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3篇)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1.注音。拔前篙( ) 磕( )朦朧( ) 歌吹( )2.解釋。①彌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宛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簡要的語言概括上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有哪幾句寫航船速度之快?請寫在下面橫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一句在表達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6.這幾段文字重點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畫面,請給這幅畫起個名稱《________》。7.第一段畫橫線的句子“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應怎樣改才更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這幾段從多個感覺角度來進行描繪,請各用一個恰當的詞來概括,如:嗅覺清香。視覺________,聽覺________,觸覺________。9.請談談你讀了這幾段文字的體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盞油燈生日這一天,我又點燃了這盞燈,一盞極普通又極不普通的小油燈。一個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蓋上加放著一塊乾隆年間的長錢,一根雞腸線從錢眼中穿過,在通往錢眼處的腸線上包了一塊用空的牙膏皮,粗細與線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燈就可以點燃了。隨著搖曳的燈光,我的思緒又回到了令人魂牽夢縈的往事之中。30年前,5歲的我隨當教師的母親住在山區一個小學校里。這里山清水秀,但很貧瘠,沒有電燈,家家戶戶都用自制的洋油燈。晚自習的時候,學生們便點燃起一盞盞大小不一的油燈,暗淡的光環輝映出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幾十盞匯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尚不諳世,我便開始學著做油燈,但總也做不好,還弄得滿手油墨污垢。鐘情和好奇驅使我悄悄拿了臨窗口坐著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燈,倒掉瓶里幾近枯竭的油,用一塊塑料布包好,藏在貼身的背心里。夜深了,媽媽批改完作業,在昏暗的油燈下做油燈。我問媽媽,是給三兒做的嗎?媽媽說,你還小,我是給班上的女學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燈不知被哪個淘氣鬼拿去了,哭得好傷心。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盞不屬于我的油燈。當媽媽看見我用滲著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盞油燈時,一向慈祥的臉上顯露出一絲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隨即高高舉起。但手并沒有落下來,她可能已從我滑落的淚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清晨,媽媽叫醒我,送給我這盞屬于我的小油燈,并囑咐我后來才漸漸明白的幾句話。媽媽說,有了燈,就沒有了黑暗,沒有了恐懼;有了燈,就不會走錯道兒,干錯事兒。17歲那年我投筆從戎到塞外,臨行前我帶著親人的囑托,油燈伴我上路,伴我遠行。在那風沙肆虐的北疆,油燈與我相廝守,為我驅散寒冷,消除寂寞,打發無聊。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煙彌漫的老山前線。貓耳洞里油燈驟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螞蟥便倉皇逃離。油燈為我驅走死亡的陰影,伴我凱旋。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感覺到油燈已經溶進了我的生命。我曾涉足祖國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戀,更不曾沉迷,我丟不下那盞與我朝夕相處,生死相依的小油燈。我愿用軀體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燒,直到生命的盡頭。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搖曳( ) 貧瘠( ) 諳( )世 肆虐( )2.解釋。①諳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投筆從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第一段說他這盞燈“極普通”又“極不普通”。(1)說這盞燈“極普通”是因為(不超過15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說這盞燈“極不普通”是因為(不超過20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4段畫線部分是對教室里油燈的描寫,其作用是(不超過18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令我陌生的表情”,為什么不直接說,而要這樣說?(不超過15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油燈已經溶進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過15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對文章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三項是( )( )( )a.開頭寫“生日”這天晚上點燃這盞小油燈,是為了與“媽媽送的”及“油燈已溶進我的生命”相照應。b.本文的主旨是歌頌油燈的光明正大、勇敢無畏的優秀品質。c.本文是一篇記敘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d.本文也可以說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燈成了我的象征。e.媽媽送我小油燈時囑咐我的話,是教育我要保存好這盞燈,記住這次教訓,好好做人。f.“我不曾留戀,更不曾沉迷”,反襯了小油燈在我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作用。8.第11節“那個時候”指什么時候?用文中的話加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最后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一)1.bá kē méng lóng chuī 2.①彌散:擴散、布滿。②宛轉:同“婉轉”,抑揚動聽。 3.去趙莊看社戲時“我”的所聞所見所感。 4.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5.表現了“我”想看到戲的急切心情。 6.月夜航船 7.船頭夾著潺潺的激水的聲音。 8.朦朧 悠揚 柔和 9.略(二)1.yè jí nüè 2.①熟悉世界。②指參軍。 3.(1)它是用墨水瓶、銅錢、牙膏皮制成的。(2)它來歷不凡,經歷不凡,已溶進了我的生命。(簡析:“普通”是外形,“不普通”指的是經歷。) 4.突出小油燈的可愛,為我做燈、拿燈做鋪墊。(簡析:正是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燈,促使“我”“開始學著左右燈”。) 5.更好地表現慈祥。 6.油燈體現的優秀品質已經成為我的性格。(簡析:“溶進了我的生命”是說我的性格就像油燈一樣了。) 7.答案:a、c、e。(簡析:b項,不能說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頌油燈精神;d項,本文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而是記敘自己成長經歷的敘事類文字;f項,不是“反襯”。) 8.那個時候是指“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煙彌漫的老山前線。貓耳洞里油燈驟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螞蟥便倉皇逃離。油燈為我驅走死亡的陰影,伴我凱旋。” 9.排比,作用是突出我對小油燈依戀感情,為它燃燒到生命的盡頭。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3、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4、學生聯系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后寫小作文。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并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2、學生復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3、布置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2、看戲次日的情形。 1、復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么不同;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義。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單位:無錫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 作者:顧益民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 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3、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4、學生聯系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后寫小作文。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并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2、學生復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3、布置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2、看戲次日的情形。 1、復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么不同;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義。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單位:無錫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 作者:顧益民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所表現的童趣,理解兒童之間的純真的情誼。
2、體會課文中各種描寫方法,理解這些描寫的作用。
3、讀寫結合,進行描寫性作文訓練,提高描寫能力。
教學思路: 本文篇幅比較長,內涵豐富,尤其文章開頭對“社戲”只字未提,初一學生學習起來可能產生困惑。因而如果按記敘的先后順序組織教學,學生理解有較大的障礙,倒不如,把文章的結尾作為“突破口”,順“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是美好的,我們在童年經歷的件件有趣的事情,聽到的各個奇妙的通話,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謠,直至今天我們都還記憶猶新,都還懷有種種快樂與欣喜。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社戲》一文,看看作者對于這段往事是否懷有與我們一樣的情感體驗。
二、新課學習
1.自讀課文,感知課文
思考作者對這段往事的總的評價是什么?
全文最后一段
2.梳理情節,理清脈絡
(1)思考: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認識體會?真的這戲就很好看嗎?豆就很好吃嗎?找出文中描寫看社戲的段落,看看這戲是不是很好看。 (在梳理情節脈絡的基礎上知道理由)
(2)梳理全文情節脈絡:
平橋樂土(1——3) 盼望社戲(4——9) 月下行船(10—16) 船頭看戲(17—21段) 午夜歸航(22—30段) 偷豆余波(31——39)
(3)通過討論明白:
戲:17段 白天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一個也沒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來踱去”唱,后來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黃布衣跳老虎”的戲劇也沒有看得見。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個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而已!于是,雙喜他們“喃喃地罵”。“我”也“忍耐地等”。終于大家熬不住了,當雙喜提議回家時,“大家立刻贊成”這些都表明“社戲”是乏味的。
豆: 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來的),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為證。況且,孩子們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帶有泥土氣,缺少調味品的豆,很難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3.精讀課文,深入研討
豆是很普通的豆,戲也很乏味,為什么“我”覺得那樣“好”?
首先緣于我當時有一種失而復得的心理,二是因為那里景美(自然美),最關鍵的是人美(人性美)。
(1)緣于我當時的獨特的心理——看社戲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傷心之后得以實現的愿望。
a.作者是怎樣描寫“我”看戲前的心理的?
課文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樣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
進而“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寫進了我的失落與傷心,小伙伴們高興地講戲,卻“只要我不開口”,同時從不同的角度渲染:母親的為難,外祖母的察覺都突出了我當時的傷心之情。
b.正是這樣,當所有的難題解決了以后,我能夠去看戲了,我是怎樣的心情?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愉悅、喜悅之情。
(2)景美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A.平橋是樂土:
a.平橋是樂土嗎?
課文寫樂土平橋村,用這樣一句話:(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第一,寫清它的地理位置:離海臨河,極偏僻;第二村子小,住戶不滿三十家;第四,人民的生活情況: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說明多是勞動人民。
b.從這些來看,平橋算不上樂土可作者卻認為是樂土,原因何在?
受到優待,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這種枯燥乏味的東西,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人際關系,還有諸多樂事:掘蚯蚓釣蝦、一同去放牛(放牛被欺負)
B.江南水鄉獨具魅力:月下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等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的特色。
a.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橫笛,宛轉,悠揚)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表現了自己陶醉于這樣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學習這部分時還可注意以下內容:
*“朦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暈染之意,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運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興奮喜悅的心情。
c.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
d.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e.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么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欣賞:“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語句是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社戲舞臺的描擬,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江南水鄉水霧彌漫,舞臺燦爛斑斕的美麗景象,仍然表現了作者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體會“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一句,作者寫得帶有童話色彩,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高興喜悅的心情。
f.結論:那朦朧的月色,起伏的連山,無邊的豆麥,悠揚的笛聲,仙境般的戲臺無不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雙喜、阿發、六一公公為代表
A.雙喜:聰明能干,考慮問題周到,辦事果斷,很有組織能力和號召力,是個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無船問題解決的是雙喜(租不到船就借船) ②解除大人疑慮的是雙喜。(打包票,三條理由十分充足) ③出發時,站在船頭,水性,劃船技術最熟練。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講究,說明有組織能力。 ⑤第一個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贊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緒。 ⑥告誡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發現,說明他比較細心。 ⑦與大家商量對策對付八公公。 ⑧巧用“請客”對付六一公公。
B.阿發:憨厚淳樸,待人真誠。 讓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羅漢豆。 (憨厚——“往來的摸了一回”“偷我們家的吧”)
六一公公:樸實善良,熱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勞動果實,對別人卻又那么慷大方。(嗔怪——詢問——送豆——夸獎)
C.結論:他們的辦事能力,勞動本領,真摯的感情令人敬佩。
由此可見: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比較探討,總結規律
A.《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呢?
明確:《社戲》的題目放在戲上,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了我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
B.我們懂得了主題和材料的關系,來思考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社戲》有相當大的篇幅寫戲外的生活瑣事,作者對這類生活瑣事取而不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
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經歷為題材,寫了百草園的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但有兩件有關魯迅讀書的事沒有寫上;一是當時一般學生到先生面前背書,希望別人大聲讀書,使先生聽不清楚自己的背書,因而胡混過去。魯迅書讀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他為了勉勵自己,從此不再遲到,在書桌上刻了個“早”字。這兩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請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確:《社戲》寫戲外的生活瑣事,實質是表現了“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贊頌勞動人民,正是出于表達主題的要求,所以對這類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魯迅沒有將在三味書屋的兩件事寫進文章,原因在于這篇文章主題表現對封建教育的不滿和反抗,與此無關或不合題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兩篇課文材料的取舍說明了: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統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達主題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題決定。
三、課外拓展
寫作訓練
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床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 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相信童年,也給你留下諸多美好的回憶: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魚,偷杏兒,爬樹捋榆錢兒,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過家家,跳房子,折紙船,養小兔子,跟小朋友爭吵打架,到外婆家闖禍,生病時媽媽給我百般呵護,與家人一同外出旅游,與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戲哪些給你帶來了樂趣?哪些給你帶來了不悅,甚至是憂傷?讓我們珍惜它,讓我們用童心稚筆串起這一粒粒珍珠吧。 具體要求: (1)請以“童年”為話題,自選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要有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寫;(3)確定主旨:表達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對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認識。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5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6
《社戲》
《社戲》一文寫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系。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關于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村里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筑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后的農閑季節,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了解內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一、字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攛掇 絮叨 怠慢 蘊藻 糾葛
鳧水 潺潺 漂渺 家眷 皎潔
2、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樂┍ ___( ) 哄┍ ___( )
┕ ___( ) ┕ ___( )
喝┍ ___( ) 殼┍ ___( )
┕ ___( ) ┕ ___( )
3、區分形似字
┍掇 ___( ) ┍憚 ___( )
┝綴 ___( ) ┝蟬 ___( )
┕輟 ___( ) ┕嬋 ___( )
┍翹 ___( ) ┍楫 ___( )
┕翅 ___( ) ┕輯 ___( )
二、詞
1、解釋下列詞語
樂土:快樂自由的地方。
攛掇:勸誘,這里是鼓動別人去做的意思。
怠慢:待客態度冷淡而考慮不周。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朦朧:月光不明。本文中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2、積累
舒展 怠慢 朦朧 絮叨 漂渺
討論課文內容:
1、課文題目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思考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本篇小說內容可分為三段。
2、課文寫樂土平橋村,樂土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課文是怎樣具體寫樂土的樂的?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的村子。
在偏僻的平橋村;“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來到自由天地歡樂地生活。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每天可以釣魚、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3、平橋村既然是樂土,“我”為什么會有不樂的時候?課文怎樣寫“我”的不樂?
因為“我”在平橋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去看戲,可是沒有船,不能看戲,所以“我”很不樂。
“我”的不樂,作者抓住心情急劇變化來寫。先是“盼”,接著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測:“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樣的猜測,把兒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龍活現地表現出來了。寫“我”的不樂,文章還從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氣惱”“絮叨”;母親既怕外祖母生氣,又怕“我”和別人同去會使外祖母擔心。
寫“我”的不樂,實際上是欲揚先抑,為烘托下文看戲之樂作了鋪墊。
4、去趙莊看戲,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狀物的?
嗅覺(清香、水氣)、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不好看。
一是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二是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 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7、本文用抒情詩的筆調,刻畫了一群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呢?
這一群農村少年都是可愛的。他們拔篙、點船、架櫓的動作熟練,搖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技巧高超,能干得令人羨慕。他們偷豆時的天真爛漫的內心世界,純真可愛。最叫人喜歡的是雙喜。他主意多,找不著船的關鍵時刻是他一句話令大家“大悟”。他機靈,是他發現了大人們的疑惑,來“寫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三條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們的信任。他知識豐富,鐵頭先生翻八十四個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啊,比誰懂的都多。他很會辦事,回來時船還未進平橋,他就先大聲喊著:“都回來了!”安慰橋上的人們。特別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談話。六一公公指責他時,他先大膽承認說:“是的”,表現了他的勇敢純真。又用“我們請客”的正當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機智。接著說:“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馬上轉守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說:“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四句話顯出了聰明智慧是別的孩子比不了的。阿發,桂生的樸實、厚道、純潔、無私,也很可愛。這些小朋友在整日背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我”的眼里,實在是一群少年英雄。
深入探求:
1、本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急切地想看戲而看戲時卻失望、厭煩。又如,對六一公公說豆好吃,可六一公公送來同樣的豆,吃了又說“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作者有意構成這些矛盾想說明什么?
統觀全文,作者有意用這些矛盾暗示我們,“我”不能忘懷的不是那夜的豆和戲,而是一起看戲、吃豆的一群農村少年,是他們美好的品格和真誠的友誼;還有那使人陶醉的夏天江南農村富有詩情畫意的夜景和古樸的民俗。
2、本文的結尾有什么特點?
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看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文的結尾。羅漢豆和社戲,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和好看,是記憶中“舊來的意味”,“蠱惑”人去“反顧”兒時的有趣的生活。這“舊來的意味”充滿了對農村的愛、對農民的愛。《社戲》一文的結尾不但暗示了全文的主題,而且也能勾起讀者的同感。誰都有童年,自來也都能哄騙一生的“舊時的意味”。因而也會追憶童年,尋出“真的,一直到現在”,“實在再沒有”那么“好”的美感來。
你有過和魯迅相類似的感情經歷嗎?讀完這篇文章,你越想自己有過的感受,就越會覺得《社戲》是真實的,美的。
學習本文語言:
1、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2、“大家跳下船”,這里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
因為要表現孩子們的高興和看戲的急切心情。
3、“雙喜拔前篙”,這里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
因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表示這個動作。再說這個“拔”字,充分反映了農民孩子駕船技藝的熟練。
測試
1、文中對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對這樣的描寫的作用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烘托出“我”看戲時興奮的心情。
B、點出“豆麥”,為下文“偷豆”埋下伏筆。
C、表現出“我”對江南農村自然景物的熱愛。
D、為描寫后面精彩的社戲作鋪墊。
2、下列紅色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鳧水fú 絮語xù
B、不憚dàn 潺潺chán
C、家眷quàn 脊背jǐ
D、皎潔jiǎo 糾葛gé
3、下列哪組詞語填在空白處最合適( )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_____下船,雙喜_____前篙,阿發______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艙尾。
A、跳 拔 拔
B、走 拿 拔
C、走 拔 拿
D、跳 拿 拿
4、“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尋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了作者對六一公公的豆的深深懷念之情。
B、表現了“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鄉村老人、孩子的熱愛。 這是“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少見后到的。
C、表現了“我”對日后所吃的豆和所看到的戲的深惡痛絕。
D、表達了“我”的看法“那夜的豆是最美味的食物,而那夜的戲是演得最好的戲。
5、作者以《社戲》為題目,對此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具體實在,點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時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戲的生活經歷為依據,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中心的。
D、許多讀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戲”,以此為題,具有吸引力。
參考答案
1、D
解析:本文雖以社戲為題,但社戲的內容和表演并不精彩。
2、C
解析:“眷”應讀“juàn”。
3、A
解析: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動作描寫方法的理解。
4、B
解析: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作者對鄉村的感受是快樂的。它們也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D
解析:D選項的分析不恰當。
中 考 解 析
1、用詞造句不恰當的是
A.和睦:老師的臉上總是帶著慈祥和睦的笑容。
B.詫異:聽了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大家都很詫異。
C.蹣跚:望著蹣跚遠去的父親,我的淚涌了出來。
D.肆虐: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今春風沙肆虐,再次引起人們對環保的重視。
【考點】:詞語的正確使用
【分析】:本題通過辨析造句正誤的形式考查詞語的含義及用法。其中用詞造句不恰當的是A項。“和睦”的意思是指相處融洽友愛,不爭吵,比如:家庭和睦,和睦相處。在句中用來形容“笑容”是錯誤的。根據句意可以改為“慈祥和藹的笑容”。
2、改革開放以來,報紙、雜志、電視及其他媒體上出現了大量新的詞語,例如“希望工程”、“炒魷魚”、“電子郵件”等,請你再舉兩個例子,寫在下面橫線上。
① ②
【考點】:對新詞語的接受能力
【分析】:貼近生活、觀察生活、反映生活是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試題的一大趨勢,所以同學們應關注社會,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有了生活積累,解答此類試題就會輕而易舉。
參考答案:①克隆 ②納米 ③網吧 ④下載 ⑤素質教育……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描繪得十分精妙逼真。
用在句中形容盧溝橋橋面柱頭上的石刻獅子雕刻得十分形象,如同真的一樣。
B.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蕭索:荒涼、冷落。
用在句中描寫了遠處的村莊呈現出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反映出農村經濟日益凋敝的狀況。
C.我歡悅,是因那時我已粗識文字,知道愛讀書,接觸了書,只覺得自己無知而空蕩的腦瓜日益充盈起來。
充盈:充滿。
用在句中寫出了“我”經過讀書之后,知識日漸增長的喜悅心情。
D.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繡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
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等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用在句中形象地描繪出了彩霞色彩斑斕,絢麗耀眼的特點。
【考點】:正確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答案為D項。D項對“金碧輝煌”的作用分析有誤,“燈光射在他們五顏六色的絲繡和頭飾上,激起一片金碧輝煌的彩霞”,“金碧輝煌”描繪的對象不是“彩霞”,而是“絲繡和頭飾”。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7
常州市清潭中學 于偉軍
第一課時
一、導語 :
有人說,城里不如農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農村的孩子會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農村孩子的能力強,大家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大家談談你的看法。
二、調查情況。
統計支持這個觀點和反對這個觀點的學生人數。看來 大家意見不是一致,那么下面就請你們各自就自己的觀點來談談你們的見解和理由。咱們開展一個小辯論。正方:城里不如農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農村的孩子會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農村孩子的能力強。反方:城里比農村好玩,城里的孩子比農村的孩子會玩,城里孩子的能力比農村孩子的能力強。要求:在闡述理由時要談出你城里或鄉下的趣事。
三、學生辯論,談趣事。
四、教師導入 。
關于這個話題我們姑且先放到一邊,今天我們先一起來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我們來學習魯迅的一篇小說《社戲》,回過頭大家再來發表你們的見解。請大家自讀課文,遇到字詞問題查工具書或與同學合作解決,思考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根據事件的發展進程本文可分為哪幾部分?
五、教師檢測學生自讀情況。
請學生讀下列字音,不準的由學生糾正。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 gé
六、導入 。
請學生思考討論“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根據事件的發展進程本文可分為哪幾部分?”
七、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八、教師明確。
A、到趙莊去看社戲 B、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
九、導入 。
大家通過剛才的自讀感覺這篇文章所寫的農村生活有趣嗎?你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那么就文中的內容你比較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十、學生討論交流。
十一、 教師小結。
大家談到了平橋村的生活樂趣,看戲中的樂趣,以及看戲歸途中“偷”吃羅漢豆的趣事,平橋村生活是豐富多彩,快樂無窮的,它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些都令大家十分感興趣,那么對平橋村的人大家是怎樣看的,這就是今天給大家留的思考題。大家課后思考對文中人物你喜歡哪一位為什么?并查找資料來補充這節課大家辯論的話題。
第二課時
一、導語 。
上節課我們從“事”的角度領略了平橋村的生活樂趣,其實平橋村的人也給我們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這節課大家就來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看平橋村的人的。
二、導入 。
請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昨天課后的思考,然后我們小組內推薦出代表我們全班來交流。
三、學生討論交流。
四、老師參與并適時給予點評。
雙喜:
聰明能干、 熱情爽直、 聰明能干、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小領袖、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阿發:
熱情好客、 淳樸無私 、 憨厚無私、善良、天真、活潑
六一公公:
善良純樸、 寬厚、好客、豪爽風趣
桂生:機靈 、勤快
五、導入 。
大家在談喜歡的人物時都抓住了人物的特點,使老師也感覺他們是那么的讓人喜愛,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為人。平橋村的事和人都叫我們喜歡,那么現在老師要調查一下,對我們上節課所爭論的話題現在大家的立場是否有變化?支持正方的觀點的舉手,支持反方的呢?好,意見還是不能統一,那好現在我們對農村的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大家也都回去找了支撐自己觀點的資料,我們下面就接著上節課再來辯一辯好不好?
六、學生辯論。
七、老師小結。
其實,無論是農村生活還是城市生活都有其迷人的一面,城里孩子和農村孩子也都有各自的長處和可愛的一面,我們看問題要全面,要辨證的看,要善于發現對方的長處和優點,更要樂于接受對方的長處和優點,這樣我們才會不斷進步,大家通過辯論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將會得到提高和發展。
八、布置作業 :
請你就文中的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表情達意的作用自己去發現和分析。背誦課后規定語段。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8
教學目標 :
一 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二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 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四 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本課教學重點應放在敘事的詳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點只要稍作了解。
二 本文開頭和結尾是學習的難點,二者對表達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與看“社戲”這一主要情節有何關系。
三 本文篇幅較長,可以用講讀研討之法突出重點,再加進課堂練習,深化鞏固,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文章《社戲》。(板書并解釋課題)《社戲》:“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社戲》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
二 預習課文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見預習提示)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根據課后練習一所提示的內容,快讀課文。再按課文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順序。
明確:課文敘述順序是:G、F、C、B、A、D、E
3.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課題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提問: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提示:
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本篇小說內容可分為三段。
三 研習課文
著重理解前后兩部分與中心情節的關系。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節里可以找到:“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討論歸納: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來到自由天地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
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了重要的鋪墊。
4.在中心情節“看社戲”敘述完之后,為什么又寫“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從而深化了主題。
四 課堂練習:習題七 1、2(了解連詞的作用)
五 布置作業
根據課后練習習題三2、3,四、五、六預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平橋村之所以“在我是樂土”是因為什么?
1.可免讀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
2.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3.有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釣蝦、放牛)。
小說還寫了一個什么生活內容呢?
與孩子們一塊去看社戲。
本課著重閱讀第二部分“看社戲”。
二 研習課文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指名回答問題,然后歸納:
在雙喜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
2.齊讀第10節。
請學生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拔……點……磕……架……
小結:以上這些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反映出小朋友們的聰明、能干的性格。
3.去趙莊看戲,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狀物的?
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這樣寫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節和13節與這一節有什么關系呢?
歸納:
(1)“那聲音大概是橫笛”,“果然是漁火”,從這幾句話里可以看出:這兩節與前一節是呼應連貫的,這樣使文章很自然地過渡到看戲這一內容上來。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小結: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5.來到趙莊使“我”興奮的是什么?
齊讀第14節。到了趙莊,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遠處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戲臺,紅紅綠綠,猶如“仙境”,優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6.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閱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7.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
(1)讀第23節。
①這一節寫的是歸航,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②這一節內容在寫法上與第11節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條“大白魚”,“老漁夫”“喝采”也是從側面來表現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
1.歸納主題: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看社戲”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畫面,都以細膩生動的語言作了詳寫,而鄉間生活等故事只是簡略地談了一下。
3.本文前后照應也很出色。如:孩子們撐船、出航、歸航動作一樣,表現孩子們很能干。再如:初到趙莊寫戲臺由遠而近,回去時又由近而遠,表現出“我”初到時的新鮮興奮感和離去時的依戀感。
4.課堂練習:(習題十)
提示:魯迅小時有長媽媽給他講故事,閏土父親教他捕鳥,所以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啟發和教育,了解到農民的痛苦生活。魯迅寫《社戲》就是要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表現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三 布置作業
1.說說最后一節的含義。
2.背誦課文“一出門……向趙莊前進了。”
第三課時
學習語法──偏正短語
一 復習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1.板書:老師 字跡 顧客 北京 東 鞠躬 翻閱 相信
艱巨 堅強 偉大 平靜 更加 很 十分 多么
2.指名同學辨別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而后歸納識別各類詞的標準,以及各類詞的作用。
二 學習新課
1.認識偏正短語。
(1)在以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前面分別加上起修飾(即形容、限制)作用的詞:
(我的)老師,(清晰的)字跡,(一個)顧客,[恭敬的]鞠躬,[小心的]翻閱,[完全]相信,[更加]堅強,[十分]艱巨,[多么]偉大
像這樣是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在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詞組成的短語,叫偏正短語。
(2)修飾名詞的詞是定語,用( )符號表示,有的定語后用結構助詞“的”連結。修飾動詞、形容詞的詞是狀語,用〔 〕符號表示。有的狀語后面用結構助詞“地”或“的”連接。
(3)課堂練習:練習一1.6。
2.定語、狀語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在偏正短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而在它們前頭的定語或狀語,則是對中心語表示的事物、動作行為或事物的性狀起修飾作用,使意思表達得明確、具體、生動。
例:“老師”表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所指范圍很寬,加上“我的”,從領屬上對“老師”加以限定,意思就明確具體了。再如“鞠躬”表示一種動作,用“恭敬”來形容,把“鞠躬”的敬意表現出來了。
課堂練習:習題二1、4。
3.使用定語、狀語要準確、恰當。
看書上的例子。
例①“一支”限制“歌聲”不準確,應把“歌聲”改為“樂曲”。例②“10月1日”就是“國慶節”放在一起就多余了,應刪去一個。例③“忽然”和“驀地”意思相同,用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如果使用定語、狀語不當,就會產生表達不確切或堆砌、累贅的現象。
三 布置作業 :習題一、二、三(課堂沒做的部分)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干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于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學生作文中問題詳略安排失當,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本篇敘寫了哪些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和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玩耍:掘蚯蚓、釣蝦、放牛、看不到社戲的痛苦、看社戲的路上、看社戲、歸途偷吃羅漢豆。
6.引導學生分析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待承?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7、細讀釣蝦、放牛兩件樂事,思考文章為何略寫著兩件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莊看戲)。
8、分析文中為何詳寫看社戲前的風波?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么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莊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邊“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 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郁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又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并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于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于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并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干(板書:表現農家少年 熱情聰明能干)。
布置作業:
下列作業中任選一題,做在隨筆本上:
(1) 擴寫釣蝦、放牛兩件事,
(2) 縮寫看社戲
(3) 回憶自己童年趣事,選取三四件,列提綱,詳寫其中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我”的心情。
教學過程:
1.由學生作業導入,學生把原文的景物描寫刪掉了,意境就不一樣了。今天我們分析課文中集中描寫景物的段落。同學找一下是哪幾節?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P10-P13;P22-23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 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后,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后,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么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 河面朦朧 香氣撲面 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我”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現手法,試著仿寫。(利用自己已有的人生體驗)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主旨把握
教學過程:
1.分析學生作業,成功者較多。
2分析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1) 文中寫了“戲”好看嗎?“豆”好吃嗎?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戲”不好看:A鐵頭老生沒翻筋斗B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沒表演,卻出來了個“很老的小生”C老旦出場,“怕他坐下去了唱”D孩子們的神態:“破口喃喃的罵”、“吁氣”、“打呵欠”、雙喜建議回家
“豆”不好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和看社戲歸途吃的豆一樣,“但我吃了豆,卻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作者最后一句話和上文矛盾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伙伴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途中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他們的興趣不在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豆”和“戲”是載體,承載了作者的情感。
3把偷吃羅漢豆情節改編成話劇。
學生活動。
作業:(列任選一題)
1、讀原文上半部分,思考作者更深的寫作意圖。
2、寫偷吃羅漢豆的劇本。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0
《社戲》教學過程 設計2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對許多人來說,童年多時美好快樂的。我們學習過的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描寫童年快樂的文章,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魯迅的小說《社戲》中也可以看出。
1.作者簡介(略)
2.關于課文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三、課文分析
1.學生自由默讀文章,思考問題。
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A.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以上環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或交流回答。)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布置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從而導入 新課。(一學生講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提問: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如有學生提出雙喜是壞孩子頭,并以偷豆作為理由時,可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討論并歸納:(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2.提問: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3.朗讀課文第11節,談談課文從哪些感官寫景,寫出景物的什么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4.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討論并歸納: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入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上環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四、總結
本文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思想教育)
五、布置作業 (略)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1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并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并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么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后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借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閑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里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只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里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里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么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愿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網址:
師:好,下課!
(播放《童年》音樂)
(第七板塊解說:1、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實行分層次作業 ,便于學生操作。2、《新課程標準》指出:“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為此,設計了第3題作業 ,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拓展豐富學生閱讀的空間。)
板書設計 見下頁:
(板書設計 解說:板書是借助視覺,作用于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化,使復雜的教學內容明確化,本課板書內容上進一步簡化,遵循求實、求新、求精的原則,體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現了美學理論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統一。線條簡約,造型契合文本內容,是文本內容的再創造,是文本內容的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美的情趣,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無意注意,增強教學效果。)
附本課總體解說:
本課設計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 緊扣《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要求,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2、教學過程 契合新大綱 “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的要求,簡化頭緒,優化課堂結構,摒棄煩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長文短教,還給學生閱讀的時間。
3、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大膽表現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凸現新課標的倡導精神。
4、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 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1、導入 新課;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3、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4、學生聯系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后寫小作文。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并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2、學生復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3、布置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2、看戲次日的情形。 1、復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么不同;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義。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單位:無錫教育學院附屬實驗中學 作者:顧益民
《社戲》綜合能力測試題 篇13
學習目標:
1、通過對本文層次結構的分析,培養理清復雜結構的能力。
2、學習本文景物描寫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3、通過分析人物描寫方法的運用,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學習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目標2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目標:1、熟悉作者;2、識記生字詞語;3、理清文章結構。
一. 背景介紹:
(一)作者介紹
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棄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回國后,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qiān)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 。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在上海遷移并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二)關于社戲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戲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識記生字詞語
歸省(xǐng)、行輩(háng)、憚(dàn)、絮叨(xǜ dāo)、怠慢(dài)、攛掇(cuān duo)、鳧水(fǚ)、潺潺(chán chán)、蘊藻(yǜn zǎo)、家眷(juàn)、皎潔(jiǎo)、漂渺(piāo miǎo)、糾葛(jiǖ gě)、桕樹(jiǜ)、棹(zhào)。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全文的內容。(答題模式:誰由于什么而干了什么,結果怎樣;簡化為:誰干什么,)
------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閱讀文章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看社戲
3、你能梳理文章的結構嗎?
圍繞線索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看社戲前---看社戲中----看社戲后
(一)(1——3)隨母歸省平橋村。
1. 是我的樂土
2. 優厚的待遇
3. 有趣的生活
(二)(4——30)看社戲的情景。
1. 看社戲前的波折
2.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月夜行船)
3. 趙莊看社戲 (船頭看戲)
4. 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月下歸航)
(三)(31——40)看戲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 第二課時
目標:1、分析景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3、歸結文章主題。
一、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性格、為文章中心服務、暗連文中的故事情節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題、抒發作者的感情、刻畫出景物的特點。方式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1、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本文景物描寫有 水鄉特色。
2、描寫景物總是要充分調動感官,在這幾段中分別從、等方面入手,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都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 ) 3、描寫景物總會用到修辭手法的,在這幾段中分別運用了 等修辭手法。你能舉一例分析其作用嗎?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間接寫船的迅疾,“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
4、景物描寫除了以上,還必須有關鍵的詞語,使景色熠熠生輝。我分析的是第 段中的 詞,它的作用是。
5、景物描寫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請根據一處寫一寫它特有的作用。我要歸納的是第 段的作用:烘托
人物。
二、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幾種: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模式:他是一個段的 描寫和 事 表現出來的 )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于負責,當老生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雙喜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于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不單是熱情的伙伴帶給“我”真摯的友誼,淳樸的鄉親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章還刻畫了以六一公公為代表的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是吝嗇的人;后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
三、基于以上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了:
2
四、探究•練習
1. 為什么在“我”的感覺里,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的豆?你在生活中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罵”,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似乎這一切都無聊,但文中表現的是:
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志。在成人后那煩惱無限、束縛重重的生活中,這樣的標志在人的記憶里越發清晰醒目,指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為有了小伙伴純真的友誼,因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憶,“我”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你在生活中有過這樣的“感覺”嗎?(討論發言)(通感)你要認真地想想!
2. 說說下面幾句話表現了平橋村怎樣的民風。你能用幾句話寫出你家鄉的好民風嗎?
a. 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
------“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這一句形象地刻畫出平橋村農民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這一點,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面也有類似的記載:“村中聞有此人……便要還家,殺雞設酒作食。”
例句把平橋村農民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寫得活靈活現。
b. 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地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家的罷,我們家的大得多呢。”
------ 阿發說的那句話最讓人稱道:“偷我們家的罷,我們家的大得多呢。”在這個時候,阿發沒有考慮自家的豆子有何損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表明農村小朋友淳樸無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點。就像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說《故鄉》中說道:“不是(管賊)。走路的人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他們對過路人尚且如此,對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熱情。
c.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
------這一句話,栩栩如生地寫出了六一公公寬厚、淳樸、熱情、好客的性格特點,同時還可以看出農村里對讀書人的敬重。“畢竟是讀過書的人”,在他眼里,讀過書的人見識就是要比常人高出許多。因此當“我”夸獎豆子好吃時,六一公公不但不因偷豆踩壞了不少而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就是因為他得到了“讀書人”的夸獎,盡管這個夸獎只是一個小孩子的客氣話。
3. 課文關于月下出航、船頭看戲、月夜歸航的景物都寫得充滿了詩情畫意。你有沒有過“人在圖畫中”的經歷?描繪給大家聽聽。
學習文中的景物描寫的方法,寫自己家鄉的美景,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