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簡單設計(精選15篇)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3、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
教學過程 :
與學生交流,導入 新課:
有沒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經歷?為什么離開?離開后想些什么?想家時怎么辦?
思念親人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遠離親人、思念父母的時候,就把這種感情融化在一篇篇優美動人的詩歌、散文中。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篇:《紙船 寄母親》。
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師有感情的朗讀,渲染氣氛。
附投影: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筆名出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紙船》選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學途中所做。這是作者第一次遠離祖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當她孤零零的隨著航船在海上漂泊時,對親人、對母親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復活的一顆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紙船上,寫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詩篇。
學生朗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放悠揚而略帶憂傷的背景音樂)
請一位同學朗讀,學生互評,再讀。聽錄音,比較一下哪些地方讀的比我們好。我們讀得還不夠好,是因為的詩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請同學們默讀,品味揣摩語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小組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教師注意精彩語句的朗讀指導。
學生自己品讀,便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讀完后給同學們描繪一下。
師總結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投影:詩歌欣賞的步驟:
1、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
2、品味揣摩,感受詩歌語言美 感悟詩歌意境美)
3、聯想想象,感受詩歌圖畫美
學生進行背誦比賽。
過渡: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是永恒的主題。父母無私的愛不僅會使子女無限思戀,而且也會贏得子女純真的回報。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請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賞析這首詩,注意同學間的交流與幫助。
小結: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歌頌親情的,它使我們更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親情的無私。在生活中,我們更要珍惜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如果同學們還想進一步了解泰戈爾及其作品,請在課下閱讀:(投影:推薦閱讀:
《泰戈爾抒情詩選》
《泰戈爾其人其作》)
作業 :模仿《金色花》4、5段的寫法,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段回報母親的話。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2
1、對下列加粗字注音、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瞬息(shùn),眼珠兒一動。
b、佇立(zhù),站著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衰敗的樣子。
d、憂郁(yōu yù),憂傷,愁悶。
2、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涉足:趟過水進入某種環境。
b、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延綿:延續不斷。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d、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3、下列句子中與課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b、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c、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憶
4、對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期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b、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d、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5、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詩人在嚴峻艱苦年代里的座右銘。
b、《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詩。
c、《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口吻,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d、《未選擇的路》中,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詩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簡答: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告訴我們應如何對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選擇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羅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頌》 《致大海》
7、⑴ 對待人生要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地對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來。
⑵ 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字詞,能讀會寫“嗅、疊、匿笑、花瓣、沐浴、禱告、妄棄、驚訝、倘若、無端、至愛”等詞語。
2.了解兩首詩歌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3.熟讀背誦兩首詩。
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續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鑒兩首詩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德育目標
兩首詩展示、歌頌母愛。學習它,激發我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把獨特的歌喉獻給我們至愛的母親。
●教學重點
1.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托物言情的寫法。
2.熟讀背誦兩首詩。
●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紙船》中“疊紙船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借朗讀傳情,活現作品情感。朗讀形式多樣,個體大聲朗讀,學生示范朗讀、教師示范朗讀、聽讀磁帶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兩幅掛圖(泰戈爾、冰心像)、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兩首詩歌,整體把握詩意;重點研讀《金色花》;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出示掛圖(泰戈爾、冰心畫像)。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的創作有五十多本詩和散文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戲劇。他著名的散文詩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小說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爾用孟加拉文寫作,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
泰戈爾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惟獨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藝術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的兩首精巧的詩歌,一首是泰戈爾《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紙船》。
二、學生朗讀兩首詩,教師給予必要的朗讀指導
1.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暢。
多媒體顯示:
(1)下列詩句加粗字字形正確的是(錯的訂正在橫線上)( )
a.你會溴到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從不肯忘棄了一張紙 d.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
(2)解釋下列詞語并造句。
a.匿笑 b.無端 c.至愛 d.沐浴
教師任選幾個學生回答,明確:(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無端:沒有來由,無緣無故。至愛:最愛。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潤澤,比喻沉浸在某種環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學生美讀課文,讀出語調、語速、重音、節拍,讀出情感。
教師作朗讀技巧提示(多媒體顯示):
朗讀詩歌,須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金色花》輕松活潑,應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紙船》詩行較長,語調宜慢,應讀得深情、憂傷,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2)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敘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紙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并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展,語速隨之有變化。如《金色花》中媽媽責怪的語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語速宜稍快一些。
(3)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來,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詩歌內容、意境來判斷。
(4)根據語境的關系,確定詩句的停頓。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有韻律美。“一般說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的停頓再長一些。”對于標點符號處的停頓,我們容易判斷,那么無標點符號的地方,又如何停頓呢?我們要明白的是,詩歌有其特定的節拍,現代詩一般是兩個音節一拍或三個音節一拍,如“我/從來/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有時也需根據詩歌內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
現代詩歌誦讀,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朗讀,它具有很濃的表演性,需要讀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將情感投入其中,反復吟詠,方能漸入佳境,最終達到“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師范讀,學生放聲朗讀。
4.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三、師生共同研讀《金色花》
1.學生齊讀《金色花》,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談讀詩的整體感受,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1)把學生分為六組,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談讀詩的整體感受。
(2)各組選代表全班交流,概說詩意。
明確:全詩展現了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不讓母親知道,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3.教師選一個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讀詩歌,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像詩歌描繪的內容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幽意。
4.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體味詩情。
投影顯示:
(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2)“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
(3)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1)“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2)媽媽為全家付出了很多,奉獻是無私的。我在一天時間里,與媽媽嬉戲,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讓媽媽沐浴在花香中;在媽媽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替媽媽遮陽。這都是為了回報關愛,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3)詩歌第二節,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驚慌緊張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孩子,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愛。
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天真稚氣,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感情。
5.悟讀詩歌,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提問:詩人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結合注釋,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明確: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詩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讀全詩,學習借鑒本詩的手法。
這首詩詩人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來表達純真的母子之愛,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來抒情是本文的獨特手法。請同學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來表現對父母的愛。
(如時間不允許,課后完成也可)
四、指導學生自讀《紙船》
1.教師分發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人手一份。資料內容如下:
(1)關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于福建閩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廣泛接觸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漢譯外國文學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學文科畢業后赴美留學,1926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后回國。冰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參加由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冰心的著作豐富,小說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詩集有《繁星》《春水》等。創作最顯功力的是“冰心體”散文,它們以細膩溫柔而又微帶憂愁的情調,輕倩靈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筆調寫童心、母愛和自然,語言清新雋麗,耐人尋味。既有白話口語的樸素流暢,又兼備文言特有的簡潔凝練。
(2)關于冰心《紙船——寄母親》的創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于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占了她這一時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學生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讀思路,指導學生自讀《紙船——寄母親》。
按照知詩——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的學習步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研討,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也可提出以下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1)詩人為什么要用紙折疊成小船拋進大海里?
(2)詩人疊紙船時,情態、心境、感情怎樣?
(3)詩人疊好的紙船有的被風卷進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濕了,沾在船頭上,可她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4)全詩的點睛之筆是哪一句?此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紙船做題有什么好處?
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酌情給予指導。一定要注意適度適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確:(1)詩人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一顆永愛母親的心飄到母親的懷抱中。
(2)情態:含著淚;心境:不灰心;感情:愛與悲哀。
(3)因為詩人心中存著永遠的希望。
(4)本詩寫“紙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紙船”只是一個情感的寄托物,本詩的主旨在于抒發游子對慈母的深切眷戀之情。因此點睛之筆是:“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淚”和“悲哀”是由于深愛母親卻又不得不與母親離別,遠隔千里不能與母親朝夕相處,對母親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難受而痛苦的。這句詩直接抒發了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的。
(5)這首詩抒發了熱愛母親、思念母親的情感。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中介物——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可感,且富有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游子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4.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創設情境,誘導學生想像,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決定再次修改《紙船》,她老人家邀請同學們參加這次詩歌評改會,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準備說些什么呢?
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聚焦于“從舟上拋下在海里”一句,“拋”能否替換為“放”?“舟”能否更寫實些,換成“大輪船”?有的認為“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一句中,“愛”和“悲哀”過于直露,應換成形象的詞語,等等。
教師以鼓勵為主,不必動輒評判。重在參與,重在自主。
五、課堂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著重從描繪孩子動作、心理的角度來表現母子親情的散文詩,全詩想像豐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為美好可感的具體形象,給我們留下了鮮活而深刻的印象。《紙船》是來自遠離家園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兩詩主題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燦爛的金色花,輕盈的紙船承載著濃濃的親情。同學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該選擇什么來寄托樸實純真的母愛呢?
學生齊背《金色花》《紙船》。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依據提示默寫《金色花》中的部分詩行,并嘗試著仿寫一節。
當你沐浴后,
當你吃過午飯,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
答案:略
七、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關于組織“詩歌朗誦會”的設想
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搜集整理2~3首吟誦表現母愛的詩篇(以現代詩為主),每組選舉代表參加朗誦比賽。
2.寫作活動設計
(1)沐浴在濃濃的母愛中,我們幸福而陶醉。請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寫一段話或一首詩均可。
(2)你有過遠離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經歷嗎?當你想念母親時,你想用什么來承載你的“愛與悲哀”?
(3)在小時候,我們肯定有過美好的心愿,想幫助媽媽減輕勞苦,以表示自己長大了,結果卻適得其反,引來了嗔怪以至責備。歲月的沙灘積淀了人生中至為寶貴的黃金般的記憶,采擷一瓣心香,獻給我們的媽媽,好嗎?請寫一篇文章,借鑒《金色花》的寫法,不少于500字。
3.開放探究
閱讀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問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這首詩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 。
(2)詩中用 、 、 三個詞,對不同時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這首詩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中“嫩綠”“淡白”“深紅”等色彩詞匯,巧妙點明了時間正在向前移動,事物也在運動變化。
b.詩中表現了詩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時的愿望和理想。
c.“芽兒”“花兒”“果兒”其實是作者的化身。
d.這首詩共三段,句式結構基本相同。
參考答案:
(1)排比 擬人
(2)發展 貢獻 犧牲
(3)鼓勵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獻、自我犧牲。
(4)c(“芽兒”“花兒”“果兒”是青年的象征)
●備課資料(在下一頁)
一、課文補遺
泰戈爾與冰心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印度偉大作家泰戈爾的散文詩,可以說影響了中國一代文學先驅。我們知道,泰戈爾一生同情中國。他曾兩次訪問過中國。他訪問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文。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有沈尹默、劉半農、冰心、魯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們中間,冰心可以說是受惠于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爾的散文詩如心有靈犀一點通一般地打動并啟發著中國的新一代的女詩人、女散文詩作家——冰心。她寫了頗有影響的《寄小讀者》,便是最好的例證。
受泰戈爾泛神論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徐志摩的藝術風格與冰心較為接近,同樣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溫柔親切,又帶著一點淡淡的憂愁。但仔細品味,徐志摩過于空靈,他缺乏冰心那種求索人生的不懈和愛國主義的綿綿深情。
泰戈爾對中國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而惟獨冰心最得泰戈爾思想和藝術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畢肖的泰戈爾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爾來華》)。
(《世界優秀散文詩精選》1990年8月版)
二、重溫經典
1.薦讀泰戈爾《紙船》及《飛鳥集》(十章)。
紙 船
我每天把紙船一個個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紙船上。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這條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云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
提示:《紙船》是泰戈爾《新月集》中一篇別致的詩作。詩的1~3句寫渴望,敘述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詩的4~6句寫希望紙船把我園中長的秀麗花帶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來與我的紙船比賽。詩的7、8句寫夢幻。子夜的星光下,我夢見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緩緩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紙船》是詩歌,泰戈爾的《紙船》為散文詩。冰心的“紙船”承載的是詩人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泰戈爾的“紙船”承載的是一個孤寂兒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夢幻般的希望。兩首《紙船》都寫了夢,泰戈爾是直接寫“我”“夢見我的紙船……滿載夢的籃子”,夢中有夢,非常別致,冰心是轉換視角遙想紙船進入母親夢中,設想奇特。
《飛鳥集》(十章)
1
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56
我們的生命是天賦的,我們惟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64
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記了那執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112
太陽只穿了一件樸素的光衣,白云卻披了燦爛的裙裾。
125
偉人是一個天生的孩子,當他死時,他把他的偉大的孩提時代給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
176
杯中的水是光輝的;海中的水卻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清楚;大理卻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蘊藉的文字,實在耐人尋味,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品味。
2.薦讀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并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喜歡,說是應了花瑞。”
半夜里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兒,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緊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里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謳歌母愛的主題占了一個極重要的位置,她曾說:“盡我在世的光陰,來謳歌這神圣無邊的愛。”這篇散文是作者虔誠贊頌母愛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謳歌母愛,但卻移情于景,把筆墨用在白蓮、紅蓮與荷葉的描寫上。只是在結尾處,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愛的頌歌。
3.薦讀李瑛《紙船》。
如果有一陣風吹回我兒時折疊的紙船,
我不知道它載來的是幸福還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濺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積雨水的窮困的農院。
紙船,沒有汽笛,沒有舵,也沒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當年那風絲云片。
但我心頭卻永遠活著這純潔的記憶,
雖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遙遠。
此刻,望著遠海狂濤中飛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喚。
我們的小艇是無畏的,它不懼風雨,
因為它有一顆忠實的心和一架忠實的羅盤。
不必,再不必留戀那脆弱的紙船,
盡管它常駛進夢里,不是欺騙。
我該作一艘風浪中堅強的小艇,
馳騁天海——像雷,像火,像劍!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詩人對事物有敏銳而細膩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運用比喻并展開豐富的聯想。詩人往往從小處落墨,努力從所描寫的點點滴滴上尋找、搜羅有時代內容、時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寫得不平凡。想一想,詩中“紙船”和“小船”各有怎樣的含義?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改寫
改寫是在原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改寫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改換體裁,如將詩歌改寫成散文,戲劇改寫成故事,小說改寫成戲劇;可以改換人稱;可以改換表達方式,如將描寫改成敘述,把敘述改成描寫。也可以對原文進行取舍、豐富和補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題和風格。改寫可以全面訓練閱讀和寫作能力,并培養想像能力。改定必須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透徹了解被改寫的作品和將要改寫的作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把握各自的特點,按要求改寫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歌的內容,能夠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慎重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品位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活動準備〗
1、搜集作者的相關資料。
2、熟練朗讀課文。
〖教學活動〗
一、引入新課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
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能夠背誦。
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關資料
(采用學生交流,教師總結的方式,檢測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為理解內容作好準備)
亞歷山大·普希金,俄國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忠于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于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于流放期間。
四、
1、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憂郁 瞬息 懷戀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詩人熱愛生活,執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會來臨,當生活欺騙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未來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對生活充滿信心。
五、教師范讀課文,讀準節奏,(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感染學生);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并說說聽出了什么
六、分析品評深入感受課文
1、細讀課文,邊讀邊批注,然后把批注的內容或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
(研究重點語句,并和其他學生交流)
2、重點研究:
⑴ 你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這句話?
聯系詩人所處的環境正義被沙皇俄國專制所扼殺。
⑵ “過去的”怎會成為“密切的懷戀”呢?
首先,是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其次,人生的經歷應是豐富多彩的無論哪種經歷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失敗,是痛苦。
⑶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勇于面對挫折,困難和失敗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七、問題探究
1、對逆境,我們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作者處于那種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還不能與之抗爭,更何況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
2、這首詩歌與一般詩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這首詩沒有什么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的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都很生動鮮明的將主題含蓄的表達給讀者。
八、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九、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
十、能力培養
在成長的道路上,你遇到過挫折嗎?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怎樣正確面對的?講給大家聽一聽。
十一、課外延伸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2、搜集類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樣的詩歌讀一讀,然后利用朗讀課的時間在班級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明白了面對人生挫折,應當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你應該怎樣做呢?就讓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告訴我們吧!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思。
2、認識慎重選擇人生的重要意義。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朗讀課文,了解本詩歌的內容。
2、默讀課文,思考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主張?
(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探討明確:當面對人生選擇時,一定要謹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選擇。
四、局部理解課文內容
(小組討論交流)
析讀這首詩歌,然后思考: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討論交流后明確:
第一節: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時的無奈。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作者選擇了極富挑戰性的一條路,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選擇之路,卻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路而無法返回。
第四節: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選擇的路更好些呢?可惜現實已不能回頭。
五、深入理解課文
賞讀后小組討論《未選擇的路》這首詩,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詩人想借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
討論后明確:
這里所說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訴我們:
1、人生之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六、問題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
1、本詩中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2、從表現的情緒方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何不同?
3、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產生怎樣影響?
討論交流后明確:
1、目的是為了提醒人們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要謹慎,從而引起人們對選擇的思考。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情緒積極樂觀,給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對人生;《未選擇的路》情緒表現的很憂郁。
3、根據詩歌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課外延伸】
寫出學完這兩首詩歌的體會,做到觀點鮮明,表達流暢。不少于200字。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5
《詩兩首》
普希金,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以能詩聞名。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其間參加文學社,一歌頌自由,抨擊專利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大量利用民間詞匯和口語,被認為是俄國文學語言的轉變。他的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統治者不滿和仇恨,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與敵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11歲父親去世,隨母親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曾前后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的詩歌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風質樸無華,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詩集《山間》《白樺樹》《西去的溪流》等。
本課要求理解兩首詩蘊涵的哲理,學會詩中的象征手法
一、學習本文,掌握如下字詞。
1、給加紅的字注音:
憂郁( ) 瞬息( ) 涉足( ) 萋萋( ) 佇立( )
2、區分形近字、組詞,
浴 裕 欲
愧 魁 槐
伐 筏 閥
二、 詩歌閱讀。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闡述了怎樣的生活態度?
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將過去,我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 ,歡樂不會永遠被優傷所掩蓋,歡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廣泛流傳,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請想一想原因何在?
這首詩是普希金寫給鄰人小女孩的贈詩,詩人沒有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或教訓的語氣,而是以平等的語氣娓娓勸說,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仿佛與你促膝談心。詩句流暢清晰感情深沉熱烈,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味。
3、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告訴我們什么人生哲理?
詩人表面上似乎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是人生之路,這是象征手法。
人生道理: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做出獨立的選擇。
4、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未選擇的路》每一小節的意思。
①佇立(思索)
②決定(選擇)
③選擇后的惆悵
④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5、詩人為何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跡更少的一條''道路'?
'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也因為'人跡更少',需要人們去開拓,從而拓展成為一條大道;正因如此,這條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見作者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
6、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這兩句詩道出人生體驗中極為普遍的一種感覺。詩人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體驗應該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最寶貴的財富,有利于把握人生。
三、請同學們背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課外拓展
一、《詩兩首》另外兩種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
盡管生活在陰沉的現在: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查良錚譯)
沒有走的路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后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一聲嘆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飛白譯)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藍圖】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教學分為幾大板塊:
⑴ 音畫情景。
⑵ 朗讀領悟。
⑶ 詩歌欣賞。
⑷ 自主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平臺。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一、導人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
二、寫作背景及作者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2、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感知、研習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出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見書)
3、“土地”的含義(練習一/1)
艾青是一位與“土地”聯系得非常緊密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是“土地”和“太陽”。前者象征祖國,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詩中,“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詩題“我愛這土地”,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這首詩抒發了那個艱苦的年代里,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詩中的意象:
(讓學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語。)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⑵ 詩人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結合語境,我們可知,“__”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歌唱是持續不斷、不畏艱險,直到生命的終結。
“我”這只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表現出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這是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是個悲憤的愛國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用“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⑶ 感情──強烈的愛國情──永恒的主題: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具備了歌唱的天賦,具備了廣闊的視角。它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郁”的感情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后,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之所以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所傳頌,長久的感動人們,成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詩性的直覺的語言對我們的心靈世界所造成的沖擊。“為什么……?”“因為……”這種句式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暢淋漓。
四、練習
1、書后練習二:
⑴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⑵ 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么聯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的兩處難點,進而加深理解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
⑴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⑵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系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里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
2、對課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簡析:《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于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于詩中寫到“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后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了。
五、作業
1、仿照“為什么……,因為……”句式特點造句。
2、讀背這首詩,并默寫在作業本上。
3、預習第二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欣賞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容的《鄉愁》進行比較閱讀。
一、導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于大陸,定居于中國臺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著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
二、認識余光中
1、學生自主介紹,相互交流,說出對于光中的初步認識。
2、老師適當補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提問:
以第一節為例,給詩歌劃分朗讀節奏。
3、分四組朗誦:
注意模仿節奏、重音、詩歌感情。
邊讀邊思考:讀完整首詩,你的頭腦里剩下幾個什么詞語?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2、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華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抓住這首詩的四個中心物象來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這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練習三)
3、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5、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6、“鄉愁”的含義(練習一/2)
“鄉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在詩中,隨著“鄉愁”在人生每個階段對應物的改變,“鄉愁”的情緒越來越濃,最終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
五、小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朗誦、領略音樂美:明確余光中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六、聯想遷移
1、讀全詩,再次領悟全詩意境。
2、以“讀__________”(余詩中的句子),我聯想到______________。(課外詩詞曲均可)”為例造句,請說說余光中《鄉愁》讓你想起了什么?(教師出示幻燈總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另外:
⑴ 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⑵ 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⑶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⑷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⑸ 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⑹ 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較閱讀(練習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鄉愁》,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參考: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八、拓展模仿
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課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鄉愁》
2、自己寫一篇《鄉愁》,可以是詩,可以是散文,下節課配樂朗讀交流。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注釋讀懂詩句,了解詩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 背誦《觀書有感》。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贊美書的名言警句。 學生:課前查閱《觀書有感》的資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簡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引入課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歡讀書,他們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的贊美。今天我們將一同領略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一首是——(生)美國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書》。 二、初讀解詞義,詩句脈絡清 1. 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抽讀正音。注意“畝”“徘徊”“渠”的讀音。 3.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運用工具書、誦讀、聯系上下詩句、看注釋等)。 4. 運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先小組再全班匯報。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 5.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一鑒開: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比喻) 徘徊:來回移動。(動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許:如此清澈。 6.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三、設疑品詩句,寓意躍紙上 1.教師設疑問難。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2.發揮想象,理解釋疑。詩人身處何地?在做什么?(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要像源頭活水不斷充實。) 四、想象促朗讀,寄情于詩間 1.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結合對詩的理解復述。 3.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五、話鋒一扭轉,現代話神奇一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美的境界和讀書融合,讓我們再去感受書的神奇。 1.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書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體會書的神奇,談一談你對每一小節詩的理解。 3. 激發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 六、對比詩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談談學了這兩首詩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讀。 3. 背誦《觀書有感》。 板書設計: 詩兩首 觀書有感 神奇的書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點:寫書 不同點:前者古詩,后者現代詩,各自感受也不盡相同。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雜桑皇游雜芍饕宓拇勻恕n嗽獾攪松郴收畝啻未蚧鰨栽渙醬瘟鞣牛蒼硐萼蜞簦賈詹揮匭攀刈攀斜澩锏納鈐潁詞垢凍鏨蒼偎幌ⅰk淙槐簧郴收蹌鄙焙α耍木袢從澇豆奈枳湃嗣恰k氖哂瀉芨咭帳醭刪禿臀捫緣囊帳貅攘α6礪匏怪奈難ю礪叟蘭冶鵒炙夠庋抻障=鸕氖骸八硐值囊艫骱陀镅緣牧α康攪肆釗司斕牡夭劍核窈2ǖ泥┼┮謊岷汀⒂琶潰袼芍謊己瘢襠戀繅謊拭鰨袼б謊該鰲⒔嗑玻翊禾煲謊曳跡裼率渴種械慕;饕?nbsp;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 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 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 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9
〖教學目的要求〗
1、反復誦讀,領會詩人堅強樂觀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懷。
2、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教學目的要求1。
2、難點:
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從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導入;或可從“你知普希金有多少”這一問題導入,讓學生自主學習。
二、朗讀詩歌
三、指導學生朗讀
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并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
四、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余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五、精要講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艱難生活的體會。
2、這首詩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動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么樣的態度?
七、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
八、當堂檢測
背誦、默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抽同學背,然后一起默寫。
九、作業
1、課后補充練習。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詩人采用象征手法所傳達的人生哲理。
2、反復誦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教學目的要求1。
2、難點:
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朗讀《未選擇的路》導入,或可從多媒體場景一路導入。
二、全班同學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分讀,全體同學試背
三、指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四、請同學舉手發言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路”的詩句、格言警句
五、研讀課文
1、你是怎樣理解《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主題的?
2、《未選擇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跡”象征著什么呢?
3、在《未選擇的路》一詩中升華全詩旨意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
4、體會詩句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試著說說你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
5、談談你學習這首詩的感受。
六、作業
1、當堂背誦、默寫《未選擇的路》。
2、以“路”為題,寫一篇600字的文章。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0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二、問題研討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關于練習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二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三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本題旨在讓學生積累名篇,打好文化根基。
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四、外國詩不太適合朗讀,所以不必過于強調朗讀。
有關資料
一、詩人簡介
1.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童年接受法國家庭教師管教并深受俄羅斯乳母語言的影響。12歲隨父赴彼得堡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以能詩聞名。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1817~1820)沖破貴族傳統文學語言局限,大量運用俄羅斯民間詞匯和口語,被認為是俄國文學語言的轉變。1820年5月因詩作抨擊時政被以調動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亞旅行療養,9月抵基希尼奧夫,1823年調往敖得薩。其間醉心于拜倫作品,與十二月黨人過往密切并寫下《短劍》(1821)等詩。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2)、《茨岡》(1823~1827)描寫文明人與自然之女的愛情悲劇。這一時期還創作了敘事詩《強盜兄弟》(1821~182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821~1823)。1924年8月,因與敖德薩新任總督關系惡化,受陷害被革職放逐到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會和父母的三重監督。1826年9月由沙皇批準返回莫斯科。這一時期普希金潛心研究歷史,創作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敘事詩《努林伯爵》(1825)。1828年因長詩《加甫利里亞德》(1821)“褻瀆”上帝而受傳訊。1830年9月與莫斯科美女岡察羅娃訂婚,前往波爾金諾村料理家產,為霍亂所困至12月。此間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定居彼得堡并重任十等文官。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1837年1月27日與法國貴族逃亡者丹特士決斗負傷,29日辭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選自《中國小百科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2.弗羅斯特(李文俊)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未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后,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并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并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什爾》(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年版)
二、這兩首詩的另外兩種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
盡管生活在陰沉的現在:
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將變為可愛。
(查良錚譯)
沒有走的路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后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伴一聲嘆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飛白譯)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賞析(伍厚愷)
人生難免會遭受挫折,有的人會從此萎靡消沉,有的則會因此而怨天尤人。詩人卻以飽滿的樂觀情緒鼓舞我們:“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這種力量來自對未來的信念,因為我們始終要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接著詩人在第二節里表達了“永遠向往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描繪了人們在越過坎坷之后再來回顧過去的心情,那時一切艱難困苦都會改變面貌,變得可愛起來。這首詩是普希金人生體驗的結晶,他本人就曾屢遭坎坷,被流放、幽禁,最后被陰謀殺害,但他始終不渝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
四、《未選擇的路》賞析(伍厚愷)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里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于選擇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選自《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庫·外國文學編·詩歌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和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路”的象征意義。
2、熟讀成誦,背誦中要賦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誦。
【重難點】
1、重點:
因文悟情,如何面對困境以及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2、難點:
《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意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1、熟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感受,老師最后總結點撥。
2、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語句,充實語言倉庫。
【計劃課時】
兩課時。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師: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生自由抒發。
師要親切地傾聽生的抱怨。
二、誦讀
1、師范讀,讀出節奏來。
2、生練讀。
3、生有感情讀。
4、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
5、生齊讀。
三、賞析
1、語言:通俗易懂,“勸說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讀)
2、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3、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師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四、小結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當堂背誦)
五、作業
仿寫詩《假如……》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生讀自寫的詩《假如……》
師多肯定。
二、誦讀
三、賞析
1、哲理詩,“象征手法”。
2、討論“路”以及象征。
3、“未選擇”的理解。
4、蘊含的人生哲理:
引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與困惑,那我們該怎么辦?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創新和進取。
5、詩句提醒:
久久佇立”“荒草萋萋,……顯得更誘刃,更美麗。
四、小結
弗羅斯特,“象征”。
五、課外拓展
1、聽配樂詩朗誦《致凱恩》、《海濤》。
2、抄寫汪國真的《生活》(生活、遺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設計:
詩歌導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背誦這首詩。
簡介作者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
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思考探究
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只能等待。)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學生朗讀背誦詩歌,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
體驗反思
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2、根據“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教學設計:
詩歌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后者則告訴我們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出示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整體感知
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閱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第一節, 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 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 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 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思考探究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課后記:
詩歌教學重在朗誦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但這種朗誦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則會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廣度和深度。那麼平時如何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須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思想閱歷很深的學者,這要求我隨時隨地的充電;其次利用好圖書館和書店。如何達到這一步呢?指導是前提。學生應該搜集掌握哪些資料,老師必須提前做到心中有數。學生找到資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師指導的范疇。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3
【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關于作者
普希金,俄國的偉大詩人。
二、本詩主題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讀了這首詩后同學們一定會有像高爾基所說的“我開始讀普希金詩時,好像我走進了 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的感覺。
首先朗讀全詩,了解詩的大體內容。
1、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憂郁 向往 瞬息
2、解詞:
憂郁:憂傷,愁悶。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這首詩蘊含著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書,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戰勝挫折,真正學會生活。
⑵ 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騙,不要消沉,要積極面向未來,戰勝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選擇的路》
一、關于作者
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著名詩人。他出版過十多部詩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外還有 《山罅》、《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入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為人 們喜愛。
先朗讀本詩,熟悉全詩。
1、讀準加粗字的音:
佇立 涉足 萋萋 誘人 幽寂 人跡
2、解詞: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句話象征了什么?為什么?
“我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象征了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著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⑵ 本詩能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樹林里分開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 這首詩語言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讀來親切。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4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范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可參考如下設計:
假如/我是一只鳥,(深沉地)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悲憤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靜地、執著地)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如下面這四句: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詩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教師講析: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踐踏著我們中國的土地,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詩人艾青用筆發出了戰斗的呼聲。“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河流”就是那長期郁積在人民心中的悲憤,“風”象征著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2、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⑴ 要求學生用“這是一只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⑵ 學生發言,教師適時點撥,形成以下答案:
這是一只歌唱著的鳥。
這是一只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這是一只在炮火連天的危急時刻奮力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人民抗擊侵略的斗爭精神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因為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災難而痛徹肺腑的鳥。
這是一只用生命為祖國歌唱、摯愛著多災多難的祖國的鳥。
這是一只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
⑶ 教師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的表白。
三、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1、播放瞿弦和的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靜靜聆聽,聽三遍,體會節奏、重音等朗讀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師生交流聽后感受。
四、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1、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朗讀。
2、指名優秀學生示范讀。
3、師生合作,演讀全詩:第一層,詩的一、二句,師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師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五、過渡,傾聽余光中的鄉愁
1、我讀──學生自己試讀,自主劃分朗讀節奏、確定朗讀重音。
2、我賞──品析詩歌的意象、結構。
3、我創──印發《鄉愁四韻》的前兩節,并播放《鄉愁四韻》前兩節錄音,要求學生續寫后兩節。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把全詩當作電視詩歌的解說詞,為電視詩歌散文編寫分鏡頭劇本。讓學生在想像中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理解詩意,用文字描述畫面,練習寫作,情感熏陶和語言訓練融為一體,語文味濃濃郁郁。
〖教學步驟〗
一、《鄉愁》劇本編寫
1、分組寫作:
第一節,劇本可擬為:昏黃燈光下,一位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箋上奮筆疾書,向遠方的媽媽傾吐自己的思念和學業上的進步。寫好后,他仔細地貼上郵票。因為他知道,這一枚小小的郵票上,載著他對家鄉對親人的濃濃的思念。
第二節,劇本可擬為:天剛剛露出魚肚白,一位中年男子來到了碼頭上。他的手里,攥著一張早己被汗水浸濕了無數次的船票。他眺望著遠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馬上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新娘了!無數個思念終于化作了歸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還不快來?我真想一步就跨進家門!
第三節,劇本可擬為:天陰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樣陰郁。一方矮矮的墳墓座落在這無垠的荒野上,墳旁有棵枯樹,在風的吹動下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筆挺挺的。風吹亂了他的頭發,但他渾然不覺。他的心在哭泣:“母親!你的兒子來晚了!”
第四節,劇本可擬為:夕陽的余暉照在靜靜的海面上,海上霞光萬丈。一位年過五旬的老者站在岸邊,貪婪地看著海上那遠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隨著這船只悠悠地遠去遠去……他的思緒己越過了這淺淺的海峽,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熱土……
2、欣賞央視電視詩歌散文《鄉愁》視頻資料。
3、評點各組劇本。
二、學習《我愛這土地》
1、播放《我愛這土地》視頻資料,但不播放聲音及音樂。
2、自己設計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及動作,并配上合適的音樂。
3、播放畫面,學生個性演讀。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的力量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二、 朗讀詩歌
1. 前提:掃除字詞障礙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讀詩歌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配樂仿讀。
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三、 感悟詩歌
1. 教師導語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生: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
2. 合作學習
分組共同研討下列問題(注: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在朗讀詩歌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③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參與指導,注重鼓勵。
四、 拓展訓練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涓涓細流時時哺育著我們,現在請同學們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愛。
(嘗試寫詩,教導作指導,進行鼓勵性評價。)
五、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缸又敲匆恢智鉆牽敲匆恢智茲取n裁春⒆幽敲純燉鄭敲刺煺媯敲椿釔茫敲純砂?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誦讀的本文。
六、 作業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紙 船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紙船》
二、 朗讀詩歌
1. 教師配樂范讀。(有條件,可放錄音。)
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
三、 感悟詩歌
1.導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
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那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無以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對于不理解的地方,組內,組之間,以至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從旁參與,重在指導與進行鼓勵性評價。
四、 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五、 拓展訓練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詩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愛。
六、 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