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紙船、泰戈爾《母親》)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冰心、泰戈爾的作品及創作風格,培養文學情趣及文學素養。
2. 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進一步學習朗讀的技巧,有表情的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歌。
3. 學習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感受詩歌獨特的語言和情感魅力,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人的情感。
2.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詩人思念母親的真摯情感并且學習借鑒詩人表達情感的技巧。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如果要問世界上哪種感情最真最純,不帶一絲私心雜念,全心付出而又不求任何回報,那答案一定是偉大的母愛;如果要問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深切的感情是什么,那一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
冰心的《紙船》和泰戈爾的《母親》就是抒寫這種至真至深感情的頌歌。
《紙船》是詩人1923年8月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途中創作的。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蘇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中,后兩者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思念母親。思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容易流于空洞。而《紙船》構思新穎,采用了托物寓情的方法,說自己在海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折疊成紙船,從舟上拋到海里,紙船的去向不定,但詩人仍然不灰心地每天的疊著。雖然明知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的身邊,但她仍然祈求自己含著淚疊成的紙船,能夠載著她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進入母親的夢境。深切的感情加上奇特的想象,使這首詩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不管有沒有相同的經歷,這種誠摯而又憂傷的思念之情一樣讓人悵然不已。
《母親》的含蓄之美與不同凡響的構思,出自泰戈爾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匠心。泰戈爾一生風平浪靜,優裕的家庭使他免受了許多磨難,這使得他總是滿懷樂觀與希望地看待事物,主張和諧、協調,呼吁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人與自然之間的天人合一,使詩便顯現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恬然、優美的情調。詩人在“我不記得我的母親”的反復吟詠中,再現了母親溫馨的歌謠、呢喃的祈禱和深情的目光。所謂的“不記得”,是因為與母親離別得太久太遠,母親的身影卻總是浮動在詩人眼前,母親的聲音也總是回蕩在詩人的耳畔。看似矛盾的構思和表達,實際上為我們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在眷戀母親的重重意象中重溫母親的偉大、母親的至真至上。整首詩舒緩的節奏與詩人綿長的思念之情和諧一致,朗讀這首詩歌的確是一種享受。這樣的詩歌也不需要太多的講解,相信學生在反復吟詠中能品味出這人間最美的感情。
第一首詩《紙船》
1. 介紹作家作品。
⑴在小學我們已經學過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想像一下分別時母親對孩子的牽掛,想像游子漂泊他鄉時對母親的感情。
⑵有關冰心的資料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
冰心:原名謝婉瑩,現當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家。有短篇小說《斯人獨憔悴》、《去國》,詩集《繁星》、《春水》及著名散文集《寄小讀者》。她寫詩為文都很柔美,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心、自然是她詩文的主旋律。1923年8月,冰心從燕京大學畢業,由上海乘坐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孤獨悵惘中寫就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