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簡單設計(精選15篇)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3、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
教學過程 :
與學生交流,導入 新課:
有沒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經歷?為什么離開?離開后想些什么?想家時怎么辦?
思念親人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遠離親人、思念父母的時候,就把這種感情融化在一篇篇優美動人的詩歌、散文中。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篇:《紙船 寄母親》。
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師有感情的朗讀,渲染氣氛。
附投影: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筆名出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紙船》選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學途中所做。這是作者第一次遠離祖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當她孤零零的隨著航船在海上漂泊時,對親人、對母親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復活的一顆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紙船上,寫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詩篇。
學生朗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放悠揚而略帶憂傷的背景音樂)
請一位同學朗讀,學生互評,再讀。聽錄音,比較一下哪些地方讀的比我們好。我們讀得還不夠好,是因為的詩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請同學們默讀,品味揣摩語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小組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教師注意精彩語句的朗讀指導。
學生自己品讀,便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讀完后給同學們描繪一下。
師總結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投影:詩歌欣賞的步驟:
1、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
2、品味揣摩,感受詩歌語言美 感悟詩歌意境美)
3、聯想想象,感受詩歌圖畫美
學生進行背誦比賽。
過渡: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是永恒的主題。父母無私的愛不僅會使子女無限思戀,而且也會贏得子女純真的回報。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請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賞析這首詩,注意同學間的交流與幫助。
小結: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歌頌親情的,它使我們更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親情的無私。在生活中,我們更要珍惜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如果同學們還想進一步了解泰戈爾及其作品,請在課下閱讀:(投影:推薦閱讀:
《泰戈爾抒情詩選》
《泰戈爾其人其作》)
作業 :模仿《金色花》4、5段的寫法,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段回報母親的話。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2
深圳市東湖中學 徐平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領悟詩中所包含的對母親深切的愛。
2、朗讀品味兩首詩是如何表達對母親深切的愛。
3、模仿詩歌中對母親愛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已對母親的愛。
[教學設想]:
1、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營造氛圍、導入 母愛的主題。
2、朗讀,配樂朗讀品味全詩,把握兩首詩的感情。
4、發揮想象能力借用具體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師生配樂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二、朗讀整體把握兩首詩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兩首詩。
2、請男、女同學集體朗誦這兩首詩。
3、想象一下詩中主人公的形象,兩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點?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調皮的孩子。
《紙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樂。
問:哪兩段音樂適合做這兩首詩的背景音樂?為什么呢?
5、配樂朗讀這兩首詩。
三、探討研讀這兩首詩如何表達母愛。
(一)《金色花》
1、這位調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達對母親的愛?
2、“我”變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著媽媽工作”——為媽媽做點事——回到媽媽身邊
3、詩中最后有兩句對話,你能說說媽媽說此話時的心情嗎?
4、配樂品讀全詩。
(二)《紙船》
1、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來寄托對母親深切的愛?
2、 這位柔弱的女子對母親的愛我們可以理解,但為何有“悲哀”呢?
3、配樂品讀全詩。
四、仿寫仿說
1、兩首詩中你最喜歡哪幾句?自由讀你最喜歡的詩句。分男、女生比賽背誦。
2、這兩首詩都表現了對母親深切的愛,但都沒有直接說“媽媽,我愛你呀!”,你能否仿照這兩首詩的表達方式,通過一個具體的事物也來說說你對媽媽的愛。
五、回顧品味
配樂朗讀。
作者郵箱: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3
1 詩兩首 請你思考:1、詩歌中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稱稱之為意象,你能以《我愛這土地》、《鄉愁》中找出“意象”嗎?2、國難當頭,愛國受到心痛,《我愛這土地》“痛”在何處?詩人的“痛”你如何讀出來?3、思鄉心切,熱盼祖國統一,在塵囂日上的今天,你能讀出中華兒女的思鄉愛國之情嗎?合作探究想一想:1、朗讀《我愛這土地》,看看下面這些說法那些說法正確,那些說法有問題。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提示:《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于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于詩中寫到“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后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了。)2、請按照第一題的形式先閱讀《鄉愁》,再根據本詩的寫作背景和主題分析下列不恰當的說法是什么。a、這首詩按時間順序抒發了作者由有家難回到有國難歸的情懷,表現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b、這首詩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的內涵既單純而又豐富。c、這首詩寫作者思念親人是虛,寫思念祖國是實。作者將對祖國的思念依附到對親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十分具體。d、《鄉愁》的形式美主要體現在音樂美上,而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上,但該詩在結構上并無美感。(提示:詩歌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也具有美感。)做一做:請同學們分組朗讀本課中的兩首詩,小組內互相品評——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把詩中所蘊含的情感讀出來。嘗試練習:一、給加點字注音洶( )涌 艾( )青 黎明( ) 窄( )窄二、朗讀下列詩句,用“/”劃出句中停頓。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2、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3、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三、對《我愛這土地》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四、這《鄉愁》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郵票在詩中指代信件,第一節是說作者小時離家,只憑書信寬慰鄉愁。 b、船票在詩中指代船只,第二節是說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憑船只代鵲橋。c、全詩用“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組詞語,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d、“一枚”、“一張”、“一方”、“一灣”這些數量詞的運用,除了顯示詩人的語言功力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作用。五、《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六、《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華的。自主檢測一、根據拼音用正楷寫出相應的漢字hou( )嚨 悲fen( ) li( )明 fu ( )爛墳mu( ) 海xia( )二、閱讀兩首詩,探究下列問題。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2.《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3、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三、朗讀下面這首詩,體味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思考: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爐中煤 ——眷念祖國的情緒 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負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該不嫌我黑奴囪莽?要我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樣的心腸。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從重見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1920年1、2月間作選自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學燈》a.作者把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心愛的人兒”,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積已久的眷戀祖國的熱烈感情。b.這首詩,詩人把自己比作在爐中燃燒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國的熾烈的感情。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是指詩人長期被黑暗社會壓抑,到現在(寫此詩時)才獲得自由。d.全詩風格豪放、明朗,音調和諧流暢。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詩人的深情和熱望,極富美感,令人感動。拓展視野趙錢孫李四個同學讀了下面這首《新月》后各自發表了看法,你贊同誰的?反對誰的?請說說理由?新月彎彎,像一條小船。我乘船歸去,越過萬水千山。花香,夜暖。故鄉正是春天。你睡著了么?我在你夢中*岸。趙:入手擒題,詩一開始就把銀鉤似的一彎新月比作“一條小船”,使之成為詩人情感的閘門。錢: “我乘船歸去,/越過萬水千山。”兩句寫詩人以虛當實,憑借想象踏上返回故鄉之路。孫: “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從視覺、嗅覺和觸覺等方面向讀者正面立體地展現了故鄉春夜的迷人美景。李:詩的結句情深意美,詩人借新月之船,將綿綿不盡的游子之情,灑落在故鄉的土地上,灑落在故鄉的夢里。 我的收獲答案:第一單元1 詩兩首嘗試練習一、xiong ai ming zhai 二、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2、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3、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三、d (因為從這句開始,那個比喻性的“假如”已經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設的“鳥”,而是真實的抒情主人公自己。)四、d (還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五、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六、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自主檢測一、喉 憤 黎 腐 墓 峽二、1、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一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與下文鳥兒獻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2、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3、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所依附了。三、c(詩人以煤的形成歷史作比,主要隱喻自己長久積蓄心中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拓展視野孫同學的分析有誤,正面的角度應指嗅覺和觸覺,無有視覺。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培養學生利用聯想和發散思維領悟詩歌的能力,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思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藍圖】
1、結合音畫效果,讓學生進入鄉愁世界。
2、教學分為幾大板塊:
⑴ 音畫情景。
⑵ 朗讀領悟。
⑶ 詩歌欣賞。
⑷ 自主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平臺。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一、導人新課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
二、寫作背景及作者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從此,這首詩在抗戰時期廣為傳誦。
2、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感知、研習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出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見書)
3、“土地”的含義(練習一/1)
艾青是一位與“土地”聯系得非常緊密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是“土地”和“太陽”。前者象征祖國,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詩中,“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詩題“我愛這土地”,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這首詩抒發了那個艱苦的年代里,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詩中的意象:
(讓學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語。)
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黎明”。
⑵ 詩人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結合語境,我們可知,“__”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歌唱是持續不斷、不畏艱險,直到生命的終結。
“我”這只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表現出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這是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是個悲憤的愛國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用“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⑶ 感情──強烈的愛國情──永恒的主題:
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具備了歌唱的天賦,具備了廣闊的視角。它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出一種“沉郁”的感情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
最后,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的導火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啊!之所以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所傳頌,長久的感動人們,成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詩性的直覺的語言對我們的心靈世界所造成的沖擊。“為什么……?”“因為……”這種句式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暢淋漓。
四、練習
1、書后練習二:
⑴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⑵ 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么聯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一詩的兩處難點,進而加深理解詩的思想感情。)
明確:
⑴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⑵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系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里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
2、對課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簡析:《我愛這土地》一詩是艾青在抗戰時期的名作,四個選項分別著眼于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形象所蘊含的意義、文字表達技巧等,其中c、d兩項,一說“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一說“詩中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構成明顯的矛盾項,必有一誤。答題時便可從此入手,細作分辨。讀詩可知,“我”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點是“愛這土地”,詩題已很明確。至于詩中寫到“鳥”,是對“我”擬物,以豐富“我”的形象,“鳥”不是全詩的形象。再說,這最后兩句詩人已從比喻的境界返回現實,是詩人在向讀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據這一形象特點,我們就不難判斷d項為不恰當的了。
五、作業
1、仿照“為什么……,因為……”句式特點造句。
2、讀背這首詩,并默寫在作業本上。
3、預習第二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欣賞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容的《鄉愁》進行比較閱讀。
一、導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現代詩我們已不再陌生,也認識了不少現代詩人,在當代詩壇,有一位生長于大陸,定居于中國臺灣的詩人,一位熱愛故土如愛自己的詩人,有一位唱著鄉愁永不老去的詩人,他──就是余光中。現在,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
二、認識余光中
1、學生自主介紹,相互交流,說出對于光中的初步認識。
2、老師適當補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現居中國臺灣。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世紀》詩刊,致力于現代詩創作。主要詩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詩集有《靈河》、《余光中詩選》。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細,抒情纏綿,含蓄雋永。其鄉愁詩別具特色,有很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意味深長。
這首詩寫于1972年,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欣賞。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詩人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朗讀材料)
2、提問:
以第一節為例,給詩歌劃分朗讀節奏。
3、分四組朗誦:
注意模仿節奏、重音、詩歌感情。
邊讀邊思考:讀完整首詩,你的頭腦里剩下幾個什么詞語?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這首詩運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2、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華的。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抓住這首詩的四個中心物象來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這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
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愁的媒介。到后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練習三)
3、愁是凝重的,詩中為何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作者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于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出鄉愁的濃烈。托物寄情,表達綿綿不盡的鄉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詩運用新奇的比喻,從紛繁的世事與曠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象。除此而外,還運用了對比,反復,反襯的修辭手法,將游子思鄉的愁緒寫得具體可感,如泣如訴,哀怨動人。前三節猶如洶涌而進的波濤,最后一節轟然匯成全詩的九級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達到高潮。正如詩人所說:“縱的是歷史感,橫的是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詩人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時代不可比擬廣度與深度。
5、整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見)
表達了作者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6、“鄉愁”的含義(練習一/2)
“鄉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在詩中,隨著“鄉愁”在人生每個階段對應物的改變,“鄉愁”的情緒越來越濃,最終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為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國之思。
五、小結
《鄉愁》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從內容上說,“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學經久不衰的主題,余光中雖曾接受過現代主義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詩歌內容觸及思想深處的“中國意識”時,自然而然地攝取了“鄉愁”這一主題。歷代愛國知識分子有借詩詞歌賦流露家國之思的傳統,本詩在這一點上可謂傳承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從形式上說,這首詩恰到好處地運用現代漢語,使之帶上了古典詩詞的格律美和音韻美的特點。詩的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短句變化錯落;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基調。
朗誦、領略音樂美:明確余光中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六、聯想遷移
1、讀全詩,再次領悟全詩意境。
2、以“讀__________”(余詩中的句子),我聯想到______________。(課外詩詞曲均可)”為例造句,請說說余光中《鄉愁》讓你想起了什么?(教師出示幻燈總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另外:
⑴ 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⑵ 李煜的詞《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⑶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⑷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⑸ 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⑹ 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揮不走的鄉愁,牽動著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頭在一夜間!風流少帥張學良,困居中國臺灣幾十年,有多少離愁別恨,客死他鄉,團聚夢難圓?多少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臺灣人民與大陸兩地相隔,飽受相思之苦,因而對鄉愁有著其他任何時代不可比擬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較閱讀(練習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鄉愁》,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參考: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中國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八、拓展模仿
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課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鄉愁》
2、自己寫一篇《鄉愁》,可以是詩,可以是散文,下節課配樂朗讀交流。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5
課題: 《未選擇的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
教學目標及重點:
1、 讓學生借這兩首詩了解并喜歡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2、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3、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并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征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4、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并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征。
2、對于“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這一手法。
3、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及其詩作,并為大家朗誦其他詩篇的片段。
教學方法:
讀、說、悟、品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國度是詩的國度,從古體詩到絕句、律詩,從四言到五言、七言,種類繁多,精美絕倫。今天,我們跳出中國詩歌的圈子,學習兩首外國詩人的著名詩歌。
二、 檢查預習、朗讀評價:
1、請一位同學朗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再請幾位同學評價朗讀。
2、朗讀《未選擇的路》,請同學評價朗讀。
評價的用意在于了解大多數學生預習的狀況,通過朗讀和評價,完成對于生字的掌握和詩歌情感的大體把握。
三、組織學生交流所找的資料,重點介紹普希金和他的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亞歷山大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出身于貴族家庭,從小受到文學的熏陶。1811年進入皇村學校,接近未來的十二月黨人,受到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1816年加入文學團體“阿爾扎馬斯社”。1817年皇村學校畢業后在外交部供職。1819年成為革命外圍組織“綠燈社”成員。這個時期他連續寫了歌頌自由、反對暴政的著名詩篇《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鄉村》。這些詩在進步青年中廣為傳誦,因此他被沙皇當局流放南俄。流放期間,創作《短劍》、《高加索俘虜》、《強盜兄弟》和《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等詩篇。1824年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寫了表現20年代進步貴族青年尋求社會出路的長詩《茨岡》、探索人民命運和歷史作用的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詩體小說《努林伯爵》。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后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兔普希金,將他召回莫斯科。詩人對新沙皇一度抱有幻想,希望他成為彼得大帝式的開明國君,同時又無法忘懷舊日友好十二月黨人,寫成《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和《阿里昂》。1830年在彼爾金諾村創作四部小悲劇和《別爾金小說集》,其中《驛站長》是俄國文學中第一篇反映 “小人物”命運的作品。最終完成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23~1830),被別林斯基譽為“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1831年2月與莫斯科第一美人岡察洛娃結婚, 5月遷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任職。創作以彼得大帝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黑桃皇后》、童話詩《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反映布加喬大起義的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年創辦《現代人》雜志。1837年2月在決斗中被法國流亡者丹特士殺害。
本詩恰恰寫于流放期間
四、初步感知——討論完成:你更喜歡哪首詩,為什么?
答案提示:兩首詩歌都富于哲理,且是對人生之路的思索。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挫折,它的情緒顯得積極昂揚,有面對讀者娓娓而談的親切感,詩意直白易懂;而《未選擇的路》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的選擇,并流露出選擇時的矛盾與無奈,這首詩則顯得含蓄、深沉、憂郁迷離。
這個問題的設計,是想初步考察學生是否能讀懂大意。他們可以從詩歌的主題、詩歌的感情基調、詩歌的語言風格等幾個方面選擇回答的內容。
五、引導完成理解和欣賞: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讀出笑對生活的樂觀心態。
2、了解主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討論試著解答問題。
期間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題目“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什么意思?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3)面對逆境,我們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爭嗎?
提示: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艱難困苦等不幸。詩人寫這首詩時正遭流放,正處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2)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生的體驗是豐富多樣的、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利于把握人生。
(3)這應該是作者那時那地的處境,使他只能等待,事實上,他只要滿懷希望地等待就是一種抗爭。我們今天碰到困難,應該迎難而上,滿懷信心地去征服困難。
3、了解本首詩歌的特點:
通過討論,同學們已經了解了這首詩歌的主題和內容,齊聲朗讀一遍,感覺一下:它和一般的詩歌相比有什么不同?(比如《天上的街市》)
老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答案提示: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熱情坦率,似乎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對每個人的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4、列舉同樣風格的詩歌,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語言上直白易懂,沒有什么鮮明形象可言的詩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很多年以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同樣道理,也是詩中那種偉大無私的情懷和戰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讀者,蕩滌了狹隘自私的人生價值觀,它以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動讀者。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6
第一部分:1、填空:⑴冰心,原名 ,現代著名 , ,著有 、 等。⑵泰戈爾, 著名詩人,作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重要詩作有 、 、 、 等。2、給加點的詞語注音。妄棄( ) 馨香( ) 晨詩( ) 凝注( ) 悠遠( )3、請給下列詩句劃分節奏。①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詞。③廟里晨禱的馨香向我吹來像母親一樣的氣息。④我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4、《紙船》一詩中,詩人賦予“紙船”什么含義?又是如何將自己的思念告訴給母親的? 5、《紙船》的開頭用詞語“從不肯”,“總是”,“一只一只”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面對紙船遭遇的“不測”,詩人為什么“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詩人希望紙船最終到達的地方是哪兒? 7、詩中的神來之筆“紙船入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求它載著它的愛和悲哀歸去”中的“它”指什么?怎樣理解“愛和悲哀”?“歸”到“哪兒去”? 第二部分: (一)閱讀泰戈爾的《母親》,完成8~14題 母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在我游戲中間有時似乎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但是當初秋的早晨合歡花香在空氣中浮動,廟里晨禱的馨香向我吹來像母親一樣的氣息。 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當我從臥室的窗里外望悠遠的藍天,我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8、詩中反復說“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為什么又強調自己忘不了母親的歌調,氣息和眼光? 9、詩中寫母親的記憶,寫了哪三個片斷?⑴⑵⑶10、怎樣理解“歌調在玩具上回旋”? 11、“廟里晨禱的馨香”怎么能吹來母親的氣息? 12、我為什么“覺得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 13、從詩的字里行間中,充滿了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的愛,你能談談你印象中母親對你的關切、對你的愛嗎? 14、《紙船》和《母親》這兩首詩,你最喜愛哪一首?談談你的看法? (二)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摘自冰心《繁星》)15.這三節詩詩人用了 的修辭手法。16.這三節詩之間按內容來看是 關系。“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是暗指 。17.詩歌要求語言精煉,詩中作者抓住芽、花、果的 特征,用 、 、 三個詞形象地進行了描繪。18.“芽兒”、“花兒”、“果兒”說的話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19.這三節詩的寓意是什么? 《詩兩首》答案1、⑴謝婉瑩、文學家、兒童文學作家、《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⑵印度、《故事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 2、略 3、①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②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③廟里|晨詩的馨香|向我吹來|像母親一樣的|氣息④我覺得|我母親|凝注在|我臉上的眼光|布滿了|整個天空 4、紙船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的一曲深情頌歌。(意近即可) 5、表現詩人對母親的思念之深。6、詩人把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紙船,希望紙船能載著詩人的思念到達母親的心口。 7、略 8、正話反說,強調母親的難忘。 9、①在晃動我搖籃時所哼的那些歌調。②母親在廟里為我晨禱。③我遠望時母親對我的凝注。10、略 11、略 12、母愛是廣博的,它充滿著我的生活的各個角落。(意近即可) 13、關鍵是母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 14、略 15.擬人 16.遞進。果樹從發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17.色彩。嫩綠,淡白,深紅。 18.不能互換。因為它們說的話與各自的特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芽兒”需要成長發展,正如青年需要學習、提高使自己成才,而“花兒”、“果兒”的作貢獻,作犧牲,又如青年掌握本領后要為人類作出貢獻,創造成果后要甘于作出犧牲。(意近即可) 19.說明青年人充實、提高、發展自己是為了作出更大的貢獻和犧牲。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7
詩兩首
教學目標
1、 理解這兩首詩
2、 培養積極的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世想像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1、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
2、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導入 ,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
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2、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師組織學生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只要大體了解一下,有助于詩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衷于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于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于流放期間。
4、整體感知
品昧、感悟詩歌的語言。
思考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可采用課堂發言的形式,互相補充指壺,作出解答,并說明結論是怎樣得出的。
明確: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
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PTJ來。第二部系去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5、問題探究
這首詩歌雖文字不多,但卻有不少問題值得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即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6、問題(教師備案)
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1)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2)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3)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
明確:
(1)必須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這句話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它與違
背生活規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個概念。
(2)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3)可從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
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這首詩沒有什么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地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
都比較生動鮮明,而將主題含蓄地暗示給讀者。
對以上問題,教師可根據學情加以取舍。
注朗讀背涌
試著當堂背過這首詩
6、體驗與反思
教師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7、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三。
(2)根據"體驗與民思?的要求寫成300字左右的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現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二首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應如何面對人生挫折,后者則告訴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二、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地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
要求同學們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地閱讀這首詩歌,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類似
的例子嗎?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
1、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曾學過的《在山的那邊》和《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元奈,陷入沉思?二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萎萎,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己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1)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許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它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即要勇于抉擇,更要慎重對待。
三、問題探究
思考題: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未選擇的路》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什么不同?
3、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
1、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
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樂觀積極,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3、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五、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六、信息反饋: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8
1、選出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 )。
a、欺騙(piàn) 憂郁(yù) 來臨(lín) 鎮靜(zhèn) b、瞬息(shùn) 懷戀(liàn) 涉足(shè) 叢林(cónɡ) c、幽寂(yōu) 佇立(zhù) 足跡(jì) 誘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嘆息(tàn) 路徑(jìn)
2、對“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形容冷落蕭條,昏暗寂靜。
b、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幽雅寂靜。
c、凄慘悲痛,幽雅寂靜。
d、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昏暗沉靜。
3、下列詩作不屬于普希金的一項是( )。
a、《自由頌》 b、《祖國》
c、《致大海》 d、《致恰達耶夫》
4、下列詩句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b、我/在/路口久久佇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5、填空題: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國)著名詩人。他的創作對本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發展影響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⑵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獨具風格的________(國)現代詩人。他吟唱著20世紀的音調,又接近于傳統詩的詩體;他的詩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時又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6、解釋下列詩句加粗詞的意義。
⑴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佇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會兒”來代替,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全詩中找出兩組反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全詩中找出一組同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末節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末節詩是詩人笑對苦難和憂郁的心聲,勸說的口吻里,充滿了關愛的情感。
b、“未來”寫出了期待的美好,“現在”點示暫時的憂郁,“過去”意味著親切的回憶。
c、“永遠”寫出人們憧憬美好未來的天長日久,“瞬息”寫出再大的“憂郁”不過是過往云煙。
d、這首詩應用豪邁鏗鏘的語氣讀出詩人所抒發的真誠的情感。
11、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溫厚的長者在低聲囑咐自己心愛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誠熱情的成年人在勉勵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暫時的不快所擾,不快的陰影終會消逝。
b、詩人并不滿足于簡單地告誡別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進一步分析,“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一句意蘊無窮。
d、這首詩言簡意賅,清新流暢。熱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猶如四季,寂寥冬月當前,我們必須振作。
d、這首小詩是詩人為鄰居小女孩的紀念冊題的,是詩人對心愛的孩子的叮嚀和囑托,與詩人的自身處境無關。
11、對《未選擇的路》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僅描繪選擇,而不說面臨的選擇內容是什么,使此詩具有了內涵的開放性。
b、這首詩具有象征意味,讀后讓人深思。
c、“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是詩人對自己年輕時錯誤選擇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說明選擇其中一種意味著對另一種的放棄,選擇時應當慎之又慎。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 普希金 俄 文學 語言 《葉甫蓋尼·奧涅金》
⑵ 弗羅斯特 美 象征 哲理
6、⑴ 形容長時間的站立。
⑵ 一定要。
7、“瞬息”比“一會兒”時間更短,詩人的樂觀就此體現了出來。提示:從時間長短上看,詩人把再大的憂郁當成是過往云煙,體現詩人的樂觀。
8、快樂──悲傷;永遠──瞬息。
9、悲傷──憂傷
10、d
11、d
12、c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9
【實用教案】
〖創意說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范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可參考如下設計:
假如/我是一只鳥,(深沉地)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悲憤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靜地、執著地)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如下面這四句: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詩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體會詩的意蘊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教師講析: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正踐踏著我們中國的土地,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詩人艾青用筆發出了戰斗的呼聲。“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河流”就是那長期郁積在人民心中的悲憤,“風”象征著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2、評說詩中“鳥”的形象:
⑴ 要求學生用“這是一只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⑵ 學生發言,教師適時點撥,形成以下答案:
這是一只歌唱著的鳥。
這是一只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這是一只在炮火連天的危急時刻奮力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人民抗擊侵略的斗爭精神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而歌唱的鳥。
這是一只因為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災難而痛徹肺腑的鳥。
這是一只用生命為祖國歌唱、摯愛著多災多難的祖國的鳥。
這是一只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
⑶ 教師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愛的表白。
三、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1、播放瞿弦和的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靜靜聆聽,聽三遍,體會節奏、重音等朗讀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師生交流聽后感受。
四、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1、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練習朗讀。
2、指名優秀學生示范讀。
3、師生合作,演讀全詩:第一層,詩的一、二句,師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兩句是全詩的最強音,師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五、過渡,傾聽余光中的鄉愁
1、我讀──學生自己試讀,自主劃分朗讀節奏、確定朗讀重音。
2、我賞──品析詩歌的意象、結構。
3、我創──印發《鄉愁四韻》的前兩節,并播放《鄉愁四韻》前兩節錄音,要求學生續寫后兩節。
【備選創意】
〖創意說明〗
把全詩當作電視詩歌的解說詞,為電視詩歌散文編寫分鏡頭劇本。讓學生在想像中進入詩歌營造的意境理解詩意,用文字描述畫面,練習寫作,情感熏陶和語言訓練融為一體,語文味濃濃郁郁。
〖教學步驟〗
一、《鄉愁》劇本編寫
1、分組寫作:
第一節,劇本可擬為:昏黃燈光下,一位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箋上奮筆疾書,向遠方的媽媽傾吐自己的思念和學業上的進步。寫好后,他仔細地貼上郵票。因為他知道,這一枚小小的郵票上,載著他對家鄉對親人的濃濃的思念。
第二節,劇本可擬為:天剛剛露出魚肚白,一位中年男子來到了碼頭上。他的手里,攥著一張早己被汗水浸濕了無數次的船票。他眺望著遠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馬上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新娘了!無數個思念終于化作了歸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還不快來?我真想一步就跨進家門!
第三節,劇本可擬為:天陰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樣陰郁。一方矮矮的墳墓座落在這無垠的荒野上,墳旁有棵枯樹,在風的吹動下不時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里,筆挺挺的。風吹亂了他的頭發,但他渾然不覺。他的心在哭泣:“母親!你的兒子來晚了!”
第四節,劇本可擬為:夕陽的余暉照在靜靜的海面上,海上霞光萬丈。一位年過五旬的老者站在岸邊,貪婪地看著海上那遠航的船只。老人的心也隨著這船只悠悠地遠去遠去……他的思緒己越過了這淺淺的海峽,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熱土……
2、欣賞央視電視詩歌散文《鄉愁》視頻資料。
3、評點各組劇本。
二、學習《我愛這土地》
1、播放《我愛這土地》視頻資料,但不播放聲音及音樂。
2、自己設計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及動作,并配上合適的音樂。
3、播放畫面,學生個性演讀。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0
【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關于作者
普希金,俄國的偉大詩人。
二、本詩主題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讀了這首詩后同學們一定會有像高爾基所說的“我開始讀普希金詩時,好像我走進了 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的感覺。
首先朗讀全詩,了解詩的大體內容。
1、讀準下列字詞的音:
憂郁 向往 瞬息
2、解詞:
憂郁:憂傷,愁悶。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這首詩蘊含著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書,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戰勝挫折,真正學會生活。
⑵ 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騙,不要消沉,要積極面向未來,戰勝自 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選擇的路》
一、關于作者
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著名詩人。他出版過十多部詩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外還有 《山罅》、《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入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為人 們喜愛。
先朗讀本詩,熟悉全詩。
1、讀準加粗字的音:
佇立 涉足 萋萋 誘人 幽寂 人跡
2、解詞: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3、學習本詩,思考:
⑴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句話象征了什么?為什么?
“我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象征了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著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⑵ 本詩能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樹林里分開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 這首詩語言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讀來親切。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注釋讀懂詩句,了解詩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 背誦《觀書有感》。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贊美書的名言警句。 學生:課前查閱《觀書有感》的資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簡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引入課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歡讀書,他們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的贊美。今天我們將一同領略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一首是——(生)美國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書》。 二、初讀解詞義,詩句脈絡清 1. 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抽讀正音。注意“畝”“徘徊”“渠”的讀音。 3.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運用工具書、誦讀、聯系上下詩句、看注釋等)。 4. 運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先小組再全班匯報。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 5.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一鑒開: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比喻) 徘徊:來回移動。(動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許:如此清澈。 6.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三、設疑品詩句,寓意躍紙上 1.教師設疑問難。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2.發揮想象,理解釋疑。詩人身處何地?在做什么?(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要像源頭活水不斷充實。) 四、想象促朗讀,寄情于詩間 1.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結合對詩的理解復述。 3.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五、話鋒一扭轉,現代話神奇一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美的境界和讀書融合,讓我們再去感受書的神奇。 1.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書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體會書的神奇,談一談你對每一小節詩的理解。 3. 激發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 六、對比詩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談談學了這兩首詩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讀。 3. 背誦《觀書有感》。 板書設計: 詩兩首 觀書有感 神奇的書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點:寫書 不同點:前者古詩,后者現代詩,各自感受也不盡相同。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2
【教學過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馬雅可夫斯基、萊蒙托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
二、資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別林斯基曾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 這首詩是詩人于被流放時期題在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詩人以明白如話的詩句,叮囑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鎮靜振作,等待光明的到來,其實這更是支撐詩人在艱難歲月里不懈奮斗、追求、創作的座右銘。
三、朗讀全詩,談談自己讀后的啟發
(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交流自己讀詩的體會: 詩人在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心急,不要悲傷,苦惱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 過去,我們應永保積極樂觀的心態。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選擇的路》
一、導入: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就課外積累的說說看。
學生就平日里積累的有關“路”的精彩描寫的語句作交流:
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3、魯迅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寫“路”的詩。
二、反復誦讀
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原詩的哲理。
學生反復誦讀全詩,思考“路”有什么含義?
三、欣賞、理解全詩
學生在反復誦讀基礎上,體會、理解詩中的哲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反復朗讀全詩,理解、體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際上,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這在文學創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2、象征與比喻有什么區別?
點拔:象征,在文學作品中,明寫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詩人雖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全詩5小節,每小節的大意是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惆──多年后的回顧嘆息,其實未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中的“路”、“荒草”、“足跡”、“落葉”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著人生之路事業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難、艱苦、曲折、坎坷。“足跡”可以理解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奮斗。“落葉”可理解為在探索和奮斗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挫折、坎坷……)
3、反復品讀全詩,你從中悟出怎樣的人生哲理?
學生各抒己見,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立的選擇;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滿荊棘,困難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奮斗、拼搏,一定會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無數次的跌倒、失敗,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心兒永遠向往著美好的未來,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樂無窮;人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充滿挑戰和機遇,應把握機遇,隨時迎接挑戰……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3
《詩兩首》
創意說明
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泰戈爾的詩《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譯詩的美,它們仿佛與我們中國的白話詩有些不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世界著名大詩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們的信念、感情、追求與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說說讀后感。
明確: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鎮定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諦;詩的語言直白而親切,口語化色彩濃厚。
2、簡介作者及背景介紹。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 :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你對詩中哪些句子有較深的體會,結合事例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4、聽、讀詩篇
聽課文錄音。劃分朗讀節拍。
5、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6、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研討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7、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8、拓展提高、遷移積累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完成
二、《未選擇的路》
1、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2、朗讀詩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讀。
學生觀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錄音。欣賞、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學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綜合性訓練:
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略)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4
宜昌市六中常紅艷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
師:人的一生,猶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在成長路上,有陽光雨露,也有烏云密布。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該如何面對?假如你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又該如何選擇?今天俄國詩人普希金和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將與你我進行對話交流。
二、讀出情味,產生聯想,與詩人對話
師: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聆聽一首美妙的旋律;讀一首好詩,相當于欣賞一幅悅目的圖畫;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與一位藝術家促膝談天……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忽然間,世界只剩下了自己與詩人,相互間,只脈脈地,用目光交流,那流淌在空氣中的,幻化出的——七彩的煙波,便是我們對于詩歌最好的理解!(生沉醉)詩,可謂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句、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詩歌被譽為“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那么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學習詩歌呢?(生頓時活躍)
師:培根曾說,讀詩使人聰慧。看來的確如此,尤其是這些掌握了讀詩方法的同學更為聰慧。下面請大家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來自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生自讀)
師:大家讀得很用心。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魅力究竟來自哪里?哪位同學愿將這首詩朗讀一遍?請大家細細品味、靜靜傾聽這位詩人的傾訴,試著與他作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一生朗讀。)
師:你覺得她讀得怎么樣?
生5:她讀得很有感情,娓娓道來,并沒有一副教訓人的語氣,語調親切和婉,好像詩人在與你促膝談心。
師:當你在與詩人普希金交談的時候,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情緒?
生6: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給人一種樂觀向上的感覺。
師: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時,好像我走進了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英雄所見略同啊。(生自豪地笑)看來一首好詩總能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下面請大家再讀這首詩,用心體會詩人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大家的心與詩人正在慢慢接近。這首詩寫于被流放的日子----題在鄰居一個小女孩的紀念冊上,短短的幾行詩,既是詩人對心愛孩子的叮嚀和囑托,更是詩人在艱苦年代的座右銘。如果你就是文中那個女孩,在朗讀這首詩后,請用幾句詩意的語言來表達出你對普希金的回應,表達出你的心靈感悟。也可引用其他詩人的詩句與普希金進行對話交流。
生7:假如我是那個幸運的小女孩,我想引用汪國真的詩《我微笑著走向生活》來回應普希金。(有感情地朗誦)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報我以平坦嗎?/我是一條歡樂奔流的小河。/報我以崎嶇嗎?/我是一座大山莊嚴地思索!/報我以幸福嗎?/我是一只凌空飛翔的燕子。/報我以不幸嗎?/我是一根勁竹經得起千擊萬磨!/生活里不能沒有笑聲,/沒有笑聲的世界該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對生活的熱愛,/我微笑著走向火熱的生活!(生鼓掌)
師:詩歌沒有國界。這位同學善于課外閱讀,平時的厚積才有了此時的薄發。
生8:我引用的是舒婷的詩《這也是一切》中的詩句。(生清清嗓子,生笑)
不是一切呼吁都沒有回響;/不是一切損失都無法補償;/不是一切深淵都是滅亡;/不是一切滅亡都覆蓋在弱者頭上;/不是一切心靈/都可以踩在腳下,爛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淚血印,而不展現歡容。/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為它斗爭,/請把這一切放在你我肩上!(生熱烈鼓掌)
師:高山流水遇知音。普希金聽了會多么高興,多么欣慰啊!
生9:我是自己寫的幾句。(生掌聲鼓勵)
謝謝你,普希金!/是你驅走了我心里的陰霾,讓我的天空晴朗一片。/是啊,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你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見證!/你為我們豎立了一座豐碑!(生時間地掌聲)
師:你的心與普希金的心碰撞出了火花,智慧的火花。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
師:如果把這么美的詩寫在一張卡上,送給你的朋友,或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請你設計背景顏色,會選用哪種顏色表達出你的這份情感呢?
生10:亮色、暖色。
師:大家在課后把這張卡完成吧。也許在今后的風風雨雨里,這些熟悉的詩句會在你我的耳邊一次次響起。
未選擇的路
三、讀出理趣,發揮想象,有創意地閱讀
師:面對不幸,普希金和眾多同學選擇的都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說到選擇,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如果你處于一個岔路口,你又該作怎樣的選擇呢?請你用讀第一首詩的方法來閱讀《未選擇的路》,細細體味詩人的情感。讀出詩的深刻含義。
(生自讀。)
師:詩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這首詩較前一首要含蓄,讀詩時更要透過文字表面,探尋隱藏在跳躍、變化的詩句下面的“詩人的心”。下面請四人學習小組就本詩的語言和內容互讀質疑。
(四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生1:我們這一組提出了兩個問題: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在回答之前,我們想先請小組的一位同學將全詩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生2朗讀)
生3:從這一遍遍的讀中,我們不難發現,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運用的是象征手法。
生4: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點評: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學會”走向“會學”,小組合作學習見成效。)
師:大家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就有這樣的切身體驗。(生個個頓時來了神)在十二年前我的夢想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花店。可是事與愿違。至今我仍幻想如果經營一家花店,我的生活又會怎么樣?未選擇的總讓人那么留戀。不過,現在的我正以另一種方式在實現這一夢想。大家不就是那帶著朝露迎著晨光綻放的花朵嗎?(生點頭、熱烈鼓掌)大家在生活中、學習中、思想中、交友中難免會面臨種種選擇,你有過這種體驗嗎?
生5:我覺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如早上,是呆在暖和的被子里,還是起床讀英語,這就是選擇;兩年后是讀重點高中還是讀中專,更是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每人必須作出選擇。(生鼓掌)
(點評:結合生活體驗,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使得詩歌閱讀更神奇更美妙!)
師:實在!這時我們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再讀一遍,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6:我聯想到了,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富有哲理的名言。
師:好!語文學習貴在積累。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人只能選擇—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
生8:我覺得人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充滿挑戰和機遇,應勇于創新和進取。
生9: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
生10: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點評:好詩不厭百回讀。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尊重再次體現了以生為本。)
師:的確,弗羅斯特的詩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讀常新——他的詩歌永遠是耐人尋味的,使人不斷有新的發現。請發揮想象,在這條“人跡更少”的一條路上,“我”會遇見哪些人?
生11:如伽利略,他選擇的就是一條“人跡罕至”的一條路。正是因為他敢于懷疑亞里士多德關于地球表面輕重物體下落時,重物比輕物落得快的結論,導致了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發現。
生12:還有發現了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德;發明了避雷針的富蘭克林;發明安全炸藥的諾貝爾等等。
師:從這些人物中,我們可發現一個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
生13:敢為人先,敢于創新。
(點評:正如詩人拜倫所說:“詩是想象的熔巖。”創設情境,舒展想象的翅膀,使詩歌鑒賞更富有了創造性。)
師:好!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路,還是選擇“人跡眾多”的一條路呢?
生14:我還是要選擇人跡眾多的一條路,因為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我們只有踏著前人的足跡,才能避免走一些沒必要的彎路。
生15:我會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路。因為這條路更充滿了誘惑力與挑戰性,更能創新!
師: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人跡罕至”的路是不是都可以選擇?
生16:當然要視情況而定。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敢于創新是值得提倡的。但故意鉆牛角尖,違背科學,甚至為法律所不容的事絕對不能做。
師:高見!富有哲理。
(點評:只有大膽地與文本對話,同學間思想的兩相砥礪,才會迸出智慧火花,才能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意,達到心領神會,讀出文本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四、讀寫創新,提煉詩情,寫出理趣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給過我們許多的人生啟示,請讀讀下面這首詩,結合你的人生體會,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臂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生1:人就應像詩中的礁石一樣,百折不撓。
(點評:拓展閱讀,進一步體會好的詩歌往往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出理趣的寫作特色。)
師:哲理詩總能給人以理趣。大家想不想尋找一種意象寫一首小詩嗎?大膽試試,表現出你的才華。要求:在構思時,不要被詩的形式所拘泥,先考慮意象和所要表達的意境,然后再考慮形式的問題,寫出你對生活的思考。
示例:月兒------一滴掛在天邊的相思淚,一盞為游子點亮的燈。
生2:汗滴-------是一串攀巖留下的足跡,是付出與收獲的公平見證。(生鼓掌)
生3:新芽------一抹鵝黃的新綠 /一對初醒的音符 /一滴摔成兩瓣的春雨 /一對飛向未來的翅膀。
生4:山路------一條飄飄忽忽的彩帶 /一片交交錯錯的網絡 /一架顫顫驚驚的天梯 /一副沉沉重重的枷鎖 /彎彎曲曲的是山里妹子的麻花辮 /筆筆直直的山中漢子的脊梁骨。(掌聲如雷)
(點評:多精辟的詩!學生在寫作中不斷激發出創造想象的火花,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思緒就能自由自在地遨翔。)
五、運用留白,懸疑激趣,課外探究
師:“詩歌是情感的音樂,心靈的舞蹈。讀詩就是溝通情感,寫詩就是重塑情感,熱愛詩歌就是熱愛生命!普希金,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普希金為什么被譽為俄羅斯的民族靈魂詩人?請課外閱讀《普希金詩選》。有興趣的同學還可查閱有關“弗羅斯特”的資料,看一看詩人究竟選擇的是一條怎樣的“人跡罕至”的一條路,從此決定了他一生怎樣的道路?請大家有興趣在課外探究。
另外“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課堂是有限的,語文學習空間是廣闊的!大家還可在課外將原詩找來閱讀,品嘗原汁原味的美。
(點評:什么是真正的一堂好課,從來標準不一。但有一點,能激發學生在課外投入更大熱情去探究的課一定是好課!)
《詩兩首》簡單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3、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
教學過程 :
與學生交流,導入 新課:
有沒有較長時間離開父母的經歷?為什么離開?離開后想些什么?想家時怎么辦?
思念親人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遠離親人、思念父母的時候,就把這種感情融化在一篇篇優美動人的詩歌、散文中。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篇:《紙船 寄母親》。
投影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師有感情的朗讀,渲染氣氛。
附投影:謝婉瑩,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筆名出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讀者》等。《紙船》選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學途中所做。這是作者第一次遠離祖國、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當她孤零零的隨著航船在海上漂泊時,對親人、對母親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復活的一顆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紙船上,寫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詩篇。
學生朗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放悠揚而略帶憂傷的背景音樂)
請一位同學朗讀,學生互評,再讀。聽錄音,比較一下哪些地方讀的比我們好。我們讀得還不夠好,是因為的詩歌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請同學們默讀,品味揣摩語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小組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教師注意精彩語句的朗讀指導。
學生自己品讀,便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讀完后給同學們描繪一下。
師總結欣賞詩歌的方法步驟(投影:詩歌欣賞的步驟:
1、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
2、品味揣摩,感受詩歌語言美 感悟詩歌意境美)
3、聯想想象,感受詩歌圖畫美
學生進行背誦比賽。
過渡: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是永恒的主題。父母無私的愛不僅會使子女無限思戀,而且也會贏得子女純真的回報。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請同學們用學到的方法賞析這首詩,注意同學間的交流與幫助。
小結: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歌頌親情的,它使我們更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親情的無私。在生活中,我們更要珍惜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如果同學們還想進一步了解泰戈爾及其作品,請在課下閱讀:(投影:推薦閱讀:
《泰戈爾抒情詩選》
《泰戈爾其人其作》)
作業 :模仿《金色花》4、5段的寫法,展開聯想和想象,寫一段回報母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