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精選4篇)
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對“動物”母愛的贊美和對動物生命的珍視之情。
(二)通過分析關鍵詞,把握關鍵情節,提高對敘事性作品的復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運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匯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一)對“動物”母愛的贊美和對動物生命的珍視之情。
(二)對敘事性作品的復述能力。
教學難點:
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匯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媒體準備:
投影的文字資料。
教學時數:
兩課時。
預習要求:
(一)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詞注音、釋義。
(二)朗讀全文,體會字里行間所包含的感情。
(三)在自己感悟較深的地方,寫上評注。
(四)“閱讀練習•探究”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生命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只有一次,是不可重復的。不管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的生命,都是一樣。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歌頌生命,珍視生命,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反思自己行為而發出的真誠呼喚。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現代散文家、學者梁實秋寫的《貓的故事》。
(二)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縣,后落籍北京。19xx年秋,入清華學校,開始清華八年的學習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羅拉多大學英文系四年級,1924年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主修歐美文學。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1949年6月,抵達中國臺灣,長期執教于中國臺灣師范大學。
梁實秋從1927年開始以“秋郎”的筆名在上海《時事新報•青光》副刊寫作雜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絕筆,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種。他的散文以理節情,化俗為雅,趣味醇正,蘊涵淡遠,熔性情、經驗、學識于一爐,集雅人、達士、學者散文為一體,卓然獨立,成為繼周作人之后閑適派散文大家。
(三)檢測預習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餑餑(bō•bo) 值更(gēng) 梆(bāng)子 萬籟(lài)俱寂
嗥(háo) 如詬( gòu)如詈(lì) 跳踉(liáng) 窗欞(líng)
鼐(nài) 殫(dān)智竭力 赫 (hè) 然 緩頰(jiá)
膺 (yīng) 懲 猱 (náo) 升 夤 (yín) 夜
2. 詞語解釋。
【如怨如訴】形容樂器聲、風聲等好象在埋怨或訴說。課文中用來形容貓的叫聲。
【一之已甚豈可再乎】(錯誤、干擾等)有一次就已經很過分了,怎么還可以有第二次呢?
【凌亂不堪】凌亂,不整齊,沒有秩序;不堪,用在消極意義的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貫通】(學術、思想等方面)全部透徹地了解。
【勢必】副詞,根據形勢推測必然會怎樣。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氣。引申為事物即將消亡或毀滅。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息,呼吸時進出的氣息。
【赫然】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
【開釋】釋放(被拘禁的人)。
【高枕而眠】把枕頭墊得高高的,無憂無慮地睡大覺。形容麻痹大意,盲目樂觀。也比喻思想上解除武裝,放松警惕。也作“高枕無憂”。
【光臨寒舍】謙敬之辭,用于稱他人到自己家里時。光臨,敬辭,稱賓客來到;寒舍,謙辭,稱自己的住所。
(四)學生交流評注,教師作出評價和示范。
(學情分析:對于七年級的學生,對學生的所寫的評價要求不能過高。)
教師示范:
(1)故事的結局是“一夜功夫”瘦貓把四只小貓叼離書房,“不知運到什么地方去了”。破窗入戶是母愛力量的驅使,“叼離書房”同樣是母愛力量的推動。母愛的天性使這只瘦貓表現出一種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精神。
(2)瘦貓給“出生不久”、“眼睛還沒有睜開”的四只小貓喂奶,使作者聯想到“婦人生產”,視之為“喜事臨門”,頓時“原來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進而對這只瘦貓予以了由衷而高度的贊頌——“偉大的母愛實在是無以復加!”贊頌中點明了題旨。作品這種由“抑”到“揚”的情感描寫。
(五) 閱讀全篇,整體感知,集中注意力,在3分鐘內默讀完全文,然后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看誰遺漏的關鍵情節最少,保留的重要詞語最多。
(復述能力的培養是七年級四大能力培養目標之一。它的形成在于平常學習過程中的點滴積累,反復實踐。默讀形式是完成此能力的保證。此項活動的設計旨在訓練學生的原文復述的能力,為了使復述變得小型多樣,機動靈活,教師在教學過程可指導學生選取片段,或有重點的復述。如教師可要求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有條理的復述。這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也突出了說的訓練,促進學生把消極的詞匯變成自己的積極詞匯。)
學生復述,明確:(投影或板書。復述時應找出“我”對貓的感情變化過程的語句和詞語。)
“我”對貓的態度和情感變化過程:
——起初,感到“攪得一家不安”;(厭惡)
——接著“有些不耐煩”;
——終于“按捺不住”;(憎恨)
——再接著“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貓”并“為她緩頰”、“稍予膺懲”;(同情)
——過后“準備高枕而眠”,打了一個冷戰”并“決心用重典”;(痛恨)
——最后發現了四只小貓瞬時“一腔怒火消去”以至發出贊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贊揚)
——為貓的離去而懺悔。
關鍵情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貓”并“為她緩頰”、“稍予膺懲”;(同情)
——為貓的離去而懺悔。
作者對貓的態度變化,以及對貓的偉大母愛的贊揚,表現了作者對于動物生命珍視。
(五)布置作業
1. 熟讀三、四、五自然段。
2. 完成練習二第2小題。
第二課時
(一)細讀最后兩段
1. 文章后面的變化使讀者觸動。觸動讀者的是貓的母性還是“我”對此事的態度、感嘆?請具體談談。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明確:
在第一層面上,讀者和文中的“我”一樣,是被貓的母性所觸動的。
在第二層面上,“我”對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動人的,這應當是更重要的觸動讀者之處。“天地之大德曰生”,這道理本該普及于一切有情。”也就是說,人世間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對創造生命的敬重,對生命的珍惜、愛護、尊重,而且應該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動物、植物的身上。
最后,對不顧一切危險的偉大的母愛給予了禮贊。而母愛最感人、最重要、最實質的就是對弱小生命的保護,不顧一切的無私的守護。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愛!所以,“我”被觸動了,我們讀者也被觸動了;而無論“我”和讀者,這個觸動都不僅僅在貓的母性,還應在那個關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2. 以前后桌5~6人為一組,交流所寫的結尾。與原文比較,說說哪一種寫法更好。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明確:
對于全文來說,原文結尾其價值至少有兩個方面: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對于動物的侵害,已經成習慣,即使覺悟了以后,往往永遠無法彌補已然的過失;第二,全文的風格是幽默的、輕松的,但是到了最后,卻不幽默了,不輕松了,而是來一筆沉重的懺悔。
從文章的情緒來看,這里是一筆抒情,和前面的幽默形成一種對比。有了這一筆,文章的情緒顯得更加深邃,結構顯得更加豐富。對于生命的珍惜是無聲的,情感的傷害是隱性的,有了錯誤是不可彌補的。缺乏文明修養的人對這樣的事情可能是沒有感覺的,只有高度文明、感覺十分細膩的人,對于生活真諦才有這樣精致的體驗。
(二)細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運用的特點
以課文第三自然段為例進行說明。
(學情預測:學生對各類文章都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像本文這樣的文章,則需要他們進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讀出其中的特點。)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本文在接近口語的白話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色彩很重的詞語。
教師示范:看廚師懲罰貓的惡作劇。
(1)廚師對于捉到的貓向來執法如山,不稍寬假。我看了貓的那副可憐相(按:指貓被吊著),直為她緩頰。結果是從輕發落予以開釋。但是,廚師堅持不能不稍予膺懲。即在貓身上原來的鐵絲上系一空罐頭,開啟街門放她一條生路。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啦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頭的響聲愈大,貓受驚乃跑得更快,驚動了好幾條野狗在后面追趕,黃塵滾滾,一瞬間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劃線的詞語都是很莊重的書面、文言詞語,并具有司法意味,把這些詞語用在一只貓的身上顯得不倫不類。但是,一方面,通過這些詞語可以顯示出廚師在懲罰貓的過程中的姿態和神情。另一方面,這些詞語在適用對象上,語義上出現了錯位。使其用語上構成詼諧有趣(大詞小用),以此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于廚師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和神情的調侃。
(2)“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了貓逃跑時的狼狽像,同時也寫出了貓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婦度蜜月與貓為了逃命而倉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兩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卻把兩者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以此更顯示了文章語言的幽默與詼諧。就為了貓給人帶來一點不便,號稱文明人的知識分子居然容忍這樣的事在眼前發生。從這一點來說,可以說是對人類的一種批判,然而又不是一般的嚴厲的批判,而是一種快樂的批判,是在會心而笑的過程完成的批判。這是幽默的特殊功能:即使是對你的批判,也能讓你笑著、舒舒服服地接受。這樣的幽默是一種文明的熏陶。
一般都可用適當的口語去代替,但這種洗煉和諧趣的表達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為“廚師對于捉到的貓,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規矩作出處理,一點余地都不留。”“終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三)當堂背誦第三自然段
(四)小結
梁實秋的《貓的故事》,以”貓的故事”和”我”感情變化為線索,敘述了貓為了她的四只小貓,不顧一切的冒著生命危險回來喂奶,表達作者對偉大母愛的贊頌和對動物生命的珍視。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附】板書設計
貓的故事 →作者感情變化→ 引發對生命的思考
(由憎恨到贊揚 ) (珍惜)
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準讀通課文,理解詞句含義,體會文章風趣的表達效果。
2.初步理解對“動物”母愛的歌頌。教學重點:對字、詞、句的音、形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大量文言色彩的詞匯運用及比喻的使用。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生命,生命就是活著,做自己的事。”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歌頌生命,珍視生命,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反思自己行為而發出的真誠呼喚。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現代散文家、學者梁實秋寫的《貓的故事》。
二、認識作者: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后遷到中國臺灣。本文選自《梁實秋雅舍全集》。
三、課文導讀:
1、快速閱讀課文,并為課文標注段號。
2、在文中圈劃、標注字音或字義。 餑餑 值更 梆子 萬籟俱寂 如詬如詈 跳踉 窗欞 左道旁門 殫智竭立 姑妄從之 寬假 膺懲 絕塵 跨院 無以復加 緩頰 重典
3、閱讀完課文,請同學們在課文中劃出“我”對貓的感情變化過程的語句和詞語
本文以時間和事情的發展為順序,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逐步展示了貓偉大的母愛,緊緊圍繞“我”對貓的態度變化過程。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人文情懷,讀來令人感動。 “我”對貓的態度和情感變化過程:起初,感到“攪得一家不安”;(厭惡)——接著“有些不耐煩”;——終于“按捺不住”;(憎恨)——再接著“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貓”并“為她緩頰” 、“稍予膺懲”;(同情)——過后“準備高枕而眠”,但是“當天夜里,聽見鐵罐聲響,打了一個冷戰”并“決心用重典”;(痛恨)——最后發現了四只小貓瞬時“一腔怒火消去”以至發出贊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贊揚)
文章通過作者對貓的態度變化,以及對貓的偉大母愛的贊揚。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生命屬于你只有一次,它是珍貴的,我們應該珍惜它們,并讓它們發揮出價值。
4、本文以貓為線索,請為文章劃分結構層次
本文按照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
(1)開端,貓對我生活的干擾。
(2--5)發展,我不堪其擾,對貓進行了適度的懲罰。
(6)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對貓刮目相看。
(7)結局,貓一家悄然離去。
5、再讀課文,然后互相交流本文在詞語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以課文第三自然段為例進行說明
(1)詞語 執法如山 不稍寬假 為她緩頰 從輕發落 予以開釋 稍予膺懲
這些詞語都是很莊重的書面、文言詞語,并具有法律的味道。把這些詞語用在一只貓的身上顯得不倫不類。但是,通過這些詞語一方面,可以顯示出廚師在懲罰貓的過程中的姿態和神情。另一方面,這些詞語在適用對象上,語義上出現了錯位。使其用語上構成詼諧有趣(大詞小用),以此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于廚師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和神情的 調侃。
(2)、“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這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了貓逃跑時的狼狽像,同時也寫出了貓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婦度蜜月與貓為了逃命而倉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兩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卻把兩者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反差,以此更顯示了文章語言的幽默與詼諧。
6、再讀、體會課文的結尾部分在課文結尾部分作者對貓進行了由衷的、高度的贊頌——偉大的母愛實在是無以復加,以此電明題旨。母愛是這樣的感人肺腑,動人情懷。本文雖然寫的是動物之情,但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動物的界線,并引發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四、板書
1、 作者的感情變化:厭惡——憎恨——同情——痛恨——贊揚 對生命的思考
2、 結構層次:開端發展 母愛的偉大高潮 生命的珍貴結局
五、作業:
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查找有關贊美母親或者生命的文章
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篇3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萬籟俱寂lài 值更gēng 梆子bāng 嗥háo如詬如詈gòu lì 跳踉liáng 窗欞líng 鼐nài 殫智竭力dān 緩頰jiá 膺懲yīng 猱升náo橫七豎八héng 萵苣wō jù 橫行無忌jì 甩下shuǎi 口哨shào 邋遢lā tā 單簧huáng 趴在pā 不屑一顧xiè 兇神惡煞shà 自詡xǔ 鄙薄bǐ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詞語餑餑:用雜糧面制成的塊狀食物。 值更:夜間值班。更,舊時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萬籟俱寂: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種種聲響。 嗥:(一些動物)大聲叫。 如詬如詈:像指責又像辱罵。詬,怒罵;辱罵。詈,罵。 跳踉:跳跳蹦蹦,跳躍。 左道旁門:指非正統的宗教、派別。這里比喻不合正統的技藝。橫七豎八:有的橫,有的豎,形容雜亂無章。 不速之客:指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 不屑一顧:不值得一看。形容極端輕視。 自詡:自我夸耀。 邋遢:臟臟,不整潔。 鄙薄:輕視,嫌惡。 鬼使神差:好象暗中有鬼神支配著一般。比喻事出意外,不由自主。 無憂無慮:沒有任何憂慮。形容心情舒暢自然。 4. 作者梁實秋(1903━1987),本名梁治華,安實秋,浙江杭縣人,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1949年去中國臺灣。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歐·亨利 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歐·亨利善于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葉子》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二)閱讀能力目標1. 感受文章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濃的詞匯的運用使全文充滿諧趣,幽默生動的特點。2. 理解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寫作能力目標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四)思想教育感悟生命,理解:不管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的生命,都是一樣集中體現生命的珍貴。 三、教師建議梁實秋的《貓的故事》,表現的是對于動物生命的珍視。梁實秋的文章特點是:第一,把這種珍視寫成一種過程,亦即從虐待到愧疚;第二,文章寫得很幽默,不是一般的幽默,而是自我調侃的幽默,是強調自我的情感轉化。把重點放在轉化之前暴露自我的兇殘,其中明顯包含著對自我的批判。表面上是自我暴露,實際上隱隱透露出從廚師到自己都是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以虐待動物為樂。其中寫廚師懲罰貓的惡作劇,筆墨尤為淋漓。文中的自我調侃,達到自我暴露的程度。具體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文章的關鍵情節有哪些?廚師懲罰貓的惡作劇;結尾處貓不顧一切回來喂奶,“我”內心引起的情感變化。見練習一解答。(二)文章最后的動人之處是什么?貓對子女的無私無畏的付出,“我”由此產生的敬重生命的深刻感悟。詳見練習二解答。(三)大量的文言色彩很濃的詞匯,許多處的大詞小用的獨特表達,一些既恰當又不恰當的比喻,使文章出現了什么效果?使全文充滿諧趣,幽默生動。詳見練習二解答,參見詞句品味及說明。《最后一片葉子》是一篇小說,雖然表面上是寫實的,有現實的環境,有現實的生活細節,有現實的人物,但是,有一點是不一樣的。在現實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決定的,而在這篇小說里,卻是由一種精神,一種對于生命的信念來決定的。具體也探討以下幾個問題:(一)喬安西最終脫離了危險期的根本原因是墻上畫的樹葉嗎?既是又不是。樹葉僅僅是一個表象,更重要的是她重新樹立了生的信念,而這信念是貝爾曼先生巧妙地傳達給她的。參見練習一解答。(二)可以從幾個層面理解“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1)挽救了一個生命; (2)他25年來一直說要畫的“驚人之作”實現了; (3)他為此付出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象征。詳見練習一解答。(三)文章結尾的精彩之處在哪里? 全文的亮點、焦點、懸念、謎底集中在這最后的高潮中,出現了戲劇性的倒轉,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沖擊力。詳見練習三解答。(四)為什么極力刻畫貝爾曼是個普通的畫家,且性格怪異,缺點不少?這樣寫,與他最后的行動有無矛盾?這是真實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實感。文中同時寫了他仗義熱心、辦事痛快、關注喬安西的種種細節,這是他最后行動的基礎。詳見練習二解答。(五)原文遣詞造句的準確、傳神。詳見練習四解答、詞句品味及其說明。 四、課文講解《貓的故事》(一)文章主旨通過記敘一只母貓所慘遭不幸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充滿憐惜和歉疚之意。這種歉疚不僅僅是對動物的歉疚,而且是對生命的珍惜,表現了人類的愛心和善良。 (二)文章思路 “我”討厭貓:當貓的進入攪亂了“我”的書桌,“我”讓廚師設法逮住它。貓落入圈套后的可憐樣,讓“我”拍手稱快之余又寬容了貓。歷史重演,被懲罰的貓又回來了。這讓“我”驚詫之余又決心除惡務盡。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為之動容。且掛念擔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下落了。 (三)寫作特點文章最大的特點是通篇接近口語的對話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學色彩很重的詞語。如:“執法如山”“光臨寒舍”“無計可施”等等。使文章充滿了諧趣的表達效果。再如:“從輕發落”“開釋”“膺懲”等詞語,本來都表示國家機器的執法行為,這里用來寫貓,是“大詞小用”寫得非常風趣。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如:“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啦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帶有一種詼諧趣味。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 認真默讀和復述故事主要內容是初一學生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所以我們提出了“關鍵情節”(或叫“重要情節”)、“重要詞語”(或叫“關鍵詞語”)的要求,看誰保留的最多(注意,復述又不是全文照背)。而《貓的故事》在關鍵情節和關鍵詞語方面很有特點,既是突出的,又不是一眼可看穿的,因而把握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難度。 關于《貓的故事》在這方面的特點,整理、復述其故事情節的重要性,其關鍵情節、關鍵詞語是什么。總的要抓住“我”對貓的態度的變化過程和層次;每一關鍵處的關鍵詞語,最主要的兩處關鍵情節(“我”看廚師懲罰貓的惡作劇;結尾部分的情感變化)。第二題 第1小題,第一層,讀者和文中的“我”一樣,是被貓的母性所觸動的。第二層,“我”對此事的感悟是既深刻又動人的,這應當是更重要的觸動讀者之處。“天地之大德曰生,這道理本該普及于一切事情。”也就是說,人世間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對創造生命的敬重,對生命的珍惜、愛護、尊重,而且應該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動物、植物的身上。最后,對不顧一切危險的偉大的母愛給予了禮贊。而母愛最感人、最重要、最實質的就是對弱小生命的保護,不顧一切的無私守護。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愛!所以,“我”被觸動了,我們讀者也被觸動了;而無論“我”還是讀者,這個觸動都不僅僅在貓的母性,還應在那個關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第2小題,這最后一段的神來之筆。“我”此時的心情,當有諸多遺憾和感嘆。比如:①想對前面的過失作出補救,這不可能了。②母貓自己受盡折磨都不曾挪離此家,一旦小貓安全遭受威脅,即連夜撤離,這是何等的感人。③早知如此,當初何必過分計較于貓。④貓們不知搬到什么新地方?人類不把動物的生命當生命的陋習,看來將使“歷史重演”,貓們還將遭罪。⑤但愿她和她的小貓碰上深諳“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貴人…… “續作”當是五花八門,以上供指導參考,但絕不應強求統一說法,當然,總的來說必須與文本中的“我”的可能情形相符。第三題 文中,文言色彩很重的詞語有:寒荒、萬籟俱寂、如怨如訴、如詬如詈、跳踉、一家不安、如是者數日、一之已甚豈可再乎、凌亂不堪、足智多謀、調和鼎鼐、左道旁門、殫智竭力、諸事完備、靜候活捉、為貓所苦無計可施、遂自告奮勇、姑妄從之、執法如山、不稍寬假、緩頰、等等。 倒數第二段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和“無以復加”與所要表達的意思相稱。總的原因是:一方面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詞語具有十分莊重的意味,放上去顯得大詞小用;另一方面,又明顯有某種契合之處,因而既恰當又不恰當,諧趣就產生了。具體說來有三種情形。一是文中所述之事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敘述過程時,作者一般用近似口語表達,突然對這樁小事的結果用上了鄭重其事的詞語,于是給人諧趣之感。比如“如是者數日”“一之已甚豈可再乎?”等。二是把這些莊重的準文言詞語乃至更為莊重的法律用語套在貓身上,顯得不倫不類,使人啞然失笑。“詞句品味”第1句中已舉到“執法如山”等例。再如貓“光臨寒舍”“歷史重演”等等也屬此用法。三是用在廚師身上。像稱軍事家一樣,把廚師稱為“足智多謀”“殫智竭力”,像打仗一樣,把捉貓說成“諸事完備,靜待活捉”“無計可施”,平時做飯又叫“調和鼎鼐”,區區小事喊著“自告奮勇”,把生活之事放大,處處煞有介事,風趣油然而生。 一般都可用適當的口語去代替,但這種效果就消失了。比如,改為“廚師對于捉到的貓,一向按他自己定的老規矩作出處理,一點余地都不留”,“終于半夜又摸到我家里”等等。 《最后一片葉子》(一)文章主旨這篇小說通過對幾個窮藝術家命運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對人道主義的崇尚。小說中,作者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是老畫家貝爾曼,但他卻在篇幅過半以后才出場,而且作者也沒有正面寫他感人的創作性格。實際上,作者用側面描寫的手法,謳歌了貝爾曼熱愛生命、拯救生命、舍己助人的高尚精神。作者對文章最后一片長春藤細致描繪的句子,暗示了這片葉子是不屈的生命象征。 (二)文章思路小說明顯地是按情節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四個不同階段依次寫下來的。因此,速讀本文,只要把握住這四個階段分別敘述了怎樣的事情,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就能迅速地讀懂小說,理解小說的主題。這樣的結構形式,是典型的“分敘——分敘”式結構。 (三)寫作特點小說塑造人物方面頗有一番功力。作者用純熟的技巧,充分地表現了休易和喬安西之間的友情。突出地塑造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給人印象最鮮明、最強烈。他老邁、邋遢、失意、嘮叨、嗜酒、暴躁,甚至“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這都是美國冷酷的社會環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但同時樸實、真誠、高尚,必要時竟能不顧惜自己,用生命去繪制畢生的杰作,點燃別人的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這才是他的本質特征。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可以從四個層次說明“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 第一層:挽救了喬安西的生命。喬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規定”,最后一片藤葉掉下來時她也就隨之而去。然而墻上的最后一片“葉子”老掉不下來,按她自己的“規定”她就不應死去。喬安西在思索這件奇事的過程中對自己先前的悲觀情緒作了檢討,她的精神信念發生了變化,她實現了醫生開出的最后的“藥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這個信念的轉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葉子”給的。而這片“最后的葉子”是貝爾曼畫上去的,所以是貝爾曼的杰作。 第二層:“貝爾曼說了二十五年的驚人之作”的實現。貝爾曼是沒有什么成就、畫技一般的老畫家。一生都在說他要畫一幅“驚人之作”,但嘟噥了二十五年,始終沒有動筆,而這幅“最后一片葉子”卻救了一個人的命,所以說這是貝爾曼的杰作具有雙關的意義,貝爾曼的愿望實現了,這是其他的畫無法相比的真正的“驚人之作”。 第三層:這是貝爾曼為此付出了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象征。貝爾曼冒著風雨完成了作品,為此感染了肺炎被奪去了生命。貝爾曼只想到救人,而沒有去想這樣做面臨的危險(肺炎高發期、高發區,風雨中作畫會淋濕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貝爾曼的這一高尚行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這杰作又有圖畫和人生都稱為杰作的雙關含義。 第四層: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貝爾曼是個很平凡的人,缺點很多,其貌不揚,說話粗俗,年過六十,一事無成。特別是他去創作最后一片葉子時,他一點沒有成為英雄的自我意識,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但是,他卻做出了不平凡之舉,他成了救人的英雄。就像這“最后一片葉子”,從繪畫藝術的角度,這是極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卻完成了喚起一個人“生的意識”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這“最后一片葉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犧牲”的象征。自然,這樣的特殊“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 第二題 作品中對貝爾曼的描述,一半是對他的介紹,其中多數是缺點,一半是寫休易請他去當模特兒的經過。從中我們可看出,貝爾曼的“最后行動”并非偶然之舉。其一,說他“誰軟綿綿的就瞧不起誰,自詡為保護樓上兩位年輕畫家的看家猛犬。”這說明,這是個熱心助人、辦事痛快的人。其二,休易找他當模特兒,按他的工作性質、他的性格、他與休易她們的關系,自然是滿口答應。他在聽了關于喬安西的病情以及喬安西的胡思亂想的介紹后,他的心思在琢磨這件事了。當休易認為他這回真的不當模特兒時,他才醒悟過來。并說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這種地方?”這句話有很大的潛在量,說明老頭兒在為喬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其三,在當模特兒的過程中,他和休易兩人看著墻外的藤葉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會沒說話。這個細節再次表現了老貝爾曼對喬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頭的嚴重關注。我們只是不知道貝爾曼會做什么。但當最后的謎底揭示時,前面的一切豁然開朗,這就是貝爾曼“最后行動”的基礎。 第三題《最后一片葉子》的精彩結尾,不僅是把懸念而且把思想的焦點、故事的謎底都放到了這最后一句。這突然的揭示,使對人物的評價發生了倒轉,使故事出現了全新的意義;話說得這樣少,潛在的含量卻這樣巨大;它給人震撼和沖擊,它使人掩卷沉思。另一種意見是:由喬安西自己發現,她首先必須發現葉子是畫上去的,然后要發現貝爾曼不見了,然后要發現這兩者有聯系。只要聯系起來了,就可能至少暗示了這是貝爾曼的杰作。喬安西在發現過程中的情感展現是現在沒有的。所以,可以改為留給喬安西自己發現。 其實,后一設想是有難度的。比如暗示如果過于模糊,前面出現的貝爾曼就成了多余,作品打動人的力量也必然打折扣;暗示如果過于明顯,就等于亮底了,還能否達到比歐·亨利的寫法更含蓄動人,就值得懷疑了。 第四題 第1小題:“毫不留情地吩咐”顯得較抽象、較書面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顯得較具體,較日常口語化。“藤葉還在”比“那片藤葉仍然在那里”在語氣上更有力、更果決、更明快,句子也更簡潔。下面喬安西的思索則應放慢速度,拉開時間;“看了許久”,再久也表明是一個時間段,而“久久看著”則有一直還沒有看完的感覺。再下面喬安西的話,第①句的說法有點絕對,顯得喬安西思想變化的跳躍性有點大;第②句的說法落腳于心緒,是從懷疑自己開始的漸進過渡過來的變化,所以也是②好于①句。第2小題:課文句顯得具象,改寫句用的都是較抽象的詞。所以也是課文句好于改寫句。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根據下列提示介紹《最后一片葉子》。主要人物:故事發生的環境: 一句話概括情節: 二、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橫七豎八 橫行無忌 趴在 不屑一顧 自詡 牛仔 三、根據語意,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 一位冷酷、看不見的不速之客闖進了這一帶。 不速之客: 2. 自詡為保護樓上兩位年輕女畫家的看家猛犬。自詡: 四、體會下面句子表情達意的作用。1. 你絕不會說肺炎先生是位老俠士。 2. 喬安西睜大著眼在望窗外,邊數數,是倒著數的。 3. 藤葉還在。 4. 誰也猜不著他在又是風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兒去了。五、展開想像,寫出喬安西知道真實情況后的心理活動,不少于100字。 六、閱讀理解。①我的家在北平的一個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賣水蘿卜的,賣硬面餑餑的,都過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遙遠的響聲,可以說是萬籟俱寂。這時候屋瓦上嗥的一聲貓叫了起來,時而如怨如訴,時而如詬如詈,然后一陣跳踉,竄到另外一間房上去了。往返跳躍,攪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數日。 ②北平的窗子是糊紙的,窗欞不寬不窄正好容一只貓兒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劃即可通行無阻。在春暖時節,有一夜,我在睡夢中好像聽到中院書房的窗紙響,第二天發現窗欞上果然撕破了一個洞,顯然的是有貓鉆了進去。大概是餓極了,進去捉老鼠。我把窗紙補好,不料第二天貓又來,仍從原處出入,這就使我有些不耐煩,一之已甚豈可再乎?第三天又發生了同樣情形,而且把書桌架都弄得凌亂不堪,書桌上印了無數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廚師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除了調和鼎鼐之外還貫通不少的左道旁門,他因為廚房里的肉常常被貓拖拉到灶下,魚常被貓叼著上了墻頭,懷恨于心,于是殫智竭力,發明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捕貓方法。他用鐵絲一根,在窗欞上貓經常出入之處釘一個鐵釘,鐵絲一端系牢在鐵釘之上,另一端在鐵絲上做一個活扣,使鐵絲作圓箍形,把圓箍伸縮到適度放在窗欞上,便諸事完備,靜待活捉。貓竄進屋的時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軀勢必觸到鐵絲圓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懸在半空,愈掙扎圓箍愈緊。廚師看我為貓所苦無計可施,遂自告奮勇為我在書房窗上裝置了這么一個機關。我對他起初并無信心,姑妄從之。但是當天夜里居然有了動靜,早晨起來看,一只瘦貓奄奄一息的赫然掛在那里! ③廚師對于捉到的貓向來執法如山,不稍寬假,我看了貓的那副可憐相直為它緩頰。結果是從輕發落予以開釋,但是廚師堅持不能不稍予膺懲,即在貓身上用原來的鐵絲系上一只空罐頭,開啟街門放它一條生路。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喇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頭響聲愈大,貓受驚乃跑得更快,驚動了好幾條野狗跟在后面追趕,黃塵滾滾,一瞬間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這個苦頭以后絕對不會再光顧我的書房。窗戶紙重新糊好,我準備高枕而眠。 ④當天夜里,聽見鐵罐響,起初是在后院磚地上嘩啷嘩啷的響,隨后像是有東西提著鐵罐猱升胯院的棗樹,終乃在我的屋瓦上作響。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溝,所以鐵罐越過瓦垅的聲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個冷戰:難道是那只貓的陰魂不散?它拖著鐵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終于夤夜又復光臨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東西值得它這樣的念念不忘? ⑤嘩啷一聲,鐵罐墜地,顯然的是鐵絲斷了。幾乎同時,噗的一聲,貓順著我窗前的丁香樹也落了地。它低聲的呻吟了一聲,好像是初釋重負后一聲嘆息。隨后我的書房窗紙撕破了——歷史重演。 ⑥這一回我下了決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個鐵罐就能了事。我先到書房里去查看現場,情況有一些異樣,大書架接近頂棚最高的一格有幾本書灑落在地上。傾耳細聽,書架上有呼嚕呼嚕的聲音。怎么貓找到了這個地方來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窺視,嚇了我一大跳,原來是那只瘦貓擁著四只小貓在喂奶! ⑦四只小貓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貓的懷里亂擠,好像眼睛還沒睜開,顯然是出生不久。在車船上遇到有婦人生產,照例被視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優待。我的書房里如今喜事候門,而且一胎四個,原來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這道理本該普及于一切事情。貓為了她的四只小貓,不顧一切的冒著危險回來喂奶,偉大的母愛實在是無以復加! ⑧貓的秘密被我發現,感覺安全受了威脅,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貓都叼離書房,不知運到什么地方去了。 1. 文中畫線處的“這”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不耐煩了? 2. 貓后來為什么又壯膽回來?這一行為表現了什么? 3. 在貓的故事演進過程中,作者對貓的思想感情也起著微妙的變化,找出這些變化,并作簡單分析。 【試題答案】一、主要人物:休易 喬安西 貝爾曼 醫生 故事發生的環境:胡同區 畫室一句話概括情節:貝爾曼為救喬安西,在墻上畫了一片樹葉。二、 héng jì pā xiè xǔ zǎi 三、不速之客:未被邀請突然到來的客人。這里指傳染病肺炎。自詡:自我夸耀。四、1. 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說明肺炎的兇殘強暴。2. 從倒數數的行為入手,突出對死亡即將來臨的獨特感受。3. 此句單獨成行,能夠巧妙地表達出喬安西把生命和最后一片葉子相聯系的感受。 4. 此句與后文內容相照應,突出貝爾曼畫最后一片葉子舉動的偉大。五、略 六、1. “有一夜,我在睡夢中好像聽到中院書房的窗紙響……仍從原處出入。”;“一之已甚豈可再乎”。2. 喂哺小貓 偉大的母愛。3. “我”討厭貓:當貓的進入攪亂了“我”的書桌,“我”讓廚師設法逮住它。貓落入圈套后的可憐樣,讓“我”拍手稱快之余又寬容了貓。歷史重演,被懲罰的貓又回來了。這讓“我”驚詫之余又決心除惡務盡。真相大白之后“我”不禁為之動容。且掛念擔心起不知去向的“母子”下落了。
第9課《貓的故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讀準讀通課全文,理解詞句含義,體會文章風趣的表達效果。初步理解對“動物”母愛的歌頌。
教學重點:對字、詞、句的音、形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大量文言色彩的詞匯運用及比喻的使用。
教學方法:指導自讀 教具: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生命,生命就是活著,做自己的事。”熱愛生命,關注生命,歌頌生命,珍視生命,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反思自己行為而發出的真誠呼喚。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現代散文家,學者梁實秋寫的《貓的故事》。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課文導讀:
1、看題注,識記作者: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后千至中國臺灣。歷任臺北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本文選自《梁實秋雅舍全集》。
2、標注段號,快速閱讀課文,在文中圈劃標注字音字義。
餑餑 值更 梆子 萬籟俱寂 如詬如詈 跳踉 窗欞
左道旁門 殫智竭立 姑妄從之 寬假 膺懲 絕塵
跨院 無以復加 緩頰 重典
3、讀完課文后,互相交流閱讀感受,說說本文語言給你一種什么感覺?
行文簡潔,看似漫不經心,東拉西扯,卻字字句句都經細心推敲。
4、謀篇立意與層次結構,本文以時間和事情的發展為順序,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逐步展示了貓偉大的母愛,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人文情懷,讀來令人感動。按照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
(1)開端,貓對我生活的干擾。
(2--5)發展,我不堪其擾,對貓進行了適度的懲罰。
(6)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對貓刮目相看。
(7)結局,貓一家悄然離去。
四,鞏固檢測:(小黑板)
1、作者
2、《全解》197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