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
指導思想
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二、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三、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由談“夢”導入新課
1、教師充滿感情的說: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多夢的,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么?是做一個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還是做一個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馳騁賽場的運動員?揮毫潑墨的書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學家……,下面請同學們談談你的夢想是什么?
2、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二、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都各自談了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今天我們所要學的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是敘述了一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夢想,敘述他對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尋著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山的那邊》,看看這個孩子到底在尋找什么?
三、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1、放聲朗讀。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怎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例如:“想望”這個詞就要讀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時由于“隱秘”的限制,因此讀的時候要盡可能的讀得輕一點。
“哭著回來”則要讀出“我”的傷心。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既要讀出“我”的失望,同時還得讀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再讀課文
六、展示課件,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課文
畫面1、先展示的是一幅遠山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群山,朦朦朧朧的,同時配以《二泉映》的樂曲,并閃出課題《在山的那邊》。
畫面2、教師邊有感情的范讀課文,邊閃出字幕:“小時候……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畫面換成電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處貧困的畫面。
畫面3、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樂曲換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切換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鏡頭。
畫面4、教師朗讀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畫面切換成大海。
畫面5、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嗎?”畫面再次切換成深圳美麗的街景,繁華的生活,音樂換成節奏感強的動感音樂。
七、學生跟著課件再讀課文
八、討論作品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形象
明確:我、山、海
九、教師板書:山——————海
十、討論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確:山群山困難
海夢想(理想)
十一、簡介作者王家新:從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二、提問:誰知道,我國還有哪些作家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
明確:沈從文——從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從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賈平凹——從陜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十三、他們為什么能從一坐坐大山中走出來?
明確:因為他們都有不斷克服困難,實現夢想的決心。
十四、走出“群山”的僅僅只有作家嗎?
明確:不僅作家,還有科學家、藝術家等一切有著美麗夢想,并為之不斷奮斗的人們。
十五、討論: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求:盡量具體)
十六、作業
1、用: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漫濕、一瞬間寫一段話,字數不限,但必須有上面所給的詞語和一個中心意思。
2、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山的那邊》。
3、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郁的……
本題是結合課文的練筆。“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這樣就拓寬了思路。最容易寫的還是第一次到海濱旅游,可以寫對大海的向往,到海濱終于見到大海的心情,寫大海無比壯闊的美,等等。
十七、板書設計
山——————海
(群山——困難) 夢想(理想)
附:學生習作
我終于見到了大海
湖北省宜昌市十中705班馮雨晴
小時候,
媽媽常常帶我去江邊玩耍。
我總愛問媽媽,
江的東邊是什么?
是太陽的家嗎?
媽媽告訴我:
那里,是碧藍碧藍的大海……
有一天,
我終于如愿以償的見到了海。
海,
它和媽媽說的一模一樣,
碧藍碧藍的海水,
蔚藍蔚藍的天空,
交相輝映著,
在天和海的交界處,
點點白帆……
飛舞的海鷗……
構成了,
一幅美麗的海天一色圖。
夕陽下的大海,
更是燦爛無比:
一切的一切,
都仿佛被鍍上了,
一層耀眼的金色,
宛如仙境一般……
這就是海,
我朝思夢想的大海。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2
山那邊的海——關于《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說,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嘆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驗。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小學老師,從小隨著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幼年的我來說,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借著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說,任何“不務實際”的幻想,在“鐵青著臉”的現實面前,都有它破滅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一再經歷過這樣的讓人的內心深受刺痛的時刻。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命中扎下了根來——它因在現實環境中受挫變得更為內在、也更為倔強了!詩的第二節所主要揭示的,就是這種對“海”的信念。也許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許是我在上初中時讀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著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給了我這種信念。而這時的“海”——這個童年時的夢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的層面來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節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種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一個誘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在“文革”結束后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后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后來這樣寫道:“人們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讀這首詩,我當然感到了它在藝術上的稚氣,因為詩歌指給我們的道路,其漫長和艱辛,都遠遠超出了我在年輕時的想像。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我已無數次地見過我在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即。那么,對于現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重新達到這種肯定,那就很難設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還會堅持下去。重讀《在山的那邊》,并遙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這一點。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背著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興高采烈地來到瀘水四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另一個轉折點。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說說為達到這一目的,你將如何做?請同學們說說。
(根據學生所說的情況來點撥引導并揭示課文)
板書: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二、整體感知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問題:
提示:在教學反饋中。
三、局部品味
1、提問:“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為什么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義。
提示:
⑴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試想一想,云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的校園是怎樣?引導學生說了這一問題以后。點撥:這些大學的校園里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說,“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里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說奮斗目標,即理想。
(還可以舉:搬進新家里、考入瀘水四中、經過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數學題、通過整理房間后進去房子時的感受等例子來說明。)
板書:
海──奮斗目標(理想)的象征。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
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點呢?
提示:“山”──“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
5、“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
提示:
⑴小學──中學──大學(時間長、困難大、苦、坎坷)
⑵怒江峽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遙遠艱辛)
⑶人民生活貧窮落后──小康(科技發展慢)
⑷愛國人士──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⑸今天我們的努力將回成為“明天”的“全新世界” 。
6、揭示“山”的象征意義。
板書:
山──奮斗之路(阻攔前進的障礙物──困難重重、挫折)
板書設計
人───山─────到─────────海
↓↓↓↓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 ↓↓
(困難挫折)
↓↓
奮斗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斗目標(理想的
世界)
(困難重重、挫折)
教學反饋
1、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補充如下:
⑴為什么說“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提示:體驗失敗或者挫折的內心感受以后而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的過程,則可以解決此問題了;另外,關鍵是要弄清“枯干”的含義──形容對理想的渴望。所以,這句話說的是,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⑵“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一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會這樣想?
提示:神態描寫──體現了我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心理,對未來世界的向往。
⑶“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⑷“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2、掌握字詞:癡想、隱秘、喧騰、一瞬間、陰郁、凝成、*等詞的讀音和含義。
含義:
⑴癡想:發呆的想。
⑵隱秘:隱蔽、不外露。
⑶喧騰:喧鬧沸騰。
⑷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⑸陰郁:天氣低沉郁悶;(氣氛)不活躍。
⑹凝成:聚集在一起。
⑺*: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3、背誦這首詩。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4
一、語言積累
1、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意思
朦朧( ):
瞬間( ):
癡想( ):
喧騰( ):
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沒有錯別字,請你寫在句子后面的括號里。
(1)給我的幼想打了一個零分。( )
(2)今天啊,我競沒想到/一顆從小漂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
(3)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慢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
3、聯系上下文,品味各句加點的詞語。如果換用括號括號里的詞語,行嗎?
(1)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勇氣、決心)
(2)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仍舊、依稀)
(3)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種、栽)
(4)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傻想)
(5)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聯想)
(6)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引誘)
(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喧騰(喧鬧)
4、給下列括號中填入恰當的詞語
(1)一顆從小 (飛、飄、投)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 (長、生、扎)下了深根。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 (浸潤、漫濕、滋潤)了我枯干的心靈。
5、改正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的地方
(1)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2)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6、說出下列句子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并說說它們有什么作用。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7、閱讀課文的第1節,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答: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用什么修辭方法?寫出我怎樣的心理?
答:
(3)分析“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的含義。
答:
二、閱讀理解
(一)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1)詩中所提到的“山”和“海”有什么具體含義?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
(3)“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是“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是為什么?
(4)本節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
從前有一個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饑渴難忍,瀕臨死亡。可他仍然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終于到了一間廢棄的小屋。這間小屋已久無人住,風吹日曬,搖搖欲墜。在屋前,他發現了一個吸水器,于是便用力吸水,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忽又發現旁邊一個壺,壺被木塞塞住,壺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你要先把這壺里的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壺灌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水壺塞,里面果然有一壺水。
這個人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他下決心照紙條上說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一會,他把水壺裝滿水,塞上壺塞,在紙上加了幾句話:“請相信,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瀕( )臨 搖搖欲墜 ( )
小心翼翼 ( ) 置之度 ( )外
2、短文說“這個人面臨著艱難的抉擇……”,這句話中的省略號表示什么,他面臨的“艱難的抉擇”指什么?
3、“一種奇妙的靈感給了他力量”,這“奇妙的靈感”指什么?在原文中用橫線劃出。
4、語段最后一段中說“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嘗到甘美的泉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
5、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體會?除了文中主人公的體會之外,你再設想至少兩種以上的答案。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5
1、《在山的那邊》
王家心
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創造氛圍的樂曲)、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 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教后: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6
為了讓學生體會文章寫法的靈活性、理解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敢說話,我這樣上了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1、課前,學生板書每天一句話
上課 ,學生給大家講解句子大意(一般從古詩文來的語句如此處理)
2、交代上課內容:
師:感謝**同學對我們的激勵,(承學生對“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個班寫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接過來的話是相互學習的問題)讓我們帶著我們的志向開始我們中學學習的旅程,今天我們第一站是《在那的那邊》(板書課題、作者)
師:同學們看過這首詩嗎?
部分學生:讀過
師:沒有讀過的同學請起立
二生起立,忐忑
師:那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么?
生:是山
師:為什么?
生:山區里的山是連綿不斷的
師: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么?
生:城市
師:為什么?
生:山區太窮、太落后,我希望能過富裕、現代化的生活。
師:是啊,很多山區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區的人們都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覺得
師:昨天我們不是說不說覺得
生:笑。我認為,山那邊不再是山。作者說在山的那邊,肯定是說,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會是山了。
師:那你希望會是怎樣的地方呢?
生:我希望是海。
師:理由?
生:山區太閉塞,我希望能看見廣闊無邊的大海,海會給我一種心胸開闊的感覺,還會給我力量。
師:好啊,男孩子就該有海一樣的心胸。
師:這兩個同學沒有讀過課文,他們有了這樣不同的認識,其他同學讀過了,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么呢?
生:我會寫山的那邊是草原,因為我特別渴望見到草原,還希望能騎上馬在遼闊無邊的草原奔馳。
師:躍馬揚鞭在草原上疾馳,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邊是四通八達的大路,因為山路一定很難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
師:走出大山、走向遠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夢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呢?
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們和外面的聯系會更多、擺脫貧窮也會更容易些。
……(還有不少,記不清了)
師:同學們說了這麼多想法,老師也想和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
剛看到這首詩的題目,老師就想作者說的在山的那邊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來寫,我希望山的那邊還是山。最好是在群山環抱中,有一條淙淙的小河
生:笑,再有不少的野花
師:對啊,再有一群純樸的山民為鄰。那里是環境是寧靜的,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空氣是清新的,充滿……
生:詩情畫意
師:沒錯。那大家說我為什么這樣想?
生:老師厭倦了城市緊張、喧囂的生活,希望有世外桃源一樣地方讓自己的神心得到放松。
師:說得真好,知我心者,也。有時候工作累了,真是想到青山綠水中休息幾天。不過和你們在一起這樣快樂,老師不用找這樣的地方了。
生:笑。
師: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想法不同、希望不同、理想不同
師: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大家所說的城市、大海、草原已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已經成為了
生:理想
師:對,理想(板書)。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
生:海(師板書)
師: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么?
生:山(師板書)、還有“我”(師板書)
師:我們剛說了同學們所說的自然景觀都有某種象征意義,王家新筆下的海、山是不是自然界的景觀呢?
生:不是。
師:且不忙說是不是,大家再好好讀一讀。有同學愿意給大家朗讀嗎?
生:看書、沉默
師:看來真是還需要再讀讀。那請同學們放開聲音朗誦,讀的時候注意想想作者的感受,努力把感情讀出來
生:讀書
師:巡視
生:讀書聲漸小
師:有同學想讀嗎?
生:沉默
師:大家發言很積極、很大方啊,怎么讀課文這麼難?
生:老師,我可以讀一部分嗎?
師:當然可以,想讀多少就讀多少
生:讀第一部分
師:含笑注視、點頭贊許
生讀完,其他學生鼓掌
師:讀得真好,老師陶醉了。
生笑、很多人舉手
眾男生讀第二部分
生自由起立讀一句、幾句
師生評價、強調一些失望、肯定語氣應通過那些字詞的特殊處理來體現。
師:聽同學讀得這么好,老師也想讀讀,行嗎?
生:笑,行。
師:朗誦
生鼓掌
師:謝謝
下面我們男、女生分別朗誦,注意感情和特殊語句的處理
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棒。
生:笑
師: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么嗎?
生:明白
生:作者想要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實現理想,一定要堅持不懈
師: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朗讀、說自己的理解
生: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不能害怕,更不能失望。只要堅持下去、不停的奮斗,就會成功
……
師:剛才幾個同學都說了,詩中的山象征著困難,海象征著理想,而不斷爬山意味著不懈的奮斗與努力,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的去奮斗。既然同學們明白了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堅持不懈、百折不饒的道理,以后我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應該
生:堅持。(堅持下去)
師:看來堅持這兩個字是大家的共識了,那以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可不許作逃兵啊。
生:笑。
師:大家讀懂這首詩了,那是不是會讀詩了呢?
生:會了
師:那好,下節課,我們來學《理想》,檢驗一下,可以嗎?
生:可以。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7
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了解詩歌常識
教學重點:學習象征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手法
教具:ppt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從教師小時候的憧憬說起,說說對“山的那邊”“路的盡頭”的向往。
點名學生說說自己小時候的遐想。
二、理解詩歌
1、朗讀
(1)自由朗讀
(2)點名朗讀
學生相互評析,說說優點和缺點,教師指出朗讀需注意的地方:吐字清晰、流利;有節奏、輕重;有感情。
(3)教師范讀第一節,同學邊聽邊劃分句子節奏。
(4)同學劃出第二節節奏(根據語意和語感)。
(5)集體朗讀
教師指出優缺點。
2、理解內容
(提問)說說每節大意。
(明確)第一節:我發現山那邊并不是海。
第二節:我追尋海,并相信一定會看到海。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明確:詩歌一般都有深層意蘊。這些意蘊是通過意象表現出來本詩的意象是“山”和“海”。
分組討論 :“山”和“海”的意蘊。
(明確)“山”指困難;“海”指理想。
(提問)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人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了理想而不斷奮斗,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理想一定會實現。
四、擴展 理解冰心《繁星》的意蘊
五、品味詩歌語言
教師明確 :詩歌語言要求凝煉,形象生動,根據這個要求完成練習二
試著在文中找出類似的詞語、句子,說說好在哪里。
六、練筆
以“童年夢想”為話題,寫一首詩。
教學反思:
本課著重朗讀,層層深入理解詩歌,很好地訓練了學生讀詩寫詩的能力。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8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征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啟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通過“導入 ,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并能在反復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課文錄音);投影儀;幻燈片;CAI課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擁有夢想。夢想讓我們無憂無慮,夢想使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夢想公平地賦予每個孩子以權利。當城里的孩子在喧囂的都市里做夢時,山里的孩子們都在想什么呢?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呢?(導入 的同時伴隨多媒體展示:一個孩子伏在窗口向遠方眺遠,遠處是起伏的群山,東方有一輪紅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邊是什么呢?)教師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后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 誘惑( )_____ 一瞬間( )_____
隱秘( )_____ 喧騰( )_____ 癡 想( )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聽課文錄音
師:請同學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劃出節奏與重音。
3、全班齊讀
4、學生自讀,思考“山”與“海”的象征意義。
師:文中的“山”與“海”有什么象征意義嗎?如果有,那它們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現實的東西,“海”指詩人渴望見到的東西。
生2:“山”應該指困難,“海”指克服困難后的喜悅。
師:這兩位同學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特別是第二位同學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義,值得表揚。關于“海”的象征意義,還有同學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嗎?
生3:我覺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師:很好。其實“海”就是象征一種理想,一種克服困難后所達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閱讀。(投影出示問題)
1.師:“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一句中,“癡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在分析“山”與“海”的象征意義時,幾位同學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也許你的錯誤還能引出別人的正確答案呢!
生1:說明“我”很愛幻想。
生2:這個詞用在這里很準確。
師:你能具體談談嗎?
生2:想了想,搖搖頭,靦腆一笑。
師:沒關系,請坐下來繼續思考。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在描寫人物?
生齊答:是。
師:人物描寫方法有很多種,這里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生3:心理活動。因為這個詞中有個“想”字。
師: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邊是什么.
生4:我覺得“癡”是描寫神態的。
師:寫出了“我”的什么神態?
生4:發呆、非常入神。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對“癡想”這個詞的分析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師:“我”經過努力,最終爬上了那個自以為可以看到海的山頂,“我”的愿望實現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哭著回來了。
生2:鐵青著臉。
生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3、師:山“鐵青著臉”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師:你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興。我們還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義呢?我們說文中的山已經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為詩人已經賦予它象征意義了,它是困難的象征。人是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出現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寫出了“我”當時失望和沮喪的心理?
師:大家說呢?
生齊答:對!
師:通過分析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歌的語言的確很凝煉。簡簡單單一個詞,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其實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意味。
師:“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
生1:媽媽說的那句話。
師:更準確地說,媽媽的那句話對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媽媽的那句話給了我希望。
生3: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生4:給了我堅定的信念。
師:對,這粒種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其實詩中有句話已經透露了這粒“種子”的含義,大家能找出來嗎?
生1: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師:為什么說“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為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才能越過高山,看到大海。
師: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們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山海的象征意義?
生1: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師: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學習這首詩后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做好與困難作斗爭的準備。我們應該堅信,翻過無數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學生質疑,集體討論解決。
1、生: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沉默。
師:是什么東西在一瞬間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師:“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師:能輕而易舉達到理想的境界嗎?
生:不能。要翻越無數座山。
生2:要克服無數個困難。
生3:要失望無數次。
師: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過程。黑暗的盡頭是什么?
生齊答:是光明。
師:對,是光明。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的人,當光明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生1:高興。
生2:愉快。
生3:驚喜。
生4:興奮。
生5:激動。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將同學們剛剛分析的歸納起來,就是詩的結尾所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以鋼琴曲〈〈大海〉〉配樂。
(六)拓展遷移。
請學生講述自己為實現某一目標而克服困難的經歷,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鼓勵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人生態度。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每人準備一張紙,寫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全班匯集成冊,復印后人手一本,作為永久的紀念及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三.分析反思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作為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占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為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為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味如水中鹽、花中蜜,老師既翻譯不出,也講解不出,而只能靠學生反復朗讀去體味。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范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 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系,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中教師專門安排了朗讀比賽,意義就在于此。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為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9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設計者:蔡瑞豐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文的象征意義及其蘊含的哲理,培養朗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2.朗讀——運用“自助餐式的學習菜單”,自主、合作、探究。
3.學習作者為實現理想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朗讀、鑒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嘗試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著名詩人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現在先朗讀課文。
二、朗讀課文
要求 :
(1)讀得字正腔圓。
學生默讀全詩,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讀準字音。
重點字詞:癡(chī)想 隱秘 誘惑 喧騰 瞬(shùn)間
(2)讀得抑揚頓挫。
注意誦讀中的語氣、語速、語調、停頓、重音等。
三、出示“學習菜單”,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
“自助餐式”的學習菜單:
讀一讀:如果你喜歡朗讀,可以通過朗讀精彩語句來品味詩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愛好吟詩,可以吟誦與本文內容、情感相關的詩歌。
說一說:假若你擅長積累,可以講一個和文章內容有關的故事。
講一講:或許你善于表達,可以講述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悟。
賞一賞:也許你長于鑒賞,可以多角度賞析課文。
問一問:或者你善于發問,可以 向 老師、同學質疑,請求幫助解決。
四、學生自主學習過程
學生可能有以下選擇。
1.賞一賞。
(1)多角度賞析。
(內容)這首詩抒寫詩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給人的啟示。
(人物)這首詩寫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我”;寫出了為了實現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奮斗的“我”……
(時間)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第二節寫“我”長大以后。
(事件)第一節寫“我”渴望“海”;第二節寫“我”追尋“海”。
(心理)第一節寫“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喪;第二節寫“我”的感悟及堅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第二節寫“我”和讀者的對話。
(主旨)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決不放棄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寫法)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與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
(2)句子及語言賞析。
①“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
賞析:“癡想”說明作者小時候總是神往于山那邊的新天地,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小時的“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美妙的幻想。
②“媽媽,那個海呢?”
賞析:無限的困惑、失望、沮喪,無限的向往與渴望。
③“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賞析: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說明“我”的希望落空了,就連山也鐵青著臉怪“我”癡心妄想。
④“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賞析:“一次又一次”強調失望的次數多;“一座座”強調遇到的困難多;“一次次”強調了“我”的不懈努力。
⑤“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賞析:“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的實現令人興奮、驚喜。
……
2.問一問。
(1)“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
明確:即重重的困難,說明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與艱巨性。詩人通過這個意象的設置,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2)“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
明確:山的那邊是海的夢想、希望。
(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是什么意思?
明確:“雪白的海潮”即理想,“夜夜奔來”是“我”對理想的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潤“我枯干的心靈”,理想是我生命的全部。
3.吟一吟。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點撥:成功來之不易,實現理想需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沖破一切艱難險阻。
4.讀一讀。
(1)自由讀。
(2)男女生對讀。
(3)選擇喜歡的小節讀。
(4)齊讀。
導航:讀出音韻美,讀出意境美,讀出意蘊美。
(注:括號里標注的是語氣)
一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好奇)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向往、憧憬)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傷心、失望)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失望、沮喪)
媽媽,那個海呢?(困惑、渴望)
(語速平緩,以兒童天真的語氣讀出“我”的渴望與困惑。)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堅信)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堅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堅定)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驚喜)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興奮、欣喜)
(語速稍快,語調上揚,驚喜、興奮。)
五、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嘗試了幾種學習方法,其實,學習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這些,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大膽創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好每一篇課文。
六、板書設計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 (實)
在山的那邊——海 百折不撓、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堅信,信念凝成的海(虛)
【資料寶藏】
1.相關資源材料
現當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根據中國文學的歷史分期,中國現當代詩歌也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即中國現代詩歌和中國當代詩歌。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詩歌稱為中國現代詩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詩歌稱為中國當代詩歌。
一、中國現代詩歌和中國當代詩歌的歷史發展及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流派
胡適是中國現代詩歌最早的開拓者,他的《文學改良芻議》得到了進步文化界的熱烈反響,白話詩很快流行,形成了一個“初期白話詩派”,主要代表作家是文學研究會成員。魯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劉半農、李大釗、陳獨秀等與胡適一起,致力于對舊詩的否定,屬于開創階段。如果說胡適的《嘗試集》只可視為區分新舊詩的界碑,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則堪稱新詩的革命先行和紀念碑式的作品。以郭沫若為代表,涌現出了一個星光燦爛的新的詩群:曾一度醉心于象征手法的穆木天、馮乃超、王獨清,“狂飆”式的高長虹、柯促平,“瓔珞”般的戴望舒、施蟄存,以及“湖畔”詩人、暴風雨的歌者等,帶著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在時代風云的感召下,加入了“革命文學”的行列,致力于新詩的創造,走上了戰斗的道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上述詩風不同的是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新月詩派,其主要代表是徐志摩和聞一多,提倡新詩格律化,影響較大。新詩進入20世紀30年代,臧克家的《烙印》《罪惡的黑手》,艾青的《蘆笛》和《向太陽》,田間的《給戰斗者》等發揚著現實主義戰斗傳統的詩篇特別受歡迎。接著盧溝橋的炮聲迎來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詩歌時代。
二、中國當代詩歌是現代詩歌的合理延伸,又具有自己相對獨特的風貌
1.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當代詩歌進程的第一時期。
激勵戰斗與建設的“戰歌”和正面頌揚新社會的“頌歌”大量涌現。聞捷、公劉、邵燕祥、李瑛、嚴陣等一大批來自生活第一線的青年詩人和“跨時代”的老詩人郭沫若、艾青、臧克家、馮至、田間等一起演奏著新時代、新建設的交響樂章。
2.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葉作為第二個時期,是當代詩歌的暗淡期。
當代詩歌帶著明顯的危機進入長達十年的“文革”時期,詩與詩人同人民群眾一起經受了劫難。但是地火依然運行,郭小川的《團泊洼的秋天》,流露著憂思與激憤,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3. 20世紀70年代后期迄今,是當代詩歌發展的第三個時期,亦稱為“新時期詩歌”。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一大批經受磨難的詩人加入了“歸來”的合唱,加上改革開放又引發了一場新的藝術思維方式和變革,自20世紀80年代起先后出現了“歸來者詩群”、“朦朧派詩群”、“新邊塞詩群”、“新生代詩群”以及建國前就有的“九葉詩群”、“七月詩群”,舒婷、傅天琳、李小雨、梅紹靜、翟永明等女詩人的成批崛起,形成了群落眾多、風格多樣、流派紛呈的“新時期詩歌”的嶄新氣象。
鑒賞方法
一、把握旨趣,領會情感美
詩的第一要素是感情,無情即無詩。詩總是把人的精神世界袒露出來給人看,即使是對客觀生活的描寫,也必須經過詩人主觀情感的淘洗、釀造、升華,使之充滿情感力量。因此,鑒賞現當代詩歌必須首先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詩人的抒情基調和情感旨趣。
1.知人論世,找準情感突破口。
欣賞任何一首詩歌,總要對它的作者和它所誕生的時代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否則,我們的欣賞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領會情感美,知人論世是第一步。同時,從創作規律來看,詩人平時積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種契機的觸發,才能演繹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傾瀉在字里行間,這種契機就是情感突破口。找準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詩歌旨趣、領會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發詩人寫作靈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事物、一次經歷或一個念頭。艾青正是因為一次被捕、一場大雪,想到了身世凄涼的大堰河,從而引起了對她的懷念、追憶乃至歌頌,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鑒賞詩歌,找準了情感突破口,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就會更便捷,對情感美的領會就會更深刻。
2.避實就虛,咀嚼詩歌真味。
在詩歌創作中,詩人的主觀情感,往往通過具體的生活圖畫和自然形象來展現,是以實寫虛的過程;那么,閱讀鑒賞時,我們就得用詩意的眼光避實就虛,慢慢咀嚼出詩歌的真味。以實寫虛,化抽象為形象,這是詩人創作的高超本領;避實就虛,反復咀嚼又是我們領會情感美的巧妙途徑。
3.由表及里,品讀形象寓意。
閱讀和鑒賞詩歌時,我們要學會品讀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測詩人物化的情緒,領會詩歌的旨趣。由表及里,通過品讀形象寓意去發掘情感內涵是領會情感美的重要渠道。
二、 展開想象、感受形象美
詩歌除了以情動人外,還以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高爾基說得好:“在詩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詩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閱讀鑒賞現當代詩歌也是如此。對詩中具體形象的感受和體味,往往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詩歌中的形象分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無論是敘事詩,還是抒情詩;無論是托物言志,還是借景抒情,都能讓我們陶醉其中,感受詩歌的形象美。具體而言,可參考如下方法去鑒賞詩歌形象。
1. 觀照背景,步入典型環境。
感受詩歌的形象美,欣賞者必須把握詩人的社會經歷、氣質、個性以及詩歌的社會背景,步入詩歌的典型環境中,才能準確地把握、深刻地領會詩歌的形象。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鑒這種傳統技法,把祖國比作“年輕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爐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之情,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形象呢?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我們便會一目了然。觀照背景,步入典型環境還能幫助鑒賞者領悟到詩作中的“這一個”形象,把握形象的獨特性、典型性。只有走進詩人的寫作環境,探測詩人的內心情感,步入詩歌的典型環境,才能品析到形象的差異,感受到獨特的形象美。
2.調動積累,張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僅對于詩人的創造是一種必要,對于讀者的欣賞也是一種必要。可以認為,詩人通過想象創造出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象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也就是說,可以將自己想象成詩中的人。調動積累,在想象中體會形象,真是美不勝收。
3.體察物象,剖析寓意。
縱觀中國詩歌形象,自然界的物象占據著顯著地位,歷代的詩人總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尋求屬于自己的新鮮活潑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現當代詩人承繼這一傳統并且發揚光大,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筆下的那一塊“礁石”,臧克家筆下的那一匹“老馬”,曾卓的筆下那一顆“懸崖邊的樹”,都以其生動感人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體會這一類形象的美,欣賞者要學會由此及彼地聯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體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礎上把握形象的寓意,從而領會形象的意蘊美。
三、物意契合,賞析意境美
賞析詩歌的意境美是為了更好地把握詩的綜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內容之美,形神結合的藝術表現之美。
1. 抓住意象,發揮想象,由形象悟情感。
詩歌的創作,就是要能將抽象的情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反之,閱讀詩歌時就要透過形象感悟抽象。即抓住具體的意象,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去領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我們只要抓住詩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調動聯想和想象,就會進入詩人為我們營造的韻味濃厚、意蘊深廣的神話境界,心中的美感就會與詩人的思想脈搏一起躍動。
2. 透析形神,體悟情理,由具體到抽象。
詩的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從美學的角度看,詩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詩中的“境”指事物的“形”與“神”。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諧統一。發掘具體的形神中蘊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這首詩深邃而綿遠、空靈而新穎的意境美。意境是詩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一首好詩,不論長短,只要詩人情真意摯,只要我們遵循形象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的這一藝術欣賞規律,就能進入形美意足的境界。
3. 品味情境,觀照情感,于客體察主體。
意境作為形象思維的特殊表現,詩人在寫“境”的同時,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諸種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對“境”的褒貶態度,正像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鑒賞詩歌就不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觀照詩人的情感,在客體的形象中體察詩人的主觀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優秀的詩人善于熟練地運用詩的語言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人們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欣賞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馳的想象。
1. 熟悉節奏韻律,體會語言的音樂美。
古代詩人很講究在“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詩的語言要在朗誦時順口流暢,欣賞時悅耳動聽,要富有抑揚頓挫、起伏迭宕的韻律美和流暢回環的音樂感。作為鑒賞者也要從詩歌的音韻與節奏中,體會出其中的音樂美。優秀詩歌十分講究音樂美,席勒甚至認為“詩里的音樂在我心中鳴響,常常超過其內容的鮮明表象”。我國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詩人,很重視詩歌的音樂美,他們的詩歌行數、字數整整齊齊,停頓、韻腳斬截自然,遣詞造句繪聲繪色。欣賞詩歌時我們反復誦讀,熟悉詩歌的節奏韻律,就會領悟詩歌語言體現的音樂美。
2. 推敲煉字技巧,賞析語言雋永美。
詩是精煉的語言,一句話乃至一個字,里面蘊藏著深厚的旨趣,所以詩家以一字稱工,刻意錘煉,以求其精深。對詩歌的煉字進行推敲,從而品味語言的雋美。
3.課外擴讀材料
跨越自己
汪國真
我們可以欺瞞別人
卻無法欺瞞自己
當我們走向枝繁葉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
向上的路 總是坎坷又崎嶇
要永遠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山 民
韓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做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經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孩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0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后,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組里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干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后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象征,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潔,鴿子象征和平,烏鴉象征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征”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著“重重困難”并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征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后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1
1、《在山的那邊》
2004年9月 5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 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導入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 :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以讀代講是本課最大的成功之處。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學習設置:
課文感知:《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課前二分鐘: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課文導入 :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導入 新課: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一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導入 二: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教學方式: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布置作業 :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3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掌握“癡想、隱秘、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2.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
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于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隔著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大家翻開課本第2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詩歌——《在山的那邊》(板書題目、作者)。這首詩呢,是作者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成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山的那一邊是什么;一起來探討,來自邊遠山區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們能從這當中得到什么啟發。
二、檢查預習
1、之前已經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了,現在大家先集體朗讀一遍課文,完了找兩位同學上來給加點字注音。理解詞義。
癡想chī 隱秘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喧騰xuān誘惑huò 一瞬shùn間 朦朧 méng lóng 扎根zhā
癡想:不能實現的癡心想法。
信念: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沒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為希望未實現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誘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吸引、招引。文中是指山在吸引著我。
依然:依舊。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涌澎湃。
隱秘: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找同學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讀后感。
三、朗讀訓練
1、老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用斜線劃出停頓,用圓點標出該讀重音的詞語。
3、分別找兩個同學朗讀兩大部分,大家點評。
4、集體朗讀。
四、課文研討
(一)局部品味:詞句理解,問題探討(學生提問為主,而后補充)。
1、如何理解“癡想”在文中的意思?——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2、“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3、“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8、為何隔著崇山峻嶺,作者還能聽到海的“喧騰”?—— 作者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9、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在體驗失敗或者挫折以后,要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所以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10、“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11、“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12、在第二節詩中,“一次次”變換著出現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寫出了“我”對“追尋”的一種怎么樣的精神?——執著。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提問、總結。
1、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
2、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
3、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
板書:
第一節:童年時——現實中的“山”,媽媽說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節:長大后——“山”象征困難,“海”象征信念——拼搏、奮斗
(三)整體感知:揭示詩歌的象征意義,體現的哲理。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海。(板書:山——海)
2、“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在詩歌中找答案。——“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板書:信念、全新)
3、為什么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課文的導讀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大家想想這個問題。(揭示“海”的象征意義)
舉例子說明:大家到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沒有?知道這些著名學府是怎么樣的嗎?這些大學的校園里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說,“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里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說奮斗目標,即理想。(板書:海——奮斗目標、理想的象征)
4、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山。(板書:山)
5、“山”又有何特點呢?——“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板書:鐵青、無數)
6、“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揭示“山”的象征意義。
鐵青: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要實現理想,得克服長期性和艱巨性。人們起初往往對此估計不足,一旦達不到預期目的,就大為失望。這種情況還可能反復多次。隨著認識不斷深化,才能對長期性和艱苦性有比較充分的認識。詩人告誡人們,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斗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由此可見,“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板書:困難、挫折)
板書設計:
山 海
鐵青、無數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奮斗之路:漫長、艱巨
困難、挫折 理想、奮斗目標
實際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閉、灰暗、壓抑 開闊、光亮、自由
第3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五、體驗和反思
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后,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于<在山的那邊>》,我們課后,第5頁,有這篇文章的摘錄。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里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征意義。(板書: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
為什么作者會寫成這么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后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大家來聽我讀上一段: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革”和上山下鄉,在“文革”結束后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后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對同代人的這種了解,我在這首詩的后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可以說,最后一節詩簡直是人生格言。同學們可以把它抄到資料積累本上,慢慢回味。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形式:
1、前后六人分小組討論,各小組推舉一人記錄討論內容,并回答。
2、堂上練筆,題目參照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六、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2、第5頁,研討與練習三。
七、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 篇14
《在山的那邊》述說的,顯然與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隨他的挫折經驗以及在這種挫折中他的日見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關。然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它要求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的、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所反復體會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經驗。王家新沒有像很多人一樣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變成一種憤懣的喧囂,而是從中體驗出所有的理想</PGN0008B.TXT/PGN>的破滅之苦,并把它轉化成一種以“山”與“海”的對立為基本模式的沉思詩意。
從表面上來說,“山那邊還是山”這樣的發現,自然不過是“山那邊是海”一類幼稚幻想的破滅。然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所以,這種挫折也就喻示了詩人生活中所有的傷痛和失敗,它超越了具體的生活經歷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情感經驗的象征。
與之相對應,“海”則是那種永遠呼喚著我們出發的誘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詩人相信,“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山”與“海”的對立,往往是一種無法打破的對立,正如另外一位詩人在《山民》中所說,“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所以沒等他走到那里/就會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這首詩中,“山”與“海”的對立,“山”對“海”的隔絕,因為一個“一次又一次失望”卻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尋大海的倔強的“孩子(我)”的出現,而告克服。這“孩子”可以說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這個山與海之間的“追夢者”,體現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想望”,更體現了一代人在現實的重重磨難與對理想的苦苦堅持之間的精神歷程。
在藝術上,《在山的那邊》看似線條單純,卻又波瀾迭出,緊扣人心。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他的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個孩子的語調這樣寫道:“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仍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些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對“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