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6篇)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
一、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1.丫杈( ) 2.瑟縮( ) 3.什物( ) 4.虐殺( )
二、根據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
伶仃: 憔悴:
2.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苦心孤詣:
三、閱讀理解。
(一)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________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 )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 )在地下,( )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1.根據課文,在括號中選擇恰當的動詞。
a.拉 b.抓 c.擲 d.扔 e.踩 f.踏
2.結合上下文,在文中劃橫線處填上一個適當的成語,并解釋。
3.畫出關于小兄弟的動作描寫,并分析其中一處的作用。
4.畫出在“我”發現小兄弟做風箏后的心理描寫,并思考為什么“我”對小兄弟做風箏那么生氣?
(二)
再見到父親時,我已經是十五歲的少年了,是個初三學生。他給我從美國帶回的禮物是一盒礦石標本,里面有二十多塊可愛的小石頭,閃著各種異樣的光彩,每一塊都有學名,還有簡單的說明。
我奇怪地發現,此時此刻的父親已經把我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大人對大人的平等態度。他見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稱呼“舒乙”,而且伸出手來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樣。他的手很軟,很秀氣,手掌很紅,握著他伸過來的手,我的心充滿了驚奇,頓時感到自己長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高中畢業后,我通過了留學蘇聯的考試,父親很高興。五年里,他三次到蘇聯去開會,都專程到列寧格勒去看我。他沒有給我寫過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對朋友們說:兒子是學理工的,學的是由木頭里煉酒精!
雖然父親誠心誠意地把我當成大人和朋友對待,還常常和我討論一些嚴肅的問題,我反而常常強烈地感到,在他的內心里我還是他的小孩子。有一次,我要去東北出差,臨行前向他告別,他很關切地問車票帶了嗎,我說帶好了,他說:“拿給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車票,他才放心了。接著又問:“你帶了幾根皮帶?”我說:“一根。”他說:“不成,要兩根!”干嘛要兩根?他說:“萬一那根斷了呢,非抓瞎不可!來,把我這根也拿上。”父親的這兩個問題,讓我笑了一路……
直到前幾年,我才從他的文章中發現,父親對孩子教育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生前他并沒有對我們直接說過,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終于懂得了他的愛的價值。
父親死后,我一個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過了一個漆黑的夜晚。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是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回報給他。
我很悲傷,我也很幸運。
1.“直到前幾年,我才從他的文章中發現,父親對孩子教育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中哪幾件事體現了“獨特的見解”。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終于懂得了他的愛的價值”?
3.談談你對“我很悲傷,我也很幸運”的理解。
參考答案
一、1.chà 2.sè 3.shí 4.nuè
二、1.伶仃:孤獨;沒有依*。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指風箏數量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指風箏色彩黯淡。
2.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
三、(一)1.b c f 2.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3.動作描寫:(1)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這里分號前的句子雖只寥寥數筆,卻已寫出了小兄弟制作風箏的專心和投入,和前文的“然而最喜歡風箏”相呼應。分號后的句子,“驚惶”、“失了色”、“瑟縮”等詞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小兄弟被“我”發現后的慌張和恐懼。 (2)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這里“絕望”一詞與前句中“我”的“傲然”形成鮮明對比,形象地寫出了小兄弟心愛的風箏被“我”毀壞后的難受和痛苦。一個“站”字則突出了他在“我”離去后一個人面對空寂小屋時的心痛和無奈。 4.心理描寫: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作為兄長的“我”,受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毒害,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許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屬兒童天性喜愛的玩具——風箏。這種專橫的態度在那個時代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 (二)1.①從美國給兒子帶礦石標本。 ②稱我為“舒乙”,伸手和我握手,彼此以朋友相待。③利用去蘇聯開會,三次看望我。④在生活細節上關心我。 2.①握著他伸過來的手,我的心充滿驚異,頓時感到自己長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②雖然父親把我當成大人、朋友,還常常和我討論一些嚴肅的問題,我反而常常強烈地感到,在他內心里我還是他的小孩子。3.“悲傷”是因為父親慘死在文革中;“幸運”是為自己有這樣的好父親而自豪。他獨特的愛已使自己有了獨立生存發展的能力,終身受益。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2
學習目標:
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體感知:
課文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課文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1、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3、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4、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2、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3、而我明白了兒童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2、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意想不到,又“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拓展延伸:
1、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2、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教師小結]
《風箏》這篇文章不僅表現出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夠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題,令讀者讀后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課后記:本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多角度閱讀,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能夠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肅殺、訣別、嫌惡、什物、驚惶、瑟縮、傲然、虐殺、寬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進一步掌握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3、借鑒本文在鋪陳誤會和沖突中寫親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德育目標〗
1、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2、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意,體味本文在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的濃濃的親情。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在自主閱讀中質疑問難,深入探究。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難點較多,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后,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可先讓學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畫出來,然后質疑問難,合作討論。采用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后研究具體問題的思路進行閱讀。對少數需要聯系特定寫作背景來理解的疑難語句,教師宜作必要的引導、講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色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設計問題。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和過程中。用錄音矯正讀音,以彌補普通話不準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書設計寫好,以便課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誤課堂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找出本文難以理解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教師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玩過風箏嗎?一般在什么季節玩?我們學過的課文有寫到過風箏的嗎?(《春》“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風箏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風箏去迎接她,打扮她,贊美她。
人世間,什么感情最珍貴?當然是親情了。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可是有個孩子卻無端地被剝奪了玩風箏的權利,讓我們去看個究竟吧。《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簡介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詩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有的篇目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如《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一覺》等;有的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別》《死火》等;有的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如《希望》《死后》等。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學生根據自己聽讀或預習的情況,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動手查字典分別注音。
3、學生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的難詞寫在黑板上,然后查詞典注釋并走上講臺為同學解釋。
教師提示學生積累以下詞語。(用小黑板展示)
⑴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chà):椏杈,樹枝歧出。
寂寞(jì mò):孤單冷清。
憔悴(qiáo cuì):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風箏色彩黯淡。
肅殺(sù):形容秋冬天氣寒冷,草木枯落。
訣別(jué):分別(多指不再見的離別)。
嫌惡(xián wù):厭惡。
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應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驚惶(jīng huáng):驚慌。
瑟縮(sè suō):身體因寒冷受驚等而蜷縮或抖動。
傲然(ào rán):堅強不屈的樣子。
虐殺(nüè):虐待人而致死。
寬恕(shù):寒窗饒恕。
恍然大悟(wù):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⑵根據拼音寫出漢字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自愿上講臺完成)
jué bié(訣別)dàng yàng(蕩漾)qiáo cuì(憔悴)
jīng huáng(驚惶)huǎng rán dà wù(恍然大悟)
五、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組對課文進行研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研究問題,教師巡視指導,然后由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向全班匯報,有不同意見,全體同學討論解決,教師加以評述。
按照問題所在的段落分組,可把問題分為4組,1~2段的疑問為第一組,3~4段的疑問為第二組,5~8段的疑問為第三組,9~12段的疑問為第四組。第三、四組問題;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綜合評價和深層探討;情境寫作訓練,選擇文中精美的句子進行仿寫訓練,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學生帶情感朗讀課文
(自愿按下列分配朗讀)其他同學注意判別他們的朗讀有誤讀的現象沒有,并作好圈點,等他們讀結束后,給予指正。
1、第一、二自然段,由一女生朗讀。
2、第三、四自然段由一男生朗讀。
3、第五至十一段由一男生和一女生朗讀。
4、由一女生朗讀第十二段。
二、學生分組討論,整體感知文意(每組由中心發言人負責表達本組的思想)
1、就“這篇散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兩個問題小組內部交流。然后教師作引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方法。
明確:文章回憶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反悔了自己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我”向來不愛放風箏,并不允許自己的小兄弟放,一次粗暴地毀掉了他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但是后來,在“我”接觸了外國教育方面的書籍后,卻發現自己做錯了,于是非常懺悔,渴望得到補救。但當“我”對已屆中年的小兄弟提及此事時,小兄弟已經忘卻。對此,“我”不僅沒釋然,反倒盡情更加沉重。
我讀了以后,我認為:從手足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從游戲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的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作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作者的自省精神看,作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作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
2、全文共12個自然段,思考討論:文章以什么為線索?運用了什么記敘方式?文章可分幾個部分?
明確:全文12個自然段,以風箏為線索,可分為四個部分:(出示小黑板)
(1~2)比較北京和故鄉放風箏的時令,引出回憶。
風(3~4)回憶小時候在故鄉故意弄壞了兄弟的風箏的故事。
總──分──總
箏(5~11)到中年想風箏,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心中充滿懺悔。
(12)看北京的風箏,盡情十分悲哀沉重。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繼續分組對課文進行研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研究問題,并由小組的中心發言人向全班匯報,有不同意見,全體同學討論解決,教師加以評述。
按照問題分組進行陳述,教師著重在第第三、四組問題的研討上進行指導,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綜合評價和深層探討,引導學生對文章作綜合評價和深層探究。
情境寫作訓練,選擇文中精美的句子進行仿寫訓練,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研討(出示小黑板)
要求學生就所研討的問題進行評述,鼓勵有創意的發言。然后由教師點評。
第一組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第二組問題:
1、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的語句,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相關的句子有:
⑴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⑵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2、用自己的話描述“風箏事件”,在對“我”的描寫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確:描述略。
小兄弟喜歡風箏,“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風箏,可見他聰明伶俐,動手能力強。而“我”卻猶如兇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冷酷無情的精神虐殺者的角色,言辭中流露了同情、后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么說“不幸”?
明確:聯系“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確: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認為是“笑柄”“可鄙的”;發現小兄弟偷做風箏,“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為有悖于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只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么總想補過?那心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
明確:“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后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組問題: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深層探究
學生再讀課文,教師在自由研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作綜合評價和深層探究。
探究題:
1、提問:綜觀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誤解沖突中表現濃濃的親情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本文敘寫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詣制作即將成功的一只風箏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顯然,寫的是兄弟間的矛盾、沖突。但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卻是手足深情: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一心想補過,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思想的理解談談對本文主旨的認識。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選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卻的兒時瑣事,但在“我”醒悟到這件事是對小兄弟心靈、精神的殘酷虐殺后,強烈的愧疚之情體現的不僅是兄弟間真摯的親情,還包含著“我”善于反省和自責,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兩次描寫的肅殺的冬景,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是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象征。空中浮動的風箏既是故鄉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詩,作者將深厚的親情與嚴肅的自我解剖精神融為一體,將自我批判與社會批判成功地加以結合,體現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寫作訓練
要求學生學習揣摩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在對比沖突中表現親情(或友情)。依據提供的情景,選擇一個話題,寫一段話。
我是向來不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他最喜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敘寫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再現了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請同學們再次走進《風箏》的世界里……(教師播放《風箏》朗讀磁帶。
五、布置作業
閱讀課本p116周粲《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魯迅的《風箏》與周粲的《滿天的風箏》,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風箏》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后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求補過而又不得,心情異常沉重。《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候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會認本課16個生字,會寫其中7個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駕駛、雙胞胎”等詞語。
(二)過程與方法
創設情景,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體會放風箏時孩子們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知道孩子們放風箏是表達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斷去追求才能實現。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知道孩子們的理想和愿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學生課前收集有關風箏的知識。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初讀課文。
1、學生說讀后的感受,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槐鄉是怎樣美麗?快讀課文。
3、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生字:tóng chě xiàn zā
童 扯 線 扎
(童年) (扯斷)(毛線) (扎成)
wǔ shào sháo tuō
武 哨 勺 拖
(武術) (哨兵) (湯勺) (拖延)
詞語:
威武:力量強大。
駕駛:操縱使車行使。
雙胞胎:同一個胎里兩個嬰兒,兩個人同一胎出生。
4、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感悟
1、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描寫了哪些小朋友的風箏,找出描寫他們風箏樣子的句子,多讀幾遍。
2、引導學生理解并讀好含有“無邊的大海和翻滾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詞語的句子。說說自己還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想象未來的水兵“我”、飛行員“強強”、昆蟲學家“薇薇”、建筑大師“大喜”、音樂家“根子”會是什么樣,他們會做些什么?
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課件顯示放風箏情景)
如讀第三自然段描寫“我”和“強強”風箏的樣子的句子時,可讓學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邏時和飛行員駕駛飛機在藍天翱翔時的情景,讀出“我”和強強長大誓死保衛祖國海空的決心和壯志。
朗讀第四自然段描寫根子扎風箏的樣子的句子后,可讓學生想象動聽風鈴還會引來什么?想象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第五自然段簡略地記敘了芳芳別具一格的風箏,可想象芳芳會想些什么?她想好了沒有?
最后一自然段可結合“風箏也帶著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這句和全文在腦海中浮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閉目想象空中的“風箏圖”,體會空中的熱鬧,體會孩子們的心情,并思考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理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三、個性朗讀(讀出孩子們放風箏時快樂的心情)
1、分小組朗讀,比賽朗讀。
2、展示性朗讀。
四、拓展:你想為自己扎一個什么樣的風箏?為什么?
板書設計:
2、風箏
我的理想:海軍——兩根飄帶樣的風箏
強強的理想:飛行員——駕駛艙樣的風箏 越飛越高
薇薇的理想:昆蟲學家——蝴
蝶樣的風箏 越飛越遠
大喜的理想:建筑大師——瓦片形的風箏
根子的理想:音樂家——豎琴風箏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B案
課前準備:
學生:放一次風箏
第一課時
回憶趣事,*導入
1.打開話題:放風箏是一項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很多人都喜愛。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愿不愿意來介紹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沒有,玩得開心嗎?
2.讀題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愛做風箏,放風箏,在他們看來這是的快樂,讓我們感受一下他們的快樂好嗎?(出示課題,讀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是否讀出高興的語氣,聽后仿讀,讀好課文。
2.充分朗讀,體會感情。
a、讀通第2自然段,創造比讀的氛圍,在讀、聽、仿讀、賽讀中讀通課文。
b、移情悟情:你們在做風箏時會想些什么?課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并相機理解憧憬。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向往等)讀好課文。
3.想象入境:風箏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讀展示:誰想放的,請他來讀讀課文。鼓勵學生用高興的語氣讀給大家聽,聽后可仿讀,可評點。(多人次讀)
5.說讀結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風箏的?出示填空
b、再讀,注意填進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訴同桌。
c、風箏越飛越高,你們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叫給大家聽聽。
6.感情朗讀:帶著高興、喜悅的心情讀課文。
當堂作業。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你有什么話要提醒大家或經驗介紹給大家?
2.書寫生字和詞語。
第二課時
以讀為憑,讀中悟情
1.自讀課文第4節,把喜歡讀的語句多讀幾遍(可以采用賽讀、評讀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讀)。
2.仔細品讀,體味心情。
a、反復誦讀第1.2句,在讀、評中體會“我們”高興的心情,指導學生帶著這種感情讀好。
b、引讀過渡,設置情境:(師引)忽然吹來一陣風,線(生讀)正當大家玩得高興,風箏卻被風吹走了,這時,你會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課文中是怎么說的?(相機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體驗到的著急、擔心、期望的心情讀好感情變化部分。
3.抓住情感積淀,學好“找風箏”。
a、設置情景:自己心愛的風箏飛走了,趕緊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細讀體味:請學生朗讀課文,問問:“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嗎?心情怎樣?并指導讀好課文,在讀文體會過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詞來評點促讀,如“四處尋找、半個下午、垂頭喪氣……”等讀出失望的心情,“說不定、繼續尋找”等讀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間,還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頭喪氣”。
朗讀啟發,拓展活動
1.在玩風箏的過程中,真是有歡喜也有擔憂、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歡笑也有眼淚,同學們能把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讀給同桌聽聽嗎?
2.同學們,你們玩過哪些有趣的游戲、活動,有沒有像這一群小朋友一樣的體會,能不能說給大家聽聽。
課堂練習
1.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可以是幾句話)(上面兩個作業可以任選其一)。
3.有時間把同學寫的交流一下。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6
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劉勇 黃明麗
學習目標:
㈠、知識和能力目標
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進行探究性學習,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㈡、過程和方法目標
充分利用CAI輔助教學。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難點及策略:調動學生情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資源與教具:CAI輔助教學,準備魯迅的相關文學作品。
教學過程 :
一、精彩瞬間、情節回顧
情境導入 :昨天我們初步疏通了《風箏》這篇散文詩的思路,今天,我們將繼續深入地學習和探討,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首先,請看精彩瞬間回眸。 (CAI畫面展示)
二、表演導入 、提綱挈領
1、好的文學作品能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啟發人思索,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本文亦如此,簡煉傳神的語言將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懺悔的種子?下面三位同學分別飾演敘述者、“我”、小弟。
2、(CAI問題展示)
1、風箏被毀壞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當年是什么心情?現在是什么心情?
3、師明確后板書:
板書: 蠻橫無理 悲傷絕望
4、“我”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地來這樣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討論:封建的長幼尊卑觀念,以前長輩是這樣教育我的,我同樣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弟弟,并不以為自己錯了,這真可謂是一種清醒的糊涂。看似關愛,實則是殘酷的剝奪,是一種精神虐殺。多年后,回憶起來,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后悔和自責。
5、指導朗讀。生齊讀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導入 :“我”是否能夠一直以這樣的勝利心態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這一環節的自主性學習中,我們提到最多的問題是什么?(CAI問題展示事先搜集的問題)
1、 為什么說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2、 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兩個大組討論,每一個學生充分發言。再抽生回答。
3、師:自己一向認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一接觸科學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了良心的譴責,并不以年代久遠而寬恕自己。
板書:反省剖析
4、小時候,我對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時,他卻已經忘卻,我的過失無法彌補,無從彌補,在當年,這是一種愛,但現在想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但當年虐殺者和被虐殺者都被愚昧的觀念支配,彼此都不認為有什么錯。虐殺者橫行無忌,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
板書:全然忘卻 麻木不悟
5、小結:這是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體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聰明的孩子,你看,別人做的是蟹風箏、蜈蚣風箏,他卻能做蝴蝶風箏,多美的蝴蝶風箏,可是卻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這只蝴蝶風箏最終還是未能如愿以償地飛翔于藍天上,這正是當時兒童的悲哀,正因為這層層思想的阻礙,這只風箏才難釋重負,不能展翅飛翔。
師完善板書,成展翅飛翔的蝴蝶狀。
四、深情朗讀、感悟全文
CAI配樂,學生分小組朗讀。
五、出示書籍、延伸課外
中篇小說《阿Q正傳》;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說集《吶喊》 散文詩集《野草》
小說集《吶喊》14篇,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作為代表作,深刻地勾畫了一個貧苦農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茍且偷生,內心麻木不仁,用幻想來戰勝困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與壓抑,那時候,老師只讓學生終日讀書、習字、對課,連發問也不允許,讓他非常懷念百草園。這怎么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呢?
還有雜文、文學批評等體裁。
我們知道,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就是因為當時有感于中國民眾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態。魯迅決心尋求救國真理,喚醒民眾。他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文學斗士,小說集《彷徨》題詩中寫道: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這正是他在那個時期作為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實寫照。我們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觸魯迅,多了解他那顆憂國憂民的至今還在不停跳動的火熱的心。
附:《風箏》教學后記
《風箏》是初中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魯迅的文章,又是一篇散文詩,由于時代和觀念等因素差異的影響,學習本文難點較多,特別是要指導學生從作者精巧的選材和高超的語言運用藝術上來領略其思想的深邃和內涵的深刻,以達到使學生深受感染的目的。
在備課時,我進行了認真思索,怎樣來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呢?其實方法有很多,我決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發揮板畫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作為研究和探討本文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契入點之一。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在實際教學中,隨著教學的深入,板書在不斷完善,小結時便將板書整理成展翅飛翔的蝴蝶狀,當板畫完成的一剎那,學生們唏噓贊嘆,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其中,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豁然開朗,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試想,白色粉筆勾畫的風箏呈現于黑板上,這大塊的黑底猶如當時的背景,無形之中給風箏造成了多大的壓力啊!風箏翅膀上的“蠻橫無理、悲傷絕望、反省剖析、全然忘卻”更似壓在風箏上的枷鎖,鮮紅的“麻木不悟”,色彩多么眩目,這承載著童年夢幻的風箏怎堪重負,怎能自由地展翅飛翔。這是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這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這是一個天真聰明的孩子,你看,別人做的是蟹風箏、蜈蚣風箏,他卻能做蝴蝶風箏,多美的蝴蝶風箏,對于一個如此摯愛著風箏的小孩來說,風箏就是他童年的夢想和追求啊,就這樣被扼殺了嗎?怎能不讓人思索,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怎能不讓人憤怒疾呼!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
過程與方法:自主閱讀,理解文章內容;合作探究,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敢于承認錯誤的自責自省精神。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吳友如的題畫詩。
同學們,這首小詩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風箏,你們會有怎樣的情感?(生談感受。)可一想到風箏,文學大師魯迅卻感到悲哀。這是為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風箏》,去觸摸大師那顆敏感的心靈吧!
二、作者簡介
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預習檢查
1、丫杈chà憔悴qiáocuì模樣mú嫌惡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驚惶huáng瑟縮sè懲罰chéng虐殺nüè寬恕shù苦心孤詣yì墮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嫌惡怒nù憤怒墮duò墮落
賺zhuàn賺錢恕shù寬恕墜zhuì下墜3.多音字:shí什物mó勞模什模
shén什么mú模樣
4、理解詞義:
四、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2、風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線索作文)
——是本文的線索,將文章各部分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試著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后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4、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么社會嗎?(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文章記敘的順序有哪幾種?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順序、倒序、插敘)
第二課時
復習引入——魯迅的文學常識
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研習第一、二自然段
1、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驚異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來說,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而這樣的“春天”離作者已經很久遠了。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二)、研習第三、四自然段
1、“我”對風箏是一種什么態度?為什么?——不愛且嫌惡,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
2、在文中找出描寫弟弟對風箏入*狀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3、找出“我”毀壞風箏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的作用。——寫出了作者毀壞弟弟風箏時那無情的表現,內含深深的自責和懺悔之情。
4、面對我的行為,弟弟是怎樣的反應?——絕望
(三)、研習第五——十一自然段
1、是什么原因讓“我”閃電般蘇醒過來了?——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知道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不幸”?——因為看了這本書后我才明白毀壞弟弟的風箏是錯誤的,于是產生了深深的后悔和自責。
3、文中所說的“精神虐殺的一幕”,具體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我”無情地毀壞了弟弟酷愛的風箏,對弟弟心靈造成了傷害。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做了錯事后沉重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深深后悔和自責的情感。
5、對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彌補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和他一同放,”討他(弟弟)寬恕”。當面討弟弟寬恕。弟弟全然忘卻了。
6、“我”向弟弟討寬恕時,小兄弟卻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弟弟受辱而全然忘卻,這使得作者想到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受到黑暗的*的*而精神麻木,不知道振作反抗,這不能不讓作者悲哀而沉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的思想來指導。(作才棄醫從文)
(四)、研習第十二自然段
1、作者為什么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一方面,“我”要討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殺而不自知,這讓作者感到“悲哀”;另一方面,“我”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
2、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因為春天會讓作者望見風箏,會讓他產生懺悔和自責的悲傷心情,這樣倒不如躲到嚴冬中去。
3、“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有什么其他含義?——用雙關手法,說明當時反動統治的黑暗,正給老百姓無情的*。
課文總結
1、魯迅對等自己的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何不同?——對待自己當年的行為,深深地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敢于自省。
本文通過對作者毀壞弟弟風箏并懇求寬恕的事情的敘述,表現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和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精神。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8
教學設想: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步整體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為進一步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或作評價。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課文導入:(完成時間:2分鐘)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在課前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把弄不懂的字、詞畫拿到組里解決,再把解決不了的自已寫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完成時間:4分鐘)
3.質疑探究(完成時間:20分鐘)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2)讀完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3)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個別學生朗讀全文,聽讀課文后,進行朗讀評價。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安排時間:17分鐘)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完成時間:2分鐘)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創意說明: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有些難句除了指導學生多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一、導入新課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從時間、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個______的故事。
2、略說人物
自由朗讀集中寫風箏事件的兩段后,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大致會這樣說:
從“體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鍛煉的。(可見小弟走出戶外去活動,對健康有多重要。)
從“驚惶,失了色瑟縮著”可以看出小弟是軟弱的,膽小的;
從“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從“驚呼、跳躍”即可看出小弟癡迷于風箏、熱切向往放風箏;
從“做出蝴蝶風箏”看出小弟是心靈手巧、聰明的;
從“伸手抓斷”、“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活脫脫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
……
三、研讀“悲哀”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指名學生朗讀,教師相機指導,及時點評。個別表演讀后,四個小組連綴讀完所有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學生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進行自主提問,教師將提出的問題歸納成以下幾個,先由四人小組合作探討,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①教師示范提問: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么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面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有沒有別的含義?
四、思維延展
1、討論主題 感悟警句
①引導思考:一件記錄著某種遺憾的往事,兄長追悔莫及,小弟為何全忘了呢?對魯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個警句,請找出來,齊讀。
③你贊同這個道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戲能使兒童活潑、聰明、健康。
玩游戲(如搭房子、過家家等),能放飛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無窮。
愛玩的孩子顯得機靈、活潑,而在家長管束下老實安靜聽話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殺而缺少頭腦和靈性,依賴性強。
玩玩具或游戲過程中,人是要仔細動腦筋的,要觀察要思考,這將有利于孩子智力的開發。
2、聯系生活 講述故事
回憶你玩玩具、玩游戲的快樂與憂傷,選一個最難忘的,講給大家聽。
教師小結:玩具與游戲能讓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快樂、思考、創造和智慧,難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長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盡一生的內心折磨。
3、進入文本 與人對話
學過課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為和內心情感后,你想對哥哥或弟弟說些什么呢?說勸慰、鼓勵、理解、敬佩的話都可以。
老師范例:對兄長,我想說,你是那么嚴厲地自責,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的對話會從兄長的善良、嚴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純真、寬容,兄弟間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開,在與人物對話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結束語:
一出風箏事件,牽動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風箏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魯迅先生在這篇散文里不僅揭示了傳統觀念對兒童的毒害,也為我們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還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貴,愿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讓我們一起來背誦清朝高鼎的一首《風箏》的詩吧!
學生十分愉悅地、無限向往地齊背“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放紙鳶”,結束新課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9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課時安排 兩課時○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O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1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r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0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因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詩性的光輝,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動力。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溫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沖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可是,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遠不止于此。這篇散文中,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風箏為描述對象,借風箏抒懷、述志,風箏是情緒消長的線索,也是復雜思想感情的凝聚載體。詩篇以凝練的語言,熾烈的感情,表現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濃郁的詩情、詩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學情
《風箏》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剛進初中的十一二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在他們認為親情就是溫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持,是牽掛與思念。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矛盾與沖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且我班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親情。
3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學習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討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濃濃親情的體驗上;將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為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致,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加上農村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滿天的風箏>進行對比閱讀.這里我重點說明第二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由于他們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通過朗讀來感知文本;以圈畫重要詞句并賞析品讀來落實重點,理解主題;通過自主質疑、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同時借助于錄音機、圖片以及其它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及策略
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在陽春三月放飛風箏的情景,并配以教師一段聲情并茂的導入詞:
歲月的書簽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年齡雖早已離開了童年的范圍,但那些關于童年的零零碎碎,總會在空閑時候,或睡夢中,一幕幕重現腦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樂。風箏給單純的童年帶來了別樣的快樂,這快樂化成一段長久記憶銘刻于我們的腦海中,同時也銘刻于魯迅的心中……
好的導入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鑼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與文本對話 落實重難點
輕松的心情利于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而朗讀全文,既積累了詞語,又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讓四名學生美美的來讀課文,利用古箏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邊聽邊思考:1全文回憶了一件什么事?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思考題:
1.哪些地方體現了小兄弟對做風箏的癡迷?學生通過朗讀、勾畫找出相應詞句,從而將課文的學習落實到語言層面。
2.“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哪件事?具體是怎樣的?
這一段“精神的虐殺”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個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蠻橫。小兄弟的驚惶與瑟縮,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因而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讓他們在課堂上即興表演這一情節,把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搭建一個鍛煉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解放其思想和個性,改變以接受為主的單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同時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到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鐵不成鋼的手足親情.從而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3.我當時為何要這樣?現在想來是怎樣的心情?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與悲哀”?
對這一教學難點在學生閱讀全文,劃找相應詞句后,組織學生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進行賞析和朗讀,然后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這說明了什么?
(三)與作者對話 感悟主旨
讀了本文之后讓學生談談:“此時如果魯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點什么?”學生可能會說:你有錯就改,嚴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可能會說其實你對小弟非常關心愛護,非常希望他能專心讀書;也可能會說不要再責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錯,而是社會造成的等等。通過想象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他們對主題的理解。
最后教師加以總結:《風箏》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敘寫了一段人間真情,它似一曲溫馨的歌謠,讓我們沉浸于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中。最后,在學生欣賞山東濰坊風箏節的喜悅氛圍中結束全文。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我的板書是一只展翅飛翔狀的風箏,風箏上壓著鮮紅的“精神虐殺”,一邊是“我”不許弟弟放風箏,一邊是弟弟的癡迷風箏,這承載著童年夢幻的風箏展現了濃濃的親情,而且板書簡潔明了,形象地體現了全文的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1
教學目標:
1.多種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頭喪氣、千呼萬喚等詞語。
2.以“幸福鳥”統領全文,圍繞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風箏的過程中小伙伴的心情變化。
教學重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意會法體會“憧憬”,想象法品讀感悟動詞的生動用法。
一、謎語導入,體會詞語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條謎語?(出示謎語)誰來讀一讀。
生讀謎語。
師:誰愿意猜一猜?(風箏)
師: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猜出來是風箏的呢?(生匯報,師貼風箏圖)
2.師:詞語的用處可真大呀!今天就讓我們徜徉在語文的殿堂,感受詞語的魅力。(板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查字典,問問老師和同學。
2.讀詞語
(1)學生領讀。
(2)同桌互相讀。一邊讀,一邊想詞語的意思。
(3)做游戲:猜詞語。
3.同學們對詞語理解得這么好,老師猜課文一定讀得也很棒。下面我們來開火車讀課文。我們得找幾位同學來讀呢?(8位)其他同學想:課文里主要講了什么事?
(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三、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第2段)請大家輕聲讀課文,想想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過程中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把你體會到的關于心情的句子畫下來。
2.誰來說一說文中的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請大家看“精心”這個詞,想一想“精心做著”是怎樣做的?(認真、專心)
(2)同學們,你們在什么時候也精心地設計著一樣東西,或是精心地做著一件事情呢?
(3)誰來有感情地讀讀“精心”所在的句子。
(4)請你在文章的空白處精心地寫好這個詞。(師在黑板寫)
師:剛才我們精心地寫好了這個詞,文中的我們精心地制作了一個蝴蝶樣的風箏,看到小伙伴們這么投入的做風箏,老師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風箏,可以嗎?
屏幕: 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樣的風箏,希望它(飛得高高的,飛上藍天,與小鳥歡唱,與白云嬉戲。)
師:假如讓你做一只風箏,你想做一只什么樣的風箏?怎樣做?
屏幕:我做一只樣的風箏,希望它( )。
3.同學們說的太好了。你們說到的這些夢想就是小伙伴們心中的憧憬,(板書“憧憬”)我們把這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叫做聯想法,你還能用其他方法來理解憧憬這個詞嗎?(生匯報)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時光更是五彩繽紛的,請同學們帶著你的夢想讀這個詞,帶著你的向往讀這個詞,帶著你的憧憬讀這個詞,帶著你所有的向往美美的朗讀這句話。
引讀: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們—接讀
師:不是什么都不像嗎?怎么又被稱做“幸福鳥”呢?(生匯報)
師:因為在小伙伴們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快樂的心情,對于每個人來說,這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都是最幸福的事。讓我們帶著這樣一份憧憬與甜蜜一起來讀這一段。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好, 就讓我們帶著美好的憧憬與無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師生對讀)
2.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紅顏色的詞語,你發現了什么?(動詞)
3.誰能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詞語,為什么?(學生說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如果你能夠運用得準確恰當,就可以使文章的情節更加地生動形象。
4.讓我們第二次去放飛我們的幸福鳥吧。同學們可以做動作。
5.是啊,風箏帶著我們的憧憬,越飛越高,高過了飛鳥,高過了白云,飛向了藍天。小鳥見了,高興地對“幸福鳥”說——(學生說),白云笑著和“幸福鳥”打招呼——(學生說),看到那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內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板書:快活)
6.文中的那群放風箏的孩子也像我們一樣快樂,你能讀讀文中最能體現快樂的句子嗎?(風箏越……..)
7.請同學們帶著伙伴們的這份快樂再一次去放飛幸福鳥。(一邊讀,一邊補充詞語)。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過渡:風箏把我們的名字帶上了藍天,把我們的憧憬帶進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出示課件)“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飛快地飛走了。風箏不見了。”是啊,風箏倏地不見了,此時此刻,小伙伴們的心情怎么樣呢?(板書:傷心)輕聲讀讀4-8自然段,把你體會到心情的句子讀一讀。
2.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伙伴們很著急,很傷心呢?(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意思)
3.老師再教給大家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們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了。(吃驚的臉都變色了)理解字義也是學習詞語的一中好方法。你能試著用理解字義的方法來學習“千呼萬喚”這個詞語嗎?像這樣的詞語,你還會說嗎?
4.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孩子們希望風箏能快回來的情感。你還從哪句話中體會到小伙伴們的心情?
出示: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5.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怎樣的風箏?(出示)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代表-----的風箏。(希望`幸福`理想`快樂`憧憬的)
6.我們四處尋找這只寄托了我們幸福與希望的風箏,卻不見它的蹤影,只好垂頭喪氣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況下,你才會垂頭喪氣?
7.這只讓我們牽腸掛肚,寄托了我們這么幸福的情感的風箏,能找到嗎?(能)
就在我們垂頭喪氣的時候,一抬頭,看見了————(學生說“水磨坊”)
四、拓展延伸
同學們,能告訴老師,我們尋找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什么呢?
五、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我們在尋找幸福與快樂,我們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2. 師生齊讀最后一段
3. 風箏是我們童年的憧憬,風箏是我們童年的快樂,讓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一顆美好的心,一顆憧憬的心,在風箏上放飛我們的希望和理想。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2
東莞市厚街鎮湖景中學 范遠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發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2、閱讀與學法指導:質疑法與討論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思想教育:感悟親情,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2、 難點:文章深層的情感體驗與思想教育。
課前準備
課室學生四人一小組擺設,以便討論問題,教師打印好“思考”與“討論”的問題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 回顧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風箏》這一課。內容,從中我們了解了兒童時候魯迅先生與他小兄弟之間的親情,但從現在看來,魯迅先生卻是一看到風箏,就想起兒時對小兄弟放風箏和做風箏的態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來幾十年過去了,魯迅先生的心情有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意義。
(板書:風箏)
二、問題探究
1、 教師指導朗讀。
(強調聲音、語調、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讀為本,理解內容)
師: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下面我們來齊讀課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讀時的語速和情感。
(學生閱讀時教師細聽,檢查學生的朗讀水平)
2、 教師引導問題探究。
師(齊讀完后):剛才同學們朗讀得非常好,說明大家在家還是非常認真地閱讀了課文的。
師:課文前面部分講到了魯迅先生出于“好意”,“關愛”小兄弟,不允許他放風箏,還把他做的風箏毀掉,后來他是怎樣認識到錯誤的呢?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5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
(指名朗讀,學生思考)
師:這位同學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那大家聽完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你找到問題的答案了嗎?(學生思考,擁躍舉手回答)
生:他是看到一本書之后,知道自己錯了的。
師:有沒同學補充,回答完整一點?
生:他是偶爾看到外國一本關于講述兒童的書,明白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所以他認識到了自己兒童時對小兄弟的行為的錯誤的。
師:大家說對不對?
生:對!(齊聲)
師:對了,中年后的魯迅先生是看到外國一本關于講述兒童的書,才明白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個正確的觀念的。那么,他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文中講到了他受到了懲罰,那他受到了什么懲罰?
(學生思考,教師邊板書: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師:從哪句話里可以看出來?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變得鉛塊,很重很重地墮著”。
師:對了,魯迅先生明理之后,開始自責,而心情也便變得更加沉重起來。(邊講邊板書:沉重)這一段大家還有不理解的地方中嗎?
生:魯迅先生看到外國一本講述關于兒童的書,為什么說“不幸”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魯迅先生后來知道兒時犯了錯誤應該慶幸才是,為什么會覺得不幸呢?思考一下。(學生積極思考)
生:因為他認識到兒童時對小兄弟犯的錯誤,是對他一種精神上的虐殺,在今天看來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幸的。
師:好,還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可能魯迅先生認為自己兒童時,受到的封建思想、觀念的影響,是非常不幸的。
師:這兩個同學的回答都非常好。對兄弟精神上的虐殺、對封建觀念、封建思想的批判這對魯迅來說都是非常不幸的。既然,魯迅先生知道自己錯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生:想辦法向他的小兄弟說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認錯,并想辦法彌補。
師:對了。幾十年過去了,可是魯迅先生還是念念不忘,想辦法安撫小兄弟曾經受傷的心靈。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生:知錯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間的感情。
師:不錯,這兩位同學答得很好。魯迅先生嚴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認錯誤,對兄弟間的親情非常看重。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可貴精神之處。在我們的同學當中,也有很多同學就有他這種精神。(教師邊講邊板書:嚴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認錯誤,珍惜感情)
師:幾十年過去了,他想用什么辦法來補救呢?行得通嗎?
生:魯迅先生想過用兩種方法彌補:他先想送風箏給小兄弟,陪他一起放風箏,但又覺得他們都已是中年了,所以,又想跟小兄弟講明這件事,希望得到他的原諒。
師:對了!既然他想了兩種嘗試想彌補以前的過失,請求小兄弟的原諒,但小兄弟的態度又如何呢?大家想一想。看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出表示小兄弟的態度的話。
(學生快速閱讀尋找答案。教師板書:明事)
生:小兄弟的態度是這樣的:“有過這樣的事嗎?”
師:前面魯迅先生最希望聽到的是什么話?
生:(齊聲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師:好!聽到的與希望的完全不同,那么,按道理小兄弟既然記得了,心理應該是輕松起來才對的,可是,魯迅先生的心情是不是變得輕松起來了呢?
生:(齊聲回答)不是。
師:那心情是怎樣的?
生:(齊聲回答)沉重下去。
師:沒錯,心情還是那么的沉重。(邊板書:沉重)你們想想:他聽到小兄弟的話,為什么會沉重?你如何理解“有過這樣的事嗎?……”這句話?
(學生思考,各抒已見)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記了。
生:小兄弟并沒有忘記,因為他不想把舊事重提,不想傷害兄弟間的感情。
生:小兄弟可能是忘了,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他們生活在封建黑暗里,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保守,覺得聽從父母、兄長話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從來沒把這樣的事當成是不開心的事。
師:嗯,這幾個同學回答都非常好,說明大家都有認真思考,能把自己的意見講出來,學習就要善于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討論研究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家先仔細閱讀,小組討論投影片上的思考1,呆會看哪個小組回答得最好。(打開投影機,顯示問題1、課文最后語句應該如何理解?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
(學生閱讀后熱烈地討論“思考1”)
(請學生自愿讀“思考1”)
師:剛才大家都非常認真地思考,下面我們來看看哪個組表現得最好,先看第一個問。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因為作者也不知道小兄弟究竟有沒有原諒自己,所以他覺得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生:因為作者不曾忘記自己兒童時對小兄弟精神虐殺,而這種悲哀是一直讓作者心情沉重著,所以說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生:作者原來想到小兄弟會原諒自己的,但小兄弟的回答卻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所以說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還有一些類似的回答)
師:好,幾個小組回答都很好。都有自己的見解,最主要的這無可把握的悲哀是由于作者對小兄弟的反應是原來意想不到的。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問。
生:因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這傷心的事。
生:因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寧愿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作者不敢面對現實,想逃避它。
……
師:沒錯,作者看到春天就會想起風箏,想起兒時對小兄弟的精神上的虐殺,心情就會很沉重,所以他想擺脫這種沉重的心情,忘掉這個悲哀。下面我們來看下一道討論。(投影討論2:文章結尾說:“四周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的冷氣”,這里的“嚴冬”、“寒威”和“冷氣”指的是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
師:停下來,我們來看看你是如何理解這“嚴冬”、“寒威”和“冷氣”的。
生:“嚴冬”可能指的是封建制度或封建觀念等。也可能指的是社會的黑暗和恐怖。“寒威”和“冷氣”是指作者因此而產生的沉重、悲哀的心情。
生:我覺得“嚴冬”除了講當時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還象征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寒威”和“冷氣”就是指作者當時的沉重的心情。
生:“嚴冬”還可能指當時中國社會的形勢還處于黑暗中。
……
師: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這:“嚴冬”除了講當時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嚴冬”還可能指封建制度和封建觀念等,還象征著當時社會的黑暗。“寒威”和“冷氣”就是指作者當時的沉重的心情。也是對當時封建制度、封建觀念和社會的黑暗的批判。(板書:對當時封建制度、封建觀念和社會的黑暗的批判。)
四、拓展體驗
師:課文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來討論一下,看屏幕(投影:大家你如何看待文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尤其是你們這個年齡,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呢?
(學生討論,都舉手想表明自己的觀點)
生:我認為這句話不是很正確,現在許多廠商為了獲得很好的利潤,做一些有害的玩具或游戲,比如說打游戲機,很多同學整天打,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影響了學習,打久了還會對眼睛有害。
生:我也覺得有些不對的地方,我們也有很多同學打游戲機,整天玩而荒廢了學業。
生:我覺得有對的,也有不對的,現在生活中,有很多游戲、玩具有的有益于開發智力的,如數字游戲,拼圖游戲等等。
生:我同意剛才同學的觀點,比如上體育課時,老師給我們安排的游戲,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反應能力,鍛煉體能等。
……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得很有水平,我們是中學生了,對一些物品應該也有自己的看法,有是非的分辨能力。對待玩具和游戲,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它們才是最主要的,好的我們支持,不好的我們就應該抵制它。
(下課鈴響)
師:好啦,這個問題大家課下還可以繼續討論一下,作業 是課后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下課……
五、板書設計 :
21、風箏 魯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嚴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認錯誤,珍惜感情
對當時封建制度、封建觀念和社會的黑暗的批判。
六、教學說明
本課教學重在內容的理解、問題的探究上,所以整個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的問題比較多一點。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必須連貫、緊扣文章的內容,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與課文的內容聯系起來,教師的“導”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學生才能追隨教師,積極、主動地思考,才會沉浸在整個教學當中去。
獲獎情況:東莞市教學論文(教學設計)三等獎。
作者郵箱: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3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后,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么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系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于主動,學生過于被動。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4
四川省雙流縣棠湖中學:劉勇 黃明麗
學習目標:
㈠、知識和能力目標
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進行探究性學習,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㈡、過程和方法目標
充分利用CAI輔助教學。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難點及策略:調動學生情感,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資源與教具:CAI輔助教學,準備魯迅的相關文學作品。
教學過程 :
一、精彩瞬間、情節回顧
情境導入 :昨天我們初步疏通了《風箏》這篇散文詩的思路,今天,我們將繼續深入地學習和探討,走進魯迅,走進那個時代。首先,請看精彩瞬間回眸。 (CAI畫面展示)
二、表演導入 、提綱挈領
1、好的文學作品能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啟發人思索,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本文亦如此,簡煉傳神的語言將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懺悔的種子?下面三位同學分別飾演敘述者、“我”、小弟。
2、(CAI問題展示)
1、風箏被毀壞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當年是什么心情?現在是什么心情?
3、師明確后板書:
板書: 蠻橫無理 悲傷絕望
4、“我”為什么能理直氣壯地來這樣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討論:封建的長幼尊卑觀念,以前長輩是這樣教育我的,我同樣以這種方式來教育弟弟,并不以為自己錯了,這真可謂是一種清醒的糊涂。看似關愛,實則是殘酷的剝奪,是一種精神虐殺。多年后,回憶起來,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后悔和自責。
5、指導朗讀。生齊讀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導入 :“我”是否能夠一直以這樣的勝利心態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讓我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這一環節的自主性學習中,我們提到最多的問題是什么?(CAI問題展示事先搜集的問題)
1、 為什么說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
2、 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兩個大組討論,每一個學生充分發言。再抽生回答。
3、師:自己一向認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一接觸科學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了良心的譴責,并不以年代久遠而寬恕自己。
板書:反省剖析
4、小時候,我對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時,他卻已經忘卻,我的過失無法彌補,無從彌補,在當年,這是一種愛,但現在想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但當年虐殺者和被虐殺者都被愚昧的觀念支配,彼此都不認為有什么錯。虐殺者橫行無忌,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
板書:全然忘卻 麻木不悟
5、小結:這是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體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聰明的孩子,你看,別人做的是蟹風箏、蜈蚣風箏,他卻能做蝴蝶風箏,多美的蝴蝶風箏,可是卻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這只蝴蝶風箏最終還是未能如愿以償地飛翔于藍天上,這正是當時兒童的悲哀,正因為這層層思想的阻礙,這只風箏才難釋重負,不能展翅飛翔。
師完善板書,成展翅飛翔的蝴蝶狀。
四、深情朗讀、感悟全文
CAI配樂,學生分小組朗讀。
五、出示書籍、延伸課外
中篇小說《阿Q正傳》;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說集《吶喊》 散文詩集《野草》
小說集《吶喊》14篇,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作為代表作,深刻地勾畫了一個貧苦農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茍且偷生,內心麻木不仁,用幻想來戰勝困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憶性的散文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與壓抑,那時候,老師只讓學生終日讀書、習字、對課,連發問也不允許,讓他非常懷念百草園。這怎么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呢?
還有雜文、文學批評等體裁。
我們知道,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就是因為當時有感于中國民眾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態。魯迅決心尋求救國真理,喚醒民眾。他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文學斗士,小說集《彷徨》題詩中寫道: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這正是他在那個時期作為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實寫照。我們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觸魯迅,多了解他那顆憂國憂民的至今還在不停跳動的火熱的心。
附:《風箏》教學后記
《風箏》是初中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魯迅的文章,又是一篇散文詩,由于時代和觀念等因素差異的影響,學習本文難點較多,特別是要指導學生從作者精巧的選材和高超的語言運用藝術上來領略其思想的深邃和內涵的深刻,以達到使學生深受感染的目的。
在備課時,我進行了認真思索,怎樣來引領學生登堂入室呢?其實方法有很多,我決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發揮板畫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作為研究和探討本文蘊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契入點之一。
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之功效。在實際教學中,隨著教學的深入,板書在不斷完善,小結時便將板書整理成展翅飛翔的蝴蝶狀,當板畫完成的一剎那,學生們唏噓贊嘆,情不自禁地沉浸于其中,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豁然開朗,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試想,白色粉筆勾畫的風箏呈現于黑板上,這大塊的黑底猶如當時的背景,無形之中給風箏造成了多大的壓力啊!風箏翅膀上的“蠻橫無理、悲傷絕望、反省剖析、全然忘卻”更似壓在風箏上的枷鎖,鮮紅的“麻木不悟”,色彩多么眩目,這承載著童年夢幻的風箏怎堪重負,怎能自由地展翅飛翔。這是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這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這是一個天真聰明的孩子,你看,別人做的是蟹風箏、蜈蚣風箏,他卻能做蝴蝶風箏,多美的蝴蝶風箏,對于一個如此摯愛著風箏的小孩來說,風箏就是他童年的夢想和追求啊,就這樣被扼殺了嗎?怎能不讓人思索,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怎能不讓人憤怒疾呼!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5
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風箏》寫的是小伙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一、這堂課中比較成功的構思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語文課堂,在備課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指導,不斷提高學生讀和說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樂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針對體現孩子們做風箏時的心情的那一段話“我們精心做著……寫在上面”進行引讀:1、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2、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3、因為風箏給我們的夢想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
這樣引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感受到做風箏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活的體驗,這樣的引讀很有必要。
不僅如此,我還注重挖掘文章的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例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地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在喊叫些什么呢?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來喊一喊?并出示那幅插圖讓孩子們去自由的想象,更有趣的是,讓全班的孩子都站起來,在老師的調動下,一起去快樂的喊一喊,孩子們顯然感到非常興奮,表現的欲望大增。
課文最后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里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達到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寫,練習變得有梯度,為以后的作文作鋪墊。
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托文本,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并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
《風箏》的輕與重
——我的備課敘事(下)
讀書,要博采眾長,教學,同樣也需要博采眾長,把適合自己的新思路靈活運用,雖有些東施效顰的嫌疑,最起碼,比閉門造車或者不學無術要好得多。
最欣賞王菘舟老師教學中擲地有聲的引讀方式,在語文課堂上有著推波助瀾的良好效果,連聽課者也恨不能參與其中,讀個痛快。他的很多課堂實錄都被我下載收藏,只要有時間,我總潛心去欣賞。那種感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語文課堂,而眼前,一位詩人般的引領者,帶著我漫步在詩意的天堂。每每讀罷,深深地被他的學識,他的睿智,他的大氣所折服,令我意猶未盡,不能不驚嘆:王菘舟,詩意課堂的代言人,真的是無人能及。
說實話,我也偏愛詩意,尤其是語文教學中體現詩意的風格。不論平時的教學,還是公開課,我都不失時機地運用引讀這一朗讀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引讀不能濫用,要針對文本教材,適可而止,多用顯得華而不實。
基于這篇課文的整體脈絡“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過,來體會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我思索著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去促進學生的理解,萬變不離其宗,最后達到感悟童真童趣的學情。于是,我想象的空間里呈現出《風箏》的教學情境和細節。
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我挖掘到引讀的亮點,就是課文中描寫孩子們做風箏的語句“我們精心做著……把我們的名字也寫在上面”。對于這個部分的處理,我初定緊抓 “精心”一詞,運用換詞和想象的方法,感悟孩子們做風箏時快活的心情。在感悟的同時,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后,隨即引讀:1、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2、因為風箏給我們的夢想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3、因為風箏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最大的快樂,所以我們……引讀的語言強調了作者賈平凹那童年的快樂之情。
而體驗放風箏的快活,我作了以下試想:放風箏時的快活讓學生自己暢快的呼喊吧,發揮想象力,當看到風箏翩翩飛舞在藍天之上,他們會快活地喊叫什么?如果一個孩子的力量不夠,就讓我和他們一起站起來,帶著美美的感覺,自由地、快活地喊一喊吧!
找風箏的這一環節體現了孩子們的心情變化,那難懂的成語,像“垂頭喪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吧!如果把成語的復雜理解,改變為動作表演,應該很直觀的參透其中的意思,與此同時,也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課文最后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這是文本中的一段空白,很難得的練筆內容,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里我處理的方式是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達到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鋪墊。
終于,心中的備課思路逐漸清晰明朗,我早已按捺不住,也有些擔心年齡尚小的孩子們,唯恐難以接受我的理念。
周二的第一節語文課,我和我的孩子們開始了一次快樂的童年之旅。課堂上,有歡聲笑語,有瑯瑯書聲,有小勇士表情展示,更有我和孩子們的盡情呼喚。精致的課件中,我們的風箏,連同作者的風箏,飄在了語文的課堂上,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示范課早已結束,那份心頭的重擔卸下了許多,似乎應該輕松。風箏的份量是輕盈的,隨風而飄,自由不受羈絆。可是,經歷了這樣一次備課的蛻變,詩意語文的彼岸,籠罩在山水之間,忽明忽暗,而我即將撐一支尋夢的小舟,漸行漸遠……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6
一、說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文章主干。
教學難點 :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么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于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復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說程序:
在教學過程 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多角度理解課文:
1、為什么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幕后來作者稱之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么論文,這種改變說明了什么?
4、“我”對于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么?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三)學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說明。
(五)總結:《風箏》不僅是展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作業 :課后探討
1、請談談你對兒童教育的一點看法。
2、在人際關系中,你會怎樣處理親人、朋友之間的誤解和沖突?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