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精選17篇)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一、積累與運用1.給下列加粗的漢字注音。駭( ) 擄( ) 悚( ) 惶急( ) 詰問( ) 保姆( )2.找出下列語句中的錯別字,并改正過來。①……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煩鎖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③但當我衰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 )( )④書的摸樣,到現在還在眼前……( )3.解釋句中加粗的詞語。①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a.切切察察——b.絮說——②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順順流流——③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謀死——④我懼憚她什么呢!懼憚——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文中作者“憎惡”、“討厭”阿長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對阿長產生敬意的原因又是:(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5.“一條圍巾的價錢由六元變為兩元”,如改為下列表達,正確的是a.原來一條圍巾賣六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了兩倍。b.原來一條圍巾賣六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了三分之二。c.原來一條圍巾賣六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了原來的三分之二。d.原來一條圍巾賣六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倍。6.下面有三個句子,原文共有五十多字,請把它改成只有三十多字的兩句話,要使原意無損,語言更簡明。原文:①還有一種立體的會活動的書,也很吸引人。②它的插圖都是立體的。③當你把書打開的時候,書里的人和動物馬上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改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一)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7.當“我”聽到阿長買了《山海經》后,是怎樣的一種精神狀態?請用原文回答并指出這句話所用的修辭方法。8.“我”對阿長產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對阿長的評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9.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10.結尾一句是什么表達方式?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11.“別人不肯做”中“別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12.“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在內。”這里的省略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13.概括選文中“我”對阿長思想感情的變化? 參考答案一、1.hài lǔ sǒnɡ huánɡ jié mǔ2.①姆 ②瑣 ③哀 慕 ④模3.①a.現在多寫作“嘁嘁喳喳”,模擬細碎的說話聲。b.絮絮叨叨地說。②即“順順溜溜”,順當。③謀殺④害怕4.(1)我一定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2)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3)常常對我講“長毛”。(4)不料她還有這樣(脫下褲子,站在城墻上,外面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神力。(5)給我買來《山海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5.b6.①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②把書打開,書里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二、(一)7.“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比喻。8.因為“別人不肯做……她卻能夠做成功”,所以對她產生新的敬意。“她確有偉大的神力”。9.樸實,善良,關愛孩子。10.抒情 抒發了對阿長真摯的感激、敬愛之情。11.遠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長以外的人。12.列舉省略13.由鄙視到敬意。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2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作者對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線索。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體會文章詳略描寫的安排。
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作者對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線索。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詳略描寫的安排,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采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在初一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為她專門寫的《阿長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驚駭 擄去 震悚 惶急 瘡疤 詰問 疏懶 霹靂 孤孀 懼憚 粗拙 渴慕
2、 釋題:結合課文內容,誰來說說阿長與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阿長買《山海經》。
那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不直接叫“阿長買《山海經》”?
還寫了阿長的其他許多事情。
3、關于《山海經》
三、作家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
(1)回顧學過的魯迅作品;
(2)請學生簡要敘述魯迅的生平及作品;
(3)展示圖片并明確。
四、重點研讀(事件、感情線索)
1、細讀阿長(本文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是什么?生討論,師明確)。
2、阿長其人(提煉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點)。
3、 情系阿長(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理出一條情感變化線索)。
4、祈禱阿長(生齊讀最后兩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五、課堂小結及作業
尋找阿長——回想身邊的阿長。你覺得阿長像身邊的誰?是年邁不識字的老祖母,愛嘮叨的母親,還是愛管閑事的阿姨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許她們的方式是當時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讀懂了她們。請以“讀懂身邊的愛”為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隨筆。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3
說起魯迅,大家都知道他是哪個時代的文學楷模,文人典范。他很有的骨氣,特別是作為華人應該有的骨氣。小編整理了阿長與《山海經》閱讀附答案相關知識,快來學習學習吧!
阿長與《山海經》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尸!”這老人是個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就很愛和孩子們往來,有時簡直稱我們為“小友”。在我們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卻只在他的書齋里,看見過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我那時最愛看的是《花鏡》,上面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
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13. 寫叔祖的“疏懶”,別人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這同表現阿長有什么關系?請聯系后文簡要加以說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阿長為什么關心《山海經》?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我”聽說阿長買到《山海經》后表現得怎么樣?(把原句摘錄出來,寫在下面橫線上)為什么會這樣?(聯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下面對課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的。
B、本文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文章開篇先寫“我”對阿長的厭惡和不大佩服,后文寫不識字的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令“我”震悚,欲抑先揚的寫法,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真實。
D、文中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中的“神力”是指“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17.“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運用什么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從側面襯托阿長對我的關愛。因為后文寫道“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后來竟然買到作者渴望已久的這套書。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關心形成鮮明對比。
14.因為她發現作者非常喜愛這套書,而作者又是她最疼愛、最關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樂于助人、關愛孩子。
15.“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因為他對《山海經》盼望已久,阿長能買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作者對眼前發生的事情感到意外,表現了出乎意料的驚喜之情。
16.C 17.抒情。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感激、尊敬之情。
用智慧把智慧啟迪
有人說好教師是傳授知識,優秀教師是啟迪智慧。我一直用心學做這種智慧型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教育智慧,并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啟迪學生的學習智慧。
我和孩子們一起把教室布置得充滿濃濃的知識氣息,我們在教室墻壁上的櫥窗可以設置各種專欄。如“你會問,我能答”(學生可以隨時把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疑問貼在上面,其他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尋求答案)、“快來讀”(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我的佳作”(張貼學生的優秀習作)……黑板報根據不同的活動及時更換,墻角的書架上擺放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圖書……這樣,教室的四壁無時不在進行無言的“敘說”孩子們置身于這樣的教室,在遷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受到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教育。
于漪老師曾說過:“我要讓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如沐春風,而不是如坐針氈。”多年來,我以此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目標。因此,每節課前,我都精心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案。
有一次,為了上好《秋天的雨》,我提前讓學生去觀察秋天,親身體驗秋天色彩的繽紛,豐收的喜悅,為學習課文作好了認知和情感的鋪墊。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情”為經線,以“美”為緯線,設計了以下三步教學程序:讀秋──尋秋──贊秋,(伴著柔和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我繪聲繪色的范讀課文,只瞧那一張張陶醉的小臉,便知“秋”已在孩子們心中飄然而至。尋秋環節,孩子們拿出了自己發現的秋天:一個紅彤彤的蘋果,一枚黃澄澄的玉米一朵開得正艷的菊花……還有的說:我找到的秋天帶不來,因為它在涼涼的風里,還在剛播下的小麥里……我驚訝:孩子們簡直是天然的發現者與詩人!他們不僅發現了秋天的美好,還發現了秋天的含義。帶著對秋的理解與贊美,我們乘勝追擊,完成了本單元的習作《秋天來啦》,盡管文筆稚拙,甚至語句還不連貫,但孩子們那種發自內心的對秋的熱愛與贊美卻不可阻擋地洋溢在字里行間。整堂課,律動著美的音符,跳躍著情的浪花,學生靈性的解讀,激情的創造,完全沉浸在詩情畫意的學習氛圍中,語文學習成了美的享受。
在智慧的課堂中,我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孩子們是探索者、實踐者和發現者,我用自己的智慧引導孩子們不僅學到知識和本領,而且學會學習。看到語文課真正上到孩子們的心底,看到孩子們把語文學習當作美的享受,我真的很幸福!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4
a卷 教材跟蹤練習題
一、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z 18 十八]
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于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流。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失掉了。
1.用一句話概括語段的大意:______。
2.本段對阿長的描寫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畫兒的‘三哼經’”適合阿長的身份嗎?說明阿長什么特點?
3.阿長來問的《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么想的?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映?
4.“我”為什么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從哪句話可以看出“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用原句回答)
6.這四本書對“我”有什么影響?
二、修改下文中五個句子中的劃線部分 [n 5 五]
①“管住自己”是極為十分重要的。②有了它,你絕對會成功;沒有它,你也許不會成功。③試想,連自已都管不住的人,將會無所作為。④“管住自己”不僅是良好精神面貌的體現,更是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⑤讓我們套住“管住自己”的鎖鏈,作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吧!
b卷 綜合應用創新練習題
一、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安徽省 2000 19分)
看完電視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沒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漢打電話,直到9點,那端才響起兒子的聲音:“爸,什么事?”他連忙問:“昨晚的天氣預報看了沒有?寒流快到武漢了,厚衣服準備好了嗎?要不然,叫你媽給寄……”
兒子漫不經心:“不要緊的,還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說。”老王絮絮叨叨,兒子不耐煩了,“知道了,知道了。”擱了電話。
他剛準備再撥過去,鈴聲突響,是他住在哈爾濱的老母親,聲音發顫:“天氣預報說,北京今天要變天,你加衣服了沒有?”疾風陣陣,穿過窗戶縫隙乘虛而入,他還不及答話,已經結結實實打了個大噴嚏。
老母親急了:“已經感冒了不是?怎么這么不聽話?從小就不愛加衣服……”絮絮叨叨,從他7歲時的“劣跡”一直說起,他趕緊截住:“媽,你那邊天氣怎么樣?”老人答:“雪還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襲的清晨,他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抵達的武漢,卻忘了勻一些,給北風起處的故鄉的已經年過7旬的母親。
1.指出上文所敘事情的時間、地點,文中主要人物。(3分)
時間:______
地點:______
2.主要人物:______
用文中詞語填空。(3分)
(1)老王對兒子的關愛、老母親對老王的關愛,同樣表現對他們說話時的______。
(2)對于父親的叮囑,兒子的態度是______;對于老母親的叮囑,老王的表現是______。
3.老王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3分)
______
4.“人間最溫暖的親情,為什么竟是這樣的”含義是什么?表現了老王怎樣的心理?(5分)
______
5.老王對兒子和對母親的不同態度,主要是什么寫法來表現的?(2分)
______
6.讀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3分)
二、閱讀下面短文,然后回答問題(廣西 2000 14分)
“咔嚓——呼”,一聲尖響,一陣冷風驟雨,沉悶擁擠的車廂里激起一片驚呼。原來,后車廂前排那塊有裂紋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車急轉彎中被震飛了小半塊,幸好沒傷人。
一陣忙亂之后,就聽見乘客中有人說:“大清早就觸霉頭!”“現在乘車啊,真是……”
后門那位理著童花式短發的年輕女售票員紅著臉,一聲不吭的站起來,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對盲人夫婦手握著手,默默坐著,雨水已打濕了他們的臉和前襟。姑娘的臉更紅了,忙撐開手中的花折傘,堵住洞口。
車廂里一下子靜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來。
“對不起,師傅們,這塊玻璃應該換了。怪我們……”姑娘柔氣輕聲地剛說了一半,一陣狂風把她嬌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話也咽了進去。這時,一只大手抓住傘柄,助她往前一項。只聽“咝——”,傘面被尖利的玻璃撕開一道口子,傘骨也斷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聲中,姑娘卻朝著身邊這位四十多歲、面帶歉意的大漢感激的笑了,笑得彎了眉毛。
“你去吧,我來!”大漢胸前紅字告訴人們,他是一位鋼鐵工人。他的聲音也像金屬撞擊一樣鏗鏘有力。
姑娘又去忙著招呼售票,只是聲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婦問。
“雨停了。”大漢回答。
“那就好。”
乘客們都善意的笑了,車廂里顯得格外溫暖。
公共汽車又駛過兩站。大漢身邊一位正在背外語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說:“你該下車了,交給我吧!”“你怎么知道?”“咱們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過了兩站,小伙子也要下車了,一位女同志想接過來,可是傘柄卻被一個面皮白白的學生急忙搶了過去。周圍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傘柄被眾人握得暖烘烘的。這暖意不斷傳給后來者,也傳給了車廂里的每一個人。(選自小小說《傘》)
1.本文運用的敘述方法是(2分)
[ ]
a.順敘 b.倒敘 c.插敘
2.本文以______為線索,記敘了在冷風驟雨的天氣里,公共汽車車廂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員和乘客______的事。(4分)
3.“大漢”“面帶歉意”的原因是______;姑娘卻朝“大漢”“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2分)
4.閱讀文中畫線部分,想一想:“大漢”為什么要“欺騙”盲人夫婦,乘客們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2分)
答:______。
5.本文的情節,可以分為“震飛玻璃”→“______”→“______”三個部分。(2分)
6.聯系全文,可見文章結尾處的“暖意”指的是______。
三、作文題(云南省 2000 50分)
初中生往往充滿奇思妙想,試以《我好想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題目補充完整,如“有個知心朋友”、“有個好老師”、“有自己的小天地”、“快快長大”、“再看一眼”或“美夢成真”、“當一名作家”、“飛上月球”等。2.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3.600字左右。
參考答案及點撥
a卷
一、答案:1.阿長給“我”買《山海經》及對“我”的影響。2.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肖像描寫。適合阿長的身份,阿長不識字,只抓住了《山海經》有畫的特點。粗中有細。3.“我”認為“說了也無益”。“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4.“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5.盡管是一部到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6.“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給繪圖的書”。
點撥:1.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2.“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是動作描寫;“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是語言描寫;“高興”是神態描寫;“穿著新的藍布衫”是肖像描寫。3、4、5、6考查學生對語段內容的理解能力,盡量用書上原話回答。
二、答案:①刪“極為”或“十分”。②“絕對”改為“也許”,“也許”改為“一定”(或絕對)。③改為“還會有所作為嗎?”④將“良好精神面貌的體現”與“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調。⑤刪去“套住”“鎖鏈”。
點撥:①“極為”、“十分”都是程度副詞,重復。②原句意思不正確。③應改為反問句才與“試想”相一致。④“良好精神面貌的體現”與“日常行為規范”不是并列關系,有層次,“日常行為規范”是起碼要求,“良好精神面貌”要求更高。⑤原句太啰嗦。
b卷
一、答案:1.時間:某天上午9點左右 或:一個寒潮初襲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點”也可)
地點: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
人物:老王
2.(1)絮絮叨叨
(2)漫不經心、不耐煩 趕緊截住
3.竟沒有想到故鄉已經下雪了;寒潮初襲時,竟對七旬老母少有牽掛。(后一句有“只想到兒子,卻沒有想到母親”意思的也可)
4.含義:父母對兒女、兒女對父母的感情應是人間最溫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對兒女牽腸掛肚,而兒女對父母少有牽掛。
心理:表現了老王的困惑、內疚、有所醒悟。(只要有“困惑”和“內疚”的意思即可)
5.對比的寫法。(答“比較”或“比照”也可)
6.要點:領會父母的愛;報答父母的愛;以實際行動發揚敬老愛幼的傳統。
點撥:1.考查記敘文的六要素。2、3、4考查學生對語段內容的理解情況,3、4題意思對即可。5.題目本身就有答案。6.開放式題目,有答案中的要點就可以。
二、答案:1.a 2.傘 用傘堵住破窗 3.把姑娘的傘弄破了,大漢幫助她用傘把破窗堵住了。4.因為大漢“欺騙”盲人夫婦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婦知道實情后會內心不安;而乘客們也理解大漢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5.堵住洞口 傳下暖意。 6.人與人之間友愛互助的關系。
點撥:1.按事情發生的時間先后為順序來安排的。 2.“傘”貫串始終;第二問考查概括能力。3、4、5、6考查對語段內容的理解。
三、點撥:補充題目要選自己熟悉的內容,要有話可說、有真情實感,要有具體事物,才能以記敘為主。
[例文]
我好想再看她一眼
云南大理一考生
五月,鮮花滿地,春風送爽。
在這樣一個溫暖的季節里,我的老太(曾祖母)與世長辭了。她那艱難而幸福的一生從此結束了,那么安詳,那么了無牽掛。
我的老太95歲。她是我最尊敬的人。她愛孩子們,愛給我們講故事,也很愛勞動。
老太的故事有她的白發那么多,數也數不清。星光照耀的時候,我就依偎著,聽她講好聽的故事,每每那時,我就會伴著她講的故事,走進甜美的夢鄉。
老太的前半生過得很苦,她有五個女兒,曾祖父死得很早,一家六口就*她支撐著,每天半夜就起床,躉了酒坊的酒到六七十里外的地方去賣,用賺來的錢為孩子們買吃的穿的。后來,五個女兒長大了,個個都有了出息。老太也能安享晚年。可是老太是個閑不住的人,八九十歲了還做飯,掃院子。我一放學回家,就去幫她。
老太生前最疼愛我,爸爸為她買吃的,她要等我一起吃;爸爸打我,她就教訓爸爸。在她病危的那幾天,她誰都認不出來,惟獨能認出我;在她彌留之際,我在為她梳頭,老太嘴角含著笑,就這么走了。我第一次目睹人去世而且是我最親的人,我沒有喊,沒有扯住別人不許裝棺,因為我知道,老太是帶著我——她最疼愛的孩子的愛走的。
舉行葬禮那天,我好想再看她一眼,可是爸爸不讓,說我還小,我默默地跟在送葬的人群后面,把過去的記憶收攏,拿所有的愛祭奠。
五月的鮮花為她鋪路,五月的春風為她送行,我好想再看她一眼,看看她慈祥的面孔,看看她滿足的微笑。五月,你能帶去我對老太的思念嗎?
簡評:這篇考場佳作選材獨特,寫得很有“人情味”。
作者在考場的“特定時刻”能從容不迫地敘寫曾祖母愛孩子、愛勞動的事跡,突出“老太生前最疼愛我”的事例,實屬不易。作者雖然沒有運用多少華詞麗句,但白描手法的運用帶給我們作者對老太的真摯深情,卻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
本文語言樸素,敘事簡潔,抒情真切,十分感人。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5
【思路綜述】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給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逼真,情感真摯深沉,無疑,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類突破。
【教學簡說】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讀課文,要求讀準以下字音。
駭 擄 悚 絮說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辟頭 畫舫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
可以有如下一些說法: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為“我”著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那么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了下一步活動就能夠明確了。
二.拎出線索。
1.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2.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提示: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 寫得好,它寫出了 ”的句式進行品析并說話。
學生活動。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么?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征,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么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后,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墻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細節 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講長毛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系現實生活
【評點】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 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鑒賞性閱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后一個環節的設置,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水乳交融。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6
阿長與《山海經》是新編初中語文第三冊二單元第一課,是新增的講讀課文。
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記實性文章。它幾乎是按生活的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于幫助別人,有著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新編初中語文第三冊閱讀共6個單元30篇課文,其中教讀課文15課。教材要求:每課一般用2—3課時。課文前面有提示,后面有練習。預習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同時提出一些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練習的意圖分別為: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的精妙之處,通過動口動手來應用課文中學到的東西,通過聯想、比較等進行擴展閱讀。阿長與《山海經》的課前預習提示和課后練習就充分體現了編者的這一意圖。根據上述意圖,確定:
文章的學習重點
除字、詞外,還應掌握:
1、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品格、風貌的寫法
2、圍繞中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人物,材料選擇合理,詳略得當
3、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詞的含義,表達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再說教學對象學生,由于在初一年級的記敘文學習中就接觸了“狀物、敘事、寫人”的方法;學習了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人物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的手法;學習過通過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寫法-------總之,具備了學習記敘文的一定基礎。再加上本篇文章寫的是魯迅童年的家庭生活,十分富有生活情趣,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因此,無論成績好壞的學生,只要教師引導、啟發得當,他們都有興趣去閱讀探討,在閱讀探討中,學到寫人敘事抒懷的方法,獲得能力。
根據上述情況,我采用的教法是討論法。
理由有三:
其一、講授法是單向信息流動,談話法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比講授法好。而討論法是老師學生相互提問,師生共同參與討論,信息流動是多向的。
其二、因為初中語文新大綱十分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發展,作為語文教育的一個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并將這一教育理念形成血脈,滲透于各章節里。大綱還針對現行教學中照標準思維,照標準作答,規定了這樣就只能這樣,盡管那樣也行而決不做另一種選擇的時弊,在教學方式上提出“要提倡靈活多樣”,“尤其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其三、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時代的要求。討論法可以讓學生通過感悟,通過歸納,獲得能力。
教學步驟: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在初一年級我們學過的文章《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嗎?里面有個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個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魯迅先生還專門為她寫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10分鐘)
三、學生復述故事,討論探究。
1、復述課文,既可以全文復述,也可以部分復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大約需要5分鐘)
2、討論探究;
a、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什么?
b、每件事表現了阿長怎樣的特點和品格,分別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安排材料的?(本課重點)
c、作者先寫討厭、憎惡,但結尾又寫“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靈魂”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本課難點)
三個問題,緊扣課文重點、難點,虛實相間,層層深入。同時,三個問題的設置,如同“一縷春風,吹皺一池春水。”創設了一個活撥有序,實在多變的教學空間,自然引起學生的興趣,很快進入討論。
學生討論分小組進行,每組指定一個人負責,組與組之間又可以交流,學生可以下座位,有結果的小組可以派人上講臺寫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見可以爭論。總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師引導完成三個問題:
(1) 寫的幾件事 (2)文章的線索,作者的感情變化
a、愛說閑話 →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 → 討厭、不耐煩-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 → 非常麻煩
d、“長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諷刺)
e、買《山海經》 →產生新的敬意(買書)
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找出文章寫的幾件事之后,整體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筆的重點是什么,(買《山海經》)也是感情的重點,自然是詳寫的內容。同時找到作者對每一件事的感情態度,即上述板書內容,巧妙的讓學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組織安排材料的。這種前后感情的變化,實際上就是:
(3)“先抑----后揚”的手法,在對比互襯中刻畫人物形象。(難點突破了)
阿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可讓學生根據幾件事討論歸納,不要求全面,說到一點就表揚。
阿長是個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愚昧無知、略帶粗野,但又爽朗、熱情、樂于幫助別人,她有著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這個內容大約花20分鐘。教師要注意在討論無結果時,不著急,不急給答案。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放飛學生個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知識形成的規律,在討論中主體感知,感悟,形成能力。
新大綱張揚“放飛學生個性”這一教育理念,也是對歷史、現實和將來作深刻思考的結果。過去,我們教育領域自古以來師生等級森嚴,師道尊嚴成了學生人身自由、身心發展的“金箍”圈,教師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學生只好垂手聽命、仰承恩澤。教師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過度的期望,過度的干預,過度的包辦,威壓著學生的個性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生離開僵化就走向靈活,離開依賴就走向自主,離開戒備就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就走向一種創造性。”討論給了學生自由,也給了學生創造的機會。
第二課時
任務:
指導學生學習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刻畫人物較精彩的句子,獨立思考,進行評、點、批、注。然后各自發表見解,進而歸納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例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細節描寫(睡覺時的大字),體會長媽媽愚昧、善良、質樸、約帶粗野的勞動婦女特征。
語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質樸
例如、講“長毛”的故事,“偉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諷刺、寓莊重于詼諧;吃“福橘”的片段中,體會長媽媽愚昧迷信的背后實質是對孩子健康的祝福;結尾買《山海經》,表現長媽媽關心愛護青少年,仁慈的美德------
總之,一切讓學生去體會,歸納。獲得能力。
遷移鞏固:作業
課后練習四,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盡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付:
板書設計(實際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寫的每一件事,歸納出人物的一個性格特點,幾件事歸納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同時也是現實人物的真實性)。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內容(幾件事) 人物性格特征
a、愛說閑話 (表現阿長) → 饒舌、多事
b、“大”字睡相 令人討厭、憎惡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 有許多繁文縟節
d、“長毛”的故事 愚昧、無知、淳樸
e、買《山海經》(詳寫) → 熱情、樂于幫助別人
總之(歸納):長媽媽是——勞動婦女
刻畫人物:“先抑——后揚”,對比、互襯
評價意見:
教材把握好,教學重點確定恰當。尤其在以下兩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學設計處處考慮到學生實際,著眼于“放飛學生個性”:采用“討論法”為主的教學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學生通過相互啟發、感悟提高,并發展健康個性,教學步驟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著眼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步驟”中多處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板書依據學生歸納、提煉而成,板書展開程序體現學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過程。其二,理論依據比較充分,并貫穿于教學設計的各部分內容中,較好地解說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安排主要教學環節的理由,有說服力。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紀實性文章選材、組材的特點。
2.了解作品內容的時代背景。
3.了解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
4.了解先抑后揚的寫法。
二、能力目標
1.提高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提高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語言蘊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認真體會魯迅先生對一位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文章真實地再現了作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一方面批評了她饒舌、多事、多繁文縟節的缺點,另一方面主要贊美她爽朗、熱情的性格和純樸、寬厚、仁慈、樂于助人的美德,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二、思路結構
三、善于抓住細節描寫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細節,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的個性。例如長媽媽夜間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經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這似乎是涉筆成趣,其實表現了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描寫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 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到我的嘴里。”這元旦“辟頭的磨難”寄托著長媽媽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夠“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因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這就是長媽媽對孩子真誠的關愛,生動地表現了她的樸實和善良。寫她買來《山海經》時,“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這里,不僅看到一個衣著樸素、滿臉笑容的勞動婦女的外貌,而且聽到他那親切自然的語言,感受到她為孩子辦成一件事后內心的無比喜悅。“三哼經”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這個細節也說明了,為“我”辦這件事情的不是學問人,而是連書名都說錯的勞動婦女,聯系課文的標題可以體會到,作者把阿長同《山海經》連接在一起,表現了設題同構思的新穎和巧妙。
四、教法建議
1.用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介紹時代背景,朗讀課文,學習字詞,熟悉、梳理全文內容。
第二課時:進一步熟讀課文。分析課文。
第三課時:總結歸納。完成課后練習四。
2.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導入 。
3.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地研讀課文。
①學生朗讀、默讀課文,熟悉內容,把握整體思路,整理出課文的材料。
②討論、確定詳寫、略寫的內容,分析這樣安排的作用。
③重點研讀記敘《山海經》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和表情達意的作用。
④回應全篇,體會先抑后揚的寫法。
第 1 2 頁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8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7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6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5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4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3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2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1
阿長與《山海經》·知識點精析
.阿長與《山海經》·句段、字詞全解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
.阿長與《山海經》課堂教學實錄
.阿長與《山海經》教參-阿長的形象
阿長與《山海經》同步練習
.阿長與《山海經》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阿長與《山海經》課后練習
阿長與《山海經》·綜合能力測試
阿長與《山海經》提高作業練習
阿長與《山海經》ppt課件
阿長與《山海經》ppt課件(3)
阿長與《山海經》ppt課件(2)
阿長與《山海經》ppt課件(1)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9
(總第17-18課時)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了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本文篇幅較長,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住課文內容,然后再著重研讀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故事,分析課文時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學重 點,做到綱舉目張。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
掌握相關的常識,明確文章中所記述的事件,梳理寫作的順序。
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梳理能力。
情感態度
初步感知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順序。 難點
文章中記述線索的梳理 。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從學習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回顧中導入本節:
《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社戲》
問題: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引導聽取自由發言, 引導明確: 對家鄉的人和事的眷念。導入本節,引導回憶作者及其成就。
回憶學過的作品,思考明確其中的感情,共同回憶作者。
培養學生的閱讀積累習慣。
二 組織整體感知課文。
(一)組織自讀課文 1-2段,找出文中介紹了阿長的哪些情況。引導明確其身份、名字、不漂亮的外表。歸納這兩段的內容。書重點詞語。
自讀課文 ,劃出關鍵詞語,個別回答,共同概括其基本情況。
培養學生的閱讀 梳理能力。
三 布置學生合作閱讀課文 3-18段,展示問題: 歸納其中寫到的關于阿長的哪些事件? 板書提示,限時進行小組探究,個別指導 ,組織學生上前板書內容。引導共同明確。完善板書。
明確要求,合作閱讀,小組歸納,共同明確這幾段的內容。
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與梳理能力 。
四 組織在3-18段中歸納“我”對于長媽媽的思想變化。展示明確--“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的敬意”。布置學生閱讀課文20-29段:小組合作思考復述。限時完成。
歸納其中的感情,明確 要求,小組合作閱讀課文 相關段落。
培養學生的閱讀梳理能力與故事復述能力 。
五 組織學生思考本文1-18段中作者感情的變化,點評學生的發言,引導明確:感情變化為線索。
思考明確:以感情變化為線索。
培養閱讀梳理能力與故事復述能力 。
六 布置自讀買《山海經》這一部分, 引導共同概括本部分的內容,板書完善第二部分。 布置課下作業: 熟讀課文, 就文中的某一個事件或幾個事件說說阿長是個怎樣的人?完成1、2、3題 。
明確 核心,共同概括,完善板書內容。明確課下作業。
板書設計
6 阿長與《山海經》 一 ( 1-2) 交代阿長的身份、來歷。 二 (3-29) 回憶阿長的有關事跡。
- 1 睡相難看。
- 2 喜歡說人家閑話。
- 3 喜歡“切切察察”。
- 4 在過元旦時讓作者說吉利話,吃橘子 - 5 講了許多和長毛有關的故事。
- 6 她謀死了作者的隱鼠。 - 7 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三 (30-31) 表達對阿長的思念。
第二課時
教學
目標
知識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及欲揚先抑的寫法。
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
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及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重點
分析文章中詳寫的部分,歸納阿長的形象,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難點
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意圖
一 組織默寫本課中生詞及常識,從對于阿長事件的回憶中導入本節。組織學生自讀課文19-29段,問題導讀:“我”為何會渴慕它?
默寫本課中生詞及常識,回憶關于阿長的事件,明確要求,自讀課文19-29段。
培養學生的閱讀積累習慣。
二 點評學生發言,引導明確: “我”對于這本書的可望而不可即。越增加了“我”的渴望之情。問題導讀: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么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組織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并概括,點評發言,共同明確:我對從她那里得到書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震驚,感動,極度驚喜、興奮。
個別發言,共同明確“我”的渴望而不可即,明確問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自由發言,共同明確“我”的感情變化。
培養學生的閱讀梳理與探究能力。
三 問題導讀: 3 為什么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么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么這么說?
引導自由發言,點撥明確:“我”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明確問題,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段,個別自由發言,共同明確“我”此時及永久感激之情的產生。
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
四 組織學生明確本部分中對于長媽媽的描寫手法――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引導明確人物的形象――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結合前面對于阿長的描寫歸納其形象。 重點點撥“吃福橘”一個故事中的令人生厭的禮節背后長媽媽一顆愛孩子的熱心。
明確對于長媽媽的描寫手法,明確本部分中的人物形象。回顧情節,說說其中體現的人物感情。自由發言。
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
五 聽評學生的發言,共同明確―― 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于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點,但更有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點撥作者寫作態度――――“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點撥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組織學生找出其中的揚、抑之處及詳略,點撥其好處――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優點。
說說人物形象,選讀自己作業中的人物評價,明確作者的寫作態度及寫法。
培養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六 點撥作者的感情,結合最后兩段來體會,引導學生明確--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小結:本文學習的重點--詳略與欲揚先抑的寫法。 布置課下作業:1、生字、詞語。2、課后第二題。
作文: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要寫出這個人的特點 ,字數約500字。
明確作者的感情,明確本文的學習重點、課下作業及作文。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
板書設計
6 阿長與《山海經》 19-29段:買《山海經》 - 1“我”的感情變化: 沒抱希望→震驚、感動、驚喜、興奮。 - → 永久的敬意 - 2 阿長: 淳樸、熱心、關愛孩子 --欲揚 - 饒舌多事、令人生煩 \ - 無知可笑、愚昧落后 ∕ 先抑 - 3作者感情:尊敬、感激、深深的懷念。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0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點研讀買《山海經》的部分,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錄音機、配樂磁帶、幻燈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起魯迅,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誰來說說魯迅?
2、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個很有影響的、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樂)
讓我們滿懷深情地讀一讀課題。
3、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生質疑)
二、整體感知:
1、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么關系,讓魯迅對他有這樣深的感情,讓我們帶著疑問速讀課文。
2、說說阿長在你眼中是個怎樣的人?
(生預設:無知、淳樸、善良、粗魯……)
3、師小結:
總之,阿長是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
三、拎出線索:
1、那么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2、自由朗讀課文,同桌討論: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變化的詞句。
(隨機板書: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四、精讀買《山海經》部分
1、我們知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從對阿長的憎惡到最后對她產生一生的敬意和懷念,態度發生了180度的轉變,而促使魯迅有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給“我”買《山海經》)
2、輕聲朗讀課文19—29段,四人小組討論把最能打動“我”的句子找出來,說說理由,寫上旁批。
3、學生反饋
預設:
a、“過了十多天,……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出示幻燈
(這句話充分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心思觀察的多么細致,對孩子的愿望多么體貼,為了滿足孩子的正當愿望又是那樣認真,鄭重其事。)
a 、齊讀這一句,最能觸動你內心情感的是哪幾個字?(三哼經)
b 、一個文盲,但卻能為“我”買來心愛的書,可見他是很關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從這三個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難?(生想象,并指名說)
c 、阿長為“我”買一本書可謂是歷盡千辛萬苦,但他總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悅傳達給我,哪位同學愿意用朗讀把阿長的喜悅傳達給我們?(生讀——生評價——生再讀——再評價)
b、“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了。”出示幻燈
a 、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生讀)
b 、如果換做是“我”的父親或是母親為“我”買來《山海經》會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
c 、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想?
(生反饋)
d 、師小結:正是因為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書,而且是我一直不以為然的阿長為我買的,使我對他產生的新的敬意。
c、“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出示幻燈
a 、齊讀,為什么說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一種體驗?
(生自由暢說)
c 、到底是什么讓長媽媽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呢?
(善良、純樸、關心孩子)
d 、朗讀指導
e 、師小結:
正是這種善良、純樸的優秀品質,讓制作粗拙的《山海經》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讓長媽媽成了“我”最懷念的人。
五、情感升華
出示幻燈:“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1、指導朗讀
2、此時你還聽到了魯迅怎樣的心里話,請用自己的語言為課文換一種結尾。
(生練筆)
3、小結:
是啊,這樣一個純樸善良的人,怎不讓人產生敬意和懷念呢!而這篇文章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業
在魯迅先生的眼里,長媽媽和《山海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長媽媽就沒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所以,這四本書就成了“我最為心愛的寶書”,以至得到《山海經》后,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
1、隱鼠一事,文中出現了好幾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發材料)
教師讀《狗·貓·鼠》的片斷。
2、《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憶童年、少年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已40多歲了,所以取名為《朝花夕拾》,含義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學們能抽出時間去讀一讀。
3、認真研讀《阿長與山海經》里面的其他故事。
七、板書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空前敬意 憎惡
不耐煩 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 買《山海經》 懷念
善良、純樸、熱心、關心孩子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1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要有效果,惟“落實”二字,前一段時間在傳統與課改之間彷徨,學生有點難以適從。本單元開始,改變學案形式,由“練習式”學案改為“導學式”學案,學案由五個部分組成:基礎積累,走進文本,作者對話,課文欣賞,拓展寫作,直擊中考。突出導學,本文教學有如下特色:
1、學生預習充分。有學案指導,給了學生一個自主的把手,節省大量時間,學生能迅速走進文本。
2、小組合作有實效。預習后由小組組織討論,不用參考資料,學生思維不受限制,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組的主人,討論熱烈。
3、展示交流,學生對話增多層次加深,不受標準答案限制。
在對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時,出現了幾個小高潮。
1、探討“阿長問我《山海經》時,我是怎么想的?”學生不僅停留在表在答案,而且能深入思考:a、阿長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下人,我一直對她有點瞧不起,連《山海經》都說成“三哼經”顯然要她書買書是不可能的。b、平時我對她并無好感,特別她謀害我的隱鼠,我簡直有點憎恨了,她不可能會為我買書。c、但是因為她也來問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她對我的關心,對她的態度有了一點轉變,所以告訴了她這回事。
2、探討“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學生分析得出結論:(1)、這是我小時最為渴望的一本書,(2)、這本書是阿長給我買來的代表著阿長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我正準備轉向下一個話題,可洪張良插嘴:“我還有理解,這一句話還可以引起“我”對阿長的回憶,而且這本書還激活了“我”的文學細胞,為我后來走上文學之路奠定了基礎。”他一說完引發了全班同學熱烈掌聲。課堂一向不積極的他思想這么有深度,我很欣慰。
3、朗讀最后兩段,分析了這兩段的感情,學生又冒出一個問題:課文中又是阿長,又是長媽媽,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有人說:稱“阿長”顯得親切;有人說:稱“阿長”因為不喜歡她;有人說:這是表示懷念……學生說完后,我給出一個問題:小時你們認為會叫她什么?為什么?買《山海經》之后會叫她什么?為什么?成人后想到她會叫她什么?為什么?學生恍然大悟大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論什么課改不能離開學生這個中心,如果拘泥形式的限制,必然會給我們的課改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反思篇二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可我們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鑒于此,我們語文組制定了本學期組內教研課題:現代文閱讀教學與課堂新模式的有機結合。經過一個月的教學實踐,我改變了上學期的過激做法,嘗試結合導學案由“教師引導、巧設問;學生獨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質疑、交流;教師指導、明確。”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選的課文是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別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語言刺耳,動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熱情、樂于助人,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識丁的她一次看到魯迅聽人介紹《山海經》時的癡迷神態,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此舉此情震憾著魯迅的一生。長媽媽去世30年后,魯迅寫此文以示深沉懷念。為了讓學生很好的體會文章,我做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我比較成功的將現代文閱讀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在一起,它沒有了上學期的做作、生澀、雜亂、效率低,比較自然流暢,學生的反饋也較好。當然,我的課中還有一些不足,如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認識、客觀評價的能力;從課堂來看,學生發言的面并不大,我沒有及時去調動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解決。總之,我會再接再厲,不斷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3、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及抓住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和步驟
整體感知
一、復習舊知,導人本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那么,長媽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起來看課文
板書標題、作者,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
駭 擄 悚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煩瑣 懼憚
三、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是課文記敘的重點。
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么這樣安排?
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問題探究
一、仔細研讀課文第1—5自然段,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長媽媽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從這幾個自然段的描寫中,可以了解到長媽媽“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這些描寫真切生動,作者采用戲謔的口吻來描寫,又顯得很風趣,刻畫出長媽媽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
二、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寄托著長媽媽善良真誠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 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
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于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三、齊讀第18—28自然段,指名學生復述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里看到過,后來一直渴慕著繪圖的仙海經》。叫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最后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五、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前后有什么變化?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么?
態度變化:不大佩服她——特別的敬意——這種敬意逐漸淡薄,最終完全消失——發生新的敬意。“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溜溜,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六、作者怎樣刻畫阿長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動作、語言。
七、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于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后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 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后,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寫一篇小作文,和同學交流。盡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3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典型事例分析長媽媽這個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學習魯迅從小就養成喜愛讀書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3.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揣摩遷移”三步走模式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相結合。同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課件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
不錯,我們在初一的時候,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提過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里的一個女工,不知其真名實姓,也不會識字作文。但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長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在作品中幾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經》連在了一起,專門寫了篇文章叫《阿長和<山海經>》,那么阿長與《山海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有興趣來讀一讀嗎?
二、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
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
②給段落標上序號。
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解決生字詞。(將需要注意的生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請學生上來完成。)
瘡疤(chuāngbā) 詰問(jié) 懼憚(dàn) 霹靂(pīlì) 璣(jī)
震悚(sǒng) 駭(hài) 擄(lǔ) 孀(shuāng) 懿(yì)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臍(qǐ) 絮說(xù)
驚駭:(書面語)驚慌,害怕。
震悚:(書面語)因恐懼而顫動。
詰問:(書面語)追問盤問責問。
懿:(書面語)德行美好。
擄去:把人搶走。
惶急:恐懼的意思.。
瘡疤:喻痛處、短處和隱私。
粗拙:粗糙,低劣。
璣:不圓的珠子。
多音字: ①惡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是怎么樣的呢?這種感情有怎么樣的變化呢?
(2)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3)文章可以怎樣劃分層次?
(解說:讓學生在研習時明確方向,抓住重點,以免不知所措。)
2.學生研習,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采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并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信息反饋。
3.研習效果反饋。(學生發言,教師就文中要點難點進行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問題(1)(點撥提示內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后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關于這點,制造懸念:“為什么魯迅要先寫對長媽媽的不大佩服,不耐煩,然后才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呢?”留待課堂小結時回顧解決。
板書主要內容。
問題(2)(點撥提示內容):
以感情線索為依托,將文章內容層層展開。由感情找出相對應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長媽媽相應的性格特征。
板書主要內容。
問題(3)(點撥提示內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寫童年記憶中長媽媽(“阿長”)與“我”有關的幾件趣事,表現長媽媽粗憨、愚鈍,不無缺點,但純樸、善良(渴求幸福、愛護孩子)的性格。可分四個層次。第一層(第1-2段),第二層(第3-5段),第三層(第6-12段),第四層(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在長媽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愛的寶書”——繪圖本《山海經》,這使“我”對她“發生新的敬意”。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第19-21段),第二層(第22-26段),第三層(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對“我的保姆”長媽媽平凡、不幸、默默無聞的一生,給予了深情的緬懷和悼念。
三、課堂小結
通過對問題(1)說的懸念“為什么魯迅要先寫對長媽媽的不大佩服,不耐煩,然后才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呢?”的回顧和解決,對本節課堂進行小結。懸念的解決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和做最后總結。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2.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3.課外閱讀《朝花夕拾》。
五、板書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課時內容。
二、檢查作業 情況。
主要通過解決課后習題三學習、體會文中買《山海經》部分,特別是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要求學生就自習時產生的疑問提出問題。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詳寫“買《山海經》”一事?
(2)指導學生分析、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導學生掌握欲揚先抑的寫法和體會魯迅先生“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風格。
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魯迅先生不給我們塑造一個完美的長媽媽形象?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后,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回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發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問題一(點撥提示內容):設計這個問題是想讓學生明白,事件的詳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現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詳寫,其他事略寫,毫無疑問,買《山海經》一事,是使“魯迅”最為感動、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關于這件事的敘說也最為激動人心,成為全文的中心,理應詳寫。
問題二(點撥提示內容):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如:
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著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后經提醒,仍是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樂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對比、映襯法: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問題三(點撥提示內容):這一訓練是想讓學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描寫較為復雜的人物性格,避免將人物簡單化、絕對化,這種“不虛美”“不隱惡”,寫出來的人物更讓人信服,更真實,真實才感人。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
參看課堂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4
【思路綜述】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給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逼真,情感真摯深沉,無疑,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類突破。
【教學簡說】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讀課文,要求讀準以下字音。
駭 擄 悚 絮說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辟頭 畫舫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
可以有如下一些說法: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為“我”著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復雜的人。那么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了下一步活動就能夠明確了。
二.拎出線索。
1.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2.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提示: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 寫得好,它寫出了 ”的句式進行品析并說話。
學生活動。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么?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征,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么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后,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墻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細節 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講長毛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系現實生活
【評點】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 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鑒賞性閱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后一個環節的設置,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水乳交融。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5
課型:講讀 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2、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重點:目標一、目標二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驚 駭( ) 擄( )去 震悚( ) 惶( )急 瘡( )疤( )
詰( )問 懼憚( ) 粗拙( ) 疏( )懶 渴慕( )
霹( )靂( ) 孤孀( )
你認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驚駭:
震悚:
詰問:
莫名其妙:
3、走近作者:
魯迅簡介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錄了十多篇回憶性文章。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作品簡況: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歷史小說集一部《故事新編》;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一部《野草》。
4、預習課文后,你有哪些疑問?請將你的問題寫下來。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⑴導語設計:
⑵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檢查預習情況
3.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用自己最擅長的讀書方式瀏覽課文并思考: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些事情? 重點寫了什么?
4.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依次領會并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征,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2)、 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3)、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么?請同學們交流討論。
5、小結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后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布置作業
1.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教案
阿長與《山海經》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
2 、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回顧上節課所講內容,在思考中導入新內容。
二.精讀課文,重點研討:
學生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
1. 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
2.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
3.阿長來問《山海經》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4.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5. 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6. 文章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不多,用的是一種敘述語言。為什么不詳寫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間),你認為她是怎樣買到這本書的?
7.這件事可以表現長媽媽的什么特點?
8.長媽媽買的《山海經》實際上是一本怎樣的書?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為什么這樣說?
9.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四.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于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后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 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后,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布置作業: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寫一篇小作文,和同學交流。盡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教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阿長與《山海經》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2、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欲揚先抑的寫法。
學習重點:目標一、目標二
學習難點: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驚 駭( ) 擄( )去 震悚( ) 惶( )急 瘡( )疤( )
詰( )問 懼憚( ) 粗拙( ) 疏( )懶 渴慕( )
霹( )靂( )孤孀( )
你認為自己需要掌握的其他字音、字形: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驚駭:
震悚:
詰問:
莫名其妙:
3、走近作者:
魯迅簡介 :本文選自《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錄了十多篇回憶性文章。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是現代世界文壇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魯迅作品簡況:小說集兩部《吶喊》、《彷徨》 ;歷史小說集一部《故事新編》;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一部《野草》。
4、預習課文后,你有哪些疑問?請將你的問題寫下來。
二.學習•研討
1. 走近新課
2.交流預習情況
3.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用自己最擅長的讀書方式瀏覽課文并思考: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些事情? 重點寫了什么?
4.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依次領會并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征,你認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2)、 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是一種什么寫法?
(3)前半部分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么?請同學們交流討論。
5.小結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后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阿長與《山海經》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畫人物的方法。
2 、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學習難點: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
聽寫詞語并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精讀課文,重點研討:
學生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思考并討論下列問題:
1. 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
2.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么?
3.阿長來問《山海經》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4.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應?
5. 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6. 文章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不多,用的是一種敘述語言。為什么不詳寫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間),你認為她是怎樣買到這本書的?
7.這件事可以表現長媽媽的什么特點?
8.長媽媽買的《山海經》實際上是一本怎樣的書?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為什么這樣說?
9.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四.總結全文: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日于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等,讀后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 媽媽為“我”買回《山海經》后,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布置作業: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象阿長那樣關心你、并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寫一篇小作文,和同學交流。盡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學后感:
阿長與《山海經》參考答案
課時一
二 3、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4、(1)“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態――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細節描寫――不拘小節。活畫出她的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將福橘“塞在我嘴里”,雖是迷信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對我的關心愛護。
講長毛的故事,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
寫到買《山海經》時,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來寫,作者只是隨意地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她卻真的買了回來,而令作者對她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的關心、愛護。
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沒有文化、粗俗、好事、煩瑣、不拘小節,而又善良、寬厚、仁慈、樂于助人。
(2)、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嘆,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后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后揚。
(3)“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在具體的描寫中流露出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順順溜溜,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
課時二
二、1.“我”渴慕著繪圖《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2.文中寫道那位遠房叔祖的疏懶,別人又不肯真實的回答“我”,而長媽媽主動來問,“我”知道他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他說了,就連“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沒有料到長媽媽會幫助“我”。這里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了長媽媽的善良和對“我”細致入微的關愛之情
3“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4“ 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表現了“我”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5.因為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么給“我”操心費事,況且她又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6. 提示 :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攤書店,操了多少心等。
7.對孩子心思觀察細致,關心孩子,熱心幫孩子解決疑難。樂于助人
8.刻印十分粗拙的本子。“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9.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
三、
a、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如: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后經提醒,仍是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樂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6
教學要有效果,惟“落實”二字,前一段時間在傳統與課改之間彷徨,學生有點難以適從。本單元開始,改變學案形式,由“練習式”學案改為“導學式”學案,學案由五個部分組成:基礎積累,走進文本,作者對話,課文欣賞,拓展寫作,直擊中考。突出導學,本文教學有如下特色:
1、學生預習充分。有學案指導,給了學生一個自主的把手,節省大量時間,學生能迅速走進文本。
2、小組合作有實效。預習后由小組組織討論,不用參考資料,學生思維不受限制,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組的主人,討論熱烈。
3、展示交流,學生對話增多層次加深,不受標準答案限制。
在對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時,出現了幾個小高潮。
1、探討“阿長問我《山海經》時,我是怎么想的?”學生不僅停留在表在答案,而且能深入思考:A、阿長是一個大字不識的下人,我一直對她有點瞧不起,連《山海經》都說成“三哼經”顯然要她書買書是不可能的。B、平時我對她并無好感,特別她謀害我的隱鼠,我簡直有點憎恨了,她不可能會為我買書。C、但是因為她也來問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她對我的關心,對她的態度有了一點轉變,所以告訴了她這回事。
2、探討“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學生分析得出結論:(1)、這是我小時最為渴望的一本書,(2)、這本書是阿長給我買來的代表著阿長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我正準備轉向下一個話題,可洪張良插嘴:“我還有理解,這一句話還可以引起“我”對阿長的回憶,而且這本書還激活了“我”的文學細胞,為我后來走上文學之路奠定了基礎。”他一說完引發了全班同學熱烈掌聲。課堂一向不積極的他思想這么有深度,我很欣慰。
3、朗讀最后兩段,分析了這兩段的感情,學生又冒出一個問題:課文中又是阿長,又是長媽媽,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有人說:稱“阿長”顯得親切;有人說:稱“阿長”因為不喜歡她;有人說:這是表示懷念……學生說完后,我給出一個問題:小時你們認為會叫她什么?為什么?買《山海經》之后會叫她什么?為什么?成人后想到她會叫她什么?為什么?學生恍然大悟大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論什么課改不能離開學生這個中心,如果拘泥形式的限制,必然會給我們的課改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
阿長與《山海經》練習題 篇17
教學目標
識記重點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真切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選取典型事例真實、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
分;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查找有關魯迅的資料,
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課文所記之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于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在《阿長與<山海經>》里,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讀準字音,并理解詞義。
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么這樣安排?
你從這些事中,看做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課文題目為什么稱長媽媽為“阿長”?
教學設計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惡的種種規矩,關于 “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其中重點寫的是買《山海經》一事。因為買《山海經》 透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所以重點詳寫。
對她不好的習慣,“我”開始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后,“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之后,“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得知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 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筆,對她“不大佩服”、“討厭”、又是“不耐煩”、“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不符實;將“阿長”與《山海經》連接,看似矛盾,卻令人好奇;用“阿”字有親呢的‘意味,符合作者當時已經是四十六歲的中年人的口氣。
(學生的總結大意對即可,語言不求一致,重在學生自已討論解決問題。不到位之處教師可點撥)
[過渡]
從總體上來說,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尊敬、喜愛的。尤其課文的結
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深切懷念。祈禱地神賜福于她,讓她的靈魂得以永安。可是為什么在課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呢?應該怎樣理解?長媽媽具有怎樣的性格?
四人小組探究合作學習,討論明確:
“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阿長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
管教很不適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
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在寫法上也是欲揚先抑,是在為寫
買《山海經》一事作鋪墊,更好地突出了重點。在作者眼里,長媽媽多事,不拘小節,麻煩
多禮,但同時又心地善良、仁慈,樂于助人。 ,
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了長媽
媽的形象。使我們了解了長媽媽這個鮮活的人物。
作業 :朗讀課文,寫生字,解釋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復習導入 。
作者敘述了長媽媽的一些瑣事后,用相當多的篇幅推出了買《山海經》一節。
指名學生朗讀19~29段。
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在阿長買《山海經》之前,還寫了哪些事?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
心理?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么反映?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
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么這么說?
學生在自主學習后討論明確:
此前,先寫遠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書籍,交代了我是怎樣地渴慕《山海經》,而又為什么
求之不得,“誰都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又是怎樣地念念不忘。有了這些鋪墊,才能說明
阿長為什么使“我”大喜過望,而且感到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了。
“我”認為對她說了沒有用,但既然來問,又不好不說。說明“我”對從她那里得到《山海
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了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后很震驚,很感動,進而想到這別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普通人居然做到
了,“我”也由此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平時對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卻居然給“我”弄來了最想要而又最難弄的《山海經》,在孩童眼中,長媽媽似乎真的“有偉大的神力”。前面寫阿長講完長毛的故事,“我”覺得她有“偉大的神力”,雖然是描摹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寫出來,總帶有戲謔成分;而此處再寫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語氣顯得莊重,感情極為誠摯。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
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結
阿長自己沒有讀過書,見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經》,就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掛在心上,并想方設法買來了《山海經》,這部書成了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
書”。魯迅是一輩子跟書打交道的大文學家,而第一部寶書是阿長給買的,阿長為孩子傾
注的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動了魯迅,因而阿長值得魯迅紀念是理所當然的。
拓展延伸。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想像一
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才買到這本書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并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結.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里,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集中記敘長媽媽給他留下的兒時印
象,把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
的”事實。盡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直率。《山海經》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他將對長媽媽的感激變成永久的懷念,以濃情的筆墨為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
作業 :將自己交流過的短文整理在作業 本上。仿照本文的寫法用一兩件事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