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精選14篇)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學習重、難點:
1、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2. 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四、學習方法:朗讀學習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學生小組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課前準備 :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行道樹
學習過程: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并簡要陳說理由。
三、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四、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
2、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六、課內練習:閱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后地萌發出來。她那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著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沖風冒雪地生長著,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艷,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扎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蘊著醇香,香氣彌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著她采蜜。馳譽中外的“紫云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里,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著,敢斗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艷,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征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里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里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范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七、教師小結:
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注音: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 墮落: 繁弦急管:
點綴: 深沉: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學習過程:
一、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2、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么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三、自由發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歡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復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于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2
【課堂實錄】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我們班蘭天同學畫的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內容。
男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
師:說得不錯。哪位同學還能說得再細致具體一些呢?
女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樹。
師:說得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
女生答:喜歡。
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嗎?
全班答:喜歡。
師:同學們,你們為什么喜歡呢?是喜歡蘭天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學生笑,有人說“都喜歡。”)好,那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師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練習,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朗讀課文,讀的時候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讀完后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學生讀完課文后,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
生: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生:本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自述。
師:好!兩位同學分別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來談,很不錯。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學生自由朗讀,并在書中圈點勾畫,很快,又有學生舉手)
生(1):我最喜歡第3自然段,因為這段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的痛苦是它自己選擇的。
師:你能把這段讀給我們聽一聽嗎?
(生(1)朗讀第3自然段,讀完之后全班鼓掌)
師:讀得真好,同學們的掌聲是給你最高的評價。(全班同學再次鼓掌)我們再請一些同學來談一談,讀一讀。
生(2):我最喜歡第2自然段。它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生長的環境。我喜歡其他樹生長的環境,更喜歡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它懂得奉獻。
師:說得太好了。你把這段也讀一下吧。
(生(2)朗讀第2自然段)
師:她讀得如何?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3):她讀得沒節奏,沒感情,聲音小。
師(笑):哦,是這樣的嗎?你給我們讀一讀吧。
(生(3)朗讀第2自然段,讀后,學生鼓掌)
師:讀得好!朗讀不光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還要有感情,語調抑揚。下邊的同學可得多注意朗讀要求,向他學習啊。請同學們繼續談。
生(4):我喜歡最后一句。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是憂愁而快樂的樹。
師:你讀來聽一聽。
(生(4)讀。全班掌聲鼓勵)
生(5):我喜歡第5自然段。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生(5)朗讀第5自然段。同學鼓掌。師環視教室,無人舉手,便再次強調朗讀的要求,然后要學生再齊聲朗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師:下面我們要進入攻堅階段,對內容進行具體探究。大家還是按四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
(學生分小組學習,老師行間指導,約5分鐘后)
師:現在請各組把你們“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集體探究。
生(1):我們的問題在第3自然段。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太有深度了,我們得好好探究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你們對這個問題的探究?
生(2):就是說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生(3)(補充):因為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
師:在課文中能找出描寫痛苦的詞語嗎?
生紛紛答: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
師:很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這份痛苦帶來怎樣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補充):“勤生綠葉”“獻出濃陰”。
生(6):給市民帶來快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加點的詞語系板書部分,下同)
師:剛才有同學說了“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行道樹的這份深沉與痛苦就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是什么精神的體現?
生紛紛答:“以苦為樂”,“奉獻精神”
師:對啊,是“以苦為樂”的精神,是“奉獻精神”,那么,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偉大的人”。
生(8)(補充):“大寫的人”“奉獻者”。
師:答得太好了。是的,這些人叫奉獻者,行道樹象征了這種奉獻者。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下去搜集一下,寫在素材本上。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提問題。
生(9):第2自然段中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墮落”在這里指它們遠離了森林,遠離了它們的伙伴,是行道樹的主觀感受。
生(11):我覺得這里的“墮落”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墮落”不同,它是行道樹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較說的,好像是一種幽默的說法。
(師肯定。學生繼續就“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集體探究)
生(12):我們組認為第4自然段有兩句話不好理解。“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既然是“別人都不迎接”,為什么“我們”去了?
生(13):這是假設。
師:只是假設?能不能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思考。
生(14):因為別人都不去,“我們”就去了。“我們”去是命運安排的,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很好地體現了奉獻精神。
師: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課文中的疑難問題,一定要結合課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說的。這就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同學們繼續提問題吧。
生(15):我們的問題在最后一個自然段,為什么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好像有點矛盾。
師:大家認為這兩個詞矛盾嗎?
生齊答:不矛盾。
師:為什么?談談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為“憂愁”是說它有抖不落的煙塵,人們不重視它,“快樂”說的是它能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生(17):“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是因為“我們”能“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綠陰”,為城市制造清新。
師(指著板書):對,“憂愁”是它奮斗的痛苦,“快樂”是它奮斗的結果。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這時鈴聲響了)
師:今天我們就探究到這兒。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我們下來繼續探究交流。下課。
附板書:
行道樹
張曉風
(象征奉獻者){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獻出綠陰}奉獻精神
【評點】
《行道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改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康念菊老師的這堂課,是我們實驗區初一語文的一堂研究課,它給我們參加實驗的老師很好的啟發,對我們如何進行課改試教提供了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點有:
1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開始時用該班學生的一幅畫引入,讓學生說出畫的內容,這種方法很好。因為這張畫是他們熟悉的同學畫的,他們感到親切,產生了學習的沖動和興趣,這樣一開始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讓學生帶著一種輕松自如的心態進入學習,為教學的開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
過去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喜歡逐段串講,然后歸納中心,并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其實,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只是就課講課,是把一篇整體的美文大卸八塊,搞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學生學來感到枯燥厭煩,這正是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體現,也正是過去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灌輸知識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所進行的語文課改必須摒棄的。康老師的這堂課,就是對過去的所謂的“規律”的反動,它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康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朗讀訓練和對課文的研討,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么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隨時作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康念菊 戴偉)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3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行道樹》為例談談。
《試教通訊》2001年第9期(中學語文專輯)中登載了《行道樹》的課堂實錄和評點,它是作為新教材實驗區的一堂研究課和課改試教較好的范例而出的。這堂課上,學生進入課文一讀完它,“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做出了這樣的歸納:“文章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課堂的一開頭學生就引入到這樣一個狹窄的圈套式的思維中去,還談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實這堂課為什么上成這樣,我也找到了依據。在同一期中刊登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二單元》一文的“單元編寫意圖”中有“《行道樹》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的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語文課本此文的導讀也有:“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句子。這樣看來,老師和學生是否都無所適從了呢?
通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里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系,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于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為什么單單只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說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于“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范圍更大些么?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么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簽,而應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4
初一語文同步輔導教材(第4講)
主講:劉 畛(南大附中 一級教師)
主要內容:
第六課《理想》第七課《行道樹》
學習重點:
《理想》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 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中的劃線字:
蛻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竊p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貪婪lán 怨恨yuàn 鬢發bìn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玷污——沾染 扒竊——盜竊 詛咒——咒罵 寂寥——寂寞 夸耀——夸贊 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 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 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
(3) 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 寂寥:寂靜而空闊。
(5)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 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 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本文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 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10) 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夜生活。
二、 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么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強國富民,振興中華。 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贊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 火”,由“火”到“燈”, 由“燈”到“路”—— 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饑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斗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斗,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歡樂、品嘗著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舍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的奮斗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②關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 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 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領域里傳統的表現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 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斗。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 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著深沉的幸福。
鞏固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讀音全對的一組( )
蛻變tuì 倔強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竊bá 詛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 脊梁jǐ 貪婪nán 怨恨yuàn 鬢發bìn
洗滌tiáo 墮落duò 墜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詞語中有錯誤的一組( )
A蛻變——退化 倔強——堅強 洗濯——洗滌
B玷污——沾染 扒竊——盜竊 詛咒——揍罵
C寂寥——寂寞 夸耀——夸贊 裝飾——莊稼
D墮落——墜落 煙塵——沉淪 忙碌——平庸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 墮落
(2)點綴
4、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句詩的含義?
5、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遷移閱讀
閱讀下列語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 光的贊歌 艾青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光給我們以智慧
光給我們以想象
光給我們以熱情
光幫助我們創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偉
里面更是金碧輝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詩篇
誰讀了能不熱淚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體溫
那些最出色的畫家
描出了色授神與的眼睛
比風更輕的舞蹈
珍珠般圓潤的歌聲
火的熱情、水晶的堅貞
藝術離開光就沒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灣的燈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慶祝勝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閱讀上面的詩歌,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
2、 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 行道樹 (節選)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陰。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座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了過來,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l、作者寫了一篇行道樹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樹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贊美了他們什么精神?
2、行道樹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你是怎樣理解的?
3、劃線句“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4、“仍然固執”表現了奉獻者什么樣的品質?
5、劃線句“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與《理想》中的哪句詩意義相近?
(三)
忽然間,花園的角門開了,一個小男孩飛跑了進來。他沒有看那月光下的萬紫千紅,卻一直跑到松樹背后的一個不受人注意的墻角,在那如茵的綠草中間,采摘著野生的二月蘭。
那些淺紫色的二月蘭,是那樣的矮小,那樣默默無聞。她們從沒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愛的地方,只是默默地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給世界加上點滴的歡樂。
……
月兒行到中天,花園里始終沒有再開始談話,花兒們沉默著,不知怎么,都有點不好意思。
1、在語段中找出一個形容花多,顏色迷人的成語。
2、作者在文中設計一個小男孩采摘二月蘭的細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意義?
3、文章結尾寫到花園里的花兒們“有點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參考答案
鞏固訓練
1、A 2、B 3、(1)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本文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4、這就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饑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所以說,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5、詳見“重點分析”。
遷移閱讀
(一)1、詩人以“光”這個形象為核心,描繪了因為“光”才有的絢麗多彩的世界。 2、因為“光給我們以智慧\光給我們以想象\光給我們以熱情\光幫助我們創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擬人手法。 奉獻者。 寧愿犧牲自我,以苦為樂,把為社會做貢獻視作神圣事業。 2、從現實中人們對綠化、環保的不夠重視方面來回答。 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4、奉獻者執著于神圣的事業,而不在意別人的評價與態度。5、“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三)1、萬紫千紅 2、在選文中點明主旨,借默默無聞的二月蘭歌頌品質謙遜、作風樸素的勞動者。 3、花兒們的千姿百態比不上二月蘭謙遜的美德,贊美了二月蘭的樸實之美。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5
行 道 樹
教學目標 :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2、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
同學們,或許你們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詩一般的語言,老師在課余發現了一篇讓老師非常喜歡的散文,現在先讓我配上音樂給你們讀一遍,好嗎?你們聽聽看,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詩,像一幅風景畫,還是像一曲贊歌。聽完之后,希望同學們談談這篇文章給你的感受,好嗎?
二、 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1、由老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完后談自己的感受(可以從語言等各個方面來談)。
2、師述:同學們說得真好,我相信你們也和我一樣喜歡這篇文章,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課文,題目是《行道樹》(板書課題和作者)(生齊讀作者簡介)
3、師問:從全文來看你們覺得文中所寫的行道樹給你怎樣的感覺?只用一兩句話講講你的感覺,可以暢所欲言。
(生各抒己見)例如:生:行道樹是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師給予肯定的鼓勵:好!幾位同學能根據文章的內容來談自己的看法,很不錯。
三、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師:同學們對文章已經有了整體的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還要深入理解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具體探究。同學們以四人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2、師出示小黑板上的問題:
作為行道樹要有哪些條件?(或行道樹身上體現了什么特點?)
師提示:要根據文意來理解,也就是從哪個詞語或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作為行道樹
要有哪些條件?(或行道樹身上體現了什么特點?)。
師述要求:合作探究時要邊討論,邊劃邊記。(可以熱烈點)
回答問題時話要講完整,還要做到說話要有理有據。
同學在回答時,其余的同學要認真聽,還要邊聽邊記下他所說的要點。
3、(學生分小組學習,老師行間指導,約5分鐘后)同學發言:
(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稍加評議。可引導學生朗讀句子或段落,在這個過程中師注意學
生讀錯的字詞,應及時糾正。)
生1:從“墮落”一詞中能知道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他們的同伴們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們只能在充滿灰塵的城市里。“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這里可以看出
行道樹必須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師:很好,請你帶感情的把你剛才找的句子讀一遍好嗎?(生朗讀)
生2:從“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天獻出濃陰”這句話中的“勤生綠葉”“獻出濃陰”可以看出行道樹有很多樹葉,而且是毫無怨言。所以說
行道樹毫無怨言的生長很多樹葉。
師:他的理由很充分,請全班都大聲的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好不好?(全班齊讀)
生3:從“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理解的孤獨里。但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樹的內心是痛苦的而他們是那么的平凡,他們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樹應該不是高昂著“腦袋”的。
行道樹的樹冠應該是微微低著的。
師:很精彩,大家為他鼓掌。(全班鼓掌)
生4:從“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中可以看出。
行道樹的樹冠不該是低垂著的
師:很好,還有補充的嗎?
生5:從“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中也能看出,盡管人們對城市里這么糟糕的環境感到麻木,樹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它們從來沒有后悔還是為自己能為人們奉獻自己的力量而高興。
師追問: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你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呢?
(學生自由發言)
4、師小結:大家的點評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樹正象征了這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這些人叫奉獻者,他們都是“以苦為樂”的,都具有“奉獻的精神”。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5、板書設計 比賽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把行道樹的特點都概括出來了,現在老師要求大家用簡潔的詞句
把這些特點寫出來,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更好,比如:畫一棵樹,然后在寫
上特點,或可以用箭頭連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組為單位,各派一位代表上臺板演。你們可以推薦一位字寫得比較好的或畫畫的好的同學上來。看看哪一組設計的最好。
(1) 先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上臺板演。
(2) 師生評議,評出較好的板書。(師鼓勵)
(3) 師出示自己設計的板書
四、 拓展延伸、遷移訓練
師: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將選擇在什么環境中生活?為什么?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見,師給予肯定的評價)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呀,不管我們選擇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要有一棵為他人著想的心,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機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
六、配樂齊讀、學生感悟。
七、布置作業 :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業 本上。
2、以《路燈》為題目仿寫課文。3、閱讀張曉風的其他散文。
說課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內容深刻豐富,遣詞造句也很講究,把作者對奉獻者的贊美傾注于行道樹身上,我在教學中運用音樂、圖示等創設情景,通過朗讀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通過討論分析,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導入 和整體感知結合在一起,由老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感受課文,就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內涵時,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討論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化解難點,突破重點。再通過板書設計 ,進一步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最后通過遷移訓練,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由課文聯系實際,激發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6
《行道樹》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品味本文詩一般充滿哲理的語言。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4、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評價形象化的語言,由此感受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法]:
感悟、研討、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5分鐘)
1、結合多媒體,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行道樹作用的認識。
2、簡介作者及其作品的風格。
二、朗讀練習,整體感知。(10分鐘)
1、欣賞配樂朗誦,創設氛圍。
2、欣賞完了文章,哪位同學能用一句話幫老師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內容?
討論后明確:本文主要是在寫行道樹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她富于犧牲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3、散文中有中心句,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嗎?關鍵詞是什么?
(提示:先速讀課文將文中關鍵的句子畫出來,再比較,看哪一句最能概括主旨。)
學生自由回答后明確:“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以第一人稱說說道行樹是什么樣的一棵樹?
參考示例:我是一棵憂愁而快樂的樹。我為人們不珍惜我的勞動、不珍愛生存環境而憂愁,我為能替人類做貢獻而快樂。
例:①、我是一棵無怨無悔的樹……
②、我是一棵不被別人理解的樹……
③、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樹……
5、本文中行道樹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自我犧牲、無私奉獻、心系社會)
三、析一析——質疑探究,深入理解(10分鐘)
1、文章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這種手法,我們可以稱它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那么行道樹的形象和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兩者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② 兩者都為他人放棄安逸的生活。
③ 他們的選擇都是無怨無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們的付出都是不求回報的。綜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樹象征無私奉獻這是非常貼切的,行道樹身上濃縮了奉獻精神的精髓。
四、說一說——演繹教材,情感體驗(15分鐘)
1、請用精彩的一句話寫下你想對行道樹說的話。
例:①行道樹,你守得住清貧,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樣!
②行道樹,你的存在盡管只是悲涼的點綴,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2、本文中張曉風寫了自然界中的一個物,實際上是贊美了社會生活當中的一種精神,想一想,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哪些物,人們經常賦予他某種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請同學展開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記憶,自由發言。
① :小草,她,堅韌、頑強、執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② :蠟燭,明知道自己會燒光,卻仍然要點著。也有一句古詩,可以說明這一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③ :還有蜜蜂,辛勤采蜜,為人類服務,自己的壽命卻很短暫。“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④:還有牛,辛苦地耕田,為農民服務,很勤奮,能吃苦。魯迅先生曾這樣說牛:“吃的草,擠出來的是奶”
⑤:路燈,孤獨、寂寞,卻給別人方便。…
五、找一找——思考人生,主題升華
行道樹,蠟燭,牛、蜜蜂、路燈、他們的這種犧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體現?象征了什么樣的人?你能舉例子說明嗎?
學生舉例:(如:清潔工人,白衣天使,教師、科學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六、拓展延伸(5分鐘)
播放《好大一棵樹》mtv,
要求:在認真欣賞完這首歌曲后,請同學聯系課文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引導:從無私奉獻這一點來談)
七、作業
1、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2、仿寫練習
例: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
如果我是 , ;
如果我是 , ;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7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8
湯原縣第一中學 曲紅梅
師:上課!
生:知識無邊際,探索無窮盡,學法無限制,快樂無止境。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探討一下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請看兩幅圖片。(屏幕顯示兩幅行道樹圖片)
師:行道樹是指什么?
生(齊):道路兩旁的樹。
師:張曉風以散文成名,36歲就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稱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樹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視線了呢?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思索呢?
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
生A(男):朗讀一部分。
師:好,聲音響亮,發音標準,飽含感情,下面再請一位女同學。
生B(女):朗讀到結束。
師:真讓老師欣慰,可以說不分高下。
課前我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習讀,再加上剛才的朗讀,談一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生C:文章寫行道樹被立在城市的飛塵里,雖承受諸多痛苦,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它覺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師:僅僅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
生D:借行道樹的自白來贊美無私奉獻的人的崇高精神。
師:這種寫法叫做?
生(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誰能找出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
生E: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何謂神圣的事業?
生F:犧牲個人利益,滿足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事業。
師:回答得多好。奉獻者是偉大的、神圣的,又為什么說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H:夜晚孤獨、寂寞。
師:誰能將文中原句讀一下。
生I: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J: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
師:既有身體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誰還能再設想一下,除此之外,還會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貼廣告,釘釘子。
生L:樹上的燈燒灼著它,車失事撞著它。
生M:有時為了道路的暢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壓枝,不能讓它長得太茂盛。
師(笑):很有創見,也就是要聽憑人的擺布。
這種痛苦是誰造成的?
生(齊):人。
師:能否改變。
生(齊):無法改變。
師:由于命運的安排,它離開了同伴,站在馬路兩旁,立在飛塵之中,這個它無法自己決定。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應該怎么辦?
生(齊):應勇敢戰勝它。
師:勇敢地向命運發出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還有?
生(馬上說):磚縫里的香瓜子。
生:縣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師:誰都渴望生長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護、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對它,進而去戰勝它,你們知道哪些不在惡運面前低頭,勇于自我挑戰的人嗎?
生N:海倫·凱勒。
生O:霍金。
生P:張海迪。
師:好,這些都是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也是拒絕平庸的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國家利益
生(齊):集體利益為重。
師:我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的主人,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以國家為重,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業。
現在老師有個問題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神圣的事業就是痛苦的,毫無幸福可言嗎?
生Q:不是的,應該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那么這種付出就認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業,那就覺得是幸福的。
師: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舉例加以說明嗎?
生R:雪域高原的戰士為保護邊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鮮蔬菜,文化生活單調……
生S:非典一線的白衣天使們。
生T:抗洪前線的解放軍。
師:他們永遠受到人們的關心和愛戴。
生U: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寫一本《痛并快樂著》,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憂參半……為了國家的事業,神圣的事業,做出點個人犧牲也是快樂的,幸福的。
師:你的境界非常崇高,體會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許多像行道樹一樣雖飽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獻著,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應了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舉手站起):老師,既然行道樹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為我們創造清馨,又怎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好!誰來談談?
生W:因為城市的人們已習慣于污濁,對環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雖然行道樹在努力制造著新鮮的空氣,但畢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變不了大局,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
生X:“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師:行道樹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為人類而愁,替世界而愁,從這種意義來說,這更是一種可貴。
作者獨具慧眼,將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賦予了這么多美麗的內涵,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來看我們手上的兩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屏幕顯示:《乞丐和露珠》《鋪路石》)
生Y:它們和行道樹一樣都代表著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們同樣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都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人生過得有意義。
運用以上所學的知識,我們來做幾道習題。
(屏幕顯示)
分組研討,把你們組內最精彩的展示出來,看哪一組完成的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1、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辭手法,再選擇兩個作為“生命”的喻體展開敘寫,構成一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讓自己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朵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
3、假設你是自然中的某一處景物:古橋、山泉、小溪……,你與游人互訴心聲,你將會說什么呢?試試看,相信你能說得很好。
例:古橋說:“當我把人和車渡過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樂!”
(山泉、小溪……)說:______________
師:暫時落后的小組不要恢氣,還有機會爭奪冠軍,請看
精彩奪魁:
1、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總結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舉出來嗎?
生:闡述。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a: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獻中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生b:學了一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業 :寫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師: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去思索,我們要仔細觀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師: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更加絢麗多彩。
附:課外閱讀
乞 丐 與 露 珠
一個乞丐很早上路了。當他把米袋從左手換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塵時,一顆大而晶瑩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會兒,把手掌遞到唇邊,對露珠說:“你知道我將干什么呢?”
“你將把我吞下去。”
“看來你比我更可憐,生命是操縱在別人手中。”
“你錯了,我還不懂什么叫可憐。我曾滋潤過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讓它美麗地開放。現在我將滋潤另一個生命,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運,我此生無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腳步。
鋪 路 石
我是女媧補天時落下的一顆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飛在天上
我孤獨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從我身上踩過
那么多車從我身上碾過
我開始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識到
我的伙伴點綴著美麗的星空
我鋪展著廣袤的大地
這不都是在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嗎?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和我的伙伴遙隔萬里
訴說著衷腸
附:選題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將為春天獻上一點嫩綠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樹,我將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生命是一朵鮮花,我將為世界奉上一縷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實,我將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評是一朵花,一次危難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個及時的電話是一朵花,一個親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鋪路石說:“當人和車從我身上碾過時,我在沉重中感到快樂。”
露珠說:“當我滋潤了一個生命時,我在犧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樹根說:“當我滋養了美麗的花朵時,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樹說:“當我為城市創造著清馨時,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價值。”
教材簡介:
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短文兩篇》之一——《行道樹》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9
湯原縣第一中學 曲紅梅
師:上課!
生:知識無邊際,探索無窮盡,學法無限制,快樂無止境。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探討一下中國臺灣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請看兩幅圖片。(屏幕顯示兩幅行道樹圖片)
師:行道樹是指什么?
生(齊):道路兩旁的樹。
師:張曉風以散文成名,36歲就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稱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樹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視線了呢?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思索呢?
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
生A(男):朗讀一部分。
師:好,聲音響亮,發音標準,飽含感情,下面再請一位女同學。
生B(女):朗讀到結束。
師:真讓老師欣慰,可以說不分高下。
課前我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習讀,再加上剛才的朗讀,談一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
生C:文章寫行道樹被立在城市的飛塵里,雖承受諸多痛苦,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它覺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師:僅僅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
生D:借行道樹的自白來贊美無私奉獻的人的崇高精神。
師:這種寫法叫做?
生(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誰能找出點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話?
生E: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何謂神圣的事業?
生F:犧牲個人利益,滿足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事業。
師:回答得多好。奉獻者是偉大的、神圣的,又為什么說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H:夜晚孤獨、寂寞。
師:誰能將文中原句讀一下。
生I: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云。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
生J: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我們苦熬著,牙齦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
師:既有身體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誰還能再設想一下,除此之外,還會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貼廣告,釘釘子。
生L:樹上的燈燒灼著它,車失事撞著它。
生M:有時為了道路的暢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壓枝,不能讓它長得太茂盛。
師(笑):很有創見,也就是要聽憑人的擺布。
這種痛苦是誰造成的?
生(齊):人。
師:能否改變。
生(齊):無法改變。
師:由于命運的安排,它離開了同伴,站在馬路兩旁,立在飛塵之中,這個它無法自己決定。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應該怎么辦?
生(齊):應勇敢戰勝它。
師:勇敢地向命運發出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還有?
生(馬上說):磚縫里的香瓜子。
生:縣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師:誰都渴望生長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護、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在無法選擇的命運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對它,進而去戰勝它,你們知道哪些不在惡運面前低頭,勇于自我挑戰的人嗎?
生N:海倫·凱勒。
生O:霍金。
生P:張海迪。
師:好,這些都是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也是拒絕平庸的人。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國家利益
生(齊):集體利益為重。
師:我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的主人,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應以國家為重,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業。
現在老師有個問題要和大家探討一下,神圣的事業就是痛苦的,毫無幸福可言嗎?
生Q:不是的,應該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個人的享受,那么這種付出就認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業,那就覺得是幸福的。
師: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舉例加以說明嗎?
生R:雪域高原的戰士為保護邊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鮮蔬菜,文化生活單調……
生S:非典一線的白衣天使們。
生T:抗洪前線的解放軍。
師:他們永遠受到人們的關心和愛戴。
生U: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寫一本《痛并快樂著》,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憂參半……為了國家的事業,神圣的事業,做出點個人犧牲也是快樂的,幸福的。
師:你的境界非常崇高,體會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許多像行道樹一樣雖飽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獻著,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應了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生V(舉手站起):老師,既然行道樹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為我們創造清馨,又怎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好!誰來談談?
生W:因為城市的人們已習慣于污濁,對環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雖然行道樹在努力制造著新鮮的空氣,但畢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變不了大局,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師: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應?
生X:“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師:行道樹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為人類而愁,替世界而愁,從這種意義來說,這更是一種可貴。
作者獨具慧眼,將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賦予了這么多美麗的內涵,給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來看我們手上的兩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屏幕顯示:《乞丐和露珠》《鋪路石》)
生Y:它們和行道樹一樣都代表著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們同樣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師: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都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人生過得有意義。
運用以上所學的知識,我們來做幾道習題。
(屏幕顯示)
分組研討,把你們組內最精彩的展示出來,看哪一組完成的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1、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辭手法,再選擇兩個作為“生命”的喻體展開敘寫,構成一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讓自己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朵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
3、假設你是自然中的某一處景物:古橋、山泉、小溪……,你與游人互訴心聲,你將會說什么呢?試試看,相信你能說得很好。
例:古橋說:“當我把人和車渡過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樂!”
(山泉、小溪……)說:______________
師:暫時落后的小組不要恢氣,還有機會爭奪冠軍,請看
精彩奪魁:
1、學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總結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舉出來嗎?
生:闡述。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a: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獻中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生b:學了一種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業 :寫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師: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去思索,我們要仔細觀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師: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更加絢麗多彩。
附:課外閱讀
乞 丐 與 露 珠
一個乞丐很早上路了。當他把米袋從左手換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塵時,一顆大而晶瑩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會兒,把手掌遞到唇邊,對露珠說:“你知道我將干什么呢?”
“你將把我吞下去。”
“看來你比我更可憐,生命是操縱在別人手中。”
“你錯了,我還不懂什么叫可憐。我曾滋潤過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讓它美麗地開放。現在我將滋潤另一個生命,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運,我此生無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腳步。
鋪 路 石
我是女媧補天時落下的一顆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飛在天上
我孤獨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從我身上踩過
那么多車從我身上碾過
我開始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識到
我的伙伴點綴著美麗的星空
我鋪展著廣袤的大地
這不都是在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嗎?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和我的伙伴遙隔萬里
訴說著衷腸
附:選題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將為春天獻上一點嫩綠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樹,我將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生命是一朵鮮花,我將為世界奉上一縷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實,我將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評是一朵花,一次危難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個及時的電話是一朵花,一個親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鋪路石說:“當人和車從我身上碾過時,我在沉重中感到快樂。”
露珠說:“當我滋潤了一個生命時,我在犧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樹根說:“當我滋養了美麗的花朵時,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樹說:“當我為城市創造著清馨時,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價值。”
教材簡介:
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短文兩篇》之一——《行道樹》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0
《行道樹》教學設計
認知領域:a.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要養成書法練字習慣。
b.快樂讀書,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關鍵詞。
情感領域:學完課文之后,能多角度說出類似行道樹的人和事物。
技能領域:能小結本文的寫作技巧,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個關鍵詞、領悟“文眼”句,并據此說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在生活中學語文
主題:張揚個性我要說
要求:一句話說保亭,你當導游愿意嗎?
二、導語設計: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立在公路兩旁的樹叫什么樹嗎?那你們想不想了解行道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
2、作者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于浙江金華。八歲后赴臺,畢業于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作者)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一讀需要積累的詞語,結合注釋和詞典,疏解字詞。
2.一分鐘書法練字主題:施展特長,我要寫。要求:踏踏實實做人,工工整整寫字。
3.朗讀感知課文主題:讀書使我快樂,我要讀。
要求:1、學生自選自讀一句。2、推薦兩名學生朗讀全文。
三、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1.說說行道樹在城市里干什么?沒有行道樹會怎樣?
2.研讀主旨句,合作探究
(1)課文用什么詞來形容行道樹的事業?v(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2)從事“神圣事業”的行道樹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樣?重點寫什么?用什么手法來寫?(一身煙塵寂寞孤獨苦熬玩涼涼的云繁弦急管燈紅酒綠)
(3)面對痛苦行道樹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這說明行道樹具有怎樣的精神?(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4)、拓展運用
a、本文只是在贊揚行道樹嗎?(不是)。是在借行道樹贊揚奉獻者,贊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你發現身邊的行道樹了嗎?說說你對他們的印象。
b、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寫法.
1、本文以第幾人稱來寫行道樹?這樣寫好嗎?-----用擬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稱自述——使文章更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運用什么手法寫行道樹?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文中行道樹作為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更加鮮明(文中有兩處對比)
a、行道樹與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對比
b、行道樹在孤獨中苦熬與人們沉浸在歡快的夜生活中進行對比
本文運用什么寫法突出文章中心?
--運用首尾呼應的寫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業
(1)課外摘錄有關“人生與奉獻”的名人名言。
(2)尋找生活中事物,賦予其特殊的品格,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結全文
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
六、告別語:我們臨高角是紅色旅游景點,歡迎同學們來到熱血豐碑公園!
板書設計
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行道樹
痛苦——滿身煙塵,寂寞孤獨
張曉風
深沉——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奉獻者
(托物言志)
《行道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設計“一分鐘生活中學語文”專題。只重說,不求說好。學生說多了,自然會好;“一分鐘書法練字”專題。只重學,不求評,只要每節課學生想寫,三年后中考學生就不會在有“龍飛鳳舞”。“五分鐘快樂讀書”專題。只求快樂讀書,不談優劣,師評十秒鐘不如再讓學生多讀十秒鐘,只要快樂讀書,學生沒有讀不好的。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1
黃山市歙縣森村中心學校 程美好
一、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品味本文詩一般充滿哲理的語言。
2、學習作者借行道樹自白,抒寫奉獻者襟懷的寫法。
3、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4、學習本文第一人稱擬人化的手法。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
1、 導入 課文:(由上一課《紫藤蘿瀑布》的托物言志導入 。)
2、 朗讀感知:
①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②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理由。
③全班齊讀,體會感情。
3、 質疑探究:
小組交流,質疑解答,不能理解的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幫助解決。
問題設計:
①“墮落”一詞如何理解?
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④為什么“別人不迎接太陽”,我們要“把光明迎來”?
⑤“憂愁”,“快樂”是指什么?
4、 體驗與反思:
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愿意和我們共同分享嗎?
5、 總結歸納:
6、 作業 :
二、 課堂實錄片斷:
師:現在請各組把你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生1:我們的問題是: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太有深度了,我們得好好討論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你們的看法?
生2:就是說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生3:因為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所以說是痛苦的。
師:文中能找出描寫痛苦的詞語嗎?
生4: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
師:很好。這些痛苦能帶來怎樣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綠葉”“獻出濃陰”。
生7:給市民帶來快樂。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行道樹的這份深沉與痛苦就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是什么精神的體現?
生紛紛答:“以苦為樂”,“奉獻精神”
師:對。那么,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偉大的人”
生9:“大寫的人”“奉獻者”
師:答得太好了。是的,這些人叫奉獻者,行道樹象征了奉獻者。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下,寫在素材本上。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提問。
三、 課后反思:
《行道樹》是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的行道樹之口,表達“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一深刻哲理,抒寫了奉獻者的美麗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這節課有如下特點: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上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文本的撞擊,與老師的撞擊,以及他們之間的互相撞擊,都是在思考中閃現的智慧的“火花”,體現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2、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
過去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喜歡逐段串講,然后歸納中心,并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了。其實,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堂課,它就違背了所謂的“規律”,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3、處理好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朗讀訓練和對課文的研討,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書應該怎么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隨時作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課堂都有它的不足之處
1、導入 教學。這節課中的行道樹是比較常見的,所以,老師可以在上課的前5分鐘將學生帶到學校的行道樹下,仔細觀察和體會一下行道樹的特點:如滿身煙塵,獻出濃陰等等,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后面的閱讀教學作鋪墊。這樣,不但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2、素材積累:這篇課文其實就是用象征的手法,來贊頌行道樹的奉獻精神。那么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去搜集類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現自己的堅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現自己的博大胸懷;借小草可以表現默默無聞等等。這樣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靈活地掌握并運用它。
2005.10.25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2
一.導言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更多的是從原來的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教會學生一種甚至是幾種學習方法。教師要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更是一個亮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行道樹》的時候作了一點嘗試。
二.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行道樹的圖片,并出示一個問題,即( )的行道樹,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填空。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行道樹》這篇文章,請大家結合文章的內容做好這一道填空題,并大膽輸出你的理由。(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是要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整體把握的效果)
生1:我認為可以用“痛苦”這一個詞語來填空。
師: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1:文章寫到了行道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感到孤獨,同時自己制造清新,卻不被人們珍惜,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
師: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內容,確實證明了行道樹的痛苦。
生2:我覺得可以填“奉獻”這個詞語。我的理由是行道樹雖然痛苦,孤獨,但仍然在固執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為了人們,自己卻得不到好處,所以行道樹是在奉獻。同時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固執”這個貶義詞,而不是用執著這些褒義詞。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說明你在閱讀的時候對課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好學生,不知道哪位同學愿意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生3:我以為“固執”用在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執著的意思,但我覺得要對自己表達執著這一個意思,用固執比較好,如果是對他人的評價,則用執著比較好。可見,對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語。
生4:對,而且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嘛。(眾生笑)
師: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還涉及到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個人在補充一點,我覺得用固執更能體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生5: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詞語,其實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們這道題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憂愁而快樂的行道樹。
師:那你為什么要說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覺得“憂愁而快樂”這個短語很好的體現了前面兩個同學所說的兩個方面。行道樹離開家鄉,忍受孤獨,制造清新卻不被珍惜說明很痛苦,很憂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側重在快樂的,所以用了一個“而”字,行道樹快樂的原因就在于奉獻。在文章中說事業是神圣的,我們有最自豪的時刻,我們固執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樂。所以我認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樹,我就要大聲的說,“我奉獻,所以我快樂”。
(師鼓掌,眾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記
這一課堂實錄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所蘊涵的問題。之所以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筆者以為在于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它就好象是一個串珍珠的絲線,只要把這根線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這一個片段中,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學,快樂的去探究。可以說,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的輕松。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這個有待加強。
作者郵箱: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3
7.短文兩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高仁設
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行道樹》學習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布置相關作業 進行強化訓練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4
《行道樹》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贊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全文466個字,卻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
一、生命的價值在于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
作為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兒空氣清新,樹香襲人;它們本應像同伴那樣在家中“吸露”,“玩涼涼的云”,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過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可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沒有想到——“竟然”,它們也曾為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但是它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并把它作為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于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拒絕平庸。
二、生命的價值在承受痛苦與磨難中體現
選擇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內心的。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惟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沒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這是外表變化帶來的痛苦。白天,它們默默迎接朝陽,奉獻清新的空氣,阻擋風沙的侵襲,沒有人在意這些,更沒人了解它們的奉獻。夜幕降臨,當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時它們卻“在寂靜里”;當整個城市里“紅燈綠酒”時,它們卻靜立在“黑暗里”,兩相對比,使行道樹們付出卻得不到人們認可的痛苦和孤獨之感更加強烈。當整個城市喧囂退盡,人們酣然入夢時,它們仍處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齦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這是漫長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它們知道,自己選擇做行道樹,為城市奉獻一切這是神圣的事業。“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了它們奉獻精神的可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基督不同于世人的,豈不正是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只因為年輕啊》,張曉風)
三、生命的價值在于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它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著,犧牲著:“當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時,它們精神抖擻地站成一列,為城市迎接第一縷曙光;“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但它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當別人為它們作行道樹而大抱同情時,它們卻了無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天獻出濃陰”,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蔥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并把自己全部奉獻出去,這是它們的執著追求,因為它們知道,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的,它們以無私奉獻為自己神圣的職責。如果別人都不迎接太陽,“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它們把以無私奉獻造福于人類作為最大的快樂,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因而才使它們的奉獻更有意義,更顯珍貴。奉獻的過程是痛苦的,奉獻的結果卻是快樂的。
《行道樹》正是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物象的描寫,形象地闡釋了生命價值的三個層面: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難,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從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輝,給人一種哲學的美感。
(《行道樹》系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張曉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