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采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并采用講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揣摩詞語的表現力,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整體感悟
1.精心導入(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
同學們,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癥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癥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斗著。她感人的事跡,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盡管大家并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跡,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從小病魔纏身,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的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對生命對人生的震撼。讓我們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生命,生命
目標:
1.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或默記目標內容。
2.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解決一些問題,首先應當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因此請學生聽讀課文。聽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問題組:
①本文寫的是什么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可以用簡潔的話概括)
②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帶著問題聽朗讀,然后討論,再回答。可以請學生聽回答后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帶領大家朗讀,幫助學生進行第一次感知。為了對文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必須親身去體驗一下,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
㈡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具體的研讀,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的品味,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①這篇文章共寫了幾個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復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
③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④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么用得好?
學生自讀課文后,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同時,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
3.學法指導
對以上問題大屏幕投影后認真閱讀,并教會學生自讀和自學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朗讀方法:
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如:文章共寫了幾件事:三件飛蛾求生、瓜子抗爭、傾聽心跳。
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賞析: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劃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達感情的語句: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
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比較分析看看,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爭”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里的詞?為什么?以此來品味詞語對表達感情的作用。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還包含著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敬佩的情感(因為那是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惡劣環境啊);“倔強”只是一種性格,“不屈”不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種品格,一種不畏困難,頑強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肅然起敬”是從心底里產生的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進一步研討文章,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學生同位之間、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然后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以互評,可以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教師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礎上進行指導性總結: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后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閱讀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己對生命有哪些認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見解?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教師將本堂課做總結:著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一奧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自己的諾言,對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好好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堅定的回答。我們的雷峰也用他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讓生命更有意義的頌歌。
學生也可以就我們應如何生活,對生命是否有不同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請學生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并與本文進行比較,通過比較閱讀,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學生速讀討論后發言爭論。教師評點并總結,指導學生能談談為什么喜歡,要求講出喜歡的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教師總結:
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愿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㈣延伸作業
寫一則讀后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如:人生的啟迪
點評:
此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為主旋律,顯著的特點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求知、有創新精神的良好學習品質。
從教學目標上看,本課“目標明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齊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目標3:聯系生活體驗,暢談對人生的理解。同時,三個目標之間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可操作性強。
從教學流程看,本課“清晰流暢”。突出了青島市初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的“三板塊、五環節”教學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導、學、練”三板塊的主體滲透外,五環節的流程緊密相連,過渡自然,嚴謹有序。精心導入中,張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體感悟又將學生帶入了對生命的理解;研讀賞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學生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加明確;體驗反思,在教師的疏導中,提出了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得出珍愛生命、熱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情感體驗;拓展延伸是對主題的升華和靈魂的深化。學生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從教學方法看本課“靈活多樣”。聽讀、齊讀、竟讀、品讀、評讀等,各種讀書方法,意在教會學生學習。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握了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靈活而有力的語文課程的一個極好的范例。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后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后,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仿佛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范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題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么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么?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后,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復。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于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于為生命而奮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斗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么?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欲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里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里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么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后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后的選文的異同。
點評
《生命生命》列舉了一只飛蛾、一棵小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說明這些小生命無論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按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流程,呈三大板塊: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由與作者經歷極其相似的張海迪的事跡導入 ,能毫不費力地設置一種情景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重視結果,忽略過程,是語文課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結果往往是簡單明了的,過程才是復雜漫長的。諸多的東西都隱藏在過程當中。“找一找哪個詞用得好——換一換行不行——讀一讀,讀出情”,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側重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體驗與反思”,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珍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3
師:上課之前,我們做個游戲,請大家雙手捧胸,雙眼合閉,靜心感受或聆聽自己的心跳。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生命是寶貴的,人的心臟更起著很大的作用,是它促使人體的血液流通。如果停止了心跳,人就失去了生命。
生:經過三分鐘的靜聽心跳,我感覺到了人因為有心臟而有了生命的活力,如果心臟不跳動了,那你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生:當我聽了心跳后,我覺得好像有無數小生命在活動,顯得很有生機,而且我還覺得有一種生命頑強的感覺。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也跟這生命有關,題目是《生命,生命》(板書),讓我們以來看看作者杏林子對“生命”這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有何感悟呢。
師:我先范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思考:是那些事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這些事引發了作者對生命怎樣的思考?
(師范讀課文,生思考后回答)
生:第一件事是:我在燈下寫稿,捉住一直飛蛾,飛蛾竭力掙扎……
師:語言要簡潔,扣住“生命”,用“誰+怎么樣”的句式
生:飛蛾在我手中竭力掙扎,求生欲望之強令人感動
(師認可并板書:“飛蛾:求生之欲望”)
生:第二件事是: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墻角頑強地長出一截瓜苗。
(師認可并板書:“香瓜子:生命之頑強”)
生:第三件事是:我靜聽自己的心跳,為自己的生命所震撼。
(師板書:“心跳:生命之可貴)
師:作者由這三件事對生命做出了哪些思考呢?
生: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不可荒廢,要對自己負責。
師:對,要使生命“有意義”。(板書:有意義)
生: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師:好的,使生命“有價值”。(板書:有價值)
生:不辜負生命,要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師:不辜負生命意味著要為生命而“奮斗”。(板書:奮斗)
師:這篇課文不足千字,卻由飛蛾求生、香瓜子出苗、我靜聽心跳三個事例,引發對生命的意義、價值以及生命與奮斗等命題的思索,結構清晰,發人深省。下面我們齊讀課文,體會這些內容。
(生齊讀課文)
師:其實,社會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發我們思考“生命”這一話題。下面,就請大家從社會、生活、歷史或文學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對“生命”這一永恒主題的思考的例子,說說能引發那些思考?先分小組交流,再在組內推舉一位講得精彩的同學作全班交流
(學生小組交流后又推舉代表全班交流)
生:在大自然中的竹子身上,我領悟到了生命的頑強。它在大風大雨中昂然挺立,無論何時何地,都顯現出一種堅忍不拔。這里,還有一首贊美竹子的《竹石》詩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在電視中我們都曾看過這樣的畫面:有人因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點挫折就想自殺,談判專家沉著冷靜地進行心理開導,最后終于化險為夷,觀眾如釋重負。談判專家使自殺者放棄輕生的念頭的法寶就是使他們體會到生命的寶貴。
生:了解電腦flash的人都知道一個名叫劉甜甜的女孩,她是一名flash高手,在幾年前的一天,一伙強盜把她家洗劫一空,還殘忍地把她媽媽殺死了,她自己也因被強盜刺中了中樞神經而全身癱瘓。雖然天意弄人,可劉甜甜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在和爸爸相依為命的日子里,她還用牙咬著筷子來制作flash,在中國電腦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劉甜甜的故事使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頑強。
生:上古時代的神農氏為了造福人類,以身試藥,曾經一日之內中毒七十二次,好幾次都差點因此送命。神農氏正是懷著一個崇高的理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精彩而有意義。
師:剛才大家說了這么多,一定受益非淺。這里,老師也想說幾個發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個:據說,人體的頭蓋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堅硬的東西,科學家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把它剖開,后來,在里面植入一粒種子,奇跡發生了,種子發芽了,并沖開頭蓋骨長了出來。種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哪。
第二個:九八抗洪救災的日子里,大家都從電視里反復看到這樣的鏡頭:解放軍叔叔成沖鋒舟救出被圍困在洪水中,死死報住一棵大樹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據說,它緊緊抱著那棵救命樹,整整有十九個小時,而這,遠遠超出了人體力的極限。生命的潛能之強大令人震撼。
第三個:在一本雜志上,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泥石流,沖毀了一個村莊,救援人員扒開一間灌滿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頂,救出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經不能說話的小孩卻死活不愿離去,拼命指著他的身下。救援人員繼續往下挖,挖出一個女的,已經沒有呼吸,卻保持了這樣的姿勢——身體直立,雙手上舉,象是托著什么。而此時,小孩還不罷休,救援人員繼續往下挖,又挖出一個男的,保持了同樣的姿勢。他們是誰呢?他們的雙手托著什么呢?對,他們是孩子父母,他們相繼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個:某旅游勝地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纜車車廂突然脫落從高空墜地,在墜地的一剎那,一對年輕的父母把他們的孩子高高托起,她倆雙雙遇難,而孩子的一幸存。據說著名歌手韓紅從報紙看到這個感人的故事后,收養了那個幸存的孩子,并且創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歌頌親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師:老師講了這么多,并不是要從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義,而是要大家明白關于生命的另外兩點思考:第一點,生命是強大的,任何時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點,生命并不僅僅屬于你自己,任何時候,不可輕言放棄生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挫折、危險,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揣摩詞語,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2.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教學設想:
鑒于學生剛剛步如初中,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很深刻,因此本課在課前要讓學生進行素材的收集,借用他人的人生體驗,課堂上采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來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重點:理解內容,感悟中心。
教學難點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加強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從多角度探究、誦讀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生命的材料(有關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二)本文學生的思維盲點是
1. 對平常的事物會熟視無睹,不去探究,如本文的課題。
2. 朗讀文章時會忽視作者的情感。
3 對于學生的這些盲點,可采用A. 設置問題 B 結合文章的重點詞句,講授朗讀方法
教學過程 :
(—)整體感悟
1.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在音樂聲中,讓了解貝多芬的學生來講述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故事,然后用多媒體展示。導入 新課。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課題:《生命 生命》
目標:1.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中心,揣摩詞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3.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2.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課文(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放錄音),學生在聽讀中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標題為什么要用反復的手法?該怎么讀?(語氣,感情)
(2)文章寫了幾件事?(概括內容)
(3)作者在文章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或者說怎樣對待生命?
聽完朗讀后,學生分小組討論這些問題
㈡研讀賞析
1.學法指導
朗讀方法:
①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內容,揣摩寫作意圖,有感情的朗讀,從朗讀中解決思考題。
2.自主、合作探究
(1)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復品讀,體悟文章的內涵。運用收集的材料來進行印證.
允許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只要能印證觀點即可。
(2)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進行賞析。用朗讀方法進行朗讀。學生可以互評,互相觀摩學習。運用收集的材料來進行印證.
(3)賞析語段中的好詞語運用,認真揣摩,想想為什么用得好?
如“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倔強)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它僅僅活了幾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換用括號里的詞?為什么?以此來品味詞語對表達感情的作用,從而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共同研討以上問題。然后全班交流。
第一點思考,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㈢體驗反思
1.質疑交流
文章結束了,研讀學習后有哪些思考和體驗?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質疑題:
①學習本文后,我們對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了更多的不同的認識?
②我們應當怎樣去生活?
學生可以交流;教師向學生質疑,學生回答;學生也可以向教師質疑,教師作答,形成研討交流的學習過程。
2.拓展延伸
速讀美國克倫·沃森的《生命,生命》,與課文進行比較,思考:兩篇文章比較,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要求講出理由,以此培養賞析的能力。
(四)小結:
以一首小詩做結束語生命
《生命》
作者:秦堤
樹木砍到之后
痛苦會默默地滲入泥土
使石頭痙攣
鷹從絕壁起飛,山脈流動
杜鵑花燒焦的大片草葉
在微風中顫抖
回顧不屬于任性的河流
或許起點就是歸屬
海,分娩了太陽
獨木舟的愿望
在黎明的撫摩下勃然沖動
石榴的語言通紅通紅
一年一度的暗示
使人忘記衰老的歷程
因為一個少女走過的緣故
路旁的花蕾全開放了
在母親夢一般的臂彎上
孩子醒來
哭聲抹平了奶奶的皺紋
冬天的原野大片大片地
生長著茂盛的死亡
這正是生命的開始,不是結束
讓自己的啼哭留在襁褓里
生命的咿呀就在路的前方
(五)作業 :整理、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警句和事跡材料,進行素材的積累(低層次的學生)。
學習本文后,自己對于生命一定有了許多的新的感悟,寫一段話。(層次教高的學生)。
板書設計 :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飛蛾求生 應當珍愛生命
瓜子抗爭 讓人生更有意義
傾聽心跳 感受生命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5
師:上課之前,我們做個游戲,請大家雙手捧胸,雙眼合閉,靜心感受或聆聽自己的心跳。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生命是寶貴的,人的心臟更起著很大的作用,是它促使人體的血液流通。如果停止了心跳,人就失去了生命。
生:經過三分鐘的靜聽心跳,我感覺到了人因為有心臟而有了生命的活力,如果心臟不跳動了,那你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生:當我聽了心跳后,我覺得好像有無數小生命在活動,顯得很有生機,而且我還覺得有一種生命頑強的感覺。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也跟這生命有關,題目是《生命,生命》(板書),讓我們以來看看作者杏林子對“生命”這個人最寶貴的東西有何感悟呢。
師:我先范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思考:是那些事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這些事引發了作者對生命怎樣的思考?
(師范讀課文,生思考后回答)
生:第一件事是:我在燈下寫稿,捉住一直飛蛾,飛蛾竭力掙扎……
師:語言要簡潔,扣住“生命”,用“誰+怎么樣”的句式
生:飛蛾在我手中竭力掙扎,求生欲望之強令人感動
(師認可并板書:“飛蛾:求生之欲望”)
生:第二件事是: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墻角頑強地長出一截瓜苗。
(師認可并板書:“香瓜子:生命之頑強”)
生:第三件事是:我靜聽自己的心跳,為自己的生命所震撼。
(師板書:“心跳:生命之可貴)
師:作者由這三件事對生命做出了哪些思考呢?
生: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不可荒廢,要對自己負責。
師:對,要使生命“有意義”。(板書:有意義)
生: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師:好的,使生命“有價值”。(板書:有價值)
生:不辜負生命,要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師:不辜負生命意味著要為生命而“奮斗”。(板書:奮斗)
師:這篇課文不足千字,卻由飛蛾求生、香瓜子出苗、我靜聽心跳三個事例,引發對生命的意義、價值以及生命與奮斗等命題的思索,結構清晰,發人深省。下面我們齊讀課文,體會這些內容。
(生齊讀課文)
師:其實,社會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發我們思考“生命”這一話題。下面,就請大家從社會、生活、歷史或文學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對“生命”這一永恒主題的思考的例子,說說能引發那些思考?先分小組交流,再在組內推舉一位講得精彩的同學作全班交流
(學生小組交流后又推舉代表全班交流)
生:在大自然中的竹子身上,我領悟到了生命的頑強。它在大風大雨中昂然挺立,無論何時何地,都顯現出一種堅忍不拔。這里,還有一首贊美竹子的《竹石》詩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在電視中我們都曾看過這樣的畫面:有人因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點挫折就想自殺,談判專家沉著冷靜地進行心理開導,最后終于化險為夷,觀眾如釋重負。談判專家使自殺者放棄輕生的念頭的法寶就是使他們體會到生命的寶貴。
生:了解電腦flash的人都知道一個名叫劉甜甜的女孩,她是一名flash高手,在幾年前的一天,一伙強盜把她家洗劫一空,還殘忍地把她媽媽殺死了,她自己也因被強盜刺中了中樞神經而全身癱瘓。雖然天意弄人,可劉甜甜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在和爸爸相依為命的日子里,她還用牙咬著筷子來制作flash,在中國電腦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劉甜甜的故事使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頑強。
生:上古時代的神農氏為了造福人類,以身試藥,曾經一日之內中毒七十二次,好幾次都差點因此送命。神農氏正是懷著一個崇高的理想,讓自己的生命變得精彩而有意義。
師:剛才大家說了這么多,一定受益非淺。這里,老師也想說幾個發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個:據說,人體的頭蓋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堅硬的東西,科學家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把它剖開,后來,在里面植入一粒種子,奇跡發生了,種子發芽了,并沖開頭蓋骨長了出來。種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哪。
第二個:九八抗洪救災的日子里,大家都從電視里反復看到這樣的鏡頭:解放軍叔叔成沖鋒舟救出被圍困在洪水中,死死報住一棵大樹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據說,它緊緊抱著那棵救命樹,整整有十九個小時,而這,遠遠超出了人體力的極限。生命的潛能之強大令人震撼。
第三個:在一本雜志上,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泥石流,沖毀了一個村莊,救援人員扒開一間灌滿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頂,救出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經不能說話的小孩卻死活不愿離去,拼命指著他的身下。救援人員繼續往下挖,挖出一個女的,已經沒有呼吸,卻保持了這樣的姿勢——身體直立,雙手上舉,象是托著什么。而此時,小孩還不罷休,救援人員繼續往下挖,又挖出一個男的,保持了同樣的姿勢。他們是誰呢?他們的雙手托著什么呢?對,他們是孩子父母,他們相繼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個:某旅游勝地發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纜車車廂突然脫落從高空墜地,在墜地的一剎那,一對年輕的父母把他們的孩子高高托起,她倆雙雙遇難,而孩子的一幸存。據說著名歌手韓紅從報紙看到這個感人的故事后,收養了那個幸存的孩子,并且創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歌頌親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師:老師講了這么多,并不是要從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義,而是要大家明白關于生命的另外兩點思考:第一點,生命是強大的,任何時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點,生命并不僅僅屬于你自己,任何時候,不可輕言放棄生命,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挫折、危險,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6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基于這一理念,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熏陶。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
教學過程中的研讀賞析部分,通過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層次和閱讀體驗。
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過去,使學生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夢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積極的態度;三是失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四是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了自己。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獨立閱讀、自由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所以,在體驗反思階段設計了這個話題: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請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討論,輕松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第三層次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由生命你聯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教師應努力使每節課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生命活動過程。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7
一、 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對生命進行頑強抗爭的極好例子,而她對生命的強烈呼喚,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體現得如此強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讀者的心靈才會與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鳴的火花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選取的是一些平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卻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二學生對人生、生命的感悟還不會深刻,學習本文,意在讓學生能體悟作者對生命引發的思考,并能獲得對自身的情感體驗,不論粗糙或細膩,只要能談出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學中有得。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理解、評價、鑒賞文學作品;能學會相互合作、相互傾聽,并有條理、有創意地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閱讀課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多角度地體驗生命的真正內涵。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獲取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培養自覺探究意識,激發創新的欲望。
三、 設計思路和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7—9年級)中的有關閱讀的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再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本課采用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課堂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加以各種形式的閱讀設計,并結合說話訓練,真正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內涵和意蘊,并能聯系生活實際,獲得對人生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四、 教學準備
1、 生課前查找有關資料:收集有關“生命”的名言;
圍繞“生命”的主題,舉出一個實例。
2、教師課前準備:思考聯系生活實際多角度地選取有關對“生命”的感悟的內容,設計幾個有梯度的主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悟生命的內涵。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并朗誦汪國真的詩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著你
從別人那里
我們認識了自己
師:1、但人的生命卻只有兩萬多天,我們不禁深深嘆息:人生是如此短暫!但是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我們可以面臨許多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堅強、勇敢和快樂,也可以選擇脆弱、逃避和悲傷,甚至是死亡。
2、簡介作者:今天所介紹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12歲就染上了風濕性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差不多全身關節都損傷了,她的肉體和精神都受到極大的折磨,但她并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她為什么如此強烈的呼喊“生命,生命”?從中你會得到哪些體驗?
[一堂課的開課,猶如小提琴演奏,第一個音符就定下了樂曲的音調,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此處的配樂朗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
(二) 整體感知
朗讀
師:請大聲朗讀課文,要求(1)讀準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寫了哪幾個事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詞語概括)
生:大聲朗讀課文,歸納概括課文的內容。(并由此形成板書)
(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 研讀賞析
選讀
師:請從以上三個事例中,選出你感觸最深的事例,說說為什么喜歡。
生:暢所欲言,可以是只談課文的事例,也可以談自己的感悟。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了解學生對作品的體驗,能談出自己的感受通過口頭表達訓練,培養學生自主性,體現出個體的個性特點]
(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沒有離開事例本身,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下一步的深入討論的一個前奏。)
生:喜歡第一個事例,喜歡的是飛蛾的頑強抗爭精神;
喜歡第二個事例,生命的價值在于奮斗,如張海迪的經歷;
喜歡第三個事例,聯想到自己,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
過渡: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們,是因為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
尋讀
師:以第二段為例,請尋找課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詞語,用圓圈標出來,想一想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組),討論回答(推薦小組中的代表發言,各種的發言意見基本上已經把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找出來了。)
生:“茁壯成長、昂然挺立”寫出小瓜苗頑強的生命力;
“肅然起敬”是發自心底的敬佩;
“沖破”、“不屈”體現生命的頑強;
“僅僅”寫出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泥土的惡劣環境下,體現出對生命的執著;
“擎天撼地”體現生命頑強;
“竟然”突出我的驚喜。
(學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詞語替換比較法進行提示的念頭打消了)
教師小結:這些富有表現力、生命力的詞句是很能表達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朗讀時特別應注意。
師:朗讀指導:注意把握朗讀技巧(1)注意語速、語調、停頓、重音。(2)理解內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讀。
生:自由朗讀;指名學生范讀并評議;著重討論朗讀時對重音的把握;再齊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相互間進行智力啟迪和互補,同時也為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教師抓住學生討論中的最佳契機,適時加以點撥,如有爭議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再作集體指導,培養學生選擇、分析語言信息的能力。再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創造一種情景氛圍,讓審美主體體會審美客體的語言美、情感美,獲得美好的享受]
過渡:無論怎樣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 很能啟發人的,同時,她對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開。
研討
師:從文中找出作者對生命的三點思考
生:齊讀最后三段,加以歸納概括,并由此形成板書。
[這是作者對生活中的小現象聯想到生命的哲理的歸結,也是教學文本內容的整體完成]
(四) 體驗反思
師:1、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請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
生:生命只有一次,應好好珍惜;
人總是要死的,選擇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寶貴的,應該活得精彩。
(學生的回答,沒有與具體生活實際相聯系,還有的學生就直接談課前摘錄的有關生命的名句,這個問題的設計就不能體現出聯系實際生活的意義,而學生自身對生命的感悟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礙。由此,教師做了引導,以激發學生“說”的欲望)
師:引導
請用下列格式說話:“我感受到,生命因為……而美麗”,再聯系到生活實際。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為自強不息而美麗,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又瞎又聾,但他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終于“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生:思維非常活躍,回答時語言表達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為頑強拼搏而美麗,張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頑強與命運抗爭,而《輕椅上的夢》成了激勵青年上進的明燈。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有無限的價值而美麗,偉大的作家魯迅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奮斗而美麗,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獻于發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為助人為樂而美麗,雷鋒的一生都用于為人民服務中去。等
[這個說話題目的設置,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不僅突出文章的重點,更為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如果沒有第二步教師的提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可能如此活躍地“動”起來,而學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著他們自己“說”的欲望,這是他們相互傾聽、交談而引發的結果。]
師:2、由生命你還聯想到什么?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讓我驚嘆。
(生:生命像小說,不在于長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夢,活得精彩、充實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時,有時有淡淡的苦味;有時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風平浪靜,也有驚濤駭浪。
生命像路,有時平坦,有時崎嶇,這樣才繽紛。
生命像火把,應該使勁燃燒。
生命像蠟燭,都很短暫。
生命像萬里長城,沒有止境。
生命像一場戲,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
生命如同父母的愛,應該學會珍惜生命,懂得愛的真諦。)
[文學作品的美是內斂的,是開放的,就看你如何去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這需要我們去想象。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此處的說話訓練,是真正挖掘出了學生個體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更開拓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達到創造想像的升華。]
(五) 總結概括
師:文章可以結束,但生命的長河永無止境。每當夜深時,我合上眼睛,眼前總會浮現這樣一幅幅圖景:魯迅在夜里一邊咳嗽,一邊寫文章,昏暗的燈光下,發出內心的《吶喊》;卡夫卡徹夜寫完自傳體小說《判決》,完成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普魯斯特從35歲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門窗緊閉,房間里點著蠟燭,《追憶似水年華》成為他唯一的安慰。這是一群孤獨的人,這又是一群靈魂飽滿的人。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們那樣有太重的負荷。我想說的只是,哪怕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平庸,也別讓我們的生命之花枯萎,別讓我們的精神之花凋謝。
(六) 布置作業
以“由生命聯想到……”為范圍,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感受;題目自擬;體裁不限。
[閱讀與寫作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既是閱讀訓練的深化,又是寫作訓練的一種方式,兩者可以教學相長,相輔相成]
(七) 板書設計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朗讀
選讀
尋讀
[板書設計 主要以突出課文的重點內容和閱讀的方式,可以使復雜內容簡單化、明確化,把感性東西理性化,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歸納、感悟的能力。]
六、 評價方案
1、自我評價
本課采用探究學法進行教學,緊扣語文課程理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合適學生討論、學習、想像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可以自由地學習、思維和想象,取得較好的效果。
生命的話題可以是非常沉重的,讓富有青春活力的學生對生命能有自身的感悟并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在教學過程 中,我以整體感悟、研讀賞析和體驗反思三大板塊為教學主要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以主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感受文章的內容新、語言精、思想深的特點,加以對學生進行朗讀、選讀、尋讀、演讀的閱讀訓練,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更廣。而最為精彩之處在于體驗反思階段,學生以精美的語句。變出對生命的感悟,組織起來可以成為一篇篇的美文,這也是課堂中最富于“靈性”的一個設計,從而把本課教學推向了高潮。
2、他人評價
《生命,生命》是一篇含蓄樸素的文章,但反映了一個深刻地生命主題。同樣,張老師的這堂課是質樸無華,淳真自然的,但就是這樣的樸實自然才能對生命的主題演繹得鞭辟入里。
這是一堂理性生活、審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一開始,張老師設置情境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并朗誦汪國真的詩作《生命,生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接著,張老師步步深入,圍繞“生命”的話題,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文中的三個事例,分別側重與生命的哪一方面?” “聯系生活實際,你由生命感受到了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設計開創了學生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使學生進入了理性的求真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學會生存與發展”。然而,當前初中生對生命意識的淡泊和生存能力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張老師設計此課的意圖也就在此。
其次,張老師為了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主題,就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深刻的表現力,并有選擇地高聲朗讀課文,并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談談對語言的理解。品味與感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輕松、愉悅的心理體驗,因此,這一課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體現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審美生活。
同時,這也是體現道德生活的一節課,在課堂第四環節“體驗與反思”中,學生列舉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為生命奮斗不息的人,并談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張老師設計這一環節的核心就是為學生建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判斷能力,產生道德體驗,滿足學生道德生活的需求。正如她在課堂結束語中說到:“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們那樣有太重的負荷。我想說的只是,哪怕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平庸,也別讓我們的生命之花枯萎,別讓我們的精神之花凋謝。”
說明部分
閱讀 想象 創造
——《生命,生命》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并有助于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基于這一理念,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熏陶。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學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樣。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按照伊瑟爾“空白”理論,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填空,進行再創造。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
教學過程 中的研讀賞析部分,通過學生朗讀感知課文,選讀語言材料,尋讀品味語言的形式,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得到過程中的求知之樂。朗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朗讀,不僅要達到原有要求的順暢,而且要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等的不同來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傳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如對課文第二個事例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語言很精練,富有韻味,單靠朗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語言的品味。教師應努力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對生動優美的語言進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學過程 中設計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合作討論選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充分體現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層次和閱讀體驗。
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過去,使學生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一是失去夢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積極的態度;三是失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四是失去了活潑開朗,封閉了自己。新的語文課程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獨立閱讀、自由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所以,在體驗反思階段設計了這個話題:讀罷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請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討論,輕松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 中,第三層次是知識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深更廣的空間,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由書本到生活,由學習到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設計的這個話題:由生命你聯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教學成為學生心靈放飛、創造性地展示自己的過程。教師應努力使每節課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生命活動過程 。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生命 生命》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抓住主題或關鍵詞,細致地研究課文,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學生:反復閱讀、熟悉課文;借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可從網上查閱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以用于課堂交流。
教師:查閱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準備投影儀、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屏幕投影: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
師: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愿每個人珍視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今天,我們要借助散文《生命生命》,再次感受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先由學生簡介作者及其作品,然后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作者杏林子,本名劉俠,中國臺灣女作家。陜西扶風人,1942年生,北投國小畢業。12歲時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全身關節均損壞,但寫作不輟,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讓灰心的人鼓足勇氣,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當選為中國臺灣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獲吳三連社會服務獎。1982年她創辦了伊甸園殘障福利基金會,為全中國臺灣一百萬殘障朋友服務,把自己的愛心實踐出來。她的主要作品有《另一種愛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選自《杏林子作品精選》。)
三、分析課文。
(一)整體感悟。
1.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2.請學生放聲自由讀課文或模仿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3.請學生在讀課文過程中探究以下幾個問題。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生命 生命》講述了哪三個事例?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思考?請從文中指出相應的主題詞。
②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排列?為什么前兩個例子舉的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③三個事例、三點思考的側重點有什么區別?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結合生活體驗,鍛煉學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以上問題,在學生讀文后,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然后由學生發言,同學之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引導。
教師小結:
1.三個事例分別是:a.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b.香瓜子在墻角的磚縫中長出一節小瓜苗;c.“我”靜聽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它們的主題詞分別是:a.生之欲望;b.生命力;c.生命。
引發三點思考的相應的主題詞分別是:a.意義;b.價值;c.奮斗。
2.這說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何況人。(學生談不透時,教師可引導: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為什么不舉獅子、大象等龐然大物,只說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這樣排序說明了什么?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三個事例分別側重于生命自我珍視、生命的誕生和生命活動。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對生命的三點思考:a.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使用生命;b.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c.珍惜生命、時間,不懈努力。(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切合第二點思考;張海迪、桑蘭等又較切合第一點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張海迪又較切合第三點思考。)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1)由學生質疑,教師可參與討論,適時指導。(2)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來,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點撥。
大屏幕投影問題(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1.課文中先說小瓜苗“長出小苗,茁壯成長,昂然挺立”,后邊卻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兩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導回答時,有兩個切入點:①為什么能“茁壯成長”?②為什么死了?)
2.作者開頭寫小飛蛾的例子,強調其“小”,目的是什么?
(再小的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
3.如何理解“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短暫的,人們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盡量多做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事,使生命更有價值。)
4.“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具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
四、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同題文章《生命生命》(美國克倫·沃森的作品)。
思考問題:兩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學生讀文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進行比較,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為什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借此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
2.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的結合。沃森的文章文學色彩比較強。
五、小結。
身患頑癥的杏林子從尋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學習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鼓勵學生多結合自己的實際共同探尋人生的哲理,教師多給予激勵性評價,盡可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①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②積累詞語。
③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后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后,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仿佛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②配樂范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題
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么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么?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后,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復。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
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于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于為生命而奮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
飛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義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價值
心跳 生命 珍視 奮斗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躍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么?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欲望”。
②“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肅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里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里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⑤“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為什么要加“勇敢地”來修飾“活下去”?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后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②比較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后的選文的異同。
點評
《生命生命》列舉了一只飛蛾、一棵小瓜苗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說明這些小生命無論怎樣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從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嚴肅的思考。
本教案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是按新課程標準設計的,注重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設計了科學的教學流程,呈三大板塊:整體感悟、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由與作者經歷極其相似的張海迪的事跡導入 ,能毫不費力地設置一種情景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重視結果,忽略過程,是語文課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結果往往是簡單明了的,過程才是復雜漫長的。諸多的東西都隱藏在過程當中。“找一找哪個詞用得好——換一換行不行——讀一讀,讀出情”,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體驗讀書的過程,側重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體驗與反思”,這一板塊,是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實際中,體現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高層次——應用,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關注和思考,珍愛生命,讓生命更有意義。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課前準備
1.搜集自己喜歡的人生格言。
2.預習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生字生詞卡片。
第 一 課 時
暢談生命,激發情感
1.談話導入:小時候,在小院的墻角丟下幾顆葵花子,不料過了一些日子,竟然長出了兩棵葵花秧苗。我不禁驚嘆起向日葵那頑強的生命力。相信同學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能列舉一些嗎?
學生自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從這些生命現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簡介作者:中國臺灣女作家杏林子在12歲時,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但是殘而不廢的她,憑著頑強的毅力堅持自學,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杏林子對于生命的感悟。
初讀課文,讀通讀準
1.自主學習:輕聲讀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讀幾遍就讀幾遍,達到目標為止。
2.小組合作學習:搶讀生字生詞卡片,比一比誰認的生字又快又多,請優勝者介紹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輪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3.全班交流:請一個小組向全班同學介紹識字成果,再請一個小組朗讀課文,其他小組進行評議。
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共寫了幾個事例,
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指導學生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將三個事例以小標題的形式寫在黑板上。
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自讀自悟: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事例,反復品讀,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旁邊。
2.小組交流:在小組長的組織下每位同學暢談自己的體會,可以互相交流、質疑、辯論、研討,教師參與部分小組的學習,掌握情況,并予以個別指導。
3.全班交流:請學生先讀一讀自己選擇的段落,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自己的感悟。教師抓住每一部分中含義較深的語句提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之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飛蛾強烈的求生欲,讀出瓜苗頑強的生命力,讀出作者積極的人生觀。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
生命的真諦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義務教育課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就以“生命”這一專題分別從“誰都有生活的權利”“用愛心證明生命的意義”“用勇氣面對生活中艱難險阻”等主題反映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生命生命》是第三篇課文,作者是中國臺灣作家杏林子。課文開頭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生命是什么?接下來的內容卻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從“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等幾件小事的描述與感悟中,表達了作者“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讓我們體會到生命是那么短暫、脆弱、有限,但是,我們卻能從中感受一種堅持、頑強、力量,作者號召每個人要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這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有機結合,是一篇抒寫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本單元主要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生命的美好,激發對生命的思考,從而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二是學習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詞的意思,發現并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培養理解語言的能力,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本課層次較清晰,主要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在理解含義深刻的句詞之上,培養語感和積累語言。
由于學生已具備初步的閱讀能力,文章表達也較直白,學習中,學生對文章大意和詞語的理解不是難點,難點在于對“生命”的話題,學生思考少,理解薄,感悟淺,更難于理解一個身體殘疾的人對生命的態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運用聯系生活實際、換位體驗,補充文本空白,引導情感朗讀,理解重點詞語等多種方式,架起學生與作者,與文本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能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內心世界……對生命的理解意不在深,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級學生幼小的心中種下一棵正確的對待生命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永遠追逐陽光,綻放最美的生命之花。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欲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含的意思。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體會作者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
4、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的句子,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四、教學難點:理解三個事件蘊含的道理,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五、教學準備:課件(詞句、圖片、資料)、紙條、黑筆
六、教學時間:二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鼓動、躍動、欲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等詞語。利用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熟讀課文,概括小標題。初步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二、教學重點:熟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概括標題。
三、教學難點:初步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四、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了解作者,初步感受主題。
1、簡單了解作者。
2、初步談自己對生命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準。
1、自主學習:輕聲讀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全班交流: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后評價。
(三)認讀生字,提示易讀錯寫錯的字詞。
1、易讀錯音:不能動彈(tán) 糟蹋(tà) 聽診器(zh?n) 震撼(hàn)
2、易寫錯字: 騷擾 欲望 震撼 糟蹋
3、初步理解詞語的意思:
鼓動、躍動、欲望、沖破、堅硬、不屈、茁壯、沉穩、震撼、糟蹋、短暫、有限、珍惜、聽診器
(四)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寫了幾個事例,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1)飛蛾求生
(2)瓜苗生長
(3)“我”聽心跳
2、概括主要內容。
(五)熟讀課文,想一想生命是什么?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從三件事中具體感悟著生命的內涵。下節課,我們就深入交流。
(七)作業:1、找作者的相關資料。2、熟讀課文。3、復習生字新詞。
板書設計:
19、生命 生命
飛蛾求生 瓜苗生長 “我”聽心跳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句段。
2、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體會作者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初步了解作者的表達方法。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三、教學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入手,思考生命。
1、作者資料引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出示杏林子兩段話,感受她對待生命態度的變化。
2、提出問題,了解內容:
提出本課學習的問題:是什么改變了他對待生命的態度?讓我們走進《生命生命》
這篇文章。瀏覽課文,想想這篇文章寫了哪幾件事例?
(二)深入學文,感受生命。
1、“教學”第二自然段。
(1)自學畫批。
絕望中的杏林子看到怎樣的生命?請你默讀第二自然段,想想飛蛾是怎樣求生的,畫出重點詞語。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
(2)反饋交流。
①抓重點詞語,感悟飛蛾極力求生的表現。
“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展開想象理解掙扎、鼓動、躍動等詞語,體會句子表達,指導朗讀。
②凸現環境描寫,體會飛蛾對生命的珍愛。
飛蛾在什么處境下還如此珍愛自己的生命呢?讀語句,近義詞選擇。
(困境、逆境、險境、絕境)
③體現個性閱讀,總結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如果老師想請男生、女生和我來讀這部分,你想怎么安排。說說你的理由?
④抓表達規律,積累語句,指導背誦。
(3)總結、過渡。
2、放學”第三自然段。
(1)發現規律,自主學習。
請你自學小瓜苗這部分內容,你覺得瓜苗部分同飛蛾部分作者在描寫上有什么相同之處?你感受到瓜苗有著怎樣的生命?
(2)深入體會,提升感悟。
①體會環境惡劣。
②讀出頑強表現。
③抓表達體會作者情感。
重點抓“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部分:
層層剝筍,初步感悟句意:
它只活了幾天。你體會到了什么?
它僅僅只活了幾天。你體會到了什么?
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引讀,突破理解難點: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會……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要……即使它的生命只有2天,它也一定能……
此時此刻,我們再看,加上了“即使”一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④師生共讀,積累語句。
(3)小結過渡:
3、“導學”第四自然段。
(1)走入杏林子內心世界。
(2)體會其對待生命的態度。
(3)小結過渡: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杏林子深情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4、“研學”第五自然段。
自讀最后一自然段。重點研究體會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的含義。
聯系上文研究。
聯系資料研究。
朗讀提升感悟。
積累背誦。
(三)回歸整體,理解生命。
1、回顧全文寫法
2、動筆寫下感受
(四)感情升華,回味生命。
1、帶著理解讀題目。
2、作業布置:背誦課文。有條件的同學,閱讀杏林子的《生之歌》這本書。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1. 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 培養學生當眾發表意見的能力
3. 聯系生活實際,暢談對人生的感悟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內涵,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
1. 揣摩詞語的表現力
2. 能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教學方法:
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1. 投影展示文字(背景音樂《命運》響):不論你處在怎樣一個多變的世界,經歷怎樣的人生,生命中還是有一些極其可貴的珍寶,需要我們終身護守、珍惜,不容它輕易失去。——杏林子[中國臺灣]《自己創造美麗人生》
2. 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在別人看來,她是個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樣生活走動,她的很多時光是坐在輪椅上度過的,她的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他自己卻聲稱“活得十分富有”,為什么呢?因為她擁有一個豐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構成這個天地的,是她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為身體的殘疾而放棄生命,相反的,是對生命更強烈的呼喚。她曾經在一篇文中寫道“不論你處在怎樣一個多變的世界,經歷怎樣的人生,生命中還是有一些極其可貴的珍寶,需要我們終身護守、珍惜,不容它輕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她的文章《生命,生命》就表現了她對生命的態度。
3. 出示文題、學習目標:
文題:生命,生命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內容、感悟中心、揣摩詞語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當眾發表意見的能力
3) 德育目標:聯系生活實際,暢談對生命的感悟
二. 初步感知課文
1. 聽錄音(或泛讀、指讀)
2. 指讀書下注釋。
三. 研讀、賞析
1. 導讀:下面我們就對文章的一些精彩內容進行研讀,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加以更深的理解。
2. 自讀、討論:
1) 本文共寫了幾個事例?作者從中分別感悟出什么?
2) 作者對生命有著怎樣的理解?
3)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4) 劃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朗讀并體會其作用。
5) 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3. 歸納總結:
1) 三個事例(見表格)
表達方式序號 記敘(事例) 議論(感悟)
事例一 飛蛾求生 那翅膀在我手中掙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 瓜子抗爭 那一股足以驚天憾地的生命力,卻令我有種肅然起敬的感動
事例三 聆聽心跳 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隨文評點“對自己負責”的含義。)
2)三點
思考一: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思考二: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思考三: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
3)略
4)略(可討論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
四.總結全文:
一節課結束了,但我們的生命依然漫長,此時此刻,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話,她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總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愿每一位同學都珍愛生命,珍惜時間,讓人生更有意義。
五. 拓展訓練:
1. 寫一則讀后感,題目自擬,字數不限;
2. 自找有關研讀生命的文章,更深層次上理解生命的意義。并寫出體會文章。
板書設計 :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飛蛾求生 應當珍愛生命
瓜子抗爭 讓人生更有意義
聆聽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