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精選12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2
教學目的:
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倫理、哲學、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
理解孔子的政治倫理、哲學、教育思想
教學時間:三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 學習《論語》前兩則
教學步驟 :
一、簡介孔子及著作《論語》:
1、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鄒邑人。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論語》簡介:
《論語》是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學者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四書》之一。
3、課題簡介:
課文中的七則《論語》,選自《論語》的不同的篇目,意義不相連屬。
二、教者范讀課文,正音正字:
三、學習第一、二則:
第一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子貢問:“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文中兩個“乎”的意義和用法不同。前一個相當于現漢“嗎”,表疑問語氣,后一個相當于現漢“吧”,句末語氣助詞。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詞。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復禮”的思想,這樣做才能實現“愛人”,達到“仁”的境界。
第二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孔子說:“統治者自身行為端正,不發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統治者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聲,百姓也不會聽從。”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統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體現了孔子對統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業 :
1、背誦第一、二則《論語》2、預習第三、四、五則《論語》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三、四、五則《論語》
教學步驟 :
一、檢查第一、二則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第三、四、五則《論語》
第三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賢哉,回也!”倒裝句,主語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與現漢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兩個“其”,第一個是指示代詞“那”的意思,第二個是指示代詞“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是孔子贊賞顏回的話語,同時也體現了孔子的“安貧樂道”的思想
第四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在內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文中的“賢”是“賢人”的意思。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2)文中的“內”,是“在內心”的意思。名詞作狀語。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體現了孔子在修身養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賢的書本學習,還要注重向周圍的人學習、對照、反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
第五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顏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季路說:“我愿意將自己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顏源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季路說:“希望聽聽先生的志愿。”孔子說:“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關懷。”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與現漢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長處”的意思,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文中的“安”“信”“懷”是使動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反映孔子的“仁者愛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業 :
背誦第三、四、五則《論語》
預習第六、七則《論語》,思考課后練習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六、七則《論語》 簡要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
一、檢查第三、四、五則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第 六、七則《論語》
第六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見聞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餡媚奉承的朋友,當面恭維、背后詆毀別人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弄清“諒”“便辟”“善柔”“便佞”的意義。
“諒”是誠信的意思,“便辟”是餡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陽奉陰違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語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這段論語體現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來,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對個人的行為、修養有很大的影響。
第七則
1、學生齊讀。
2、指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有三種。以有節制的禮樂為快樂,以贊美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多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這是有益的。以驕奢放縱取樂為快樂,以盡情游蕩為快樂,以貪圖安逸為快樂,這是有害的。”
3、重點、難點字詞疏通分析:
(1)弄清“樂”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兩種讀音。
(2)“益者三樂,損者三樂”中的“樂”是“快樂”的意思。“樂禮節樂”等句中的開頭的“樂”是“以……為快樂”的意思,是意動用法。
(3)弄清“節”“道”“善”“佚”“晏”等文言實詞的意義。 “節”是節制的意思,“道”是贊美的意思。“善”是優點的意思,“佚”是放蕩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蘊涵的哲學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樂的,但快樂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認為應把快樂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對放縱的、不知節制的享樂。
三、總結課文:
這七則《論語》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做人的道理,體現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
第一則: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復禮”的思想;
第二則:體現了孔子對統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國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則:體現了孔子的“安貧樂道”的思想;
第四則:體現了孔子在修身養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則:反映孔子的“仁者愛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則:體現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則:孔子把快樂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對放縱的、不知節制的享樂。
四、共同討論課后練習
五、布置作業 :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論語》七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3
教學目標:
1.啟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2.了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教學重點:
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資料助讀:
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上以教育為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新知學習:
1.課文朗讀: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的內容包括學習的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的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2、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一)內容提要
本課所選內容主要涉及這么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性的,三是關于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問題設計
1.為什么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
3.孔子關于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發?
提示:關于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并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于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孔子認為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
(三)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正確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
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
2.與課文自相對照,說說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好,今后有何打算?
課外延伸:
1.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處、含義。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教學重點
1.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四、教學難點
1.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2)、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3)、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4)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六、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學而》
廣東 胡壽棟
問:
《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總覺得沒有什么關聯,后兩句跟學習更無關系。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
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里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游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于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么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系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里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5
教學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 罔 殆 謂哉 焉 誨
子曰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
子曰1.教師范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子曰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背誦
子曰八、小結
子曰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
子曰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復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入
子曰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五、小結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子曰六、背誦指導:
子曰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七、作業
子曰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6
課文題解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記一件
事或幾句話。《論語》的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文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從記錄的稱呼和口氣上看,《論語》大概是孔
門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課文選的兩章是《論
語》中最為著名的篇章,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兩篇
均為對話體議論文。
課文簡析
《季氏將伐顓臾》一章,記載的是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而主
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較委婉,孔子的觀點卻頗
為鮮明,情緒上也顯得慷慨激昂。開頭舉出理由,說明季氏不應該伐顓臾;接著
引用古語,運用比喻,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托辭;最后進一步講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對“動干戈于邦內”的錯誤行為。全文層次會明,有說服力。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還被廣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記載了子路追隨孔子周游天下時見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話,
寫得非常生動、傳神。
荷丈人是亂世中的隱者,他對孔子周游列國,不從事生產表示不滿,并提出
尖銳的批評:“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子路則為孔子辯護,認為孔
子從事政治活動是對人君應盡的責任。盡管知道這種政治主張不能實現,卻也不
肯潔身自好而放棄責任。孔子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態度,比起隱士來是
積極的。
特點提示
1.孔子從三個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顓臾是錯誤的: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
可攻打;二是顓臾是在魯國境內,不必攻打;三是季氏為魯國臣子,沒資格攻打。
因此,孔子認為,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應拼死進諫。如果季氏實在不能
采納他們的意見,那就應該辭去職務,不應該繼續做官領取俸祿,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結尾一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表現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季氏發兵討伐顓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
終達到篡奪魯國的政治。孫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破了季
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論點。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無義……”這一段話是子路回來后
所發的一通君臣大義的議論,實際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態度。孔子認為連長幼
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以廢除呢?而荷丈人為了在亂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間的大倫,是錯誤的。所以,孔子這種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
問題思考
1.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抱著怎樣的觀點?
2.荷 丈人對子路所說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應如何認識?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7
教學目標:
1.積累“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內涵。
3.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圣人”2562周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圣”!這個圣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并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后強調“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學與思的關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為什么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關系。理解“仁以為”。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于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獲的是什么?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并把它內化為我們的文化和修養,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二、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春秋時期,有一位老人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老人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
對。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孔子思想的博大與精深吧!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慍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讀成誦:
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⑴各自練讀。
⑵檢查背誦情況。
3、從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出其大體意思,并說出喜歡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逐章逐句翻譯,品味探究。每小組派1—2名代表參與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講的是為人的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告訴我們對人要懂得寬容和理解。
例2: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辨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能使學習更深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出翻譯上或內容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在黑板上匯總,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溫故”是復習鞏固舊知識,是手段,“知新”則是獲取新知識,是目的。只能記誦一些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不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新發現的人,是不可以為師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檢查背誦情況。
2、教師讀《論語》中的部分章節,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來。
⑴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小不忍則亂大謀)
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⑶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彬彬)
⑷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習相遠)
⑸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⑹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道聽途說)
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⑻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舉一反三)
⑼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順)
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
其他,如:當仁不讓;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
(六)布置作業
1、能熟練背誦全文,并把有關成語、格言、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看注釋,查工具書,書面翻譯全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9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
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②學習態度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0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4.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了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
預習導學:
1、搜集關于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匯報,搜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范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復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B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三句講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翻譯本則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殆:______
翻譯本則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后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齊:內:自省:
翻譯:
2、第七則:三:行:焉:其:
善者:從:改之:
翻譯: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弘:毅:仁以為己任:已:
翻譯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然: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行:其:欲:加:于:
翻譯:
這一則的成語是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看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
《論語》十則導學案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誨汝知之乎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任重而道遠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可以為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仁以為己任
(3)焉: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構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嗎?②……也。→……是……。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論語》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現《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準字音,明確字義:慍、罔、殆、謂、哉、焉等。
能力目標:準確誦讀課文,并在理解每一則語錄的基礎上背誦及默寫課文。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十則語錄的深刻內涵,帶領他們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點】
1、字詞。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等自行理解、記憶。
2、語句。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翻譯并準確表達每則語錄,學習古人可貴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或為人處事等。
【教學難點】
在理解字詞,懂得翻譯的基礎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樣。
【教學課時】兩個課時
【教學方式】黑板教學
【課文脈絡】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體板書】
學習方法:①②③⑥⑦
學習態度:④⑤⑥
個人修養:①⑧⑨⑩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已經接近尾聲了。
問1:還差哪一篇課文沒有講呢?(讓同學生回答《論語》)
問2:沒錯。那大家看一下課本,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與我們一二單元學過的課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樣?(讓學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問3:對,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學很怕文言文啊,覺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講什么,但是,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白白度過的,我們那些先輩,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厲害著呢!要是能學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吧?
所以,我們今天就好好學一些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的話,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著我來朗讀,同時把自己不會的字詞畫下來,邊讀邊思考:到底論文中《論語》十則都講了些什么呢?
第一課時
二、集體誦讀,整體感知。
以領讀的方式,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一則一則地讀,讀完繼續下一教學環節。
三、孔子及《論語》簡介
好的,課文讀完了,不過,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他還被尊為“圣人”,他的學說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甚至被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論語》十則的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語錄體,對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語錄體嗎?
當然,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疑問,比如還是有些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不懂,還是不太理解古人說的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對不對?沒關系,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解答。先看第一則。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②時習時常地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③朋名詞,朋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說(yuè)通“悅”,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⑥慍(yùn)生氣,發怒。
⑦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學而時習之”:“而”是連詞,表順接。
②亦(yì):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②“人不知而不慍”:“而”表轉折,相當于“可是”、“但是”。
3、翻譯
孔子說:“學了以后而又時常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會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4、講解
①“學而時習之”中,孔子特別強調“習”的重要和樂趣。“習”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則完后,跳到第三則先講)
②“有朋自遠方來”,為何而“樂”?(“樂”因: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慍”句中,怎樣理解“君子”的內涵?(我們聽過“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由此可見君子有一個特點,那是什么呢?——有修養。問學生:什么樣的人才會動手打架?孔子所說的“君子”很顯然是有修養的,“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這種做人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
5、小結
這一則語錄中,“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人不知而不慍”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6板書(簡要提醒學生記下破折號右邊對應的即可)
學而時習之——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學習樂趣
人不知而不慍——個人修養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剛才我們講了“習”的方法,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則談到的意思很相近,我們就先看第三則。
1、疑難字詞
①“故”:“舊”,與“新”相對,此處引申為“舊有的”、“原來的”。
②知:領悟。
③可:可以。
④以:憑借。
⑤為:作為。
2、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卻能有新的領悟,這樣的人便可以做老師了。”
3、講解
大家知道嗎,外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隨后趨于平穩。所以,我們同學復習時最好能在遺忘大量開始前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課文,幾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這個原理,還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掌握牢固了,還不容易領悟出新的知識嗎?所以啊,同學們在能力范圍內,最好反復思考、定期復習,這樣容易有所心得,有所體會。這么好的一個方法,大家如今學了一定要會運用才不浪費哦。
4、小結
這一則說的還是學習方法,指出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能領悟新的知識。在這里,“溫故”和“知新”并重,強調新舊交替的連續性。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塊鐵放在門口,那么鐵就會生銹;那如果把一塊金子放在門口,金子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答案是:被偷走!)這是一個笑話,但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也能看出:鐵放久了不用,甚至任憑它風吹日曬,后果將會怎樣呢?沒錯,只能生銹,沒用了。有一句老話說:“刀不磨不生銹,人不學會落后。”呵呵,當然,現在我們有不銹鋼刀啦。不過,這老話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腦就像刀一樣,不開動腦筋,就會生銹呀。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可他為什么能發明那么多東西呢?答案很簡單:他積極思考!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我們看第四則論語。
1、疑難字詞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ài):有害。
2、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3、講解
這兩句都包含了“學”和“思”兩個字。“學”當然是指學習,“思”則是指思考。我們從孔子這句話必須認識到“學”與“思”的關系。我們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趕緊思考,然后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能越積越多,否則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那“思而不學”呢?愛迪生在青年時候,曾經流浪過一段時間,可是他并沒有放縱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滿腦子奇思妙想,卻不懂實踐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發明呢?流浪期間不再思考,不再動腦,對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愛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話上,就是“思而不學則殆。”
這樣說,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在學習上,必須注重“學”與“思”的關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
第五則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1、疑難字詞
①誨(hùi)教導
②女(rǔ)同“你”,人稱代詞。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⑤乎:語音助詞。
2、翻譯
孔子說:“由!教導你的內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3、講解
為什么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別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說出來啊!一說別人就知道我比別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說不是不更好嗎?可孔子為什么教導我們要老實承認自己“不知為不知”呢?
明確:所以我們要“不恥下問”(下:指任何行業、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向其請教能使我們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對于我們知道的東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那我們就有兩個思想。”別人不知道,我們更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對不對?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這個意思,孔子另一句話怎么表達呢?我們來看第七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言行要謹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誠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5、板書
不知:不懂裝懂——不恥下問
×√
第二課時
第七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譯(先解釋一半)
孔子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師法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點照著去做,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
2、講解
問①:大家怎么理解“師”這個字呢?——這個老師當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講臺上講課的老師,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旁邊的人。只要他們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那他們在那方面就能夠教我們,可以像老師一樣,對不對?
看看你們周圍,說說,誰可以做你們的老師呢?(隨意點出來,借機夸一下一些同學)
問②: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了對不對?用孔子的話是怎么說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則后半句讀完好不好——引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時開始以下釋義)繼續: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對于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應持什么態度?比如,我很愛睡懶覺,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你們要不要學我啊?(學生肯定答“不要”)那你們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話: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鑒別人的缺點注意改正(自己)。
3、疑難字詞
①善指擅長的(方面),優點,長處。
②不善指缺點,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個“之”: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⑤第二個“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向某一處長于自己的人學習。
5、板書
善:從之
不善:改之
第九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難字詞
①歲寒嚴寒時節。
②凋凋謝。
③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2、翻譯
孔子說:“時到嚴寒時節,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
3、點析常識
松柏并非不落葉,只是經得起風霜,落葉晚且新舊交替無間斷而已。
4、講解
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毛澤東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為人便同松柏一樣,松柏久耐霜寒,撐到最后,獨做天地間最盎然挺立的綠樹。君子亦是如此,混跡于濁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與人茍容。我國開浪漫主義先河的人是誰,大家知道嗎——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這是為什么呢?他說:“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將一個人的品質看清,因此,我們只有像松柏那樣,歷經考驗才能得出結論。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訴人們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疑難字詞
①言在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個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2、翻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生遵照它去做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講解
問①:這一則的中心是“恕”字。同學們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詞語或成語呢?(讓大家說,然后寫在黑板上)寬恕、饒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問②:看這些詞,“寬恕、饒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種什么態度呢?——有寬廣的胸懷。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說話人的態度開始轉變,變得不高興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說話人已經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對不對?(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為“女”字,變成“怒”。讓學生理解“恕”與“怒”的轉換,其實很簡單)
我們重新看孔子說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導致的結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結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遵循平等待人原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
回到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三省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謀謀劃、籌劃事情。
②)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③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④傳(chuán)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老師傳授的知識。
2、點析
①“而”的用法:表順接。
3、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事情有沒有盡忠竭誠?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實相待?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認真復習?”
4、講解
問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誰嗎?請同學起來回答(曾子,即曾參,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學生)
問②:由此可見,《論語》的確不只記錄了孔子,還記錄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學識淵博,教育弟子時循循善誘,教出的弟子當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門生,曾參就在其中,因而他講的言論也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句中,他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誰能告訴我,古語中哪個字表示“多次”,哪個字表示“自我檢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讀音)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為人處事和學習應有的三種態度,其中,“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做事的態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講交友的態度,“傳而不習乎”講學習的態度。
第六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1、講解
問①:大家讀這一則的時候,有沒有立刻想到哪個人的名字?(任賢齊,學生不懂也可提出來)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歡引古語來給孩子起名字。當然了,“任賢齊”這個不一定由此而來,但我們因此想想,以古語起名,是不是能夠寄托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澤東主席有個女兒叫“李敏”的,名字含義就來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訥于言必敏于行”。
問②:大家看課文注釋便可知道,“賢”指的是什么?(指賢人,做名詞使用)“齊”呢?(向某人看齊,像他學習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賢齊”的,結合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我們給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譯: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問③:上一則曾子說每天要“自省”,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見古人很能自我反省,從而提高。那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誰能解釋一下?給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譯: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2、翻譯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3、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強調做人要懂得“以人為鏡”。
第八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1、疑難字詞
①弘毅剛強,勇毅。
2、翻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肩負沉重,路途遙遠,已實行人德為己任,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3、講解
這一則我們從字面意思看是比較好理解的,沒有那么多晦澀的詞。(一一講“弘毅”、“任”即責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為”這個詞,與現代漢語完全不一樣,應翻譯為“以之為”。這個結構,必須把某個名詞插入其中,看句子,那應該是:“以仁為”自己的責任。這么說理解嗎?明白這個結構的用法了嗎?
讀這一則,誰能想到兩個成語?(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同義詞:負重致遠、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同義詞:鞠躬盡瘁)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身懷抱負的人就該有堅毅的態度。
四、布置作業
在理解《論語》十則的基礎上,任選一則,寫一篇有關自己的感受或體驗的短文。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篇12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根據事前的充分準備,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朗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1.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三省(xǐng)吾身傳(chu2n)不習乎
終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惡(è)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喟(kuì)然從吾所好(h4o)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學生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論語》十則主要講的什么道理。(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
明確:《論語》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試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與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