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通用12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1
魯迅先生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直作為初中語文教材,文中,作者對“百草園”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級市中考語文卷出了這樣一道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參考答案是:“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無獨有偶,2001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語文教學優質課觀摩”活動。活動中,一教者在引導學生玩味上述語段過程中,作了這樣的小結:“‘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寫的是春景;‘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寫的是夏景……”;優質課觀摩總結階段,一位專家點評該課時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寫的順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參》就有這位專家參編的——《教參》原文寫道:“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難看出,《教參》也好,優質課也好,專家點評也好,中考題也好,都如出一轍。那么,對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景作這樣的理解、考查對嗎?我們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點理性分析,答案應是:否。
筆者在此主要想探討兩個問題。
先談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是何季節之景。
應該肯定的是,魯迅先生筆下的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絕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絕不能用“夏景”來概括。
聯系此“景”所在語段后面的文字,應當看到:魯迅先生這里所寫的應是開闊地帶之景,是概寫;后面所寫的是狹長地帶(泥墻根一帶)之景,是詳寫。
“菜畦”何時“碧綠”,春季自不必說,然,只要對農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懶,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綠”,亦即秋菜比春菜顏色更青。“石井欄”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無所謂什么季節之景。“皂莢樹”,也稱“皂角樹”,屬豆科落葉喬木,書載最高可達30米,我國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生長普遍,一般樹高5米左右,春季開黃白色花,夏秋季節可收成熟皂莢——用兒童的眼光觀其“春華夏實”或“春華秋實”都不無樂趣,即使秋日樹葉黃枯,冬日只有光禿樹干,也無損于“皂莢樹”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斷其僅為春景。“桑椹”是桑樹的果實。桑樹在我國生長極其普遍,樹干也極高。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紹興幾時“紫紅”,筆者2002年春暮曾尋訪了一回魯迅故居,今年又通過筆友網上證實:“百草園”那里高大桑樹上結的“桑椹”當在春末夏初時節“紫紅”,是故,斷其為春景亦欠妥。“樹葉里”“長吟”的“鳴蟬”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卻是春季獨有。筆者雖生活在江北,但據我的多年留心觀察,結合紹興筆友描述,“百草園”那里“菜花”開得最盛當是清明節前后,而到了初夏麥黃時節,菜籽已收獲囤倉,因此,“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絕非夏景。關于“叫天子”(云雀),《辭海》和《十萬個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稱“天鷚”、“告天子”,鳥綱,百靈科……春日鳴聲嘹亮且多變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飛且鳴,直升至相當高處,又復斂聲而下,迅速隱入草叢……,故而,“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無疑。
再說對魯迅先生此處所描繪的景物及寫景順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不能用“春景”來概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段“百草園”之景及安排順序應如何界定呢?筆者以為可表述為:描繪 “百草園”開闊地帶(主要是春夏季節)之景,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先寫“靜物”,再寫“動物”;寫“靜物”,由低到高,寫“動物”,從高到低。
此種界定不難理解。“描繪開闊地帶(主要春夏季節)之景”無需贅述。“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從宏觀的角度可視為靜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繪畫、攝影用術語“靜物”來界定,而“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四種事物從方位的視角上看則是由低到高;“鳴蟬”“黃蜂”“叫天子”屬“動物”,其棲息物“樹”“菜花”“草”從方位的視角上講則是從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棲息的“草”便是人們常說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長的茅草叢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窩下蛋孵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2
山東齊魯石化公司總校 王春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從……到……”的結構形式寫出了一個兒童入學前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產生的不同心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歡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不滿。
比照,在這里是比較對照的意思。文章正是由于將入學前后的生活兩相比較對照,才使主題突出起來。
對文章的比照,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理解。其一是生活環境的比照,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先說生活環境的比照。入學前,“我”的活動天地是百草園。這是一個“很大的園”。那里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有鳴蟬、黃蜂和輕捷的叫天子;還有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彈琴和蜈蚣、斑蝥之類,在兒童幼小的心靈里,他們是那樣的可愛,令兒童們玩賞起來十分有趣。所以說,是“我的樂園”一點不假。作者在寫到這些的時候,用了一組詞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既寫出了園中樂趣無窮又寫出了兒童喜歡玩耍的心態。但是入學之后“三味書屋”就不同了。作品中是這樣寫的:“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這個場面在一個兒童的心目中是多么單調乏味,憋悶得慌,即使有新奇感又能維持多久呢?書房后面也有一個園,但很小,這在兒童的內心世界里占不上多大位置而失去了吸引力和趣味性。整日把天真活潑的小孩子拘限在這里,難道不是禁錮?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入學前,在百草園中有那么多好玩的東西和事情,如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可以牽連不斷地拔何首烏的根,致使弄壞了泥墻也在所不怕。冬天可以在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之后用閏土的父親傳授的方法支篩捉鳥。作者在描敘這些的時候,字里行間都洋溢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入學之后又能干些什么呢?“只要讀書”!在書房后的那個小園里雖然也玩著折臘梅花、捉蒼蠅喂螞蟻之類的把戲,但必須是“靜悄悄地沒有聲音”,而且玩的人不能太多時間不能太久,甚至被先生呼喚回屋里也不敢一齊同行。雖然也有的在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或畫畫兒,但那也只是在文章讀也讀不懂時的無聊所為,那也只能是在先生讀書入神無暇顧及他們時的偷偷所為。
在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關于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許多參考書只是從故事的好壞性質上談它的可批判性,甚至有的覺得這一部分是多余的累贅,他們完全忽視了其在文章內容結構上的作用。美女蛇的故事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而事實上,越是妖魔鬼怪的故事越容易吸引人,特別是對那些天真爛漫的小孩子更覺得有神秘感。這個故事看似信筆插入,而實質上決不是作者枝枝蔓蔓地旁逸斜出。它正是和“我”入學后向先生詢問何謂怪哉形成結構上的鮮明比照。這里用大段的文字詳盡地描寫美女蛇的故事,雖然美女蛇同怪哉一類東西一樣是虛無的,但在一個兒童的內心里卻產生一種滿足勝過恐懼的快感,滿足了一個天真兒童的求知欲。可是當這種心理在入學后萌發而去詢問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回事”的時候,他只能被面帶怒氣的先生呵斥而碰一鼻子灰。一個是可以在神秘的太空里暢想,一個是只要讀書而不許有讀書之外的好奇。兩相比照中,一個突出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一個反映了死讀書的枯燥,禁錮兒童的可惡。所以,美女蛇的故事也就不單單是作者思路的簡單生發。
插入閏土父親教授捕鳥一事,也是此意。你想,“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哪里還有時間去雪后捕鳥呢?這不正是對封建教育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不滿又是什么?
比照,是這一篇文章的結構特點,它的內容由“從……到……”關聯起來,如果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抓住了這一特點,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害,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3
教案示例之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2.理解并學習本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3.理解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表達了對兩種不同生活的熱愛留戀與厭惡;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教學設想
1.安排三課時。
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本文的第2自然段,寫百草園里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應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對封建教育的批評否定是融匯在這種學習生活的描述中的,應通過分析具體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
3.關于長媽媽講的故事、私塾先生讀的文章,并非重點內容,點到即可。
4.本文是學生講入中學所接觸的魯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較長,詞匯豐富,需用一課時來簡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釋詞義。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注字音、釋詞義,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過程
1.簡介作者和作品。
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魯迅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也是勤奮工作的一生。
從1907~1936年他所寫的小說、雜文、散文、詩歌以及翻譯、日記、書信等共800多萬字。是我國現代文學中一筆巨大的寶貴的財富,也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于1926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后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2.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提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引導學生注字音,解釋課本未注釋的詞。
確鑿zuò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纏絡chán,相互纏繞在一起 攢cuán
珊瑚shān 蟋蟀shuài 豁huō, 此處狀聲
斂liǎn
腦髓su ǐ 陌mò 人跡罕至hǎn 竹篩shāi
覓食mì,找食 秕谷bǐ 系jì 傳授shòu 書塾shú
淵博yuān,學識深廣 宿儒rú 蟬蛻tuì
人聲鼎沸dǐng 竇dòu 厥土jué 拗ǎo
倜儻tì tǎng 金叵羅pǒ 盔甲kuī 繡像xiù
錫箔xī bó
3.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4.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的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請同學考慮文章從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百草園”的生活?第幾段到第幾段寫的是“三味書屋”的生活?
教師小結:課文第1至第9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寫的是作者兒時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布置作業
1. 生字生詞在作業 本上抄寫三遍。
2. 解詞要再理解鞏固。
3. 熟讀全文三遍,并反復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百草園的景物描寫,諸多樂趣,戀戀不舍百草園的感情。
教學過程
1.由上節課的教學內容,導入 新課。
提問:作者對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者認為在百草園中有無窮的樂趣;三味書屋的生活則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寫了兩種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寫的是“我”在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寫的是“我”在三味書屋中枯燥的讀書生活
。這就是本文的大體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課文。
(1)請同學朗讀課文第1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課文的第1段寫出百草園的什么情況?這在文中起著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寫出百草園曾是“我”的樂園,點出了憶寫百草園的緣由。
怎樣理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這句話是“夕拾”,是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年的百草園。“確鑿只有”,斷定百草園沒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是對上面斷定內容的猶豫與躊躇,這一方面表明由于“時間的流駛”,一些景致是否能夠清楚的記得,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面,也是為下文甩出一個“線頭”,——“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課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層,寫出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引起下文回憶描寫百草園。
(2)請同學朗讀第2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多少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什么?
回答,寫了十四種動植物,它們分別是:皂莢樹、桑椹、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草叢、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提問:作者寫了百草園中什么景物呢?
回答:菜畦,石井欄。
提問:作者在寫這些景物、動物、植物的時候,用了哪些詞語把它們寫得那么生動、美好呢?
學生回答。(出示投影或小黑板,老師板演)
投影或小黑板的板書設計 :
提問:作者為什么把這些景物寫得那么具體、生動、真切?百草園為什么是“我那時的樂園”?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園,卻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們觀賞、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當然是“我”的樂園了。這里的草木蟲鳥曾吸引著兒時的魯迅先生去觀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與求知欲。至今,這些景物還歷歷如在魯迅先生的眼前,魯迅先生就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表現兒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
提問:作者怎樣描寫出百草園的可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魯迅先生用色彩絢爛的語言,生動的文筆描繪了百草園的可人。
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寫的是春季;鳴蟬,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寫的是夏季;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的是秋季。
這樣寫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而且還寫了那么多、那么生動、形象的動、植物,錯綜交織,而又井井有條,描寫出了百草園的可人。
提問:本段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比喻句:“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表現出木蓮果實的形態特點。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表現了覆盆子形狀顏色的美麗。
擬人句:“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蟋們在這里彈琴”,表現出這兩種昆蟲鳴聲的悅耳。
提問:作者為什么能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作者曾對百草園的景物進行過細致地觀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還在描寫之中傾注了自己對百草園——這個兒童樂園的熱愛之情。因而把百草園的事物寫得這樣精彩。
教師小結: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讓學生輕聲齊讀第2段,加深體會,加強記憶。
(3)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3至6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起過渡(或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對百草園的景物的描寫,過渡到關于百草園中有關傳說的敘述上去。
② 這里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里寫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帶有神怪色彩,結局是邪不壓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 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聯系呢?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其一,故事的內容符合兒童好奇、愛驚險的心理,這也是兒時的一種樂趣。其二,聽長媽媽的故事后,“長草”是不去的,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園中活動的范圍,極想得到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在百草園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這也符合兒童的探險獵奇、戰勝邪惡的心理。這就為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紗,誘導著兒童去涉足、認識、了解它。其三,百草園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赤鏈蛇的傳說,對兒時的作者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所以這個傳說,增加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因素。
(4)讓學生齊讀課文第7、8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 這兩段寫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寫了雪天捕鳥,是百草園冬天的樂趣。
② 讓學生默讀課文第7段,同時得出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現力量。
教師小結:作者用“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地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③ 第8段寫出了一位什么樣的人物?這和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8段寫出了一位善良、沉靜、有豐富捕鳥經驗的農民——閏土的父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勞動人民智慧、經驗的欽佩之情。這層中,沒有明寫“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樂在其中了,捕鳥時的新奇、興奮,對閏土父親的欽佩,這些都是百草園生活中的組成部分,這樣就把“樂園”寫得那么實在,那么具體。
(5)指定學生朗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 三個“也許是因為……”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 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布置作業
1. 背誦默寫課文第2自然段。
2. 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四、五、七。
3. 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三味書屋的單調陳設、枯燥生活、失敗教育;和百草園中情景構成的鮮明對比。
教學過程
1. 檢查背誦、默寫第2段。
2. 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11、12兩段,邊讀邊考慮:
① 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 “我”對三味書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三味書屋的陳設單調、沉悶。三味書屋給作者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門”,多沉重、壓抑的顏色,它與百草園中的“碧綠”“紫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屋里的陳設就更單調了,只有扁和畫兒,不象百草園中生機勃勃。魯迅先生對這里極為熟悉,寥寥幾筆,三味書屋的環境、陳設,使讀者有如目睹。
“我”對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下面兩點說明,供教師參考,不一定給學生講)
方正、質樸,有兩件事可以證明。他的兒子洙鄰做了黑龍江省的一個縣官,差人給他父親送來銀子,他當著來人大罵兒子是“畜生,不聽話!”因為他反對清政府,不叫兒子做這個政府的官。他也很愛國,一生不買洋貨,也不照像,認為那是洋玩意兒,他就是這樣“方正”而不“圓通”。
博學:在清朝,一個私塾先生能夠不查秘本、空手點完《四書》就算一位大學者了,而壽鏡吾老先生教《四書》、《五經》是得心應手的事情,要求學生又嚴格,當然是聞名遐邇了。
(2)由學生分角色讀課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讀“我”的語言,一個讀先生的語言,一人讀敘述部分)教師提示:對19段,要注意引號里的句子句逗應該是這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朗讀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 魯迅先生兒時在三味書屋學習七年,在此文中寫出了幾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寫出了五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問“怪哉”蟲——這是不可以的;單調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逃課到小園中去被先生批評;師生一起朗讀時的情景;課上的意外收獲——畫的成績卻不少了。
② 在這五個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第一個是問“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說“不知道”,而且臉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他)決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說。”——這是對壓制學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滿。進了三味書屋就要非禮勿言、非禮勿視,要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是少年魯迅卻問了讀經以外的“怪哉蟲”,這在老師的眼里簡直是左道旁門,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個是讀書的內容和形式。老師“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這書讀得多沒勁呀,是在老師的壓力或命令下讀的。讀的又是什么內容呢?有的宣傳“仁”這個虛偽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級趣味地取笑別人;有的宣傳迷信風水;有的拼湊起講古代稅法的話;這些令人難懂而又無用的書,讀不成句,讀錯了也沒有人糾正,只有死記硬背。學生怎能感興趣呢?這和百草園中的生動活潑的生活真是大相徑庭!
③ 作者寫三味書屋的生活,也寫了老先生壽鏡吾,壽鏡吾老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對他是什么態度?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當魯迅提出“怪哉蟲”的問題時,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 不知道”!當孩子們到三味書屋后的小園中去玩而被老先生發現時,只不過是“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當學生惹他生氣時,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讓學生罰跪,但他也不常用。當他自己讀書讀到得意處時,他就微笑起來,將頭仰起,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壽鏡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愛讀書,魯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覺地為舊制度效勞,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兒童的心理,他沒有象長媽媽那樣能夠抓住兒童的心,他也沒有象閏土的父親那樣耐心誠懇地回答兒童提出的問題,而是不看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拒絕學生的提問,泯滅他們的求知欲,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學態度與教學方法。盡管如此,他在塾師中是比較好的,對學生還“和藹”,不常用戒尺與罰規,也正因為他是比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嚴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況其他人了!所以魯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時,也給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與否定,以此來否定三味書屋的生活,否定舊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 三味書屋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結論是肯定的,三味書屋的教育是失敗的。首先學生不喜歡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再有“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還有“后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地位了”——從同學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式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這種逐利趨勢之徒,舊制度的維護者與社會基礎。這樣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 第二部分表現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什么特點?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第二部分表現出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枯燥無味,和百草園中的情趣盎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3)引導學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問: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園和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對比著寫,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意思?
討論,回答。教師小結:作者通過對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層的兒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索各種知識的廣泛興趣、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布置作業
1. 完成課后練習題一、二、九。
2. 命題作文“童年趣事”。
附:有關注解
三味書屋名稱的內涵:
三味書屋是紹興城內新臺門壽懷鑒(字鏡吾)先生寓所內的一間房子,用為書塾。“三味書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引自壽鏡吾之子壽洙鄰寫的《我也談談魯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醢是用魚肉做成的醬,醯醢泛指佐餐的調料。書屋柱子上還有一幅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百草園》是初中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課文。該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要求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百草園》是該單元中第一篇課文,起著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的重任。課文節選自魯迅的現代散文集《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通過描寫景物和敘寫童年趣事來反映童年的“樂”園,表現了童年魯迅熱愛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感情。體現了魯迅廣泛的生活興趣和聰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認知目標: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意義。(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細致觀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形象、有序的描寫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兒童情趣,熱愛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兒童情趣。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課文主要寫百草園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園中的有趣活動。課文顯著的特點是:作者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細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描寫角度不同,很注意順序安排,且描寫具體;選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恰當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生動鮮明,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景物描寫細致、形象、有序,用詞準確定為教學的重點。把對“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完全是從兒童的眼光、兒童的口吻和兒童的心理出發來寫的。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同志說得好:“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而且寫景細致、有序,極為形象傳神。為此,在課文講讀教學中,可采用讀文品句賞析、讀文表演等方法進行教學。
“觀察欣賞花鳥蟲草之樂”部分課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寫作順序,著力從色彩、形狀、聲音、滋味等方面人手進行細致地描寫,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表現了百草園趣味所在。在讀文中品句賞析能使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品味意會百草園“春”、“夏”、“秋”之樂。
“雪地捕鳥”的過程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這些動詞都很普通,但又十分準確、傳神地展現了雪地捕鳥全過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園玩的樂趣。教學中可請學生上來表演一下捕鳥的過程,屏幕上預先播放“雪地捕鳥”的插圖,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對照“圖”文,進行評論。采用這種教法,既能激發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加深印象。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根據課文特點,擬著重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從重點段人手,指導學生背誦。引導學生以孩子獨有的純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發現、去探究、去體驗課文內容。啟發引導“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使學生在朗讀時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了解背景。設計話題由講述童年趣事導入,讓學生置身于課文情景之中。簡要介紹《朝花夕拾》和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來回憶童年、少年時期的生活,更能滋長熱愛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對“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和“家里人要將我送進書塾去”的恐懼心情的理解。
2.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朗讀全文尋找中心句“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把握全文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確課文的思路和結構,即文章從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的樂趣和冬天百草園的樂趣兩方面展開。
3.讀文品句,突破重點。這一教學環節,是為課文第二段描寫百草園景物部分這個教學重點而設計的。通過帶著問題讀文(聽錄音)、討論,品句背誦明確:本段寫景的合理順序,用形象傳神的詞語來描寫百草園景物的色彩、形狀、聲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園“無限樂趣”,使學生感受少年魯迅熱愛自然,喜歡探索,愛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讀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園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樂趣無窮。冬季比較無味,大雪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趣味。課文中“雪地捕鳥”片斷寫得繪聲繪色,十分精彩,用詞極為準確。在屏幕上顯示捕鳥“插圖”,請學生上臺來表演捕鳥的過程。通過幾名學生的不斷補充,讓學生掌握捕鳥的動作,體會用詞的準確。
5.解讀語言,體會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話是文章難點之一,通過對下面具體的語言分析,讓學生體會到“我”被迫離開百草園時的復雜情感。
(1)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句,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2)兩個“Ade”一詞的運用,德語中專門指兒童分別時所用。(3)“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一句中所運用的擬人的修辭。
6.小結拓展。理解課文內容,緊扣“樂園”寫出無限樂趣來表達中心思想;在寫作知識上,作者細致、有序、動人的景物描寫得益于細心觀察和精心選用詞語。引導學生平時養成注意觀察的好習慣,結合課文,指導觀察方法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5
【教學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名人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二、快速閱讀課文
(大約3500字)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
提問: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
五、用自己的話來總結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六、提問
1、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學生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2、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
小結:“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
六、快速閱讀“我”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百草園是我用回憶美化了的樂園,三味書屋卻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學堂。
板書:學堂
七、小組討論
1、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對于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熱愛,對于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細致的觀察生活,好奇心)
2、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活比較枯燥,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老師不允許問課外的知識,原來的貪玩到現在的用心學習,有趣的故事到聽不懂的文章。對長依戀到對老師的尊敬)
3、告別了童年的無憂無慮,魯迅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思想與見解了,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他能夠逃避,不去上學嗎?
板書:成長。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
八、鞏固
下面我們再一次認真看課文,請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九、練習
下面我們再回到課文中去,文章寫得非常美,我們大家找一個值得你學習的句子,模仿它寫一段話
十、拓展
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板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樂園 學堂
成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6
目的要求:
一、認識魯迅。
了解童年時魯迅愛美麗的自然景物,愛動人的民間傳說,愛讀書學習,恭敬學識淵博的人,愛繪畫,愛一切新鮮活潑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魯迅在永別故鄉和流離顛沛中,追憶童年生活時的一種惆悵的失落感。
明白魯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強烈的愛憎感情。
二、學習本文依照時間、空間順序有層次的記敘和生動、具體的描寫。
三、能夠記敘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內容充實,增進記敘的興趣。
要點難點
學習要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 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里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著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后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3.理解結尾的話。
4.理解行文中敘述口吻的變化。
寫作背景
本文的發表、結集和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發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題:《舊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后于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里和北京沒有什么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于是,對于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這正如《故事新編·序言》中所說:“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這時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還有如下說明:“……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擠出集團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借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魯迅在廈大期間寫的后五篇回憶性散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此前在北京期間寫的前五篇回憶性散文有:《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樣,筆法靈活,抒情之中見諷刺,敘述之中顯深意,嚴肅的內蘊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出之,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段落大意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童年生活過的兩個地方。閱讀時抓住地點的變化可將全文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時間和事情的不同分為幾層。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歷。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大自然,探求各種知識的廣泛的生活興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
寫作特點
課文說的是“我家”后面的一個“很大的園”,里面植物、動物很多,在童年魯迅來說,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時間空間順序來安排材料,勢必寫得雜亂無章,百草園為什么說是“樂園”,讀者也就很難從記敘中獲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雖然僅僅用了兩個句子共100個字,但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第一句,簡潔交代了冬季捕鳥的條件。第二句,著重寫捕鳥經過。這之中,又是先寫捕前必要的準備,創造招鳥環境和確保來鳥落網的可能,強調要先露出一塊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篩大而多孔,繩長,人遠遠牽著,看鳥雀下來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說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領,罩住鳥是不成問題的。這一小段記敘,語序順正而嚴格,絕不能任意調換。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熱心的導游,引導我們對百草園的環境和童年時代魯迅在這里充滿情趣的活動,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夏天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插敘“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的承前啟后,同時作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憶的口吻,簡潔概括介紹百草園的位置、規模、名稱、變遷、景觀,特別點出“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么,“樂”在何處呢?帶出下文。第二段寫樂在夏季。第三段,由“長的草”不去,因為相傳有“赤練蛇”,為下段寫美女蛇搭了“橋”。第四、五段正好寫樂在關于美女蛇的奇妙傳說。這傳說寫完,第六段稍加議論,作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一句起步。關鍵是“比較”二字,跟誰比呢?顯然,是跟剛剛寫完的夏天的百草園比。于是第七、八段寫雪地捕鳥之樂。一直到第九段將被送進書塾而無限留戀地告別百草園一蟲一鳥,一草一木,幾行動人的抒情,完成轉而記敘三味書屋生活的過渡。
作業 練習
1.選出下面字形、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竹篩zhú sāi 簽賞jiàn shǎng
繡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淵博yuān bó
腦髓nǎo suí
C.確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蟬銳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錫箔xī bó 倜儻tì tǎng
2.選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釋不全對的一項:
A.人跡罕至(hàn稀少)
人聲鼎沸(fèi水開)
B.拗過去(ǎo用力彎曲)
斂在盒里(liǎn放)
C.攢成小球(cuán湊在一塊)
高枕而臥(wò睡)
D.總而言之(yán說)
無處覓食(mì尋找)
3.選出下面全是形聲字的一項:
A.擁腫 輕捷 木蓮 珊瑚
B.機關 斑蝥 消釋 戒尺
C.和藹 紳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蓮房 彈琴
4.選出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A.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市人,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小說。
C.本文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D.“三味書屋”不是“我”的樂園,但其中也不乏樂趣,如大家放開喉嚨讀書的情形以及到后園去折梅花、尋蟬蛻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老者,文中魯迅對他的看法是:
A.他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魯迅很討厭他。
B.他對魯迅很嚴厲,魯迅認為這束縛了兒童的身心發展,所以對他很不滿。
C.他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只是常讀些令學生難懂的文章,魯迅覺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學,對學生又有一些開明的思想,魯迅對他很恭敬。
6.文章在寫百草園時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選出下面分析正確的一項:
A.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目的是使魯迅懂得做人之險。
B.這個故事是長媽媽講的,它表明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C.這個故事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感,也給這個兒童樂園增添了情趣。
D.這是一個迷信故事,魯迅有力地批判了長媽媽的迷信思想。
閱讀文段,回答7—8題。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7.選擇最準確的動詞填空,恰當的一項是:
A.撐 放 系 拉 B.支 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7
姓名:周樹人
生卒年月:18819-193610
歷史地位:思想家、文學家
籍 貫:浙江紹興
代表作:《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作者生平軼事
1881年9月25日,是一個平凡的日子。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像往常一樣,為生活而四處奔波。這又不是一個平凡的日子,因為上天賜予我們一個精靈,讓他去遍嘗人世間所有的苦難,代表每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華夏兒女,述說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他,就是周樹人,我們更習慣于稱他魯迅先生。
古老的江南水鄉——紹興,有幸成為了魯迅先生的故鄉。讀書、做官、興宗耀祖或許是所有紹興人的集體夢想,周家也不例外。先生的祖父名叫周福清,考中了進士,在朝中為官。父親周伯宣雖屢試不中,卻也是個飽讀詩書的博學之士,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得魯迅先生自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他7歲入私塾,12歲入三味書屋,在學習“四書五經”、《唐詩三百首》等的同時,還博覽“雜”書,如《西游記》、《山海經》、《蕩寇志》、《茶經》、《釋草小記》等,為他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一場突出其來的災難改變了少年魯迅的生活。1893年,先生的祖父因科場賄賂案而被捕入獄,父親連驚帶嚇一病不起,家道由此中落。魯迅前幾日還是少爺身,現在卻成了落難者和乞食客。在世態炎涼中,他第一次真正看清了這個社會,弄明白了什么是生活。
1898年5月,18歲的魯迅來到南京,就讀于南京水師學堂,次年轉入礦路學堂學習礦業。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緣自西方的新知識、新思想。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維新論的報刊、書籍,從此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種子埋在了青年魯迅的心里。
在礦路學堂中,魯迅先生是年齡最小的一個,可他的學業是最為出色的。每次考試總是很早交卷,成績卻往往是優。礦路學堂規定:在每月月考中成績優秀者可獲得一個三等獎章,累積到一定數量時,換發一個二等獎章,依此類推發頭等獎章、金質獎章。而后者最為難得,在全班同學眼中如同摘星攬月一般,而魯迅先生是惟一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得到金質獎章之后,他并沒有拿著它四處炫耀,而是變賣成買書錢,以期獲得更多的知識。參見鈕岱峰《魯迅傳》,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年。先生在他年輕時就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從腳下做起,踏踏實實;青年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好知識,不斷提高、完善自己。1901年,魯迅先生以優異的成績被選派東渡留學日本。7年的留學涯改變了魯迅先生的一生。那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落敗之際,晚清政府的昏聵無能,留學生的麻木不仁以及日本人的嘲笑歧視,令魯迅先生真正懂得了“弱國寡民”的含義。大清學生初到日本時,拖著自以為“國粹”的大辮子,被日本國那些自視甚高者稱作“支那豬”。有骨氣的青年人紛紛要求剪掉這條象征著恥辱的辮子,卻受到清政府派來的學監的嚴辭拒絕。魯迅先生不管那一套,甘冒被除名的危險,毅然上街去剪了辮子,還拍了“斷發照”作為留念,以表達自己同舊傳統的決裂。
從東京的弘文學院到仙臺的醫科專門學院再到《域外小說集》的出版,魯迅先生一直在苦苦
探尋著富國強民的道路。最終,他選擇了文學:“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自此,先生就走上了一條思想啟蒙的救國道路。
1909年,魯迅先生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先后在浙江兩所學堂擔任教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先生應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在教育部任職。風起云涌的大革命并沒能持續多久,袁世凱上臺后大搞恐怖統治,捕殺革命黨人,先生迫于時局躲在紹興會館里抄古碑,讀佛經,以此向專治的統治者做無聲的反抗。
新文化運動開始后,先生迎來了他第一個創作高峰:1918年4月《狂人日記》、8月《孔乙己》、1919年4月《藥》、1921年1月《故鄉》、12月《阿Q正傳》……同時,積極參與爭取自由平等民主的斗爭。女師大學生風潮中,他堅決站在學生們一邊,與同學們并肩作戰,反抗當時北洋軍閥政府的殘酷迫害。而在隨后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五卅”運動、與“學衡派”的論戰中,魯迅先生都顯示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撰寫的許多篇文章像匕首、投槍,直指反動派的要害,因此也受到當局的迫害,不得不南下避難。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魯迅先生擔任國文系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和小說史,為此而撰寫的講義《中國文學史略》也成為日后從事學術研究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1927年先生來到上海,從此開始了職業文人的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上海,是當時的革命中心,又是各種勢力糾纏斗法的“道場”,先生身處其間,自然免不了與那些“御用文人”打筆仗。這期間,先生作了大量的雜文,編成《三閑集》、《二心集》、《集外集》等出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為那個時代最響亮的音符。
魯迅先生筆鋒所指的,不僅僅是當時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以及令人痛心的國民性問題,魯迅同樣感到痛心疾首。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質,而對于國民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質,魯迅也用了大量的筆墨進行剖析。有人曾寫道:“……我看,全中國人的大半好比一只熟蘋果,外面盡管紅是紅,綠是綠,青是青的,飽滿得很,而且頗惹喜歡哩!按其實,其心早已爛得只剩一包膿了。……偏偏有這個魯迅,看準了,把這只蘋果心里爛出來的臟東西,使勁一刀挖了出來共同欣賞。從此魯迅,你個魯迅……真真魯迅……”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先生走到了自己人生之路的盡頭,帶著人生的凄風苦雨,在啟明星升起的凌晨離開了人間。先生在遺囑中寫道:“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
可是,人們怎么能夠就這樣輕易地忘掉自己民族最優秀的精靈呢?
如何評價魯迅?魯迅只是一個文學家嗎?魯迅先生死后,當時左派文人的主將王瑤曾寫過一篇具有一定權威性的長文,文中說:
“把魯迅先生僅只是視為一個文人是污辱了魯迅,至少也是不了解魯迅……魯迅從來沒有單純地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文學家,別人當然也不應該這樣了解他;雖然在中國新文學的成長中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必然地占著極重要的地位的。”
那么,如何全面地認識魯迅?也許以下的文字大致可以反映他的全貌:
一,魯迅的青年氣。
對于魯迅先生的死,我們覺得是死了一位青年,一位勇敢的斗士。二,魯迅的思想。他的思想影響于我們的太大;我們有許多思想,自己覺得仿佛是自己的,但卻是受魯迅思想的影響而來的。三,魯迅的人格。他既忠實又勤勉。四,因魯迅之死而想到中國人才之少。在魯迅50歲的時候,他曾自己開過一個著譯書籍的清單,在一度清理之后,他不禁感到自己工作的空虛。他尚且還自認空虛,我們應該怎樣呢?——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工作!參見《清華人看魯迅》,黃延復,《南方周末》200151。
必記名言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會有的。
4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5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6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7我們應將“名人的話”和“名言”分開來的,名人的話并不都是名言,許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因為沒有錢,就得尋不用學費的學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進了水師學堂。不久,分在管輪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艙面了,便走出,又考進了礦路學堂,在那里畢業,被送往日本留學。但我又變計,改而學醫,學了兩年,又變計,要弄文學了,于是看些文學書。
8無論是學文學的,學科學的,他應該先看一部關于歷史的簡明而可靠的書。
9人總有一種理想,一種希望,雖然高下不同,必須有個意義。
10凡活著而且生長者,總有希望的前途。
11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12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總要歷些風險。
13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14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母親,卻總是懇切地希望,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
附1:魯迅自傳
魯迅,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紹興城內姓周的一個大家族里。父親是秀才;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學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遺的四五十畝田。但在父親死掉之前,已經賣完了。這時我大約十三四歲,但還勉強讀了三四年多的中國書。
面翻譯,也作些論文,設法在刊物上發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親無法生活,這才回國,在杭州師范學校作助教,次年在紹興中學作監學。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為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但紹興革命軍的首領是強盜出身,我不滿意他的行為,他說要殺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
育部辦事,由此進北京,做到社會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長。一九一八年“文學革命”運動起,我始用“魯迅”的筆名作小說,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時時作些短篇小說和短評;一面也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講師。因為做評論,敵人就多起來,北京大學教授陳西瀅開始發表這“魯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將我撤職,并且還要逮捕我。我只好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做教授,約有半年,和校長以及別的幾個教授沖突了,便到廣州,在中山大學做了教務長兼文科教授。
又約半年,國民黨北伐分明很順利,廈門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廣州來了,不久就清黨,我一生從未見過有這么殺人的,我就辭了職,回到上海,想以譯作謀生。但因為加入自由大同盟,聽說國民黨在通緝我了,我便躲了起來。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民權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譯作,幾乎全被國民黨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譯外,及編輯的不算,創作的有短篇小說集二本,散文詩一本,回憶記一本,論文集一本,短評八本,《中國小說史略》一本。
(一九三四年)
注:魯迅曾于1925年、1930年及1934年寫過三份自傳,本書收錄的是1934年寫的一篇。
附2:魯迅瑣事
(一)
魯迅先生8歲的時候,妹妹端生僅僅出生10個月就夭折了。妹妹病重的時候,魯迅一個人在墻角偷偷地抹眼淚。母親問他為什么哭,魯迅回答:“是為了妹妹的病。”
(二)
魯迅8歲時的一天,父親和族里的長輩在一起玩麻將,魯迅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伯父見他
一副很關心的樣子,就笑著問:“你希望誰贏呢?”魯迅脫口而出:“大家都贏!”
(三)
1926年魯迅先生離開了北京,去廈門大學教書。
廈門有一種樹叫作相思樹。有一天,魯迅先生在住處附近看見一只豬正在吃相思樹的葉子。他心里想:相思樹的葉子,不管有沒有人珍惜,怎樣也不該給豬白吃了去。他順手拿起一根桿子作為武器,要把豬攆走。
豬正吃得起勁,不肯放棄到嘴的美食,即使躲著桿子,卻仍然圍著相思樹轉來轉去。魯迅先
生的倔脾氣上來了,也非要把豬攆走才甘心。就這樣,一人一豬在相思樹旁開始了“戰斗”。剛好一個同事來找魯迅先生,見到這個有趣的場面,不禁大笑起來:
“哈哈哈,……魯迅先生,你怎么同豬決斗起來了?”
魯迅先生也笑了:
“老兄,這原因嘛,可不便告訴你……”
(四)
東北流亡女作家蕭紅到了上海以后,一直受到魯迅先生的關懷。一次,蕭紅穿了別致的上衣,坐在魯迅先生家的客廳里談話。魯迅先生吸著煙斗,隨便地談著上海的梅雨天氣。蕭紅
忍不住了,主動問道:
“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
魯迅先生認真地說:“不太漂亮。”他又接著
從顏色、式樣搭配的角度進行了解釋。蕭紅驚奇地問:“周先生怎么也曉得女人穿衣裳的這些事情呢?”
“看過書的,關于美學的。”
“什么時候看的呢?”
“大概是在日本讀書的時候……”
“買的書嗎?”
“不一定是買的,也許是從什么地方抓到就看了……”
“看了有趣味嗎?”
“隨便看看……”
“周先生看這書做什么?”
“……”沒有回答,好像魯迅先生很難回答似的。先生的夫人在一旁笑著說:“周先生什么
書都看的。”
(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郵局職員將他翻譯的《勇敢的約翰》一書寄給魯迅,希望魯迅幫他發表。魯迅看后認為:“譯文認真而且流利。”雖然他明知道在那時的上海一個無名的作家出本書是很困難的,但還是熱心地想辦法出版這本書。為此魯迅曾多方設法去找書局。但大的書局都
不愿意出版這種不賺錢的書,最后還是到一家小書店出版了。由于書店小,經費不足,魯迅還墊付了230元。此外,魯迅還承擔了這本書的校訂、注解、撰寫后記,以至于書籍的校對、裝幀、紙張的選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現在從魯迅留下來的校稿上還能看到魯迅當時修改的筆跡和他寫的校后記及注解。從這些細致入微的批語中,我們可以想見到魯迅當時為這本書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BT2]必誦名段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2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BT2]作家與作品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寫于1926年的秋天。這一年的中國,仿佛暴風
雨來臨前的夜晚,空氣中都透著一股血腥的味道。為了躲避北洋軍閥政府的迫害,魯迅先生接受了廈門大學的邀請,南下擔任該校國文系教授兼國學院研究教授。
廈門是座美麗的海濱城市,依山傍海,一派南國風情。但旖旎的風光并不能使先生忘卻自己肩頭的責任,遠離北京,遠離激烈的政治斗爭,對于以戰士自喻的魯迅先生而言不能不說是一件人生的憾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孤獨、大寂寞。而這孤獨與寂寞恰似一把鑰匙,打開了先生記憶的大門,于是就有了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作品賞析
這是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選取了童年生活的兩處地方:“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圍繞兒時的樂土集中展現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作者行文輕松自如,隨意揮灑,鋪陳成文。并非依時間順序“步步為營”,也未拘泥于軼聞趣事之中,而是依照自己略帶跳躍性的回憶,于點點滴滴的童年經歷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圖”。這里有對景物的描寫,有對傳說的回憶,還有對人物的刻畫,林林總總,匯聚在一處,像一串五彩的珠鏈,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作者的語言也是富于變化的。寫景狀物時,文字細膩而又有層次;而刻劃人物時作者又變換了另一幅筆墨,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特征,廖廖幾筆就勾勒出一個生動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從謀篇布局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也頗有值得學習之處。“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是作者所要著重表現的,而二者之間又安排了一個過渡段,由前者自然而然地引發出后者來,使文章顯得前后貫通,文氣流暢。
關鍵知識點
1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素以揭露、分析“國民性”并對之進行批判聞名。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選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本文中描寫了兒時的天真的生活情趣與枯燥死板的封建教育,筆調親切。
補充知識點
1私塾
私塾,是中國舊時私人辦的學校,為私學之一種。有塾師自設的學館,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也有屬于以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舉辦的義塾(免繳學費)。
每個私塾一般有一個教師,采用個別教學法,教材及學習年限沒有固定的限制。
私學,中國歷代私人辦理的學校。西周以前學校由官府辦理。春秋時,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
風,戰國時私學大盛。漢以后,私學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私塾的老師多由沒有考上官的讀書人擔任。由于他們明白讀書與不讀書的天壤之別,因此對學生要求一般比較嚴,但對學生也比較愛護。
2 難句解析:
A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見《論語·述而》,大意是:“仁”和我遠嗎?如果我真心誠意地想達到“仁”,“仁”自然而然就到了。
B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
見《幼學瓊林·身體》,大意是,笑話別人缺牙齒,就說狗洞大開。
C上九,潛龍勿用
見《周易·乾》,原作“初九,潛龍勿用”。初九為乾卦第一爻,大意是龍在隱潛著等待時機,還不能出來做事。
D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
這是學生讀《尚書·禹貢》時念錯的句子,原作“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包橘柚錫貢”。大意是:那塊土地有好有壞;那進貢的東西,有專門用來祭祀的茅草,還有橘子、柚子之類的水果。
E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清末劉翰作《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中的句子。原文作:“玉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金叵羅傾倒淋漓,千杯未醉。”劉翰,江蘇武進人,江陰南菁書院學生。這篇賦是頌揚五代后唐李克用父子的。大意是寫李克用在喝酒時揮揚著玉如意,風流倜儻,興致大發,喝了很多酒也不醉。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收入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憶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最初陸續發表于《莽原》半月刊,以《舊事重提》為總題。1927年7月,魯迅添寫《小引》和《后記》,將它們結集出版,改名為《朝花夕拾》。第一版由北京未名社1928年9月出版,為魯迅自己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都是魯迅回憶往事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出魯迅的成長道路。它們文筆優美,感情深沉,都是散文中的佳品。除了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和山海經》等作品,還有《范愛農》、《無常》等名篇。
——摘自《中學語文現代文導讀》(初中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8
【專項訓練】: 一、查字典有誤的是 組 序號字應查部首筆畫應查音序字母音節a覓4mmib鑿業7zzaoc鼎目7ddingd罕3hhan 二、為下列加線多音多義字選擇正確讀音和字義的是 宿儒 1、sù 2、xiǔ 3、xiù a.住,過夜 b.平素 c.年老的,長久從事某種工作的。 拗過去 1、ǎo 2、ào a.用力彎曲 b.不順 薄薄的雪1、bó 2、bò 3、báo a.迫近 b.厚薄 c.輕視 攢成小球1、zǎn 2、cuán a.聚集 b.積蓄 a.1、c;1、a;3、b;2、a b.2、c;1、 b;3、b;2、a c.1、c;2、a;3、 c;2、a d.2、c;2、a;1、a;1、b 三、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輕捷 班蝥 無妨 機關 b.鑒賞 人跡罕至 消釋 人聲鼎沸 c.繡象 紳士 盔甲 戒尺 d.質撲 博學 書塾 陌生 四、選詞填空 1、他很高興,但競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 。(a.機密 b.機謀 c.機關) 2、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 ,這里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a.欣賞 b.鑒別 c.鑒賞) 3、叫我名字的 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a.陌生 b.生疏 c.生僻) 4、其中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a.確實 b.確鑿 c.的確) 五、下列句子中都是名詞的一組是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 a.故事 時候 晚間 古廟 b.長媽媽 院子里 讀書人 納涼 c.先前 曾經 院子 人 d.聽到 用功 我 住 六、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 的黃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宵里去了。單是周圍的 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 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 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1、依次應在空白處填的詞是 、 、 。( a.肥碩 b.肥胖 c.輕捷 d.輕快 e.短短 f.長長 g.蓮房 h.肥大 j.擁腫) 2、文中的靜態景物有 、 、 、 、 、 、 、 。 文中的動物有: 、 、 、 、 、 、 。 3、a.描寫形狀的詞語有 b.描寫顏色的詞語有 c.描寫性質的詞語有 d.描寫聲音的詞語有 e.有情節描寫的動、植物有 4、屬于略寫的是 屬于詳寫的是 5、這段文字所用的修辭方法有a b c 6、這段段意正確表述的是 ,這段文字表現了百草園確實是我的樂園,也表現了兒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a.百草園自然景物豐富多彩 b.百草園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園的動植物五彩繽紛 d.百草園中有趣的植物,動物 (二)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 一塊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 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夜的。1、選擇適當的動詞填在橫線上 a掃開;b打掃;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牽;j撒;k投;i系;m捆2、用原文回答: 捕鳥的條件 捕鳥的結果 3、捕鳥的過程用了一系列動詞,它的作用是什么?4、“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是與什么相比較說的?5、冬天百草園的樂趣是什么? (三)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1、這段文字作為文章的開頭,介紹了百草園的 ,百草園的 ,百草園的 ,最重要一點概括出百草園是 。 2、解詞: 似乎: 確鑿: 兩個詞用在一句話中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 七、課文中哪一段是過渡段?是從怎樣的心理角度去寫的?表現他當時怎樣的心情? 答: 八、閱讀文章第二部分;三味書屋中的生活,回答問題。 1、原文中怎樣描寫三味書屋的環境? 答: 2、對先生外貌是怎樣描寫的?他的品格怎樣? 答: 3、先生有哪些特點? 答: 【答案】: 一、d 二、a 三、b四、1、c 2、c 3、a 4、b五、a六、(一)1、b 、c、e、g、j 2、 靜態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泥墻根、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 動物有:鳴蟬 黃蜂 叫天子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3、a.高大、肥胖、短短、斷磚、蓮房一般、擁腫、小球、像人形的 b.碧綠 紫紅 黃 c.光滑 輕捷 d.長吟 低唱 彈琴 拍的一聲 e.斑蝥 何首烏根 4、略寫的有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嗚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 詳寫的:斑蝥 何首烏 木蓮 覆盆子 5、排比 擬人 比喻 6、d(二) 1、a d e j l h g 2、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 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 3、具體生動地表現了捕鳥的過程也表現了兒童在捕鳥時的樂趣。 4、是和夏季百草園相比較 冬天百草園的樂趣是下雪后捕鳥。(三) 1、方位 名稱 變遷 樂園 2、似乎:好像、仿佛 確鑿:確實 二個詞不矛盾,“確鑿”說的是真實情況,“似乎”是從成人角度回憶,所以說似乎 七、第9段是過渡段,是從兒童的心理去猜測為什么去三味書屋的,表現他對百草園快樂生活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八、1、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 2、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3、不愿意回答學生提出的與課文無關的問題,對學生由“嚴厲”到“好起來,有戒尺,但不常用,有罰跪規則,也不常用,喜愛大聲朗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9
教學目標:1. 掌握文章通過描寫(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增強語言表現力,文章感染力。2. 熟讀課文,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3. 把握魯迅通過對兩個童年生活場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態, 表達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和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1. 通過朗讀,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如:修辭手法,感官體驗等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一. 簡介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 二. 課題解析,理清文章結構在課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從”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兩點,思考這個“從……到……”的介詞結構表示了什么?它與全文在結構上的關系是什么?l 題目“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顯然是一種“從……到……”的短語,很明白地顯示兩個空間的轉換,所以一經點撥,學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園(1—8)+過渡節(9)+三味書屋(10—24) 三. 初讀課文,探討問題1. 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百草園”部分和“三味書屋”部分2. 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屬于魯迅童年的生活經歷,時隔多年,作者回憶起來,感情更傾向于哪邊?為什么?3. 思考,小組討論4. 推選代表發言交流更喜歡百草園。因為文中說那是我的樂園,而其中的樂趣就是通過對園中景物的描寫、聽長媽媽講傳說故事、冬天捕鳥來表現的。 四. 品讀“百草園”1. 輕聲讀第2節,圈畫出你認為充分體現百草園樂趣的語句。2. 交流:l 在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重點寫了四件趣事:1).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2).翻開斷磚玩蜈蚣、斑蝥3).為了成仙,接連不斷地拔何首烏根而弄壞了泥墻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 在這之前,還從顏色、形狀等方面略寫了許多動植物(不必說…也不必說…)3. 從這些景物描寫,作者重點寫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那么冬季的百草園“樂”在何處?4. 集體回答:捕鳥5. 圈畫出捕鳥時的動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讀,一人則表演捕鳥的動作,然后互換。6. 教師物色兩組上臺表演,簡單評價。 7. 歸納百草園的特點:“景色優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園 五. 品讀“三味書屋”1. 瀏覽這部分內容,思考書屋中的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l 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2. 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然而為什么我不太喜歡在三味書屋呢?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圈畫分析。3. 交流:l 因為先生執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厭的教學方法:不準發問、“讀書!” 灌輸的是陳腐、晦澀難懂、不適合兒童的內容 過的是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l 而孩子們只能在乏味無奈中的消極抵抗:折臘梅、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等。l 由此可見,這樣的生活不能滿足孩子對自然和知識的向往,當然就不會喜歡。 六. 思考問題: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反映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兒童生活,作者為什么要把它們寫在一篇文章中?(引導學生看注釋1)l 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同生活的對比,反映童年時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快樂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為成年或老年,這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繪了魯迅童年時期的生活片斷。魯迅46歲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對童年的追憶和懷念,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憶。 七. 布置作業模仿文中“捕鳥”片段,寫一段你喜愛的活動,注意動詞的選用,表現年齡特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時代的情趣。
2、過程與方法:
⑴ 學習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難點:
學習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魯迅是一個中國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歷來被世人所傳頌,提到魯迅,我們會深深地被他剛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動,今天當我們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那里有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悟
1、朗讀課文。
2、糾正字音。
3、出示思考題:
⑴ 根據文章題目和過渡句,文章可分為哪幾部分?
⑵ 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感覺是怎樣的?
⑷ 課文兩部分的內容是怎樣銜接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選取了哪幾個片段?
4、小組討論,相互合作交流:
討論明確: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兩個部分,作者描寫的百草園共有14個景物,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盎然有趣,是個充滿情趣的兒童樂園。
第九自然段是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眷戀,也反映了過去三味書屋的無可奈何之情,這部分寫了先生的性格特點,上課的形式及上課的內容。
三、賞讀課文,體驗美感
1、賞讀課文,出示思考題:
⑴ 你認為寫景狀物精彩在哪里?為什么會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鳥的情節,你喜歡哪一個?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景物的?運用了哪些方法?
討論明確:(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已見)作者分別從形態、色彩、聲音、動作等方面進行描寫,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動形象,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園籠罩了撲朔迷離的氣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鳥”中一連串傳神的動詞的運用,引人入勝,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質疑:
⑴ 作者為何寫貪玩逃學的情節?
⑵ 先生在回答學生提問時為何不高興,臉有怒色?
2、討論明確:
描寫孩童逃學,上課畫畫的情節,是從側面反映教學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學內容的陳腐。
五、課堂小結
首先由學生談談學習本課的最大收獲?
教師小結:我們一起了解了魯迅的成長足跡,這段童年生活對他的成長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也應保持純真活潑的天性,激發自己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進取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把自已培養成為服務社會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業
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準備好講給同學聽。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11
二. 重點、難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掌握本文的文學知識,了解《朝花夕拾》。
③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長的足跡,體味童真,童趣。
2. 過程與方法:
①學習本文寫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
②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③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雪地賀卡》
1. 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
2. 過程與方法:
①體會李小屹純真的童心,把握小說的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真誠,樸素的習作風格。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珍惜純真的童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執著。
三. 新課講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文內容透析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理解: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表現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二)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寫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慘案以后,魯迅被反動當局列入擬通緝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單,魯迅難以公開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迫于1926年應廈門大學的邀請離開北京。魯迅到廈大正值暑期,學校還沒有開學,魯迅回憶起少年時的往事,寫下了這篇散文。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來魯迅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中。
(三)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課文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作者兒童時代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第一部分(第1~9段):記敘在百草園的生活。又可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第1段):交代百草園的位置、園名的來歷、現在的歸屬,點明“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第二層(第2段):寫在夏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第三層(第3~6段):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第四層(第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五層(第9段):寫“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
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記敘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四)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技法應用:生動鮮明的對比手法。首先,標題是“從……到……”的格式,內容上在強烈的對比中追憶了兒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另外,對比的手法還有:百草園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對比,靜與動、無聲與有聲的對比;有雪與無雪的對比;三味書屋中讀書與游戲的對比,讀書時學生與老師的對比等等。
本文鮮明的對比,不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達了作者褒貶分明的感情。
2. 語言欣賞:語言準確生動。如本文動詞運用的精妙,用“掃、露、支、撒、系、牽、拉”這一系列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這一過程中透露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句式運用精當。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既表達寫景的詳略,又勾勒出兒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總而言之……”這一句式,既在全文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又表現出少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寫作借鑒:用詞準確、鮮明、生動,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點。本文采取了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從靜到動、先夏后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
二、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難點句子
1.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交代了回憶百草園的緣由,點出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樂園”一詞是本文的文眼。它告訴我們:作者要回憶的是童年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該句是下文的總括句,下文內容是對這句話的具體描述。
2.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既寫了兒童好奇的眼光,又使所寫的景物符合人們的觀察順序。
(二)重點段落詮釋
第2自然段詮釋:這一段寫夏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先用兩個“不必說”總寫百草園的概貌,使下面“單是”的內容更為突出,一略一詳。“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引出了十五種景物,敘述了四件趣事。前兩個“不必說”是略寫百草園內景物的概貌:“單是……就有”則是較詳寫百草園內某一角“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局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作者在描寫百草園時抓住了春、夏、秋的動植物,從色、狀、聲、味各方面對百草園的靜景、動景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從句式上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宕開一筆為的是突出下面“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就已趣味無窮,可見園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第9自然段詮釋:本段是一個過渡段。作者巧妙地從百草園過渡到三味書屋。連用三個“也許是”表現了作者離開百草園時疑問、猜測和無可奈何的心理。兩個“ade”和一個省略號表現了作者告別百草園時依依不舍的心情。
《雪地賀卡》
課文內容透析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理解:文題點明了本文是一個跟“賀卡”有關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鮑爾吉·原野,一位蒙古族的警察作家,與歌手滕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雪地賀卡》可以說是頗能體現鮑爾吉·原野寫作風格的一篇小小說,表達了作者對童心的珍惜。
(三)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作者記敘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故事,通過一張小賀卡,表達了作者對童心的珍惜。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沈陽雪大,為下文寫李小屹給雪人寄賀卡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6段):李小屹與“雪人”互寄賀卡。
第三部分(第7—10段):故事的結局,點明全文主旨。
(四)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技法應用:用雋永的語言畫龍點睛地議論,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當“我”看到孩子給雪人的賀卡,他說:“我有點嫉妒雪人,能受到李小屹這么懇摯的關愛。”雪人是沒有情感的,作者這樣說,正反襯了孩子純真心靈的可貴。
2. 語言欣賞:本文語言清新自然、幽默風趣,敘述中有抒情,純真和善良始終像乳汁流淌在字里行間,給人樸素平實的感覺。
3. 寫作借鑒:把情感蘊含在敘述中。如,“我”以“雪人”的名義給李小屹回了信后,他看到“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著一個女孩,背對著我家的窗。她裝束臃腫,胳膊都放不下來了。這必是李小屹。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鮮艷。”這里只有敘述,可一句“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鮮艷”,讓我們窺見了孩子和作者的情感,雪人的嘴唇鮮艷,孩子的童心鮮艷,作者的欣喜和熱愛流淌在字里行間。
二、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解惑
(一)重難點句子
回到家,放不下這件事,給李小屹寫了一張賀卡,以雪人的名義。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希望不至傷害孩子的感情。
作者想保護純潔的童心,他知道作為一個孩子應該有夢,應該有對童話的神往,有對生活的某種期待,應該富有想象力,這種情感是美的。作者想延續孩子美好的想象,所以代雪人給孩子寫信。作者說“不知這樣做對不對”,是怕創造的童話境界嚇著孩子,自然孩子沒有那么脆弱,孩子知道是一個大人在跟她對話。作者這樣做沒什么不對。
(二)重點段落詮釋
課文最后一段詮釋:這一段,獨句成段。意思是,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孩子活潑可愛,充滿幻想,充滿對世界的渴望。因為幻想,因為好奇,孩子有許多可笑的舉動,有許多大人不解的快樂秘密,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長充滿情趣。所以說,帶著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60分鐘)
一、基礎知識與運用。
1. 請給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確鑿( ) 菜畦( ) 輕捷( ) 腦髓( ) 高枕而臥( )
覓食( ) 秕谷( ) 淵博( ) 宿儒( ) 人聲鼎沸( )
蟬蛻( ) 倜儻( ) 錫箔( ) 攢成( ) 頦下( )
鼻涕( ) 嫉妒( ) 襟懷( ) 雪橇( ) 臃腫( )
2. 下面詞語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 蟋蟀 長吟 菜畦 確鑿 b. 簽賞 后竅 喉嚨 私塾
c. 淵搏 恭敬 腦髓 珊瑚 d. 急噪 陌生 消釋 盔甲
3. 下面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跡象 雀班 鼻涕 b. 墾摯 襟懷 頦下
c. 驅策 擁腫 雪橇 d. 嫉妒 焦急 圣誕
4. 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
(2)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
(3)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于不知道。
(4)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5)跡象: (6)嫉妒: (7)懇摯:
5. 請根據課文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適當的動詞
一塊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條長繩,人遠遠地 著, 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便 住了。
6. 從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在句子的橫線上。
(1)我發現一個奇怪的_________(跡象 現象)。
(2)我把賀卡放回雪人的________(胸懷 襟懷)。
7. 填入下面文字中橫線上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蠶絲兒那么柔和,①,給人一種清新、神爽、舒適之感。煙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隱若現,若幻若真,②!
a. ①飄在臉上,涼沁沁的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b. ①涼沁沁的,飄在臉上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c. ①軟綿綿的,飄在臉上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d. ①飄在臉上,軟綿綿的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8. 按要求回答問題
(1)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
作者在這里說“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這和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否吻合?
(2)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
句中“只”這個詞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9. 讀下面的語段,在橫線上填寫恰當的詞語。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喚。你慵懶時,它呼喚你_______;你高傲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____;你莽撞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你跌倒時,它呼喚你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請在下面的橫線上,緊接上下文再寫兩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
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只鳥的樹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體感悟。
1.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 》作者魯迅,原名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段_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2. 課文通過對百草園___________生活和三味書屋___________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____________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3. 你覺得李小屹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課文精彩語段閱讀題。
(一)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撥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1. 第一自然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段在全文結構中有什么作用?
2. 展開你豐富的想象,依照“也許是因為撥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也許是……”,仿寫三個句子,使上下文銜接自然。
3. 結合你童年生活的經歷,充分發揮想象,填寫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力求與上文銜接自然。
4. 上文屬說明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段,記敘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_段。
(二)
閱讀“我把賀卡放回去,生出別樣心情。一個帶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回答問題。
1. 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1)癡癡地:
(2)臃腫:
2. 推測李小屹在雪人前站著的心理活動,并用具體語句描述出來。
3. 作者為什么要以“雪人”的名義給孩子賀卡?他說“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你認為作者那樣做對不對?
4. 怎樣理解“一個帶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這句話的含義?
四、拓展閱讀。
兒子的魚
我環顧周圍的釣魚者,一對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們在自己的水域一聲不響地釣魚。父親抓住、接著又放走了兩條足以讓我歡呼雀躍的大魚。兒子大概14歲左右,穿著高筒橡膠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兩次有魚咬鉤,但又都掙扎著逃脫了。突然,男孩的魚竿猛地一沉,差一點兒把他整個人拖倒了,卷線軸飛快地轉動,一瞬間魚線被拉出很遠。
看到那魚跳出水面時,我吃驚得合不攏嘴。“他釣到了一只王鮭,個頭不小。”伙伴保羅悄聲對我說,“相當罕見的品種。”
男孩冷靜地和魚進行著拉鋸戰,但是強大的水流加上大魚有力地掙扎,使孩子漸漸被拉到布滿漩渦的下游深水區的邊緣。我知道,一旦鮭魚到達深水區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逃脫了。
(a)孩子的父親雖然早把自己的釣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發,只是站在原地關注著兒子一舉一動。
一次、兩次、三次,男孩試著收線,但每次魚線都在最后關頭猛地向下游躥去,鮭魚顯然在盡全力向深水區靠攏。15分鐘過去了,孩子開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遠處,我也可以看到他發抖的雙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氣奮力抓緊魚竿。冰冷的河水馬上就要漫過高筒防水靴的邊緣,王鮭離深水區越來越近了,魚竿不停地左右扭動。突然,孩子不見了!
一秒鐘后,孩子從河里冒出頭來,凍得發紫的雙手仍然緊緊抓住魚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臉上的水,一聲不吭又開始收線。保羅抓住魚網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親對保羅說,“不要幫他。如果他需要我們的幫助,他會要求的。”保羅點點頭,站在河岸上,手里拿著魚網。
不遠的河對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叢,樹叢的一半淹沒在水中。這時候鮭魚突然改變方向,徑直躥入那片灌木叢里。我們都聽到魚線崩斷時刺耳的響聲。然而,說時遲那時快,男孩往前一撲,緊跟著鮭魚鉆進了稠密的灌木叢。
我們三個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親高聲叫著兒子的名字,但他的聲音被淹沒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羅涉水到達對岸,示意我們鮭魚被逮住了。他把枯樹枝撥向一邊,男孩抱著來之不易的鮭魚從樹叢里倒著退出來,努力保持著平衡。
他瘦小的身體由于寒冷和興奮而戰栗不已,雙臂和前胸之間緊緊地夾著一只大約14公斤重的王鮭。他走幾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幾步。就這樣走走停停,孩子終于緩慢但安全地回到岸邊。
(d)男孩的父親遞給兒子一截繩子,等他把魚綁結實后,彎腰把兒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著氣,但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戰利品。保羅隨身帶著便攜秤,出于好奇,他問孩子的父親是否可以讓他稱稱鮭魚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親毫不猶豫地說:“請問我兒子吧,這是他的魚!”
(1)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手法,敘述了“兒子”捕魚的故事,細讀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兒子”捕魚的過程補充完整。
(2)在“兒子”與鮭魚搏斗的過程中,文章對父親進行了多次精彩描寫,請從文章a、b、c、d四處中任選兩處,并結合語境作點賞析。
我來賞析( )處:
我來賞析( )處:
(3)①小說以“兒子的魚”為標題有什么含義?
我的理解:
②你認為小說中的兒子是怎樣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
(4)生活中,你捕到過自己的“魚”嗎?請你寫出你“捕魚”的經歷和感受。
①我的經歷:
②我的感受:
五、作文。
請在下面兩個文題中任選一題作文。
文題一:一堂 的課
請補全題目,寫一篇文章。橫線上可填:精彩,難忘,別開生面,發人深省……
文題二:告別了六年的小學生活,初中生活已經開始了。回首往事,梳理自己的思緒時你難免心潮起伏:追夢的艱辛,成功的喜悅,師長的關愛,朋友的相助……把自己難忘的經歷及感悟傾訴出來吧。
請以“心聲”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試題答案】
一.
1. záo qí jié suǐ zhěn mì bì yuān sù dǐng
tuì tì bó cuán kē tì jí jīn qiāo yōng
2. a
3. d
4.(1)聚攏 (2) 很少有人來 (3)老成博學的讀書人 (4)人聲喧鬧嘈雜,好像鼎里的水沸騰起來一樣 (5)指表露出來的不很顯著的情況,可借以推斷事物的過去或將來。 (6)忌妒 (7)(態度或言語)誠懇,真摯.
5. 掃開 露出 支起 撒 系 牽 看 拉 罩 6. 跡象 襟懷
7. a
8.(1)這里是和百草園的春夏秋相比較的結果,這種說法是實事求是的,另外下文所寫下雪后在百草園可以捕鳥,照樣樂趣無窮,這和全文感情基調是吻和的。
(2)“只”這個詞形象地寫出了當時教學內容的單調。
9. 清醒 謙恭 謹慎 站起
10. 略
二.
1. 朝花夕拾 周樹人 豫才 文學 思想 革命
2. 自由快樂 學習 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3. 略
三.
(一)1. 對百草園的戀戀不舍或依戀百草園的感情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 略
3.(言之成理即可)
4. 二 三
(二)1.(1)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 (2)衣服穿得太多
2. 略
3. 作者覺得孩子應有夢,應該富有想象力,大人們有義務為孩子圓夢。
示例:我覺得作者做的對,作者延續了孩子的美夢,送給孩子一個驚喜,一份期待。
4. 這句話的意思是童年是人生的美好季節,童年應該充滿幻想,充滿好奇,有許多大人們不了解的快樂和秘密。
四.
(1)沉入深水區 拖入灌木叢
(2)示例:
a這句生動的描寫表明這位父親不但時刻關注著兒子,而且做好了隨時救援兒子的一切準備,體現了父愛的深沉。
b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對孩子的獨立性格的培養。
c父親終于忍不住高聲叫出了兒子的名字,這是情不自禁的擔心,又一次點出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d因為父親這時清楚地知道,兒子已經精疲力竭,用盡了最后一點力量。父親對兒子的那種特殊的關愛,至此表露得淋漓盡致。
(3)①表明這是兒子的勞動成果;強調這是父親對兒子的尊重、肯定、欣賞。
②是一個沉著堅毅、倔強勇敢的小男孩。
(4)示例:①經歷:爸爸教我學騎自行車時,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讓我自己站起來。漸漸地我從跌倒中掌握了要領,學會騎車。(事例要扣住“獨立”的含義,表意清楚即可)
②感受:在生活中要學會獨立,學會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答題扣住“獨立”和“戰勝困難”即可)
五. 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景順序辨 篇12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里有我的歡樂》,而后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里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二)、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導入 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采用練習式導入 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里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閱以后,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并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么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后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里。
概括起來說: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邢中校園》
A、寫作手法采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 展開,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