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鴻門宴(通用3篇)
第二冊鴻門宴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一)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可參考課后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
投影(三)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四)
本文的異讀字有: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么?
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說: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四、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學生討論。
投影(四)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
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辟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
至于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松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著重閱讀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
三起三落,情節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玦 項 劍 項 帳 項
舉 羽 舞 羽 闖 王
增 不 莊 翼 噲 款
范 應 項 蔽 樊 待
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三、四段
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選)
田諾
……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斗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制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愿自拔。
項羽心底要維系“永不敗”神話的欲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并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
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于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
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后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
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盡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范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史記》乃預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梁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討論后明確:超前稱王,并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斗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結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象。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例句
活用類型
釋義
1.吾得兄事之
名詞作狀語
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
同上
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樣
4.籍吏民,封府庫
名詞用作動詞
登記在冊
5.沛公軍霸上
同上
駐扎
6.沛公欲王關中
同上
統治
7.范曾數目項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
同上
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名詞使動用法
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詞使動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同上
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
形容詞用作動詞
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
形容詞用作動詞
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詞用作動詞
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并區分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明確:古義:現在別人(指沛公)
今義:現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④而聽細說
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
今義:詳細說來。
3.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③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
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因
例句
出處
釋義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薦》
依靠、憑借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夢游天姥吟留別》
順著、根據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乘機
后因伐木,始見此山
《夢溪筆談·雁蕩山》
因為、由于
因合納斗盆
《促織》
于是、就
陳陳相因
沿襲
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
《孔雀東南飛》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處
釋義
聞妻言,如被冰雪
《促織》
如同、像
天時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
《〈指南錄〉后序》
到、往、去
萬事如意
成語
順、隨
如其離違,宜別圖之
《赤壁之戰》
如果、假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過秦論》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語
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③意
例句
出處
釋義
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織》
意圖、意愿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傷仲永》
意思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態、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指南錄〉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
《史記·張儀列傳》
懷疑、猜疑
④舉
例句
出處
釋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舉起、抬起
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
《屈原》
提出、舉出
舉兵伐徐,逐滅之
《韓非子·五蠧》
發起、發動
戌卒叫,函谷舉
《阿房宮賦》
攻下、占領
舉賢任能
成語
推薦
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
《柳毅傳》
科舉考試
殺人如不能舉
《過秦論》
全、盡
舉世無雙
成語
全部、整個
⑤謝
例句
出處
釋義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廉頗藺相如列傳》
道歉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東南飛》
推辭、謝絕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孔雀東南飛》
辭別
嘗有所薦,其人來謝
《漢書·張安世傳》
感謝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東南飛》
告訴、勸告
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五、布置作業
1.從下列句中找出加線詞語含義相同的兩項 ( )
①A.范增數目項五 B.此數者乃用兵之患也
C.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D.不可勝數
②A.則與斗厄酒 B.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外連衡而斗諸侯
2.選出與“籍何以至此”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 ( )
A.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B.客何為者?
C.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D.大王來何操?
[延伸閱讀]閱讀《讀本》第90課《垓下之圍》,仔細品味文中項羽說的三段話,并聯系《鴻門宴》一文的內容,說說作者是怎樣贊美和批評這個人物的。
第二冊鴻門宴 篇2
【第1課時】
【課 題】鴻門宴
【教學目的】
1、了解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一、二段【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講讀、討論 【教 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預習課文:
1、通讀課文,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復習“楚漢相爭”的歷史
二、導入 新課
1、朗誦《垓下歌》,體會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
三、講讀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1)王( )關中 (2)說( )項羽
(3)好( )美姬( ) (4)為( )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1)軍( )霸上 王( )關中
(2)說( )項羽 (3)成( )五彩 為( )龍虎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2)項羽接報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內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1)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公豈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項伯”
“距關,毋內諸侯”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庫”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矛盾出現轉機;二是“張良獻策”,是情節發展的關鍵。
(2)張良與項伯皆談到“義”,聯系課文說說古人的“義”,該如何看?
提示:(略)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這兩段記敘了幾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情節逐步展開,為后來事態演變作鋪墊,留下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2)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處不及張良?
【第2課時】
【課 題】鴻門宴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討論、講讀
【教 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為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 ),解釋下列詞語:
從( )百余騎( )
數目( )項王
且為所( )虜
客何為者( )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玨”;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策劃。這一變故是范一手導演,由于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上有何作用,為后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已緩和,“舞劍”發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為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斗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玨,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布置作業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冊鴻門宴 篇3
【第1課時】
【課 題】鴻門宴
【教學目的】
1、了解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一、二段【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講讀、討論 【教 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預習課文:
1、通讀課文,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復習“楚漢相爭”的歷史
二、導入 新課
1、朗誦《垓下歌》,體會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
三、講讀課文一、二兩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1)王( )關中 (2)說( )項羽
(3)好( )美姬( ) (4)為( )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1)軍( )霸上 王( )關中
(2)說( )項羽 (3)成( )五彩 為( )龍虎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1)課文第一段記敘了哪幾件事,對情節展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矛盾挑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2)項羽接報大怒,“怒”字包含了什么內涵?
提示;(略)
第二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1)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公豈敢先乎?” “固不如也。”
(2)通假:
“具告以事” “要項伯”
“距關,毋內諸侯”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3)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 “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籍吏民,封府庫”
(4)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1)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何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矛盾出現轉機;二是“張良獻策”,是情節發展的關鍵。
(2)張良與項伯皆談到“義”,聯系課文說說古人的“義”,該如何看?
提示:(略)
3、學生自讀課文一、二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這兩段記敘了幾件事,由矛盾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情節逐步展開,為后來事態演變作鋪墊,留下必要的伏筆。
四、布置預習
1、自讀課文三、四兩段,利用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1)項羽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2)范增之謀為什么不能得逞,他何處不及張良?
【第2課時】
【課 題】鴻門宴
【教學目的】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 2、疏通課文,了解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討論、講讀
【教 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情況:
1、提問:張良為何提議見項伯?此處輕描淡寫有何作用?
提示:“戰”必敗,“逃”必潰,兵力懸殊,士氣不同。張過人之處在此,顯示張的沉穩機警,處變不驚。(與劉大驚失色對照)
2、指名認讀生字(見預習作業 ),解釋下列詞語:
從( )百余騎( )
數目( )項王
且為所( )虜
客何為者( )
二、讀講課文三、四段
第三段:
1、指名講述第三段的內容,要求明確交代所記之事。
提示:一是“劉邦謝罪”;二是“項王設宴”;三是“范增舉玨”;四是“項莊舞劍:
2、提問:劉邦謝罪是否誠心?
提示:不誠心。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
3、提問:課文插圖是否有不妥處,分析,找出依據。
提示:(略)
4、提問:項留飲,演出”舞劍“一幕,”留飲“是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提示:不能認為是。范增一再暗示項,要他除劉,項默然不應,可見并未經策劃。這一變故是范一手導演,由于沒羽的支持,又加伯援救,終不了了之。
5、”項莊舞劍“在情節上有何作用,為后人留下何成語?
提示:項留飲,情節已緩和,“舞劍”發生,形勢再度緊張,從而引出”樊噲闖帳“,故事推相高潮。
成語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思是人們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卻另有所圖。
第四段:
1、指名試讀課文,師生共同訂正。
2、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不同情感與心態。
3、提問:“樊獪闖帳”是高潮。從哪幾方面刻畫這一人物的?
提示:從語言,行動,外貌等方面濃墨重彩寫樊噲,襯托了項羽、劉邦,更突出了張良。
4、樊與劉講話只語句變化有否區別?
提示:二人講話中心大體一樣,但側重點不同。劉邦重在辯解,樊重在責之以義;策略上不同。劉言是“以屈求申”,樊是“以攻為守”
小結:三、四段記述宴會上劉、項的斗爭。劉邦謝罪,矛盾緩解,范增舉玨,危機四伏,項莊舞劍,險象環生,樊噲闖帳,達到高潮。項羽惟恐擔“不義”名,損其“威”,傷其“信”,不用范計,終放虎歸山,鑄成大錯。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四、布置作業
1、自讀課文五、六段,疏通文字
2、概括課文中幾個主要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