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寓言三則(通用17篇)
18寓言三則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18寓言三則 篇2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2)“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3)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5)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6)指名背。(指導方法)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引導評議,齊讀。
(4)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讀,評議。
(7)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
7、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8、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2)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
第二課時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第三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語
二、朗讀課文并說一說每一則的寓意
三、拓展活動
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給同組的伙伴聽,選一個參加班級寓言故事大賽,評出故事大王獎三名
四、完成同步練習
18寓言三則 篇3
教學目標:
1、會以10個生字,寫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齊讀后讓學生查字典來理解“寓”字。認識新詞“寓言”。
2、導入:本課共有兩則寓言,這節我們來學習《揠苗助長》這則寓言。
二、初讀感知
1、理解“揠”和“株”的意思,并解題。
2、自由讀,要求:畫出文中的生詞,讀通寓言。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語的認讀情況:
寓言 焦急 喘氣 一大截
4、說說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
①學生讀課文,自己先說說
②小組內說說,班內匯報
三、研讀感悟
1、反復讀,多種形式讀。
2、小組思考、討論:
這個人為什么要揠苗助長?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那個人費了那么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
4、聯系課文談體會,聯系生活撲鼻談體會。
四、寫字指導。
1、學生讀生字表中前5個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2、小組互相交流記字的方法。
3、學生提出難寫的字,教師范寫。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5、作業展示。
五、鞏固識字
1、讀一讀
焦點 喘息 看守 守則 守紀律 守時
逃竄 抱頭鼠竄 相撞 撞鐘 此地 在此 鋤草
2、做“讀讀想想”中的前兩句
六、說說自己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聽寫生詞
2、讀《揠苗助長》,簡單說說意思。
3、導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自讀感悟
1、讀讀寓言,想想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2、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①看小黑板讀 ②同桌指讀 ③放到文中去讀
3、檢查讀寓言,說說寓言寫了什么故事。
三、研讀感悟
1、這個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你想對這個人說點什么?
3、結合課文說說你懂得了什么?在生活中你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四、指導寫字
1、讀田字格中后4個字
2、學生自主觀察生字結構及書寫特點,小組交流
3、大組匯報,互相補充。
4、指導書寫
5、學生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五、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詞
守( ) 丟( ) 肥( )
村( ) 曲( ) 吧( )
2、一字組多詞
費( )( )( )
算( )( )( )
3、記下你今天積累的詞語。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六、課堂總結:說說你的收獲吧!
18寓言三則 篇4
教材說明:
這篇精度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丟了羊,第一次沒聽別人的勸告又丟了第二次,后來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沒丟過羊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詞語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能力。
3、懂得做錯了事情要及時改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了解故事的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啟情導入
1、寓言故事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你還記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板書并齊讀課題),隨機認識生字“寓、則”。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其中的第一則---亡羊補牢(板書)
【了解寓言故事的結構特點,有助于學生對故事的理解。】
3、理解課題:經過預習,“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補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質疑)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查字典的好習慣,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 初讀識字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課前你們都做過哪些預習,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的方法)
【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也相互學習了預習的方式方法,一舉兩得】
3、學生匯報:讀字組詞、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說出反義詞或近義詞、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等
4、生字、詞大家預習得不錯,課文讀得怎么樣,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讀文后匯報)
過渡:那么養羊人為什么丟羊,又為什么補羊圈呢,下面讓我們來細細地品讀課文
三、 再讀感悟
1、快速讀課文,看看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了丟羊。
2、指名讀課文1-4自然段,想想養羊人為什么丟羊?
生匯報:因為羊圈破了一個窟窿(指導讀窟窿)鄰居勸他,他不聽(追問鄰居怎么樣勸的,讀出勸告的語氣;養羊人是怎樣說的,心里會怎樣想)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3、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學生回答:養羊人是怎樣做的,去掉“趕快”好不好,體會養羊人此時的心情。結果怎樣?用“從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時鄰居經過這里,他們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表演)
【引導學生反復讀文,體會養羊人的內心世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積累語言。】
4、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們的看法(近視眼,環境污染……)
這些事情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亡羊補牢。【聯系生活實際來深化學生對寓言含義的理解】
四、 練習總結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試著講講這個故事。
2、學寫生字 “窟、窿”
3、回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9 、 寓言二則
想法 已經丟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不補 趕快補(未為遲也)
結果又丟 再沒丟
第二課時
一、啟情導入
1、請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現老所指方向有誤,追問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現在我們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課題。
【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理解“南轅北轍”的意思
二、初讀識字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認識生字“盤、纏、硬”,理解“盤纏”的意思
3、指名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學生聽后回答問題:一個人要到南方的楚國去,而他卻往北走的事。)由此你有什么疑問呢?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過渡:那個人為什么要向北走呢,讓我們讀讀課文,看看他是怎么說的。
三、再讀感悟
1、快速讀課文,看看文中的那個人與朋友之間有幾次對話(4次)
2、指名讀他們的第一次對話,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對讀第二次對話,展示,其他同學評評讀得怎么樣(在評價中體會那個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樣的方法學習他們之間的第三四次對話。(評價中再次體會那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
【以讀促講,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那個人的內心想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5、在小組內再現這部分內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再現課文內容,在朗讀、表演的過程中變書本語言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6、課文學到這里,你想對那個人說點什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
7、你們的想法跟作者的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你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嗎?
8、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或事情。
【生聯系生活實際來強化對寓意的理解】
四、練習總結
1、試著講講這則寓言
2、你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指導書寫“纏”
4、教師小節:在《戰國策》中,像這樣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看看,讀讀。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馬跑得快
(往北走)
到楚國去 車夫好把式 行動與目的相反
(南方)
盤纏多
18寓言三則 篇5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揭示課題
1、 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 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 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 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思考:養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 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2)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3)理清這小節三句話之間的聯系,試背。
(二) 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可養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羊人卻漫不經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5 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果。
(1) 指名讀第4節,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系第一節,想一想。
(3)齊讀第4節。
(4) 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劃出有關句子。
7、 討論交流:
(1)養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 養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 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 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 如果…就……)
(6)但是他轉念一想,現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背誦第5節。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 總結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 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設計:
1.比一比 再組詞
悔( ) 叼 屈 隆
梅( ) 叨 窟 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 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 激發興趣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設情景 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南轅北轍的故事現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18寓言三則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鐘”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理解本文意思,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并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掩耳盜鈴”造句。
教學準備
圖片、小黑板、投影儀、動畫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略)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放動畫,聽故事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鐘(板書),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講述出來了,我們來走進這個故事。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四、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畫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畫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誦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和結果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義:掩——捂,盜——偷、竊,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兒,聞——聽。
(2)在書上畫出“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齊讀。
(3)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槌兒打鐘的后果,沒有就此打消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題: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兒砸鐘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②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聲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5)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砸鐘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6)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小故事。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課文,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誦讀時要把盜鐘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六、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鐘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盜鐘》與成語“掩耳盜鈴”的關系。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掩耳盜鐘》。
4.總結擴展。
同學們想象一下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鐘人的想法下判斷,而把所設計的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鐘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鐘”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選擇成語填空
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生的認知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體驗與感悟,才能回歸生活)
2.你喜歡讀寓言嗎?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從哪兒知道的?
3.選擇作業: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②找幾個小伙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③把你課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④用“掩耳盜鈴”說一句話并背誦這則寓言。
【《畫蛇添足》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會寫本課的生字。
2.懂得生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畫蛇添足”說一句話。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本劇、小黑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掩耳盜鐘》,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我國古代有不少流傳很廣的寓言故事,它們往往借助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這些寓言故事見于各類文獻之中,如《戰國策》《淮南子》《韓非子》等,后來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一則寓言。
二、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的2個生字,會寫本課的3個生字。
2.懂得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有感情地誦讀這則寓言。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2.幻燈顯示:
(1)讀準
祠賜謂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引酒且飲之②丁壯者引弦而戰
(3)說說句子大意: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3.活動安排:復述故事比賽,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則寓言故事派代表參賽。
最后師生評議,評出優勝者,頒發小獎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指名誦讀“畫蛇添足”。
2.串講課文: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3.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確:“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當。
4.能力訓練:這則寓言已成為常見的成語,請造一個句子。教師可先示范造句。學生造句后,組織大家評價是否恰當。
5.全班齊讀“畫蛇添足”一文。
6.請舉出生活中與之同類的事例,并談談你從文中所獲得的啟示。
五、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畫蛇添足》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寫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18寓言三則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7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文錄音、小黑板上準備重點段落語句。
布置學生閱讀一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交流課外閱讀中看到的寓言故事。
二、揭示課題:寓言兩則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讀兩則寓言,注意讀通順課文。
2、學生個別讀,相機糾正字音。
3、出示文中詞語,認真讀一讀,讀準字音。
巴望 揠苗助長 筋疲力盡
納悶興致勃勃
4、聽錄音朗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
四、精讀第一則——《揠苗助長》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圖,說說農夫在干什么。
2、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巴望”描繪出農夫非常盼望、非常急切地心情。(希望、盼望)
3、學生一邊讀一邊聯系“巴望”一詞,想象那個農夫“焦急、巴望”的樣子,體會他當時迫切希望禾苗快快長的心情。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并找出兩個詞語來說說農夫干得怎樣?心情怎樣?
2、指名讀,讀后交流,教師出示詞語,學生讀一讀。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3、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來理解“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4、抓住“興致勃勃”去體會農夫當時自以為得計的可笑心理。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
2、引導學生理解“納悶”一詞,因為兒子對父親所說的“禾苗棵棵都長大了一大截”感到疑惑,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發悶。當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快枯死了。這一與第一自然段的“巴望”、“焦急”前后呼應,蘊涵了欲速不達的寓意。
3、齊讀第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拓展練習。
1、想一想,說一說,填一填。
如果你是這位莊稼人,你看到結果會怎么想?會想什么方法讓禾苗快長?你想對他說什么?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課文中這樣的事情嗎?你會怎么做?(課件出示)
第二年,這個莊稼人聽從了大家的勸告,耐心地給禾苗
、,
禾苗一天天地長高了,終于獲得了好收成。他高興地對大家說:“
!”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學生讀一讀,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自主識記字形。
3、重點指導“焦、疲、勃、賣、匆”。
4、學生描紅、習字。教師巡回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2、 鷸蚌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讀全文
1、標出自然段序號。思考: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
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河蚌張開殼曬太陽,一只鷸就伸出長嘴捉蚌肉。
經過: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先松開誰。
結果:被漁人一起捉了去。
2.思考:他倆怎樣做才能不被漁夫捉去?
四、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
)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
)了。
(6)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指導朗讀。
(8)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資料共享: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題有寄寓性。它總是寓深刻復雜的道理于淺顯簡單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僅僅在于說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出一個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發展的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一味期待著這種偶然性的再次出現,結果必定一無所得。有些諷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經過思索就會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義。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動植物。以動植物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動植物當成人來寫。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節不太曲折、復雜。它常運用夸張和想象,但不荒誕。寓言也多運用比喻,目的是通過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寓言創作,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非常繁榮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擋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葉公好龍》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后來唐朝柳宗元、明朝劉基等,也創作了許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驢》、《賣柑者言》等。
在外國,《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就廣泛流傳了。現在我們讀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記錄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寓言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經驗和生活教訓。
18寓言三則 篇8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一般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閱讀寓言,要注意領會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智子疑鄰①
宋②有富人,天雨墻壞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①節選自《韓非子·說難》,題目是編者加的。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韓非子》里。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為聰明”。
②〔宋〕指宋國。
③〔壞〕毀壞。
④〔筑〕修補。
⑤〔亦云〕也這樣說。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丟失。
塞翁失馬①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術者③,馬無故亡④而入胡。人皆吊⑤之,其父曰:“此何遽⑥不為福乎?”居⑦數月,其馬將⑧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⑩者引弦而戰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⒀獨以跛⒁之故,父子相保⒂。
①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題目是編者加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等編著。塞(sài),邊塞。
②〔塞上〕這里指長城一帶。
③〔善術者〕精通術數的人。術,術數,推測人事吉兇禍福的法術,如看相、占卜等,這是迷信活動。
④〔亡〕逃跑。
⑤〔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⑥〔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問。
⑦〔居〕這里是經過的意思。
⑧〔將〕帶領。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壯〕壯年男子。
⑾〔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⑿〔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⒀〔此〕此人,這個人。
⒁〔跛(bǒ)〕瘸腿。
⒂〔保〕保全。
研討與練習
一閱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分別說說四則寓言的寓意。
二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橫線的詞。
1暮而果大亡其財
2馬無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4此何遽不為福乎
5居數月
6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7死者十九
18寓言三則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相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并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個別朗讀,感知課文內容
1、誰愿意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聽?(請5名同學)讀的同學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聽的同學更要邊聽邊想。(讀的過程中,隨機指導字、詞、句讀錯的地方)
2.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覺,你們在用心感受著紀昌,聽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話,誰先告訴我們?
(請4-5名學生說自己對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師根據學生說的相機評價、激勵)
三、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課文,注意隨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匯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后,飛衛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啟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飛衛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為射箭能手嗎?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紀昌、飛衛,他們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距今兩千多年。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許許多多的“紀昌”、“飛衛”。(三張幻燈片依次出示:劉翔與孫海平圖片;邰麗華與十九名聾啞人舞蹈演員圖片;“紀昌”、“飛衛”就在我們身邊)
咱們班就有,誰來說說?(學生說。)
只要我們打好基礎,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將來,在我們中間,就會出現很多個“紀昌”、“飛衛”。
六、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事、虱。
2、寫字、寫詞。
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女”連起來。“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出示:起死人,肉白骨
今天先給大家帶來一個多字成語,你們來猜讀一下,它講的是什么意思呢?
2、它指把死人給救活,讓白骨上生出肉來。這里面有稱贊醫生醫術高明的意思。老師今天就向大家介紹能這樣的醫生.他叫----扁鵲(板書)
3、出示扁鵲頭像。
這就是扁鵲,真名秦越人,戰國時期醫學家。他精通各科目醫學內科,創造了中醫上的望、問、聞、切四大診法。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聽說那里的太子死了已有半天了。扁鵲就向宮里人問了一些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只是昏死而已,便讓人前去通報進去說可以把太子救活。當扁鵲來到太子跟前時,用針刺了一會,再喂了點藥,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從此,天下人都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
4、扁鵲真是太神了!如果你們有些不舒服會不會讓他治治?如果扁鵲說你有病你信他嗎?
5、可是,有人就不信扁鵲,小病不治成大病,結果一命嗚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9課《寓言兩則》里的《扁鵲治病》。(板書補充課題)讀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么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把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啟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語和第6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皮膚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①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
③扁鵲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恒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啟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為患的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已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出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四、明理
1、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蔡桓公就因為不信,以致于病入盲肓,無藥可救而病死了。你想
臨死前,蔡桓公會自言自語地說些什么?
2、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呢?
4、春秋戰國時期,好多辯士都喜歡講些故事或引用熟語來勸說,你能在剛才的發言中用上一句這樣的熟語對他說說嗎?(投影)
諱疾忌醫
不見棺材不落淚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船到江心補漏遲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未雨綢繆
防患于未然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5、會勸說別人了,我想你們也已經從這故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這些道理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防微杜漸.(板書并齊讀成語)
18寓言三則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及新詞。認讀4個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講講《掩耳盜鈴》的故事,自編自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了解兩則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兩則寓言所要說明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讀并自編自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教學準備:準備矛和盾的道具、預習生字。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7課,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三、理解寓言內容。分小組自學,要求:
1、利用字典學習生字、詞。
2、讀課文,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提出不懂的問題。(困)
四、檢查匯報。
1、字形:矛 盜
2、字義:矛→(進攻) 盾→(防守)(書上) 銳利→刀鋒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內容
形式:3分鐘準備,可以通過讀(分角色)或講故事或演課本劇的形式把內容介紹給大家。(大家可以對他們的表演提建議或意見)
五、我們了解了寓言內容,請你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1、我的矛銳利得很,不論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堅固得很,不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賣矛和盾的人為什么啞口無言,回答不出別人的問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自相矛盾的事,怎樣避免?
八、讀課文,自愿結組表演課本劇《自相矛盾》。
板書: 自相 矛→不論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論什么矛都戳的穿
課后反思: 寓言故事學生很感興趣,內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隱含的深刻寓意學生理解起來卻不太容易,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還需深究怎樣引導學生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二則寓言,了解故事內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繼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二、以小組為單位檢查預習
三、檢查預習
1、投影:形近字組詞
啞( ) 掩( ) 盜( ) 偷( ) 霧( ) 當( )
亞( ) 淹( ) 盒( ) 愉( ) 零( ) 鐺( )
2、字義:
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3、小組匯報寓言內容有語氣的讀或者講故事。
四、自己輕聲讀,理解寓言內容
五、請同學讀。思考討論:掩耳盜鈴的人為什么會被人發覺?(困)
1、盜鈴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鈴當,就會發出響聲;捂住耳朵就聽不到這響聲了。
2、盜鈴人沒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別人的耳朵,因此被別人發現了。
六、談談學習這則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壞事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讀寓言,體會寓義。
作業:讀寓言,寫語訓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掩耳→盜鈴→響鈴→被發現
反思:寓言故事學生很感興趣,內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隱含的深刻寓意學生理解起來卻不太容易,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還需深究怎樣引導學生理解。
18寓言三則 篇11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回憶學習方法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⑵ 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⑷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⑸ 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⑶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⑷ 課文中丟羊的原因與你的猜想相同嗎?
⑸ 思考:《亡羊補牢》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⑹小結: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3、精讀課文,歸納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為什么會一再丟羊呢?( 不聽勸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讀書,小組討論。
②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
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③ 因勢指導朗讀。( 讀出養羊人開始的無所謂,毫不在意。)(讀出他丟羊后的后悔之情。)(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⑶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4、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
⑴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
⑵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5、拓展活動
1、如果你是這個養羊人,經過了這樣一件事,你想對我們說什么?
2、你想把這個成語故事講給誰聽,為什么?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丟勸又丟修再也沒丟
(后悔)
有錯就改不算晚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復述《亡羊補牢》的內容和寓意。
2、導入:今天,我和同學們合作,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 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
3、 請學生觀看動畫片《南轅北轍》問:動畫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拿出字典,自己讀書,試著讀懂課文。
2、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找生字的特點
比如:“轅”和“轍”都有車字旁,表示和車有關系。
3、在小組內互相聽讀課文,讀通課文之后,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4、學生說問題,教師歸納問題:
詞義:盤纏 、硬要。
《南轅北轍》中那個坐車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誰的想法對?為什么?
三、再次朗讀,解決問題
1、請大學帶著剛才的問題再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邊讀書邊思考)
2、我們要想解決剛才的問題弄清到底是誰對,就應該弄清車下的人跟朋友說了什么,我們該怎樣來讀他們的對話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后學生評價(可以反復讀或老師范讀)
4、聯系上下文理解:盤纏(路費) 硬要(一定要)
5、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讀書,并討論剛才的問題。
四、討論同學們,到底是誰不對,誰來談一談?
學生發言:
我認為車上的朋友不對,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要去的楚國就會越遠。
(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
體會寓意: ( 通過學習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五、表演課文
下面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吧!
(學生分角色表演)
六、課堂延伸
1.假如車上的人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朋友給你指出來,你該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車:轅轍
南轅北轍-----想往南方去,卻往北方走。
好馬 好把式 盤纏多
18寓言三則 篇12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成語故事。理解寓言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通過看書,查資料,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掌握兩個成語。
教學難點: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濫竽充數》。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一、 檢查預習:學習生字、練習朗讀
二、 學習《濫竽充數》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
3、 指名試說意思。
4、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語言講給大家聽嗎?
5、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帶了什么?
6、 生活中你看過濫竽充數的事例嗎?
7、 試背寓言。
質疑。
作業:背誦《濫竽充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掌握《狐假虎威》的寓意。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通過注釋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理解寓言內容,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其中道理。
教學過程:
讀《狐假虎威》。
1、 默讀根據注釋理解古文。
2、 小組交流。提出不懂問題
3、 看課件幫助理解內容
4、 指名試說意思。同桌互相說一說
5、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則寓言講給大家聽嗎?
6、 從這則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7、 生活中你看過狐假虎威的事例嗎?
8、 試背寓言
9、 想象故事的發展情況,續寫
作業:背誦《狐假虎威》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濫竽充數 狐假虎威
(冒充) (借著)
18寓言三則 篇13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于是問道:“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回答說:“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③,白送。”
這個故事適用于那些愛慕虛榮而不被人重視的人。
蚊子和獅子
《伊索寓言》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強。要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么干。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愿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沖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蚊子將要被吃掉時,嘆息說,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
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過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
濃煙和煙囪①
嚴文井 煙囪從早到晚不斷地排出一股股濃煙,這本來是煙囪應該做的事,所以他從來不聲不響,更不為這件事自吹自擂。而濃煙則不一樣,他從煙囪里沖出來,總是大模大樣,張牙舞爪,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地朝天空飛去。他永遠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濃煙忽然俯視一下煙囪,就嘲笑起煙囪來了:
“多渺小、多可憐啊!你那樣一動也不動,木嫌乏味么?我看你就像一根呆②板的木頭……你是什么時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了我高超的舞蹈么?你看了不覺得慚愧么?”
煙囪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還會舞蹈,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動沒有一定的方向,你永遠只會隨風飄蕩,這也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濃煙冷笑了一聲說:“你這完全是妒忌我。但爐忌也是白搭。你看我的千變萬化,你看我越變越壯大……”
濃煙繼續自我欣賞,繼續在搖搖擺擺中騰空。他一邊飛舞一邊擴散,色彩越變越淡,聲音也越來越微弱。飛升呀,飛升呀,他不斷擴散,最后終于完全消失了。
煙囪仍然沉默地矗立著,準備排除新的濃煙。
18寓言三則 篇14
課前透視
本課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信息資料
生字詞語卡片、課件或課文插圖、課文內容的錄音或錄像。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觀察談話:出示《揠苗助長》插圖,啟發談話:你們知道這個故事嗎?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通過這兩則寓言,我們會明白一個什么道理呢?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引出課題)《揠苗助長》
2、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學生交流)。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則”在這里是一個量詞,表示條數。“二則”就是二條。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發學生的交流討論。自然引出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寓言的常識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對話平臺:學習《揠苗助長》
初讀
1.讀題思考: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相機教學“揠”字的讀音和意思,“長”在這里讀“zhang"。
2.出示課件或錄像資料,變“話”為“畫”,引導學生觀看,細致了解故事內容。
(由題引入,變文字為畫面,激發學生的熱情,了解故事的內容,為學文奠定基礎。)
3、自讀課文。輕聲朗讀課文,找出并讀準生字、新詞。利用用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同桌互相討論。
4、全班交流生字詞語的識記。教師充分鼓勵學生交流識字記字的方法。適時地強調重點字詞。
如:
5、游戲鞏固識字。采用“字詞大轉盤”“摘果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強調自讀自學,扎扎實實抓好基礎知識掌握。通過交流豐富識字經驗,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朗讀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朗讀體會:你為什么這樣讀?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教師相機啟發、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如:指導讀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為什么要幫助禾苗生長?種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而禾苗長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樣呢?在學生交流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巴望”一詞,教師指導學生讀出焦急和自言自語的語氣。
指導讀第二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種田人想出了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呢?他又是怎樣做得?理解“終于,筋疲力盡”的意思。指導學生讀出“焦急而又疲憊”的感覺。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
3、引導學生從農夫的自信的語言和最終的結果中,體會當時人物的心情和表現。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結果為什么是這樣?初步體會寓意。
(抓住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聯系農夫的表現,進行鮮明的對比。從強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討論
啟發學生思考: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引發學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抽象出寓意。
(升華對寓意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對寓意的理解中,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促進個性的健康和諧發展。)
拓展
1、啟發學生思考:如果讓你給這個農夫起個名字,你認為他應該叫什么?說出自己的理由。
2、你還知道什么寓言?講給大家聽一聽,并說說從寓言中你有哪些收獲?
(開闊學生思路,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問題設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學生個性化的見解,豐富了語文積累,促進了學生想像能力、思維水平及表達能力的提高。)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焦、費、望、算”。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結構和筆畫上的特征,交流觀察的收獲,教師適當強調。如:“焦”的上面,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住”;“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費”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寫“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筆有變化。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重點筆畫的書寫。
3、學生自主練寫,寫后互相評議。寫得不好的多寫幾個。
(抓住生字特征,加強范寫指導,自主寫字評議,提高學生書寫能力。)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回顧
1、利用生字詞語卡片,組織學生回顧。
2、啟發交流:從《揠苗助長》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教師相機過渡到本課的學習。
(關注基礎知識,實現自然引入。)
初讀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利用生字詞語卡片,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交流識字記字方法,教師肯定學生個性化的記字方法,并適當點撥重點字在記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b、分段指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3.啟發思考:通過讀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以學生自讀匯報為主,組織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抓好基礎的同時為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
研讀
1.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讀文和自己的理解,學習這則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問題?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梳理學生回答,展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如:種田人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結果怎么樣?這個人做得對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結合著學生學習第一則寓言的基礎,和課文內容短小,語言平實的特點,充分放手。引導學生根據讀文提出問題,教師梳理指導,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像能力,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2.結組學習。引導學生圍繞著梳理出的問題研讀課文。教師巡視,適當提示,比如: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等。
3.小組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讀書匯報,適時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蘊含道理的感悟和體驗。如:
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導學生體會。“白”字。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果怎樣?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合作讀書,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點撥,提高了學習效益。互動的形式,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研讀氛圍,學生在思考與討論中加深了對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3、思考:種田人正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經過看見了,你會怎么樣來勸說他?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結合自己的認知實際,創設情境,創造新的思維發展點,引發學生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守、丟、此、樁、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
2、教師示范書寫。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揠苗助長: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靈活變通。也比喻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經過努力而僥
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語:自己跟自己說話。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疲勞,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也作“精疲力盡”。
相關鏈接:
1、寓言:文學體載的一種,是含有諷諭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結晶,少數是哲學家與作家個人的創作,多數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
2、中國寓言網:
閱讀在線:
鶴和狼
狼吃東西特別饞。在一個宴會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頭鯁在嗓子里,差一點送了命。很幸運,這時剛好一只鶴從那里經過。狼便向她做手勢,請她過來幫幫忙。
女大夫立刻開始做手術。她以高超的技術為他取出了骨頭,然后,要求付給她一定的酬報。
“你的報酬?”狼說,“我的好大嫂,你是在開玩笑吧!我讓你從我的喉嚨里縮回脖子,難道這還不夠厚道么?快滾吧,你這沒良心的東西,千萬別再落到我的爪子下!”
18寓言三則 篇15
教學目的:
1.領會三則寓言的含義。
2.學習寓言語言簡煉的特點和運用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提前安排預習,熟讀課文,借助字典詞典弄懂含義
2.課堂采用導讀式,啟發學生思維
3.介紹伊索及其寓言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導語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與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寓意無論是明白點出還是含而不露,只有處理好“靈魂”和“身體”的關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倘若從一般教訓出發,僅僅把寓言寫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險,寫出來的準是一個惡劣的寓言。“所謂”把寓言寫成寓意的“就是簡單發議論,沒有生動活潑的故事,就是光有“靈魂”沒有“身體”,萊辛又說“要是我們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實性賦予這個特殊事件,用這個事件寫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認識出這個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這個虛構的故事便是一則寓言。”
讀課文,正音解詞
庇護(bì)自吹自擂(léi) 煙囪(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輕蔑( )呆板(dai)
庇護:包庇、袒護。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奚落:
光潔可鑒(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樣子
不可一世:
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相提并論:
怯懦:
輕蔑:
△寓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或諷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紹
伊索,BC6的希臘寓言家,相傳原為奴隸,后來獲得自由,他善于講寓言,諷刺權貴,終于遭到殺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嚴文井,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他的童話,寓言創作,故事生動,構思巧妙,具有很濃的哲理與詩意,被譽為“一種獻給兒童的特殊的詩體”。
課文分析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過什么敘述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對話)
②在他們的問答中,三次問話和三次答話各有什么異同?
(先后談了宙斯、赫拉和赫爾墨斯雕像的價格,都是一問一答,基本格式大體一致。
三個句子詞中有變,“值多少錢”,“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這個值多少錢”,其中“值多少錢”四個字反復用,而且主語有的省略,有的寫明,有的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區別:“一個銀元”“還要貴一些”“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第一答用確數,第二答是比較而言,只談概數,第三答不用數詞,貶低得一錢不值。)但是不寫赫爾墨斯的反應,更耐人尋味。
②赫爾墨斯每一次發問的提示語都有什么變化?(見書)
③你有從中體會到他第二次發問時是什么樣的心理活動嗎?
(第二次發問時,著意寫他的表情“笑著”,因為他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過這個價格,似乎滿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驕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發問,直接刻畫他們心理活動。
④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內容能不能調換一下順序?為什么?
(不能,前兩次問答是第三次問答的鋪墊,正是有了這兩次鋪墊,第三次問答才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才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爾墨斯的愛摹虛容從課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來?
(他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當他聽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頭,白送時,該是怎樣的表情?(老羞成怒、驚呆、滿臉尷尬)雕像者呢?(鄙視、嘲弄)
⑥本文結構上的特點是什么?
(先敘述故事,后點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個人如果愛慕虛榮,自高自大,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敘為主,間用描寫,增強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構思精巧。
作業 :書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蚊子和獅子》
①請同學用一個成語概括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內容。
(驕兵必敗)
②這個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獅子都當人來寫,可以讀起來它們的語言、動作仍像蚊子和獅子,為什么呢?
(抓住動物特征擬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著凱歌;獅子的武器是爪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
③蚊子為什么能戰勝獅子?能想出一個語句概括嗎?
(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人之短,利用對方劣勢,發揮自己優勢)
④蚊子向獅子說的一番話是不是吹牛?為什么?
(形似大話,實質不無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獅子的劣勢,有把握取勝。)
⑤哪些話反映了蚊子越說口氣越大?
(從“并不比我強”(否定句)到“比你強得多”(肯定句)接著又用事實證明蚊子的話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網上嘆息時,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不是)
從哪看出來的?(“不料”)寫出它把失敗歸于不小心落入蛛網內。用嘆息點明寓意。
⑦課文中的哪些詞顯出了強烈的反差?
(“最中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
⑧用成語概括這則寓言的道理。(人貴有自知這明)
本文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構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節卻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
《濃煙和煙囪》
①這篇寓言怎樣抓住濃煙和煙囪的特點想象和夸張的?
(濃煙輕飄,隨風擴散;煙囪靜止、筆直)
②編寓言故事常常用對比的方法,這篇寓言是怎樣對比的?
(兩種性格的對比,煙囪勤勞謙虛與濃煙的狂妄自大對比;兩種結局對比)
③這段寓言從結構上看,和前兩則有何不同?
(沒有一段話明確地點明寓意)
這則寓言主要用了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運用擬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寓言上除了結構上相似,還能看出寓言在寫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點嗎?
(1)都用豐富的想象
(2)故事比較簡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長的道理
18寓言三則 篇16
30 寓言四則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本課更在于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一、導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么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 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①“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 ②赫爾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
③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情節,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并且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四、聯系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業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①嘴和眼的對話 ②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三、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后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四、復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鐘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發表見解。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五、擴展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業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后反思: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很難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18寓言三則 篇17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5個會認字,學寫6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詞語。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能夠熟練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在朗讀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寓言二則,板書課題,認識“寓”。
2.你聽過寓言故事嗎?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誰來給大家說說。
3.聽了這么多的寓言故事,現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嗎?(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一個道理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的兩則寓言,你發現了什么讓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學生回答后,師述: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2.在看課文之前,你是否聽過、看過這兩則文言文?
3.自由朗讀課文,要求:(1)對照譯文慢一點讀;(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意思。
4.指名學生說讀的過程,需要幫助的地方。
5.分別指名學生讀兩則寓言。正音:寓(yù)憫(mǐn)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師范讀,聽的時候自己不會讀的生字注音,不會停頓的做好標記。
三、深入理解第一則寓言。
1.自由地讀一讀第一則寓言,對照譯文把不理解的詞語標出來,把知道的字、詞的意思用筆寫上。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憫:擔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樣子。芒,通“忙”。
曰:說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組合作讀,齊讀。讀的時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譯文的意思聯系起來。
4.挑戰自己:不看譯文,老師讀一句,學生說一句意思。
5.指名上臺講述這個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揠:拔。助:幫助。
(2)用自己的話說出“揠苗助長”的意思(拔高禾苗,幫助禾苗長高)。
2.討論:
(1)這個人幫禾苗長高了嗎?為什么?
(2)想一想這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舉出例子來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寓、憫、曰。
2.討論交流。
3.指導寫字:“寓”上下結構,下邊不能寫錯。
者:上下結構,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結構,注意下半部分的筆順。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29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
禾苗不長
拔高禾苗 禾苗干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揠苗助長》。
2.從《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自相矛盾》。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②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①指名學生讀。
②指名學生說句子的意思。
③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讀好夸的語氣)。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
三、總結全文,明白含義。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2.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舉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來嗎?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矛”字不能丟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圍結構,“陷”的右邊框內兩短橫不能連在一起。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