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預案、教學案)
章節(單元)第一單元 課題:傷仲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2.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多次閱讀課文,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
1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 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課時要點:初讀課文,讀清句字;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創境 激 趣
(一)課文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板書課題)
(二)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三)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自 學 指 導
a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 根據注釋,讀準字音。
2、 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 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二)指名讀,根據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 ( ) 扳( ) 謁 ( ) 泯 ( ) 稱 ( ) 卒( )
b再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 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八分鐘后分小組比賽試譯課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號等專用名詞,不用翻譯。
2、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調整語序。
3、把省略的內容補譯出來,使譯文通順準確。
(難理解的字詞、句子可請教小組的其他同學,小組解決不了,可以記下來全班討論)
c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 出示自學指導:
結合課文內容思考:
1、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組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回答
三探究交流:
(一)初讀交流:
1、給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交流后明確:
隸(lì)扳(pān)謁(yè)
泯(mǐn)稱(chèn)卒(zú)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下面答案以備交流后參考)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余聞之也|久
(二) 再讀交流:
1學生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2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3解難釋疑,重點翻譯文章第三段
交流后明確: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三)三讀文交流: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四)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附板書:
傷仲永王安石
神童(指物作詩立就)→普通人(泯然眾人)
(不使學)
↓
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學案)
教學過程:
a固本題:
一解釋帶“——”的字。
(1)世隸耕 (2)未嘗識書具
(3)并自為其名 (4)指物作詩立就
(5)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6)或以錢幣求之
參考答案:1. (1)屬于(2)曾經(3)題上(4)完成(5)對……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相待,把……當作賓客(6)有的(人)
二翻譯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4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
b提高題:
1解釋下列多義字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②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③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④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⑤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①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②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③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④受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然
①父利其然也( 這 )
②泯然眾人矣( ……的樣子)
2、請你結合本文內容寫幾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資智,朱買臣全靠勤奮功。 2、聰慧無為傷仲永,勤奮有成勉后生c培優題:
一閱讀下列文段,完成練習:
司馬光救友
光(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如( )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編寫),愛之( ),退( )為家人講,即了(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 )手不釋( )書,足跌(失足)沒( )水中,眾皆( )棄去( ),光持( )石擊甕破之(指代甕),水迸(bèng,涌出),兒得活。
1.解釋加點的字詞,將答案寫入文中括號。
2.從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馬光勤奮好學?
答:
3.古籍中記述少年或聰明或好學的故事很多,你能寫出幾個有關的故事來嗎?答:
參考答案:
(二)1、象;它指《春秋左氏傳》;回家;了解;從此;放下;沒入;離開;拿 2、 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自是手不釋書。3、匡衡囊螢映雪讀書 蘇秦、孫敬懸梁刺股讀書 謝道韞詠雪。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復案)
復習題:
一熟讀課文,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翻譯第一二自然段,背誦最后一段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 ) (2)不能稱前時之聞 ( )
(3)泯然眾人矣 ( ) (4)受之于天( )
(5)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 )
(6)得為眾人而已耶( )答案:(1).“扳”,通“攀”,牽、引 ;四處拜訪 (2)相當 (3)完全 (4)承受 (5)勝過; 比 ;“材”同“才”,才能;被 (6)能夠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么?讀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人成材的關系。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2、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3、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你認為人的天資和后天教育培養是什么關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揚自己的長處,繼續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后天教育更為重要。
4、如果你天資聰穎,是 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后,我要勇于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5、如果你學習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2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為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為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著學生們逐詞逐句地采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并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后確定一個最佳翻譯。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⑵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⑶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2、能力目標:
⑴ 學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⑶ 體會本文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知識。
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并能作出評價。
2、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教學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學法。初讀課文,正音正字;復讀課文,讀清句讀;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評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美點,體味其妙處;背讀課文,延讀原文,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拓展視野。
2、討論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3、競賽法。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4、美點尋蹤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講明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設計1:
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講都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傷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設計2:
以王安石的文史佳話導入(例如:《王安石撕毀文稿》《春風又綠江南岸》)。
3、設計3: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萊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二、作者簡介
多媒體顯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隨著父親宦游南北,到過許多
地方,所以對當時社會有一定的認識。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 樣,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
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
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三、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多媒體顯示: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多媒體顯示:
1、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6、余聞之也/久。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 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⑵ 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小組競賽,共分3輪競答:第一輪翻譯課文,第二輪認讀課文,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每一輪比賽底分均為100分,每發現一處錯誤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輪:翻譯課文:
每組每次選一名代表,口頭翻譯課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二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2段由第二小組選代表翻譯,本組成員補充,第一小組成員質疑、評價。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組第二名代表翻譯,依次類推。
第二輪:認讀課文:
多媒體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
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
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
文理皆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
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
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
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
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
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認讀。先從第二小組開始,比賽方法同上,兩組選代表交錯認讀。
第三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多媒體顯示:
1、解釋加粗的字:
⑴ 世隸耕 ⑵ 未嘗識書具
⑶ 并自為其名 ⑷ 指物作詩立就
⑸ 稍稍賓客其父 ⑹ 或以錢幣求之
⑺ 環謁于邑人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 泯然眾人矣 ⑽ 受之于天
⑾ 賢于材人遠矣 ⑿ 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⑴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⑵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受之天也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得為眾人而已耶?
每一道測試題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仲裁權歸教師。
明確:
⑴ ① 屬于 ② 曾經 ③ 題上 ④ 完成 ⑤ 漸漸 ⑥ 有的(人) ⑦ 四處拜訪 ⑧ 相當 ⑨ 完全 ⑩ 承受 ⑾ 過 ⑿ 能夠
⑵ 其: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寫的詩
這樣
他
他的
他
之:代“節具”
代“仲永”
代“仲永寫的詩”
代“仲永的詩”
“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結構助詞“的”
調節音節,無意義
⑶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⑷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多媒體顯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
見 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
明確:1、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悟讀課文,引導學生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獨特的藝術效果;背誦課文;延伸閱讀,轉化課內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學習。從客觀上講,發現人才是重要的,但培養人才更為重要。確實應該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電腦黑客)帶給我們的思考應該是深刻的。
生2:后天教育對一個人能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但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勤奮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如馬克思,辛苦40年寫就《資本論》;司馬遷,足遍天下,寫就《史記》;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數學家陳景潤,通宵達旦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這讓我想起了時下走紅的少年作家群體,轟動2000年的“韓寒現象”。該如何看待“少年作家”這一現象?該為他們的成長營造一個怎樣的環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壇新生代,天賦才情勤勉勞作是他們成功的最要緊的因素;有人勸勉他們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認為對待少年天才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殺,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切實的幫助。
生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白癡天才舟舟、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證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之父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五、延伸拓展
教師提供課外文言文語段,學生當堂閱讀,并嘗試完成文后題目。
多媒體顯示: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
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
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
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
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
學沒者也。
(選自蘇軾《日喻》)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
代漢語來說,就是“____________”。
2、從“涉”到“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
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為
“____________”。
3、文章中說游泳高手是因為“有得于水之道”,這句
話的大意是( )
a、找到過水的道理。
b、領會游水的方法、規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會游泳人的傳授。
4.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
不被水淹沒的。這個意思在原文中的語句是________。
5、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是一個____________句,大意
可譯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段話的作者設喻說理。用浪線標出體現這個道理
的中心句。
教師選六位同學回答。
明確:1、“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指會潛水的人。
2、從“涉”到“浮”到“沒”,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過水”。
3、b
4、“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不被水淹沒的。”
5、反問句,可譯成“那會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能做到這樣的嗎?”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六、布置作業
1、課外收集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至少5條,并以其中一條為主,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題。
孟母教子勤學
自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選自劉向《列女傳》)
⑴ 找出文中的一個通假字,并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翻譯下列各句:
① 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
② 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
③ 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
④ 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
⑶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孟母說理主要運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斷其織”來比喻“學習”。
b、孟母教誨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學習要取得成就,必須要有恒心,堅持不懈。
c、孟母的話語里也流露出其輕視勞動者的思想,是應該批判的。
d、孟子能聽從教誨、知錯就改,是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參考答案〗
⑴ 男則墮于修德(“墮”通“惰”,懈怠)
⑵ ① 君子勤學以樹立名聲,好問以增加學識。
② 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寧穩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禍患。
③ 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
④ 朝夕勤學不懈怠,師從子思學習。
⑶ a、d
(孟母說理主要運用了類比說理的方法,把“學習知識”和“紡線織布”進行類比,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本段的主旨句應為“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贊頌孟子之母深明大義,善于教子。)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寫作活動設計
1、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不少于400字。
2、仿句練習。
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然站立著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語有“人非生而知之者”,而“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你覺得可信嗎?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由聰慧過人到泯然眾人,這個悲劇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貪利造成的。假如方仲永生活在當今時代,其父是一名教師,其母是一名文藝工作者,而仲永自己又表現出主動學習的愿望,那么他的發展前景如何?請展開想象,以“新世紀的方仲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鮮明。
二、活動課設計
1、課外搜集(圖書館、因特網)少年天才(古今中外均可)的故事,寫出自己的心得,自辦一份手抄報,或與其他同學合作辦一期墻報,主題為“星光燦爛”,力求圖文并茂。
2、有人主張兒童時代以玩為主,兼學別樣,因為太重的學習壓力,童真童趣會變味;也有人主張,兒童時代正是打基礎的大好時光,好比一張畫,底色灰暗,什么美麗的圖形也枉然。你如何看這個問題?可在班內組織一次辯論會,
辯題:兒童時代應以玩為主(正方);
兒童時代應以學為主(反方)。
三、開放探究
下面是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請仔細閱讀,談談兩段文字的主旨。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而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選自《諸葛亮集》)
提示:這兩段文字分別出自諸葛亮給兒子和外甥的信。《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須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誡外甥書》中,諸葛亮告誡其外甥要意志堅定,凡事應當先有縝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動,才能取得成就,否則難成大事。“行成于思,毀于隨”就是這個道理。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傷仲永》的“傷”從何來
《傷仲永》以“傷”嵌題,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方仲永才能喪失的哀傷之情。縱觀全文,沒有一句是發表見解、抒發情感,更無一個“哀”或“傷”之類的文字。那么,“傷”從何而來呢?
一、寓“傷”于敘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方仲永的不幸經歷是一場悲劇,雖然作者只是平淡地、客觀地敘述了仲永才能變化的經過,但這是展示、“毀滅”有價值的東西的過程,本身就是令人傷悲的事,又何需繁言蔓詞宣泄悲憤?正所謂“少做作,勿賣弄”,“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寓“傷”于比
作者在敘述時善于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表情達意。“仲永生五年”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時“泯然眾人矣”。作者從方仲永的年齡、詩的質量及人們的反應等方面加以比較,以顯示其悲劇性。令人驚喜的開端,讓人痛心的結局,先揚后抑,對比強烈,怎不令人感慨萬千?
三、寓“傷”于嘆
《傷仲永》全文一百六十來字,僅用了“也”“矣”兩個語氣詞,但它們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深沉的哀怨。“父利其然也”,“也”字表達出作者對仲永父親貪圖小利、目光短淺的鄙夷,同時也是對見利忘義的世俗的傷感。“余聞之也久”一句中的“也”字,表明作者對仲永其人其事早已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反襯出對這一結局的傷悲與無奈。“十二三歲矣”“泯然眾人矣”,仲永的年齡增長與才能發展,竟然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太讓人失望、太不可思議了!幾多惋惜,幾多憂傷,兩個“矣”字,盡含其中。
四、寓“傷”于思
作者只敘述而不議論、抒情,給了讀者更多的想象自由、更廣闊的再創造的空間。“不使學”固然是造成仲永不幸的直接原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則更能引起讀者的深思。在“邑人”的眼里,仲永不過是一個“玩物”而已,稍加施舍,便可得以“欣賞”。“邑人”的行為,對仲永悲劇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誰會想到去供之以學,導之以師?貪婪,牽制、玩弄,沾沾自喜,袖手旁觀,難道不是導致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更重要的原因?仲永的不幸,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掩卷沉思,會生出更多的感傷來。
讓事實本身說話,用生活的本色感染讀者,動之以敘,曉之以事。平淡敘事卻能發人深省,不借題發揮也會催人淚下,這,便是《傷仲永》的魅力所在。
(選自《語數外學習(初中版)》2001·7~8,有刪節,作者:楊祥云)
二、重溫經典 犬人
有一婦人,中年得子,視若掌珍。凡諸百事,均不使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須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勸婦人曰:“當教使言語。”
婦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鄰舍,勸婦人曰:“當教使自理。”
婦人答道:“我在,彼何須自理。”
乃婦謝世,子一無所能,日與犬匍匐于門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提示:文中的母親疼愛兒子,把他看作珍寶一般,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他去做,結果兒子沒學到生存的本領,每天和狗一起趴在門口向人討飯吃。這樣的母愛著實讓人悲憫,這是一種溫柔的虐殺啊!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4
一、基礎知識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⑴ 未嘗識書具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從先人還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環謁( )于邑人
⑵ 不能稱( )前時之聞
⑶ 泯( )然眾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內容。
⑴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賓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
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空用自己的話作答)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畫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⑴ 曾經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關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這種
4、⑴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學 即使天賦再好,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和學習
二、閱讀測試題
1、⑴ 同鄉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8、不使學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5
《傷仲永》
傷,是“憐惜”的意思。傷仲永,即憐惜方仲永這個幼時天資聰穎的神童由于沒有學習,以致成年后竟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關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語言雄健,長于說理,多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的作品。他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學習本文,認真朗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結構,找出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思考:
1、第一段前兩句話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個方面情況,請各用兩個字概括。
籍貫、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釋“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終于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請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談談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過后天的不斷的學習。
5、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積累: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賢于材人遠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1、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測試
1、下列紅色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yè
C、 泯然眾人矣 mǐn
D、不能稱前時之聞 chèn
2、下列紅色詞在句中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稍稍賓客其父
B、復到舅家
C、泯然眾人矣
D、忽啼求之
3、對“傷仲永”的“傷”正確的理解是( )
A、中傷 B、受傷 C、哀傷 D、傷心
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文理”的正確理解是( )
A、 文章的條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條理 D、文章的道理
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別 C、以……為奇 D、奇怪
參考答案
1、 A
解析:“扳”通“攀”,所以應該念“pān”。
2、 D
解析:“稍稍”在文中的意思是“漸漸”;“復”的意思是“又”;“眾人”的意思是“普通人”。
3、 C
解析:這里考查的是一詞多意的現象,可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4、 B
解析: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5、 C
解析:“奇”在這兒是意動用法。
中 考 解 析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①。貍狌,捕鼠獸也。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②之。貍狌生子若③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輒嗥,嗥則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鬃,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④。
注釋:狌:音shēng。 啖:dàn,吃。 若:及,至于。 奮擲而出:用力縱身逃出。
1.選出紅色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以啖肉故 (緣故)
B.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借)
C.意為異物也 (意思)
D.鼠度其無他技 (估計)
2.選出紅色詞不屬詞性活用的一項(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遂逐齊師
C.乃鉆火燭之
D.南郭有士病鼠
3.貍狌失去捕鼠本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B
3.貍狌長期依賴束氏,不去捕鼠“束氏日市肉啖之”或“長被束氏畜養的緣故”等也可。)
4.(只要觀點正確且與原文有聯系即可。可從束氏的角度、貍狌的角度、貍狌與老鼠關系的角度引發,如不要溺愛、要自立自強、不要養尊處優、不要拋棄特長、要注意生態平衡等。)
課外拓展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l-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屬江西省,臨川鎮于1955年設立撫州市)人。慶歷進士。初知鄞縣,借官谷給農民,試圖減輕高利貸剝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被任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由于保守派固執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現在江蘇省南京市),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他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駁斥保守派所稱熙寧七年旱災是由于新政觸怒上天的謬論。又認為歷史是變化的,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并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論點。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失,現存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又《老子注》若干條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二、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三、本文在材料安排上的特點
本文詳寫敘事部分,略寫議論部分。在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略寫他才能衰退時期的情形。這樣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的父親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用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作者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用不著多說了。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重點】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泯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7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8
【課題】
傷仲永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獨立完成作業,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1、導課:
俗話說“先天不足后天補”,也就是說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如果先天條件好,天資聰慧,后天得不到正確的教育,那結果又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學習柳宗元的《傷仲永》。
2、整體感知:
⑴ 朗讀理解課文: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① 給加粗的字注音:
世隸耕( )
傷仲永( )
泯然眾人矣( )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 )
稱前世之聞( )
② 理解加粗詞的意思:
未嘗識書具
自為其名
稍稍賓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稱前世之聞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或以錢幣乞之
③ 朗讀要求:
注意停頓,讀出層次,讀出感情。
⑵ 理解課文內容:
討論并歸納: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年幼時,具有作詩的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又過7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⑵ 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作者認為,人的天資與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間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材是至關重要的。
⑶ “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②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③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
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學習這篇文章的體會。
⑸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資料整合平臺】
作家作品簡介:本文選自《臨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作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主張,既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9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幻燈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種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未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認讀。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明確:
⑴ 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從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 世隸耕
⑵ 未嘗識書具
⑶ 并自為其名
⑷ 指物作詩立就
⑸ 稍稍賓客其父
⑹ 或以錢幣求之
⑺ 環謁于邑人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 泯然眾人矣
⑽ 受之于天
⑾ 賢于材人遠矣
⑿ 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 屬于
⑵ 曾經
⑶ 題上
⑷ 完成
⑸ 漸漸
⑹ 有的(人)
⑺ 四處拜訪
⑻ 相當
⑼ 完全
⑽ 承受
⑾ 勝過
⑿ 能夠
2、其:⑴ 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 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 這樣
⑷ 他
⑸ 他的
⑹ 他
之:⑴ 代“節具”
⑵ 代“仲永”
⑶ 代“仲永寫的詩”
⑷ 代“仲永的詩”
⑸ 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 結構助詞“的”
⑺ 代“通悟”
于:⑴ 引出對象
⑵ 在
⑶ 表示比較
⑷ 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采用搶答法。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過后,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散的余地大,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
3、一節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⑵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課文翻譯理解課文,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會后天教育對人成材的作用,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重、難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語頓。
2、翻譯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語設計: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卡菜爾也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努力”。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勤勞、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們學習《傷仲永》,看看王安為何“傷”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搶答。
3、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對照注釋,一字一句地讀,通過合作交流,把課文讀懂。
師引:
⑴ 推薦一位讀得最棒的同學大聲朗讀。
⑵ 師讀。
⑶ 學生評價師和生讀的有什么不同?(點評)
朗讀文言文如何停頓才好呢?
4、多媒體顯示:
停頓的要領:
⑴ 理解文章,確定停頓點。(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讀“破”。)
⑵ 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是指不能把詞語讀“破”。)
⑶ 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來連一連,縱著一同學一句,大家齊讀:(多媒體顯示)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還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和手中資料書疏理文意,把課文試著翻譯邊讀邊說出聲)
⑵ 搶答賽:
隸:屬于。
嘗:曾經
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等。
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還謁:四處拜訪。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達聰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得為眾人而已耶?:它是一個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⑶ 翻開書,同桌互相試者翻譯,找出不會翻譯的句子,然后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多媒體顯示)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可照錄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補:補出省略句中省略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2、課文研討、探究:
大家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價值、值得探究的問題:
⑴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祥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明確:
⑴ 仲永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 從方仲永的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書本課主要內容。
3、欣賞品味:
⑴ 品味用詞的精當傳神。如:“啼”字,生動的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等。
⑵ 了解說理散文中的敘事技巧。
四、歸納總結
師問:
1、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2、我們可以從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訓?
生答,小結,明確:
1、本文用“傷”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的哀傷、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青少年應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習可能成為棟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后天不學習,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再差的人如勤奮學習,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老師收集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多媒體展示)并讓學生以其中一條為主線,談談自己的認識體會。
名言警句:
⑴ 我是個拙笨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⑵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 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童第周
⑷ 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
──亞里士多德《浮學》
⑸ “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
──維納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者的角度和觀點,寫在讀書筆記上。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初步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整體感知)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分組討論)(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二、熟讀全文,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句中停頓的誦讀能力,但也可以培養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教后記: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語感,了解了道理: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本文作者為一位“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發表議論,以此引發人們的思考。給學生展示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重要。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2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3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4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
“傷”字背后的含義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
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
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
四合一教學模式《傷仲永》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采用“讀、問、討、練”的方法學習文言文;注重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和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啟發學生探討方仲永由天才變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的停頓;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與學的步驟〗
一、課文導入,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
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⑴ 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代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⑵ 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 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⑥ 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⑶ 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⑥ 余聞之|也久
⑷ 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尚且。
⑩ 固眾人:本來。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
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幻燈)
⑴ 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②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父異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③ 稍稍賓客其父
④ 或以錢幣乞之
⑤ 環謁于邑人
⑥ 泯然眾人矣
⑦ 賢于材人遠矣
⑧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分析品味課文內容;領會詳細得當的寫法;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與學的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點同學復述課文內容
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⑴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⑵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⑶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3、點學生閱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⑴ 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⑵ 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⑶ 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分組討論)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6、學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7、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語言訓練
1、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例: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成績卻與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們認為天資才是成才的關鍵,學了這篇文章后,請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請課后注意收集有關“成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板書設計】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