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通用14篇)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
一、學習目的:
1、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正確朗讀翻譯全文,重點理解表示時間的詞語。
4、揣摩語言,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并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5、通過想象,關鍵抓住口技表演的藝術構思,深入思考,體會文章的精彩片斷。
二、學習步驟
(一)整體感知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
在中華民族燦爛多姿的表演藝術寶庫里,就有這樣一顆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聲音模仿大自然及人類生活的萬事萬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口技》一課,就記敘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藝術家的一場精彩的表演。同學們讀后一定會有如治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二)了解作者、出處。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三)朗讀全文,注意劃出不會讀、讀不準的字,并標上注音。
少頃(shǎo )犬吠(fèi )囈語(yì )夫叱大兒聲(chì)夫齁聲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間(jiàn)曳(yè)屋許許(hǔ)聲 幾欲先走(jī)
(四)了解全文大意及結構。
很明顯,全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記敘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來敘事的。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口技表演的時間、地點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氣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繪口技表演的精彩場面。
第三部分:第5段,寫表演結束,再次強調所用道具的簡單。
(五)研讀第一部分。
1、朗讀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點、道具、氣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寫表演的場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這些數字的運用有何作用?
說明表演地狹小、道具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②“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句說明了什么?
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無敢嘩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點詞句。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放置 會:恰逢,正趕上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譯文:京城里有一個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圍幕,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六)文章的第2、3、4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的聲響,聽讀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夢中驚醒。(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后的喧鬧情景。)
(2)第二場景:漸入夢鄉。(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3)第三場景:火起群亂。(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順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聲音?
這一部分,作者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描摹,請同學們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遙聞……既而……當是時……未幾……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個場景的聲音從“深巷犬吠”開始.寫到屋中四人的不同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個場景“夫聲起”、“婦夢中咳嗽”說明一家人由醒而睡.聲音變小.尤其通過鼠傾盆器之言來襯托屋內的安靜,甚是絕妙。
③第三個場景情形急轉,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婦大呼”、“兩兒齊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兒哭”、“犬吠”,再到各種風火聲、救火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說明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
從三個場面總體來看,聲音變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體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眾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于反襯與贊美藝人技藝高超。
比較第2、3、4段中聽眾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表演者的贊賞,觀眾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
第4段寫聽眾“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4、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最后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峰,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5、這一部分需要重點掌握的字句。
婦撫兒乳 (動詞,喂奶) 手有百指(名詞,手指)
兒含乳啼 (名詞,乳頭) 不能指其一端(動詞,指出)
賓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雖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處:說出
奮袖出臂:卷起 兩股戰戰:大腿
幾欲先走:幾乎、差點兒;跑
(七)朗讀第5段、理解課文結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這一段寫到“撫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向已。”似乎與第1段相重復,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再次寫到道具的簡單,既與第1段相呼應.更是以側面反襯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讓人恍然醒悟,原來一場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1、分析理解:課文除了直接從正面寫表演的過程,還有側面的襯托,哪些地方是側面描寫?有何作用?
側面襯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開頭和結尾部分對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的神情舉止的反應。這樣從正面表現,從側面襯托,生動地表現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帶來的巨大藝術魅力。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眾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么好處?
“造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見”。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制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渲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九)總結全文。
本文正是這樣通過細膩的刻畫描寫展示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贊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十)完成課后練習。
一熟讀課文,根據提示,畫出并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語句。
1表現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①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
2、表現從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響聲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1、①“遙聞深巷中有犬吠……眾妙畢備”,寫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遙聞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寫深夜的寂靜氛圍以及一家四口陸續醒來后的各種聲音;“當是時……眾妙畢備”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語勢,合寫五種聲音,猶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靜夜的喧鬧氣氛。
②“夫聲起……婦夢中咳嗽”,寫聲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表現了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聲起”,寫丈夫由醒到睡;“漸拍漸止”,寫出拍兒聲由大到小的變化,給人一種輕慢的聲感,說明婦人和小兒正慢慢入睡;“微聞”的“微”字,表示聲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聲,盆器傾側聲,婦人夢中咳嗽聲,都很輕微,襯托了深夜寂靜的氛圍。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寫響聲大作,由少而多;“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不能名其一處也”,寫聲音百千齊作,應有盡有。逼真地表現了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先用三個“……大呼”、一個“……齊哭”,繼之以三個“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齊作”“又夾百千……”等句,寫發現火情、火勢漫延和人們救火的情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以及兩組相同的句式“雖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處也”,總寫火場的聲音之多之雜。極力渲染火場的緊張氣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緊急,火勢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亂,猶如置身于救火現場。
二聯系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
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伸頸”“側目”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賓客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稍稍”是“逐漸”“漸漸”的意思,細致地表現了賓客情緒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說明聽眾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難以自持。
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火場,不禁以假為真,完全進入口技表演所營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演出對聽眾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從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2文中前后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么作用?
從文章的結構上看,前后呼應,使文章的結構完整;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會賓客大宴……
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
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
但:只。聞:聽見。
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乳:喂奶嗚:發出嗚嗚的聲音
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漸漸。
5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雖:即使。名:說出。
6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臂出袖,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然后以這些詞語為線索,背誦全文。
少頃 既而 是時 一時 未幾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發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時發生:一時
3表示相繼發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是時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俄而 少頃 未幾
(十一)課外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囈語( ) 夫叱大兒聲( ) 齁聲(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會賓客大宴: 2、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3、幾欲先走: 4、雖人有百手:
三、解釋下列多義詞。
眾賓團坐( ) 手有百指( )
滿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選出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盆器傾側:盆子、器皿翻倒傾斜。 B、會賓客大宴:開會時為賓客擺宴席。
C、群響畢絕:各種聲響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長的屏風。
五、 對下面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A、許多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場都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B、眾多賓客相聚而坐。過了一會,只聽到圍幕中醒木一拍,全場都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C、眾多賓客,團團圍坐,過了一會,只聽到圍幕中醒木一拍,全場都坐下了,很安靜,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D、眾多賓客相聚而坐,過了一會,但是聽到屏障中撫尺一放下,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六、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回答問題。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 。
1、這段文字選自課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滿坐寂然 B、婦撫兒乳 兒含乳啼
C、群響畢絕 眾妙畢備 D、不能名其一處 有名無實
3、在上文中橫線上填上原文語句,并把它翻譯成現代語。
翻譯:①
②
4、從文中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___。
七、課外拓展。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①,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大患。今論功而請客,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請之。
【注釋】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煙火口,相當于現在的煙囪。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鄉:同“向”,從前。④寤:同‘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傍有積薪:柴草 ②客謂主人更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將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項是:( B )
A、幸而得息:很僥幸把火熄滅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們各人論功勞擺座位。。
C、鄉使所客之言:從前假使聽了那個客人的話。
D、焦頭爛額為上客邪?那些頭部燒焦、額頭灼傷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嗎?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災禍臨頭才去搶救。(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然將有禍患發生。)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2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①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可依據“具體~抽象”的原則方法,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領
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調動情緒。
在中華民族燦爛多姿的表演藝術寶庫里,有一顆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聲音模仿大自然及人類生活的萬事萬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
將要學習的《口技》一課,就記敘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藝術家的一場精彩的表
演。同學們讀后一定會有如治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
說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資料,可千萬別錯過,以此調動學習情趣的機會。
二、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課文。
說明:教師范讀一定要準備充分,把握住課文主體部分的語氣、語調,力爭能把學
生帶人描寫的情境當中。
要求:①學生邊聽邊劃出疑難字詞。
②了解課文內容的基本輪廓。
三、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讀、輕讀、放聲讀。
2根據注解掌握有關字詞讀音和釋義,疏通文句內容,有疑即問。
四、教師指導學生落實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犬吠:囈語:叱兒:Chi意少舒:
中間:曳屋:幾欲:齁聲:
2.理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宴:宴請,用作動詞。
②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只。
③當是時:這個時候。
①以為妙絕:以為:認為。絕:極點。
⑤賓客意少舒:稍微,讀shao3。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
⑤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用作動詞。
③幾欲先走:跑。
五、學生齊讀一遍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說明:教師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來啟發學生理清層次。
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口技表演的時間、地點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氣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繪口技表演的精彩場面。
第三部分:第5段,寫表演結束,再次強調所用道具的簡單。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齊讀第1段。
2.學生口述表演的地點、道具、氣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寫表演的場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
這些數字的運用有何作用?
說明表演地狹小、道具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②“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句說明了什么?
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
無敢嘩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七、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完成練習四。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3
一、學習目標:1、把握課文內容,驚嘆我過古代口技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2、體會作者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寫法。3、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認讀、理解、鑒賞與評價等能力二、教學設想1、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點詞語的前提上,借助注釋學生不難通讀全文,而且較容易被口技藝人帶入奇妙的聲音世界。2、通過自讀→討論→點撥式的教學方法,抓住重點問題: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與各自的作用。3、運用表演的方法進一步了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二:教學過程1、導入:“醒木一響,老師上場”(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學會的注意)同學們,在自己的記憶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會用到這種醒木?……升堂斷案的縣官,那叫驚堂木。古代藝人表演用到的開場道具,例如說書的,還有我們今天要來認識的這位——京中善口技者。2、交流預習所得。(1)字(2)詞:歸納一下文中表示“一會兒”的時間副詞(3)全文內容摘要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三個場面: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第2自然段)一家人由醒而夢 (第3自然段)火起后眾人的驚亂惶恐 (第4自然段)(4)一句話說出你讀后感受為口技藝術的魅力所折服驚嘆表演者高超的技藝3、梳理課文緊接著預習交流環節的第4進行提問:作者是怎樣硐摯詡頰吒叱家盞模?/div>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技藝高超的證據來(三分鐘)找出以后,小組討論,看看自己找出來的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討論以后,交流結果:(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藝高(正面)如果我們采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字來說明技藝高,應該是哪個字? 明確:“善”,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后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2)第二段中:第一階段的表演(正面描寫——“遙聞……眾妙必備”“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明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現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為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著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喂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摹寫五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寫)“夫鼾聲起……夢中咳嗽”寫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過程,把聽眾由喧鬧聲引入夜深人靜的境界。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表演效果(從側面表現):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寫)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著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眾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而又對火場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了許多聲音相互攙雜。觀眾表現(側面)“于是……幾欲先走”(5)第五段中:觀眾表現,五個“一”連用,與開頭照應(側面描寫)4、假若把文中這些側面描寫的部分去掉,同學們看,好不好?側面描寫的襯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現手法富于變化,增強感染力。5、文中的這些側面描寫又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文中的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場面表演中觀眾的反應 “伸頸”“側目”,聽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嘆”對表演者的贊賞,進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說明觀眾融入情境 “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已完全進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兩段對道具和氣氛的描寫。6、拓展訓練(1)你會模仿小動物(如鳥、貓、雞、鴨子等)、樂器或其他事物的聲音嗎?7、作業:練筆: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寫你所看過的一段精彩演出。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課文內容,培養誦讀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起表現作用。
3、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并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教師:1993年,有一個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電視臺名牌欄目《曲苑雜壇》中表演系列節目“洛桑學藝”一炮打紅。在“洛桑學藝”中,他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自此一年內,洛桑這個笑星迅速紅遍大江南北。遺憾的是,這位年輕的笑星過早地隕落。1995年10月2日因車禍去世,年僅27歲。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對他的表演記憶猶新。下面我們一起來重溫一下這位年輕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學藝片段,約3分鐘)
教師問:短片中那么多的聲音是怎么來的?明確:都只是憑一張嘴模仿出來的。
問:知道這種技藝叫什么嗎?明確:口技。它是一種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擬各種聲音的傳統民間藝術。
問:洛桑雖然已經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們還能通錄像欣賞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實,口技是一種很古老的民間藝術,可那時不象現在有攝象機,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過文字記載。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場用文字形式記載的口技表演。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環寫的《口技》,把書翻到20課。
二、新授。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場口技表演。(聽錄音)
1、齊讀課文。
2、問:剛才我們欣賞的《洛桑學藝》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簡單的,那么文章中的這位口技藝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問:文中哪一節對此進行了交代?明確:開頭和結尾兩節。
問:按理講對道具的交代只要一處就足夠了,作者為什么要交代兩次呢?
明確:說明口技藝人技術的高超。問:那么這位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表現在哪里呢?
如學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把他放一下,等會再來看。
3、問:課文中的口技藝人模仿了哪些聲音?明確:犬吠欠伸囈語兒啼婦嗚夫叱絮絮,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咳嗽,大呼、齊哭、百千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等。
問:這么多的聲音都是同一個場景中發生的嗎?明確:不是,三個場面:
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一家人由醒而夢。
火起后眾人的慌亂惶恐。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第2節。問:這一節中大家對那些詞句在理解上還感到困難?(學生質疑,相互幫助解決)如無疑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5
在整個教學中,我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發散性地思維,將自己作為一個引路者,給予學生提示和指導,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生生、師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但在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也是很多的,特別是在品讀的環節,只有一部分的同學能夠在老師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學仍舊沒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還有一個長久以來就出現的不足—— 表達,很多同學他知道意思,但就是無法組織出語言來表達,在這些方面需要努力。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6
七個一工程·一篇案例
一句有悖傳統的翻譯
——記《口技》教學片段
南川三中初一年級 堯彬
《口技》一文,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地描寫,結構層次清晰、有條不紊,極好地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教學時亦應抓住其結構和語言的特點進行教學。但上過本文,有一個鏡頭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師: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生1:“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說明賓客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并感到滿意,“默嘆”一詞表明賓客還能意識到這是口技表演,雖已入神但還能自持。
生2:“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現了賓客也隨口技表演內容由緊張到松弛的漸變過程,也說明賓客逐漸難以自持。
生3:“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賓客驚慌欲逃的神態、動作,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
生4:我認為賓客不是要逃跑,而是去救火。
(嘩然)
我當時也懵了:是我看的資料不全嗎?不權威嗎?但在我的記憶中是翻譯成的“幾乎想爭著逃跑”呀!隨即,我讓學生展開討論,自己卻趕緊翻閱資料。但事實就是這樣:《教師教學用書》中譯為“幾乎都想爭先恐后地逃跑”,《文言文全解》、《教材全解》、《點撥》等中都譯為“幾乎想搶先跑掉”之類的,無一是譯為去救火的。
我暫不表明觀點,讓學生自己表決。結果各有理由:
認為是逃跑的理由是:眾多資料書中是這樣的翻譯,古漢語字典上的“走”也是解釋為“跑,逃跑”。因為此時賓客已不能自持,所以在火災面前表現出逃跑心理是符合事實的。
認為是救火的理由是:救火救人是發生火災后賓客們應立即想到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文中的“奮袖出臂”一詞也表明賓客們準備大干一場。“走”是解釋為“跑”,但不是“逃跑”,而是跑去舀水,同時也表明了賓客們不能自持的境界。
不用說,我贊成了救火的觀點。因為我們的教學,不只是欣賞文中壯觀的場面,體會寫作的精妙,更要培養學生做人素養。至于是否改變了原文本意,我想林嗣環在天之靈也不會過多指責吧。
2005/6/13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2、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2、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聲責罵)
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卷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兩(個)兒
百千(個)人百千(條)犬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已”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8
學習目標:1、 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生字的音、形、義并弄通課文大意;2、 以時間詞為依據理清文章結構造并復述課文;3、 學習已時間為順序的寫作方法并完成一篇習作。學習過程:一、結合課下注釋,完成文學常識填空1、《口技》作者 , 福建人;2、《口技》選自 是 代 編選的筆記小說。二、聽錄音,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看拼音寫漢字 囈語 hōu ( )聲 曳 嘩叱 中間 幾欲 許許三、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釋下列詞語會賓客大宴 眾賓團坐 但聞 滿座寂然 既而 一時 未幾 意少舒 中間 力拉崩倒 曳屋許許聲 雖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處 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 四、找出文中的時間詞,小組討論爭取找的完整并分類 .1、表示突然發生
2.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
3.表示兩事相繼發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五、組內推舉同學按時間順序復述課文作業:用時間順序把剛才欣賞的口技表演寫出來,300字左右
上一篇:林嗣環《口技》練習2
下一篇:河大版《口技》教案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
1、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學知識。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二、能力訓練
1、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條理清晰地復述三個場景。
三、德育學習
認識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以及豐富的表現力
【教學重點】
1、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描摹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
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字的音:
嗣(sì)頃(qǐng)傾(qīng)囈(yì)絮(xù)
叱(chì)齁(hòu)間(jiàn)許許(hǔ)曳(yè)
幾(jī)
2、閱讀課文,根據注解翻譯全文。
二、導入
1、讓學生聽一段口技錄音。
討論:這段聲音像什么?中間表現了什么情節?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下剛才所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人能學一下。
學生發言,明白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讓學生表演一下,創造一下氣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在長期的生活中觀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欣賞的。
3、作家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 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課
1、聽讀課文,注意節奏,語音、語氣,領會作者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3、再次朗讀課文。
4、小結:本堂課我們了解了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并且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5、布置作業:
⑴思考: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的是哪幾段?寫了幾個場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⑵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括號里: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生:( )
表示同時發生:( )
表示相繼發生:( )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全文,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口技過程中的幾個場景。
二、正課
1、提問:課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個字?
討論并歸納:“善”
2、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
討論并歸納:是第二、三、四段,寫了3個場景
3、請三位同學分別復述這三個場景。
4、分析三個場景。
提示:學生可以注意表現時間的詞語
⑴第一個場景:夜深人靜,一家人驚醒的場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遙聞 遠→近
便有 外→內
夢中驚醒 既而 小→大
當是時 分→合
一時齊發
⑵第二個場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再次入睡:未幾 大→小
微聞 密→疏 以動襯靜
⑶第三個場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忽 小→大
俄而 響聲齊作
火起群亂 中間 百千齊作
又夾 無所不有
5、這三個場景描寫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還有其它方面的描寫嗎?如果有,請找出來!
討論并歸納:有,寫了聽眾的反應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意少舒,稍稍正坐,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6、這些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側面描寫,作用是烘托口技藝人技藝高超
7、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8、提問:在這三個場景中,作者除了描寫口技者高超技藝和聽眾的反應外,作者有沒有直接進行評論?
討論并歸納:有,中在第二段中說“眾妙畢備” ;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
9、提問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兩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的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總結: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11、知識拓展:課外閱讀《老殘游記》選段《絕唱》,小說中有些精彩的音響描寫,揣摩兩文中有關語句。
12、布置作業:
再次聽口技錄音,現場寫作,試寫一段描摹音響的文字。
五、板書設計
口技
林嗣環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0
老新鎮徐李中學 龔文虎 王能坤
新教材語文初中版七年級下冊有一名篇《口技》,何為名篇,其一,選入中學教本時間之長,其二,內容精典耐讀。
上課時,我按照學文言文的五步(朗讀、翻譯、積累、理解、背誦)授新。說到文中的“婦撫兒乳”一句,課本注釋“撫”為“撫摸、安慰”的意思,但通過學生的直譯后,它變成了“輕輕拍拍打”的意思。
往常的經驗,我會對這些疑問進行照書“處理”的決定,但又想,學生說的有道理。
經過工具書的查找及結合特定的語境來考慮,學生的分析有道理。“撫”的古義除“撫摸、安撫、撫慰”之外,還有“拍”的含義,而“拍”恰好能解釋課文中“撫”的意思。《古代漢語》指出:“撫,本義是用手輕輕地按著或拍著”。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詞語的意思可有不同類型的選項,《赤壁之戰》中的“撫”顯然是“撫慰”或“安撫”的意思,而《核舟記》中的“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直背”的“撫”,顯然是“按著、撫著”的意思。但“婦撫兒乳”中的“撫”不同,它是一個動詞,口技是一種靠聲音表演,聽眾只能聞其聲。“撫摸、撫慰”是一種“愛意”的表達,不是有聲響的動作,是聽不到的。所以說只能理解為“輕輕的拍著”之意。
“撫”字的解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過程 不能死搬硬套,要合理的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豐富多彩。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⑴了解與《口技》有關的知識,了解作者林嗣環等文學常識;理解課文內容,領略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理解、積累“會、少、間、名、奮、畢、幾”等文言詞語,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詞語(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許許等),辨析表示時間的詞語(如:少頃、既而、是時、未幾、忽、俄而等);順暢朗讀全文。
⑵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揣摩語言,賞析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
⑶感受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湛奇妙,激發熱愛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弘揚民族文化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口技”表演條理井然、細膩生動的記敘與描寫。
難點:多方面表現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文敘述流暢描寫生動的特點,擬用以下幾種方法實施教學:
誦讀體悟法;譯述品評法;討論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及示范朗讀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相關知識,反復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字詞,理清敘述思路,努力譯述課文。
教學步驟:
1、導語激趣
(錄音機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帶)同學們,你們聽到了什么?用你的語言簡單描述一下。(學生描述老師點評)是啊,陽光明媚的春光中鳥兒歡快的百囀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間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兒咩咩的叫聲,還有牧童悠揚的笛聲,多么美好動人的春光圖阿!其實這是口技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借助簡單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種聲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學習清代林嗣環寫的《口技》,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會有身臨其境之感,你會領略到這種傳統技藝的無比美妙。
2、走進文本
⑴預習檢查,反饋自學情況。
①多媒體顯示,給加點字注音。
少頃(shǎo)囈語(yì)曳(yè)屋許(hǔ)許聲幾(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間(jiàn)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2
閱讀提示
林嗣環,字鐵崖,清朝福建晉江人,順治年間進士。
你聽過口技嗎?這是一種傳統技藝,是藝人長期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的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的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這篇文章既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練習
一 作者對口技的表演、繪聲繪色,摹寫逼真。請將課文中兩個場景所表演的聲響填寫在括號內,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話。
第一個聲響場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過程。
1.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小及大。
( )
2.由大及小,微聞余響。
( )
第二個聲響場景,表演一次從失火到救火的情況。
1. 由微弱而喧鬧,由簡單而紛繁。
( )
2.百千齊作,應有盡有。
( )
二 課文里表示時間的詞語,既表明事件的時間關系,也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請把這些時間性的詞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按照下邊的分類填在橫線上。
1.表示突然發生
2.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
3.表示兩事相繼發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個時間之內發生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三 下邊列出課文里的三個短語,每個短語又附有三個短語。分別指出所附三個短語里加黑的詞,哪個跟課文短語里同一個詞的用法相同。
1.眾妙畢備
畢業典禮 畢生精力 丑態畢露
2.賓客意少舒
心情舒暢 動作舒緩 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處
莫可名狀 至理名言 有名無實
四 你聽過口技表演嗎?如“火車進站”“軍營的早晨”“歡度國慶”“蟲鳥鳴叫”,或者別的什么,如記憶猶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話,在班上摹擬一下。
五△自讀課文里劉鶚的《絕唱》,是描述說書的,把它和《口技》比較一下,兩篇文章內容的安排上有什么異同?
六 背誦全文。
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余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
劉鶚《老殘游記》
作 文 訓 練
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造橋是為了過河。如果把“過河”比作說明目的,那么“橋”就是說明方法。沒有作為說明方法的橋,過河的目的就是空話。恰當的說明方法就好比一座比較理想的橋。恰當,是指能夠恰如其分的說明事物或事理。課文里用到的說明方法都可以比作理想的橋。比如用“游擊戰、陣地戰”這種分類法來說明沙漠進攻人類的方式,用的就是恰當的說明方法,因為它準確而醒目。《統籌方法》主要是用圖表來說明統籌方法的作用,圖表這種說明方法用在這里也是十分恰當的。如果改用文字說明,不知要增加了多少篇幅,而且還不如用圖表說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讀了《口技》,使人感到摹寫狀貌給人的感受是形象的、具體的。本單元的課文都可作為說明方法用得恰當的范例。
本單元的作文訓練是說明事物的方法。自然,采用什么說明方法,取決于說明的目的和事物的特征。
參考題目
一 看圖作文
充分運用圖示的知識,針對某些青少年挑食的不良習慣,寫一篇說明文。題目自擬。
身體的生長和發育需要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是身體熱量(即能量)的主要來源;脂肪是另一個重要的熱量來源;礦物質中的鈣、鎂、磷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二 給材料作文
1.這里有三種有關海市蜃樓的材料:第一種材料是新華社濟南的新聞報道;第二種材料是對海市蜃樓現象、形成原因和觀察者的感受的說明;第三種是海市蜃樓目擊者的所見所感。請你根據三種材料,寫一篇說明文。題目自己確定。
(一)
據新華社濟南6月19日電(記者 劉關權)山東電視臺記者孫玉平在國內首次拍攝到海市蜃樓的現場實況,18日晚在電視臺播出,山東觀眾大飽眼福。
這次海市蜃樓發生在被稱為人間仙境的蓬萊閣對面海域。從17日下午14時20分延續到19時左右。從蓬萊閣向北望去,在長達100多里的遼闊海面上出現了種種奇觀,忽而是多孔橋般的奇景,忽而顯現出從未見過的島嶼。其間有清晰的高樓大廈,周圍有冒煙的煙囪,在波濤萬頃的海面上展現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無數游人涌向海邊競相觀看。
據悉,這段錄像將送中央電視臺播放。
(二)
海市蜃樓是光的折射產生的一種現象。夏天海面附近的溫度比高空低,空氣由于熱脹冷縮,上層的
示意圖:海市蜃樓
空氣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氣稀疏,遠處物體反射的太陽光,在射向空中的過程中,由于空氣疏密發生變化而折射,逐漸向地面彎曲(示意圖),進入觀察者眼中,逆著光線望去,就覺得好象是從海面上空的物體射來的一樣。
(三)
記得是春季,霧蒙天,我正在蓬萊閣后面拾一種被潮水沖得溜光滾圓的鵝卵石,聽見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滿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隱隱露出一帶漁村。山巒時時變化,一會兒山頭現出一座寶塔,一會兒山洼里現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動著許多黑點,影影綽綽的,極像是來來往往的人馬車輛。又過一會兒,山巒城市漸漸消散,越來越淡,轉眼間,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見了,原先的島嶼又在海上現出來。
(節選自楊朔《海市》)
2.參考下邊有關老鼠的一些資料,自擬作文題。
(1)老鼠能鉆過不到本身1/4大小的洞;從五層樓高處摔下來也安然無恙;嗅覺及得上警犬,因而美國警方曾馴養一些老鼠來檢查嫌疑分子的行囊,他們靈快地鉆進鉆出,一會兒就能得出準確的結論 ,所以竟被人稱為“老鼠警官”。
(2)鼠是一種形態猥鎖、行動鬼祟的動物。在漢語里有許多關于鼠的成語,如鼠肚雞腸、過街老鼠、鼠目寸光、獐頭鼠目等等,無不帶有很強的貶義,人們對它的憎惡之情溢于言表。事實也是如此,這種繁殖力極強的動物什么都吃,全球每年約1/5的糧食填進它的囊腹,而且還要給人類帶來包括鼠疫在內的20多種致命的疾病,是人類不共戴天的大敵。
(3)老鼠的壽命很短,平均年齡只有兩歲到兩歲半,活到三歲的已經十分衰邁;個別活到四歲或五歲的,那真是鼠界的“老壽星”了。
(4)有人計算,一對大家鼠在一年之內連續繁殖,如不計算死亡的個體,它們的子孫后代可以達到3.5億萬只以上。
(5)仔細觀察過老鼠出洞覓食的人有過這樣記載:“ 老鼠的感覺是很靈敏的。出洞時,開始總是沿著墻壁或其他物體的邊沿行動,漸漸跑向中央地帶,邊嗅邊跑,不時舉目四顧,傾聽動靜,如果遇到聲響,就迅速地躲入一個角落,等過一些時候,再開始活動。如果幾只老鼠同時出洞,常是身體較小的幼鼠走在前面,大鼠跟后面。”
(6)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新鼠夾和一只打死過老鼠的鼠夾,放上誘餌支在老鼠多的地方,從暗中觀察老鼠來尋食的情況。結果發現帶有鼠味的鼠夾一樣能吸引老鼠,當打死老鼠的時候,立即把死鼠拿掉,再放上誘餌,繼續捕打,竟在兩小時內連續打死四只老鼠,可見老鼠并沒有什么“靈性”。
(7)褐家鼠又稱溝鼠、大家鼠、挪威鼠、體型較大,體長約160-210毫米,粗壯,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鼻端鈍圓,耳短而厚,向前折不能達到眼部,尾較粗,尾長短于體長,主要在夜間活動,以清晨、黃昏活動最頻繁。
(8)小家鼠,又稱小鼠、鼷鼠、小耗子,米鼠仔,體型小,體長約60-80毫米,毛色變化較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褐色,腹毛由灰白至灰黃,鼻尖而短,耳向前折不能達到眼部,尾長與體長相當,上頜門齒從側看,有一明顯缺口。
(9)鼠類的適應性很強,從寒冷的高山到干熱的沙漠,從茂密的森林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從農村到城鎮,都有鼠類棲息。
(10)鼠的食性因鼠種、食源和環境而不同。野鼠嗜食植物的種子、莖葉及蔬菜瓜果等,家鼠食性雜。鼠的食量因個體大小而異,每天的食量約占自身體重的1/10。一只褐家鼠每天約食25克左右。
(11)鼠類在干燥食物豐富的地方,易被含水分多的食物所誘;反之,在含水分食物豐富的地方,易被干燥的食物所誘。
(12)家鼠和部分野鼠主要在夜間活動,白天偶而出來。野鼠中的黃鼠和旱獺等則是白天活動。
(13)鼠類的活動多循一定的路線,如褐家鼠常沿墻根、墻角、夾道行走,在這些地方形成明顯的跑道。
語文活動
作業 修改:中心句有毛病
中心句出現毛病,不外乎以下三種:一、中心句嫌“小”。就是說,中心句表達的意思不能概括支撐句所表達的全部意思。二、中心句嫌“大”。就是說,中心句表達的意思,超出了支撐句所表達的意思。三、中心句和支撐句矛盾。就是說,中心句和支撐句所表達的意思不一致。分析下邊的例子,說明它們各屬于哪一種情況,怎樣修改才好。
1.大森林里居住著許多松鼠。松鼠是一種精明強干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身段修長。玲瓏的小臉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的好像檫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可以一直翹到頭頂上,顯得格外漂亮。
2.提高閱讀能力,要靠多讀和細讀。讀一本書,讀一篇文章,都必須一字一詞一句仔細地讀,必須考究一字一詞一句的含意。這樣讀一本書就有一本書的收獲,讀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獲。細讀,最初是不習慣的。要養成細讀的習慣,就要嚴格勉強自己去認真讀,才能把書中文中的東西融化,只有融化,才能達到熟練。也可以說,細讀的過程就是勉強、融化、熟練的過程。堅持個過程,久而久之就可以打下閱讀能力的良好基礎。
3.學習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晉朝的王羲之,從小潛心學書法,開始從點橫撇捺練起,重視基本功的訓練。他進行這種訓練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長期堅持。天長日久,洗筆處池水都變黑了。最后,成為大書法家。世界跳高冠軍朱建華。所以能取得好成績,也是靠扎實的、持久的基礎訓練。他在176次訓練當中,徒手跳躍1.5萬多次,負重跳躍7300多次,半蹲和深蹲的負重量共達20多萬公斤……這僅僅是些數字嗎?不,這里就滲透著朱建華抓緊基礎訓練的心血和汗水,記錄了他長期堅持刻苦鍛煉的戰斗歷程。
4.怎樣才能當好我們這個社會的合格的中學生呢?要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要學好各門功課,打好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要有健康的體魄,一定的體育活動能力。要有
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總之,要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展。
5.各人說話有各人的習慣。因而停頓的情形不同。比如,有的人說話特別慢,停頓的地方就必然多;有的人說話特別快,停頓的地方就很少。其次,在不同的場合說話,停頓的情形也會不同。比如,在較大的集會上的講演,為了使人聽得清楚,常常說得較慢 ,聲音拉長。在感情激動時,說話也跟平時不同,停頓特別多或特別少。再次,為了清楚地表達意思,一句句話里往往需要不同的停頓,否則,話里各部分的關系不明白,別人就會聽不懂。總之,說話的停頓是不同的。
6.我從小到初二,已經學了八年語文。我在小學階段,成績不怎么好。到了初中我聽老師的指點,注意了多讀和多寫。多讀,就是認真學好語文課本的范文,還經常在課外閱讀一些名著,閱讀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多寫,就是做好課內作文,還每天記日記,經常寫讀書筆記,多替班級、學校的黑板報寫稿。近一年來,我的語文成績開始提高了。這樣看來,確實應當多讀多寫。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數學
1、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學知識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能力訓練 1、提高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條理清晰地復述三個場景
二、教學重點:
1、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如聞其聲的描摹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1、堅持以“讀”為本,加強閱讀指導,
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3、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四、教學時間: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sì) 頃(qǐng) 傾(qīng) 囈(yì) 絮(xù)
叱(chì) 鼻句 (hòu) 間(jiàn) 許許(hǔ) 曳(yè)
幾(jī)
2、閱讀課文,根據注解翻譯全文
(二)導入
1、讓學生聽一段口技錄音
討論:這段聲音像什么?中間表現了什么情節?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敘述一下剛才所聽到的聲音,有沒有人能學一下。
學生發言,明白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讓學生表演一下,創造一下氣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在長期的生活中觀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讓我們看看古人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欣賞的。
3、作家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張潮編選的筆記小說。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課
1、聽讀課文,注意節奏,語音、語氣,領會作者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 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3、再次朗讀課文
4、小結:本堂課我們了解了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并且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5、布置作業:
1、思考: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的是哪幾段?寫了幾個場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生:
表示同時發生:
表示相繼發生: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全文,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口技過程中的幾個場景。
(二)正課
1、提問:課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個字?
討論并歸納:“善”
2、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
討論并歸納:是第二、三、四段,寫了3個場景
3、請三位同學分別復述這三個場景。
4、分析三個場景
提示:學生可以注意表現時間的詞語
①第一個場景:夜深人靜,一家人驚醒的場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遙聞 遠→近
便有 外→內
夢中驚醒 既而 小→大
當是時 分→合
一時齊發
②第二個場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未幾 大→小
再次入睡:
微聞 密→疏 以動襯靜
③第三個場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學生討論:作者是如何寫這段“聲音”的?
討論并歸納:
忽 小→大
俄而 響聲齊作
火起群亂 中間 百千齊作
又夾 無所不有
5、這三個場景描寫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還有其它方面的描寫嗎?如果有,請找出來!
討論并歸納:有,寫了聽眾的反應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意少舒 稍稍正坐
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6、這些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側面描寫,作用是烘托口技藝人技藝高超
7、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贊美了藝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8、提問:在這三個場景中,作者除了描寫口技者高超技藝和聽眾的反應外,作者有沒有直接進行評論?
討論并歸納:有,中在第二段中說“眾妙畢備” ;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處”。
9、提問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兩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的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總結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
11、知識拓展:課外閱讀《老殘游記》選段《絕唱》,小說中有些精彩的音響描寫,揣摩兩文中有關語句。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口技》教案設計的全部內容。
七年級語文下:《口技》設計 篇14
《口技》一課,我嘗試運用辨讀式教學方法,它是以引導同學朗讀為主要手段,通過從不同角度反復朗讀,以達到辨析字詞、積累知識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讀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讀;在領會中積累,在積累中記憶。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得好,能使課堂模式富于變化,調動同學積極參與,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然而,我在本節課教學中收獲的卻是失敗,下面以局部教學片段為例加以詮釋:
師:速讀全文,進行信息搜索,找出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
生1:“以為妙絕”和“群響畢絕”中的“絕”意思一樣。
師:這一組詞中的“絕”是屬于一詞多義,而不是同義詞。
生2:“賓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對同義詞。
師:有哪位同學懂得這兩個詞的意思嗎?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漸漸”的意思。
師:可見,這兩個詞不是同義詞,請同學們繼續找……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直到下課的鐘聲敲響,全班居然沒有一位同學能找出一組同義詞,課堂氣氛煞是沉悶,因為沒有師生互動,更談不上生生互動,有的`只是老師臨下課時的草草收場,有的只是同學呆坐那兒被動的聽。
課后,我反思這堂課的教學行為,首先是讀得不夠,因為沒有充沛的朗讀,對課文很不熟悉,同學自然找不到同義詞,更談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讀式教學,老師要對同學的預習進行必要的指導,比方要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做好讀書卡片,上課時才干收放自如,資源共享,既不費時又能環環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同學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要進行辨讀時,才有章可循,才不會欲速則不達。
更深層次的考慮,辨讀式教學在系統復習中,也許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手段,因為它可以進行分點式或拉網式訓練,如讓同學進行同義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歸納、辨析。這樣,每一個知識點,形成一個積累板塊,思路清晰,步驟鮮明,同學學起來有條理性、系統性,記得牢又記得全面。而在平時的新課教學,很難做到由朗讀帶辨析,更談不上由淺入深的知識積累。本節課辨析同義詞教學環節,同學連一組同義詞都找不到,外表上看很不可思議,其實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教師沒有讀懂這種教學方法的要領,是教師自身的教學思路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