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精選17篇)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11分)苔痕( ) 鴻儒( ) 案牘(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漣( )隱逸( ) 褻( )玩 鮮( )有聞二、解釋下列加點詞(10分)斯( )是陋室 鴻( )儒無案牘之勞形( ) 可愛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漣不妖( ) 不蔓不枝( )亭亭凈植( ) 褻玩( )三、辨別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陸草木之花 之: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漁人甚異之。 之: 四、根據詩文內容填空(28分)1.《陋室銘》選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詩人 。2、 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例如《陋室銘》用的就是 韻。有 等字在句末做韻腳,讀來瑯瑯上口。3.《陋室銘》處處緊扣 一句來寫,最后畫龍點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詩說:“時人莫小池水淺,淺處無妨有臥龍。”《陋室銘》中與這句詩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銘》中寫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寫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寫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愛蓮說》選自《 》,作者 ,是 時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7.《愛蓮說》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 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 為蓮的總陪襯,以 和 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 、 、 。8.《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潔行廉,莊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愛蓮說》在寫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情感,我們稱這種寫法為 。五、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譯: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譯: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譯: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譯: 6、孔子云:何陋之有?譯: 六、閱讀訓練(36分)㈠課內鞏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釋加點的字詞。(4分)(1)名: (2)靈: (3)德馨: (4)鴻儒: 2.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3.從上文找出3句對偶句。(3分)(1) (2) (3) 4.請你試著對對聯。(2分)(1)上聯:吉羊辭舊歲 (2)上聯:銀羊搖尾去 下聯: 下聯: (二)(14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解釋加點的字詞。(5分)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鮮: ⑤宜: 2. :“淤泥”和“清蓮”是寫蓮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寫蓮花的 ;“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凈直”指蓮花的整個形體姿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說的,寫她 。正因為蓮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貴氣質,才會惹人喜愛,讓人肅然起敬。(3分)3、你能說出蓮與君子有哪些相似之處嗎?(3分)答: 4、本文主要寫作者愛蓮,為什么還談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課外拓展齊人攫金(9分)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搶奪)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選自《列子》)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適鬻金者之所( ) 4、徒見金( )2、選出下列加點 “之”字與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項:( )(1分)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適鬻金者之所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3、翻譯下列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譯: 4、給文中劃線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2分)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5、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2分)啟示: 六、寫作訓練請以“我愛 花”為題,寫一篇300字以上的練筆。 參考答案一、xīn tái rú dú二、蕃 淤 濯 漣 逸 鮮 褻三、1、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2、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3、我只愛蓮花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4、(蓮梗)中間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長旁枝。四、1、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有舒緩語氣,協調音節的作用。2、之:賓語提前的標志,有強調作用。五、1、《全唐文》 唐代 劉禹錫2、名、靈、馨、青、丁、經、形、亭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5、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6、《周元公集》 周敦頤 北宋 哲學 謚號7、愛蓮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8、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一)1、(1)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2)靈異 (3)品德高尚 (4)博學的人 2、(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2)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1)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3)南陽諸葛廬 西蜀子云亭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駕云來(二)1、(1)多 (2)洗滌 (3)沾染(污穢) (4)美麗而不端莊(5)更加 (6)立 (7)很少 (8)應當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這件事 (4)到,動詞3、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4、(1)只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2)對于蓮花的喜愛,跟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說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凈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說明:映襯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另一個突出物點。在課文中,作者先用眾多可愛的花作一般的映襯,再以菊和牡丹作重點映襯。菊,從正面映襯;牡丹,從反面映襯。描寫蓮是時,濃圈墨彩,工筆細刻,卓然超群的蓮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襯下,在畫面上凸現出來,使人心馳神往。另外,本文還用隱逸者、富貴者映襯君子;用菊之愛、牡丹之愛映襯蓮之愛,以此表明作者與眾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2
老師,你不是開玩笑吧?
案例背景:
《陋室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銘文,講究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特別是后人所效仿的《教室銘》,雖然思想內容有些低沉、消極,但學生非常的喜愛。
記得那天上課,當我剛宣布今天的學習內容為《陋室銘》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先給你背一篇文章《教室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 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可以睡大覺、打呼嚕。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場。心里云:‘混張文憑。’”這位學生剛背完,教室里就響起了一陣熱烈地掌聲,而且好多學生都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盯著我,我略一深思說道:“背得不錯,你們是喜歡《陋室銘》還是喜歡《教室銘》?”同學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教室銘》。”“為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說出了我們學生的心里話。”“哇噻,這樣的學習生活太棒了。”“知我者,《教室銘》也。”“那你們能寫出來嗎?”“我們?老師,你不是開玩笑吧?”我笑笑說:“學完《陋室銘》,我相信你們寫得一定比《教室銘》更好,記住,我是最棒的。”隨即我將教學設計改為“反復誦讀,感知美——深入課文,品味美——自我創作,展示美”,通過欣賞品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通過仿寫練習,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意識。
教學過程 :
一、反復誦讀,感知美:
教師范讀、錄音跟讀、配樂朗讀、男女生競賽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美。
二、深入課文,品味美:
首先通過學生課前有關資料地搜集與交流,小組的合作探究,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明確并理解了作者劉禹錫是借陋室表達自己的抱負和情操。然后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并初步了解掌握了銘文的寫作特點,為學生下一步的仿寫創作奠定了基礎。
三、自我創作,展示美:
通過對《陋室銘》一文的學習,再結合《教室銘》的分析,讓學生懂得怎樣用自己的一雙眼睛去發現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筆去表現生活,用自己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信自己,一定會寫出更美的文章。課堂上我們師生共同創作了《教室銘》:“天下之大,朋友一班,友誼萬歲,地久天長。斯是教室,惟吾快樂。課上學知識,課間做運動。談笑NBA,往來皆知音。可以懂科學、提能力。無網吧之噪聲,無游戲之困擾。古有匡衡鑿壁,今有學子秉燭。學生云:其樂無窮。”然后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第二天交上來的銘文內容繁多,既反映了身邊的生活,而且主題又比較積極、健康,有《公園銘》、《教室銘》、《網吧銘》、《草坪銘》、《籃球銘》、《小院銘》、《快樂銘》、《花室銘》、《臥室銘》、《學習銘》等,就連平時最怕寫作文的同學也能欣然提筆寫出不錯的銘文來。如《公園銘》“樹雖不盛,鳥兒嬉戲;湖雖不大,魚群跳躍。斯是公園,生機勃勃。綠草遍地是,美花四處開。老人們談笑,孩子們玩耍。可以下圍棋、做運動。無噪聲之亂耳,無工作之勞形。東有星海湖,西有武當廟。大家云:這真美啊!”。又如《學習銘》“學習不好,努力就靈;成就再小,收獲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學習上臺階,更上一層樓。談笑有朋友,往來是摯交。可以讀名著、做練習。無噪聲之亂耳,無運動之勞形。學校有老師,在家有家長,學生云:何以不學?”再如《網吧銘》“地不在大,網快則名。機不在多,不卡則靈。斯是陋吧,惟吾愛去。電光鼠標器,超薄顯示屏。談笑有網友,往來無人查。可以玩游戲、查資料。無噪音之亂耳,無抽查之勞形。南邊e 空間,北方七彩虹(均是網吧名)。網友云:哪個都行!”
讀著學生的一篇篇銘文,感慨頗多,生發了幾點思考:
一、實踐是最直接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文學教育是培養語文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要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從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只是一種再造想象的體現,是一種輸入的過程,當學生吸取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嘗試著輸出,檢驗一下自己的消化水平,進而促進閱讀能力、尤其是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培養語文審美情趣的過程中,如果說“讀”是一個思考性的,間接感受的過程,那么,“寫”就是一個實踐性的,直接體驗的過程。因為只有通過嘗試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親身的體驗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優秀作品的精粹之處。我讓學生欣賞自己的作品,評選最佳銘文,除了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在培養他們的欣賞情趣,提高欣賞水平,促進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次仿寫練習使我深刻地體會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人們積極從事實踐活動,不斷獲得認識,開闊眼界從而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動力量之一。” 為什么學生怕學語文,為什么學生怕寫作文,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積極情緒沒有調動起來,所以當學生對有著消極思想的《教室銘》感興趣時,我并沒有強制的壓制,而是及時修改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課文、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讓他們在文學作品的品讀和自己作品的不斷交流欣賞中,看到自己的才能,認識自己,完善自我。
三、鼓勵比表揚更有力量
上海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鼓勵比表揚更有力量。” 把聾啞女孩培養成大學生的聾啞學校校長周宏曾在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時說過:“教育的奧秘概括為一個字‘行’。”學生在困難面前,最需要的不是表揚,也不是責備,而是鼓勵。鼓勵能鼓動人克服困難,增添信心和力量。“鼓勵是用語言或文字等激發人的情緒,使他們行動起來,創造性活動特別需要鼓勵。”“學生都是朝著老師鼓勵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學困生,當他們努力地去做遇到了困難,如果不恰當地引導就會讓他們脆弱的心靈意識到教師對他們能力的一種否定,久而久之會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失去自信心,這是消極的。只有讓學生提高勇氣,征服困難,從中獲得成功感,他們才更有勇氣去征服更多的困難。《陋室銘》一文仿寫練習中許多學困生的成功就證明了鼓勵的力量。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3
一、解題
?
?
?
相對?
相對?
?答:往來。
?回答:無。
?回答:白丁。
引 陋室
描 環境
夸 朋友
話 生活
立 志向
表 態度
引陋室 —馨
描環境——青
夸朋友——雅
話生活——靜
立志向——高
表態度——樂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4
執教:朱燕青 班級:初二(3)
教學目標
1. 在誦讀理解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 理解作者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 聯系現實對《學生銘》談看法并仿寫
教學重點、難點
1. 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 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新課
簡介劉禹錫、陋室銘的來歷和“銘”這種文體。(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后又連任刺史等官職,《陋室銘》就是他被貶后任和州刺史時所寫。他和柳宗元交誼很深。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體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節奏
2.根據頁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先個人譯,有疑難小組解決,
小組不能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來理解),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可以給課文內容配上怎樣的畫面。
3.提供一些畫面讓學生們匹配相應的課文語句
三.精讀細品,把握主旨
先小組合作解決兩個問題,
1.你知道統領全文的詞語是什么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全班交流
提問:本文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不慕榮華、安貧樂道的情趣,處在今天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生活態度?
學生發表見解并評價
四. 聯系現實,發表見解
出示仿寫篇《學生銘》,提要求
有學生學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后仿寫了一篇《學生銘》,你覺得它反映的是何種學習態度?你對這樣的學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學不在深,作弊則靈。
斯是教室,唯我閑情。
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
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
可以打瞌睡,觀窗景。
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
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
心里說,混張文憑。
學生交流談看法。
五. 學生仿作
看了剛才的學生銘,了解了劉禹錫借陋室以言志,表達自己不貪戀富貴榮華,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你能否借鑒他們的寫法寫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為自己要仿寫的內容選定標題,如“電腦銘”,“考試銘”,“旅游銘”等等;
2、仿寫練筆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韻;
3、主題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5
教室地點:湖北黃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師姓名:miao
屏幕顯示:《考試銘》內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游樂廳。心里云:混張文憑。”
師:我請一位同學能否用滑稽的語調把這首《考試銘》讀一遍,誰愿意?
生:讀(帶有方言的語言;其他同學笑)
師:讀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實是根據一篇文章仿寫的呢?
生(齊):《陋室銘》
師:對,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文章《陋室銘》。在這里我要提一點,語言的形式總是受制于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考試銘”只是一種模仿,雖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沒有什么價值。只有劉禹錫,有真情實感,才寫出流傳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那篇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絕唱——《陋室銘》(屏幕顯示:課題、作者)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的題目“陋室銘”,“陋室”從字面上應該比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齊):簡陋的房子。
師:很好,那么誰來告訴我什么是“銘”呢?
生: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
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師:看來這位同學注意到書上的注釋了,請同學們在書上做好記號。
(學生們在書上做記號)
師:現在我來范讀課文,請同學們在文章上標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頓。
(學生們邊認真聽邊做記號)
師:好,我請同學讀,檢查大家剛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頓的問題,其他同學認真聽。
誰愿意試一試?
生:讀(讀完后,學生鼓掌)
師:這位同學讀的字音都很準,但是停頓的位置有一處出錯,同學們聽出來了嗎?
生:“斯是/陋室”讀成了“斯/是/陋室”
師:對,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再來請一位同學讀,好嗎?
生:讀(讀完后,學生鼓掌)
師:停頓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話當中要注意“z、c、s”與“zh、ch、sh”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借助書下注釋翻譯課文。把不懂的詞句畫下來,準備提問。
生:“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絲竹指的是奏樂的聲音,我覺得沒有什么擾亂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彈琴嗎?
師: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這里面的“奏樂”實際是朝廷的統治階級每日縱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說這種聲音對于那種文人來說是很嘈雜的。其他同學還有疑問嗎?
生:既然這篇文章是寫陋室,為什么在結尾要說“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嗎?
師:好,這個問題有沒有同學可以幫他解答?
生:其實這篇文章是要體現主人的品德高尚,雖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了。
師: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弄懂了嗎?(生點頭)還有疑問嗎?(學生搖頭)
師:好,那我們一起看看屏幕,注意這些詞的用法。(屏幕顯示)
展示: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 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犢之勞形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師:現在我們全班再來齊讀一遍,在齊讀之前,同學們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樣讀書的?
生:搖頭晃腦的,聲音拖的很長。
師:是的,古人讀書很有韻味,自得其樂地讀,一般語氣都比較舒緩。我們讀古文雖然
不需要搖頭晃腦,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讀書經驗,如舒緩一些讀。同學們一起通過屏幕看
畫面,讀的時候要注意句子中標注的停頓。(屏幕顯示:文章內容及相關畫面和文字)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的是越來越好了,那么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發現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規律嗎?
生:有些字很押韻。
師:能具體找出是哪些字嗎?
生: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師:稍微細心一點的學生應該還注意到,這些字都在第幾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師:也就是說都在偶句的韻腳上押韻,這也是前面我們所講到的“銘”這種文體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韻的。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文章,看看第一個問題,《陋室銘》中哪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顯示題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師:能不看書上的注解,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師:這八個字當中哪兩個字最關鍵?
生:德馨。
師:那么文中是如何圍繞“德馨”來寫?(屏幕顯示題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
生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交往之雅:可見縱情暢懷、談笑風生的情狀。
生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情趣之雅:可見撫琴調弦、展卷讀經的怡然情態。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
生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師: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來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顯示:
山、水---陋室
點明題旨 陋室不陋
仙、龍---德馨
陋 清幽的環境
室 具體描述 博學的友人 身在陋室,樂在其中
銘 高雅的生活
諸葛廬 何
總結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有
師:學到這里,哪位同學可以根據屏幕的內容背誦《陋室銘》?
生:背(完后學生鼓掌)
師:很不錯。不過記住在背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頓。
師:之前我請同學們自主查閱劉禹錫的生平和寫作背景的資料,那么我們結合時代背景,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顯示題目)
生:我覺得劉禹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有著立志為國的遠大抱負。雖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長期遭受貶謫的生活,但是這種際遇沒有消磨劉禹錫與當時朝廷的腐敗官員對抗的意志,正如這篇課文就是他被貶為安徽和州通判時所寫,當地的官員是個小人,見劉禹錫遭到貶謫,就故意百般刁難他,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的這首《陋室銘》。
師:很好,這位同學將自己的見解與時代背景結合的很好,其他同學還有看法嗎?
生:我覺得劉禹錫雖然有才華,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視他,還不如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在山上過著田園生活,不過他還是抵擋不了官銜的誘惑,最后朝廷封了個朗州司馬給他做,他也沒說辭官歸隱。難道他寫首《陋室銘》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潔了,要知道說是說,做是做,關鍵還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這么認為,如果每一個正直無私的官員因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敗子弟的天下了。劉禹錫雖然遭受了這樣長期的貶謫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他拿起筆桿子憤然寫下這首《陋室銘》就是對他們最有力的無聲對抗。
(全班鼓掌)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最終對劉禹錫的評價是肯定的,他的不慕榮利、安貧樂道還是值得大家去學習的。不過閱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閱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師:好,最后我們來一起看看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顯示:托物言志的定義)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榮利的品德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對居室的情景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別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師:很正確,那么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平時寫作時也可以通過對物的描繪,形容其特征,表達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師:這篇文章就學到這里,請同學們關上書,讓我們現在再一起背誦這首《陋室銘》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雋永與韻味深長吧!
生:齊背。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陋室銘》是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愛蓮說》。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布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介紹表現古人高超技藝的《核舟記》,有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并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并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瑯瑯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后能基本了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難點。
二、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范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通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游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 教學方法的采用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游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復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后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及游戲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在“課前三分鐘”(每節課的前三分鐘向學生推薦好文好詩好句)環節中送給同學們一句話——把你想到的事情寫下來,按你寫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記下來——這實際是一句關于要確立目標、如何按目標堅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銘。教師與學生交流關于座右銘與銘的關系與相關的知識,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范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四)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復的聽讀與朗讀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隨后采用游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于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五)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我根據系統論"整體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體之和"的原理,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可做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六)思考閱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要為陋室作‘銘’”?通過大屏幕展出劉禹錫的生平簡介幫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銘》的創作背景及創作情感后再引導。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為此我又設計了一些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著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經過足夠的時間的討論與教師的巡回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幻燈展示學生的板書,再用投影板出教師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 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諸葛廬 自比 “何陋之有?”
子云亭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個問題,并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著板書再背課文,并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七)練習設計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致的句子
2、對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7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這種文體現代還用嗎?——座右銘。
3.關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劉禹錫寫此文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宮中,宦官專廢立之權,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閔)李(李德裕)兩黨互相傾軋不已,妒賢害能,任人唯親。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題》中有所流露),卻又無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極的辦法,獨善其身,避而不與那些庸俗的官僚來往。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把自己的“陋室”寫得跟與世隔絕的幽居一樣,又用“無絲竹之亂耳”表示了他對那些人燈紅酒綠生活的鄙棄,就是這種消極情緒的反映。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永貞元年(805),與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觀寫詩諷刺保守派,外遷,任連州(今屬廣東省)刺史。以后還當過夔州(今屬四川省)、和州(今屬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長安,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有《劉夢得文集》)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
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氣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6.教師講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盡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 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 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局限性所決定),在這個陋室里.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 ? 回答:往來。
有相對 ? 回答:無。
鴻儒相對 ? 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作者并沒有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于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弦樂器,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說,在陋室里,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閱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復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14.教師講解:“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并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于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么?
15.提問:作者在這里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說明陋室不陋嗎?
答:不是,而是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教師肯定:很對。(板書:暗含、志向)
16.教師講解: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后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么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里,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問:劉禹錫為什么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答: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9. 5.文化尋蹤:
(1)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銘文?
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以詩文明志的傳統。
(2)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作者的陋室還有什么可取之處嗎?
綠色、親近自然、生活簡樸、居室的文化氣息等等。
(3)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陋室之雅?
環境:清幽
來往的人:高雅
主人生活:清閑
(4)7.文章末尾為什么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話?
以先賢自比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孔子的話來暗示是君子居之 。
(5)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所表現的作者的生活志趣。(安貧樂道)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1.根據老師的板書,請在橫線上填一個字,表明作者運用修辭力法的目的。學生上臺給板書填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夸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參考譯文
1.《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有靈氣了。這間簡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石階鋪上綠毯,芳草將簾內映得碧青。說說笑笑的是學問淵博者,來來往往的沒有粗鄙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沒有(成堆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雄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注:為保持銘文句式工整和押韻的特點,本文兼用意譯。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8
“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流露。文學作品能夠折射出作者本人的認識水平、道德情操、思想趣味。認真閱讀、透徹理解某一作者的作品,完全可以貼近他的心靈世界,感受其內心感受,洞悉其內在精神風貌。對《陋室銘》這樣一篇“言志”“抒懷”性的作品,我們完全可以從作品本身出發,分析作品的底蘊、情趣,把握作者的思想實質。
老實說,只要將《陋室銘》吟哦數遍,便會感覺到這篇短文寫得很美。首先,句式較為整齊,講究押韻,讀來音韻瀏亮,節奏明快,易于上口。其次,以山、水作比起興,引出文眼“德馨”。這“德馨”與“仙”使“山”“名”、“龍”使“水”“靈”一樣,是使“陋室”不陋的重要條件、決定因素。而在緊扣文眼對陋室進行具體描繪之后,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自然作結,使得全文結構嚴謹,渾然一體。使陋室不陋、令作者引以自豪與驕傲的“德馨”,文中有具體的揭示。透過作者生動、鮮明的描繪,我們可以準確地把握“德馨”的內容,弄清其“德”的性質、其“馨”的程度。下面我們便逐句對作品的具體描繪加以剖析。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一工整的對仗句是繪景。此番苔痕綠綠綠上階,草色青青青入簾之景雖能見出陋室環境的清凈幽雅,但充其量只能令作者自我陶醉,并不能給我們以美感。我們的感覺倒是,地勢低而潮濕,臺階上都漫生著綠苔,虧室主人還能悠然怡然!莫非身為讀書人,灑掃庭除之類的勞作不屑一動玉手吧。無論如何,綠苔漫上了臺階,室主人總脫不了生活疏懶、厭惡勞動的嫌疑。與備受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稱贊的湖陰先生(楊德逢)“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相比,這位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思想境界顯然遜色多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一對仗句是寫人。可能會有人據此理解為:作者之所以只歡迎“鴻儒”,不喜歡“白丁”,是因為他自己是做學問的“知識分子”,與“鴻儒”在一起能互相交流、啟發,求得知識。但事實上,讀書人在一起研討學問,是需要嚴謹細致、全神貫注的,不可能經常性既談且笑的。能長時間既“談”且“笑”下去的不會與做學問有多大關系。那么,是否只有與“鴻儒”“談笑”才能求得知識呢?再者,“白丁”的耕種技術、生產經驗、社會閱歷、帶有生活氣息的幽默笑話之類,不也是寶貴的知識嗎?勞動人民就不值得接近與學習嗎?來此陋室“談笑”的“鴻儒”只能說是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鴻儒”,不見得有名有實,也不見得能為大眾所承認。由此看來,作者難免有攀附所謂的“名流”以抬高自己身價之嫌了。將“鴻儒”與不能來此室的“白丁”對舉,只能表明作者的結交面太狹窄,只能顯示出他性情的孤傲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隔閡。在他沾沾自喜、自我炫耀地吟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時,其狹隘與淺薄也就顯山露水了,其蔑視勞動人民、恥于與勞動者為伍的不良心態也就昭然若揭了。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則是敘事。陋室主人的生活確實是單調的。他日常所能做的只是閉門彈琴,自娛自樂,此外便是翻讀佛經,自我修煉,以求能夠怡神養性,益壽延年。此室絕無“絲竹”與“案牘”。豈止是沒有,作者簡直是反感之,厭惡之。在他看來,“絲竹”是“亂耳”的,“案牘”是“勞形”的,非但無樂趣,純然是苦不堪言,無法忍受。推究起來,這只能說是作者無遠大抱負、無進取斗志的表現。既不愿意又不能夠廣泛地參與社會、改造現實,就只能逃避現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了。
從文章的繪景、寫人、敘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陋室主人: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人民,有一種遠離現實的清高與孤芳自賞,過著孤寂的疏懶生活,將自己這“陋室”比作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確實有點不自量力了。單說諸葛亮罷,鄉里老少都能傳唱他教的歌謠,都熟悉他的行蹤,了解他的品性。在他出山輔佐劉皇叔之時,鄉里百姓依依送別他的場面何等壯觀、感人。這是諸葛亮與鄉里百姓朝夕相處,感情融洽的結果。諸葛亮輔佐劉皇叔興復漢室之偉業,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此陋室主人豈能望其項背!
通過對作品內容的具體分析,陋室主人之“德”的狹隘與淺陋也就十分清楚了:生活疏懶,厭惡勞動,鄙視勞動人民,性情孤傲,逃避現實,缺乏進取斗志。這樣一個并無遠大抱負,缺乏高雅志趣的封建文人卻要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的“德馨”!其“馨”也就只是作者為自己的淺薄之“德”自制的美麗標簽,僅僅是欺人自欺而已,并無實際價值。
作者郵箱: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9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說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著。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但是作者并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么寫起呢?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說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說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云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
(回答)馨。
6.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說,盡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采用什么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 相對?
回答:草色。
提問:階綠 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 “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里.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 ?答:往來。
有相對 ?回答:無。
鴻儒相對 ?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 作者并沒有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于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弦樂器,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說,在陋室里,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閱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 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復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14.教師講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并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說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于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么?
15.提問:作者在這里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說明陋室不陋嗎?
回答:不是,而是已隱含著自己遠大的志向。要做一個像他們一樣的人。
教師肯定:很對。(板書:暗含、志向)
16.教師講解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后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么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里,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回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問:劉禹錫為什么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19.根據老師的板書,請在橫線上填一個字,表明作者運用修辭力法的目的。學生上臺給板書填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 引 陋室
對偶 擬人 描 環境
襯托 對仗 夸 朋友
虛實 對比 話 生活
類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經據典 表 態度
20.學生齊讀板書。
21.在板書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寫一個確切的字,體現本句的中心填寫中心詞。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夸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2.學生齊讀。
五、總結全文
23.教師總結。
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情懷,一個坦蕩樂觀、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云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名、馨、鴻儒、白丁、勞、形”等重要的文言詞語的含義,通過疏通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朗讀出美感并能熟讀成誦。
2.通過品讀,結合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
重點難點:
通過品讀,結合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理解作者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內容分析:
《陋室銘》是古代銘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人貴有精神”,劉禹錫借此文自述其志,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出自己雖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
七年級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而且本文篇幅短小,注釋詳盡,那么對于學生朗讀和對內容理解方面的教學指導就變得尤其重要。同時,結合這一單元的主題,在感受和理解作者雖身居陋室卻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和高尚品德的基礎上,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志趣追求。另外這篇銘文之所能歷來被人稱頌,也有其文章的美感之所在,在教學中,通過品讀體會文章之美并讀出美感,也是學生容易忽視的學習要點。
一、情景引入
背景故事導入并介紹作者。
[設計說明]:背景故事的導入,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對作者的了解,使學生能夠知人論世。
二、整體感知
1.什么是“銘”?“銘”這一文體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如座右銘、墓志銘等。特點:篇幅短小,句式較短,兩句相對,押韻有韻律,多用對偶等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讓學生結合課文去感受“銘”這一文體的特點。
三、重點讀析
1.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用“走進陋室,我仿佛看到了 的畫面”說一句話。
明確:用優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說出“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所描繪出的畫面。
[設計說明]:能夠在正確翻譯描寫陋室生活的句子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的美化和陋室生活場景的想象,并在這個過程中落實關鍵詞。
2.設置情景:在知縣老爺和劉禹錫的對話中感受陋室不陋。
明確:在品讀中感受劉禹錫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同時讓學生了解陋室“陋”與“不陋”的關鍵取決于誰住在里面,點明“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中心句。
[設計說明]:在具體的場景中,通過知縣和劉禹錫對話感受陋室的“陋”與“不陋”。
四、拓展遷移
介紹劉禹錫的經歷,結合之前所學的劉禹錫的作品,分析劉禹錫的理想是不是就這樣在陋室中彈著素琴悠閑自在地過一輩子呢?
明確:劉禹錫是一位有著安貧樂道的積極生活態度的人,也是一位志存高遠之人。
[設計說明]:通過縱向貫穿所學的知識,更好的了解人物形象。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1
人教版的新編初中《語文》第三冊,在“閱讀提示”中提到《陋室銘》是托物言志的名作。筆者經仔細思考,頗不以為然。
因為,《陋室銘》并未將“陋室”的物性物態作為描述主體,甚至沒有一句寫到“陋室”的形狀、顏色、結構、陳設等方面的特征,而是在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后,以“陋室”居者的生活行為作描述主體,以顯示其“德”何以為“馨”的所在,以證明“陋室”之不陋,所以,雖也有寓意在其中,也是言志之作,卻并非運用“托物言志”之法。
辨析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關系到我們對此文寫作方法的基本認識,也關系到我們的教材編者應該把怎樣的個人見識“提示”給教師和學生,還關系到我們的教師該如何面對寫入課本中的種種制約。以我的眼光來看,此文在不同層次中運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細心體會其間的不同與關聯,有益于理解此文的深厚內涵。
文章開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用三個基本相同的句式整齊排列而成。前兩句是喻體,順勢推出第三句以揭示本意,并使本意在蓄勢之后而發,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其本意是說:正如山的“有仙則名”和水的“有龍則靈”一樣,只有當人有了馨香之“德”時,“陋室”也便不陋,有了非常廣闊的生活天地與心靈世界。這里有比喻,也有議論,自然并非“托物言志”。
緊接著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又仿佛用兩組對句構成的一首五言絕句。前一個對句描寫陋室之外的自然景色,但由于一個“上”字,一個“入”字,將室外之景引入到臺階之上,門簾之中,其實是引入到室中人的視覺觀賞之中。臨階看苔綠,隔簾觀草青,人與自然的親近,帶來了無限的生命意趣,正是華屋峻宇之中難以體驗的詩的意境。后一個對句,則是以議論的方式寫自己的人際交往。“有鴻儒”與“無白丁”雖是以對偶法中的“反對”表達同樣的意思,但“有鴻儒”暗含的是欣然的接受和自覺的追求;“無白丁”暗含的則是傲然的排斥和主動的拒絕。也就是說,在“陋室”之中,可以斷然地將無學無德的世俗之徒拒之門外,留下一塊自由的天地供學高德馨的“鴻儒”們放意地“談笑”。這正是君子人格外化為生活行為的具體說明,有“言志”之美,亦非“托物”之法。
再下文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則是敘述“陋室”生活的又一情形。這是說自己有時可以像陶淵明那樣悠然地調撫著素琴,有時可以自在地瀏覽著經卷,任憑自己的精神隨著琴聲馳騁向無邊的時空,放縱自己的心靈去體味佛教對于生命的覺悟。而這樣的生活,既沒有繁華場所中種種俗樂的擾亂,也沒有碌碌官場堆案盈幾的公文的勞累,那才是人生真正的瀟灑,才有真正的生命意義。而這意義是借行為的敘述與感受的論說傳達的,同樣不屬“托物言志”之列。
文章最后,引“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以比自己的“陋室”,仍然不是對“陋室”本身的描寫,而是借前賢以比自己。這“諸葛廬”、“子云亭”連同自己的“陋室”都可以視為一種象征,其間寓意遙深,但終究還不是“托物”之法。
《三國志·諸葛亮傳》引《出師表》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漢書·揚雄傳》云:揚雄“清靜亡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看來,諸葛亮居草廬時的“淡泊”,揚雄處陋室時的“清靜”,都是作者所傾慕的人生,他自然要把這二人引為同調,要想在“諸葛廬”、“子云亭”以及陶淵明的“草屋”之后,將自己的“陋室”同列于天地之間。于是,呼應前句,總括全文,自然推出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杳杳情懷,蕩蕩余音,千載以來,使后人不能不為之嘆賞。
作者單位 山西太原市技工學校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2
陋 室 銘 作者:劉禹錫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3
陋 室 銘 作者:劉禹錫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4
一、 教學目標:
1.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教學難點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課文字詞(分發,不然教學進度來不及)(按其在課文中出現的順序)(板書出字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則:就。 靈:靈異,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 是:判斷動詞。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正常語序應為:苔痕綠上階,草色青入簾。
談笑有鴻儒。 鴻:大。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可以調素琴:彈奏。素:不加修飾的。
閱金經:這里指佛經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卻因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們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說。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何陋”是“有”的賓語,前置了。正常語序應為:有何陋?有什么簡陋的呢?
三、 課文朗讀:
四、 課文導語:
五、 常識(分發)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如:墓志銘、座右銘等。銘文一般都是押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
介紹:表現文體的字有說、記、序、銘……。
本文選自《全唐文》。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當年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當通判,受到和州知縣的百般刁難,讓他在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劉禹錫因此起筆寫了《陋室銘》一文,并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以此明志。
六、 課內問題--串講:(含語言分析)(板書出題目)
1、這里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里,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靈不在于深而在于龍,那么,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
對偶還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么;“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干些什么。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凄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閑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么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后一句,那是因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于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8、仿寫: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閑情。小說傳得快,雜志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心,自習說閑話,講課聽不進。心里說,混張文憑。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吾閑情。小說傳的快,漫畫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尋思看電影。可以睡大覺,作鼾聲。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雖非籃球場,好似游戲場。心里云:“混張文憑。”
七、 中心思想:
這篇銘文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八、 課文引申:——名言等
九、 擴展資料(分發)——課外閱讀
劉禹錫的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
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只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十、 習題講解:
十一、 作業設計:
1、 抄寫解釋字詞及摘句(造句)
2、背誦《陋室銘》。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銘》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表現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e、文章寫“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詩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找出見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十二、 文章總結:(有考內容總結)(知識點)
托物言志、押韻、駢文、類比、正面描寫、反面描寫、對偶,襯托、擬人、比喻。
十三、 一個優美段(語言)
十四、 激趣內容(上課調整)
十五、 教學效果檢查:(早讀或自修課進行)
字詞檢查、常識檢查、朗讀檢查、課后問題檢查、知識點檢查、中心思想檢查、
十六、 教學反思:
十七、 提供的圖片:
十八、 音頻選擇:
十九、 鳴謝單位:至誠感謝語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網站、無憂無慮語文網等網站及相關人員。(若沒有寫古田教育局網站則說明該網站上沒有材料)
二十、 教案訂正:(已訂正)
二十一、 練習冊評講:
二十二、 推薦背誦:——背中心思想、常識等。
背課文。
二十三、 字音、字詞訂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譯: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選登:
推薦學生閱讀以下篇目:陶淵明《飲酒》、梁實秋《雅舍》、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二十六、 課文附文選讀。
二十七、 課文存疑。(論文材料)
二十八、 推薦講解。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簡潔、典雅。學習的意義在于繼承文化、了解歷史、豐富語言。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后才能正確翻譯。二:直譯為重,意譯為輔。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
掌握六種技法: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這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又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如“夫大國,難測也”(《曹劌論戰》)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銘》)中的“之”,“學而時習之”(《論語》六則)中的“而”都屬于這一類。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現代漢語中很難找到四種不同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四個短句,在翻譯時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學建議:(教學靈感)
三十、 板書設計。
三十一、 下輪備課使用的材料——語文教參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5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陋室銘》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陋室銘》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讀課文。因短小,一課時學習完畢。
(二)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培養文言語感,能對照注釋和工具書粗知文意,讓學生自主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目標定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銘”和一些文言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3、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技巧及陪襯的表現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不斷增強個人的魅力。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技巧及陪襯的表現手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經過以往的閱讀訓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本文的字詞難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課前的認真預習,因此只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能很順利的完成,重點和難點也可以很好地解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根據兩篇短文的共同點——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學目的,即讓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導入時就讓學生明確“托物言志”的特點,因此會這樣導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托物言志”。這兩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篇短文《陋室銘》”。
(二)作家作品簡介及“銘” 的介紹
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本文的一些寫作背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但不宜花過多時間,所以我會直接多媒體呈現劉禹錫資料及相關寫作背景,讓學生有個大致了解。另外,“銘”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對這種文體及其特點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讀及疏通文意
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歡迎學生與名家挑戰,讀得準確,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學生師范讀;學生讀得不好的地方,教師示范度。師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學生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在模仿與挑戰中,體會進步的快了,為學生誦讀奠定基礎。
學生翻譯。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采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忙指正,師適時指導,歸納總結。小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采用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從以下環環相扣的四個問題入手賞析課文內容,其中重點探討為什么可以說“通過寫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襯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鴻儒’?”,讓學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啟發學生要擇善友交,但首先他們要成就、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擇”人的資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處?(看圖畫、看課文 )
B、在作者看來,陋室真的陋嗎?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體現作者寫作主旨的一句。這句話是怎樣引出的?
D、本文還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
•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寫陋室的優美的自然環境。以景之雅見“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寫陋室往來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絕非俗人。)師:作者并沒有寫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通過寫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襯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鴻儒”,是否可以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燈片十)
• 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簡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個人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 交友要慎重!擇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讓自己有“擇”人的資本。
•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寫室中事,可見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燈片九)
• 4:“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運用類比,以古賢自況,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孔子的“何陋之有”與前文“斯是陋室”遙相呼應……)
小結: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我們說這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
(五)結合板書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過直觀明白的板書與學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點地做個課堂小結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結“這篇銘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還給學生準備了一篇關于本文的賞讀美文《堅守心靈的凈土》,旨在通過這篇美文能夠對學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啟發。最后就是當堂背誦與默寫的強化訓練,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些與文句相應的幻燈圖片,讓學生直觀形象地對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書設計
板書既要簡潔明了,便于學生識記,又應該是課文的線索圖示,能概括本課學習重點。為此,我設計了簡潔明了的板書,此板書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幾個問題,并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學生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 陋室 不陋 主人
環境 優美清幽 不慕榮利
陋 室 (托物) 朋友 客人不俗 不求聞達
生活 情趣高雅 安貧樂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2)托物言志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討論交流,自主學習;(2)加強誦讀,在吟誦中感悟文章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文中表現的作者的人生志趣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托物言志手法:《愛蓮說》(2)題解:“銘”、作者。
2、初讀課文,讀順句子
(1)教師范讀;(2)學生自由朗讀;(3)學生齊讀
3、二讀課文,梳理字句。
(1)學生借助注釋,讀出疑點(2)齊讀激發,討論疑點
(3)講清字句,翻譯課文。(4)齊讀課文,鞏固理解。
4、三讀課文,體會情感、手法。
(1)主旨、結構。(2)情感理解 (3)語言手法探究。
5、背誦競賽,記憶字句。
6、當堂練習,及時鞏固
附板書:
陋 室 銘(文體)
劉禹錫(唐,夢得)
自然環境優美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來往人物不俗 何陋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
不慕榮利,安貧樂道
類比 托物言志 類比
《陋室銘》《愛蓮說》練習測試 篇17
《陋室銘》 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掌握相關的文言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疏通文意以學生翻譯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分解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重點:多種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1、理解作者高潔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熟悉生字難詞。
教學方法:朗讀法,自學點撥法。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這里有兩種房子,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看屏幕,回答。
但劉禹錫卻住在簡陋的房子里,寫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銘》,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二、新授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陋室銘》及作者劉禹錫。
學生瀏覽,識記重點。
(一)、簡介作家及作品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陋室銘》及劉禹錫。(多媒體顯示課題、作者簡介)
(二)、解題
文章題目為《陋室銘》,“陋室”從字面上比較好理解吧,即(簡陋的房子)那么誰能告訴我什么是“銘”呢?補充一點,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多媒體顯示“銘”文的特點)
劃出“銘”的注釋,回答。
(三)品讀課文
1、初讀課文,熟悉課文。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學會流暢的朗讀,流暢的朗讀是理解文意的基礎。
(1)、學生自由讀
請同學們放聲自由朗讀一遍,讀時注意字音、停頓,讀正確、流利。
自由讀,注意字音、停頓。
(2)、聽錄音
請同學們認真聽,對照錄音,看你的字音,停頓是否正確。
學生認真聽,揣摩體會字音、停頓。
(3)、抽生讀
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來朗讀,注意讀準字音節奏,讀得順暢,讀出感情。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后能給予正確評價,生評后,教師給予恰當評價,并適時點撥、指導。
認真聽他人讀,聽后進行評價。
(4)齊讀
大家齊讀一遍課文,根據讀的效果進行恰當的評價,過渡。
學生齊讀,體會感受。
2、二讀課文,疏通課文
(1)、利用工具書和注釋自譯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利用注釋,工具書口頭翻譯全文。若有疑難處,同桌可討論,仍不能解決,請做上符號等一會兒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老師巡視指導,解疑)
學生利用工具書,注釋,口頭翻譯全文,若有疑難處,同桌可討論,仍不能解決,請做上符號,等一會兒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組織解疑,檢查自學效果
引導解疑。(“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
學生質疑、解疑、譯句。
(3)、鞏固理解
(多媒體出示譯文)請同學們對照譯文,把你覺得不容易翻譯的那幾句再識記一下。
學生理解譯文
(4)、解決重點字詞
(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a、請學生在書上找出答案,書上沒有的自己寫在書下角并補上注釋。
學生思考、回答、識記。
b、學生齊答,老師點撥、指導。
3、三讀課文,賞析課文
(1)、感受音韻美
這是一篇銘文,銘文有押韻的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我們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一遍,感受它的音韻美。
有感情地朗讀。
(2)、分析課文
(多媒體出示問題)請同學們在前后桌展開討論。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 、文章題目為“陋室銘”,文中又說“何陋之有”,這些矛盾嗎?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無關,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討論解決問題。
(3)、匯報結論
請同學們就剛才討論的結果發言,如果后面同學與前面的同學結論一致,就不必重復了。(教師就學生發言進行適當的評價引導)
小組代表舉手發言,小組內有不同意見的,可各抒己見。
(4)、小結
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一起來看屏幕,(多媒體出示板書)小結:文中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這里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生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四)、拓展延伸
請你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
三、背誦課文
讓我們一起來看著板書背誦這篇課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雋永與韻味深長吧!
齊背。
四、布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一題。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寫一篇短文。
3、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