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唱①(精選14篇)
絕唱① 篇1
教學建議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于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眾的贊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為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為丑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凈”。“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眾人嘆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眾心悅誠服,以為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眾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眾的贊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眾之口來贊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贊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于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于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眾聽眾的心魄,“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為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為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眾的贊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眾之口贊揚一番,粗看是重復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里贊嘆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寫方法
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并研究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才在“人縫里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夸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這就為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丑陋,“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于耳”。先寫長相的奇丑,后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眾的心里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后,“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黑妞的彈唱讓觀眾“以為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為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眾是沖著王小玉來的。到這里,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眾的評論,為王小玉的出場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眾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么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眾。
7.正側面結合法
為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并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什么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注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里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里買燒講油條充饑。
(2)為什么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里嘈雜的場面,為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眾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為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2.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體感知
1.把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部分分層次。
分為白妞出場、白妞演唱及觀眾的反映三個層次。
2.朗讀白妞說書部分,重點分析整個演唱的過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對白妞出場的描寫
外貌描寫: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
動作描寫:把梨花筒了當了幾聲,將鼓錘輕點兩下,兩眼—顧—看。
簡單的動作產生了極不平凡的效果——滿園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的聲音都聽得見。
2.分析整個演唱過程,根據演唱時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演唱的起始——“聲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發展——“漸漸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揚起”
演唱的結來——“人弦俱寂”
從這五個階段的完整表現去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3.分析描寫白妞演唱五個階段所用的修辭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設喻角度。
(1)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聽覺)用眼睛所見之景(視覺)來設喻表現,如:
描寫越唱越高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描寫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寫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聲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描寫忽又揚起的聲音,“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轉、輕快的歌聲寫活了。
(2)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現,如:
描寫白妞初唱時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
把白妞甜潤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
文章中的這種方法,即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瀆者的聯想。這就是修辭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覺”。
4.體會白妞演唱達到的效果。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讓人長時間忘記—切,耳朵里只有歌聲。
(四)總結、擴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繪白妞的演唱技藝。
2.通感的運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依照課文中正面描寫小玉說書的部分。描繪一種聲音或——首樂曲.歌曲,注意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白妞演唱的過程
(正面描寫)
七、參考資料
關于《老殘游記》及其作者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2回。
《老殘游記》共20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述其“言論聞見”,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吏治的統治下, 無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會觀實。它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研究過數學、水利學,也曾在上海行醫、經商。1888年鄭州段黃河決口,他參加治理黃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變后,他曾以賤價向俄軍買太倉儲谷,賑濟北京饑民,不料數年后被彈劾,以私售倉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絕唱① 篇2
劉鶚
次日九點鐘的光景,老殘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
才不過十點鐘時候。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
一百多張桌子。那②知進了園門,園子里面已經坐的③滿
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
“撫院①定”“學院②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
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③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
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看那戲臺上,只擺了一張半
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里知
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后面
放了兩張椅子,并無一個人在臺上。偌大的個戲臺,空空
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里面,頂著籃
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
充饑的。
……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后臺簾子里面,
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
瘩,仿佛風平福橘④皮似的,甚為丑陋。但覺得那人氣味
倒還沉靜,出得臺來,并無一語,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張
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
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彈了一枝大調,也
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來,全用輪指③,那抑揚頓
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
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
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
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①,戴了一副銀耳環,
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②
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
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钅從钅從③彈起。這
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
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錘子,凝神
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④一聲,歌喉遽③發,字字清
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
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
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⑤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
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
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
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
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
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
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這時滿園子
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
里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后臺里,又出來了一位
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
兒,白凈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
媚,清而不寒①,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
有了五音十二律②似的!又將鼓錘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
抬起頭來,向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
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九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
那坐在遠遠墻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
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
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③在地下都聽得見
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
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
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
果④,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后,漸漸的越唱
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
暗叫絕。那知他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贈之
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
峰①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②,以
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
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
騁③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④數遍。從此以后,愈唱
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
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
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后,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
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
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育俱來并發。那彈弦子的亦
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③
春曉,好烏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
是。正在擦亂之際,忽聽霍然⑤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
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
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
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①’
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余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
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
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
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
‘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②’,
‘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
論得透辟極了!‘于我心有戚戚焉③’!”
絕唱①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不同角度描寫聲音的方法
2.學習本文從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描寫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教學重點:
目標1 2
難點: 目標2
課前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1)高談闊論: (2)談笑自如: (3)抑揚頓挫: (4)百變不窮: (5)鴉雀無聲: (6)千回百折: (7)屏氣凝神: (8)轟然雷動:
2.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大家都喜歡聽歌,更喜歡欣賞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語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聲描繪下來呢?(請一激動的學生描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名家對民間藝術高超的歌唱藝術的描寫。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書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老殘游記》寫一個江湖醫生在各地的見聞和活動。作者劉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現在江蘇省丹徒縣)人。
三、快速閱讀課文,總體把握內容
閱讀后請一男同學講講文章的內容(如果不好可繼續找一好一點的)。
四、解決問題,理解課文
教師出示問題
(1)文章第①自然段寫明湖居戲臺前座無虛席,無處落腳,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寫戲臺上有哪些道具,寫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樣寫男人的外貌的?
(4)文章第②自然段寫男人彈得幾個曲?彈得怎樣?從哪里可以看出?
(5)文章主要寫白妞的表演,為什么還要琴師和黑妞?
(6)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樣寫黑妞的演唱?
(7)文中"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用什么修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8)黑妞唱得好不好?從哪里可以看出?寫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9)寫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來寫,有什么特點?
(10)寫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來寫?怎樣寫的?這段描寫白妞出場的靜是怎么寫的?
(11)兩次寫觀眾的評論,有什么作用?寫少年人的話和旁邊人的話有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問題獨立思考并回答。教師從中提示引導和補充,目的是解決正面側面描寫和多角度描寫聲音的方法。
四、教師小結
本文重點描寫白妞(王小玉)這位民間說書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用通感把本來屬于聽覺感受的歌聲,描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色,刻畫得細致入微。生動形象地表現一戶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勉力。文章還運用烘托和鋪墊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來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觀眾的反映側面描寫白妞的藝術魅力表現出來。從文章里,我們了解到民間的藝術。
五、布置作業
A.完成課后練習一。
B.完成練習三。(表達欣賞的感受)
C、寫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運用比喻描述一個表演場面。
六、說課精要:由于自讀課文的關系,只要設計相關的問題,學生回答時要注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加強口頭表達能力。
七、教學后記:
在聲音的世界里
趙懷兵
教學目的:
1.速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音樂對人生的積極意義
3.提醒學生享受音樂。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2
課前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頭作文(成語故事及體會)后一生評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放一段《梁祝》的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靜睛靜地聽,聽后說說感受。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便是當代作家王蒙在音樂世界中的感悟。
三、朗讀課文,概括文章的內容。
教師先指出段落的起止,讓學生歸納意思(要求中等以上學生歸納,其他學生學習)
第一段:(第1、2、3節)寫從孩提的笛聲、雨聲慢慢知道,聲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
第二段:(第4、5節)寫我學唱歌,感到所有的動人的歌曲似乎都帶有一點感傷。
第三段:(第6節)寫我對地方曲子的欣賞。
第四段:(第7節)寫我對西洋音樂的欣賞。
第五段:(第8節)寫我對蘇聯音樂的欣賞。
第六段:(第9節)寫我對世界音樂大師作品的欣賞。
第七段:(第10節)寫我對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賞。
第八段:(第11節)寫音樂使作者體會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四、討論問題
1. 提問:我孩提時聽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寒冷的冬夜,蕭瑟的生活,一聲無依無靠的笛子,嗚咽抖顫,如泣如訴,表達著人生的艱難困苦、孤獨凄清,輕回低轉,聽之淚下。
2.提問:我聽到的風雨聲是怎樣的?
小雨聲使我感覺溫柔、靜穆、和平,而又纏綿、彌漫無盡。
中雨聲使我感到活潑、跳蕩、滋潤,似乎這聲音能帶來某些新的轉 機,新的希望。
大雨聲使我壯懷激烈、威嚴和恐懼呼喊著豪情。
突然的風聲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緊在一起。
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3.提問:為什么小雨聲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因為小雨細細的、密密的、下得長久,潤物細無聲。
4、提問:為什么中雨聲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因為中雨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聲音。它能滋潤田野,給農作物帶來生機和希望。也給人帶來新的希望。
5.提問:為什么大雨聲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大雨氣勢磅礴,使人有壯懷激烈的感覺。大雨橫掃大地,那種震撼人心的巨響使人恐怖,給人威嚴。
6、為什么說:"莫非,藝術是屬于弱者、失敗者的?"
討論并歸納:因為,我學唱歌,所有的動人的歌曲似乎都帶有一點感傷,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暢通的人是不怎么會唱歌的。所以作者這樣認為。
7.提問;我對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聽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覺得它似乎用閑適并帶幾分粗護的聲音吐出了心中的塊壘。
聽梅花大鼓《寶玉探晴霎》繞來繞去的腔調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聽河南墜子,富有一種幽默感,好像聽一位熱心的、大嗓門的、率真本色中流露著嬌憨的大小姐的白話。
聽河北梆子,蒼涼高亢,嘶喊哭號,大吵大鬧,如醉如癡。
8.提問:為什么說"我的燕趙故鄉,你太壓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氣了"?你對這句話怎么理解的?
因為燕趙歷代是封建統治的中心,人民在封建壓迫和殘酷剝削下長期過著壓抑的生活。燕趙人的性格,熱情奔放,豪爽樸直,
肝膽相照,生死與共。燕趙又是古老的王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燕趙人又是憨直率真的、有著赤子之心。
9.提問;我對西洋音樂怎么理解的?
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著情潮,都擁有一種健康的欲望,哪怕這種欲望派生出許多悲傷和煩惱,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樣強勁。
10.提問:我對蘇聯歌曲怎樣理解的?
蘇聯歌曲明朗、充實、理想、執著。掀起了我心頭的波浪,點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奮飛的雙翅,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運的一部分。
12、提問:為什么作者在前面說"莫非,藝術是屬于弱者、失敗者"這里又說"藝術是屬于強者的了,藝術的名字是堅強"?前后有沒有矛盾?
沒有矛盾。因為,音樂可以脫離一個時期的政治社會歷史規定,脫離開那時的作曲家與聽眾給聲音附加上去的種種具體目的和具體限制,成為永遠的紀念和見證,成為永遠可以溫習的感情貯藏。"藝術是屬于弱者、失敗者"是從歌曲的感傷味道來講,"藝術又是屬于強者"是從藝術的生存價值來講。前后并不矛盾。
13.提問:為什么說"聽他們的作品,使我能夠健康的活著、繼續健康的活下去,戰勝一切邪惡和干擾、工作下去、寫作下去的保證和力量的源泉"?
這是作者對音樂的一種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音樂中體會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音樂是他產生了生活的動力和前進的力量。
14.提問:作者為什么喜歡音樂?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話,說說你對音樂的認識和體會。
作者認為,人生因音樂而變得更美好、更難被哈污、更值得了。作者從音樂中體會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以上環節由教師出示問題,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其中前11題采用師生交流方式,12-14采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綜合方式,允許學生自由廣泛地發表意見)
四、請幾們音樂愛好的學生說說對自己喜歡的音樂的感受。
五、小結
這篇文章寫作者從孩提時代的笛聲、雨聲中,走進了聲音的世界。音樂伴隨著他成長,讓他體會到人生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六、布置作業
A.完成課后練習一。
B.你認為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會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C、你最欣賞的一首歌,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
六、說課精要:由于自讀課文的關系,只要設計相關的問題,學生回答時要注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加強口頭表達能力。
五、作業
A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B.加三。C就所感興趣的音樂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感受
七、教學后記:
一、復習測試:
1.描寫景物時可以通過人的各種感覺來寫,如視覺、___、___、___、觸覺。其實描寫聲音也可以這樣做的。
2.指出下列分別屬于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并指出各有什么作用。
(1)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幾欲先走。
3.在《愛蓮說》中,作者為了贊美蓮,卻先寫了菊,后寫了牡丹,這種寫法分別叫_____, _________。
二、速讀課文,指出本文的寫作思路。
三、獨立思考,解決下列問題:
1.課文開頭描寫了怎樣的環境氣氛?有什么作用?
2.課文主要寫白妞,為什么還要寫黑妞和男琴師的表演?
3.作者描寫白妞的演唱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4.找出聽眾反應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絕唱① 篇4
教學建議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于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眾的贊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為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為丑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凈”。“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眾人嘆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眾心悅誠服,以為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眾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眾的贊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眾之口來贊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贊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于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于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眾聽眾的心魄,“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為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為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眾的贊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眾之口贊揚一番,粗看是重復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里贊嘆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寫方法
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并研究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才在“人縫里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夸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這就為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丑陋,“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于耳”。先寫長相的奇丑,后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眾的心里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后,“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黑妞的彈唱讓觀眾“以為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為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眾是沖著王小玉來的。到這里,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眾的評論,為王小玉的出場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眾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么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眾。
7.正側面結合法
為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并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什么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注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里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里買燒講油條充饑。
(2)為什么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里嘈雜的場面,為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眾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為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2.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體感知
1.把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部分分層次。
分為白妞出場、白妞演唱及觀眾的反映三個層次。
2.朗讀白妞說書部分,重點分析整個演唱的過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對白妞出場的描寫
外貌描寫: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
動作描寫:把梨花筒了當了幾聲,將鼓錘輕點兩下,兩眼—顧—看。
簡單的動作產生了極不平凡的效果——滿園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的聲音都聽得見。
2.分析整個演唱過程,根據演唱時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演唱的起始——“聲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發展——“漸漸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揚起”
演唱的結來——“人弦俱寂”
從這五個階段的完整表現去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3.分析描寫白妞演唱五個階段所用的修辭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設喻角度。
(1)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聽覺)用眼睛所見之景(視覺)來設喻表現,如:
描寫越唱越高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描寫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寫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聲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描寫忽又揚起的聲音,“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轉、輕快的歌聲寫活了。
(2)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現,如:
描寫白妞初唱時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
把白妞甜潤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
文章中的這種方法,即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瀆者的聯想。這就是修辭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覺”。
4.體會白妞演唱達到的效果。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讓人長時間忘記—切,耳朵里只有歌聲。
(四)總結、擴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繪白妞的演唱技藝。
2.通感的運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依照課文中正面描寫小玉說書的部分。描繪一種聲音或——首樂曲.歌曲,注意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白妞演唱的過程
(正面描寫)
七、參考資料
關于《老殘游記》及其作者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2回。
《老殘游記》共20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述其“言論聞見”,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吏治的統治下, 無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會觀實。它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研究過數學、水利學,也曾在上海行醫、經商。1888年鄭州段黃河決口,他參加治理黃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變后,他曾以賤價向俄軍買太倉儲谷,賑濟北京饑民,不料數年后被彈劾,以私售倉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絕唱① 篇5
教學建議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于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眾的贊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為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為丑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凈”。“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眾人嘆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眾心悅誠服,以為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眾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眾的贊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眾之口來贊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贊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于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于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眾聽眾的心魄,“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為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為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眾的贊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眾之口贊揚一番,粗看是重復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里贊嘆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寫方法
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并研究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才在“人縫里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夸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這就為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丑陋,“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于耳”。先寫長相的奇丑,后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眾的心里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后,“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黑妞的彈唱讓觀眾“以為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為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眾是沖著王小玉來的。到這里,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眾的評論,為王小玉的出場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眾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么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眾。
7.正側面結合法
為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并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什么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注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里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里買燒講油條充饑。
(2)為什么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里嘈雜的場面,為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眾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為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2.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體感知
1.把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部分分層次。
分為白妞出場、白妞演唱及觀眾的反映三個層次。
2.朗讀白妞說書部分,重點分析整個演唱的過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對白妞出場的描寫
外貌描寫: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
動作描寫:把梨花筒了當了幾聲,將鼓錘輕點兩下,兩眼—顧—看。
簡單的動作產生了極不平凡的效果——滿園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的聲音都聽得見。
2.分析整個演唱過程,根據演唱時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演唱的起始——“聲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發展——“漸漸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揚起”
演唱的結來——“人弦俱寂”
從這五個階段的完整表現去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3.分析描寫白妞演唱五個階段所用的修辭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設喻角度。
(1)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聽覺)用眼睛所見之景(視覺)來設喻表現,如:
描寫越唱越高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描寫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寫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聲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描寫忽又揚起的聲音,“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轉、輕快的歌聲寫活了。
(2)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現,如:
描寫白妞初唱時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
把白妞甜潤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
文章中的這種方法,即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瀆者的聯想。這就是修辭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覺”。
4.體會白妞演唱達到的效果。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讓人長時間忘記—切,耳朵里只有歌聲。
(四)總結、擴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繪白妞的演唱技藝。
2.通感的運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依照課文中正面描寫小玉說書的部分。描繪一種聲音或——首樂曲.歌曲,注意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白妞演唱的過程
(正面描寫)
七、參考資料
關于《老殘游記》及其作者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2回。
《老殘游記》共20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述其“言論聞見”,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吏治的統治下, 無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會觀實。它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研究過數學、水利學,也曾在上海行醫、經商。1888年鄭州段黃河決口,他參加治理黃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變后,他曾以賤價向俄軍買太倉儲谷,賑濟北京饑民,不料數年后被彈劾,以私售倉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絕唱① 篇6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學習運用通感手法描寫聲音的方法,體會通感在描繪聲音中的作用。
3、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技藝,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難點:
運用比喻、通感手法寫聲音的藝術效果。(重點)
通過描寫他人和環境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效果。(難點)
教學環節:
[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媒體播放一段梨花大鼓。
師:大家聽了這段梨花大鼓有什么感受?
(學生議論紛紛 )
師:誰能來描述一下?
生:唱腔婉轉悠揚,給人一種很舒暢的感覺。
師:出示網絡資料供學生閱讀。
學生閱讀資料:“梨花大鼓”又名“山東大鼓”,它發源于山東、 河北南部農村,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市井,后因劉鄂的《老殘游記》而聞名國內外。
師: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部書中為我們描寫的一段“絕唱”。板書課題:絕唱 劉鄂
[自主學習,走近作品]
師:請各小組先確定好學習目標。
小組內同學討論,組長整理、記錄。
師:1組組長發言,其他組補充。
1組組長:我們認為自學的目標應當是:讀課文,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文章的主題思想。
5組組長補充:我們認為先要明確小說的要素,而后根據小說知識分析文章的人物描寫等。
3組組長也補充:分析主要人物的刻畫手法,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4組組長: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最重要。
2組組長補充:本文中的成語特別多,我們要好好掌握。
討論后確定自學目標:(1)聽朗讀,標生字讀音,給自然段標出序號。(2)初步感受小說內容:理清思路,劃出層次,明確人物關系以及主人公形象、文章的主旨。
播放視頻朗讀。
學生聽讀。
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在書上“圈點批注”。
語文科代表提出讓老師介紹小說的相關知識。
師:出示幻燈片課件,向學生展示小說的相關知識。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要手段,從而反應社會生活的文體。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側面寫。
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小組內學生討論交流:整理生字并注音;整理好的詞語、成語,并且討論查找詞意;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分析人物形象等。(各小組同學自學興趣高,學習積極。)
各小組組長整理歸納并檢查組員學習成果。
部分同學聽從組長安排,上黑板寫生字詞、文學常識等。
[總結歸納,確立主題探究目標]
師:下面請2組代表展示他們組自學的成果吧。
2組代表發言:我們整理出的生字詞有:遽,騁,錚錚,千仞,周匝,花塢,高談闊論,談笑自如,抑揚頓挫,百變不窮,鴉雀無聲,千回百折,屏氣凝神。文章的思路是:先寫劇場、琴師、黑妞,再寫白妞。我們認為本文的主人公應該是白妞。本文表現的主題是:表現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我們組發現的問題是:本文真正寫白妞的文字好像有點少,不知為什么?
1組組長提出補充意見:我們組認為本文的寫作思路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寫聽書前。介紹了聽書的時間、地點、戲臺和觀眾的情況。第二部分是第2至7段,寫聽書的過程。寫了琴師、黑妞和白妞。第三部分是第8段,寫聽書后,聽眾的反應。
3組組長發言:我們認為,主人公也應當包括黑妞,因為黑妞的演唱也十分精彩,小說的主題也就是為了表現我國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的魅力。
師:就本文來說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是表現白妞高超的說唱技藝和藝術魅力。所以主人公就是白妞。而且作者為了塑造這一主人公而煞費苦心,精心構思,成功地運用了文學作品中常用的側面烘托的手法。
接下來我們要探究的任務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再商量商量。
小組內討論。
4組一名同學發言:既然主人公是白妞,那我們主要任務就是分析作者寫白妞的方法啦。
5組一女同學:老師說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那我們當然是分析他是怎樣烘托的。
師:好!下面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看作者是如何表現白妞高超的說唱技藝和藝術魅力的?回答時要注意引用實例。
[合作探究,點撥提升]
五個小組立刻討論開了。場面十分熱烈,有些同學甚至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同學搖頭晃腦地朗讀著他認為寫得好的文段。有的小組組長自己去電腦上查找資料。
師:看各小組討論已近尾聲,于是宣布:“討論結束。下面先請最先做好準備的3組發言吧。”
3組代表:我們認為:作者是通過側面烘托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打造白妞形象的。依據是:1、2、3、4和8自然段是側面寫,5、6、7三段是正面寫。
師:是的。那第1段主要寫什么來烘托的?
3組一名同學搶答:觀眾多,座位貴,襯托了主人公演唱的精彩。
師:能再具體點嗎。
3組另外一名同學補充:“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里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
師:這些描寫與描寫白妞有何關系?
3組組長:寫出觀眾之滿、座位之貴,襯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師:對。那2、3段……
同學們紛紛搶答:寫琴師和黑妞的。
師:那你怎么就認為寫琴師、黑妞是襯托白妞的呢?
5組組長搶答:琴師很丑,作者這樣寫他“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后臺簾子里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可是他的琴技卻高超,作者這樣寫“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彈了一支大調,也不知什么牌子;只是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只是白妞演唱中的配角,可想白妞的不一般。(師贊譽:分析得好!)
黑妞唱得很好聽,技藝很高,作者是這樣寫的“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但觀眾卻說“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全班同學不約而同鼓掌!)
師:那5、6、7段都是正面描寫啦。
生紛紛說:不都是。也有寫觀眾的文字,應該是側面描寫。
師:誰能來讀讀這些描寫觀眾的文字呢?最好能夠讀出觀眾的心情。
1組同學要求朗讀。
師:誰來評價?
5組同學:她讀得還可以。首先,她讀得吐字清晰,有節奏。其次……(學生說不出來,很著急。)
師:其次……其次就是她還有些詞語處理不錯。
2組同學:有重讀的字詞,突出了觀眾的心情。
師:5段里的重讀詞是什么?
學生齊答:“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
師:用了什么修辭?作用是什么?
學生紛紛搶答:夸張。寫環境的寂靜,突出觀眾的喜愛、急迫、期待的心情。
師:對。那作者又是如何正面刻畫白妞的?請4組代表說說,其他組注意補充。
4組代表發言: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讀了第5段的描寫文字)
1組一名同學站起來搶答:還有聲音描寫呢。(大家都贊同)
4組代表:我們也知道,還沒有來得及說呢。作者就是用大量筆墨寫白妞演唱聲音的,來表現她演唱技藝高超。
師:同學們,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討論暫且打住。下面請欣賞一段視頻,再次感受一下我們家鄉“山東大鼓”的魅力吧!播放《老殘游記》中唱段。
師:其實課本中作者還不止成功地運用了烘托的手法來塑造主人公白妞,更絕妙的是他描寫聲音的手法,能讓我們通過文字欣賞到王小玉的絕唱,真得算是一大“奇絕”啦!那么,從白妞的“絕唱”、劉鶚的“絕筆”你又能聯想到些什么呢?請小組內組織活動,展開演說。
各小組組長立刻組織組員開展活動。
師:一部好作品是經得起人們反復品味的,所以,本文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細細品賞,如:作者寫聲音的手法及其聲音的妙處?他為什么把琴師寫得那么丑陋?為什么不把白妞這顆耀眼的明星寫得貌若天仙呢?……我期待著下一節課有更多同學的更多精彩展示。
[有效測評,當堂反饋]
作業設計:
一、填空題。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 的《 》和李伯元的《 》、吳趼人的《 》和曾樸的《 》。
二、給加點字注音。
花塢( ) 周匝( ) 屏氣凝神( )( ) 千仞( )
羯鼓( ) 遽( ) 霍然( ) 錚錚( )
三、(看我的!)請使用下面成語中3個以上你喜歡的成語寫一段話。
高談闊論 談笑自如 抑揚頓挫 百變不窮 鴉雀無聲 千回百折
屏氣凝神 轟然雷動
四、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2、3、4三段的內容。
五、你喜歡文章中的哪個人物或哪段描寫,為什么?
師:發作業。
生:快速完成。
小組內交流互評。
使用投影儀點評。
課件出示參考答案,學生參照修正錯誤。
組長收交作業。
下課!
絕唱① 篇7
嚴陣的《絕唱》寫“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也暗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但依然自信、孤傲,是一種絕美的精神。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絕唱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絕唱閱讀材料我總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三四月間,荷花出水,一片淺綠。它淺淺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于口。當然,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時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個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的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看到在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它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一種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達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
何況,它還有散落滿池的蓮子呢!隆冬過后,新芽又將破水而出,青青的綠意又將覆蓋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誰也摧毀不了你!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絕唱閱讀題目1.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 ),第⑤⑥段運用了( )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3.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4.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
絕唱閱讀答案1.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外在形態(形象)),第⑤⑥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
“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這里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
絕唱① 篇8
在文章《絕唱》里,你將會學習到哪些值得你去領悟的內容呢?讓我們來做做題目試試吧!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絕唱閱讀理解題附答案,以供大家參考。
《絕唱》閱讀原文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間,荷葉出水,一片清綠;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這一切并非如此。
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行,人們總是不絕于口,當然,我也曾經以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時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就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這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看到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一種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迎合季節的庸美,可以發現那種不被別人所發現的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滿地枯梗殘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因為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何況,隆冬過后,它那散落滿池的蓮子,又會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只要不失去那點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綠葉紅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葉,也照樣會具有永遠屬于自己的那種獨特的美。
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世間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擁有美,便誰也摧毀不了你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存在就是力量。
《絕唱》閱讀題目1、文章以“絕唱”為題,有什么深層含義?
答:
2、文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上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作用?
答:
3、作者寫“殘荷”之前依次寫了對荷花、綠葉、紅花的美的認識,這樣寫有何好處?
答:
4、結尾段作者寫道:“只要精神上擁有美,便誰也摧毀不了你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存在就是力量。”請聯系全文探究這段話的含義。
答:
《絕唱》閱讀答案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殘荷擁有最獨特的美,是勝過色與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華;②荷花的枯梗殘葉和圓明園的斷墻,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這樣的存在是至美,是“絕唱”。
2、(1)運用了擬人、排比、對比的手法,寫出兩點即可,但擬人必須寫出);(2)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殘荷之美的獨特認識,這種美是一種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點出了絕唱的深刻內涵。
3、①作者寫自己否定綠葉紅花為‘最美”的認識過程,留下懸念,引發讀者的興趣,為下文寫殘荷的美做了鋪墊;②前后的不同描寫也形成了對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對殘荷之美的贊美之情。
4、①綠葉紅花的美隨時而逝,斷梗殘枝在風雨時光的摧毀中“高高聳立”“高懸”“高舉”,以這樣的存在顯示著自信、孤高,顯示著力量。②圓明園只剩斷壁殘垣,一段抗爭的歷史卻無法摧毀,它持續提醒、鼓舞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著不屈的力量。③人也應該追求精神上的經過磨礪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壯美的精神情操。
絕唱① 篇9
教學建議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于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絕唱》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眾的贊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為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為丑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凈”。“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眾人嘆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眾心悅誠服,以為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眾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眾的贊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眾之口來贊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贊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于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于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眾聽眾的心魄,“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為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為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為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眾的贊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眾之口贊揚一番,粗看是重復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里贊嘆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絕唱》的人物描寫方法
《絕唱》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并研究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才在“人縫里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夸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這就為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丑陋,“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于耳”。先寫長相的奇丑,后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眾的心里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后,“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黑妞的彈唱讓觀眾“以為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為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眾是沖著王小玉來的。到這里,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眾的評論,為王小玉的出場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眾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么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眾。
7.正側面結合法
為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并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側面描寫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3.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對聲音的描寫;
2.仿照課文,用文字表達一首樂曲。
(三)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講析課文描寫民間女藝人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什么不直接下筆,而要先寫戲園子、琴師受黑妞的演唱?這—點主要通過講清側面描寫的烘托作用讓學生理解。
(二)難點
理解“通感”這種修辭手法。這—點教師可以通過找感覺的相通點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朗讀課文,弄清生字詞。
2.分忻文章對琴師、黑妞及戲園的描寫,淡談這些描寫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對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寫.找出比喻句中本體,喻體及它們的相通點。
4.仿照課文描繪—種聲音或一首樂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大致情節。
2.分析課文前半部分,理解側面描寫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效果,給加點的字注音:
2.結合注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余音繞梁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白妞出場前戲園子里的盛況。
(1)哪些內容能夠表現“盛況”?
人們不惜提前幾個小時趕到戲園;連早已定了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都顧不得吃,在戲園里買燒講油條充饑。
(2)為什么要這樣寫?
說明白妞的藝術雅俗共賞,從側面襯托其藝術造詣之高。
描寫戲園里嘈雜的場面,為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伏筆,兩相對照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2.分析文章對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及觀眾的評論的描寫及作用。
琴帥絕妙的輪指,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這時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曠”;“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又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四)總結
側面描寫的作用
(1)為白妞的出場渲染氣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藝.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細致的正面描寫。
2.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體感知
1.把表現白妞演唱技藝的部分分層次。
分為白妞出場、白妞演唱及觀眾的反映三個層次。
2.朗讀白妞說書部分,重點分析整個演唱的過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分析對白妞出場的描寫
外貌描寫: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
動作描寫:把梨花筒了當了幾聲,將鼓錘輕點兩下,兩眼—顧—看。
簡單的動作產生了極不平凡的效果——滿園里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下的聲音都聽得見。
2.分析整個演唱過程,根據演唱時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演唱的起始——“聲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發展——“漸漸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揚起”
演唱的結來——“人弦俱寂”
從這五個階段的完整表現去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3.分析描寫白妞演唱五個階段所用的修辭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設喻角度。
(1)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聽覺)用眼睛所見之景(視覺)來設喻表現,如:
描寫越唱越高的聲音,“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描寫回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寫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聲音,“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描寫忽又揚起的聲音,“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
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轉、輕快的歌聲寫活了。
(2)把本應由耳朵聽到的聲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現,如:
描寫白妞初唱時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個毛孔不暢快。”
把白妞甜潤的聲音形象地描繪出來。
文章中的這種方法,即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瀆者的聯想。這就是修辭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覺”。
4.體會白妞演唱達到的效果。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三月不知肉味。讓人長時間忘記—切,耳朵里只有歌聲。
(四)總結、擴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繪白妞的演唱技藝。
2.通感的運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依照課文中正面描寫小玉說書的部分。描繪一種聲音或——首樂曲.歌曲,注意運用通感這種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白妞演唱的過程
(正面描寫)
七、參考資料
關于《老殘游記》及其作者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2回。
《老殘游記》共20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述其“言論聞見”,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吏治的統治下, 無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會觀實。它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人,研究過數學、水利學,也曾在上海行醫、經商。1888年鄭州段黃河決口,他參加治理黃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變后,他曾以賤價向俄軍買太倉儲谷,賑濟北京饑民,不料數年后被彈劾,以私售倉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絕唱①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4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作者:齊治平
陸游(1125-12XX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杰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國占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后,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并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茍延歲月。后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杰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后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陜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并且終于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余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于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后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說: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于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第一范文 www.kongtiaoguanjia.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絕唱① 篇12
固守精神上的不屈,誰也摧毀不了你。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絕唱》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絕唱》閱讀原文:
①我總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②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③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④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⑤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⑥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桔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殘荷聽雨聲嗎?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地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一種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可以發現那種不是迎合季節的庸美,可以發現那種不被別人所發現的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⑧它是滿池枯梗殘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給人們的,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因為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
⑨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上不屈,便誰也摧毀不了你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絕唱》閱讀題目:
1.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文中加著重號詞語的意思。
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2.對文中畫線的句子進行簡要的賞析。
(1)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2)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3.文中②至④段寫了荷的綠葉、紅花,結合下文,分析其作用。
4.下面是對第⑨段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一句的理解,選出你認為正確的一項
A.“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殘荷,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B.“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C.“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雨聲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D.這兩句沒什么區別,表意基本一致。
5.請你談談對這篇散文主題的理解。
《絕唱》閱讀答案:
1.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樣子。
2.(1)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表現了荷葉的美麗動人。
(2)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用“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秋風對殘荷的摧殘之重;用“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畫線句傳神地表達了“我”看到殘荷時內心的震撼之情。
3.寫青綠的出水荷葉和花瓣初展、點點新紅的荷花的美麗是為了反襯圓明園殘荷的那種獨特美。
4.B
5.固守精神上的不屈,誰也摧毀不了你。
絕唱① 篇13
閱讀是語文常考知識點,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絕唱》閱讀理解練習題及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好好學習并掌握這部分知識,趕快學習起來吧。
《絕唱》閱讀理解練習題及答案
我總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它說的話不一樣,它做的夢也不一樣。
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三四月間,荷花出水,一片淺綠。它淺淺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于口。當然,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以為了。
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時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個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個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一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的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那些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看到在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你可以發現,它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一種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達著一種力量,一種精神,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
何況,它還有散落滿池的蓮子呢!隆冬過后,新芽又將破水而出,青青的綠意又將覆蓋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誰也摧毀不了你!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1.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外在形態(形象)),第⑤⑥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
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
“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這里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
絕唱① 篇14
閱讀能力就是閱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書面語言的認識和理解能力。這篇《絕唱》閱讀訓練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和收獲!
絕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卻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去。
②誠然,荷花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我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并非如此。
③誠然,荷花的紅、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隱隱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于口。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認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里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時,無意之間,卻被驀然呈現在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的倒影中間,是一池殘荷——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些景象,我頓時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你從中可以發現一種美,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是蘊藏于殘破枯敗之中的、充滿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滿池桔梗殘葉,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和圓明園留給人們的斷墻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于色、遠勝于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何況,隆冬過后,它那散落滿地的蓮子,又會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風雨聲中聽殘荷”吧!去聽它的精神,去聽它的力量!
1.聯系語境,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第⑤⑥段運用了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賞析: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賞析:
4.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墻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5.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4分)
6.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3分)
絕唱 閱讀答案:
1.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樣子。
2.外在形態(形象)議論、抒情(第二空只答對一項不得分)
3.(1)示例: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4.答案示例: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答案示例:“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
6.答案示例:這里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