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通用16篇)
《山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1,學會生字"徑霜",理解詞語"石徑,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理解詩的意思,認識秋天紅葉的靜美,體會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3,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
1,同學們,在祖國語言寶庫中,老師對古詩特別鐘情,因為古詩特別的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詩《山行》.這首詩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杜牧的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創作態度非常嚴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總結,把自己認為不滿意的燒掉.1000多篇詩文流傳下來的只有450篇.這首詩是他寫景的代表作.
2,釋"行",質疑.
(作者在什么季節游覽山間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發了什么情感 )
二,默讀古詩
1,根據課后的解釋,以及聯系上下文,理解"遠上,石徑,斜,坐,霜葉,紅于"等詞的意思.
2,結合插圖想一想: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物 這些景物是怎樣的
3,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
1,讀第一,二行:
詩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遠上,石徑,斜"等詞的基礎上說出: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處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長飄動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2,讀第三,四行:
(1) 說說"坐,霜葉,紅于"的意思,指名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2)幻燈出示未添色的楓林圖,讓生說出作者停下車來觀賞的原因,然后指名為這楓葉添上顏色,成為美麗的秋色圖.
四,指導朗讀
1,導語激情
課件展示"滿山楓葉","作者下車","觀看楓葉"的畫面.楓葉如此紅艷,真叫人心曠神怡,我還要坐車登山,讓帷幕遮住我的視線,真是太掃興了,還不如快快下車,大飽眼福.看到滿山的楓葉,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顫動,這經霜打過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更耀眼.
2,表情朗讀:(個體讀,群體讀,配樂讀.)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五,背誦默寫
1,說說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從哪兒看出
2,說說你看到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結:這首詩正像大家所說的,盡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楓葉的紅艷,表現了秋天的無限生機,秋景的清秀迷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寫得非常形象.請大家把這生動的詩文結合優美的圖畫,插上想象的翅膀,寫成一篇文章.
六,讀寫結合
1,反復吟誦詩歌.
2,自己命題.
3,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發揮想象,注意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過渡.
七,布置作業
1,根據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課外閱讀杜牧的其他幾首詩:《過清華宮》,《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能工整書寫。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領略秋天美麗的景色。
教學準備
1. 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讀課文。
2. 教師準備掛圖,以及表現秋天情調的樂曲磁帶,便于配樂朗誦。
教材簡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畫。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歌詠秋天,贊嘆秋景,描繪秋色。唐代詩人杜牧漫步山間,寫下了入目之秋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圖。品讀詩歌,我們的眼前出現了山路、人家、白云、楓葉構成的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詩人緊扣詩題,先寫山行途中遠望所見、仰望所見:彎彎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出了山行途中所見的遠景圖,意境高遠,幽深寂靜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機。接著寫了山行途中停車的原因:夕陽晚照下的楓林讓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那霜染的楓葉紅艷艷的,簡直勝過二月的春花,集中筆力寫出了這幅圖畫的靜景。詩人以細致的觀察、絢麗的色彩、流暢的語言,描繪出了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建議1課時完成。
* 寒山:指深秋時節的山。
石徑斜:指石頭鋪成的小路彎曲而上。這里的“斜”,為了押韻,可讀作。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過深秋寒霜之后變成紅色。
* 詩句的意思:一條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頭,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楓林吸引而停下車來。那經霜打的楓葉在夕陽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還要紅艷。
* 可以看圖說出景物,抓住“白”、“紅”讓學生感受顏色的對比美。
圖文結合、反復誦讀,引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秋天楓林的迷人之美。誦讀時要注意詩的韻律。
* 課后第1題:“背誦古詩,默寫古詩”是積累語言的練習,應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在讀的時候盡情傾訴自己對詩的感受,可以搖頭晃腦,可以做動作表演。在背誦的基礎上默寫。
*課后第2題:首先,理解帶點詞的意思,然后,借助課文插圖(或投影、課件)引起學生的想象,教師應適當描述詩中的情景。指導朗讀時,再次引導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揣摩此時詩人的內心情感。學完詩歌后,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如果你來到這里,除了做詩,你還會做些什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 “課文鏈接”提供的是描寫秋天楓葉的句子。可讓學生閱讀想象,既擴展了對楓林的感受,又欣賞了關于秋的描寫。
教學設計參考
一、看圖引入,整體感知
1. (出示掛圖)圖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2. 板書課題,讀題。
3. 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讀全詩,學生感知詩歌內容。
二、自讀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試讀課文,讀通詩句。
2. 抽讀,檢查。
3. 再讀課文,結合注釋邊讀邊想:明白了些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讀讀,講講。
5. 討論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讀全文,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熟讀成誦,想象意境
1. 讓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語氣語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指導讀好節奏。
3. 教師配樂,學生隨音樂朗誦詩歌。
4. 想象這首詩描繪的景象。
5. 鼓勵學生上臺表演朗誦。
6. 練習背誦。
四、探究學習,擴展知識
1. 如果你來到這個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嗎?你還知道他哪些詩?請推薦給同學們背一背。
(李娟)
參考資料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今陜西西安人,有《樊川集》傳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語文課程標準》推薦誦讀的詩。
《清明》主要寫了清明節詩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還要急著趕路,加之又遇上細雨連綿,到處迷迷蒙蒙,詩人的心情是多么的傷感悲愁。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春》主要描繪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并借景憑吊了歷史,發出了無限感慨。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山行》教案 篇3
一、課 題:山行
二、教材簡介: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作品。寫的是詩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詩人能于一般文人為之傷感嘆息的蕭瑟秋景中,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楓葉,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頗有一種獨得之樂。這是一首秋的贊歌,是傳誦千古的名篇。
三、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句中“坐”的意思。
3、通過學法引導,讓學生自學古詩,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4、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驗詩人抒發的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法引導,讓學生自學古詩,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欣賞古詩的意境美,體驗詩人抒發的情感。
五、設計理念:
1、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球心。著力培育學生熱愛母語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以教材提供的古詩為球面。以《山行》為載體,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安排同是寫秋的《漁家傲》進行比較閱讀,豐富學生的視野。
3、以語言訓練為球體。通過對“遠上、寒山、坐、紅于”等詞意和四句詩意的體會,讓學生掌握理解古詩詞中詞語和句子意思的技能,并豐富母語積累。
4、以掌握學習古詩方法為經線。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給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我閱讀,自我探究,自我賞析,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5、以加強學生誦讀訓練為緯線。通過五遍閱讀古詩的方法,讓學生達到背誦的程度。在誦讀中理解意思,在誦讀中想象意境,在誦讀中體驗情感。
六、設計思路:“五步五讀”,即整節課按導入新課、復習學法、學習古詩、課堂小結、課后練習五個步驟進行,其中在學習古詩中進行五遍閱讀,即試讀古詩,了解詩人;自讀古詩,讀通詩句;熟讀古詩,理解意思;誦讀古詩,體會情感;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七、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
喜歡旅游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板書課題:山行
第二步:復習學法 以前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在學生答后,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五遍讀詩法:
①試讀古詩,了解詩人;
②自讀古詩,讀通詩句;
③熟讀古詩,理解意思;
④誦讀古詩,體會情感;
⑤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第三步:學習古詩
㈠試讀古詩,了解詩人;
1、學生嘗試閱讀,思考:
①這首古詩主要寫了什么?說說讀后給你留下一個怎樣的初步印象。
②你知道杜牧這個人嗎?
2、師生交流。
①解題:“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②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為弘文館校書郎。后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于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㈡自讀古詩,讀通詩句;
1、再次閱讀,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通過看生字表、查字典或同學交流等方式,掃清讀詩障礙。
3、指名讀古詩,師生適時正音。
4、齊讀。
㈢熟讀古詩,理解意思;
1、學生自由讀古詩,劃出不懂的字詞或不太明白的詩句。
2、按小組通過“查、換、比、順”等方式理解每個詞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詞意的方法
查:查字典、查詞典、查資料。
換:用同義詞替換。
比:用相近的詞語比較,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順:聯系詞的前后用詞,得出詩中原詞的意思。
3、按小組通過“連、調、補、變”等方式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教師出示學法指導小黑板:
理解古詩詩意的方法
連:將每句詩中各詞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句詩的意思,將每句詩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整首詩的意思。
調:將古詩中詞序或名序顛倒的調整過來。
補:補充古詩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變:對不可直譯的詩意采用變式處理,通過意譯得到作者想表達的含意。
4、學生匯報學習情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暢所欲言。
重點詞意: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指飄浮著白云的地方。
坐:因為的意思。
愛:喜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于: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詩意:
驅車沿著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云繚繞那里居住著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為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㈣誦讀古詩,體會情感;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②這首詩體會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師生交流。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處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
3、觀察插圖,體會意境。有條件的可通過多媒體再現場景,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
4、聽教師示范誦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開展誦讀比賽。
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6、有會背誦的嗎?開展背誦比賽。
㈤研讀古詩,欣賞借鑒;
1、再通讀全詩,這首詩有哪些令你感覺好的地方?
2、師生交流。
第四步: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2、師生交流。
3、你還知道哪些寫秋景的古詩?
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為主,著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并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為主,又以景渲染情。《漁家傲》感情基調為“悲壯”。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贊美生機勃勃,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云,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于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第五步:課后練習
1、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2、背誦古詩。3、抄寫《山行》。
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近景:楓林 霜葉
《山行》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會讀,會寫課后2個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誦詩歌并能背誦。
2、理解古詩中字,詞,句的意思,繼而理解古詩的意思。
3、理解古詩中詩眼“愛”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喜愛楓葉,喜愛秋,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出示詞語練習:秋天
小朋友們,看到這個詞語,它留給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紅的、迷人的、涼爽的……)
2、秋天瓜果飄香,農田里金光燦燦,多美的季節啊!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這個季節嗎?
唐代的詩人杜牧也喜愛秋天,(圖)這就是晚唐的詩人杜牧,我們還會背他的詩《清明》呢!他和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古詩《山行》。(圖)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誰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學習古詩之前,請小朋友們看大屏幕,每一片楓葉后面都有我們要學習的生字。你會讀嘛?(徑,霜)
學習寫字。徑是我們這節課的生字,徑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偏旁部首是雙人旁。霜是上下結構,上扁下寬,是雨字頭。 (教師臨寫,學生描紅)(課件:生字詞)
還有誰來讀一讀? 寒山、石徑斜、白云、霜葉、楓林
講到白云時告訴學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氣蒸發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楓葉在被霜打過之后,葉子當中的花青素會大量的形成,以幫助葉子抵御寒冷的氣候。
3、讀完了這些詞語,老師相信你們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出示古詩)
(1)一句一句地讀,(2)讀整首詩。(要求:字正腔圓,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齊讀。
4、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聽一聽老師的朗讀,注意和你們讀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有節奏,有停頓。)
5、你們的耳朵真靈敏,古人把我們所說的朗讀詩歌叫“吟詩”,吟詩就要吟出節奏,吟出韻味。你們愿意試試看嗎?(強調音停而氣不斷)(評價:有點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釋詞句
小朋友們已經學會了吟詩的第一步:吟節奏。那么詩人在山中行走的時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讓我們一起隨著詩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詩人坐著他的小馬車走進了一片山林中,你能從第一句中找到詩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嗎?(石頭鋪的路,石徑)
2、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圖,手示圖)(彎彎曲曲的)這石頭小路除了彎彎曲曲的,還有什么特點呢?(向上延伸的)詩中哪個詞告訴你小路向上延伸的?(遠上)
3、詩人就坐著他的小車,在這彎彎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著,邊走邊看著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這山為什么被詩人稱為寒山呢? (1、深秋季節氣溫低,冷;2、感覺上:樹葉往下落,枝條光禿禿的)
5、是呀,你瞧這深秋的山林里,沒有蒼翠的樹木,沒有嫩綠的小草,植物都凋謝了,天氣也讓人感到了絲絲的寒意,你能讀好這句嗎?讀出寒山的感覺。(指名讀)
6、深秋的山林里涼風習習,寒意逼人,樹上只有光禿禿的的枝丫,一片凄涼,我們一起來讀讀秋天的“寒”。
7、小朋友,我們剛剛學習了詞語的意思。(板書:說詞意)
8、老師告訴你,古人作詩的時候為了要詩句押韻,常常會把語序顛倒,那么我們在解釋的時候就要把語序順一順。這也是我們學習古詩意思的第二步,叫順語句。(板書) 老師現在告訴你這句話的語序應該是:寒山斜石徑遠上,你能試著解釋這句嗎?(深秋時節的山林里,一條彎彎曲曲石頭鋪的小路向遠處延伸著。)
§2
1、詩人順著這條石頭小路繼續向上走著,抬頭一看,看到了什么?(圖)
2、讀一讀第二句,哪些詞你懂了?那些詞是你不懂的? 先說一說你看懂的詞。(白云,人家:住戶,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師在字典上查到“生”有這些意思:出生、產生、活、不熟的。你來選一選會是哪個意思呢?
4、是的,白云產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隨著風而飄動,遠遠看著它們一團團在山峰的周圍圍繞著不斷的向上升騰,就如仙境般朦朧優美。而這些住戶就住在這白云繚繞的仙境中,逍遙自在,無憂無慮,誰能讀好它?(你能把我們帶入那如詩如畫的仙境嗎? 老師覺得你真像神仙一樣逍遙 誰還想領我們到仙境中走一走?)齊讀。
5、看句子,你能解釋嗎?想一想,語序需要調整嗎? 那就直接解釋。
6、詩人在這絲絲寒意的山林中發現了如夢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適,誰能吟好這兩句?(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3-4
1、詩人杜牧坐在馬車上,眼看傍晚了,心想著得趕緊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繚繞著的農家應該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緊步伐朝著山上走去。只在此時他突然大叫“停車停車”!
2、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嗎?自讀第三句。先找一找哪個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為)現在請你說一說詩人為什么要停下車?
3、小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你在解釋的時候有些語序發生變化了?是怎么變的?(停車坐晚楓林 坐晚楓林停車)誰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
4、詩人停下車來欣賞這傍晚時分的楓林,看一看第四句,你準備怎么學習這句話呢?回憶老師教你的首先要解釋字詞,第二要看看語序,第三再解釋句子。
5、學生討論,向老師匯報成果。(霜葉:被霜打過的楓葉。 于:比……還…… 二月花:春天的花)(語序:霜葉于二月花紅)
6、那么這楓葉在詩人的眼里為什么會比二月的花還要紅還要美呢?
(1、 自然的現象,2、霞光照耀:詩人更愛這傍晚時分的楓林,3、整片,滿山的楓林)
7、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詩人開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嗎?(寒山)
那么現在呢?你瞧滿山遍野的楓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紅艷,整座山像是一團團的火球在燃燒一樣,那是多么壯麗的景象呀!你能讀好這兩句嗎?
指導:和前面的絲絲涼意比起來,這里還冷嗎?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樣的熱烈,有激情的讀好這兩句。
8、小朋友們,詩人從開始看見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愛上了這激情四溢的楓林,你能讀好這首詩嗎?讓我們聽出你對楓林的喜愛。
三、感悟升華
1、學到這里,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一下,這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強烈喜愛楓葉的字是哪個?(愛)
是的,這就是“詩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是的眼睛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所要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這個字就表達了詩人對楓葉的喜愛,對秋天的喜愛,也是對大自然的喜愛。讓我們帶著這份熱情,這份愛讀好這首詩。
《山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1.會認課后一個生字“徑”。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意,在反復吟誦中,感受深秋山林的美麗畫面,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生字“徑”,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圖畫,初步了解古詩大意,在誦讀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生字卡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畫面導入
1.同學們,秋天來了,今天老師帶大家到秋天的山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師播放課件:秋天景致的畫面,背景音樂:古箏曲。)
2.(師結合畫面描述詩意。)深秋時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傍晚時分,山中的楓樹林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那火紅火紅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艷麗。唐代詩人杜牧欣賞著這迷人的景色,久久不肯離去,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篇《山行》。
3.師范讀古詩。
二、自讀古詩,認讀生字。
1.你們想讀嗎?自己讀讀看吧,注意讀準字音。
(生自由讀詩)
2.出示生字卡:“徑”,指名讀,齊讀。
3.出示生詞卡,讀準字音。
山行、寒山、停車、霜葉、石徑斜、楓林晚
4.同位互讀古詩,互相正音。
5.指名朗讀古詩,集體正音。
三、借助畫面,感悟詩意。
1.讓我們再次走進深秋的山林,去看看作者筆下的秋天景色吧!
⑴(出示課件:“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的圖、文。)誰來說說看到了什么?
⑵是啊,深秋時節,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山上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多美的景色啊!請同學們結合畫面,再自由朗讀一、二行詩句。
⑶請學生讀,師生點評,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節奏與情感。
⑷學生自己練讀,再指名讀,互評,齊讀。
2.(師出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圖、文),請大家分四人小組一起學習,說說看到了什么。該怎么讀好這兩句詩呢?
⑴生分小組交流畫面上的景象,自主嘗試朗讀3、4句詩。師巡視指導。
⑵采用多種方式朗讀(指名讀、師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在誦讀中感悟詩意。
3.同學們讀得真美啊!老師也被這迷人的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想來讀一讀這首古詩了。請你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根據文字想象畫面。(師配樂誦讀古詩。)
4.你們也想配上音樂讀一讀嗎?(生配樂自己練讀古詩。)
5.指名配樂誦讀古詩,學生點評。
四、熟讀古詩,練習背誦。
1.彎彎的山路,隱隱約約的人家,飄浮的白云,火紅的楓葉,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景圖啊!你們想把它記在心里嗎?就讓我們在小組里練習背誦它吧!
2.生分小組自主背誦古詩。
3.檢查反饋,指名背誦,齊背。
《山行》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贊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詩由寒山、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構圖和諧,抒情自然。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在山中行走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
目標預設:1、學會古詩《山行》,讀準“斜”,理解“寒山”“坐”“石徑”等字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山行》,感受古詩描繪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意思,并能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重點難點:
1、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古詩。
2、難點:讀懂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設計思路:
本教學設計為第一課時。這首詩比較易懂,大部分詩句都能通過自己來讀懂,于是在學生讀熟了詩以后,就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通過小組討論,全班討論來解決。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方法:自主識字、小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引入:
1、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2、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同學們,你們知道杜牧嗎?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4、解題。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過渡:詩人在山上行走時,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輕聲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朗讀古詩,正字正音,引導讀出古詩的節奏之美(斜:xia)。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師生交流。
板書:(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楓葉)
三、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讀第一行詩。
理解“遠上”“石徑”“斜”。為什么稱“寒山”呢?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出示掛圖:詩人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走著,往遠處看到了什么?這幾戶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讀第二行詩。
理解“白云深處”。說說第二行詩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小結:前二行詩寫詩人看到的山林遠景。
3、讀第三行詩。
理解“坐”、“愛”。為什么詩人要停下來不走呢?
看圖,詩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4、讀第四行詩。
理解“霜葉”、“紅于”。霜葉比什么還紅?說說第四行詩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小結:這兩行是寫詩人看到的楓林近景。
5、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小組內討論交流。
6、師生交流:這是什么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節,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楓林美景。)
7、教師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4、有感情朗讀背誦。
五、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會怎么樣呢?
六、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 霜 徑
2、師范寫。
3、生描習字冊,師個別指導。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 霜葉
情: 熱愛自然
《山行》教案 篇7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了解詩歌內容,有感情地朗讀。
2、能力目標: 優等生能通過學法自學古詩,能創意地表達古詩內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點詞,了解古詩學習的方法。
差等生在優等生的幫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詩的學習方法。
3、情感目標:激發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欣賞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投影幻燈片、音樂磁帶。
生:準備兩首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觀看錄像《山行》,先向學生交代學習任務,然后簡介作者,理解詩題,設置懸念,激發 學生了解下文的興趣。
讓學生背出一兩首杜牧寫的詩。談談對杜牧的了解,通過查字典,翻找資料,請a級生總結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讀古詩,回顧學法。
1、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通過學生自由讀、分組讀、指名讀、齊讀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請b級生說說學習古詩的方法,a級生補充點評。
總結出拆散、釋詞、理順、連貫。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
2、小組討論,主動探究。
(1)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字典、查找資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評價。
3、匯報學習過程
(1)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匯報學習古詩的過程,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討論。
(3)請b級生說出文中的重點詞“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請a級生說出“斜”、“生”、“寒”、“霜”這些詞的用法好在哪里。
(4)請a、b、c級生用自己的話將古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要求a級生有創意地表達古詩內容,b級生能準確理解并表達無誤,c級生能在a級生幫助下基本理解古詩內容。
三、賞意境
請學生看黑板上的簡筆畫,聽著音樂,隨著老師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啟發學生說出感覺最美的景色。
1、先請c級生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表達,例:我覺得高山美;我覺得石徑美;我覺得傍晚的楓樹林美。再讓b級生說出怎樣的高山、石徑、白云、楓樹美?把這些景物寫具體,最后請a級生創意地表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2、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樂,古詩意境,抒發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來表達。
(2)跳支舞。
(3)照一張相。
(4)畫一幅畫。
(5)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四、誦讀
1、指導朗讀
要讀出節奏美
1、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范讀、指名讀。先請b級生讀,a級生評,再請a級生范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請a級生用熟悉的曲調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五、總結
不管是描寫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全班齊讀《山行》,情感升華至高潮。
板書: 山 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教案 篇8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古詩激趣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2、回憶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二、揭題
學習《山行》
1、認真讀詩,想一想哪些你能讀懂了?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學生用課外知識交流對杜牧的認識,加深記憶,更方便的理解詩意。
(3)交流: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深處……
(學生發現交流,在結合學生質疑,解讀古詩詞魚。)
3、句子的理解:
a、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遠遠伸向已是深秋時節的山頭。
b、山上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
c、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車來(觀賞)。
d、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里盛開的紅花還要鮮紅。
4、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古詩的詩意。
(自己說、同桌說、指名說)
5、聯系實際,發揮想象
6、介紹古詩
(可用小導游、小畫家、小詩人……來表達古詩的意思。)
7、交流: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讀熟練的基礎上,體會感情。
8、美讀古詩
形式多樣,體會情感。
三、作業
《山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意思,了解秋天紅葉的特點,體會詩人熱愛秋天、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會背誦。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
【教學方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師肯定學生所說)因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奇妙、美麗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季節,收獲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山行》。
【板題】: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讀詩明意。
1、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 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自由朗讀,讀到瑯瑯上口為止。
3、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4、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5、小組匯報交流。
點撥: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⑵、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⑶、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é,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⑹、坐:因為。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⑺、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⑻、紅于: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6、理解詩意:
⑴、學生根據理解講解詩句內容。
⑵、教師點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云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了解的整首詩的意思,現在知道詩人想寫什么了嗎?那再來用心讀讀好嗎?
2、評價。你覺得詩中哪些詞語寫得特別好?讀讀,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想象漫游: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有何感想?
4、朗讀。(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作業布置】:畫一幅秋色圖
【板書設計】:
山路綿長,山勢高緩
白云深處,人家居住
山行 熱愛自然
喜愛楓林,難抑驚喜
點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學反思】:
《山行》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 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標: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同學們,當寒冷的深秋到來時,在山林中能欣賞到怎樣的畫面呢?請看:(畫面以行書詩文為前景,以山水國畫為背景,配上民族音樂,渲染出詩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學生感受美的同時,教師隨機導入新課)
二、感受情境,發現問題,明確目標
1、自由朗讀古詩,結合圖片,思考:詩文大致描繪了怎樣的景色?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你想從這首詩中讀懂什么?
2、學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師總結,出示學習目標:(板書課題)
*理解詞義句意,充分發揮想象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三、嘗試學習,“扶放”結合
1、請一位同學誦讀第一行,想想,主要寫的什么?讀后指名回答。
2、“遠上”、“斜”、“寒山”這幾個詞告訴了我們山的什么特點?(先查字典)
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簡單畫下來。(師展示畫得正確的作品)你能在他們的畫上找出“遠上”、“斜”、“寒山”嗎?
4、指導串講句意:出示訓練: 望去,一條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書:遠上寒山)
5、總結方法: 剛才我們學習第一行詩文的步驟是什么?指名回答,師小結: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圖,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書:白云生處)
8、小結:詩人站在山腳,遠遠望到山林是什么樣子?指名回答,板書:遠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還會有些什么呢?激發想象,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豐富,讓我們一齊在讀中品味這山林的美景吧!學生誦讀。
10、看到這樣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樣做呢?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小組討論理解三四行。分小組匯報結果。根據匯報板書(停車、霜葉),(近景壯美)
11、反復誦讀全詩
12、學生串講全詩含義。
二、 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這首古詩詞句精辟,讓人回味,你認為哪些詞句寫得好?這些次能讓你想到怎樣的畫面?
2、 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書:熱愛大自然)
三、 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么美,風景這么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多種形式反復讀,直到背誦)
四、 布置作業
1、我自己的語言,描繪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詩
3、思考:根據本課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課文第三首古詩
《山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智能目標: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標: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感受文字美。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的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說話訓練,進入秋景
同學們,你能以秋天為內容,說一句或幾句描寫秋天景色的句子嗎?(生說話練習)
二、故事導入,揭示課題,介紹杜牧,岳麓山
1、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則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誰?(簡介杜牧)(課件:杜牧)
故事發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時期,有一位文學家,他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學習,認真創作,25歲就考上了進士。他的詩立意新奇,優美雋永,骨氣雄勁,在當時文壇別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當時,動蕩不定的社會環境,使他有志難伸。他在長安做過幾年官,但沒有實權,長期在江南求職,最后還到我們湖州做過刺史,相當于市長。對江南美景獨有鐘情,寫下了許多詩篇。在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雖文武全才,卻無人領會,所以他的詩大部分較為低沉,但一首詩除外,這首詩以它幽美清新的風格傳唱千古。這首詩就是──,這位詩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課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長沙市區湘江西岸,屬南岳衡山山脈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之處。特色:岳麓山腳下,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楓峽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為命名來由的愛晚亭。亭的周圍到處生長著一人抱不住的楓樹,盤根錯節,一片連一片。每到深秋,楓葉流丹,紅舞秋山。岳麓山景區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勝古跡,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跡可覓,以愛晚亭、岳麓書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為有名。愛晚亭環亭全是楓樹,每逢深秋時節,這里成為觀賞紅葉的之處。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去湖南長沙的岳麓山觀賞紅葉似火的楓葉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詩意
1、(課件:山行)讓我們一起來跟著朗讀,自由朗讀古詩,個別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準備提問。
3、小小組交流詩意。
4、檢查自學效果:
誰愿意來檢查大家的自學情況呢?如:
我想請問──同學,……回答正確的同學有權請后面的同學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5、預設問題:
⑴ 詩人首先遠遠地看到什么──
寒山 石徑。
① 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徑?“斜”是什么意思?
②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 接著詩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人家
① “生”是什么意思?
②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 詩人為什么停下車來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 “霜葉”是什么意思?“紅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再自由讀古詩,體會哪幾個字寫得特別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詩,體會詩韻
1、你認為古詩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生提問)
2、生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先獨立研究再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⑴ “寒山”點明了季節,這個“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徑斜”的“斜”給人以立體的感覺,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山頂。
⑵ “白云生處”說明山高,“有人家”使整個畫面充滿生機,起到靜中有動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聽到了……
你和杜爺爺在山腳下看到了什么?此時你們為什么突然停下來了呢?
⑶ 前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寒山 石徑 白云 人家)是啊,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黃土茅舍已經很美了,這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火紅火紅的楓樹林,在晚霞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詩人置身這紅艷艷似火的滿山楓林中,激動不已,怎能不停下來細細觀賞。你認為第三句中哪個字最能表現詩人此時的心情──“愛”
(課件:楓樹。)下面請同學們欣賞楓樹,邊欣賞邊想,此時我們與詩人一起來到了楓樹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 夕陽下的楓樹林是如此美麗,詩人突然覺得,這楓葉比──
哪個字最能表現楓葉的特點──“紅”透過這個紅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鮮花是紅艷的,可在夕陽映照下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更紅艷。詩人僅僅是贊美楓葉的顏色紅嗎?詩人更重要的是在贊美什么呢?(請注意“霜葉”的“霜”。經霜打過的葉子一般都是怎樣的?可我們的楓葉呢?你認為詩人在贊美一種怎樣的精神呢?)楓葉那種不屈不饒,頑強抗爭的精神不正是詩人一生的追求嗎?
四、指導誦讀詩句
詩句這么美,風景這么美,我們要怎樣才能讀得美呢?找出你認為重要的詞句,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閉眼,邊背邊想象剛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種形式反復讀,直到背誦。)
五、課外作業
改寫《山行》或畫一幅山行圖:
一首好詩是美的,一幅好畫是美的,一篇佳作會更美,你愿意把剛才你和杜爺爺一起游覽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嗎?你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山行》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贈劉景文》和《山行》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秋天的盎然生機。《贈劉景文》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徑蜿蜒、白云繚繞的秋山深處,有人家居住。詩人被一片火紅的楓葉吸引住了,停車觀看,不禁發出“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感嘆。深秋在詩人筆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這首詩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讓學生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如:初步朗讀,感知大意;啟發想象,感情朗讀;反復朗讀,感受意境;感情朗讀,引導背誦;美讀品味,體會詩情。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利用畫面再現,從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課時贈劉景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含義。
2、體會詩人的寫作動機,感受秋天的美麗,懂得生活總有其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地去面對。
3、欣賞情意豐富的古詩,能正確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流程:
一、回憶導入,明確主題
1、同學們,秋天已然悄悄地來到我們跟前。關于“秋天”,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課文,你還記得嗎?(學生背誦相關片斷)
2、總結自己對秋天的經驗。
按句式說話:“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詩人蘇軾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贈劉景文》,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給誰的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習生字:贈、劉)
4、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們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與他很談得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劉景文,所以題目就叫《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學習生字。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2、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3、反饋:
(1)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讀,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學:菊殘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的?
(3)學生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讀生字卡片
重點:①同音字“菊、橘”的區分,“菊”草字頭,因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樹是一種樹。
②讀準“殘、君、橙”的讀音。
4、朗讀這首詩(誰能大聲地再來讀讀?——大家再自信地讀給自己聽聽——齊讀)
三、細讀品味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讀詩光讀還不行,還要邊讀邊想,看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2.現在就讓我們展開想象,讀讀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3、反饋:(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
(1)荷盡
出示2幅圖片:為了幫助大家讀得更好,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師給大家看這兩幅圖。
你知道哪幅圖寫出了詩意,并說說理由。(理解“盡、擎雨蓋”)
討論:秋天,荷花凋謝了,荷葉枯萎了,詩人為什么還要寫呢?
(2)菊殘
出示圖片,說圖意,理解“菊殘、傲霜枝”。這是怎樣的枝條?(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難,勇敢堅強,有毅力等等)
秋風中,菊枝仍精神抖擻地挺立著,你想對它說什么?
(3)橙黃橘綠
讀了這幾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圖片
4、蘇軾看到的秋天就這些景物嗎?發揮你的想象,幫詩人說說他看到卻沒有寫出來的景色。
學生交流——一起觀賞這些美景——學生說感受:秋天真是一個__________的季節!
5、引出詩句:看來秋天的美景才不止這二十八個字呢!怪不得詩人對朋友說:“一年好 景 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你現在明白這兩句詩的意思了嗎?學生說詩意,悟詩情,教師板書:愛秋天。
6、齊讀古詩:現在再來讀這首古詩,相信你頭腦中的這幅畫會更美。帶著對秋天的贊美語氣來齊讀這首詩。
四、熟讀背誦
1、說說方法:這么美的詩你想不想把它背出來?你有什么方法告訴大家?
2、熟讀背誦。
五、再讀課題,深化主題
1.讀題
2、討論:詩人贈給朋友劉景文的是什么?除了這首詩,還有什么?
4、補充句段,或寫一段話。
雖然秋風蕭瑟,秋葉飄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書寫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
2、學生認讀
3、讓學生觀察,說說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第二課時山行
教學要求: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游嗎?現在秋高氣爽,正是秋游的好時節,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游吧——(音樂,課件)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師: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注意節奏。(生自由朗讀)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讀,重點正音:徑、斜)
3、再讀,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詞劃出來,打個小問號。
4、交流,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劃一劃。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推測提出的問題:山行的行石徑斜生處晚紅于坐愛)
5、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三、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現在讓我們邊讀邊想,看看詩中向我們描繪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讀詩,動筆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楓葉紅的季節應是深;從“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節的景色;還有“寒”字也點明是深秋季節。)
(2)那么,在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除了霜葉外(板書:霜葉),還有哪些景物?(指名說,板書: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3、請看這副畫,(課件出示圖畫,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它把詩人詩中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
4、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抓住“遠、斜、白云生處”的理解,說出理由,相機操作。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云生處。]
②“ 白云生處有人家”。這里用了一個“生”字,有一種版本印成了“白云深處有人家”。你覺得“生處”與“深處”用哪一個更好?仔細讀讀這兩句話,說說你的想法。同位之間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處”比“深處”更好,因為“生處”不僅有“深處”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
師:“生”是一個動詞,“生”字把白云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給表現得栩栩如生,我們仿佛能看到白云升騰、飄浮的樣子,白云好象就在我們眼前動起來了。③下面同學們也運用聯想,從“有人家”三字會想到什么?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么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那么晚了,詩人停車駐足,詩中說,這全是因為——sx[s?qpmb@?ouor;w小學教案課件網(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c、師:經霜的楓樹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組經霜的楓葉圖。(多媒體展示一組楓葉圖)你會用學過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如火的楓林?(曾林盡染,疊翠流金)
d、看著眼前這滿山如火的楓葉,詩人忍不住贊嘆道——(生齊讀:“霜葉紅于二月花”)。此時此刻,如果你也與詩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也許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指名讀)
e、楓葉似火,層林盡染。傍晚了,詩人還停車駐足,只是因為這勝于春花的楓葉,透過詩句,我們能走進詩人的內心,從這一句中,你讀出了詩人的怎樣的感情?(詩人對秋天的熱愛,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②引導學生角色體驗:這美好的秋景,這火紅的楓葉,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呢,讓我們也懷著對秋天的喜愛,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讀一讀這首詩吧!(師生齊讀)。
③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 配樂朗讀
⑥ 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能把詩人描繪的美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嗎?(描述畫面: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云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3、配樂背誦
(1)讓我們把這美麗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腦海里,配樂齊誦(配樂:《秋日的私語》)。
(2)誰能看著畫面,背出這首詩?(指名背誦)
四、指導書寫
五、閱讀在線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山行》教案 篇14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小組內當小老師、我是小畫家等活動形式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師:我國的北京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你們去過北京的哪些地方?
生:香山
師: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楓葉
師: 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滿山遍野,一片火紅,你們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紅葉,那就隨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風光——香山的楓葉)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一起說。
生:很美。
師: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生:把這幅美麗的圖畫畫下來。
師:說的真好,讓詩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
板書:山行(杜牧)
師:那么你們平時是怎么學古詩的?
生:先背誦這首詩,再學會默寫,然后抄寫詩意。
師:這種方法不錯,想不想用另種方式來學這首詩?(想)那就請同學們自己先來讀讀這首詩。
投影: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他的讀音讀準了嗎?
生:他把“斜xia”讀成了“xie”
師:應該是——
生:石徑斜xia
師: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詩人被滿山的楓葉吸引住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詩中這句“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說明詩人不再行走,要在這里觀賞一下楓葉。
生:他還寫了連綿起伏的高山。
師:同學們讀書真仔細,你們讀的時候,還有哪些字詞不理解呢?老師把這首詩貼在黑板上,誰有不理解的字詞,請你上來圈一圈,畫一畫。
(生上臺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提出的問題。
山行的行 石徑 斜 生處 晚 紅于 坐愛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這么多的問題,既然問題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來共同解決呢?(愿意)現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詞典和手中的資料,同桌兩個一起來商討這些問題,爭取人人都當老師,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對方。
(同桌互相討論。)
師:想不想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告訴大家。(想)
師:從大家的聲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師:“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詩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請同學們看第一句詩(投影:遠上寒山石徑斜)結合同學們畫出的字詞,誰先說說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時的山。
生“遠”是深遠的意思。“石徑”是石頭小路的意思 。“斜”是傾斜的意思 。
師:誰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生:在深秋時節的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
師:說得真棒。
師:請看第二句詩。“深處”是——
生:深處是飄浮的意思。
師:那白云深處呢?
生:白云飄浮的地方。
師:那對這句詩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飄浮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真不錯。前兩句詩,同學們理解的非常好,那后兩句詩咱們一起說,行嗎?
(投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師:誰想來試試。
生:“坐“是因為。“紅于”是比。。。。。。還要紅。
師:那什么比什么還要紅?
生: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師: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過查資料知道霜葉樹是經霜變紅的樹葉,多指秋天的楓葉。
師:查資料這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兩句詩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來,是因為喜歡在這美麗的楓樹林,在夕陽照耀下顯得格外紅。
師:咱們能換種說法嗎?
生:四周楓葉如火,更顯得紅葉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詩人被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車來觀賞。
師:說得太好了。通過我們合作學習,已經解決了提出的問題,基本了解了詩意。現在,讓我們結合對詩的理解,再來朗讀這首詩。讀詩講究抑揚頓挫,老師試著給這首詩加上了停頓符號。同學們,請看“︱”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當然,你有不同的停頓方法也行。
(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讀)
師: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
師:誰能說說他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師:聽得真仔細。是呀,讀書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那么,我們就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師;通過讀,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有的詩中是”白云深處”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課前我看過兩本書,一本書是“白云深處”,一本書上是“白云生處”。
師:研究古詩的學者也提出了兩個問題,請看
出示課件:各抒己見
白云生處
第一種解釋:白云飄浮的地方。
第二種解釋:在古代,人們以為云是“觸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鄉,在《山行》這首詩中,“生”可以理解為產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處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晚”
第一種解釋:傍晚。
第二種解釋:查字典,“晚“有6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為“時間靠后”,再看詩人所處的季節,是楓葉被秋霜打過且紅似火的季節,時間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釋應是晚秋或深秋。
師:他們對詩中的兩個詞理解有所爭議:一個是“白云生處”,一個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釋。請同學們自己把這些解釋讀一讀,然后放到詩中想一想,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你自己還有沒有其他解釋?請同學們試試。(生自由讀“各抒己見”)
師:誰有自己的想法,請站起來說。
生:我覺得是第二種解釋,因為在古代,人們認為“云”是從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飄出來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師:你是從詩人的年代出發的,還有嗎?
生:我贊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見”還讀“xian”。所以我認為是第二種解釋。
師:還跟其他的詩聯系起來了,不錯!對于“白云生處”大家都談了自己的觀點,說的也挺有道理,不過,你覺得哪種解釋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種。誰來說說“晚”的解釋?
生:
師:大家都大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我們學古詩應具有的精神。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詩中寫了許多景物,你覺得哪處景物最美呢?
生:楓葉。它有頑強的生命力,還非常紅。
師: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還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它外表雖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來 ,讓人們從他身上走過,默默地讓人們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報酬。
師:你考慮問題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還看到了它的奉獻精神,你們想不想具有它的這種精神。(想)
配樂朗誦一:《漢宮秋月》古箏。
師:如果把這些景物合起來,就更美了。讓我們配上音樂讀讀這首詩。大家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加上動作。
配樂朗誦二:《夕陽簫鼓》琵琶
師:還想讀嗎?這次請同學們小聲讀,邊讀邊想象詩中美麗的景物。
配樂:《秋日的私語》(鋼琴)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隨著第三段音樂,這時在你在腦海里會出現了什么圖畫呢?
師:看到同學們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擾你們。好,誰想說出你心中的圖畫?
生:滿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紅色,小鳥飛來飛去,一股股清泉,山間飄著幾朵白云,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幾戶人家。
師:遠景滲著近景,淡雅摻著紅葉,詩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們也被這美景所吸引,現在讓我們作個小畫家,請看這幅插圖,與你們心中的圖畫有不同之處。
生:這幅沒有房子,沒有小路。如果讓我來畫,我會畫上小鳥在唱歌,還有些游人在盡情觀賞,加上幾朵飄浮的白云。
生:畫上一些綠草地,一大片片楓葉。
師:同學們真不愧是小畫家,提出了這么多合理建議,課后,把你們心中的圖畫畫下來。這節課通過我們獨立學習,在小組內當小老師等方式理解了這首詩。通過學習各抒己見,談心中的畫,我也是小畫家等活動對這首詩進行了探究,這些都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這些方法,你們一定會學到更多、更優秀的詩篇。
板書設計:
山行
杜牧
迷住 陶醉。
《山行》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學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教學課件、楓樹葉卡片、一枝鉛筆、寫有古詩的白板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
同學們,喜不喜歡聽故事呀?老師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唐朝啊,有一位大詩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欣賞美麗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車里在山上行走的時候,看見了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了遠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有幾處人家呢!山路的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樹林,那楓葉真美極了,它的顏色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團燃燒的烈火,實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細細地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并且還高興地寫了一首詩呢!詩的名字就叫《山行》,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古詩
1、你們想聽老師配上音樂來讀一讀這首詩嗎?
2、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學習生字、誦讀古詩
1、學習古詩第一行:
⑴ 這首詩呀,老師還給它配上了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出示第一幅圖)誰能說說在這幅圖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們看,這正是深秋季節,深秋時節的高山會是什么樣呢?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樹葉有深黃色的,有淺黃色的,還有紅色的,真是五彩斑斕。山上還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方伸展著。多美呀!那你們知道這幅畫面說的是我們詩中的哪一行嗎?
⑶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行詩。
⑷ 學習生字“遠”: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首詩就叫《畫》,還記得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個老朋友你還認識嗎?
(出示“遠”字字卡。)
②“遠”字在這里也是指遠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結構的字呢?我們在書寫的時候應該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呢?
③ 還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們再來讀一讀帶有“遠”字的那一行詩。
⑸ 學習生字“徑”:
① 這個字寶寶是我們的新朋友,它讀作(jìng),拼讀、齊讀、開火車讀。
② 這個“徑”字在詩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頭鋪成的,我們叫它(石徑),再讀。
⑹ 學習生字“斜”:
① 這條石頭小路是什么樣的呢?古詩中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它,是哪個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
② 同學們觀察老師手中的這枝鉛筆,這是(立),這樣就是(斜)。
③ 詩中的這個“斜”字是彎彎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給“斜”字組個詞么?
⑤ 第一行詩的生字我們都認識了,再來讀,相信你們都得會更好!
2、學習古詩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隱隱約約還看得見幾戶人家,這又是詩中的哪一行詩呢?
⑵ 齊讀第二行。
⑶ 同學們想一想:
白云浮動,炊煙裊裊,當落日的余暉灑滿整個山林的時候,你說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這么漂亮的景色,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怎么讀呢?這回我們把前兩行連起來讀一讀。
⑸ 讀的時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間的小路上一樣,多美的景色啊,真讓人陶醉啊!誰愿意再把這兩行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3、學習古詩第三、四行:
⑴ 詩人走在石頭鋪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兩旁是火紅火紅的楓葉,很美麗。)
⑵ 說得真好,這么美的楓樹林,杜牧實在是太喜歡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車子停了下來。下車后站在那里細細地欣賞這迷人的景色,這就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⑶ 學習生字“停”“亭”:
① 詩人杜牧實在是太喜歡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車子(停了下來),這個字就是“停車”的“停”。。
② 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個生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發現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了嗎?
④ 這個“亭”是哪個“亭”呢?它又是怎么來的呢?(演變):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樣子畫了下來,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最后又通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現在要學習的“亭”字了。
⑤ 你能給這個“亭”字組詞嗎?
⑥ 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亭”字。
(教師范寫──學生書寫。)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邊的這個“亭”字來幫忙記住右邊的這個“停”字呢?
⑧ 說得很清楚,說到“停”字,我們就真正停下來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來活動活動吧?
⑷ 學習生字“車”:
① 活動之后,我們就要馬上回來抓緊時間學習了,因為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這個字就是“小馬車”的“車”字,(出示“車”字字卡),拼讀音節,小組拼讀。
② “車”字是一個簡化字,在我國的古代寫法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 大家看,這就是古時候的車,人們照著車的樣子畫了下來,同學們看像不像?仔細觀察,這里像(車把,車轅,車輪。)后來經過很多很多年的演變變成了這樣,這就是繁體的“車”,最后簡化為我們今天學習的“車”字了。
④ 說一說帶有“車”字的詞語或成語。
⑤ 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車,對車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們就來寫一寫這個“車”字。(大屏幕書寫“車”。)看老師在黑板上書寫,注意觀察每一筆的位置。
⑥ 誰想讀一讀帶有“車”字的那行詩?
⑸ 學習生字“霜”:
① 詩人為什么把車子停下來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體地說是被那些秋霜打過的楓葉所吸引了,因為楓葉在經歷了霜打之后它就會格外的紅,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③ 這個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讀、齊讀、小組讀。
④ 這個字里面還有一個我們要學習的新部首。(雨字頭)書空“雨頭”。
⑤ 請同學們觀察,當“雨”字變成“雨字頭”的時候發生了什么變化?
⑥ 帶有“雨字頭”的字還有很多,你能說出幾個嗎?
⑦ 誰能來分析一下“霜”字的結構?
⑧ 在深秋的早上,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地面上、草地上會有一層白色的東西,太陽一出來,它就沒了,看見過嗎?那就是“霜”。
⑨ 你們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啊?(圖片欣賞)
⑩ 從同學們的表情中和驚嘆中,能看出來你們非常喜歡這美麗的楓葉,假如你來到了這片美麗的楓樹林,你想做點什么呢?
⑾ 如果我來到了這篇美麗的楓樹林,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的后兩行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⑿ 我們一起來誦讀古詩的后兩行好不好?
四、鞏固生字
1、認讀字卡:
⑴ 這些字寶寶我們都認識了,我們開火車來讀一讀這些生字。
⑵ 趙老師今天還為大家準備了幾片美麗的楓葉呢?看,好看嗎?楓葉的后面還藏著我們今天學習的字寶寶呢!誰想來摘楓葉、讀字卡?
⑶ 現在我們把這些帶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還會讀這首詩嗎?(齊讀)
⑷ 同學們非常喜歡這片楓樹林,假如你來到了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們在讀的時候就要帶著高興的語氣來讀,要有感情來讀。
2、游戲鞏固:(小白兔過河)
同學們讀得真好,山上美麗的風景不僅吸引了詩人,還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誰啊?他正準備上山看風景呢!可是面前的石頭擋住了他的去路,我們快來助他吧。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今天的作業就是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反思】課堂上,不時引導學生們走上臺來,操作學習,以強化記憶。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態學習空間,老師和同學的有效互動,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情景中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景色,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案 篇16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了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詩人筆下的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像)
師:你們感覺這怎么樣 這么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么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么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么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么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
……
②師:在作者的眼里,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艷,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斗艷.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么紅于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后更加明艷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艷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么,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后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么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涂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里.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愛 贊美) 楓林 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