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精選15篇)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
一、指導思想
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身入其境,充分感受、自主讀悟,有效地互動合作,積極地探究。
二、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講讀課文,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這首詩寫的是廬山瀑布,卻先寫紅日照耀下的香爐峰,從而襯托出瀑布背景的雄偉壯觀;用一個精彩的“掛”字生動形象的勾勒出了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用“飛”生動再現了瀑布的激流奔馳;用“直下”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以及瀑布勢不可擋的氣勢;最后用一個“疑”夸張而不失真的寫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所以通過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詩積累,并且從唐詩的音韻和諧、用詞精煉中受到熏陶感染,培養語感;同時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祖國山河壯麗,體會詩人的真摯情懷,使學生受到愛祖國的教育。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學會文中生字,理解詩句含義,了解古詩內容,朗讀、背誦、默寫《望廬山瀑布》。
2、 過程與方法:合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在“議、讀、想、悟、背”的綜合閱讀活動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解讀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的意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祖國山河壯麗,文化燦爛,文字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學生分析
聾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學過四篇古詩,初步的掌握了古詩的一般學習方法,積累了一些古詩詞的知識,學生的知識積累、理解能力及感悟能力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由于學生都生活在農村,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再加上生理上的缺陷,學生的認知有限,對于教學活動有很大的難度。就本課中出現的瀑布而言,學生很難聯想到瀑布的雄偉與美麗,而我校遠程教育資源的開通,彌補了這一點的不足。這節課我利用遠程教育中的課件資源,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瀑布的雄偉與美麗,在學生的腦海中先形成一個具體的瀑布形象,為感受詩中的瀑布做了良好的鋪墊。除此之外,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欠佳,我還利用flash動畫,使學生們能夠更形象、具體的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
五、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六、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望廬山瀑布》視頻剪輯(遠程教育網下載的);廬山瀑布圖(掛圖);若干文字資料。
八、教學時間 1課時。
九、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詩境,暢所欲言,議一議。
1、 創設情境。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風景優美。你們去哪里旅游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一個好地方。(播放廬山錄相)
2、 議一議。
剛才的畫面中給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為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內容)教師相機講解“瀑”、“爐”、“廬”,使學生認識瀑布,知道哪個是香爐峰,并告訴學生廬山在我國江西省北部,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
3、 過渡引入。
廬山風景迤儷,吸引了古往今來的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在游覽廬山后題寫的詩作《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
了解詩人李白。
(二)、讀讀詩。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詩歌。
1、學生讀詩(可以自由讀、同桌一起讀、互換讀、對讀)。教師巡視點撥。
2、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觀看廬山瀑布景觀,出示字幕,教師配音朗誦。
3、指導朗讀,師生同讀(配合多媒體課件中的背景音樂)。
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抓重點詞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釋疑。(展示廬山瀑布掛圖)
⑴獨自在詩中找出不懂的詞句,作上記號。
⑵借助注釋、字典和相關資料自主釋疑。
2、合作探究。(出示多媒體課件中的相關資料圖片和動態的景觀)
⑴小組內討論交流,相互解疑。
①說說哪些詞句你讀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討論解決。
③感受詩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質疑問難。提出在小組內還沒弄明白的地方,大家來幫助解決。
②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利用flash動畫,使學生們能夠更形象、具體的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
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結合詩文畫面說。
④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總結全文。(略。邊總結邊板書)
4、鼓勵學生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四)、背誦這首古詩。
1、指導感情背誦。
2、自由試背(借助多媒體課件中廬山瀑布景觀動畫)。
3、師生齊背誦這首詩。(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看著畫面有感情地背誦。)
各位小詩人,我們已經來到廬山腳下,請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吧。(齊背誦)
(五)、延伸拓展。
1、 指導學生觀看《望廬山瀑布》視頻剪輯,體會視頻中廬山的美麗、體會廬山瀑布的“生、掛、飛、落”等特點,體會瀑布“掛前川”、“直下三千尺”及“遙看”等的動人情景,進一步的隨著視頻中的講解,深入的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的感受升華,使學生進一步受到良好的愛國教育和美感教育。
2、 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們一定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體會到了“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品味到了詞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詩人大膽夸張、想象手法運用的啟發。用你手中的筆,寫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詩;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你想象中的壯麗雄偉的廬山瀑布圖奉獻給大家,讓老師和同學們與你同分享創作的愉悅。小詩人,小畫家們快快行動吧!
附板書設計:
香爐 紫煙 雄偉壯觀
遙看 瀑布 前川
望廬山瀑布 飛流 三千尺
銀河 落九天 聯想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2
作者:廣東中山菊城小學 潘蕓 轉貼自:廣東中山菊城小學 點擊數:82
用情賞,用心悟——《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望廬山瀑布》是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游覽了廬山,為廬山瀑布激蕩磅礴的氣勢所激發,以其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描繪了廬山瀑布奇麗雄偉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強烈的熱愛之情。
品讀感悟,體味詩情
1、(課件播放:靜止的瀑布畫面),你能看著這幅畫,再讀讀這首詩嗎?
2、請你做小小詩歌評論家,李白這首詩哪些地方、哪些字詞寫得特別好,你特別欣賞?(在學生的欣賞中指導美讀)
對于三年級學生,理解詩歌并不是惟一的目的,讓學生真正進入詩境,就必須讓學生去用情賞,用心悟。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啟發引導。
生:把在紅日照射下變成紫色的云霧描寫成仿佛從一個頂天立地大香爐里燃起的縷縷煙霧,化靜為動。
生:“掛”,通過一個掛字告訴我們瀑布猶如白布靜靜垂掛在山前。
師:你們真了不起!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最后兩行的想象真奇,長長的瀑布飛一樣從山上直瀉而下,足有三千多尺,這壯觀的景象,莫不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落下來的?
對于學生的鑒賞,只要是經過他們深思的,帶著他們感悟的,教者都應該予以肯定,讓他們評價開去,這樣學生精彩的理解才會多元呈現。
4、由瀑布到銀河,這是李白的一種奇特的聯想。李白站在這美景面前他可能還會想到些什么?說些什么?
生:李白看到這么美的景色已經深深陶醉了,他被震撼了,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他無話可說。
生:他可能在想:這仙境般的景色怎么會在人間出現。
生:他可能在想:人間居然有如此神奇的美景。
生:他可能在想:廬山你好美,我好愛你。……
開放的問題,引來學生多元的思考、多元的答案。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同時,他們已經體味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激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更加體會到詩人李白寫這首詩的感情及心理。
師:其實,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寫出了紅日、青峰、紫煙和白瀑,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你們一定能在頭腦里勾畫出一幅絢麗的廬山美景圖。你能通過你的讀讓大家再去欣賞廬山瀑布的雄壯之美嗎?
在學生深入感受到詩情詩意的時候,放手讓學生再次美讀,學生的激情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就古詩學習而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依據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體會李白詩歌想象的神奇、大膽過人的夸張、酣暢淋漓的文字、豪放飄逸的詩情,從而更有激情地朗讀。
廣東中山菊城小學 潘 蕓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不久前剛上完《古詩兩首》,做作業的時候有一道題目把學生難住了,也把我給難住了。題目是“疑似議和落九天”中的“疑”是什么意思?
我記得我小時候讀書,老師教過,這句詩的意思是“真讓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之上掉落下來。”翻教學參考,說是:“好象是銀河從九天落下來。”
不死心,繼續從網上查找,有以下答案: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從這里看,疑應該做懷疑的解釋。
【譯文】
陽光照在香爐峰上騰起一片紫色的霧煙,遠遠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掛在前面的壁川。這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觀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銀河來自于九重之天。
【譯詩】
陽光照耀香爐峰,升起了紫色的煙云,
遠遠望去瀑布像條白練掛在山前。
飛快的水流從山的高處直瀉而下,
像是銀河從極高的天上落了下來。
【題解】
廬山,在今江西省龍江市南,崇巖疊蟑,風景優美,名勝古跡很多,瀑布是它的奇妙景色之一。
本詩大概是李白在開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覽廬山時作。原詩二首,這是第二首。在這首詩中,李白以磅礴的氣勢、奇特的想象描述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奇麗,是李白詩中傳誦最廣的作品之一,被后人譽為廬山瀑布詩中的絕唱。
全詩最大的特點是由遠而近,景物隨著詩人所處的位置不同而變換,如同電影鏡頭的推拉一般。首句寫遠眺,但見香爐峰云蒸霞蔚,在陽光照耀下,升騰起裊裊紫霧。次句目光隨之向下,寫香爐峰前一道瀑布凌空飛瀉而下,其勢如奔雷閃電,鋪天蓋地而來。第三、四句生發開去,從想象落筆。詩人想:這飛流而下的瀑布莫非是銀河之水從天而降,否則怎能有如此高遠、如此雄渾之勢?氣象奇偉雄麗,極似李白胸懷。詩人融自我于山水,非大手筆不能為。
又查找了很多資料,有解釋為“可能的”也有解釋“好象”的,具體我也不清楚了。“鳳凰語文論壇”里也在吵,但是沒有一個人下結論。最后很多老師的答案是“懷疑”“可能”“好象”都對!
不知道哪個高人來解釋一下??
#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4
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做個成功的小詩人——《望廬山瀑布》教學案例
一、背景
在《語文課標準》(實驗稿)中提出對1—2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有一條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從這一目標,我們體會到在低年級古詩的教學要盡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開展想象,理解詩意,領悟內蘊。而且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興趣的培養,情感的激發,語言的感悟積累,學習方法的習得,學習習慣及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在新課程標準還特別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它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課體圖片,聲效啟迪,背景音樂為學生創設美的情景,引導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培養語感,領悟古詩中所蘊涵的意味。的確,通過教師一次次的引導及指導,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領悟,學生正一步步地走進“詩”意,使他們達到身臨其境的妙感。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1、出示李白圖像,教師問:你知道他是誰嗎?你知道他的哪些情況?(板書:李白)
生1: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
生2:李白,字太白,被稱為“詩仙”。
生3:李白寫了許許多多的詩,我知道《靜夜思》就是他寫的。
2、教師乘機問:他們還知道李白的哪些詩?能背一背嗎?
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背誦了《靜夜思》、《朝發白帝城》、《贈汪倫》、《望天門山》。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伊始,教師便創設了學生喜愛的說話情境,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了學生與李白及李白的詩歌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吟誦詩歌,當小詩人的快樂,并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后續學習中。)
片段二、揭題、解題。
承上過渡,今天學習李白的一首詩,出示課題。
問:誰來讀課題?想想該怎么讀?
生1:望廬山瀑布。(讀得很快。)
生2:望/廬山瀑布
問:為什么這樣讀?
相機講解“望”的意思,知道“廬山”是地名。
問:什么是瀑布?誰見過瀑布?(舉手的學生極少,一臉茫然。)
生1:瀑布就是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
生2:我們這里有個“百丈飛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水很大,發出很響的“嘩嘩”聲,站在下面很涼爽。
(“瀑布”一詞對學生來講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過王院鄉的“百丈飛瀑”,她把她看到的、聽到的及親身感受講得非常貼切,于是教師相機出示了廬山風景區的瀑布,讓學生欣賞瀑布,使他們在腦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讓學生與古詩中描寫的對象走近一步。)
片段三、第一次指導讀古詩。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詞劃出來)。
2、指名請兩位同學試讀。
男生1——初讀古詩,讀得并不熟練,甚至讀得有些支離破碎。
女生2——讀得較為流暢,但沒有明顯停頓和重音。
3、放錄音,比較讀,仔細聽有哪些停頓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詩,指導學生劃分如何停頓。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教師一句一句地邊范讀邊劃分,第二句劃好之后,學生馬上就領悟了老師的意圖,很順利地就劃分好了三、四兩句該停頓的地方,并且根據往常念古詩的經驗,學生們馬上象模象樣的、搖頭晃腦地讀起來。
(學生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經過教師的這一點撥,語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片段四、扶放結合,理解詩意。
(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這一片段中教師對每句詩中的重、難點進行了適當的指導。)
師:這首詩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
生1:老師,第一句中香爐在太陽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煙霧了嗎?
師:哦,老師告訴你們,這里的香爐并不是指燒香的爐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為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現在你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能清楚地講出第一句詩的意思。)
生2:這條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長嗎?(他的提問使一小部分的同學笑了起來。)
師:我看到有同學在笑,我想問一下,你為什么笑?
生3:因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長。
師:是的,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的長。這么長的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速度怎樣?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
生:速度快,從飛流直下可以看出。
師:聽,瀑布從山上流下來了。
(課件出示瀑布圖并播放瀑布“飛流直下”時發出的巨響,讓學生感受到瀑布的聲勢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師:誰知道?(學生都搖搖頭)
師:大家想哪些東西可以“掛”?
生:圖畫。
師:這里是指什么掛在山前?(看圖)
生:瀑布。
師:是的,那這里的“川”就指河川。
(課件出示廬山瀑布,教師讓學生看圖一邊解釋詩句的意思。通過這樣圖文結合的講解,使問題變得簡單化了。)
生:銀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長馬上舉手說:“銀河”是天上的一條河,它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層,它是最高的一層。
(聽完回答,老師對她有豐富的課外知識進行了肯定和表揚。)
師:整句話怎么理解?(沒有學生舉手)
師:這是一個比喻句,有誰知道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銀河。(思考了半分鐘后,學生舉手了。)
師:那“疑”該解釋為什么?
生:好象。
(通過教師的層層點撥,學生馬上理解了詩的意思。并且學會了這首詩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師在學生已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指導學生朗讀。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征是詞語概念總是和事物表像緊密結合著,脫離了一定的表像,學生就很難理解詞義,也很難入情。如若空洞地讀文,便難以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在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通過出示廬山瀑布圖,聽瀑布的巨響,為學生進行語感培養提出了模擬的體驗,在教師這種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片段五、配樂朗讀及背誦。
師:理解了整首詩的意思后,讓我們再來欣賞廬山的美麗風光。
(課件出示廬山的風景及播放以古箏為主的背景音樂,老師深情講述古詩的全意:抬頭仰望,一輪紅日正灑著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爐峰上,點點金光和籠罩在峰頂的云霧交融起來。于是峰頂像升騰起一縷縷紫色的云煙。呀!一陣水聲傳來,循聲走去,只見一道從天而降的大水簾出現在香爐峰前,水流從高高的峰頂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疑心是九天的銀河從九天落入人間。”)
講述完后,教師又在古典的背景音樂中范讀了古詩,
師:欣賞了廬山的瀑布,聽完了老師的講述,讓我們也在音樂聲中,像李白一樣站在瀑布前一起來吟誦這首古詩吧!
學生全體起立,在音樂聲中“小詩人”們投入地朗誦,他們完全融入到了“詩”境中。
(文章是靠語言文字塑造形象,抒發感情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特定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把書中描繪畫面與具體生動實在形象及生活體驗掛起鉤來,增強語言文字的形象感。通過設計配樂朗讀及背誦這一片段,帶領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得到了精神的愉悅,讓學生在讀中生情,悟中激qing,真切,扎實地在詩境中走個來回,并且通過指名吟誦,集體吟誦,讓每位學生都有了“小詩人”的成就感。)
片段六、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師:李白是唐朝的詩人,他用短短的28個字就高度凝練地將瀑布那雄偉的氣勢描述出來了,真是功力不凡。現在作家葉圣陶先生也與了一首現代小詩《瀑布》,我們一起來欣賞。課件出示葉圣陶先生的詩《瀑布》,也許同學們還沉浸在剛才的詩境中,他們立即充滿激qing地誦讀起來,“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學生們朗讀起來領悟起來都顯得輕松多了。
(語文課堂應體現開放性,注意與課外語文資源的適度綜合,這樣的教學使課內有機地拓展到了課外,有效達到了積淀語言素材的目的。)
三、小結
在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并且它還要求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地閱讀課堂教學,就是要求老師要巧妙地引導,要善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再通過朗讀外化表達,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都充滿著激qing。
這些目標及要求,我覺得在這篇《望廬山瀑布》教學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整堂課聽下來,不僅沒讓人感到空洞、枯燥,而是讓人覺得學得充實,學得有味,它讓人在讀中生情,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華。
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做個成功的小詩人——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5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王澳律同學還大聲說道:“我要像詩人那樣來朗誦。”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始終。學好古詩對于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審美力以及陶冶他們優美情操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從上幼兒園起日積月累地背誦了許多古詩,關于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模糊而淺顯。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先背誦曾經學過的李白的詩歌進行情境,為學習本詩做好鋪墊。
識字寫字在低段語文學習的重點,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識字寫字的教學,花了半節課的時間扎實地進行識字寫字的訓練。但由于時間有限,沒有進行寫字的反饋評價。也正因為認字花了大量時間,在品讀詩句時就顯得倉促。低年級古詩教學重在入情入境地計,而要讀得入情入境,只能從圖片、錄像上感受,或是聯系生活實際,在老師的情境語言中讀。我也尋找了大量的資源引導學生讀,《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名句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帶著孩子們看了課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讓他們感受到了“飛流直下”的感覺、領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個別學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銀河落下來了”。 但是最終還是沒能達到預設的效果,反思自己,發現:只有放慢語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讀起古詩來才會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課文中,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向導,有了教師正確的指引,學生的思維大門就會打開,一切看似疑難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在教學《望廬山瀑布》中,我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一、由學生自由背詩,有學生背誦到這一首詩時引入新課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時就已經會背很多古詩,我引導學生背誦自己會背的古詩,當有學生背到這一首時我讓學生嘗試自己默寫,我來朗誦,對于學生不會寫的字,允許注拼音,這一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因學生寫字速度、對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寫出來的詩千差萬別。我巡視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寫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讓學生一一對照,讓學生在修改時問一下自己為什么這樣寫,同時結合掛圖看美景。我認為在糾正錯別字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詩意,如“望”就是看,望廬山瀑布就是看廬山的瀑布。李妍寫的是“暴布”,她認為這個字是多音字,在糾正這個字時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怎樣記住這個字,有學生說:“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過直觀的看圖啟發學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嗎?”細心、動腦的學生看出來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高瑩瑩同學穿插了一個腦筋急轉彎:“什么布剪不斷?”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對瀑布不僅有直觀的認識,更有自己獨特意義的見解。
二.在糾正錯別字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詩意,在直觀感知的基礎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學生背誦起來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種形式記憶。
三、你喜歡哪個詞?哪個字?哪句詩?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學生喜歡“遙看瀑布掛前川”和“飛流直下三千尺”,學生解釋是“遙”的意思是遙遠,遠遠的看瀑布像白布掛在上面,而且在動,很美。有的學生說“飛”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機會,一定去看看,用眼鏡發現美、欣賞美,用耳朵去聽一聽瀑布飛下來的壯觀。
接著我準備讓學生默寫一遍古詩,加強記憶的同時想像美麗的瀑布,邊想像邊默寫,還安排了葉圣陶先生寫的《瀑布》讓學生欣賞,但由于學生默寫速度慢,后面的內容沒有進行。
在本節課中,我認為古詩教學可以分為四步:
1、教師朗誦,學生默寫。
2、教師板書,學生糾正錯別字,再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反復誦讀。
3、再次默寫,將詩、意結合,進行感情升華。
4、拓展訓練。
我在嘗試……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6
眼里“聞”聲 耳中“見”色——談“通感”在《望廬山瀑布》閱讀中的運用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贛榆縣石橋鎮大莊小學 韋有成
“通感”是一種奇特的藝術表現手法。人通過學習和生活實踐得來的大量信息儲存于記憶之中,當受到外來刺激時,感受會在一剎那間與記憶中儲存的信息發生聯系,產生某種信息流。“通感”就是“分析器”在生活經驗中建立特殊聯系的結果,是不同感覺器官之間建立一定聯系而生成的。“通感”用得好,可以使景物的描寫更加生動形象,作者的主觀感受抒發地更細膩深刻,引起讀者更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在古詩閱讀中,教師可以抓住文字多元性的特點,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器官的功能和體驗,挖掘多種知識和各方面經驗儲備,展開聯想和想象,向多方面延伸擴展。如此,就能得到“眼里聞聲,耳中見色”的藝術感受。
《望廬山瀑布》是小學語文蘇教版第6冊中的一首古詩。詩中有奇特的夸張、飛騰的想象的妙用;有磅礴的氣勢、壯觀的畫面的勾勒;有高遠的意境、雄奇的景界的展示……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絕。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詩的特點,運用通感手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步入詩的意境,領略大自然的壯觀奇景和詩人發自肺腑的感受。
1、從視覺方面感知色彩鮮明的靜態畫面:紅日高照,奇峰披翠,紫煙繚繞,瀑布高懸,飛花碎玉;在陽光的照耀下,赤橙黃綠青藍紫諸色交織融匯,多姿多彩盡鋪山間;光與色的互相輝映,色與景的和諧搭配,使畫面格外明麗,秀色可人。
2、從聽覺方面感受廬山瀑布飛流沖撞的赫赫聲勢的動感畫面:銀瀑飛泄,氣勢涌動,如雷貫耳,令人驚嘆。
3、從嗅覺方面品位廬山香爐峰景象的奇特:艷陽下,云遮霧繞的香爐峰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宛如一座巨大的香爐升騰著燎人的香氣,叫人心醉。雙關手法的運用,把香爐峰奇特的景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使人嘆服。
4、從空間方面拓展想象:高峰聳立,直插藍天,生機勃勃的綠葉似翡翠,如寶石點綴在天幕;瀑流飛動,上接九重天際,下連滔滔碧水,天、水、山、川渾然一體,無比高遠廣闊。
5、體會詩人留戀往返于廬山的感受:麗日之下,層巒疊翠的香爐峰云遮霧騰,宛如香爐紫煙裊裊,令人賞心悅目;在這美如畫卷的香爐峰下,心中的雜念一掃而光。遠遠望去,那神奇的瀑布像一幅巨大無比的白鏈懸掛在山前的河流上,那飛瀉奔流的非凡氣勢,真讓人懷疑是九天上的銀河墜落人間。一派何等雄奇、高遠的境界!眼前的一切,難道不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不枯竭的勃勃生機和青春活力?不涌動著對祖國有這樣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的熾熱之情?
如此閱讀,學生的感受不再是一幅平靜的山水畫,而是活生生的立體情境,自己也猶如置身其間,感受到大自然賜給我們無窮的美和奮發不息的力量。
詳細內容:請看 眼里“聞”聲 耳中“見”色——談“通感”在《望廬山瀑布》閱讀中的運用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7
作者:周笑 轉貼自:我愛丫丫作文網 點擊數:48
《望廬山瀑布》讀之感
作者:周笑 文章出處:我愛丫丫作文網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雄偉地刻畫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觀。
“日照香爐生紫煙。”日照,陽光照射。香爐,香爐峰,一座高峰,因為峰是尖圓形的,上面云霧繚繞,所以叫香爐峰。從這四個字中,可以看出陽光照射著香爐十分神奇而美麗。生紫煙,一個“生”字,形象地描繪出山間煙云的冉冉上升,裊裊浮游,把香爐寫得像仙境一樣。紫煙,紫色的煙霧。“遙看瀑布掛前川。”你們看,李白不僅把周圍的山寫出來了,而且還把最壯觀的景色:“瀑布,”寫了出來。掛前川,瀑布好像一匹白絹掛在山前。遙看,為什么要遙看呢?噢,是為了能看到瀑布的整體,假如在近看的話,看不到瀑布的頂。
“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像飛一樣的流下來。直下,直落。三千尺,好像有三千尺長,突出了李白寫這首詩很夸張。“疑是銀河落九天。”讓人恍惚覺得那銀河從九天傾瀉到了人間。
全詩四句共用二十八個字,極為刻畫了瀑布的雄偉氣勢和壯麗景觀,抒發了詩仙李白對祖國河山充滿了熱愛激情。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活動:1)學生自讀(初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學生自讀后質疑不懂的讀音,老師帶領學習“疑”字。2、)同桌自讀古詩。學生給古詩找停頓處“|”,重音處“。”老師范讀,通過范讀,幫助學生確定停頓處及重音處。3)同桌互讀,老師巡視指導,給有困難的學生予幫助。4)指名讀古詩,學生讀后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
2、能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意思。活動:1)學生匯報預習成果,學生抓住對字詞句的理解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什么?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引導學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點。2)學生質疑,老師組織解疑,幫助學生體會瀑布的磅礴氣勢。
3:體會大自然的美。活動1)聯系已經學過的課文《廬山的云霧》,用富于吸引力的語言引出廬山瀑布,學生帶著向往的心情欣賞瀑布圖片。看后說初看廬山瀑布給你怎樣的感覺。2)小結時,讓學生有感而發。引導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及對大自然的神往。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師:廬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本學期我們學了一篇和廬山有關的課文《廬山的瀑布》,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令人流連忘返,有誰知道廬山還有哪些景物也吸引來了四方游客。
生1):廬山的瀑布。
生2);廬山還有幽谷。
生3):廬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師: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下廬山的瀑布,看后說廬山的瀑布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廬山的瀑布讓我感受到“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對,“飛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詩人李白欣賞廬山瀑布時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望廬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師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為什么不是“看廬山瀑布”而是“望廬山瀑布”?
生:“望“是從遠處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師:“望廬山瀑布”中的“望”為什么要讀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遠處看瀑布,而不是隨意站在一個地方看,所以“望”得讀重音,讀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要求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字音多讀幾遍。(生投入、認真地讀古詩)
2、師:有不認識的字嗎?
生:(指著“疑”字問)這字怎么讀?
是組織學生學習“疑”字的讀音、書寫、和理解“疑”在這首詩中的意思。
三、精讀古詩
師:從昨天的預習中,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許多學生都高高地舉起了手,想把自己預習的知識與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爐升紫煙”中的“香爐”指香爐峰;“煙”指云煙;這句詩的意思是太陽光照在香爐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煙霧。
生2、“飛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張的寫,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長。(老師板出“高、長”)
師:從“飛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眾人搶答道“很急、很快”。師隨機板書;急、快)
生3:疑是銀河落九天,指懷疑瀑布是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
師:我們知道廬山的于霧的特點是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那廬山的瀑布的特點是什么呢?你能從那些詞句看出來。
生很快從板書中總結出瀑布的特點是高(長)、急(快)。并抓住“望飛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遙望”來說明瀑布的急、高。
四、質疑、解難。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生:“掛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師抓住“川”組織學生理解
“掛前川”指瀑布像掛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學生似乎還想象不出河流掛在前方的景象,眉頭依然緊鎖,老師靈機一動,讓學生畫一畫可幫助理解)
師:根據你們對古詩的理解畫一畫。(生投入地畫了起來)
(老師出示了一幅畫有李白站遠處的觀瀑布圖。)
師:李白為什么要畫那么小?
生1:因為李白站得很遠。
生2:因為瀑布很長很高,才顯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遠,遠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師:從詩中那些字或詞你知道李白站在遠處呢?(以畫悟詩)
生:“遙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遠處看瀑布。
師:結合古詩來看,老師認為他畫的不完整,還缺少些什么呢?
生:(學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陽”“紫煙”。因為古詩中“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日”指太陽,“生紫煙”指升起紫色的云煙。
五、指導有感情朗讀
師:我們除了抓住字詞來理解古詩,還可以有感情朗讀古詩來幫助理解。注意停頓的地方用“/”標出,讀重音的地方標“·”,要讀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師范讀。
2、同桌練讀。
3、挑戰老師,(賽讀)
六、談學后感
師:這學期我們學習了讓人流連忘返的廬山的云霧。迷人的南沙群島,今天又學習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的瀑布,看了這些美景你有什么話要說?
生1)祖國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們要好好學習,把祖國秀麗景色的地方開發更美、美好。本課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
生4)我們應當環保小使者,讓大自然美麗的山水永遠不被破壞。
生5)我們應認真學習,把祖國的建設得更加美麗。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海師附小(鄭曉莉)
一
、目標設置合理,為完成目標老師設計了相應的活動,活動緊扣目標,為目標服務。課后,學生不僅達成了預設的目標,還有生成性的目標。再談讀后感環節,目標要求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美。學生暢所欲言。本課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
例:師:學了這首詩,你想說什么?
生1)祖國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們要好好學習,把祖國秀麗景色的地方開發更美、美好。
生4)我們應當環保小使者,讓大自然美麗的山水永遠不被破壞。
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還想到了環保及現在學習的重要性。
二、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理解和讀擰在一塊,相輔相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讀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讀,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輔相成。
例1)師:“望廬山瀑布”中的“望”為什么要讀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遠處看瀑布,而不是隨意站在一個地方看,所以“望”得讀重音。
例2)師:“飛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師:“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來,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來。
例3)師:那如何讀好“飛流直下“呢?
生1)要讀出水流速度很快,應用較快的速度讀“飛流直下”。
生2)要讀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氣勢。
學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響亮地聲音讀道“飛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學生形成自學習能力打下基礎。俗話說:教師教學應“授之于漁”而不是“授之于魚”。在學習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詩的兩個方法:1)抓住古詩的字、詞、句的意思來幫助理解古詩;2)有感情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好方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強調注意古詩的停頓處,重音處及聲調的快慢、輕重、強弱等。憑這學生對古詩到位的理解。學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點,注意詩中停頓處及重音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將瀑布毫無無阻擋、傾瀉而下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既掌握理解體會課文的兩種方法,也掌握了朗讀的技巧。整節課教師思路清晰,能引導學生在暢所欲言的氛圍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點,再圍繞這兩個特點回歸古詩,從古詩中找字、詞來說明、理解、體會這兩個特點,真正落實到字、詞的訓練。最后,緊扣瀑布的“急、高”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既扎實地掌握了字詞,有利于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將畫和詩相互驗證(互為證明)。老師請學生以詩為依據,畫一畫廬山的瀑布,因學生對是詩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準確的畫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老師出示一幅幅學生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從畫中體會掛前川的美景,為讓學生明白李白是站在遠處觀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掛前川的全貌。老師出示了一幅畫有李白站遠處的觀瀑布圖。
師:李白為什么要畫那么小?
生1:因為李白站得很遠。
生2:因為瀑布很長很高,才顯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遠,遠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師:從詩中那些字或詞你知道李白站在遠處呢?(以畫悟詩)
生:“遙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遠處看瀑布。
師:結合古詩來看,老師認為他畫的不完整,還缺少些什么呢?
生:(學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陽”“紫煙”。因為古詩中“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日”指太陽,“生紫煙”指升起紫色的云煙。
老師在引導學生畫畫時,緊密結合古詩,做到畫是為了更好理解詩,從詩找到畫的落腳點。這樣詩畫互為證明,使學生更好理解古詩意思,憑借畫來檢測學生對古詩理解的程度如何,這一環節老師引導的到位、有效。
四、鼓勵學生有超越意識,體會成功感。老師范讀古詩后,鼓勵學生挑戰老師,賽讀古詩。老師肯定學生的朗讀及敢于挑戰的勇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
整節課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參與面也很廣。本節課充分的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45
我教《望廬山瀑布》的三個精彩片斷
1、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著重體會“疑”的精妙之處。孩子們的解答讓我驚嘆不已。請看實錄:
師:同學們,“疑是/銀河/落/九天。”是什么意思?
生:懷疑是銀河從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來。
生:誤以為是銀河是從很高的天上落下來。
生:好像是是銀河是從很高的天上落下來。
師:你說得不錯,那作者為什么不用“像”而用“疑”,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像”是好像的意思,“疑”是誤以為的意思。
生:“像”說明作者知道不是銀河,只不過是像銀河。而“疑”說明作者還沒有肯定是不是銀河,可能是銀河。
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說明作者還沒有弄明白,因為瀑布太壯觀了。
生:說明了瀑布非常壯觀,會讓人誤以為是銀河是從天下落下來。
生:說明了瀑布非常有氣勢,看上去還以為是銀河是從天下落下來呢。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一個“疑”就讓我們感受廬山瀑布的氣勢磅礴。多么精妙的一個字啊!這就是大詩人的出色之處。
2、 且看教學這首詩的導入頗有氣勢。自我臭美。
師:盛唐時期,一位天才詩人橫空出世,他就是李白。看看唐朝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是怎樣贊美他的?{出示詩句:“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生讀
師:說說這兩句是什么意思?
生:“白也詩無敵”是說李白寫詩是無敵的。
生:“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說李白寫詩時,下筆就驚動風雨,寫成以后讀起來讓鬼神都哭泣。
師:真的這么厲害嗎?我們還是從他的詩中去尋找理由吧!
3、 李白的詩用什么來驚風雨、泣鬼神?用的就是夸張的想象、磅礴的氣勢。不信,我們再來從他的另一首詩中尋找吧!出示:《望廬山五老峰》
生:我從“青天削出金芙蓉”中體會到了,因為他把五老峰說是青天削出來的金芙蓉。
生:我從“吾將此地巢云松”體會到了,他說要用白云和松樹做巢,真是不可思議。
師:沒有什么,他看上去就不是個人。
生:他是個神,是仙。
生:怪不得人們稱他為“詩仙”。
轉載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0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望廬山瀑布》是一首千古傳頌的唐詩佳作,其語言美,詩中繪的景物更美。在教學中,應通過啟發想象、美讀品味、繪畫面等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廬山香爐峰的優美和廬山瀑布的壯美,感受語言文學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美、創造美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文。
(2)學會本課3個生字。
(3)通過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理解詩文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美。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繪的景象,感受廬山瀑布的美麗與壯觀。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課文,并啟發想象、美讀品味、描繪畫面。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一、聯系舊知,復習導入。
1、教師啟發:唐代大詩人李白被世人尊稱為“詩仙”,他寫的詩想象豐富,氣魄雄偉。意境瑰麗神奇!以前,我們也學過不少李白的詩。現在有哪位同學能背一兩首給同學們聽呢?
2、指名背誦李白的詩。
3、很好!剛才同學們所背誦的詩,有的是我們曾一起學過的,有的是同學們自己從課外書上學來的。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歡李白的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4、板書:《望廬山瀑布》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教師從學生的課內學習及課外閱讀的收獲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聯系舊知,了解李白的作詩風格,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并通過背誦李白的詩篇,感受李白詩文的優美。從而為理解廬山香爐峰神奇美麗和瀑布的壯美作好鋪墊。]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了,想想以前我們學習古詩的方法,誰來說一說,今天這首詩我們準備怎么學習呢?
2、學生發言。
3、歸納學生發言(讀、思、背)
4、初讀古詩,提出要求;
(1)、把詩文讀流利正確。
(2)、對照注釋,和字典、詞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3)、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當今的社會是個學習性型的社會,一個人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愿望。教育和培養學生,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還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競爭和需要。而學會學習,最主要的是學會學習方法。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反思和總結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可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有目的、有方法地進行自主學習鋪開道路。]
三、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相互評議(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議)。
2、相互合作,說說詩句的意思。
3、討論比較,誰說的更好,更切合詩意。
4、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習與人交往的能力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這個環節,“說”是學習的主線,是讓學生通過說來表達自己通過自主學生對待這首詩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繪廬山的美麗。同學之間相互評議也是說,是針對別人的發言提出自己的主觀見解和不同看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踐便于學生掌握與人相處和交流意見的經驗,懂得必要的禮節,體會“集思廣益”的內涵,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
四、交流匯報,學習詩文。
1、賽讀古詩,讀出節奏感、重音和停頓。
(1)指名讀全詩。
(2)同學評議。
(3)你們覺得該怎樣來讀這首詩。
(4)學生發表自已的看法,并說出理由。
(5)賽讀全詩。
2、全班齊讀古詩。
3、理解詩文意思。
(1)各組匯報對每一句詩文的理解。
(2)說說你是怎樣得出這種理解的。
(3)全班交流評議。
(4)并指導理解“三千尺”中的“三”和“落九天”中的“九”不是實指。而是夸張,形容瀑布因為高而顯得壯觀。
(5)試著把全詩的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指名說,再評議,只至完善。
4、提出仍然沒有弄明白的問題,大家幫助解決。
[交流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和肯定,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并對學生的學習情緒起到積極地鼓勵和鞭策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小組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全班交流,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相互之間獲得啟發,實現資源共享。]
五、感情朗讀,想象畫面,體會廬山之美。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邊讀邊想像詩中的繪的畫面。
2、指名說一說自己所想到的畫面。要突出瀑布的高與香爐峰的美!
3、把想像中的畫面畫下來,并涂上色彩。
4、展示學生的畫,評議畫得好的作品。
[注重聽、說、讀、寫以及思與畫的綜合,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知識、能力和情感的整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綜合性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六、背誦古詩,總結全文
1、廬山的美麗讓我們心曠神怡,廬山的壯觀使我們無限向往,下面就讓我們閉上眼睛,背一背這首古詩,再一次感受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吧!
2、全班齊背全詩。
3、今天我們學習了《望廬山瀑布》這一課,通過學習,你們都有了哪些收獲呢,誰愿意告訴大家?
4、指名發言。
5、今天的作業由你們自己來決定,下面就請你們為自己設計一份家庭作業吧!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一種平等的角色讓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獲。在布置作業方面,放棄了教師欽定作業的成規,而是以民主的態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一份作業,讓學生對待學習更有了一種自主的感覺和空間。有的學生想到了要繼續給課文配上精美的圖畫,有的學生有用自己的話把詩文的意思寫出來,還有的學生想到了回家后要繼續搜集和自學李白的詩篇……]
[板書設計]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1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詩教學,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廬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鐘就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我們來看實錄作評析,從中獲取教益。
師:我們學過許多首李白的詩,誰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復別人背過的詩。
(學生爭著背誦,積極性很高。背了《靜夜思》《贈汪倫》《早發白帝城》《望天門山》《獨坐敬亭山》等。)
師: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李白的詩。
(板書:望廬山瀑布)
點評:教學新詩不直接揭示課題,讓學生先背誦學過的詩,然后開始新課教學,這樣做大有益處:一是新舊聯系,銜接自然;二是激發興趣,增強效果。學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誦李白詩歌的氣氛中學習新詩,效果當然不同。另外學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許多詩,證明霍老師平時多有補充,教得扎實。
師:誰來講課題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題目是說看廬山的瀑布。
師:什么是瀑布?誰看見過?
生:我在泰山上看見過瀑布,它是從高山上直流下來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來似的,遠遠地看去像一塊白布。
師:是一塊鋪在桌子上的白布嗎?
生:是垂掛著的白布。
師:對,這樣說就準確了。一說到瀑布就想到高山,從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傾瀉下來,遠看像一塊白布垂掛山前。水很急地流下來,可以用“傾瀉”這個詞。注意“瀑”字怎樣寫?
生:“瀑”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三點水,右邊是暴雨的“暴”字,合起來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點水,就念瀑布的“瀑”。
師:說得對。齊讀“瀑布”。
(學生齊讀。)
師: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生:廬山在江西省,是個風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覽。
點評:教者板書課題后,引導學生自己領悟題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義,帶出全題的意思;再釋詞,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確廬山的地理特點。這樣解題,由字及詞及地,序次井然;同時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瀑布”引出“垂掛”“傾瀉”,與高山掛起鉤來,不僅使學生覺得具體可感,還為下面講析詩歌作了鋪墊,收一舉數得之效。
師:我們一塊來學習這首古詩。
(出示幻燈: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師:誰能讀一讀?
(學生齊讀、個別讀、教師范讀。)
師:你們再小聲讀讀,共同議論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議論。)
生:老師,銀河是不是神話中說的,把牛郎、織女分開的那條河?
生:我奶奶告訴我,銀河是天上的一條大河。
師:銀河實際上是許許多多的恒星,民間傳說是天上的一條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師:古人認為天有九層,九天指天的最高層。
點評:出示幻燈,打出全詩,省時省力,又便于讀便于議;組織學生讀和議時,突出“銀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確的認識,糾正錯誤的看法,使學生對詩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體現了教學民主,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生:香爐是燒香的爐子嗎?
師:不是,這里的香爐指的是香爐峰。這座山峰的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你們懂得“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句詩的意思嗎?
(學生沒有舉手的。)
師: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云霧彌漫,蒙蒙的水氣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多么美麗的景色啊!你們再仔細體會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爐峰是多么漂亮。誰能講講這首詩?
生:“日照香爐生紫煙”,是太陽照在山峰上,峰頂云霧彌漫,陽光透過蒙蒙的水氣,好像燃起了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是遠遠地看去,瀑布掛在山的前邊。“飛流直下三千尺”,是水從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來。“疑是銀河落九天”,以為是銀河從高天上落下來了。
師:能講下來很好,誰還有什么意見嗎?
生:我給它補充一點,“川”是河的意思,應該說是掛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點意見,“三千尺”不一定是個準確的數字,主要是突出山勢很高。是不是可以說成是水從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來?
師:講得好,誰能再講一講?
(學生逐句講)
點評:由學生對“香爐”的疑問帶出“日照香爐生紫煙”的詩句,理解它是一個難點。在學生沒有舉手的情況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釋,啟發學生體會意思,想像美景,進而讓學生講解全詩,還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識,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了。這樣教學體現扶放結合的原則----扶,扶在難點上;放,放在自解和討論上,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水平。
師:你們再小聲讀讀,仔細體會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過這首詩,詩人歌頌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生:詩人贊頌了祖國的美麗河山。
生:詩人贊頌廬山瀑布的美景,實際是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師:說得好!你是從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呢?
生:我是讀出來的。詩人不僅把峰寫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寫得十分壯觀,好像是天河都掉下來了。
生:詩人借景抒情,把景寫得這么美,實際上是抒發他的愛國之情。
生:我覺得這首詩寫得好,有靜靜的香爐峰在紫煙的繚繞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從很高的山峰上傾瀉下來,發出嘩嘩的聲響。最后詩人贊嘆,這好像是天河掉下來了。
師:分析得很好。確實,這首詩中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我們再體會一下,作者寫出了紅日、青峰、紫煙和白色的瀑布,色澤鮮明,多么美麗啊!你們在頭腦里,一定能勾畫出一幅絢麗的圖畫。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詩人借此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你們再小聲讀幾遍,看誰能背下來。
(學生紛紛要求背誦,一般都能當堂背下來。)
師:課后把這首詩抄在你們的抄詩本上。
點評:一首古詩,溫舊出新,扣詩解題,突破難點,啟發想像,巧妙結旨,點明特色,還要讀和背,僅僅花了十分鐘,無疑成為古詩教學的典范了,值得我們仔細揣摩學習。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2
王福林
一幅風景優美的畫圖,不能沒有背景,沒有背景就難以把畫面的景物襯托得更為鮮艷奪目。風景畫如此,寫景詩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給人美的享受、藝術感染也不一樣。入選在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的《瀑布》和《望廬山瀑布》都是同寫瀑布的詩作,但,由于作者的觀察點、表現手法不同,所描繪的背景有別,所以呈現出不同的瀑布圖。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比欣賞,鑒別理解詩的意境。
《瀑布》是新體詩,顯得自由活潑。詩的開端先寫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那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好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這聲音先給以昂揚振奮、心曠神怡的感覺。聽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望見了,這又是何等的興奮,詩人卻無法比喻“這般景象”,只覺得“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詩人愛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見了,還沒來得及細致欣賞,這是詩人初見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腳下仰望”,這才飽覽無余,“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詩人的情感進一步升發開去,由衷地發出慨嘆。看看吧!這,就是瀑布。多壯觀呀!然而,詩人由激昂興奮又圍到情意纏綿。這是因為“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多優美、多愜意呀!這種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暢、流連忘返。
而《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景色就與此迥然不同。《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仙李白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質樸的語言和夸張的手法,生動地勾畫出香爐峰瀑布在陽光照耀下飛奔直下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他對祖國河山的深切熱愛。
詩的開頭寫香爐峰的壯麗奇觀,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絢麗的背景。“日照香爐生紫煙”,意思是說,在陽光照射下香爐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煙。接著筆鋒一轉進入主題,“遙看瀑布掛前川”,這是作者遠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遙望而非近觀,所以瀑布四周的廣闊天地都在他的視線之內:白色的瀑布從峰頂上的紫煙中噴涌而出,直掛在蒼翠的香爐峰前面,在陽光、紫煙、綠茵的掩映下,瀑布既顯得雪白如練,又是銀光閃爍。整個景色非常豐富多彩,清麗奇巧,給人以色彩絢麗、氣象萬千之感。緊接著詩人以夸張比喻的手法極寫了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勢之速、聲響之洪、氣勢之磅礴、色澤之鮮明完全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詩氣勢雄偉壯闊,格調豪放明快,可謂古今之絕唱。
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看出,兩幅瀑布圖都是優美的,都熱情謳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觀,畫面幽靜迷人;后者是遙望,給人以氣勢雄偉壯觀的感覺。所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對兩首詩的對比欣賞,仔細品味兩幅瀑布各自的詩情畫意,在鑒別中理解詩的內涵,能提高學生欣賞鑒別事物的能力。
>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教學目標: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 學會本課三個生字。理解生字在古詩中的意思。
3. 理解古詩詩意,抓住重點字詞想象古詩描繪的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4. 體會詩中比喻的恰當優美,嘗試發揮想象描繪瀑布,并寫一段話。
教學重難點:
抓住重點字詞品析詩句,體會比喻在詩中的作用。
仿、用語言,展開想象寫話。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往來應答感詩韻。
1. 和老師一起背背詩吧,我背上句,大家背下句。“遲日江山麗, ”“天門中斷楚江開,
”這些都是寫景的詩歌名篇。看看學過的課文怎么樣。“景色秀麗的廬山, ”
2.
廬山的美不僅在那千姿百態的云霧上,還以壯觀或秀美的瀑布聞名于世。今天,我們就通過李白的詩去領略一下廬山瀑布的美吧。
二、自讀自悟會詩意。
1.
自由讀古詩。比比誰能讀得字字準確、清楚響亮、讀出節奏。相機出示生字、詞語,正音。(片1:紫、尺、疑、瀑布、銀河、九天)有誰見過瀑布?關于銀河了解什么?輔以圖片增進了解。(切)
2. 指名讀古詩。正音,通過看手勢讀出古詩節奏。齊讀。
3. 邊讀邊想,古詩寫了些什么?帶給你什么感受?指名讀、說。相機歸納讀古詩的方法。
三、品讀古詩入詩境。
1.
指讀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望瀑布怎么會寫到香爐呢?引出《題西林壁》廬山秀峰林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片2:蘇軾詩句)香爐峰就是其中之一。由“生”字,你想到什么?指名說。看來,一個“生”就把香爐峰描繪成一個仙境,把云霧寫活了。總結抓住詩句中的重點字詞邊讀邊想象可更好的領略詩境。
2.
在云霧繚繞間、在青山之中,掛著一條瀑布。那是種怎樣的景象?齊讀第二句。同樣是遠看,劉禹錫眼中的洞庭是怎樣的?引背《望洞庭》“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片3:劉禹錫詩句、洞庭湖圖)當遠遠看去,壯觀的景象多半變小變可愛了。李白遠遠看去,看到什么?(切)解:川。指名口述一二句詩意意描述景象。
3.
這么美的風景讓人忍不住靠近,詩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片4:瀑布)引讀后兩句。指說。
4.
瀑布不是銀河,詩人為什么會有這種聯想?讀讀詩句,看能不能從中捕捉到詩人靈感的火花。指名說,引導通過重點字詞把握瀑布的特點,比喻之貼切。(水勢急、落差大、潔白)(片5:瀑布、詩句)多形式練讀。
字理解:疑。(片6:字理字形圖)師范寫。板書字義。
5.
難怪詩人會懷疑那瀑布是從九天傾瀉下的銀河。若是你站在瀑布前,會聯想到什么?出示:那飛流直下的瀑布像
。(片7:句式)簡譯楊維禎古詩。指說。
6.
廬山的瀑布果然名不虛傳。(片8:瀑布圖、樂)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景色,和詩人一起感受它的美吧。自由讀。指名讀。集體背誦古詩。
四、課堂練筆抒詩情。
1.如果走近了,你會聽到怎樣的聲響?再近些,會觸摸到怎樣的瀑布水?引出短文。(片8:散文片斷)
2.出示小練筆要求(片9):a.
用自己的話把詩人李白看到的景象描述出來。b.發揮想象,描繪瀑布美景。提示:可從形、聲、色多方面描繪,恰當地運用比喻,選擇不同的觀察角度。
3.(片10)學生寫話、交流。
曾曉芹 發表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4
作者:蔣成云(江蘇) 轉貼自:燈下筆談【博客】 點擊數:55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一
作者:蔣成云(江蘇) 文章出處:燈下筆談【博客】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三年級時學過一首古詩《夜宿山寺》(齊背),這首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認為李白的詩有什么特點?(緊扣題眼,展開想象,且想象豐富,氣魄雄偉)。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略一下詩人的這種浪漫風格。
二、緊扣題眼 品詞析句
(一) 抓住課題,引導發現:同學們能用“望”組詞嗎?(遙望、觀望、仰望……)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題,想想你能發現什么?
(二) 學生自讀課題,探索發現
[發現一]:課題中的望就是遠望的意思。(或遙望……)
[自主探學]:
1、你能到課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嗎?
2、自課課文,品味詞句,找出理由。可采用以下學習步驟:
(1)讀:讀準字音,讀通全詩。
(2)想:這首詩大致講的是什么意思。
(3)找:找出相關詞句。
(4)品:品味詞句的意思。
3、交流評議:重點讀通全詩,理解“遙看”的意思,大致說出詩人所看到的景象,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
lu lu
[發現二]:詩人李白是到廬山游玩的。(指導書寫廬)
[自主探學]:
1、根據平時的課外積累說說廬山的情況。
2、再讀課文想象廬山的特點。
3、觀看廬山光碟,進一步感受廬山的情況。
(光碟中語: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山峰重疊,非常雄偉壯麗。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爐峰,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籠罩,在陽光照耀下有紫色霧氣升騰,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所以取名叫香爐峰)。
4、細讀第一行詩,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意境。(日:太陽,生:升騰, 煙:云霧。)
[發現三]:詩人李白看到的是廬山的瀑布。
[自主探學]:
1、細讀古詩,想象廬山瀑布的特點。
2、觀看多媒體課件(靜態遠景),直觀感受,品味“掛前川”的意思。(掛:表明瀑布垂直而下,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的贊嘆。川:河流的意思)
3、再觀多媒體課件(動態近景),體會瀑布從山下流下的動人情景。
4、精讀第三、四兩行詩,品味“飛”、“三千尺”、“九天”的意思。
(“飛”突出流得快,流得急,“三千尺”寫出了瀑布的高和長,“九天”進一步突出瀑布的高和長,真切地寫出了瀑布的新奇、壯觀。)
5、默讀全詩,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古詩的意思。
6、輕聲背誦詩,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7、交流評議。
(1) 誰能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你的印象,可運用多種形式說出你的理由。如:畫一畫,演一演,說一說。
(2) 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些什么?
(3) 再讀古詩,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可采用以下學習步驟:
a、讀:讀出語氣、節奏、重音。
b、說:說說自己為什么這么讀的理由。
c、議:評議讀法,注意把握節奏、語速、重音,讀出詩美。
d、悟: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
e、詠:將自己的情感讀出來。節奏和重音可以這樣處理:(僅供學生參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最后一句輕讀)
三、學法遷移,感悟創新
1、同學們想做李白嗎?請在座的小李白模仿老李白寫詩的方法,觀察一下教室門前的花壇,(可看錄像,可站在座位上透過窗子觀察)寫一首詩。
2、學生試作
3、評析學生習作,再次體會《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精美詞句。
(1)學生讀自己的詩作,并說說自己是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哪些地方得到啟發的?再次賞析詩句,體會“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進一步明確文中這些詞都是圍繞題眼來寫的。
(2)再讀課文,品味詩句的精美
(3)根據評議結果,自我糾正,注意從題眼入手,借景抒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又發現了什么?
五、作業:
依照本文寫法,觀察一處景物,再練習寫一首小詩。
【總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引導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著這一思想,本課教學著力引導學生從題眼入手,品詞析句,一改傳統的古詩教學之法,讓學生通過說詩悟意,想意悟境,畫圖悟美,讀詩悟情,寫詩悟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感悟廬山瀑布之美,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之情,積累語言,在讀中感悟,在實踐中創新。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題眼,從題眼入手,自讀感悟,適時跳出題眼,走向生活,最終又回歸題眼,升化感悟,引導學生在教材與生活之間走個來回,使古詩教學生活化、趣味化。
聾校教材《望廬山瀑布》 篇15
【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把學生帶入詩情畫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讓學生在“讀、想、悟、背”的綜合閱讀活動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積極的探究,解讀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的意蘊,品味古詩的物質,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特色】
充分自主讀悟,有效地互動合作,積極地探究。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提升情感,并學會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合理的想象,景、情一體解讀。以“讀→想→悟→背”學法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滾動推進學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學目標】
1、學會“廬、瀑、爐”3個生字。
2、朗讀、背誦、默寫《望廬山瀑布》。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一幅自制的廬山瀑布圖、有文字的資料、教師創寫的幾首詩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
針對本班實際情況,為學生加油、鼓勁,使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二、引舊入新
1、談話激發學生背誦二年級時已學過的一首古詩《夜宿山寺》:
⑴背誦古詩《夜宿山寺》。
⑵說說此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
(高)
⑶你認為李白寫的詩有什么特點?
(想象豐富,氣魄雄偉)
2、過渡引入:
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略一下詩人的這種浪漫的風格。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另一首寫景詩《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
3、讀課題:
學習生字“廬、瀑、爐”,并辨別“廬”與“爐”。
4、回憶、討論學習古詩的步驟及方法:
同學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了,你準備怎樣學習這首詩呢?
⑴學生回憶討論。
⑵教師幫助梳理歸納,板書“讀、想、悟、背”。
三、讀讀詩
按同學們討論的方法步驟,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詩歌。
1、學生讀詩(可以自由讀、同桌一起讀、互換讀、對讀)。教師巡視點撥。
2、教師范讀。
3、指導朗讀,師生同讀。
四、抓重點詞句想一想,悟一悟
1、自主探究釋疑:
⑴獨自在詩中找出不懂的詞句,作上記號。(弄明白后,再把記號改成笑臉,讓生感受讀書的快樂)
⑵借助注釋、字典和相關資料自主釋疑。
2、合作探究:
⑴小組內討論交流,相互解疑:
①說說哪些詞句你讀懂了。
②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討論解決。
③感受詩的意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⑵全班交流:
①質疑問難。提出在小組內還沒弄明白的地方,大家來幫助解決。
②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結合詩文畫面說。
④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總結全文。(略。邊總結邊板書)
4、鼓勵學生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5、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些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
五、背誦詩
1、指導感情背誦。
2、自由試背。
3、師生齊背誦這首詩。
(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看著畫面有感情地背誦)
各位小詩人,我們已經來到廬山腳下,請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吧。
(齊背誦)
4、我們再用歌聲來贊頌廬山瀑布的壯美吧。
(師彈奏,生齊唱)
六、延伸拓展
1、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同學們,學了這首詩,你們一定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中體會到了“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品味到了詞句的精美,也受到了詩人大膽夸張、想象手法運用的啟發。用你手中的筆,寫出你心中最美好的詩;用你手中的畫筆,畫出你想象中的壯麗雄偉的廬山瀑布圖奉獻給大家,讓老師和同學們與你同分享創作的愉悅。小詩人,小畫家們快快行動吧!
2、展示老師創寫的幾首小詩:(起一個鼓舞、拋磚引玉的作用吧。讓學生覺得自己的老師都能寫,我也能寫)
學完了這一課,老師寫下了這么幾首小詩,和大家交流交流,請同學們與我同享寫詩的快樂吧。
【板書設計】
香爐紫煙
見瀑布前川雄偉壯觀
飛流三千尺
感銀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