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5篇)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
(建議安排2課時)
[學習導引]
《童趣》通過回憶童稚時代的幾個趣事,表現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告訴我們人生是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對它的態度,我們要善于感悟,從中獲得物外之趣。
這是我們第一次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在學習本文時首先應掃清本課在讀音上的障礙,給生字注音標調,將課文流利地朗讀幾遍,在熟讀的基礎要能說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學會借助注釋、詞典,聯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換字的辦法解釋常見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如“張目對日”,張--張開,目--眼睛,對--向著……看,日--太陽。第三,要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釋其意義;要注意積累“之、其、而、于”等虛詞的用法;要學會用講述大意的方法解釋本文同學們在學習本文時首先應掃清本課在讀音上的障礙,給生字注音標調,將課文流利地朗讀幾遍,在熟讀的基礎要能說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學會借助注釋、詞典,聯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換字的辦法解釋常見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如“張目對日”,張--張開,目--眼睛,對--向著……看,日--太陽。第三,要了解古今詞義的差別;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釋其意義;要注意積累“之、其、而、于”等虛詞的用法;要學會用講述大意的方法解釋本文中的“明察秋毫”、“龐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語。
[典題例析]
例題:文言詞的解釋,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其中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細( )察其紋理 故( )時有物外之趣( ) 私( )擬作群鶴舞( )于空中 則或( )千或百 昂( )首觀( )之
果( )如鶴唳( )云端
參考答案: 清楚 觀察 一定 細心 所以 樂趣 私下 飛舞 有的 抬起 觀看 果然 鳴叫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填空。
課文《童趣》選自《 》,作者是 代文學家 。課文詳細敘述了兩件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于帳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觀蟲斗草間”遇到“ ”的經過。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童稚( ) (2)鶴唳( ) (3)土礫( )
(4)丘壑( ) (5)癩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字詞:
(1)余憶童稚時( ) (2)項為之強( ) ( )
(3)果如鶴唳云端( )( ) (4)以叢草為林( ) ( )
(5)方出神( ) (6)興正濃( )
(7)驅之別院( ) (8)則或千或百( )
四、古詩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練的語句,被當作成語保存到現代漢語中來。試從文中摘錄這樣的語句,并解釋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譯下列句子。
5、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6、故時有物外之趣。
7、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8、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
9、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訓練二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
以叢草為林( ) 心之所向( )
二蟲盡為所吞( ) 昂首觀之( )
項為之強(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稱快( )
必細察其紋理( ) 果然鶴也( )
二、將下列句中省略的內容補寫在相應的括號中。
5、(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6、一日,見二( )蟲斗( )草間。
7、常蹲其身,使( )與臺齊。
三、請用課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時,時有物外之趣,關鍵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獸”“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銳的童心,它們分別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四、簡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憑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種趣物之外,你還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寫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12、作者從小就有如此閑情,以致后來成為文學家,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五、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及,達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人名),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選自晉朝葛洪《西京雜記》)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邑( )人大姓文不識 與其( )傭作而不求償
時人畏服之如是( ) 邑人曰:“窮〔 〕矣!”
14、解釋文中畫“—— ”線的句子。
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先生留聽,更理前論:
15、請概括選文第一自然段寫匡衡勤讀的兩件小事。
①
② 《童趣》訓練一
一、填空 《閑情記趣》 清 沈復 鶴唳云端 龐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鳴叫(4)把 當作(5)剛剛(6)興致(7)驅趕(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見鳥類新長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十分滿足的樣子。3、龐然大物:非常龐大的東西。4、拔山倒樹:使山動搖,使樹倒下,形容氣勢極大。5—9(略)
《童趣》訓練二
1、當作 被 因此 2、主謂之間、可不譯 它,指蚊子 的 3、自己的 它的 4、的樣子 是 5、我 6、只 于7、之 8、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9、叢草、蟲蚊、土礫凸者、凹者 10、癩蝦蟆 土礫凸者 叢草 11、略12、略 13、同鄉 他、指文不識 如此、像這樣 窮盡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書全部通讀一遍 (2)先生停下來聽我說,請您再談談前面的觀點 15、(1)勤學無燭,穿壁引光讀書 (2)與人傭作不求償,愿讀遍主人書。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3、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一、導入: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純、最令人難忘的時期,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講講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二、作品、作者、文言文特點意義和學習方法簡介
1、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至今未發現有關他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蕓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自傳體作品《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從中我們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
3、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三、誦讀積累,初步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項為(wèi)之強(jiāng)鶴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為壑(hè)癩蝦蟆(há) (ma)土礫lì龐然大物(páng)
2、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3、齊讀,讀出輕松、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
文言文誦讀方法: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誦讀的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和停頓:三是讀出語氣和感情。
四、解釋詞義,疏通文意,翻譯課文。
1、詞語積累:
余(我)張目(睜大眼睛)藐小(細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時(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擬(比作)于(在)之(助詞)或(有時)昂(抬)首(頭)項(脖子、頸項)強(強,通“僵”,僵硬。)素帳(未染色的帳子)徐(慢慢地)以(用)觀(景象)果(果真)唳(鳥鳴)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其(自己)以(把)興(興趣)蓋(原來是)為(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驅(趕、驅逐)之(它,指癩蛤蟆。)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東西。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如換詞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斷法等等。
2、文言文虛詞積累:“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自編口訣:之的用法有多種,位置變化意不同。動后代詞名前的,名動中間不翻譯。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安適愉快而滿足。)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五、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主旨)
2、找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說說在這句中你看到什么畫面?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看做“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看做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啟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1)“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2)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六、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螢火蟲——仙女的小燈籠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富于聯想和想象,加之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七、總結
《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象。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象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請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優美的話。
八、作業
1、背誦、翻譯課文。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著寫出景或事中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
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
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九、板書
自然景物思維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聯想和想象群鶴舞空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癩蛤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4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2背誦、理解全文。
[過程與方法]
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2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過程 ]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介紹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書面語體
特點:簡明,典雅
學習方法:熟讀成誦,組詞換字,領悟文意。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讀,分組讀。
用組詞換字的方法解決一些字詞,注意成語要整體解釋。做練習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和同學共同解答。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學生自由背誦,可以選擇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沒有自覺主動背誦的要背抽簽強制背誦,并且不能選擇段落。
[作業 ]
課程探究
[板書設計 ]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物外之趣 叢草森林 蟲蟻野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二蟲斗草間 龐然大物 驅之別院
[教后記]
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于提高背誦的積極性,學生非常的歡迎,逐個檢查抽選段落考問費時又使學生懼怕。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5
剛剛編發了本欄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教學案例稿。在編第一期稿時,我當時想說的一句話是:雛鳳清于老鳳聲;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輕一代語文教師的成長。讀過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動于“姜還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們從小學進入初中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課程理念的引領下,讓學生體會這種新的語體,是又一新的問題。
胡明道先生的課,從創設情境、入境發問——分工解讀、合力釋難——賞文解“趣”、體驗對話——評價激勵、拓展延伸,真正是環環相接,絲絲入扣。可以想見,在課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給孩子們帶來了怎樣的一種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標簽,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應景的擺設。在胡先生的教學案例里,我們是不是可以感悟到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很希望聽到對本欄目以及所刊發文章的意見和建議。
執教:胡明道
師 有兩幅畫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一幅畫面中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中怎么辦;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怎么?聽得不滿足嗎?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就問吧!
生1 這個小孩為什么要對著磚頭發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對蚊子噴煙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進帳子里,難道不怕蚊子咬嗎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應?
生5 這是不是真事?是發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這兩幅畫面有什么聯系?
生7 這個孩子用煙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嗎?
[故意的“懸念引而不發”,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兩顆石予,平靜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腦興奮了,前經驗激活了(煙熏蚊子也熏人,磚頭無趣,讀文要識背景等),于是“問題”就發現了,產生了,提出了。]
師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強了,提了這么多問題,讓我們整理一下:
①這孩子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這孩子為什么要對著墻角發愣,他在干什么?這有什么意思?
③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
哦!剛才還有人間這是哪個年代的,問得真好。這兩幅畫面不是我“編”的,它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在自己的作品《閑情記趣》里回憶的童年趣事(出示板書:課題、作者),當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覺,今天我們讀讀,看看你是否認為有趣。讓我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有問題請找我。(學生散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師 能齊聲讀一遍嗎?這一遍我們只要求把宇認準確,把句子讀完整。
(學生大聲齊讀課文。)
師 讀得真好,不僅把字音讀對了,而且還初步有了一點感情,
超標了。
師 要探究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靠一個人是不夠的,讓我們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們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辦法吧。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么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回參與。)
師 現在我們進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師 (第一段譯完后)“睜大”從何而來?“所以”是怎樣譯出的?
生8 “張目”的“張”可譯為“睜大”。
生9 “故”可譯為“所以”。
師 那么,你們發現的方法是——
生10 (搶著回答)可以用現在的詞去“換”。
師 (第二段譯完后)你怎么知道“項為之強”是“脖子為這都僵硬了”?
生11 書下有注釋呀!
師 哦,這可叫“查看”法,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12 我們讀“夏蚊成雷”時,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來,看到下文有“飛嗚”及“鶴唳(書下有注釋)”,于是反推回去,知道這里說的是“聲音”,“成雷”是“像雷聲”的意思。
師 太聰明了!你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師 (第3段接力譯完后)文中只有一個“常”,你為何譯為“常常”?“定神細視”為何譯為“定下心來細細觀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習慣,給它加了字。
師 哦!又發現了一個“加字法”。
剛才,大家在合作解讀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換詞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斷法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
[雖有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習得,卻絲毫不入傳授、灌注的框束;雖有“方法”的預設,卻讓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當然 “插言”、“撥問”在這里起到了無痕的指導作用。]
師 剛才的交流,讓我們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大家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他到底是怎樣觀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讓我們帶著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②在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畫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師 現在向全班展示你們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賞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癩蝦蟆,隨手撿了幾根草擰成繩子,十丁了它幾十下,可能又撿了塊石頭,打了它幾下,才解恨,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師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還要豐富。
生15 我喜歡“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句,這句話用小孩的眼光,把癩蝦蟆形容為龐然大物,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師接言:對!只見那“龐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樹”向這邊橫壓過來了!)
生16 我喜歡“徐噴以煙……作青云白鶴觀”一句。(師:這不是很無聊嗎?)不,我覺得作者很獨特,他創設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還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歡最后一句,不過我補充一點,他鞭打癩蝦蟆,還表現了他的天真、單純、善良。
生18 我也喜歡“徐噴以煙……”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煙滾滾,蚊子拍著翅膀,拖著長腿在白煙中亂飛。這還表現了作者當時的幼稚。
生19 我喜歡“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一句,這句既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又寫了神態。 (師:怎樣的神態?眼珠動了嗎?)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珠一動也不動,后來突然一驚。
師 真不簡單,大家自主地進行了探究,既欣賞了原文,又展開了想像的翅膀,豐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著作者的想像”。讓我們帶著想像的余興,再讀一遍課文吧!
[作品的樂趣是潛藏在作家所創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號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須通過閱讀來破譯與還原,由文字引發想像;體認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經驗加以完善彌補,這是閱讀的過程,更是創造的過程。]
師 還有新問題嗎?對了,“這兩幅圖有什么內在的聯系”,“這到底有沒有趣”我們還未解決哩!這樣吧,讓我們進行第三次合作,去與有關人員對話,看能否解決自己提出的這些問題。
從以下的活動中任選一項,在小組內探究探究。
①蘇州出版社要編輯《閑情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說給大家聽聽。
②如果蘇州沈復研究小組或人教社編輯來訪,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你羨慕沈復嗎?你認同他的“趣”嗎?你喜歡這篇課文嗎?
(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對沈復說,我很羨慕他,他有閑情去觀察,雖然他沒有現代玩具,但他能親近大自然。(師:你不能嗎?)我們功課很多。
生21 當年他覺得很有趣,但我想我們長大了,我們這種年齡,覺得這很無聊,蚊子很討厭,我們有自己的愛好。
生22 我要問沈復兩個問題:一、按他這種愛好發展下去,他應成為生物學家,他怎么成了文學家?(師:哦!他是熱愛生活的文學家。)二、他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對沈復提一點意見,第一段是統領全文的,但他把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僅僅歸為“細察紋理”,其實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師:不簡單!那你覺得要加寫什么?)可在“細察紋理”后加“私擬想像”。
生24 我不贊成剛才那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我們都應保留一點童趣,有一點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點反對意見,我們每天在家做作業,不可能有這種“趣”。
生26 想像力可發現趣味,小時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漬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師:你可能還會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媽媽。)
生27 小時候,我看見墻上有很多螞蟻抬一大塊食物,我很奇怪它們怎么抬得動,我就去一壓,結果壓死一些螞蟻。(師:現在是否很內疚?不過你的好奇心還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學家玩,看見湖里有倒映的樹、草,我們以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嚇得把玩具都扔進了湖里。
生29 我還想談剛才那個問題,我認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的,如果我們有情趣,那么在家寫作業也應該會感到有趣味。作者的兩幅圖實際有聯系,這就是他覺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閱讀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心靈的對話及情感的溝通:翻檢出自己的生活積累,體驗原作的情感,是與作者的對話溝通;談論共同閱讀著的文本,是與他人的對話溝通。]
師 剛才,我們的討論棒極了,大家認可了沈復的“物外之趣”,他喜歡“細察”、“想像”,觀蚊飛想像為“鶴舞”,視土墻想像為有山、有石、有樹、有獸的“山林”,我們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和想像,也獲得了“文外之趣”。
(邊總結,邊板書)
童趣 沈復
物外之趣 視蚊飛作鶴舞 想像聯想
觀察想像 觀土墻擬山林 文外之趣
時間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猶未盡,也還有些問題未解決,不過不要緊,讓我們把探究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吧!課外大家還可選讀一段《閑情記趣》的文字,想想,為什么作者總覺得那么有趣,還可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童趣》。
與教者的對話
史 您能為我擔綱的欄目寫稿,我真是十分感謝!我想要問您的是,《童趣》作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樣認識它的價值的?
胡 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有的認為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理解,讓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張讓它為“發展想像能力”服務;有的認為這是記童年趣事的,可引發學生回憶童年生活,增加語文學習的親和力等等。但我卻認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內核。如果在教學本文過程中,能讓學生在體認作者“情趣”的基礎上,與作者發生心靈溝通,不僅感動于作者產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動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識”,讓已被課業負擔、名次包袱壓抑得麻木了的心靈得到激活,積極發現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將產生它的最大價值:加速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轉變與升華。
史 您說讓學生體認作者“情趣”、“與作者發生心靈溝通”,這在一般意義上還是好理解的。當課程走向“生本”,閱讀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就是主張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而這恰恰是您的教學所一直實踐和倡導的。令我感到震動的卻是,您強調“不僅感動于作者產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動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識”’,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解讀文本了。這種對生活、對生命的體認,這種“意識”上的覺醒,已經是文本解讀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樣將一種“能力”升華為“意識”的呢?
胡 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教者以“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凸顯了這一學習方式的重要原則:問題性,情境性,合作性,體驗性,過程性。整節課就是這樣一個活動過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置身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以文本為基礎,在與作者、編者、教師、同學進行對話中,經過聯想、想像、欣賞、懷疑、整合等思維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地調動積累,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從而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并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化生成”。
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先期策劃”中,教者(學長)要能創造性地先學一步,敏銳地抓住文本對于“生命對話”的價值內核,并在“問題情境創設”、“探究問題設計”、“合作交流形式”及“視野拓展鏈接”等方面進行策劃及預設。雖如此,在現場實施應對中,教者還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師生問題的過程中,能不露痕跡地加入了先期策劃中的設問:“他‘看’到了什么”、“這有什么意思”等。同時,也機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劃中未設計的問題:“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在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要以參與者身份進入,常常以一句話作為點撥或回應,如聽到有小組一同學講參觀旅游景點的洞內石頭時,我似乎無意地插言:“對,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跡,都是想什么,像什么。”同時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銳地搜索“反對”的聲音,如聽到有同學持“無趣論”,便鼓勵他到大會交流。
史 您很在乎教學的“先期策劃”。而我,則更欣賞您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中的新的“生成”。這才是教學的全新創造。您教學的令人癡迷之處也正在于此。最后,就您自己的這一堂課,您還有要說的嗎?
胡 由于教室太小,人太多 (72人),聽課教師塞滿了走道,因而教師對小組討論的參與、指導、了解尚有空白區域。加之學生手中無書本,復印文本臨上課前1分鐘發放,因而時間顯得稍緊張,最后的“無趣論”與“應有情趣論”的“辯論式”發言尚不充分。先期策劃中的“自我評價”一節,未能如期進行。如果在常規實驗班教學,學生預先接觸了課本,想來這一環節是可以完成的。
史 再一次地向您表示謝意,尊敬的大姐。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6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句
教學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步驟:第1課時
教學要點:反復朗讀,解釋字詞,理清句子層次,朗讀時注意停頓。
一、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都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兩者同源而異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我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詞匯、語匯,至今仍保留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
3、學號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而是要自己用心領會,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把握文言文的語法規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三、檢查預習
1、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一個老人回憶往事時的那種恬然、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感情。
2、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四、字詞學習
1、老師一邊范讀,一邊明示句子層次,讓學生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學生可同時提問,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語法知識,如通假字、詞性活用、語序等。
明察;藐小;鶴唳。凹凸;土礫;丘壑;癩蝦蟆
2、文中代詞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作青云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觀(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見藐小之物(的,結構助詞);昂首觀之(指“夏蚊”,代詞)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當作);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語:
明察秋毫——原來形容視力極佳,目光敏銳,連極其細小的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來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同義詞: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義詞:茫然不解、蒙昧無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時候,成群文字的叫聲就像雷聲一樣,這是夸張的表現方式。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到風聲和鶴鳴都害怕,看見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幾段驚恐疑懼,或者妄自驚擾。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課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同義詞:怡然自樂,反義詞:黯然傷神)
龐然大物——龐然,高而大的樣子。指形體、體積很巨大的東西。仙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同義詞:碩大無朋,反義詞:秋毫之末)
五、課外作業
1、抄寫黑板上的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2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六、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釋。
2、參考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3、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六、思考、研討
1、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板書: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
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通過仔細的觀察,豐富的想像,賦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從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6、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七、體驗與思考
1、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九、課外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每日五分鐘》第5課。
3、積累文言詞語、成語。
4、第二天默寫課文。
十、教學反思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8
浙江寧波北侖長江中學 王靜波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于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 教學目標 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復述背誦這樣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和態度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于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沒有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所以課堂生動活潑。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 導入 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 瑤臺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臺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 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臺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比如:項為wei 之強jiang 鶴唳li云端 ……
[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于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點評后教師指導朗讀: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習慣于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如:使之/沖煙/而飛鳴
教師示范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如學生找到描寫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教師就趁機指導落實“素帳”“ 徐噴以煙”“ 沖煙”等語義……)
小結: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象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 外 之 趣
細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鶴舞于空中
沖煙飛鳴 鶴唳云端 怡然稱快
二蟲斗草間 二獸斗林間 怡然自得
癩蝦蟆 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并有助于記憶背誦。]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在不知不覺中,課文內容已基本能當堂成誦。]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你在童年時代有這樣的體驗嗎?
方法:首先在小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奇特而豐富:天空白云朵朵,猶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螢火蟲飛舞,這是仙女的小燈籠……)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 思維擴散
通過細察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 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象,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里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四 、教后隨記
淺談《童趣》朗讀層次的設計
反復誦讀課文,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師更應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童趣》誦讀層次,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一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其間“鶴唳云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初一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
二讀課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
三讀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鶴舞于空中,把草間二蟲相斗想象成林中二獸相斗,并“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四讀課文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初一學生學習文言文,我們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
五讀課文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點訓練要求是不難的。
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后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9
課文說明:
課文很有情趣,三種物外之趣都是視覺加想像形成的,這種想像是把對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諸如蚊子成了白鶴。這一篇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內容有趣,就不至于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讀懂了,會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首詩,雖然短暫,卻回味無窮。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已的童年,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記憶
二、整體感知
自主生成問題──合作學習──教師指導
1、教師先講解一些有關學習文言文的初步知識。
2、教師范讀。
3、學生自主學習
(結合課文注釋、工具書,相關疏通字詞句)
三、合作學習
1、認真默讀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直譯課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2、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點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⑴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蹲其身,使與臺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見二蟲斗草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然后在學習小組中復述課文內容,要求生動、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讀課文
五、小結
老師幫助學生總結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
二、問題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大班交流,教師評價引導;
1、本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2、本文第二節描寫了怎樣一幅圖畫?
3、參照注釋,說說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創新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體驗物外之趣的經歷?請說給同學們聽聽。
2、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業
發揮你的想像力,續寫下列故事:
初一(2)班里靜悄悄的,同學們正凝神思考老師的問題,突然一只麻雀從窗戶外飛了進來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0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于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復述背誦這樣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和態度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于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沒有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所以課堂生動活潑。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瑤臺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瑤臺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瑤臺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二、課文學習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比如:項為wei之強鶴唳li云端……
[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于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點評后教師指導朗讀: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習慣于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如:使之/沖煙/而飛鳴
教師示范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如學生找到描寫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教師就趁機指導落實“素帳”“徐噴以煙”“沖煙”等語義……)
小結:
要求用“把想象成”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象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外之趣
細察想象
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
沖煙飛鳴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二蟲斗草間二獸斗林間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并有助于記憶背誦。]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在不知不覺中,課文內容已基本能當堂成誦。]
三、體驗生活引發聯想
你在童年時代有這樣的體驗嗎?
方法:首先在小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奇特而豐富:天空白云朵朵,猶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螢火蟲飛舞,這是仙女的小燈籠……)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思維擴散
通過細察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象,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里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五、教后隨記
淺談《童趣》朗讀層次的設計
反復誦讀課文,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師更應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童趣》誦讀層次,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一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其間“鶴唳云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初一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
二讀課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
三讀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鶴舞于空中,把草間二蟲相斗想象成林中二獸相斗,并“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四讀課文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初一學生學習文言文,我們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
五讀課文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點訓練要求是不難的。
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后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1
一、趣讀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關鍵。但許多學生往往因為對文言文畏難或不感興趣而不愿意多讀,所以我首先著眼于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讀《童趣》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師生二人轉:
讀文時,我只讀出句子的開頭一個字或幾個字,然后讓學生讀出這句話中余下的字。這樣,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余憶(注:教師讀,下同)童稚時(注:學生讀,下同),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文白夾雜讀:
對每句話,我有選擇的用白話文說出意思,然后讓學生用書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我回憶童稚時,能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看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因此時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蟲的鳴叫聲像悶雷一樣,我私下把他們比作群鶴舞于空中,心理這樣想著,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我抬頭觀看蚊子,項為之強。
有時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讓它們沖煙而飛鳴,把這當作青云白鶴觀,果然就像鶴唳云端,為此我怡然稱快。我常常在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下身子,讓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細視,把叢草當作林,把蟲蟻當作獸,把土礫凸者當作丘,凹者當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天,我看見二蟲斗草間,看的正入迷,忽然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只見它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當時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覺呀然一驚。待我神定,捉住癩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對于以上的兩種方法,由于學生以前沒有這樣讀的經歷,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輕松愉悅,讀的也就格外賣力。兩三遍之后,我讓學生合上書本,我提示開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學生很快就說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讓學生兩兩組合,自由練讀,不一會就有多半的學生會背誦了。
二、趣練
以前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都是教師逐字逐句的講析,告訴學生那些文言詞是重點,什么意思,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如何轉變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呢?我在教學《童趣》時,采用了以下步驟,效果極好。
1、明確目標,
讓學生學有方向。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⑴熟練誦讀,按要求背誦,增加積累。
⑵理解文言實詞,促進課文內容的理解。
⑶理解、翻譯好文句。
⑷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2、分組學習,實現兵教兵:
首先,我把學生平均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七人,然后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對本組的七名同學的學習進行監督和管理。
其次,我讓各組的成員之間進行合作、討論、交流,要求每個成員都能夠熟練地完成以上四個方面的學習。最后,我要求成員之間進行互查互幫,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實學習效果:
在小組自學的基礎上,我采用兩個“隨機”的方式讓學生到黑板展示自學的成果:
⑴我隨機到各組抽取學生。
⑵學生到我這兒隨機抽取事先準備好的試題。
學生事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避免了盲目,學習有了盼頭。分組學習時,學生互查互幫,人人都主動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有了勁頭。成果展示時,學生人人踴躍,個個爭先,償到了學習的甜頭。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講的極少極少,但效果卻極其顯著,也使我受益匪淺。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2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其中以人為本,按照學的規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理念,從這一點出發,我設計了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第五課《童趣》的教學方案。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設計導語 時,我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結合自己的知識閱歷,聯想名人的童年趣事,從而自然地導入 課題。
2、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 中,我先讓學生感知課文、積累知識,然后讓學生品讀課文、探究學習并進一步延伸擴展,最后談閱讀收獲。
3、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在感知和積累階段,我讓學生自己嘗試誦讀、翻譯;在品讀賞析階段,我讓學生自主感受精彩語句賞析;在探究學習階段,我又讓學生自主選題、合作研究;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讓學生針對文章寫作方面的特點自由發表見解,所有這些,都著眼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4、從終身學習的觀念出發,加強學法指導,為學生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于是,在感知積累階段,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引導他們學會積累;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進一步把握課文,強調聯想和想象在寫作中的運用,做到讀寫結合。
5、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出發,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注意吸取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精華,既重視培養學生能力,又決不忽視基礎知識教學。在這一堂課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知識和文化常識,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紹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過這些方式,來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綜合體現。在設計中,既有知識的積累,又有能力的訓練;既給予學生思考的過程,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在最后的結語中,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將這種情感目標直接展示給了學生。
總之,我認為這個教案,在過程設計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既秉承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精華,又積極滲透現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其指導思想與新課改的目標完全相吻合,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課改教案。當然其中還存在著不少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3
剛剛編發了本欄目第一期(2003年第5期)的稿子,就收到了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先生的《童趣》(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教學案例稿。在編第一期稿時,我當時想說的一句話是:雛鳳清于老鳳聲;我尤其感慨于湖北省年輕一代語文教師的成長。讀過了胡先生的案例稿后,我更感動于“姜還是老的辣”了。
《童趣》,是孩子們從小學進入初中后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在新的課程理念的引領下,讓學生體會這種新的語體,是又一新的問題。
胡明道先生的課,從創設情境、入境發問——分工解讀、合力釋難——賞文解“趣”、體驗對話——評價激勵、拓展延伸,真正是環環相接,絲絲入扣。可以想見,在課堂上,胡明道先生的《童趣》給孩子們帶來了怎樣的一種童趣!
“自主、合作、探究”,它不是標簽,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應景的擺設。在胡先生的教學案例里,我們是不是可以感悟到這種新的學習方式?
很希望聽到對本欄目以及所刊發文章的意見和建議。
執教:胡明道
師 有兩幅畫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一幅畫面中有一個小孩在蚊帳中對著蚊子慢慢地噴煙,看蚊子在煙中怎么辦;另一幅畫面中,一個小孩對著墻角的亂磚頭亂草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怎么?聽得不滿足嗎?有什么想問的,想說的,就問吧!
生1 這個小孩為什么要對著磚頭發愣,他是不是有毛病呀?
生2 他對蚊子噴煙干什么?
生3 他把蚊子放進帳子里,難道不怕蚊子咬嗎y
生4 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應?
生5 這是不是真事?是發生在什么年代的事?
生6 這兩幅畫面有什么聯系?
生7 這個孩子用煙熏蚊子,不怕熏到自己嗎?
[故意的“懸念引而不發”,留下了空白,刺激了好奇心及求知欲,仿佛在心湖中投入了兩顆石予,平靜的水面激起了水波,大腦興奮了,前經驗激活了(煙熏蚊子也熏人,磚頭無趣,讀文要識背景等),于是“問題”就發現了,產生了,提出了。]
師 哎呀!大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強了,提了這么多問題,讓我們整理一下:
①這孩子為什么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②這孩子為什么要對著墻角發愣,他在干什么?這有什么意思?
③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
哦!剛才還有人間這是哪個年代的,問得真好。這兩幅畫面不是我“編”的,它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在自己的作品《閑情記趣》里回憶的童年趣事(出示板書:課題、作者),當然,“趣”是他自己的感覺,今天我們讀讀,看看你是否認為有趣。讓我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有問題請找我。(學生散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師 能齊聲讀一遍嗎?這一遍我們只要求把宇認準確,把句子讀完整。
(學生大聲齊讀課文。)
師 讀得真好,不僅把字音讀對了,而且還初步有了一點感情,
超標了。
師 要探究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靠一個人是不夠的,讓我們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們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辦法吧。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么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③你還有什么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回參與。)
師 現在我們進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師 (第一段譯完后)“睜大”從何而來?“所以”是怎樣譯出的?
生8 “張目”的“張”可譯為“睜大”。
生9 “故”可譯為“所以”。
師 那么,你們發現的方法是——
生10 (搶著回答)可以用現在的詞去“換”。
師 (第二段譯完后)你怎么知道“項為之強”是“脖子為這都僵硬了”?
生11 書下有注釋呀!
師 哦,這可叫“查看”法,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12 我們讀“夏蚊成雷”時,起初不知“雷”是什么意思,后來,看到下文有“飛嗚”及“鶴唳(書下有注釋)”,于是反推回去,知道這里說的是“聲音”,“成雷”是“像雷聲”的意思。
師 太聰明了!你這可叫做“反推法”吧!
師 (第3段接力譯完后)文中只有一個“常”,你為何譯為“常常”?“定神細視”為何譯為“定下心來細細觀察”y
生13 我按今天的習慣,給它加了字。
師 哦!又發現了一個“加字法”。
剛才,大家在合作解讀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換詞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斷法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
[雖有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習得,卻絲毫不入傳授、灌注的框束;雖有“方法”的預設,卻讓它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當然 “插言”、“撥問”在這里起到了無痕的指導作用。]
師 剛才的交流,讓我們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大家又產生了新的問題。他到底是怎樣觀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呀?那么,讓我們帶著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第二次合作:①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②在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畫面?③他的“趣”在哪里?
(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師 現在向全班展示你們的成果吧!
生14 我最欣賞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小孩抓住了癩蝦蟆,隨手撿了幾根草擰成繩子,十丁了它幾十下,可能又撿了塊石頭,打了它幾下,才解恨,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師 哦!你比原文想像得還要豐富。
生15 我喜歡“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句,這句話用小孩的眼光,把癩蝦蟆形容為龐然大物,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師接言:對!只見那“龐然大物”踢翻了“山石”,踩倒了“草樹”向這邊橫壓過來了!)
生16 我喜歡“徐噴以煙……作青云白鶴觀”一句。(師:這不是很無聊嗎?)不,我覺得作者很獨特,他創設了意境,表示作者很有好奇心,還有孩子的趣味。
生17 我也喜歡最后一句,不過我補充一點,他鞭打癩蝦蟆,還表現了他的天真、單純、善良。
生18 我也喜歡“徐噴以煙……”一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煙滾滾,蚊子拍著翅膀,拖著長腿在白煙中亂飛。這還表現了作者當時的幼稚。
生19 我喜歡“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一句,這句既表明作者當時的心情,又寫了神態。 (師:怎樣的神態?眼珠動了嗎?)他出神地盯在那里,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珠一動也不動,后來突然一驚。
師 真不簡單,大家自主地進行了探究,既欣賞了原文,又展開了想像的翅膀,豐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著作者的想像”。讓我們帶著想像的余興,再讀一遍課文吧!
[作品的樂趣是潛藏在作家所創造的文字世界里的,文字符號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須通過閱讀來破譯與還原,由文字引發想像;體認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經驗加以完善彌補,這是閱讀的過程,更是創造的過程。]
師 還有新問題嗎?對了,“這兩幅圖有什么內在的聯系”,“這到底有沒有趣”我們還未解決哩!這樣吧,讓我們進行第三次合作,去與有關人員對話,看能否解決自己提出的這些問題。
從以下的活動中任選一項,在小組內探究探究。
①蘇州出版社要編輯《閑情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說給大家聽聽。
②如果蘇州沈復研究小組或人教社編輯來訪,你想對他們說什么?你羨慕沈復嗎?你認同他的“趣”嗎?你喜歡這篇課文嗎?
(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 我想對沈復說,我很羨慕他,他有閑情去觀察,雖然他沒有現代玩具,但他能親近大自然。(師:你不能嗎?)我們功課很多。
生21 當年他覺得很有趣,但我想我們長大了,我們這種年齡,覺得這很無聊,蚊子很討厭,我們有自己的愛好。
生22 我要問沈復兩個問題:一、按他這種愛好發展下去,他應成為生物學家,他怎么成了文學家?(師:哦!他是熱愛生活的文學家。)二、他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到底是什么?
生23 我想對沈復提一點意見,第一段是統領全文的,但他把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僅僅歸為“細察紋理”,其實他更多的是用了是想像,(師:不簡單!那你覺得要加寫什么?)可在“細察紋理”后加“私擬想像”。
生24 我不贊成剛才那位同學的話,我認為我們都應保留一點童趣,有一點想像力。
生25 我提一點反對意見,我們每天在家做作業 ,不可能有這種“趣”。
生26 想像力可發現趣味,小時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漬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師:你可能還會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媽媽。)
生27 小時候,我看見墻上有很多螞蟻抬一大塊食物,我很奇怪它們怎么抬得動,我就去一壓,結果壓死一些螞蟻。(師:現在是否很內疚?不過你的好奇心還是可嘉的!)
生28 一次,我在同學家玩,看見湖里有倒映的樹、草,我們以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嚇得把玩具都扔進了湖里。
生29 我還想談剛才那個問題,我認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體會的,如果我們有情趣,那么在家寫作業 也應該會感到有趣味。作者的兩幅圖實際有聯系,這就是他覺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閱讀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心靈的對話及情感的溝通:翻檢出自己的生活積累,體驗原作的情感,是與作者的對話溝通;談論共同閱讀著的文本,是與他人的對話溝通。]
師 剛才,我們的討論棒極了,大家認可了沈復的“物外之趣”,他喜歡“細察”、“想像”,觀蚊飛想像為“鶴舞”,視土墻想像為有山、有石、有樹、有獸的“山林”,我們在閱讀中通過聯想和想像,也獲得了“文外之趣”。
(邊總結,邊板書)
童趣 沈復
物外之趣 視蚊飛作鶴舞 想像聯想
觀察想像 觀土墻擬山林 文外之趣
時間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猶未盡,也還有些問題未解決,不過不要緊,讓我們把探究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吧!課外大家還可選讀一段《閑情記趣》的文字,想想,為什么作者總覺得那么有趣,還可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童趣》。
與教者的對話
史 您能為我擔綱的欄目寫稿,我真是十分感謝!我想要問您的是,《童趣》作為“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您是怎樣認識它的價值的?
胡 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有的認為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理解,讓它起到“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作用;有的主張讓它為“發展想像能力”服務;有的認為這是記童年趣事的,可引發學生回憶童年生活,增加語文學習的親和力等等。但我卻認為尚未抓住其最重要的內核。如果在教學本文過程中,能讓學生在體認作者“情趣”的基礎上,與作者發生心靈溝通,不僅感動于作者產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動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識”,讓已被課業負擔、名次包袱壓抑得麻木了的心靈得到激活,積極發現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將產生它的最大價值:加速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轉變與升華。
史 您說讓學生體認作者“情趣”、“與作者發生心靈溝通”,這在一般意義上還是好理解的。當課程走向“生本”,閱讀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就是主張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而這恰恰是您的教學所一直實踐和倡導的。令我感到震動的卻是,您強調“不僅感動于作者產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動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識”’,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解讀文本了。這種對生活、對生命的體認,這種“意識”上的覺醒,已經是文本解讀的超越和提升了。那么,您是怎樣將一種“能力”升華為“意識”的呢?
胡 本節課力求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教者以“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凸顯了這一學習方式的重要原則:問題性,情境性,合作性,體驗性,過程性。整節課就是這樣一個活動過程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置身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以文本為基礎,在與作者、編者、教師、同學進行對話中,經過聯想、想像、欣賞、懷疑、整合等思維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地調動積累,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從而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并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化生成”。
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先期策劃”中,教者(學長)要能創造性地先學一步,敏銳地抓住文本對于“生命對話”的價值內核,并在“問題情境創設”、“探究問題設計”、“合作交流形式”及“視野拓展鏈接”等方面進行策劃及預設。雖如此,在現場實施應對中,教者還要不僵守,不固化。如,在整合師生問題的過程中,能不露痕跡地加入了先期策劃中的設問:“他‘看’到了什么”、“這有什么意思”等。同時,也機智地接下了先期策劃中未設計的問題:“這兩幅畫面有何聯系”。在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要以參與者身份進入,常常以一句話作為點撥或回應,如聽到有小組一同學講參觀旅游景點的洞內石頭時,我似乎無意地插言:“對,下雨天看玻璃上的水跡,都是想什么,像什么。”同時又能在巡回之中敏銳地搜索“反對”的聲音,如聽到有同學持“無趣論”,便鼓勵他到大會交流。
史 您很在乎教學的“先期策劃”。而我,則更欣賞您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施中的新的“生成”。這才是教學的全新創造。您教學的令人癡迷之處也正在于此。最后,就您自己的這一堂課,您還有要說的嗎?
胡 由于教室太小,人太多 (72人),聽課教師塞滿了走道,因而教師對小組討論的參與、指導、了解尚有空白區域。加之學生手中無書本,復印文本臨上課前1分鐘發放,因而時間顯得稍緊張,最后的“無趣論”與“應有情趣論”的“辯論式”發言尚不充分。先期策劃中的“自我評價”一節,未能如期進行。如果在常規實驗班教學,學生預先接觸了課本,想來這一環節是可以完成的。
史 再一次地向您表示謝意,尊敬的大姐。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4
青島 馬仙芝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人教網
第5課《童趣》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