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教學目標:1. 掌握文章通過描寫(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增強語言表現力,文章感染力。2. 熟讀課文,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3. 把握魯迅通過對兩個童年生活場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態, 表達對童年生活的追憶和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1. 通過朗讀,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如:修辭手法,感官體驗等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和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一. 簡介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 二. 課題解析,理清文章結構在課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從”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兩點,思考這個“從……到……”的介詞結構表示了什么?它與全文在結構上的關系是什么?l 題目“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顯然是一種“從……到……”的短語,很明白地顯示兩個空間的轉換,所以一經點撥,學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園(1—8)+過渡節(9)+三味書屋(10—24) 三. 初讀課文,探討問題1. 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百草園”部分和“三味書屋”部分2. 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屬于魯迅童年的生活經歷,時隔多年,作者回憶起來,感情更傾向于哪邊?為什么?3. 思考,小組討論4. 推選代表發言交流更喜歡百草園。因為文中說那是我的樂園,而其中的樂趣就是通過對園中景物的描寫、聽長媽媽講傳說故事、冬天捕鳥來表現的。 四. 品讀“百草園”1. 輕聲讀第2節,圈畫出你認為充分體現百草園樂趣的語句。2. 交流:l 在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重點寫了四件趣事:1).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2).翻開斷磚玩蜈蚣、斑蝥3).為了成仙,接連不斷地拔何首烏根而弄壞了泥墻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l 在這之前,還從顏色、形狀等方面略寫了許多動植物(不必說…也不必說…)3. 從這些景物描寫,作者重點寫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園,那么冬季的百草園“樂”在何處?4. 集體回答:捕鳥5. 圈畫出捕鳥時的動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讀,一人則表演捕鳥的動作,然后互換。6. 教師物色兩組上臺表演,簡單評價。 7. 歸納百草園的特點:“景色優美,趣味繁多”的百草園 五. 品讀“三味書屋”1. 瀏覽這部分內容,思考書屋中的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l 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2. 既然先生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然而為什么我不太喜歡在三味書屋呢?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圈畫分析。3. 交流:l 因為先生執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厭的教學方法:不準發問、“讀書!” 灌輸的是陳腐、晦澀難懂、不適合兒童的內容 過的是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l 而孩子們只能在乏味無奈中的消極抵抗:折臘梅、尋蟬蛻、捉了蒼蠅喂螞蟻等。l 由此可見,這樣的生活不能滿足孩子對自然和知識的向往,當然就不會喜歡。 六. 思考問題: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反映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兒童生活,作者為什么要把它們寫在一篇文章中?(引導學生看注釋1)l 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同生活的對比,反映童年時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快樂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為成年或老年,這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繪了魯迅童年時期的生活片斷。魯迅46歲寫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對童年的追憶和懷念,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憶。 七. 布置作業模仿文中“捕鳥”片段,寫一段你喜愛的活動,注意動詞的選用,表現年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