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表格教案(通用17篇)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學科
語文
章節
第一單元
題目
5、傷仲永
主備人
xiaoya123
課時
兩課時
時間
1、2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法
課前預習、補充資料、研討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體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4)檢查自學效果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2、環謁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泯然眾人矣
5 、賢于材人遠矣
6、或以錢幣乞之
7、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譯課文。
教師糾正、點撥
七、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八、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九、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十、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教師明確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傾聽、理解、感悟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
由學生提出剛才范讀時不當的地方, 和 老師一起共同糾正。
全班齊讀全文。
學生講述
認真記筆記
理解記憶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聽老師講解、當堂強化記憶、及時檢查掌握情況,并記好筆記
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掌握得好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學生回答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和 老師一起回顧、總結
獨立完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明確答案后,整理記筆記
學生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本文語言特點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體會本文語言尤為精練的特點以及豐富的表現力。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自由發言。
與老師一起回顧、理解把握
獨立完成作業
貼近本課主題、內容導入,自然貼切
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了解作家和作品
了解課題含義
學習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掌握課文大意
夯實基礎
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人人參與教學,共同完成翻譯課文的任務
初步感知課文
讀中學,讀中悟
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檢查第一課時學習效果
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突破本文重
點
突破本文難點
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讓學生學會體驗與反思
梳理本文的思想與觀點,深入理解本文
檢查第二課時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傷 仲 永
王安石
方仲永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課后反思
附《傷仲永》同步訓練測試題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邑人( )環謁( )不能稱( )日扳( )泯( )mǐn然( )或以錢幣qǐ之( )
二.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 )未嘗識書具( ) 即書詩四句( )邑人奇之( )
環謁于邑人( )稱前時之聞( )收族為意( )卒之為眾人(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受之天也( ). 泯然眾人矣( )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父異焉( )稍稍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邑人奇之( )賢于才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
三、.翻譯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意 。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名。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體現方仲永非凡天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 其具體做法是
⑹.。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4).文章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5)結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聯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2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3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4
俗話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其盲目復習,高耗低效,不如明確復習目標,有的放矢,少走彎路,做到低耗高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傷仲永》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閱讀題目: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父異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稱前時之聞________________
(5)稍稍賓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嘗識書具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寫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是( ) A.忽啼求之B.仲永之通悟
C.秀才觀之D.余聞之
小題3: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傳/一鄉秀才/觀之B.借旁近/與之
C.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D.余聞之也/久
小題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譯:
小題5:請用一句話歸納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傷仲永》參考答案:
小題1:略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1)同縣的人對他會作詩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2)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啊。
小題1:通過方仲永由天資過人,淪為常人的經歷,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略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5
1、在下面各句橫線上補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從先人還家,____于舅家見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與之,_______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詞語中誰的用法“與眾不同”嗎?( )
a、父利其然也 b、稍稍賓客其父
c、不能稱前時之聞也 d、一狼洞其中
3、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忽啼求之
c、余聞之也久 d、或以錢幣乞之
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誰被翻譯錯了?選出來( )
a、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
譯: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
b、余聞之也久
譯:我早就聽說過這件事了。
c、稍稍賓客其父
譯: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譯: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
5、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詞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細閱讀下列選段,完成練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6、⑴ 第一段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文中哪些語句介紹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文中“世隸耕”為“___________”作了鋪墊,襯托了方仲永_________。
⑸ 讀了此文,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列文段,做段后練習。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就)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過后)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何,怎么)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通“冊”,指書卷)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冕小兒,恬(安然)若不見。
7、⑴ 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看誰又快又準!)
a、竊入學舍( ) b、夜潛出( )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d、父怒撻之( )
⑵ 做個小翻譯,翻譯下列句子。
a、已而復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寫出文中最能表現出王冕讀書專心入迷的一句。
【參考答案】
1、⑴ 吾 吾 仲永
⑵ 其父 仲永
2、c
3、a
4、a
5、⑴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很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⑵ 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
⑶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后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⑴ 仲永幼年作詩非凡天賦 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做法
⑵ 第一階段指物作詩立就;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⑶ 原因是其父貪圖小利,眼光短淺,“不使學”。
⑷ 未嘗識書具 非凡的天賦
⑸ 略
7、⑴ a、偷偷地
b、偷偷地
c、離開
d、打
⑵ a、過后還是像當初那樣。
b、兒子這樣癡迷(讀書),為什么不讓他去讀書呢?
⑶ 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6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7
傷 仲 永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傷仲永》是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這一冊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通過了解課文中人物的成長歷程,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掌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成那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并由此引發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學習有關”這一道理使學生認識到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位“神童”最終變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課文解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思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僅九字便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②注意文本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語言的簡潔、精煉
③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過程和方法:
①誦讀
②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③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白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難點: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說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通過在情境中,要求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通過小組交流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默讀,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的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在元讀課文中加以運用直至掌握,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整理分類式學習筆記法,為了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引出“學到老,活到老”的真諦,說明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導出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
2、簡單介紹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變法”,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讓學生默讀課文,并校正字詞的讀音
①字詞:隸、扳、謁、稱、耶
②聆聽配樂朗誦《傷仲永》
4、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切入點“讀”的第一環節是“聽讀”讀古文要注意朗讀節奏,在聽讀時要求“劃分朗讀節奏,并用‘/’劃出來”然后“指名讀,評價”,為進一步為教學目標服務前面是引導學生讀通本文,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意時,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工具,并且充分發揮同學之間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讀懂文意后,指名學生復述故事,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5、將學生分組,疏通文意
①、從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詞類活用的詞語(可以小組搶答完成)
②、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學生以自主參與的方式每位學生翻譯一句話,進行翻譯接力賽,其他同學注意糾錯,教師出示準確答案 )
6、根據寫作手法的變化,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2段)簡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3 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
板書設計:
年時期:指物作詩立就 天才
少年時期:不能稱前時之聞 衰退
青年時期:泯然眾人矣 平庸
原因:不使學
7、小組討論作者在敘述方仲永才能三個發展階段在材料組織安排上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有何好處?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學習寫作上材料組織安排有祥有略、有見有聞的手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精神
8、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文言文在語言表達上簡潔、精煉的特點,倡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簡潔、精煉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9、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10、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以《一個神童》為題,將本文改寫成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2、積累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
(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寫作能力,并注意增強學生的積累)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0
《傷仲永》 說課教案
麥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 認識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導入 ,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于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 ,銜接舊知識,又聯系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 ,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1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幻燈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種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未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認讀。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明確:
⑴ 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從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 世隸耕
⑵ 未嘗識書具
⑶ 并自為其名
⑷ 指物作詩立就
⑸ 稍稍賓客其父
⑹ 或以錢幣求之
⑺ 環謁于邑人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 泯然眾人矣
⑽ 受之于天
⑾ 賢于材人遠矣
⑿ 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 屬于
⑵ 曾經
⑶ 題上
⑷ 完成
⑸ 漸漸
⑹ 有的(人)
⑺ 四處拜訪
⑻ 相當
⑼ 完全
⑽ 承受
⑾ 勝過
⑿ 能夠
2、其:⑴ 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 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 這樣
⑷ 他
⑸ 他的
⑹ 他
之:⑴ 代“節具”
⑵ 代“仲永”
⑶ 代“仲永寫的詩”
⑷ 代“仲永的詩”
⑸ 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 結構助詞“的”
⑺ 代“通悟”
于:⑴ 引出對象
⑵ 在
⑶ 表示比較
⑷ 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采用搶答法。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過后,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散的余地大,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
3、一節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2
初中語文:《傷仲永》教案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2、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3、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要求:
1、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譯課文。
2、了解作者:
本文選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號 ,江西臨川人, 時期, 家、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 ”。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在文中( )內給加點字注音,在【 】給加點字解釋;
金溪民方仲永,世【 】隸【 】耕。仲永生五年,未嘗【 】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 】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 】其名。其詩以【 】養父母、收【 】族為意【 】,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 】指物作詩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 】觀【 】者。邑人奇【 】之,稍稍【 】賓客【 】其父,或【 】以錢幣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扳( )仲永環謁( )【 】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 】作詩,不能稱( )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 】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 】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 】于材人【 】遠矣。卒【 】之為【 】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 】為眾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 】眾人,又不受之人,得【 】為眾人而已耶( )?
二、學習過程:
(一)、理解課題:
課題中“傷”的含義是 ;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跟老師讀課文,弄清節奏與停頓:(試著劃分節奏)
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②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余聞之也久。 ⑤卒之為眾人。
(三)、檢查交流預習情況:
(四)、小組交流,口譯課文;
(將自己有疑難的地方畫下來,請教老師或同學)
(五)、積累虛詞,精確翻譯:
之:①忽啼求之 ( ) ②借旁近與之 ( )
③傳一鄉秀才觀之( ) ④邑人奇之 ( )
⑤或以錢幣乞之 ( ) ⑥余聞之也久 ( )
⑦不能稱前時之聞( ) ⑧仲永之通悟 ( )
⑨受之天也 ( ) ⑩卒之為眾人 ( )
(六)感知內容,歸納大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第一層: 。
第二層: 。
(七)朗讀課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答: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
(4)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答: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3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4
一 導入 、 作者及題解
二 朗讀訓練, 理解字詞
1.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完后師生共同正音正節奏。
2.自由讀一遍, 要求:讀得流利,注意初步體會其中的感情。
3.朗讀接龍,每生讀一句。要求:大聲地讀,讀準字音、節奏,讀得流利。
4.速讀, 理解字詞, 學生質疑, 師生釋疑。同時在下一個環節中隨時發現字詞的問題并解決。
三 理解內容, 把握主題
1. 方仲永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得知的?請說出你的結論及依據。.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點、經歷及結果。
2. 一個天生聰明的人最后淪落為“泯然眾人矣”,你認為誰應該為他的淪落負責?
討論,中間及時引導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劇決不只是他父親一個人造成的。
3. 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從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4. 那么,文章作者寫作本文想表達一個怎樣的看法呢?讓我們讀第三段,并聯系文章標題“傷仲永”,討論并概括作者在這些議論里所表達的觀點。
四 小結拓展, 思維訓練
1. 小結課文.
2. 先天的天資與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點對學習的影響更大?(訓練思維的發散性, 言之成理即可)
五 鞏固字詞,熟讀課文.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5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6
傷仲永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
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
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
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
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
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
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
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
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
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
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
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
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
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
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
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
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
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多多家里
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
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
“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
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
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表格教案 篇17
在教學時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不難,本文作者為一個神童最終變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議論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但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所以本文的文言詮釋是重中之重,因為用現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闡述的道理就會水到渠成地讓人領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虛詞較多,邏輯性又強,所以翻譯起來更是大有嚼頭。
然而文言文翻譯的落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上課時,帶著學生們逐詞逐句地采取多種形式對譯了,學生們在做課堂練習時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變一種譯釋方法效果應該不一樣。具體是:
一,先回憶一下文言譯釋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職稱、器具名稱等,可照錄不翻譯。直,將文言中的單音節詞直接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補,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刪,刪去不譯的詞。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判斷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替代,便可刪去。調,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譯時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換,對古今意義相同,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翻譯時都要換成現在通俗的詞語,使譯文通達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組各負責幾個句子的翻譯,并動筆寫在練習本上。
三,一個一個句子參讀各小組學生的翻譯結果,同學,老師一起分析評價,最后確定一個最佳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