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二章(通用12篇)
《論語》二章 篇1
課文題解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記一件
事或幾句話。《論語》的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文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從記錄的稱呼和口氣上看,《論語》大概是孔
門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課文選的兩章是《論
語》中最為著名的篇章,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態度。兩篇
均為對話體議論文。
課文簡析
《季氏將伐顓臾》一章,記載的是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而主
要是孔子與冉有的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較委婉,孔子的觀點卻頗
為鮮明,情緒上也顯得慷慨激昂。開頭舉出理由,說明季氏不應該伐顓臾;接著
引用古語,運用比喻,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托辭;最后進一步講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對“動干戈于邦內”的錯誤行為。全文層次會明,有說服力。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還被廣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記載了子路追隨孔子周游天下時見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話,
寫得非常生動、傳神。
荷丈人是亂世中的隱者,他對孔子周游列國,不從事生產表示不滿,并提出
尖銳的批評:“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子路則為孔子辯護,認為孔
子從事政治活動是對人君應盡的責任。盡管知道這種政治主張不能實現,卻也不
肯潔身自好而放棄責任。孔子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態度,比起隱士來是
積極的。
特點提示
1.孔子從三個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顓臾是錯誤的:一是顓臾是先王封國,不
可攻打;二是顓臾是在魯國境內,不必攻打;三是季氏為魯國臣子,沒資格攻打。
因此,孔子認為,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應拼死進諫。如果季氏實在不能
采納他們的意見,那就應該辭去職務,不應該繼續做官領取俸祿,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結尾一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表現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季氏發兵討伐顓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
終達到篡奪魯國的政治。孫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破了季
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論點。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無義……”這一段話是子路回來后
所發的一通君臣大義的議論,實際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態度。孔子認為連長幼
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以廢除呢?而荷丈人為了在亂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間的大倫,是錯誤的。所以,孔子這種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
問題思考
1.在《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抱著怎樣的觀點?
2.荷 丈人對子路所說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應如何認識?
《論語》二章 篇2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東漢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二章 篇3
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系自身的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涵。
背誦課文,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典,一起研讀它的節選部分《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內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語境,組詞猜詞。
(3)結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合自身經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于學習方法的,有關于學習態度的,還有修身養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度?哪些是修身養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實的意義。請你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
3.放到語言環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該“ 。”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 , ?”】
六、小結,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典吧!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五、課堂小結
的內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
默寫全文、做相關的練習題。
《論語》二章 篇4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1.三分鐘演講。
2.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 。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論語》二章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論、則”二字,會書寫“論”字。
3、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已經近兩年時間了,一定了解咱們班同學的不少優點,你能說說誰有什么優點嗎?看到同學的優點,打算怎樣做?(生說)
二、揭示課文內容
1、同學們的這些優點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話就說出來了。
(板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讀)
2、介紹孔子
師:這句話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說的。(示孔子圖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別特別有學問的人,他在說了很多的話都特別有意義,因此,他的學生就把他的一些話放在一起寫了一本書叫《論語》。(板書:《論語》)學習:“論”,“論”這個字讀二聲。(生讀)
《論語》中的內容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這里面的很多內容我們現在可能還讀不懂,因為那是古文,古人說話和我們不一樣,古文中經常出現:“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這類字,有的有具體的意義比如:曰就是“說”的意思。(板書:說)
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語氣和停頓,沒有任何意義。
3、指導朗讀
古人在讀的時候也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怎樣讀呢?師范讀,學生讀。
4、了解句意
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說說看?(生自由發言)
師: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個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黃河萬里沙”中的“九”一樣。
剛才同學們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所以你周圍的人都可以說成是自己的老師,孔子就用這句話講出了這樣深刻的道理,你快來讀讀吧!(齊讀)
5、師:請你再看這一句:(出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這里有古文經常出現的字,你快來讀讀吧!
請你看書中的圖片,這兩個同學分別是怎樣學習的?
看了這兩個同學上課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想說的?
(擇:選擇;善:就是對的、好的方面;從:學習、跟隨)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6、師:我們剛才說的這句話是在《論語》中的一則。(板書:一則)
“一則”就是其中的一條
(示:全文,背誦)
7、學習生字“論、則”
師:課題中有兩個生字,讀一讀,快速記住這兩個字。(指名說記字方法)
你記字記得這么好,看誰能把字寫得更漂亮。請你觀察田格中“論”字左右怎樣?(左窄右寬)哪一筆在田格中的橫豎中線上?(生觀察)
師板書:論
(生自己試著在田字格中寫一寫,注意筆順和筆畫位置。)
實物投影展示班中學生書寫作品。
三、向課外延伸,擴展閱讀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的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類似這樣的話在《論語》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自己試著讀一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很多同學都很喜歡讀,課下我們可以再找一找,讀一讀,不懂的可以問問老師和家長。
《論語》二章 篇6
(建議安排2課時)
[學法導引]
《<論語>十則》整篇都是人生格言, 或談求知態度, 或談學習方法, 或談修身做人, 都給人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其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等都是婦孺皆知的修身養性的名句。
學習本文首先要會讀會寫“慍,罔,殆,哉,悅”等生字,能理解并運用“溫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等成語;其次要了解并記住文言文中常出現的實詞、虛詞的含義及用法;還要能區別、熟記文中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語句,并聯系實際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典題例析]
例題:下列句中加點字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
a、人不知而不慍(生氣,怒懼) 不亦說乎(通“悅”,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是知也(這)
c、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
d、為人謀而不忠乎(辦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解析:此題考常用實詞、虛詞的含義的理解分析,屬小綜合題。
參考答案:d
[課時訓練]
訓練一
一、填空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論語( ) 吾日三省吾身( ) 誨女知之乎!( )
誨女知之乎!( ) 不亦說乎( ) 殆( )
人不知而不yun( )
2、在括號中解釋加點字,在橫線上解釋整個詞語。
(1)溫故知新( )_____________ __
(2)見賢思齊( )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遠( )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師( )____________ ___
(5)學而不思則罔( )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 _________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_______ ________
二、選擇題。
3、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比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順接)b、(轉接)分別歸類,將字母填入括號內。
a、學而時習之 ( ) b、人不知而不慍 ( )
c、思而不學則殆 ( ) d、擇其善者而從之 ( )
5、下列對《〈論語〉十則》中句子(談學習方法與談學習態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選出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a、別人不知道就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b、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c、別人不了解我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d、別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嗎?
(2)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a、選擇其中善良的跟隨他,其中部善良的讓他改正。
b、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就讓他們改正。
d、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加以改正。
訓練二
一、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豈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這幾句語錄選自《 》,這本書是記錄_______________ 的書。這本書是 ____________家的經典著作,與《 》、《 》、《 》
合稱“四書”。
2、從這句語錄看,孔子認為學習的快樂在于_______________“學習”與“思考”二者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3、從這幾句語錄看,孔子認為,什么樣的人才能做老師?這種觀點是否與第5條語錄的觀點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從這幾條語錄看,孔子認為,一個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學到東西,因為如果別人比自己優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別人有缺點,那么_______ ____ ____
5、以上五條語錄中,現在仍有生命力的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為什么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結合你的學習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讀下面的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為不去也?”曰:“無茍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茍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
[注釋] 式同“軾”,車前的橫木。這里理解為“憑著軾”(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時候女子稱丈夫的父親。 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孔子過泰山側( ) (2)夫子式而聽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為不去也( (6)小子識之( )
8、“小子識之”的“識”應讀為 _________
9、“式而聽之”中的“而”表示 ( a、順接 b、轉接 )
10、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1、婦人當時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12、婦人的丈夫兒子因何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13、“而曰”前省略了主語,如果補出來,應該是__ _____________。
14、文中哪句話可做本文的主題?請翻譯這句話。
三、請仿照例句,根據提示,寫出成語。
最遙遠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涼的地方----荒無人煙
最懸殊的區別---- 最反常的氣候----
最昂貴的稿費---- 最難做的飯----
最短的季節---- 最絕望的前途----
最高的巨人---- 最長的腳----
最難走的路---- 最大的地方----
【探索時空】
[熱點話題]
課堂上,老師問同學: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
生a:我的理想是當科學家,探索太空造福人類。
生b:我的理想是像老師一樣,長大也當老師。
生c:我的理想是彩票中大獎,買一座帶游泳池的大大的房子,一輛豪華轎車。
生d:我的理想是現在認真讀書,先考上好的高中,再考上好的大學,最終的理想等考上大學以后再來確定。
……
對于他們的說法,你有什么意見?你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想?青少年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請結合第二單元的學習談談你的看法。
[研究與思考]
1、《人生寓言》中,王子的經歷告訴我們,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理想》這首詩也反復強調:“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有一首流行甚廣的歌詞唱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都說明了,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的曲折。請聯系你身邊的生活或查書、上網,找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證明“實現理想要經過許多艱難曲折”的觀點。
2、品讀下面的語句,用一兩句話寫出你讀后的感受。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答:
(2)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的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答:
(3) 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根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塞涅卡)
答:
(4) 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沒有目標(蒙田)
答:
《〈論語〉十則》訓練一
1—2、(略) 3、a 4、abba 5、d 6、(1)b (2) d、
《〈論語〉十則》訓練二
一、1、論語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 儒 孟子 大學 中庸 2、不斷學習、復習 相輔相承 辯證統一的。3、溫故知新 經常學習的人 不會矛盾 只要虛心學到處都有老師。 4、學習他優點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6、略 二、7、(1)經過(2)它,指哭聲(3)是的(4)在(5)離開(6)記住 8、zhi 9、(a)10、孔子11、丈夫的父親 12、老虎很兇猛 13、婦人14、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兇猛啊。三、(略)
《論語》二章 篇7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論語》二章 篇8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1.三分鐘演講。
2.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 。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論語》二章 篇9
一、 教學目的:
1. 體會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語錄體散文的特點。
3. 誦讀欣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掌握基本字詞的含義
2. 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內容。
三、 課前準備:
1. 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課上交流。
2. 準備本課的朗讀磁帶,收錄機。
3. 《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
四、 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 學法指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含義。背誦、積累,要求熟讀成誦,正確默寫,并能靈活運用。
六、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等成語引入《論語》。
(二)、教師簡介《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播放朗讀磁帶,指導學生自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
(三)、誦讀欣賞。
1. 學生齊讀。
2. 教師針對齊讀中存在的問題一一指正;范讀;領讀。
3. 聽朗讀磁帶,自讀兩遍;齊背一遍。
4. 教師指導美讀,指名學生朗讀。
(四)、指名學生翻譯,教師適當點撥,扼要分析,最后歸納總結。
(五)、鞏固。進行背誦默寫比賽。
《論語》二章 篇10
二十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張及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的政治態度;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復習一些文言虛詞;
3.了解本文的對話方式,反復辯難,使文章生動活潑,富有雄辯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積累“見”“列”“先”“后等文言實詞。
2.難點: 本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態度。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顓臾zhuān yú(古國名) 兕sì(獨角的犀牛) 柙xiá(關閉猛獸的籠子) 櫝dú(匣子) 條diào(古代除草的農具)
《論語》和孔子:
《論語》20篇,內容主要是記孔子的言行。書中稱曾子(名參)、有子(名若)為“子”,有人推斷,書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據師授編集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先于公元前551年(周靈王2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因為宋國的一次政治變亂逃到魯國,定居在魯。孔子的父親做過魯國的小官。孔子幼年喪父,過了一段貧困的生活,中年在魯國做過三個月的司寇。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精力從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有學問、有才干的學生。
季氏將伐顓臾
時代背景:
魯國“三桓”犯上,是春秋時代各國貴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況。魯莊公有弟三人: 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后代稱為“三桓”。三桓者: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
“三桓”既強,其為亂之時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亂在昭公之時。據《史記》稱,當時季孫氏因與后氏斗雞生隙,而起沖突,昭公大概有一點恨季孫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邊,助之攻季孫氏。這時叔孫氏、孟孫氏恐季孫氏敗后自己的勢力發生動搖,乃相救季孫氏,結果把昭公之軍打敗,并殺后照伯,逼昭公奔齊。“三桓”的勢力,至此已登峰造極。
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魯國“初稅畝”,表示公私斗爭的導火線已經點燃了。魯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孫、叔孫、孟孫三家對公室進行反擊,“作三軍,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魯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調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獨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圖剪除三家的勢力,結果失敗,被三家趕跑了。
季氏⑵將 伐 顓臾⑶。冉有⑷、季路⑸見于孔子曰: “季氏將有事于顓
(興兵)進攻 用兵
臾⑹。”孔子曰: “求! 無乃 爾是過與⑺?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之)為
難道這不是你的過錯嗎 從前 讓 做祭
爾是過:是爾過,這是你的過錯
東蒙 主⑻, 且 在邦城之中矣⑼。是 社稷之臣⑽也,何以 伐
祀蒙山的主祭人 況且(顓臾) 魯國境內 這是魯國的臣屬 為什么要攻打
以……為……:表疑問語氣
為⑾? ”
呢
第一句話介紹了談話的政治背景: 季氏籌伐顓臾。第二句話交代冉有和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將消息告訴他們的老師。孔子提出兩點看法: 其一作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應義不容辭地制止季氏這種不仁不義的做法,其二,收氏攻打顓臾是錯誤的。
冉有曰: “夫子⑿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
要攻打它 我們兩人 主張(這樣做) 從前
周任⒀有言曰: ‘陳 力 就 列,不能 止者⒁。’ 危 而不持,
說過 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 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 臨危 抱持
陳:施展 力:才能 就:充任 列:職位
顛 而不扶, 則將焉用彼相矣⑴? 且 爾言過矣,虎 兕 出于柙,
顛跌 攙扶 還要 用那輔助者干什么呢 況且 話錯了 老虎野牛從檻中逃出
焉:何 相:輔助者
龜 玉毀于櫝 中,是 誰 之過與⑵?”
和 在匣子里 這是什么人的過錯呢
本段講了第二個問題,即孔子從三個方面分析季氏的錯誤。
冉有針對孔子的批評而自我辯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當即給予反駁。首先引用周任的話,如果臣子不能盡職,寧可辭去職務,也不應尸居其位,徒得俸祿。接著孔子運用比喻論證,恰切地舉出一個例子: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出來傷人,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 難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龜玉的過錯嗎? 顯然不是,應是看守人員的過錯,是一種失職。在孔子看來,季氏本來就是不通仁義的人,他的胡作非為是他的本性決定的。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希望各國諸侯能重用他,從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各國諸侯并不采納他的主張,于是他從事教育,希望他的學生到各國諸侯去參政,繼續推行他的政治主張。而現在,冉有和季路恰恰違背了他的原則,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評他們。
冉有曰: “今 夫顓臾,固 而近于費⑶,今不取,后世必 為 子孫
現在那 城郭堅固 離費很近 奪取 代一定成為 的
憂。”孔子曰: “求! 君子疾 夫 舍曰‘欲之’ 而必為之辭⑷。
憂慮 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愿意去作 編個誑言來搪塞的態度
丘⑸也聞 有國有家者⑹,不患 寡而患 不均,不患貧 而患不安⑺。
我 聽說過國君和大夫 怕(東西)少 (分配) 均勻 貧困 安定
國:諸侯的封地為國 家:大夫的封地為家
蓋 均 無 貧, 和 無 寡, 安 無
(財物)平均就沒有所謂的貧困 (上下)和睦就沒有所謂的寡 (上下)相安就沒有
傾⑻。 夫如是,故遠人⑼ 不服,則修 文 德⑽以來之⑾; 既
所謂的傾覆之患 象這樣 本國外的人 就培養文教和德化來招他們來 既然
文:文教(指禮樂) 德:德化(指仁義之政) 來:使……來
來 之, 則安之⑿。 今由與求也,相 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
招來他們 就使他們安定下來 幫助季氏 一國
分崩離析⒀而不能守也,而謀 動干戈于邦內⒁,吾恐 季氏之憂, 不
民心弄到 把守 卻謀求在國內公干戈 恐怕 憂慮的
在顓臾,而在蕭墻⒂之內也。
魯國的內部
本段談論第三個問題。
冉有提出討伐顓臾的理由: 顓臾的城墻很堅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拿過來,將來會給季氏的子孫留下禍患。從這句話看,冉有是贊成季氏討伐顓臾的,而前邊卻說: “吾二臣皆不欲也。”這種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兩面派態度激怒了孔子。于是,孔子首先批評他政治品質不端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同時指出冉有提出討伐顓臾的理由是強辭奪理。這個道理在談話開始,孔子已經從三方面作了分析。這里,孔子提出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張,即: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里,古本有誤,應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為“貧”與“均”是指財富,“寡”與“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說的“均無貧”與“和無寡”可以為證。顓臾是魯君先王封的“東蒙主”,如果季氏搶占它,就會引起社會動蕩,就會“不安”。接著,孔子批評冉有和季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是錯誤的。
結尾一句“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其實,季氏討伐顓臾雖然可以擴大地盤,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削弱魯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的政權。從這個觀點看,他發兵討伐顓臾是一種煙幕,是一種試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語道破季氏的陰謀,同時也有力地批駁了冉有的論點,從駁論角度看是很雄辯的。
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文中記載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對話中,冉有的觀點表達得比較委婉,孔子的觀點頗為鮮明,情緒也顯得慷慨激昂。孔子雖然歷來主張溫、良、恭、儉、讓,但是面對原則問題時,他卻又有當仁不讓的精神,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格。
第二課時
荷條丈人
子路從 而后⑵, 遇 丈人⑶,以杖 荷 條⑷。 子
跟著(孔子)走路,落在后邊 (一位)老年人 用肩杖挑著耘田的竹器
路問曰:“子見夫子 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孰為夫子!”
我的先生 勤勞 分辨不清 誰是你的先生
植其 杖 而 蕓⑸。子路拱 而立⑹。 止子路 宿⑺,殺雞為
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 拱手 立在一旁 留 (在家中)住宿 做
植:插 蕓通耘,除草 由:使……由,留
黍⑻而食之, 見其二子焉⑼。 明日,子路行, 以(之)告⑽。
黍飯 給他吃 叫他兩個兒子來和子路見面 第二天 走了 把這事告訴(孔子)
見通現,出現
子曰: “ 隱者也。”使子路反 見之。至 則 行矣⑾。
這是一個隱者呀 叫 回去 子路到他家 丈人已外出了
子路 曰⑿: “ 不 仕 無義⒀。長幼之節⒁,不可
回來后,孔子說 (一個人)不出來做事,那是不適宜的 的禮節
廢也;君臣 之義, 如之何其廢之⒂? 欲潔其身, 而亂 大倫⒃。君
廢止 之間的正常關系 為什么可以廢止呢 使自身清潔 卻 了君臣關系
如之何:如何,為什么 其:表反問語氣 潔:使……潔
子之仕也, 行其義也⒄。 道之不行, 已 知 之矣⒅。”
出來做事 做他應該做的事 道 沒有被當政者采用 已經知道
之:取獨 道:政治主張 之:取獨
本文是一篇對話體的議論文。文中記載了子路追隨孔子周游天下時見到荷條丈人一段對話。其中,有記敘,有議論,有評論。文章歸根結底是表達觀點,所以,可以認定本文是議論文。
文章可分四個部分:
1.(開頭至“子路拱而立”)
子路與孔子同行,落在后面,遇到荷條丈人,向他打聽老師的去向。荷條丈人借題發揮,不談孔子的去向,卻談的另一個問題: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子路感到此人出語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荷條丈人是隱者。隱者是主張避世的,一般屬于道家學派,主張清靜無為,主張避世,主張“小國寡民”。他們認為社會的混亂是無法整治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不如袖手旁觀,落個清閑自在。孔子到處奔波,試圖整治天下,在他們看來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2.(“止子路宿”至“見于二子焉”)
荷條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了雞,做了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荷條丈人開始對子路很倨傲,見到子路對他恭恭敬敬,又熱情接待他。這是有他用意的。雖然他一句話也沒有說,但他的意思是展示出田園生活的寧靜、團聚來給子路看。
3.(“明日”至第一段末)
第二天,子路回去,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嘆息說: “這是一個隱者呀! ”命令子路再回去見他。子路到他的家,他已經出門了。
孔子一聽便知道這是一個隱者,可見孔子對道家學者的主張也是深深了解的。孔子為什么命子路回去見他呢? 嘆其為隱,而又欲其不終于隱,故使子路反見以挽回之。
4.子路回來后,孔子發了一通君臣之義的議論。
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系: 君對臣有恩(賜其俸祿),臣對君就應有義(守其大義,忠于君)。所以,荷條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就應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以廢除呢? 而荷條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采納,也應該出仕,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 溫鈞 編寫整理)
《論語》二章 篇11
(廣東省珠海市第六中學語文科組招明樂 e-mail: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二、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要點難點
一、誦讀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二、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
三、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
寫作背景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段落大意
課文六則分為六段,實為六章,分屬于《論語》中的四篇。
第一則,講學習方法,態度和個人修養。
第二則,講學習方法,指出復習舊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知新、創新。
第三則,講學習方法,講明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第四則,講學習態度,稱贊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態度。
第五則,講治學態度,為人師的條件。
第六則,講學習態度,主張向任何人學習,但不是肓目的學習。
主題思想
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于“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里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于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寫作特點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六則中,五則直錄孔子的言論,第四則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又被簡化、緊縮,形成了成語、典故,如“溫故知新”、“擇善而從”。
作業 練習
一、朗讀下列各句,指出停頓錯誤的一句。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是以/謂之“文”也。
( )
二、“溫故而知新”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溫習舊知識可以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學習了解新的知識。第二種理解是什么?你試著說說看。
三、下面短語或句了,翻譯時要調整詞序,試著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2.不恥下問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讀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筆記本上。
知識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經驗之母
——達·芬奇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牛 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 飛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 愈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 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溫習可以對舊知識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為什么稱他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
3. 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論語》二章 篇12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本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子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