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參考(精選13篇)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二、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關于練習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二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三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本題旨在讓學生積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四、外國詩不太適合朗讀,所以不必過于強調朗讀。
有關資料
一、詩人簡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國家庭教師管教并深受俄羅斯乳母語言的影響。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以能詩聞名。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1817~1820)沖破貴族傳統文學語言局限,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詞匯和口語,被認為是俄國文學語言的轉變。1820年5月因詩作抨擊時政被以調動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亞旅行療養,9月抵基希尼奧夫,1823年調往敖得薩。其間醉心于拜倫作品,與十二月黨人過往密切并寫下《短劍》(1821)等詩。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2)、《茨岡》(1823~1827)描寫文明人與自然之女的愛情悲劇。這一時期還創作了敘事詩《強盜兄弟》(1821~182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與敖德薩新任總督關系惡化,受陷害被革職放逐到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會和父母的三重監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準返回莫斯科。這一時期普希金潛心研究歷史,創作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敘事詩《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長詩《加甫利里亞德》(1821)“褻瀆”上帝而受傳訊。1830年9月與莫斯科美女岡察羅娃訂婚,前往波爾金諾村料理家產,為霍亂所困至12月。此間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1837年1月27日與法國貴族逃亡者丹特士決斗負傷,29日辭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選自《中國小百科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羅斯特(李文俊)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未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后,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并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并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這兩首詩的另外兩種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
盡管生活在陰沉的現在: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查良錚譯)
沒有走的路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后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伴一聲嘆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飛白譯)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賞析(伍厚愷)
人生難免會遭受挫折,有的人會從此萎靡消沉,有的則會因此而怨天尤人。詩人卻以飽滿的樂觀情緒鼓舞我們:“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種力量來自對未來的信念,因為我們始終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接著詩人在第二節里表達了“永遠向往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描繪了人們在越過坎坷之后再來回顧過去的心情,那時一切艱難困苦都會改變面貌,變得可愛起來。這首詩是普希金人生體驗的結晶,他本人就曾屢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陰謀殺害,但他始終不渝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
四、《未選擇的路》賞析(伍厚愷)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里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于選擇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選自《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庫·外國文學編·詩歌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2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4、詩兩首
安徒生
教學目標 :
1、認知目標:有情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基調。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以及象征手法的運用。
3、情感目標:體驗人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讀。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如何面對人生的。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普希金寫這首詩是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二、有情誦讀,整體感知。
1、有情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或者聽課文錄音。
②學生比讀、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
2、整體感知:
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它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
②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
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③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可聯系詩人當時的生活環境來理解。)
②身處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③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見教參)
④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2、品讀賞析: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讀一讀,品一品,在品讀中提升自己賞析詩文的能力。
四、互動釋疑,當堂背誦。
1、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2、當堂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試著背誦。
五、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體驗反思:
①詩人在詩中闡明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②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2、拓展延伸:
①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②背誦全詩,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全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鞏固,交流導入 。
1、復習舊課: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導入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是啊,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請同學們反復誦讀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2、整體感知:
①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②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③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三、問題探究,品讀明理。
1、問題探究:
①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②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未選擇的路》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樂觀積極,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③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未選擇的路》: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
2、品讀明理: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四、感悟哲理,明確象征。
1、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2、明確象征: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讓我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的意志,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健康成長。
2、拓展延伸:
①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②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3
【知識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能力目標】
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教育目標】
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
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蟈蟈與蛐蛐》
一、導入
二、學習和欣賞第一首詩《蟈蟈與蛐蛐》
作者簡介:濟慈,美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兒,自幼喜愛文學,他的一生寫了不少的著名詩篇,如《夜鶯頌》等,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問題研究
這首施在構思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六、課后練習一
詩人這樣寫,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贊美之情。
《夜》
一、作者簡介。
葉塞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二、賞析,歸納這首詩的內容,并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美
第一節:寫夜的靜謐。
第二節:寫溪水的歌唱。
第三節: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
第四節: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
三、結合課后練習二訓練。
1、用自己的話,描繪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反復朗誦這首詩,體會詩中所描繪的美景。
五、當堂做完《目標檢測》。
【教學課后記】
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從中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4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 :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課后反思】:
1、詩兩首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教材分析】: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居中國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主義詩歌創作。主要作品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鑒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被尊為中國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第四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又畫龍點睛,鄉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中國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中國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色酒你圓 你滿人也圃 鄉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你”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 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一個詩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每行詩的字數不加限定)。
國 魂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而現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5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溫柔抒情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為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說一說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們積極地說:“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說:“燕子們飛了那么長時間它們很累了,于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并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里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為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濕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并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6
這兩天上了古詩兩首《尋隱者不遇》和《所見》。我發現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后,讓學生閉眼伴著老師的范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后讓學生來述說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可是發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復一遍。我很茫然,為什么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課堂設計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我把一首古詩全扔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來描述。對學生來說,難度可能是較大的。因為一方面學生來還沒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學生眼睛是閉上了,但是腦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來表達。基于這樣的原因,我想這樣調整也許會好些:首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牧童騎黃牛。然后引導: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個牧童的形象是怎樣的?學生充分交流,并在頭腦中形成豐富多樣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導:他騎在黃牛身上會是有怎樣的神情?會有什么樣的動作?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設問引導,我想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縮小了表達的視點,循序漸進,有利于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同時,無形中又教給了學生想象和表達的方法。然后再進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達的訓練。當學生鞏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訓練可適當放手,讓學生在學過的方法的引導下,自主地進行練習和交流。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詩中的意境。
3、能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 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詩中字詞,詩句的含義。
2. 誦讀詩句能感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和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背誦學過的古詩,讓學生看課件感受新詩。
2、介紹詩人。
3、讀題、解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為了突出“夜”和“見”字 )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學,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4、學生掌握朗誦古詩的節奏。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分小組交流,借助課文插圖,你們看到了什么?
3、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心情。
5、感情誦讀全詩。
6、請學生跟著課件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學會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五)拓展活動
請學生說出當你有家人或親人離開你一段時間,你會有什么感覺?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見: 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聽: 寒聲
感: 動客情
第二課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復習背誦《夜書所見》
二、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三、初讀感知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通順。
2、教師指名讀。再聽錄音,讀準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情?(憶)
圍繞“憶”字,你可以組成哪些詞語?
四、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1、四人一組思考,交流你收集到的有關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2、根據學習《夜書所見》的學習方法自學。
3、讓學生匯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如:第一句詩。
突出獨、異、倍。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現在獨自一人在外面,多么遺憾呀。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會在思念著詩人。現在,就請大家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4、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五、拓展活動
1.今天就是重陽節,我們也會想念遠在外地的親人,就讓我們說一說。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 異鄉 異客
倍思親
遙 登高
遍 少一人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8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6月) 翻開23課,靜靜看著,發現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有著許多內在的聯系:它們都是寫西湖的,一個是疾風驟雨下的西湖,瞬息萬變;一個是艷陽下的西湖,濃彩艷麗。兩首詩為我們營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將我們拉到了西湖邊,在濃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詩詞,可謂詩情畫意。于是決定將這兩首古詩相結合教學、品析。在釋題之后,我讓學生先看圖,比較兩幅圖的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了差異,了解到詩人同樣寫西湖,一個寫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現詩人的贊賞之意;另一個則寫出了蓮葉荷花一望無際和亭亭玉立的形態,紅綠相映,寫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鼓勵學生積累相關的詩詞,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便會漸漸地厚重起來。于是,“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湘妃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便成為學生的積累拓展。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9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凈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于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愉悅閑適的心情。反復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于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游戲導入,激發興致后,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里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里鉆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并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10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
課 題 外國詩兩首 授課時間 2
學習目標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學習目標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學習目標3: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學習重難點: 重點:了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并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難點: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學案: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了解文章來源。
⑴、萊蒙托夫是 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之一,被別林斯基譽為“ ” 。除此之外,還有先與他、被果戈理和別林斯基尊為“民族詩人”的普希金,以及后與他、被高爾基譽為“民族詩人”的葉賽寧。我們曾經學過的后面兩位詩人的作品分別是: 和 。萊蒙托夫的《 》哀悼了普希金這輪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隕落,這首詩宣告了反對暴政的偉大詩人——
萊蒙托夫的誕生。萊蒙托夫在詩歌、小說和戲劇等文學領域都有獨特的建樹。
⑵、蘭斯頓·休斯,是 國著名的黑人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政論家。他是20世紀2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的杰出代表,被譽為“ ”。
二.基礎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虔( )信 顫( )抖 鑲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選詞填空。
虔信 虔誠
⑴、破除迷信,( )科學。
⑵、許多人都( )地相信佛教。
惦記 惦念
⑴、老人( )孩子。
⑵、老師總是( )著班級。
混濁 污濁
小河里的水十分( )。
排污管內排出( )的城市廢水。 3、請從我國古代詩歌中,摘出兩句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并注明作者。 (1) (2)
三.課文理解:
1、閱讀《祖國》,思考:
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閱讀《黑人談河流》,思考: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3、課外練習:
閱讀席慕容《成熟》,回答問題。
成熟
童年的夢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長了翅膀的小精靈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漸呈修長的雙手
將火熱的頰貼在石欄上
在古長春藤的陰里
有螢火在游
不再寫流水帳似的日記了
換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跡
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
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
1、 作者說“童年的夢幻褪色了”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 詩歌中“修長的雙手”代指什么?
3、 “流水帳似的日記”是否代表童年的時光?
4、你認為“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這兩句詩應該怎樣理解?
四、我存在的疑問:
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
完成學案。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 導入激趣: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 二、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虔( )信 顫( )抖 鑲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選詞填空。
虔信 虔誠
⑴、破除迷信,( )科學。
⑵、許多人都( )地相信佛教。
惦記 惦念
⑴、老人( )孩子。
⑵、老師總是( )著班級。
混濁 污濁
小河里的水十分( )。
排污管內排出( )的城市廢水。 3、請從我國古代詩歌中,摘出兩句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并注明作者。 (1) (2) 4、文學常識
⑴、萊蒙托夫是 文學史上的天才作家之一,被別林斯基譽為“ ” 。除此之外,還有先與他、被果戈理和別林斯基尊為“民族詩人”的普希金,以及后與他、被高爾基譽為“民族詩人”的葉賽寧。我們曾經學過的后面兩位詩人的作品分別是: 和 。萊蒙托夫的《 》哀悼了普希金這輪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隕落,這首詩宣告了反對暴政的偉大詩人——
萊蒙托夫的誕生。萊蒙托夫在詩歌、小說和戲劇等文學領域都有獨特的建樹。
⑵、蘭斯頓·休斯,是 國著名的黑人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政論家。他是20世紀20年代哈萊姆文藝復興的杰出代表,被譽為“ ”。
二、質疑點撥
1閱讀《祖國》,思考:
(1)、 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么? 詩人沒有用豪言壯語去盛贊祖國的光榮歷史、英雄業績,也沒有去歌頌名山大川,無盡寶藏,而是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在詩人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和對俄羅斯大自然、對普通百姓的愛糅合,化為一體;即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2)、《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詩中構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備,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谷場丘堆滿豐收的谷物,農家茅舍覆蓋著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日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著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3)、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即“真實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比勃羅留波夫語),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2、朗讀《黑人談河流》,思考: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沉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三、當堂訓練 :自主檢測 (一)、閱讀席慕容《成熟》,回答問題。
成熟
童年的夢幻褪色了
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
長了翅膀的小精靈
有月亮的晚上
倚在窗前的
是漸呈修長的雙手
將火熱的頰貼在石欄上
在古長春藤的陰里
有螢火在游
不再寫流水帳似的日記了
換成了密密的
模糊的字跡
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
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
2、 作者說“童年的夢幻褪色了”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 詩歌中“修長的雙手”代指什么?
3、 “流水帳似的日記”是否代表童年的時光?
4、你認為“在一頁頁深藍淺藍的淚痕里有著誰都不知道的語句”這兩句詩應該怎樣理解?
五、一課一得
談談你本節課的學習收獲。
我的成功之處:
外國詩兩首,對于學生而言有些難度,而且也不是特別能理解其中的情感,所以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借助一些資料,幫助學生自學得更加透徹。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11
一、教學背景
《歡慶》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著“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這首詩展現了隆重、熱鬧的國慶場面,大部分詩句采用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國慶的熱鬧場面。篇幅短小,生字不多。但是低年級小學生對國慶節的來歷,意義并不了解,所以上課時候我通過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把學生帶入情景。我們班學生愛表演,好表現,樂于閱讀,所以在教學時主要采取以讀為主,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
二、教學設想和主要的教學活動
本課的重點是識字和有感情朗讀課文。我在識字教學時主要采取隨文識字,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的原則,由文中的句子,到文中的詞語,最后到換環境識字,關注學生識字的過程和識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漢字具有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根據構字特征,有多種識字方法,用熟字加偏旁組合記字,用形聲字特點記字,用聯想的方法記字,將熟字加加、減減、換一部分記字……但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也是難點。作為教師不應只教給學生幾個字,而是讓學生掌握識字的`規律,找到識字的方法。如本課的7個生字,其中5個很好記憶,但是“奏”和“曲”,學生的回答和我的預設大大的不同,“奏”我想的是減一減的方法,把以前學過的“湊”去掉兩點水就是“奏”。 “曲”字學生說得非常好,是我沒想到的。由此我想到了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發現,大膽創新,就會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識字規律,真正具備駕御漢字能力,打好語言基礎。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識字只有我們把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落實好,才能為學生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朗讀課文時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讀為主把朗讀的權利還給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做到有層次、有目的性,針對詩歌的特色熟讀時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領讀,齊讀等,讓朗讀變得有滋有味,給每一個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去讀去感悟,感悟各族人民為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體會歡樂、喜慶的氣氛。并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在指導背誦時,引導學生注意歸納總結自己的背誦方法。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使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這節課學生們的朗讀是充分的,絕大多數學生投入到了詩歌當中,注重借助圖片引領學生想象。在全課結束之前,設計了對祖國媽媽說句祝福的話環節,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上我還出示了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的照片的當時的講話錄音,唯一遺憾的是播放錄音時效果不太好,學生笑了,我有些急躁了,這說明我還缺少教育機智。通過讓學生欣賞了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再次感受全國人民歡祝祖國生日時的激動和喜悅,我還利用課件展現了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色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課堂上主要采用同桌互讀,同桌之間討論的形式進行,在朗讀時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他人和自己。
三、不同常規的教學創新
以往我在引導學生想象的時候都是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我朗讀課文,在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由我朗讀課文,學生欣賞畫面想象的環節。學生在我朗誦之后還送給我一片掌聲,我真的很激動。
四、存在的不足
上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上完后靜下心來反思,覺得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說識字教學環節,教學生字的時候學生掌握的不扎實,教學時沒有針對課文中的詞語搭配進行相應的練習等。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12
“學程導航”課時教學計劃 施教時期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4.古詩兩首
共幾課時2/1
課型講讀
第幾課時
教
學
目
標1.理解詩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2.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理解、想象、作畫、寫作能力。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
學
重
難
點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
學
資
源《春江花月夜》磁帶、課文插圖
預
習
設
計1.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2.誦讀古詩,圈出不理解的字詞,并通過查閱工具書等途徑去解決。3.閱讀《一課一練》知識窗。
學 程 預 設
導 學 策 略
調整與反思【板塊一】學生背誦古詩、讀詩題、觀察課本插圖【板塊一】激發興趣,精講引思。(3分鐘)1.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諧的音韻反映了炎黃子孫的智慧,歌頌了祖國山川田園之美,贊揚了英勇將士的愛國精神,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具有【板塊二】學習古詩(一)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2.復習古詩學法。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學習單1】1.進一步準確、流利地誦讀古詩。2.結合課前的預習情況,小組合作按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并全班交流。3.誦讀全詩,完整地說說詩意。3.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師生互動。【板塊三】【學習單2】1.再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及園主人的品格。2.通過詩句及插圖,想象滿園春色的景象。3.背誦古詩,感受春景之美。【板塊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小組選一名同學讀)2.用真摯的語言抒發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哲理性的古詩。(板書:游園不值)2.出示課文插圖、播放《春江花月夜》。【板塊二】自讀自悟,樂于探索。(20分鐘)1.自讀---交流讀---小組讀---齊讀(掌握節拍)2.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①知詩人,解詩題。②抓字眼,曉詩意。③入詩境,悟詩情。1.進一步準確、流利地誦讀古詩。2.結合課前的預習情況,小組合作按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并全班交流。3.誦讀全詩,完整地說說詩意。① 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中所表現的古今漢語不同特點。(學生回答的問題略)
② 師點撥“憐”在漢語中有“可憐”、“愛惜”兩種解釋,這里應該是“愛惜”的意思。“小”字本意與“大”相對,這里引申為“輕輕”。③ 讀全詩。④ 完整地說說詩意。【板塊三】學生質疑、樂于探索。(入詩境、悟詩情)(12分鐘)1.再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及園主人的品格。2.通過詩句及插圖,想象滿園春色的景象。3.背誦古詩,感受春景之美。隱居,但他的美德、名聲在外。說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壓抑不住的。詩人本來要掃興而歸,一轉身卻看到墻頭脈脈含情的一枝紅杏,蒙著陰影的心情頓時一亮,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板書:掃興、喜悅) 4、你認為這首詩應該怎樣讀更能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呢?(前兩句應該讀出掃興、惆悵之感,后兩句應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5、指名讀,齊讀。( 詩人雖然沒有看到滿園的春色,仍然滿腔的喜悅,請同學們看著插圖給園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滿園的春色是什么樣的?)【板塊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5分鐘 )
1.同學們還搜集了哪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讓我們大家共同來分享。(小組選一名同學讀)
2.讓我們用一句話來抒發對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掌握學習古詩人的方法去發現,去感悟、去動情。但無論用什么方法,應因文而宜,與時俱進,去雕琢、去彩飾,反璞歸真。
作業
設計
☆《補充習題》四、五、六部分。《一課一練》二、四部分。☆☆背誦《初夏睡起》,了解意思。☆☆☆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題詩作畫。
《詩兩首》教學參考 篇13
知識目標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能力目標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感受詩人的愛國思鄉情懷。2.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內涵。3.體會詩歌或平實中見真情,或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的深厚文化背景。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詩人簡歷及寫作背景,誦讀、研討、理解詩歌內容。
一、導語: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
二、導學
1.了解作者:密哈依爾•萊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紀俄國繼普希金之后的偉大詩人。十四歲開始寫詩,1837年他為普希金因決斗而死寫的《詩人之死》一詩名震文壇。由于反抗專制統治,因此屢遭流放和入獄,最后死于預謀的決斗,年僅二十七歲。
萊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創作生涯里,一共寫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詩,名篇有《帆》《浮云》《祖國》,長詩二十余部,以《惡魔》《童僧》為代表,還有劇本《假面舞會》和杰出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等。詩人繼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黨人詩人的傳統,把熱愛祖國和歌頌自由作為詩歌創作的基本主題,其風格沉郁中有剛勁,手法上既能出色地運用浪漫主義,又擅長現實主義的描寫。
《祖國》發表于1841年4月號的《祖國紀事》雜志。1839年俄國斯拉夫派詩人霍米亞柯夫發表一首《祖國》,認為俄羅斯的偉大在于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沙皇統治集團的御用文人也借愛國主義來炫耀他們的文治武功,萊蒙托夫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把祖國美好的大地和勤勞的人民視為祖國概念的真正內涵,表現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與共的強烈愿望。
2.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詩意。[詩句“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是解讀詩意的關鍵。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為“愛情”,統攝全詩。
3.學生自由誦讀,認真領會詩句、詩段所表達的意思并思考: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么? [詩人沒有用豪言壯語去盛贊祖國的光榮歷史、英雄業績,也沒有去歌頌名山大川,無盡寶藏,而是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在詩人把自己對祖國的愛和對俄羅斯大自然、對普通百姓的愛糅合,化為一體;即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4.思考:《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詩中構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 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備,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谷場丘堆滿豐收的谷物,農家茅舍覆蓋著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日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著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5.合作探究: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即“真實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比勃羅留波夫語),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三、自學釋疑
四、課堂達標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虔( )信 顫( )抖 鑲嵌( ) 深邃(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
2、《祖國》一詩的作者是 (國別)詩人 (姓名);
3、如何理解這首詩中“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一句的“奇異”的含義?
4、請從我國古代詩歌中,摘出兩句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并注明作者。
(1) (2)
5.學生熟讀全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黑人談河流》
一、導學
1.了解作者:休斯(1902~1967)美國黑人詩人、小說家,美國黑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被譽為“黑人桂冠詩人”。
休斯寫過小說、劇本、自傳和新聞速寫,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創作了十多部詩集,比較重要的有《哈萊姆的莎士比亞》《單程票》《延遲的夢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創作植根于美國黑人生活,對他們痛苦生活給予同情,謳歌他們美好的情感,頌揚了他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詩歌的主題思想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休斯創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藝術引進詩歌創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樂和布魯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輕松活潑豪邁奔放的風格,對美國黑人詩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2.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長句、短句互相交錯,參差跌宕;四個排比句,上半句結構相似,下半句發生變化。均不相同。這樣的變化既有濤行結構整齊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滯化一;既有詩行形式上的跳躍,又不失節奏上的宮商之聲。
3.合作探究: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沉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二、自學成果展示
三、課堂小結: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強烈的時代感,都是令人蕩氣回腸的。掩卷遐思,備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偉人毛澤東吟唱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愿我們能掛帆濟海,譜寫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磅礴詩章。
三、課堂達標練習
1.《黑人談河流》一詩的作者是美國黑人文藝運動的領袖 (姓名),被譽為“ ”
1、依次寫出詩歌中出現的下列河流,分別位于哪個大洲。
剛果河( ) 幼發拉底河( )尼羅河( ) 密西西比河( )
2、中華文明發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
3、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4、“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這句詩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在詩歌中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5、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老馬》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說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①.選出語句分析不當的一項 ( )
a.“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馬的負重與悲苦。 b.老馬“把頭沉重地垂下”“有淚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馬逆來順受、不思反抗、心胸狹窄的情態。 c.表面是寫馬,而實際是寫人。寫舊中國備受奴役的勞苦大眾。 d.詩人善于用動詞,“扣”“垂”“咽”等詞語,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②.選出賞析不恰當的一項( )
a.這首詩只截取了裝車那一刻的情景,畫面也突現了老馬頭部的動作,卻表現出老馬凄慘的處境和悲苦的命運。 b.詩中的老馬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受著沉重的壓力,它在苦難的生活中掙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堅韌,更有不屈的反抗。 c.這首詩,有人認為表現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有人認為有詩人的影子,也有人認為詩人要表現的就是一匹可憐的老馬。讀者如何理解,自可見仁見智。 d.這首詩語言樸素而傳神,像“橫豎”“扣”本是極平常的口語,用于詩中卻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馬的命運及詩人對它的深切同情。
[ 1、qián chàn qiàn suì xī pàn kàn yǒu 2、俄國 萊蒙托夫 休斯 哈萊姆的桂冠詩人3、這首詩,詩人是把兩種愛國主義的觀點對照著寫的,一種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種是虛偽的、華而不實的、脫離人民的。詩人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奇異”就表現為不同于統治階級的傳統說教;詩人的愛國熱情是經過自己的心靈對祖國的感受,又經過自己的頭腦對祖國的思考而形成的。這種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別的感情所能代替的。4、略1、非洲 亞洲 非洲 北美洲2、黃河3、詩歌中的“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是對黑人曾經作出過的杰出貢獻的歌頌。4、“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積淀。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詩歌中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