀進而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觀,訓練學生感知文字的語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過默讀、質疑、討論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過討論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自身體驗品味童趣,進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說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展示媒體,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情境導入,激發共鳴。
(二)感知童趣 1、朗讀并運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學會朗讀。
3、學會表情朗讀。 以趣激趣,教會朗讀方法。
用好的朗讀,誘發興趣,培養學習語文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理解童趣 進行分散性學習:
1、閱讀、質疑、討論。
2、理解字、詞、句。
3、討論,解疑。 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四)品味童趣 進行集中性學習:
討論三個問題:
(1)文中哪個詞最能表現獨特的心靈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么會覺得這么美麗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類似體驗嗎? 這些問題的設計
1、幫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聯系生活,引導體驗并獲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課堂訓練
1、 指導背誦。
2、檢驗學生掌握文言詞語的情況并積累詞語。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二。 達到朗讀成誦。
檢驗學習成果,積累文言詞語。
(六)課外延伸 以“童趣”為題,寫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維的能力。
《童趣》教案 篇2
這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所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有種新鮮感,再加上文章本身趣味盎然,可以說是篇很好的教學材料。因此,要盡量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老師盡量少講、精講,把時間和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按照:誦讀感知──品讀賞析──探究討論──延伸拓展幾個步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想像的樂趣
【教案】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讓學生學會觀察、聯想和想像,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教學重點
體味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習慣。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展示幾幅天真可愛的兒童圖畫,引起同學們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導入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誦讀感知
1、教師范讀(指導文言文的誦讀方法)
(設計意圖:文言文誦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教師對誦讀課文應掌握的停頓、節奏、感情作了提示。這樣,就能啟發學生在誦讀時去體會,去感悟。)
2、學生自由誦讀,要求讀出一種輕松、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來。
3、學生自薦選讀課文段落,提示聽者注意字音、停頓、感情方面是否恰當,師生共同評讀。
(設計意圖:尊重讀者的勞動,尊重聽者的建議,相互取長補短。)
4、四小組合力譯讀一段,注意:讀懂文章內容。想一想:你是怎樣讀懂的?有了什么方法?教師點撥:大家在合作解讀中發現了許多方法,如:換字法、查看法、加字法等,可見文言文并不難學。
(設計意圖: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又教給他們解讀文言詞句的方法。)
三、品讀賞析
1、識記文章中的精彩情節,分小組譯述課文內容,師生共同點評。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老師參與到討論評點中去,體現了教學的民主。)
2、作者到底是怎樣觀察的?他又看到了什么?挑自已最欣賞的一句讀出來,談談你在這句中“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趣在哪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感受精彩語句的妙處,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四、探究討論(多媒體顯示)
1、文章寫了哪些“物外之趣”?
提示:觀蚊之趣、觀土墻花臺之趣、觀蟲斗驅蝦蟆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借助于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創造出來的)
(設計意圖: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前提。)
3、同學們剛度過自己美妙的童年,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物外之趣,講一講,讓我們分享你的快樂。
(設計意圖: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談自己的童年趣事,體會作者的感情。)
五、延伸拓展
學習這篇文章我們真切的感受到:想像能使我們發現美,能讓我們從中得到快樂。其實想像也可以創造美。你們見過根雕嗎?(多媒體展示幾幅根雕圖片)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結晶,它們也使欣賞者產生豐富的聯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每幅作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師生共同欣賞、取名、評議)
(設計意圖:聯想是創新的基礎,要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美好的生
活。)
六、作業
1、背誦《童趣》。
2、成語積累: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夏蚊成雷
(設計意圖:布置背誦,鞏固課堂誦讀的成果。積累文言詞語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讓學生邊學習邊積累,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詞語,進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點評】
《童趣》一文充滿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消除畏難情緒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語文之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文章內容之間的共鳴來感性地認識文言文。
這篇課文的教學方式以誦讀和自主討論為主。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前提,通過反復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能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內蘊和豐富的情蘊,古人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此外,語文學習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體現,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特的體會、理解、感悟和思考,鼓勵學生敢想、善思。在自主討論中訓練思維,培養他們的聯想力和創造力。
《童趣》教案 篇3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 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自然景物思維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怡然稱快草叢、蟲蚊、土礫聯想和想像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癩始蟆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大快人心(鞭打、驅趕)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教案 篇4
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 積累文言知識點
2、 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對文言知識點積累。
2、 難點,學生閱讀文言能力的培養,聯想力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教師講解與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
四、教學步驟
(一)、導入和延伸 :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二)、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三)、誦讀
1、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于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于認清字形和讀準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 教師作示范背誦。
4、 3、領讀
(四)、疏通文意
(原則上讓學生主動提問求解,但也有教師主講的時候)
1、注音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
2、 詞用語力求淺顯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視力極佳。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于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于“用”,不講什么介賓短語后置之類的道理。
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
(五)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一)、整體感知
(學生先復述課文中“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
然后再共同探討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云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后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云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云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三)背誦
(四)作業:課后聯系二
六、教學后記:
學生理解文意后對文中兩種想象和聯想的情景比較感興趣,復述得不錯。對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
《童趣》教案 篇5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點評: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 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童趣》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把握課文的主旨:物外之趣
3、背誦課文
【教學悟點】
1、本文表現了什么樣的趣
2、是怎么表現的
3、怎樣解釋文言詞
【教材分析】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本文主旨顯而易見,但由于本文是學生入學后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雖花的時間也可能要多一些,重點可定在教學目標2和教學悟點3上。
【教時安排】
二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方法指導
1、可以用課文前的談話來導入
2、可以設置一個情景來導入:
如在有云的時候,讓同學們到課外看云,然后說說,看到了什么
再如找一塊有斑痕的墻壁,讓同學們想象這是什么圖像,發生過什么故事
(總之,明確一點,那就是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
3、介紹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意義:文言文語體簡約,含義雋永,學習它,我們可以繼承祖國的燦爛文化,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方法:
A、預習:讀三、四遍課文,做好預習筆記(注音、釋義)
B、注音: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讀法。
C、釋義:◎加字法。例: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換字法。例:昂(抬)首(頭)觀之◎找通假字。例:項為之強,(注釋:強通僵)
D、找出文章成語并解釋: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E、整體把握大意,重點語句翻譯
F、熟讀背誦
二、疏通課文,整體把握
1、由學生介紹作者和《浮生六記》
2、學生輪流朗讀課文,正音
3、以小小學習組為單位,根據以上介紹的方法在筆記本上為不會解釋的詞釋義
4、全班交流,疏通全文(老師提出重點詞語解釋和重點句子翻譯)
重點詞語:課文P221、2
重點句子: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果如鶴唳去端,為之怡然稱快。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5、齊聲朗讀全文,再次把握文章內容
6、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先同座練習,再選學生向全班交流(全班可有四個同學分工復述,然后適當組織評價)
三、自主討論,研究問題
1、小小學習組討論:
A文章表現了什么樣的趣?
B文章寫了充滿物外之趣的哪幾件事?
◎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余怡然稱快的一件事是:
◎余既驚又憤的一件事是:
C文章哪些語句能表現作者的專注神態?
D這些物外之趣作者是怎樣感覺到的?
四、練習鞏固,熟讀成誦
1、分層反復朗讀
2、自背、互背、當堂背誦、默寫
五、總結復習,遷移拓展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魏武帝曹操)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比較)可知。
太祖悅,即施行焉。
1、解釋加點的詞
2、翻譯陰影句
3、這個故事主要表現了曹沖的什么特點?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課文翻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相,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賬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童趣》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2、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4、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2、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設想
1、課前準備: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 教法: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3、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過觀察圖片導入新課
1、觀察一組有關兒童嬉戲的圖片,兒童的這種游戲,已經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2作者作品簡介
沈復(1763—?1822),清代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
《浮生六記》一部自傳體作品。記敘了他與妻子陳蕓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浮生六記》共六卷:《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種譯本。《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3、簡介文言文及其特點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聽課文錄音,要求:認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項為之強(jiāng ) 鶴唳云端( hè )
怡然稱快( yí ) 凹凸 ( āo tū )
土礫 ( lì ) 壑 ( hè )
龐然大物( páng ) 癩蝦蟆( lài há ma )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習慣于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
請正確讀準下列句子的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蹲其身,使/與臺齊。
(7)、見/二蟲斗草間。
(8)、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教師示范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4、在正音、正確劃分節奏的基礎上,全班齊讀,力求讀得流暢、自然。
三、細讀課文,理解文意。
1、理解詞語的意思。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劃線的字。
(1)項為之強 ( 脖子 )
(2)果如鶴唳云端 ( 果然 )
(3)以叢草為林 ( 樹林 )
(4)興正濃 ( 興趣 )
(5)方出神 &nb ( 正 )
(6)驅之別院 ( 驅趕 )
2、下列詞語一直沿用到現在,有的已經化為成語,請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疏通課文內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連最細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我私下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里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觀看它們,脖子因此而變得僵硬。
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當作一幅青云白鶴圖觀賞,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因此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凸出來的土塊當成丘陵,凹的部分當成山溝,想象著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感到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動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打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四、研讀課文,品味童趣。
1、課文一共寫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鶴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
②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
③懲治蝦蟆,為小蟲抱不平。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五、四邊互動,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癩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而不是將它處死?
參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熱愛小動物。
②、處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樣獲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動的筆調,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
3、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和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富有情趣的人。
六、話說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顆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
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媽媽的搖車不停地搖啊搖;
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教師小結:你們看,我們每個人說一句很美的話,組合起來還是一篇散文詩呢!
七、課堂小結
童年是一個充滿詩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體驗,沈復的《童趣》使我們又重溫了記憶中那充溢雅趣的歡樂時光,正如同學們所說,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愿我們帶著這份童心啟程,在秀水藍天之間放飛希望。
八、布置作業:
1、熟練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題二,積累語言材料。
九、板書設計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聯想
趣 戲蚊之趣 (群鶴舞空、鶴唳云端)
叢草之趣 (林、獸、丘、壑,二蟲相斗)
十、教學反思:
《童趣》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對文言文的興趣,所以這堂課我把教學重點主要放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引發童趣,營造“樂學”的氛圍。縱觀全課教學,一個“趣”字貫穿始終,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之中,創造的潛能得到了激發。
2、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在課堂中得到了實現。知識與技能得到了落實(主要表現為語言的習得,如正確的朗讀、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等);過程與方法得到了重視(主要表現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如品位“戲蚊之趣”和“叢早之趣”等環節);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愛護動物、熱愛生命的善良品格)。
當然,對于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學時再增加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實物,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來鍛煉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童趣》教案 篇8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點評: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 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童趣》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常見文言詞語,感受語言特點。
2、培養語感,豐富語言倉庫。啟發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了解文言常用詞。(第一課時)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課時)
【教學難點】
培養語感。
【關鍵點】
熟讀成誦。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文言文是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繼承并發揚它。今天我們就學習清朝作家沈復所寫的《童趣》。
二、作者簡介
沈復,清朝常州人,工詩畫、散文。本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三、默讀課文
利用課下注釋及字典掃清文字障礙。
四、生齊讀
五、師范讀
六、生自由朗讀
七、找單個同學讀
引導學生們糾正同學讀錯的字音,并及時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讀錯的字引起學生們的注意。然后強調句子的停頓。
(用個別示例,使學生明白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 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表示明顯停頓,·表示極短停頓)
八、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措施:
1、學生提出有疑問的字詞,學生老師共同解決。教師用投影出示下列關鍵詞關鍵詞:細(仔細),察(觀察) 昂(抬)首(頭) 項(頸項,脖子) 果(果真)驅(趕)強(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斷句:(“蓋……”表判斷)
省略句:(“使”后省略賓語“之” )
被動句:(“為”在這句話中解釋為“被”)
九、翻譯全文
措施:幾個學生試譯全文,有不同意見同學之間可隨時提出來,大家一同探討。最后老師用投影出示譯文。
十、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目的:加強理解課文。
十一、進行背誦比賽
十二、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導語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詩,雖然短暫卻令人回味無窮。也有人說,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不管怎么說,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而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屬于自己的童趣。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童趣》這一課。
二、首先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選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學家。
2、解釋下列加線的字或詞:
昂首觀之____________
見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項為之強____________
凹者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鶴觀__________
3、翻譯下列句子: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與臺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來請同學們試著齊背課文
四、問題探究
問題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怎樣一幅畫?
明確:群鶴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鶴圖。
問題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第一部分:總寫童年時善于觀察細小的事物,看到細微的事物中那些別人看不到的妙處, 產生超然物的樂趣
第二部分: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這一部分依次寫了三件物外之趣。
問題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歡哪一件?
問題四: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問題五:作者年幼時的想象合理嗎?為什么?
明確:圍繞聯想與想像來答。
問題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樣的?
明確:寫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問題七: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舉例分析。
明確:語體簡約、含義深刻、用詞準確。
措施:學生進行討論總結。
五、同學們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回答的不錯
下面請同學們提出疑問我們大家共同解決。
六、再次請同學們背誦課文
七、請問同學們,學了此文你們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八、小結
同學們,熱愛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觀察,而且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業
寫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童趣》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四季童趣》
2、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3、自制碗琴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用聽唱法學唱歌曲《四季童趣》,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曲調歡快活潑充滿童趣的歌曲感受歌曲中出現了一幅幅生動而饒有情趣的畫面,形象地表現了兒童們在一年四季中天真爛漫的歡樂情景,抒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的心情。、
二、引導學生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能夠用歌表演的形式參與表演、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三、自制碗琴要求有兩點,即在6——6的范圍內,可以是五聲中的任何一個調式,活動強調即興創作,讓學生充分發揮,不要加以限制,符合要求的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四、通過樂器學習歌曲《小漁簍》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自制碗琴:(杯子、碗、玻璃瓶)注意:一聽、二加減、三定、四換、
1)通過師生合作制作碗琴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加水不同,出現聲音的高低不同。
2)考慮課堂的時間因素,以及碗和杯子自身的材料不可能都是一樣的,原來就是有差別的。所以,要重在與體驗加了不同的水音高就有區別了就好了。
二:新課學習:
1:聽歌曲錄音《四季童趣》(規范要求同學們聆聽時動作)
1)討論并談談《四季童趣》的歌曲內容
2)復聽時可自由選擇動作進行表演。
2:學習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聽歌曲錄音《四季童趣》;
2)教師范唱歌曲《四季童趣》(加表演、激發情趣)
3)豎笛演奏《四季童趣》旋律
4),引導學生小聲隨唱;并要求學生注意歌曲中斷音的唱法(不講知識,只提醒學生注意音要唱得短促)
5)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提醒學生注意斷音處要唱得有跳躍《草原上》感)。
4:簡單表演歌曲《小漁簍》:即興表演
錄音伴奏或在音樂伴奏下自己地進行練習與表演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童趣》教案 篇11
第一單元童趣
第一課 《快樂寶貝》
教學目標:1、讓學生能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本首歌曲。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加熱愛、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快樂”
教學準備:錄音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快樂嗎?”讓學生自由回答。有的說“快樂!”有的說:“不快樂,家長讓他們學習這個班,那個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師接著問:“那你們想不想快樂?!”回答是肯定的,教師再接著說:“想快樂,那就來一起來聽一首歌曲---快樂寶貝。
板書----快樂寶貝
(二) 展開新課:
1、 教師有感情的范唱,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讓學生把書打開,朗讀歌詞,體會歌詞的含義。
3、 教師讓學生看書上,領唱和齊唱部分的歌詞,有什么不同。然后讓學生練習:
a、教師讀領唱部分的歌詞,學生讀齊部分的歌詞,讓他們學著配合。
b、學生之間互相練習。
4、教師教唱本首歌曲:
a、分句教唱。
b、分段教唱。
5、利用錄音帶,指導學生把唱的不準確的地方改正過來。
6、練習。
7、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小結:
表揚在課堂上表現好的學生。作業:讓學生在課外多練習這首歌曲。
第二課時《對鮮花》
年級:小學三年級
教學內容:
唱—— 北京民歌《對鮮花》
聽—— 黃梅戲《對花》
創編活動—— 對花
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用活潑歡快的聲音演唱北京民歌《對鮮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韻味。
2、 通過欣賞黃梅戲《對花》,初步感知戲曲的風格特點,感受民族音樂與民俗風情的豐富多彩,增添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喜愛之情。
3、 能認識并唱出附點四分音符,了解并會運用“對唱”這一演唱形式。
教學重點:能夠用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現歌曲活潑、詼諧的情趣。
教學難點:指導唱準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以及第三、第四樂句的音高。
教具準備:花卉圖片、玫瑰花一支、裝飾教室的鮮花、卡片、磁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起共鳴
引導學生觀察教室的變化,揭示“花”的主題。
1、 導入
師:同學們一定發現了今天我們的教室里多了許多繽紛的鮮花,沒錯,今天我們要學的歌曲正是與“花”有關。
2、 交流
師:春天到了,百花爭奇斗艷,你們知道哪些花兒呢?請說出花名。
(學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多,每種花都有獨特的外形和生長特征,老師還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開在水里呢?(荷花、水仙)
什么花長得像木耳呢?(水仙)
什么花紅滿山?(山茶花、杜鵑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長滿了刺?(月季、薔薇、玫瑰)
3、聽賞歌曲《對鮮花》
師:下面我們來聽一首歌,聽聽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錄音《對鮮花》
b、聽完老師用有節奏的語言提問,同時指導學生按歌詞中的句子有節奏地回答
師問:什 么 呢 │開 花兒│在水│里─│ 生答:菱.角│開 花兒│在水│里─│
師問:什 么 呢 │開 花兒│像木│耳─│ 生答:鳳.仙│開 花兒│在水│里─│
師問:什 么 呢 │開 花兒│紅滿│山─│ 生答:山.茶│開 花兒│在水│里─│
師問:什 么 呢 │開 花兒│滿干│刺─│ 生答:薔.薇│開 花兒│在水│里─│
c、出示花卉圖片(鳳仙、山茶),通過視覺讓學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紹屬于薔薇科,讓學生親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學
1、 揭題
師:剛才這首歌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北京民歌《對鮮花》。讓我們一起來學唱吧。
2、 學唱歌曲
a、認識附點四分音符(借助卡片)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說出名稱,再介紹“附點”,認識附點四分音符。
b、 老師唱譜,學生跟著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譜中的附點四分音符。
c、 著重練習帶有附點音符的樂句。
d、分句教唱歌詞,注意反復練習難點句子,比如第三樂句。
3、 介紹“對唱”的演唱形式
師:這首歌跟我們以往學的歌曲不一樣,它的歌詞中多了雙引號,同學們發現了沒有?有幾個呢?(兩個)它表示什么意思?(兩個人唱)
師:對了,歌曲中一人問一人答,這樣的演唱形式叫對唱,是一種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對歌。下面我們來用對唱的形式把歌詞的第2、3、4段練習一遍。
在唱好第一段的基礎上,演唱歌詞的其他三段。教師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唱歌姿勢和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
三、創編歌詞
師:我們還可以繼續編歌詞,比如(唱)“什么呢開花兒白有香?”(生唱著答出來:茉莉、梔子)
學生自由創編,并用對唱的形式唱出來。
四、欣賞黃梅戲《對花》
師:其實這種對花的形式不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僅民歌里有,戲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段黃梅戲里的《對花》,聽聽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揭示欣賞題目,播放錄音。
第三課時《在鐘表店里》
教學內容:聆聽《在鐘表店里》 (管弦樂曲)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樂曲《在鐘表店里》,感受音樂所描繪的熱鬧情景,體驗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
2.合作學習,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為音樂即興編創動作,
3.能用打擊樂為音樂伴奏
教學重點:體驗音樂所描繪的熱鬧景象, 豐富想象力。
教學難點:合作學習,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設計相應的動作,表現音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打擊樂、自制的各種鐘表
教學過程:
一. 聽音樂進教室(階段目標:創設學習氛圍、建立師生的情感溝通)
教師:播放音樂《小天使》
學生:聽音樂進教室,六個人一組,四個小組圍成圓圈做律動
二.導入(階段目標: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仍然采取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學習的最積極,看哪個組同學得分高。在黑板上出示各種各樣的鐘表,設問:見過這么多鐘表嗎?在哪里見過?
學生:見過,在表店里。
教師:出示課題《在鐘表店里》的課題,設問:看到這個題目你會想到什么?要求:每個組說一種答案,不許和其他組重復。小組內商量一下,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
學生1:各式各樣的鐘表
學生2:有布谷叫聲的表
學生3:我想到在一家表店里,鐘表特別多
學生4:我想知道表店里的工人是怎樣工作的?
教師:太棒了,同學們從鐘表聯想到在鐘表店里工作的人們,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欣賞這首由德國作曲家奧爾特寫的這首管弦樂曲《在鐘表店里》,讓我們到音樂中去尋找答案吧。我們完整的聽一遍(出示課件、播放音樂)
學生:完整的聽音樂
三. 分段賞析(階段目標:體驗音樂、表現音樂)
1.初步了解音樂內容
教師:從音樂中你聽到什么了?各組派一名代表發言,不能重復。
學生1:我聽到了各種鐘表的聲音
學生2:我聽到有布谷鐘的聲音
學生3:我覺得音樂寫的在那里的人們生活的特別快樂
學生4:我還聽到中間的音樂好象很慢,特別抒情
教師:請大家看畫面,(播放畫面)帶著神秘的語氣對同學們說,鐘表店里的主人是個老爺爺,他每天都快活的工作著,他看到自己親手制作的鐘表別提有多自豪了。我們一起來聽音樂的第一部分(播放音樂第一部分的課件)聽聽這部分音樂描寫了什么?
學生:聆聽音樂,感受音樂中輕松、活潑的氣氛。
2.欣賞音樂的第一部分
教師:這段音樂帶給我們什么感受?
學生1:輕松的、愉快的
學生2:特別高興、舒暢的
教師:音樂把我們帶到一個琳瑯滿目的鐘表店里,吸引我們的不僅是各種鐘表,是那些帶著愉快情緒工作著的人們。我們一起來聽這部分音樂的主題,(播放音樂的主題)
學生:聆聽音樂主題,加深印象
教師:想想你會怎樣來表現這個主題?各組開始商量一下。(播放主題音樂作為背景)
學生:小組開始活動
教師:請一組來說
學生1:介紹自己組的方法,我們用拍手、拍腿的方法進行。
教師:那好,其他組跟著做一做(播放音樂)
教師:這個組的方法非常簡單而且有效果,其他組呢?
學生2:我們用打擊樂來表現(用雙響筒來表現)聽音樂伴奏
學生3:我們用舞步來表現,聽音樂展示自己小組創編的活動
教師:看了大家的展示,說明同學們都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音樂的方法,下面,請注意這個主題還要不斷的出現,當你再聽到這個主題時,能不能還用你們剛才的方式表現呢?
學生:能
教師:完整的播放音樂的第一部分音樂
學生:各組同學聆聽音樂并表現。
教師:大家做的真棒,誰注意到主題音樂到底出現了幾次?
學生:三次
教師:作曲家為什么要安排出現三次呢?出現一次就得了,想想,為什么?
學生1:音樂要告訴我們他們生活的特別快樂。
學生2:使人們能記住這些曲調。
教師:用你們自己的方式再來感受一遍作品的第一部分(播放音樂第一部分的課件)
學生:邊聽邊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表現
教師:這樣勤奮工作的結果是什么呢?
學生:各種鐘表都準時了
教師:音樂用各種鐘表的聲音來表現他們勞動的成果,你們聽(播放鐘表發出的響聲)
學生:邊聽邊模仿
教師:這就是音樂的第一部分,音樂的第二部分將把我們帶進哪里呢?
3.聆聽音樂的第二部分
教師:播放音樂的第二部分
學生:聆聽第二部分音樂
教師:這段音樂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學生:工人們在休息
教師:你們怎么知道的呢?
學生1:音樂很抒情
學生2:好象在工人們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果實
學生3:速度變慢了
學生4:情緒抒情、優美了
教師:我們一起用擦汗的動作來表現一下,把你剛才體會到的融進我們的動作里?(播放音樂課件并帶著學生做律動)
學生:聽音樂做律動體驗音樂的美
教師:大家做的非常好,接下去的音樂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聽(播放音樂的第三部分課件)
學生:聆聽第三部分音樂
4.聆聽音樂的第二部分
教師:這部分音樂我們熟悉嗎?
學生:熟悉,就是我們聽過的第一部分
教師:但是音樂的結尾好象給人的感覺更加強烈,為什么?你感覺音樂有哪些變化?每組一名同學說,不要重復。
學生1:音樂變快了
學生2:音樂更加強烈了
學生3:好象更加有力量了
學生4:情緒更加熱烈了
教師:我們各組商量一下怎樣表現這段音樂?商量好了要展示。
學生:分組商量
教師:播放第三部分音樂
學生:一組展示(大家評價)
教師:如果感覺沒有準備好也沒有關系,請準備好的組進行展示。
學生:二組展示(大家評價)
四.完整欣賞表現音樂(階段目標:再次體驗音樂帶給人們的輕松、愉快的情緒)
教師:我們一起賞析了各段音樂,結實了一群在那里愉快工作的人們,老師從一間鐘表店里拍了一些資料片,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精美的鐘表以及它的精良的制作過程。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播放音樂完整的課件)
學生:觀看影音資料片
五.小結(階段目標: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師:欣賞了管弦樂曲《在鐘表店里》,你們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節課的感受嗎?
學生1:我們知道了鐘表店里工作的人們特別高興。
學生2:我覺得鐘表特別多、特別好看。
學生3:我喜歡音樂中安靜的部分。
學生4:我也要像他們那樣愉快的學習。
教師: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獲,我們一起體驗了這么輕松愉快的音樂,我真佩服這個作曲家,謝謝同學們的合作。
第四課時《打秋千》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小伙伴打秋千的親切詠唱,使學生領悟“仡佬族”兒童的快樂生活。
2、指導學生根據歌曲內容的表現需要,選擇和運用不同的方法歌唱。
教學重點:
1、運用正確的感情來演唱歌曲。
2、培養學生全面參與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準確掌握歌曲的節奏。
2、準確掌握結束句的唱法。
【教學方法】聽唱法、教唱法
教學用具課件、錄音機、電子琴。
學生自備:報紙、塑料袋、礦泉水瓶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播放開場音樂,設置鮮艷背景,讓學生在濃濃的音樂氛圍中進入教室。
二、組織教學:(激發興趣)
大家好,今天陳老師很高興在這里與你們一起上音樂課,希望大家聽得準、唱得的好、表演熱烈,和老師合作愉快,大家能不能做到?
三、導入練習:
首先,我們來聽一首歌曲,大家來考慮一下:這首歌曲是幾拍子的?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勢或是手中的小道具把它拍出來?(播放四拍子的歌曲,指導學生運用手中的道具拍出四拍子的節奏型。)
同學們做的真好,老師這還有一首兒歌,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好學生、要做到、上課時、不吵鬧、敢發言、勤動腦、認真聽、習慣好。要求同學們用三拍子的節奏讀出這首兒歌。(1—2名學生,然后學生拍手齊讀。)
四、揭示課題:
同學們的表現真是令老師高興,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你們非常熟悉的朋友,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小朋友打秋千的場景,然后仡佬族小朋友的可愛形象徐徐進入屏幕),同學們說他們在干什么?(打秋千)
今天,我們學習的歌曲就是《打秋千》。(課件出示課題)
五、講授新課:
1、欣賞錄音范唱:
問題:①歌曲是幾拍子的? a、2/4 b、4/4
②歌曲的演唱情緒是:a、輕快、活潑 b、優美、抒情
2、教師范唱:(要求學生隨音樂拍手或拍腿)注意:本首歌曲有2段,第1段的結束句和第2段的結束句有什么不同?
3、學生模唱:用“嚕”來模唱。
4、按照節奏拍手讀歌詞。問題:通過讀歌詞,你能不能說說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形象?可以用歌詞當中的詞語來說。(美麗、可愛、蹦蹦跳跳、像風一樣、淘氣)
5、學生隨范唱跟唱。
歌曲處理:
1、這首歌曲,老師這里有幾種唱法,同學們來對比一下,哪種唱法比較好聽,同學們要做出選擇,并且要說出你選擇的理由。
第一種:缺乏感情,聲音平淡,沒有表現出小奶牛那種活潑、可愛、淘氣的形象。
第二種:語氣太重,鏗鏘有力,不適合這首歌曲。
第三種:聲音明亮,輕快、活潑,輕重緩急掌握適度,能夠表現出小奶牛那種活潑、可愛、淘氣的形象。
2、既然我們已經分析了歌曲的演唱情緒,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加上感情來演唱一下這首歌曲?學生帶上感情來演唱歌曲。(老師用錄音機錄音)
3、剛才,老師偷偷用錄音機把同學們的聲音錄了進去,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在聽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哪些地方唱的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學生自己總結,總結完畢后,復唱歌曲。)
七、歌曲鞏固:
下面我們用我們手中的簡易樂器來為我們的歌曲來伴奏一下,我們來分分組(樂器歸類),老師來給你們伴舞怎么樣?(老師隨音樂做動作)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來一起跟老師做一下!
八、課堂小結:
就讓我們在這優美的音樂旋律當中,結束我們這一節愉快的音樂課!同學們再見!
《童趣》教案 篇12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童趣》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童趣》教案【教學目標 】
1.學習積累重點詞語。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3.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理解文言詞句
2.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要求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設想】
1.課前準備: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課前可安排預習翻譯。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
2. 教法: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
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
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
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所以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 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背誦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瑤臺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瑤臺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瑤臺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學習要求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
作者 沈復(1763—?1822),清代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工詩畫、散文。《浮生六記》清代小說。六卷。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全書以抒情散文寫成,撰情入語,感人至深。書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之意。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后兩卷系偽作。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1.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 藐(miǎo) 小項為之強(jiáng) 鶴唳(lì) 云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 (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然大物 蝦(há)蟆(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 ,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學生齊讀課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夏天觀察蚊飛的樂趣。
★“我”觀察土墻、花臺和小蟲爭斗的樂趣。
教師講析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于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①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
②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③多角度思考:“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4.第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并有助于記憶背誦。
5.第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作者以生動的筆調,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三、體驗反思
1.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富有情趣的人。
2.你在童年時代有這樣的體驗嗎?
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3.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4.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
小結: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童趣》反思這兩天講授的課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關于文言文的教學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有的認為要依然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為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側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關于這些爭議可以從各個渠道獲知,這里就不再多說。還是講講我上課時的一些情況。
由于四班的多媒體出現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課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講的,可以說上的很一般,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但還是有一兩個亮點:一個就是導入,我還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這次講的故事可以說很符合課文,因為講的是一個小女孩想象的故事,這個故事作為一個導語可以說是很成功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第二就是在課堂上講了一個《武林外傳》的小故事,是關于刑捕頭吃東西的故事。刑捕頭沒有錢,他就要了一碗陽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說“這是肉絲面,這是肉絲面”,結果他就真的把它當肉絲面吃下去了。這個故事告訴同學們的就是:“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只要你是這樣想的,事情真的就是這樣的。
在一班的課堂上,因為有多媒體的協助,所以課上的較為輕松,而且也能調動學生的想象,整體上效果還是可以的。
但是,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我這次采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是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里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里面可能有很多復雜的原因,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為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二.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里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于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盡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童趣》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學目標
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給音樂創作帶來了無限生機,本課的幾首作品反映了少年們在四季的各個階段的童趣生活,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情趣與熱愛。讓我們熱情地歌唱這豐富多彩的生活吧!
教學重點
通過表演歌曲,理解音樂的風格情趣。
教具準備
電子琴,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互相問好。
(二)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冬季。
2.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一說你喜歡的季節,為什么?
(1)喜歡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2)喜歡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3)喜歡春季:萬物復蘇,小樹發芽了,草綠了,花開了。
(4)喜歡秋季: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各種蔬菜、水果大豐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三)學習歌曲。
1.聆聽錄音范唱。
2.請同學們說一說歌曲是怎樣描繪四季的?
春天→放風箏。
夏天→小河灣,抓螃蟹。
秋天→長竹桿,打棗摘蘋果。
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3.再次聆聽錄音范唱,并說出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緒。
4.學唱歌曲。
(1)用聽唱法學習。
(2)逐句聆聽教師的范唱,記住歌詞,體會情緒。
(3)跟著教師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4)學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利用書上的插圖做輔助,引導學生們用不同的情緒演唱不同的四個季節,并唱好此首歌曲。
(三)為歌曲編創表演。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春、夏、秋、冬”描繪不同季節的四幅圖。
2.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怎樣用自己的形體動作,肢體語言來描繪這四個不同的季節。
3.分組展示他們創編的動作。
4.找出四組(按季節)表演貼切的組,隨著音樂表演。
5.教師組織學生合作表演。
(1)四組同學表演四個不同的季節。
(2)教師和其它的同學們演唱歌曲。
(3)以《四季童趣》為主題A,組成回旋曲式。
A→春→A→夏→A→秋→A→冬
6.請同學之間相互,取長補短。
(四)本節課的收獲。
1.更深的了解了四季不同的特點。
2.學會了一首活潑,歡快情緒的歌曲《四季童趣》。
3.初步了解了回旋曲式,而且是在大家共同合作中學會的。
《童趣》教案 篇14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范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X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2、詞語積累:
余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于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斗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X。)
5、反復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背誦后,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3、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欣賞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變化。
2、嘗試用打擊樂器表現歌曲。
活動重點:欣賞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變化,嘗試用打擊樂器表現歌曲。
活動難點:欣賞歌曲,感受歌曲力度的變化,嘗試用打擊樂器表現歌曲。
活動準備:
1、課件。
2、各種打擊樂器。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教師:一年四季,你喜歡哪個季節?說一說自己的理由。
2、教師:不同的季節都有一些好玩的游戲,你們知道有哪些嗎?
3、教師播放課件中的春、夏、秋、冬,讓幼兒通過課件,形象地感受不同季節中有特色的游戲活動。
二、欣賞歌曲
1、教師播放課件,幼兒看課件,整體欣賞這首歌曲。
2、教師:聽一聽,這首歌曲里面是怎么描繪春夏秋冬的?可以分別做哪些事情?這些事情你又做過嗎?
三、表演歌曲
1、教師再次播放課件,幼兒看課件,整體欣賞這首歌曲。
2、教師再次播放課件,幼兒跟著音樂嘗試用打擊樂器表演歌曲。
3、難點節奏和旋律的地方,注意休止符和切分音,教師利用打擊樂器重點練習。
4、教師可引導幼兒創編舞蹈動作來表現歌曲。
《童趣》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夠用輕快而甜美的聲音表達歌曲,感受歌曲
中在四季中天真爛漫的歡樂情景,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情趣與熱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創設學習歌曲,激發音樂情感,體會歌曲所描繪
四季美麗的景色和童年樂趣,能運用自己的動作來表達歌曲意境。
3、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準確感受節拍(休止符),能與同學合作初步感知
二聲部聲響。
教學難點:節奏的準確和休止符的停頓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授
1、謎語引入(媒體出示謎語)
師:上課之前老師獻給大家猜個謎語:有個伙伴真奇怪,每年忙著轉不完。轉得大地變新顏,轉得人們換新衣。聰明的你們能告訴我這個朋友是誰?(出示“四季”)
2、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3、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一說你喜歡的季節,為什么?
師:其實,每個季節都挺有趣的,不是嗎?請看······多媒體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畫面(配背景音樂四季童趣伴奏)。
師導入:春夏秋冬是那么多姿多彩,其實春夏秋冬里還有許多童年的趣事
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到春夏秋冬里去尋找四季的童趣。(出示“童趣”)
師:(初聽歌曲)請欣賞歌曲《四季童趣》。欣賞后告訴大家,歌曲當中有
哪些童年趣事,邊聽邊用你的動作或者表情來告訴大家。
生:放風箏。。。。。河邊嬉戲。。。。。摘果子。。。。。。玩雪橇。。。。(依次播放四幅圖片)
師:看著這些孩子們玩的那么開心,我們也跟著他們開心的拍手再體會一下童年的快樂吧!(聽歌曲第二遍,學生拍手伴奏)
師:看起來大家聽得很開心,誰能用四個表示溫度的詞來說說對對應的四,(溫暖的春天、炎熱的夏天、涼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說的真好,不如我們一起來學學這首歌?
生:。。。。。
師:請大家翻開書P,首先請同學們自己看看曲譜,邊聽邊試唱一下,看
有哪些節奏是你覺得難唱準的,圈起來告訴老師。(播放歌曲)
《童趣》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表現少年兒童在四季中天真爛漫的歡樂情景,抒發他們對生活的情趣與熱愛。
教學重點:
能夠完整流暢地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節奏的準確
課型:
唱歌綜合課
課時:
一課時
教具準備:
風琴、錄音機、多媒體課件、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唱師生問好歌(做手勢)。
二、復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蘇珊娜》。
三、新課教學:
1、導入:(師)現在是什么季節?(生答)
一年有哪幾個季節?(生答)
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答)
師:其實,每個季節都挺有趣的,不是嗎?請看······
多媒體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畫面(配背景音樂)。
師隨畫面朗誦:春天,小草吐綠、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爭奇斗艷,是最富有生機的季節;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們喜歡,因為他們可以游泳、打水仗了;秋天,那可是豐收的季節,滿山的紅葉、沉甸甸的果實,透出的是豐收的喜悅;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皚皚、銀妝素裹,別提有多美了。
板書:四季童趣
2、多媒體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學生聆聽,感受歌曲總體情緒。
3、學唱曲譜:
(1)難點節奏及旋律練習
(2)教師范唱旋律,學生輕聲跟唱。
(3)學生跟琴模唱旋律,教師在重點處加以引導。
(4)拍手齊唱旋律。
4、歌詞學習:
(1)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2)跟錄音哼唱歌詞;
(3)跟琴演唱歌詞(前奏休止符拍手表示);
(4)有感情地分甲、乙組演唱歌曲(注意力度記號)。
5、表現歌曲:
(1)喜歡繪畫的同學拿出彩筆、圖畫本,畫出心中最美的季節(四季各選一幅最好的貼在黑板上);
(2)喜歡舞蹈的同學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創編舞蹈;
(3)喜歡器樂的同學可利用短暫的時間練習演奏歌曲;
(4)喜歡聲樂的同學可聚在一起探討怎樣表現歌曲。
(時間均為五分鐘)
6、各組成果展示。
7、教師小結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