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精選12篇)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學習重、難點:
1、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2. 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四、學習方法:朗讀學習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學生小組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課前準備 :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行道樹
學習過程: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并簡要陳說理由。
三、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四、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
2、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六、課內練習:閱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后地萌發出來。她那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著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沖風冒雪地生長著,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艷,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扎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蘊著醇香,香氣彌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著她采蜜。馳譽中外的“紫云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里,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著,敢斗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艷,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征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里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里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范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七、教師小結:
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注音: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 墮落: 繁弦急管:
點綴: 深沉: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學習過程:
一、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2、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么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三、自由發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歡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復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于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2
四十九中學 馬蒞爾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選自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蔭,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心聲:以奉獻為神圣,甘愿自我犧牲,以苦為樂。文中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反復咀嚼,就能理解奉獻者的崇高靈魂,就能感受無私者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理念
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行道樹》,我們知道,“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的奉獻,獲得的是深沉與神圣,同時又是承受痛苦為代價的。這,就是人生課堂上的選擇。理想與信念,既然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因此,學習 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為此而執著地奮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相當有益處。
2主動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與閱讀反思,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鑒于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設想是強化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調動生活體驗,全方位閱讀。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聯想仿寫與聯想佐證,這無疑是溝通語文與生活的一種渠道。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烈,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閑視之。但是,他們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借助學習的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奉獻者的精神之美, 生發起他們同樣美好的情感。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三)教學手段
電腦多媒體
教者 馬蒞爾
單位 哈市49中學
課題 行道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激勵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教學程序
導入: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教師展示圖畫、板書課題、展標;學生賞畫、讀標、入境
自主學習:1段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明確朗讀要求,提出問題,組織交流;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積累詞語、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 ;教師指點朗讀不當之處,激勵性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學習
3說明喜歡的理由,并朗讀相應的語段;教師 恰當鼓勵、適時點評,為學生朗讀配樂; 學生解說,朗讀
合作探究:合作學習、交流發現疑難問題,探討研究;教師說明要求、巡回指導、組織合作與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品析關鍵語句或語段,質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學習文章寫法,選取語句或語段、仿寫;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選句或段,仿寫
2自我演讀;教師傾聽,點評;學生朗讀或聽讀
總結反思:請用簡煉的語言總結你學習本文后的感受;教師傾聽學生小結,并總結,聽歌感受奉 獻者精神 ;學生小結,聽歌,感受行道樹精神
板書設計: 行 道 樹
張曉風
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奉獻者 { } 奉獻精神
制造清新,獻出濃陰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3
【課堂實錄】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我們班蘭天同學畫的一幅畫。(實物投影儀展示畫面,學生觀察)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內容。
男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
師:說得不錯。哪位同學還能說得再細致具體一些呢?
女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樹。
師:說得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
女生答:喜歡。
師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嗎?
全班答:喜歡。
師:同學們,你們為什么喜歡呢?是喜歡蘭天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學生笑,有人說“都喜歡。”)好,那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師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練習,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朗讀課文,讀的時候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讀完后說說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學生讀完課文后,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
生: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生:本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自述。
師:好!兩位同學分別從文章主題和寫作手法來談,很不錯。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學生自由朗讀,并在書中圈點勾畫,很快,又有學生舉手)
生(1):我最喜歡第3自然段,因為這段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的痛苦是它自己選擇的。
師:你能把這段讀給我們聽一聽嗎?
(生(1)朗讀第3自然段,讀完之后全班鼓掌)
師:讀得真好,同學們的掌聲是給你最高的評價。(全班同學再次鼓掌)我們再請一些同學來談一談,讀一讀。
生(2):我最喜歡第2自然段。它告訴了我們行道樹生長的環境。我喜歡其他樹生長的環境,更喜歡行道樹的生長環境,它懂得奉獻。
師:說得太好了。你把這段也讀一下吧。
(生(2)朗讀第2自然段)
師:她讀得如何?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3):她讀得沒節奏,沒感情,聲音小。
師(笑):哦,是這樣的嗎?你給我們讀一讀吧。
(生(3)朗讀第2自然段,讀后,學生鼓掌)
師:讀得好!朗讀不光要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還要有感情,語調抑揚。下邊的同學可得多注意朗讀要求,向他學習啊。請同學們繼續談。
生(4):我喜歡最后一句。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是憂愁而快樂的樹。
師:你讀來聽一聽。
(生(4)讀。全班掌聲鼓勵)
生(5):我喜歡第5自然段。行道樹告訴我們它最自豪的時刻是清晨。
(生(5)朗讀第5自然段。同學鼓掌。師環視教室,無人舉手,便再次強調朗讀的要求,然后要學生再齊聲朗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師:下面我們要進入攻堅階段,對內容進行具體探究。大家還是按四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
(學生分小組學習,老師行間指導,約5分鐘后)
師:現在請各組把你們“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集體探究。
生(1):我們的問題在第3自然段。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太有深度了,我們得好好探究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你們對這個問題的探究?
生(2):就是說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生(3)(補充):因為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
師:在課文中能找出描寫痛苦的詞語嗎?
生紛紛答: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墮落”。
師:很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這份痛苦帶來怎樣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補充):“勤生綠葉”“獻出濃陰”。
生(6):給市民帶來快樂。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加點的詞語系板書部分,下同)
師:剛才有同學說了“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行道樹的這份深沉與痛苦就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是什么精神的體現?
生紛紛答:“以苦為樂”,“奉獻精神”
師:對啊,是“以苦為樂”的精神,是“奉獻精神”,那么,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偉大的人”。
生(8)(補充):“大寫的人”“奉獻者”。
師:答得太好了。是的,這些人叫奉獻者,行道樹象征了這種奉獻者。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下去搜集一下,寫在素材本上。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提問題。
生(9):第2自然段中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墮落”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墮落”在這里指它們遠離了森林,遠離了它們的伙伴,是行道樹的主觀感受。
生(11):我覺得這里的“墮落”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墮落”不同,它是行道樹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較說的,好像是一種幽默的說法。
(師肯定。學生繼續就“合作探究,互問互答”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集體探究)
生(12):我們組認為第4自然段有兩句話不好理解。“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既然是“別人都不迎接”,為什么“我們”去了?
生(13):這是假設。
師:只是假設?能不能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思考。
生(14):因為別人都不去,“我們”就去了。“我們”去是命運安排的,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這很好地體現了奉獻精神。
師: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課文中的疑難問題,一定要結合課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說的。這就叫“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同學們繼續提問題吧。
生(15):我們的問題在最后一個自然段,為什么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好像有點矛盾。
師:大家認為這兩個詞矛盾嗎?
生齊答:不矛盾。
師:為什么?談談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為“憂愁”是說它有抖不落的煙塵,人們不重視它,“快樂”說的是它能給人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生(17):“憂愁”是為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為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是因為“我們”能“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日獻出綠陰”,為城市制造清新。
師(指著板書):對,“憂愁”是它奮斗的痛苦,“快樂”是它奮斗的結果。文章正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這時鈴聲響了)
師:今天我們就探究到這兒。同學們還有不懂的地方,我們下來繼續探究交流。下課。
附板書:
行道樹
張曉風
(象征奉獻者){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獻出綠陰}奉獻精神
【評點】
《行道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改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康念菊老師的這堂課,是我們實驗區初一語文的一堂研究課,它給我們參加實驗的老師很好的啟發,對我們如何進行課改試教提供了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點有:
1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在開始時用該班學生的一幅畫引入,讓學生說出畫的內容,這種方法很好。因為這張畫是他們熟悉的同學畫的,他們感到親切,產生了學習的沖動和興趣,這樣一開始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讓學生帶著一種輕松自如的心態進入學習,為教學的開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
過去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喜歡逐段串講,然后歸納中心,并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其實,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只是就課講課,是把一篇整體的美文大卸八塊,搞得支離破碎,破壞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學生學來感到枯燥厭煩,這正是過去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體現,也正是過去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灌輸知識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當前所進行的語文課改必須摒棄的。康老師的這堂課,就是對過去的所謂的“規律”的反動,它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康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朗讀訓練和對課文的研討,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么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隨時作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康念菊 戴偉)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4
《行道樹》教學設計
認知領域:a.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要養成書法練字習慣。
b.快樂讀書,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關鍵詞。
情感領域:學完課文之后,能多角度說出類似行道樹的人和事物。
技能領域:能小結本文的寫作技巧,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個關鍵詞、領悟“文眼”句,并據此說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在生活中學語文
主題:張揚個性我要說
要求:一句話說保亭,你當導游愿意嗎?
二、導語設計: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立在公路兩旁的樹叫什么樹嗎?那你們想不想了解行道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
2、作者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于浙江金華。八歲后赴臺,畢業于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作者)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一讀需要積累的詞語,結合注釋和詞典,疏解字詞。
2.一分鐘書法練字主題:施展特長,我要寫。要求:踏踏實實做人,工工整整寫字。
3.朗讀感知課文主題:讀書使我快樂,我要讀。
要求:1、學生自選自讀一句。2、推薦兩名學生朗讀全文。
三、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1.說說行道樹在城市里干什么?沒有行道樹會怎樣?
2.研讀主旨句,合作探究
(1)課文用什么詞來形容行道樹的事業?v(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2)從事“神圣事業”的行道樹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樣?重點寫什么?用什么手法來寫?(一身煙塵寂寞孤獨苦熬玩涼涼的云繁弦急管燈紅酒綠)
(3)面對痛苦行道樹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這說明行道樹具有怎樣的精神?(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4)、拓展運用
a、本文只是在贊揚行道樹嗎?(不是)。是在借行道樹贊揚奉獻者,贊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你發現身邊的行道樹了嗎?說說你對他們的印象。
b、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寫法.
1、本文以第幾人稱來寫行道樹?這樣寫好嗎?-----用擬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稱自述——使文章更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運用什么手法寫行道樹?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文中行道樹作為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更加鮮明(文中有兩處對比)
a、行道樹與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對比
b、行道樹在孤獨中苦熬與人們沉浸在歡快的夜生活中進行對比
本文運用什么寫法突出文章中心?
--運用首尾呼應的寫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業
(1)課外摘錄有關“人生與奉獻”的名人名言。
(2)尋找生活中事物,賦予其特殊的品格,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結全文
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
六、告別語:我們臨高角是紅色旅游景點,歡迎同學們來到熱血豐碑公園!
板書設計
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行道樹
痛苦——滿身煙塵,寂寞孤獨
張曉風
深沉——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奉獻者
(托物言志)
《行道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設計“一分鐘生活中學語文”專題。只重說,不求說好。學生說多了,自然會好;“一分鐘書法練字”專題。只重學,不求評,只要每節課學生想寫,三年后中考學生就不會在有“龍飛鳳舞”。“五分鐘快樂讀書”專題。只求快樂讀書,不談優劣,師評十秒鐘不如再讓學生多讀十秒鐘,只要快樂讀書,學生沒有讀不好的。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5
黃山二中 方金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積累“貪婪、墮落、冉冉、紅燈酒綠、繁弦急 管”等詞語;體悟文章的深刻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整體把握課文,反復朗讀,讀中領悟文章中心,感知內容。培養合作研討的學習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行道樹默默奉獻的犧牲精神,正確看待奉獻與索取的關系。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標 “2”。
【教學難點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 予我們”的理解。
【教學方法】:采用對話形式,讀讀、講講、議議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我們每天漫步在街頭,會看到街道兩旁種著許多樹,我們叫它“行道樹”,它是我們熟悉的朋友。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行道樹。(簡評學生的發言)從同學的介紹中,我們對行道樹有所了解。但行道樹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聽聽它的心理話呢?好,下面讓我們跟著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一起走進行道樹的內心世界,傾聽它的訴說。
二、明確課題及簡介作者。略
三、認讀字詞:讀準加點字的音,并解釋下列詞語。
墮落 點綴 貪婪 冉冉 紅燈酒綠 繁弦急管
四、傾聽行道樹的心理話,走進行道樹的內心深處
(一)、學生朗讀課文。(自薦讀課文)然后其他學生點評。注意語音、語調、語速。
(二)、結合課文內容,以第一人稱說說行道樹是什么樣的一棵樹。(以課文內容為依據)
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說的多,角度不同。
參考示例:我是一棵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我為人們不珍惜我的勞動、不珍愛生存的環境而憂愁,我為能替人類作貢獻而快樂。
我是一棵無怨無悔的樹。……
我是一棵不被別人理解的樹。……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樹。……
學生可能還可從其他方面來說,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三)、品味語句。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 予我們
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它們為神圣的事業,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他們有所經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體驗。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五、訴說我們的心理話,反思我們的言行
聽了行道樹的心聲,我們一定有許多話要對它說。完成下面練習:
(一)、以山中的樹的身份,對行道樹說點心理話。
(二)、以人類一員的身份,對行道樹說點心理話。
句式:行道樹,我要對你說……
(先在練習本上寫出來,同桌位之間交流,準備在班上發言)
六、拓展聯想。本文其實借行道樹贊揚一種人,贊頌一種精神。想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樹。說說你對他們的印象。
七、作業 。結合課本p35的兩則資料,寫一篇讀后隨筆。
作者郵箱: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6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行道樹》。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制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表現了“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精辟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系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借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 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 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 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 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注法 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 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么?烈日當頭, 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 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 課前預習 對照導語,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 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并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 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并在旁寫上感受。
2. 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朗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要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方式(如喜歡的方式,擅長的方式,獨特的方式等)表達出對朗讀內容個性化的反應。葉圣陶曾說:“就是好好讀書,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范的。”本文文質優美,篇幅短小,適于朗讀。學生朗讀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 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并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 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 ”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后學生分組討論。
3. 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倡導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標。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主動的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動了天君,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長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沒法解決它,到討論時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勵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葉圣陶語)]
(五)實踐活動,拓展延伸
1. 學生扮演“行道樹”、“記者”和“主持人”,由“記者”采訪“行道樹”,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 由樹到人 你覺得本文只是在寫樹嗎?你是否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舉出例子來說明?(播放徐本禹、雷鋒資料,幫助理解)
3. 設計廣告詞和標語 設計一到兩句廣告詞和標語,來表現行道樹的內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學生設計時播放音樂《好大一棵樹》)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將學生從課內引到課外,引到豐富多彩的社會中去。“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
(六)歸納小結,升華情感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獲?(學生自行小結,可從方法、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 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結束本文的教學: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應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奉獻中大放異彩。
[讓學生談學習收獲,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整理小結的習慣,通過充滿激情的語句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文章的內涵,升華情感。讓學生做一名行動者,自覺投入到無私奉獻者的行列中去。]
(七)附時間安排和板書設計
1. 時間安排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3分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賞讀課文,感悟情感(10分鐘)-------品讀課文,合作探究(14分鐘)-------實踐活動,拓展延伸(10分鐘)---------歸納小結,升華情感(3分鐘)
2. 板書設計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7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行道樹》為例談談。
《試教通訊》2001年第9期(中學語文專輯)中登載了《行道樹》的課堂實錄和評點,它是作為新教材實驗區的一堂研究課和課改試教較好的范例而出的。這堂課上,學生進入課文一讀完它,“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做出了這樣的歸納:“文章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課堂的一開頭學生就引入到這樣一個狹窄的圈套式的思維中去,還談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實這堂課為什么上成這樣,我也找到了依據。在同一期中刊登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二單元》一文的“單元編寫意圖”中有“《行道樹》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的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語文課本此文的導讀也有:“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句子。這樣看來,老師和學生是否都無所適從了呢?
通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里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系,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于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為什么單單只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說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于“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范圍更大些么?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么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簽,而應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8
黃山市歙縣森村中心學校 程美好
一、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品味本文詩一般充滿哲理的語言。
2、學習作者借行道樹自白,抒寫奉獻者襟懷的寫法。
3、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4、學習本文第一人稱擬人化的手法。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
1、 導入 課文:(由上一課《紫藤蘿瀑布》的托物言志導入 。)
2、 朗讀感知:
①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②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理由。
③全班齊讀,體會感情。
3、 質疑探究:
小組交流,質疑解答,不能理解的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幫助解決。
問題設計:
①“墮落”一詞如何理解?
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④為什么“別人不迎接太陽”,我們要“把光明迎來”?
⑤“憂愁”,“快樂”是指什么?
4、 體驗與反思:
學了這篇課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愿意和我們共同分享嗎?
5、 總結歸納:
6、 作業 :
二、 課堂實錄片斷:
師:現在請各組把你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討論。
生1:我們的問題是: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這個問題提得太有價值,太有深度了,我們得好好討論一番。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談談你們的看法?
生2:就是說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
生3:因為神圣的事業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所以說是痛苦的。
師:文中能找出描寫痛苦的詞語嗎?
生4:能。“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憂愁”
師:很好。這些痛苦能帶來怎樣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綠葉”“獻出濃陰”。
生7:給市民帶來快樂。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從事這種事業需要犧牲”,行道樹的這份深沉與痛苦就是一種犧牲,這種犧牲是什么精神的體現?
生紛紛答:“以苦為樂”,“奉獻精神”
師:對。那么,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偉大的人”
生9:“大寫的人”“奉獻者”
師:答得太好了。是的,這些人叫奉獻者,行道樹象征了奉獻者。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下,寫在素材本上。現在請同學們繼續提問。
三、 課后反思:
《行道樹》是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的行道樹之口,表達“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一深刻哲理,抒寫了奉獻者的美麗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這節課有如下特點: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上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文本的撞擊,與老師的撞擊,以及他們之間的互相撞擊,都是在思考中閃現的智慧的“火花”,體現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互問互答”,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2、通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
過去一些老師的語文課,喜歡逐段串講,然后歸納中心,并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規律了。其實,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這堂課,它就違背了所謂的“規律”,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3、處理好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朗讀訓練和對課文的研討,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書應該怎么讀,對不理解的問題應該如何探究,教師都隨時作了適當的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課堂都有它的不足之處
1、導入 教學。這節課中的行道樹是比較常見的,所以,老師可以在上課的前5分鐘將學生帶到學校的行道樹下,仔細觀察和體會一下行道樹的特點:如滿身煙塵,獻出濃陰等等,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后面的閱讀教學作鋪墊。這樣,不但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
2、素材積累:這篇課文其實就是用象征的手法,來贊頌行道樹的奉獻精神。那么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余,去搜集類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現自己的堅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現自己的博大胸懷;借小草可以表現默默無聞等等。這樣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靈活地掌握并運用它。
2005.10.25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9
四十九中學 馬蒞爾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選自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蔭,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心聲:以奉獻為神圣,甘愿自我犧牲,以苦為樂。文中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反復咀嚼,就能理解奉獻者的崇高靈魂,就能感受無私者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理念
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行道樹》,我們知道,“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的奉獻,獲得的是深沉與神圣,同時又是承受痛苦為代價的。這,就是人生課堂上的選擇。理想與信念,既然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因此,學習 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為此而執著地奮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相當有益處。
2主動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與閱讀反思,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鑒于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設想是強化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調動生活體驗,全方位閱讀。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聯想仿寫與聯想佐證,這無疑是溝通語文與生活的一種渠道。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烈,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閑視之。但是,他們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借助學習的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奉獻者的精神之美, 生發起他們同樣美好的情感。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三)教學手段
電腦多媒體
教者 馬蒞爾
單位 哈市49中學
課題 行道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激勵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導入 :情境導入 、激發興趣;教師展示圖畫、板書課題、展標;學生賞畫、讀標、入境
自主學習:1段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明確朗讀要求,提出問題,組織交流;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積累詞語、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 ;教師指點朗讀不當之處,激勵性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學習
3說明喜歡的理由,并朗讀相應的語段;教師 恰當鼓勵、適時點評,為學生朗讀配樂; 學生解說,朗讀
合作探究:合作學習、交流發現疑難問題,探討研究;教師說明要求、巡回指導、組織合作與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品析關鍵語句或語段,質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學習文章寫法,選取語句或語段、仿寫;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選句或段,仿寫
2自我演讀;教師傾聽,點評;學生朗讀或聽讀
總結反思:請用簡煉的語言總結你學習本文后的感受;教師傾聽學生小結,并總結,聽歌感受奉 獻者精神 ;學生小結,聽歌,感受行道樹精神
板書設計 : 行 道 樹
張曉風
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奉獻者 { } 奉獻精神
制造清新,獻出濃陰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0
7.短文兩篇
2004年10 月 日星期 課型:講讀課 設計者:高仁設
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第一課時
《行道樹》學習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布置相關作業 進行強化訓練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1
《行道樹》是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關注自然、禮贊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將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樹的身上,賦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平實而富有感情的語言,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全文466個字,卻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索與感悟,引發了讀者對人生對生命的新鮮感受和深刻體驗。
一、生命的價值在于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
作為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兒空氣清新,樹香襲人;它們本應像同伴那樣在家中“吸露”,“玩涼涼的云”,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過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可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沒有想到——“竟然”,它們也曾為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但是它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并把它作為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于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拒絕平庸。
二、生命的價值在承受痛苦與磨難中體現
選擇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外在的和內心的。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惟一的裝飾“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沒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這是外表變化帶來的痛苦。白天,它們默默迎接朝陽,奉獻清新的空氣,阻擋風沙的侵襲,沒有人在意這些,更沒人了解它們的奉獻。夜幕降臨,當整個城市都是“繁弦急管”時它們卻“在寂靜里”;當整個城市里“紅燈綠酒”時,它們卻靜立在“黑暗里”,兩相對比,使行道樹們付出卻得不到人們認可的痛苦和孤獨之感更加強烈。當整個城市喧囂退盡,人們酣然入夢時,它們仍處在痛苦的煎熬中,“牙齦咬得酸痛”一直到天亮,這是漫長的煎熬啊,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它們知道,自己選擇做行道樹,為城市奉獻一切這是神圣的事業。“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不是嗎?惟其經歷太多的痛苦與磨難,才更加凸顯了它們奉獻精神的可貴。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基督不同于世人的,豈不正是那雙釘痕宛在的受傷手掌嗎?”(《只因為年輕啊》,張曉風)
三、生命的價值在于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行道樹們雖然飽受痛苦的煎熬,但它們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獻著,犧牲著:“當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時,它們精神抖擻地站成一列,為城市迎接第一縷曙光;“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但它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當別人為它們作行道樹而大抱同情時,它們卻了無遺憾地在“春天勤生綠葉”,在“夏天獻出濃陰”,在冬天蓄積能量,等待來年春天的繁茂與蔥蘢,既然選擇了,就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并把自己全部奉獻出去,這是它們的執著追求,因為它們知道,神圣的事業總是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的,它們以無私奉獻為自己神圣的職責。如果別人都不迎接太陽,“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它們把以無私奉獻造福于人類作為最大的快樂,能使“一個早起的孩子貪婪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是它們最“自豪的時刻”。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因而才使它們的奉獻更有意義,更顯珍貴。奉獻的過程是痛苦的,奉獻的結果卻是快樂的。
《行道樹》正是通過“行道樹”這一平凡物象的描寫,形象地闡釋了生命價值的三個層面:勇于接受命運的挑戰,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難,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從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輝,給人一種哲學的美感。
(《行道樹》系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張曉風/文)
《行道樹》《第一次真好》導學設計 篇12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課文《行道樹》為例談談。
《試教通訊》2001年第9期(中學語文專輯)中登載了《行道樹》的課堂實錄和評點,它是作為新教材實驗區的一堂研究課和課改試教較好的范例而出的。這堂課上,學生進入課文一讀完它,“馬上就有人舉手發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給我們介紹了行道樹的奉獻精神”,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做出了這樣的歸納:“文章是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寫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課堂的一開頭學生就引入到這樣一個狹窄的圈套式的思維中去,還談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實這堂課為什么上成這樣,我也找到了依據。在同一期中刊登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二單元》一文的“單元編寫意圖”中有“《行道樹》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的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這樣的奉獻者,獲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時又是以承受痛苦為代價的。”語文課本此文的導讀也有:“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句子。這樣看來,老師和學生是否都無所適從了呢?
通過解讀新課標,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從這里引發出來這樣幾點思索: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臺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系,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于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么我們為什么單單只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說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張曉風散文論》中說她“涵天負地般的廣闊胸襟,以寥廓思維空間為背景的對生命價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樹》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廣闊地定位于“生命價值”,不就比一個概念性的“奉獻者”讓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范圍更大些么?這就是說,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么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就像張曉風,文風“亦秀亦豪”,東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織烙印,其作品中對自然萬物宗教性的虔誠的情感和對故國刻骨銘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我們有了解.深思與體會,就不會將《行道樹》貼上“奉獻者”這樣一個狹隘的標簽,而應是從生命價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學生的內心,引發學生對人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從更深刻更廣泛的角度體味作者的思想藝術境界。
新的語文教改的車輪才剛剛啟動,牽動我們思索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可獲知,要想推動這時代的車輪,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甩開難于割舍的依賴,用心傾聽內心自然的簫聲,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樂與慰藉,在洋溢著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著高曠的境界不斷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