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精選14篇)
論語十則 篇1
[創新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十則 篇2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則 篇3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第 1 2 3 頁
論語十則 篇4
〖教學目標 〗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誦。
〖教學設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生畏懼感,這一節課很關鍵,所以,這節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 “時”“說”“樂”“慍”“君子”
2、 “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 “罔”“殆”的意義;
4、 “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三、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計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誦
五、板書設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十則 篇5
教材分析: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并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
《論語十則》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
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
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參
觀
導
入
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
“參觀”后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
初
識
作
者
和
論
語
多媒體展示:
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
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并筆記。
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
讀
課
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
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
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后自由朗讀。
學生聽讀課文并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
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
嘗
試
自
己
疏
通
文
意
1、布置自學任務:
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教師巡回指導點撥
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
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
齊讀課文
師提出要求
生讀
進一步熟悉課文
布
置
作
業
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
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并積累幾則其余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
3、背誦全文。
鞏固并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檢查復習
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
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
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
齊聲背誦全文
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
生背誦課文。
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
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
學生分組討論,并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后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
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
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
深入思考并積極發言
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并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
驗
反
思
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
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并發言
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
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
在筆記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
家
講
壇
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并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
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
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
課外閱讀并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于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論語十則 篇6
課文研討 一、分章說明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于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并。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于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于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愿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于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并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并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準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后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并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鐘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并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圣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鐘。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后再落實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鐘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么(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后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子貢:“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齊田常欲伐魯,孔子思求他國援兵,諸弟子皆請行,孔子獨許子貢。 3.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顏回死后,他成為孔子的繼承人。 四、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 篇7
教學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3
子曰教學難點 :目標3
子曰預習指導: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子曰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子曰教學過程 :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
子曰1.教師范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子曰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背誦
子曰八、小結
子曰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
子曰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 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子曰[說課精要]
子曰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子曰第二課時
子曰教學目的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復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入
子曰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六、小結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子曰七、背誦指導:
子曰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八、作業
子曰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子曰[說課精要]
子曰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十則 篇8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則 篇9
【經典教例】
[教例簡述]
教師第一次定向:
同學們,我們先用半個小時的時間,誦讀課文,分“則”理解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
1.誦讀。
2.逐“則”落實,教師順勢將六則語錄按內容分類,將“而”的例句按用法分類。
3.自由背誦。
4.分“則”背誦。
5.背誦比賽。
6.全班齊背。
教師第二次定向:
請同學們拿出活頁式分類筆記,用10多分鐘的時間,整理課堂筆記。
同學們進行操作,擷取課文內容,分類做好筆記。大體有——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文言虛詞”類記下:
4.在“名言警旬”類記下:
①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用于學習態度)
②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用于學習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用于思想修養)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課堂學習筆記。
[評析]
這個教例的“眼”,在指導學生做“分類式課堂筆記”。
如何指導學生做筆記,是學法研究的一個小小的分支。在這個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亟需我們用創造性的作法去填補。
“分類式課堂筆記”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其優點在于:
1.變單課式筆記為知識塊式筆記,眉目清晰,知識量充沛。
2.變學生在單課筆記中的“記錄員”身份為分類整理的“操作員”身份,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了質的變化。
3.變單一利用課文材料為多角度利用課文材料,課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養了學生積累資料、研究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檢索能力。
5.有利于單元小結、綜合復習乃至畢業、升學考試的總復習。只要堅持分類積累,復習課中這些資料會令人愛不釋手。
說的好處愈多,作教師的我們就會愈感到不安,我們反思:
在傳統的作法中,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在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教學效率上,其利用價值到底如何?
學習筆記,這塊在教學中永遠占有相當地位的有利于學生一生的知識天地,為什么直到現在還得不到開發性的研究?
論語十則 篇10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子②曰: “學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⑥乎?”(《學而》)
曾子⑦曰:“吾⑧日⑨三省⑩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⑾乎?傳⑿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⒀,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⒁,思而不學則殆⒂。”(《為政》)
子曰:“由⒃,誨女⒄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⒅。”(《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⒆,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⒇,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1)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①〔《論(lún)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 551椙?/FONT>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Zōuyì)(現在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③〔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④〔說(yuè)〕“悅”的古字,愉快。
⑤〔慍(yùn)〕生氣,發怒。
⑥〔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⑦[曾子]即曾參(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 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孔子的學生。
⑧[吾]人稱代詞,我。
⑨[日]每天。
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⑾〔信〕真誠,誠實。
⑿傳(chuán)〕老師傳授的知識。
⒀〔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⒁〔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⒂〔殆〕疑惑,有害。
⒃[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卞(現在山東泗水)人。
⒄[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⒅[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
⒆[見賢思齊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齊,相同。
⒇[弘毅]強毅。
(21) [凋]凋謝。
(22) [齊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研討與練習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并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 背誦全文,并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論語十則 篇11
【教學目標 】
1. 讀準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閱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于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并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于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后來失傳了)
看課文注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收藏的書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二)讓學生照書下注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三)全班朗讀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里指躲避
③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乎,介詞,相當于“于”。“惡乎”相當于“于何”,憑什么,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
④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⑥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說:“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則首先提出“富與貴”和“貧與賤”兩個對立的命題加以討論,前為人之所欲,后為人之所惡,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兩個結論卻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驗證,“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子強調寧可不要富貴,寧可安處貧困,但內心要守住“仁”作為一個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離開“仁”呢,連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即使在倉猝匆忙之間、困頓挫折之時,也要與仁德同在。
舉例:
反面:貪官污吏腐敗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貴州省原省委書記劉方仁貪污六百多萬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說“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正面:曾子家境很窮困,衣衫襤褸,吃糠咽菜,清湯寡水,常吃不飽肚子,齊國曾聘他為相,因不合道義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間耕種,魯君聽說后便派人前往要賜給曾子一個城邑,說:“請用這塊地方的收入修飾你的衣著吧,別太寒酸了。”曾子認為自己不能無功受祿,推脫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那一類人,無時無刻不離開“仁德”
第二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注解】
①賢哉,回也:賢德啊,顏回!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器重的一個學生。顏回家境非常貧困,他的身體狀況也很糟糕,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視力連孔子也不如,32歲時就去世了 。
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簞,盛飯的器具。陋巷,指簡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堪,忍受。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分析:列舉了顏回安于貧困的事例,說明安貧樂道是賢士的標準。顏回的行為正應了安貧樂道這句話、時刻都處在與道合一的境界,時刻都很滿足快樂。
舉例: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么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則:子曰:飯①疏食②,飲水,曲肱而枕③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飯:動詞,吃
② 疏食:粗糧
③ 枕:動詞,當枕頭用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睡覺的時候彎曲這胳膊當枕頭用,在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顯貴,在我看來如浮云一般。”
簡單的生活、日常的飲食、穿衣睡覺時刻都處在快樂之中,這正是得道君子的寫照。真正的君子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么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富貴的時候不會驕奢淫逸、忘記人生的志向,貧困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怨言,依然快樂自在。
分析:前幾句也在談安貧樂道的事,重要的是后兩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里的“不義”就是不符合“仁”的標準,用不正確的方法得到的富與貴,在孔子看來,猶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顧。
舉例: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戰國時有個齊人叫黔婁。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課堂討論:通過學習《〈激流〉總序》,我們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擊、奮發,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兩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該怎么理解呢?請談一下“安貧樂道”思想是否適應我們現今的社會。
總結:前三則語錄所談的是怎樣對待富貴和貧賤的問題。你們讀過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論語十則 篇12
《論語》十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 中,啟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 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二)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多媒體顯示孔府、孔廟、孔林)那么,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曲阜是孔子的家鄉,人們尊稱他為“圣人”“先師”)(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同學們請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注: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莊嚴、高大。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教師提示]
(1)正音
①論語(lún) 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 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③慍(yùn):生氣,發怒。 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強毅。 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著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為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里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會現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論語》全書今本485章左右,課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每篇從第一句話中抽2至3個字作篇名,題注里提到的《學而》《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時有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一天到廟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個蠢人,不知道這個。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吧?”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實在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
過去有句俗話“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這七個字都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學習中要加以比較、品味。
六、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下列句子朗讀中,停頓處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思而/不學則殆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1)學而時習之( ) (2)人不知而不慍( )
(3)思而不學則殆( ) (4)擇其善者而從之( )
3.在括號中解釋加粗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文句。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出對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不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就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就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5.根據提示,用課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養的君子應具有的風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樂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學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論語》中的許多內容,后來逐漸演化固定為成語,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等,請看《論語》中的下列語句各是什么成語的原型。
(1)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參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舊知識 復習舊的知識,能有新的發現。 (2)相同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3)路程 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4)走 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5)迷惑 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4.(1)B (2)D
5.(1)人不知而慍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學而時習之 有朋自遠方來 人不知而不慍 (5)任重而道遠 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6.(1)見賢思齊 (2)盡善盡美 (3)舉一反三 (4)道聽途說 (5)巧言令色 (6)誨人不倦
七、布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閱讀文段,回答1~8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禮記·檀弓》)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時女子稱丈夫的父親。④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
(6)小子識之( )
2.“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_______________。
3.“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__。
6.婦人的丈夫與兒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_____________。
8.文中哪句話可作為本文主題?翻譯這句話。
參考答案:
1.(1)經過 (2)婦人的哭聲 (3)是的 (4)從前 (5)離開 (6)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兒子
6.被老虎吃掉。 7.婦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
●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活動與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舉行學習情況座談會,讓每位同學談談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總結出自己的學習名言。
2.學完課文后,哪一點對自己最有啟發,寫篇隨筆,字數、形式不限。
3.開放探究
閱讀文段,請任選一個角度,簡要說說這個故事對你的啟發。(50字左右)
動筒(人名)嘗于國學(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中看博士論難(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著冠:成年)?幾人未著冠?”博士曰:“經結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豈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
可探究:(1)敢于懷疑。
(2)不迷信,不盲從。
(3)要培養創造性思維等。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主要內容。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實的精神,默默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為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二、課文賞析
“學而”章賞析
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指“退而修詩書禮樂”。孔子自言“學”,司馬遷謂之“修”。《禮記·檀弓》注:“修,治也。”即研究(如今之謂“治學”)。《說文》:“習,數飛也。”即鳥兒不斷地練飛,這是“習”之本義,此處亦應按本義解,有“演練”之意。儒家講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必須掌握的六種技能,這當然要學,但更強調的是操作(演練)。故“學而時習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經,制定禮樂。孔子只言“學而時習之,一則自謙,二則示“述而不作”之意。這是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學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業,是對中華文化的不朽貢獻。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的,矻矻一已,樂此不疲,故曰“不亦說乎”。
次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指“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朋的本義是學生、弟子。司馬遷描繪了孔子辦學的盛況,孔子則自言其欣悅心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開私人講學之先河,通過其成功的教育實踐,提出了豐富、系統的教育思想理論,這是他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又一件偉業。“不亦樂乎”表現了這位無愧于“萬世師表”稱謂的大師的崇高的敬業精神。
末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此前孔子已經遭受過一次大挫折——齊景公欲用孔子而為晏嬰所阻。陸宗達把“知”釋為“薦舉作官”。“知”還有“知遇,優遇”這一義項,與之相關,可為佐證。《論語》中“知”多有此用法。如“衛靈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先進”篇記弟子侍坐孔子與之言志:“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如哉?”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也常有牢騷,這是孔子的真實處,亦即魯迅先生說的孔子的“可愛”處。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現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也是其真實處、可愛處。弟子們認為老師這種“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的精神足可為百世師,為萬世法,值得大書特書,置于篇首。
總之,三句話,概括了孔子一生兩大業績,一種精神。而語錄體在這里又產生了美學效應。不由他人禮贊,而聽“夫子自道”,使讀者后學“想見其為人”;三個“不亦……乎”的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使人如聞其聲;短短三句話,創造了一種欣悅灑脫的氛圍,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編纂《論語》的孔門后學以此為先師作全景式的傳神寫照,置于這部經典巨作之首的安排是頗具匠心、妥帖之極的。
三、綜合性學習《漫游語文世界》活動成果展示
1.聚焦古典詩詞名句廣告
當今,廣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不管你是否愿意,只要你打開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紙,或者走上街頭,步入商場,都會看到或聽到各種各樣的廣告。廣告語言更是以各種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些廣告中,古典詩詞名句廣告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李白的“且就洞庭貝余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已成為“白云邊”酒的最佳廣告詞,“吹盡狂沙始得金”則賦予紅金龍香煙以獨特的魅力。這種古典詩詞名句廣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成為廣告語言中獨具特色的現象。
我們這里所說的古典詩詞名句既包括傳統古典詩詞中的名句,也包括今人仿照古典詩詞而寫的一些舊體詩。一般說來,廣告中引用或仿造古典詩詞名句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直接引用,一語雙關。這種廣告語從表面上看是直接引用詩詞的原句,而且詩句的意思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這些廣告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借這些名句來宣傳其中包含的商品或品牌的名稱。比如:
①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電視)
②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安紫玉牌葡萄酒、鋼花高腳玻璃杯)
③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山西杏花村酒)
這種直接引用原詩句的廣告,或者是詩句中包含有商標的名稱,或者是其中涉及到了商品,或者是與商品性能有關。這種方法既保留了原詩的完整性,同時又賦予詩句以新意,其中蘊涵的商品或品牌名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更換嫁接,強調主題。這種方式是把古典詩詞名句加以改造,有的是更換其中的部分字詞,有的是在原詩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句,目的是為了強調商品名稱。如:
④恨不相逢未“駕”時(中國臺灣自動變速車)
⑤人間重晚晴,共享老來福(老來福口服液)
例④巧妙地將唐代張籍《節婦吟》中的“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取后一句,將其中的“嫁”改為同音的“駕”,詩的意思,也從原來的表示悲悲切切的感傷情緒一下轉為對變速車的喜愛之情,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方法突破了古詩原文的局限,在借用原詩的基礎上,突出了商品的名稱或性能。
(3)仿古套用,名古實今。廣告策劃者覺得已有的詩詞不能滿足現代廣告的需要,因而套用名句的框架結構或仿照古詩詞的平仄自造一句,這樣的廣告很有古典詩詞的韻味,同時又具有現代氣息。
⑥三十功名創傳奇,八千里路馳江鈴(江鈴牌載重汽車)
⑦空杯尚留滿室香(貴州茅臺酒)
例⑥套用了南宋岳飛將軍《滿江紅》中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一句式,形象地說明了江鈴牌汽車歷史悠久、行駛迅速的特點。例⑦則是仿照古詩的格式,用夸張的手法寫了茅臺酒酒香醇厚、回味綿長的特點,更顯出濃厚的文化品味,給人一種典雅、古樸的感覺。
也有綜合運用以上幾種方法的。比如“海上‘申’明月,雅廬度人生”(海申花園)就借用了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同時又把“生”換成“申”,同前面的“海”構成“海申”。后半句仿造,表明這個廣告的性質特點。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廠家、商家選用古典詩詞做廣告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從語言上看,詩歌講究韻律和諧,語言簡潔、精練,廣告借助古典詩詞名句真可謂得天獨厚。如:
⑧心有靈犀一點通,靈通祝愿你成功。(靈通牌電線)
⑨潔花,潔花,飛入尋常百姓家。(“潔花”系列洗滌護膚品)
這兩例廣告語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押韻。借助韻腳,自編的廣告詞和原來引用的古詩名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融為一體。
(2)從心理上看,廣告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喚起人們的注意,在記憶中留下印象。經過改造的詩詞名句,在廣告中的含義同原詩中的含義肯定不一樣,這在受眾的心理上會產生新奇感。如:
⑩春來江水綠如蘭。(春蘭空調)
在都市的曠野,憑君傳語報平安。(天津某尋呼臺)
白居易《憶江南》中的“春來江水綠如藍”,“藍”被改為“蘭”,強調“春蘭”這個商標名稱。舊詩被改出了新意,自然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岑參的《逢入京使》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君”本來指遇到的人,而在這個尋呼廣告中,卻巧妙地被用來借指尋呼臺。
(3)從文化上看,這種形式的廣告有助于提高企業的文化品位。古典詩詞中濃厚的文化氛圍,以情動人的特色,使商品生產廠家與廣大消費者的距離進一步縮短,樹立企業在顧客心中良好的形象。
如:悠悠歲月酒,滴滴沱牌情。(沱牌曲酒)
(參考2002·2《語文教學與研究》,原作者:泓涌)
2.“校園公益廣告詞”欣賞
(1)“字字含意韻,句句傳真情”——宣傳櫥窗
(2)“求知而來,載知而歸”——閱覽室
(3)“你的愛心,能托起一項事業”——希望工程
(4)“做人講德,用水思源”——自來水
(5)“懶惰者不會在此留下矯健的身影”——鍛煉場
(6)“你的美麗讓我的價值進一步貶低”——花壇寄語折花者
(7)“該出手時莫出腳”——門寄語
(8)“別愛我,我會害了你的”——煙酒寄語
(9)“我的形象全在你舉手投足之間”——墻壁寄語
(選自《語文報》第167期作者:楊必軍)
四、閱讀知識簡介
關于背誦(五)
提示背誦法。背誦時為了避免次序顛倒,互相攪雜,遺漏內容,可以采取提示背誦法。先把內容分成幾個方面,再往下排列大段、小段、要點,然后分別加上小標題,或者用各段的第一句話,乃至起頭的一兩個字作為提示。這樣就可以由少想到多,逐步擴展。
抄寫背誦法。一邊抄課文一邊背誦,抄寫課文能夠幫助記憶,因為抄寫時手腦和諧地工作,再加上口頭背誦,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好。俗話說:“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寫一遍。”抄寫課文時還可以熟悉文中的生僻字,這是只讀不寫難于達到的。
論語十則 篇13
。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4、正確默寫課文。
5、對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興趣,由此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逐步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
4、滲透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為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一則,誰能給大家背背?(復習導入。)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對他言行的記載而編寫的。那么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中的有關知識,看看這兩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新授:
1、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檢查讀音。如:為 矣 罔 殆
3、小組互相讀,提出不懂得問題。
4、根據學生提出的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和自己的理解,小組交流這兩則論語的意思。
5、學習匯報。(指導學生理解第一則論語的意思:溫習已經學到的知識,就能得到新的體會、新的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
6、誰想試著說一說。
7、小組間互相說一說。
8、那這則論語中的一個生字我們能想辦法把它記住嗎?(指導學生隨文識字。)
9、小組自學第二則論語。
10、匯報。教師指導學生把語言組織完整、準確。
11、著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時記住這兩個字。(教師相機板書,指導書寫。)
12誰愿意再試著說一說這則論語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組同學再說一說。
三、指導背誦。
1、自愿背。
2、齊背。
四、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 27、《論語》二則
溫故 知新 為師
學不思 罔 思不學 殆
反思:學生理解論語二則的含義之后,覺得自己應該如此好學,背誦較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默寫課文。
2、培養學生背誦、默寫、書寫等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默寫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誰愿意把論語二則給大家背一背?
二、聽寫本課的幾個字。(鞏固對新字的認識。)
三、指導書寫。
1、按照正確的書寫姿勢,寫一寫。
2、比一比,爭取一個比一個漂亮。
四、指導默寫。
1、齊背這兩則論語。
2、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寫錯別字。
3、默寫。
五、擴展延伸。
1、把論語二則改寫成白話文,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寫完后和小組同學互相讀一讀。
六、反思: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借助書下注解能夠解釋古文的含義,學完后也能夠默寫古文,學習效果較好。
論語十則 篇14
四川郫縣 周化琴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