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①(通用17篇)
童趣① 篇1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miǎo)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癩(lài)蝦蟆 土礫(lì) 龐( páng)然 童稚( zhì)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風聲鶴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時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增。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后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匯,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并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于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于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積累資料。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點撥)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致)。
(師生齊讀課文)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指導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點撥]“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點撥)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點撥]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
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點撥]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2
湖北省仙桃三中 張艷梅
一、課前激趣音樂(童年)
二、講述故事,激發興趣,導入學習
我的女兒可可才三歲,不知怎么知道女孩要減肥,總是不肯吃肉,我只好哄他說:“可可,你不好好吃肉,屁股上就不長肉!光剩下骨頭,小狗狗看見了,可要啃小屁屁的喲。”她嚇得哇哇大哭。我捏捏她的小屁股,說:“好好吃肉,屁股上就長肉啦。”她便真聽了話,嚷著要了一塊肉,剛進嘴便急忙咽下,撅起小屁股說:“媽媽,你再摸摸,看看長肉了沒有?”我拼命忍住笑,說:“長了長了!再吃再長!”這時,奶奶喂給她一塊豆腐,她又一次撅起小屁股,說:“媽媽,你再摸摸,看看屁股上長豆腐了沒有?”吃了蘑菇,就問:媽媽,屁股上長蘑菇了沒?吃了鯉魚,就問:媽媽,屁股上有魚游泳嗎?哇,她的屁股竟成了生鮮超市。
過渡語:你們看,有趣吧,這就是童趣。下面,我們一塊來欣賞清代文學家沈復寫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幻燈片一:標題)
三、朗讀
先請大家朗讀全文,全班齊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二段,男生讀第三段、第四段,希望大家帶著輕松、活潑、愉悅的心情朗讀。
四、檢查預習情況(幻燈片二)(幻燈片三)
五、趣事分析
(一)欣賞插圖,師生探究趣一
師::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有趣的圖,這是編輯為我們配的,看看配的是哪一段?(生回答)
師:圖有趣,文字更有趣,就讓我們把這有趣的第二段背下來吧。(生自由背誦)(請一生試背)
(二)構思插圖,自主探究趣二
師:編者只給我們配了“帳中戲蚊”的插圖,現在請大家朗讀第二段、第三段,并仿照上圖,自己也來設計一幅圖,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要求畫出來,只請大家構思插圖。(學生構思,并講理由)
(設計1:花臺、小草、兩蟲、癩蛤蟆設計2:一男孩拿著一根小草在驅趕蛤蟆
設計3:一男孩在花臺小草處看兩只小蟲打斗設計4:一癩蛤蟆在草叢中吞兩只小蟲
設計5:有丘陵、山溝、茂密的樹林、兩只猛獸在相斗設計6:一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張開血盆大口吞掉兩猛獸)
(幻燈片四、五)(比較按實際設計與按想象設計的構思:上圖是想象的,文章要突出的是物外之趣)
六、品讀心理之趣
師: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戲蚊之趣”和“草蟲之趣”,其實有趣的不僅僅只是蚊、草叢、蝦蟆這些物,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的精神之趣,請大家從文中找出表現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學生分析)
師:在鞭蛤蟆的情節中,小沈復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動,卻沒有寫出來,怎么辦呢?請大家做一個游戲:你是小沈復,你一邊打蛤蟆一邊在對蛤蟆說些什么呢?(學生講訴)
(設計1:你這丑八怪,這兩只小蟲與你無怨無仇,你竟敢下如此毒口!看我不揍扁你!2:你這鬼東西,吃我的小蟲,壞我的心情,看我怎樣教訓你!3:你這小東西,嚇我一跳,真是該死,不過我大人不記小人過,放你一條生路,快滾!嘿,你還不走,看我的。4:喂,你是哪蹦出來的,一下子就殺了兩個,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吧,我不給點顏色你看你是不知道我的厲害!)
七、探究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
師:真是有趣,可是為什么我碰到蚊子、癩蛤蟆總是感受不到有趣呢,如果你是小沈復,你能告訴我獲得“物外之趣”的訣竅嗎?(好視力,細觀察,童心未泯、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帶著想像的余興,把這訣竅牢記在心,請大家一起把這段讀一遍。(學生齊讀)
八、延伸拓展
師: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說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同學們,請打開你們記憶的大門,跟著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樂趣吧。
九、結語(音樂背景)
師(深情地回憶):撕下歲月的日歷,每一張都寫滿童趣。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童趣① 篇3
沈復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時代有過這樣的體驗嗎?課文是用文言寫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細體會這種語體簡潔的特點。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④為之強⑤。又留蚊于素帳⑥中,徐⑦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⑧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⑨。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①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②〔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③〔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④〔項〕頸,脖頸。⑤〔強〕通“僵”,僵硬的意思。⑥〔素帳〕未染色的帳子。⑦〔徐〕慢慢地。⑧〔唳(lì)〕鳥鳴。⑨〔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研討與練習
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么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云端
(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
(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采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
三 背誦全文。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今存前四記。作者以樸實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對照,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儷情深,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陳毓羆)
童趣① 篇4
童趣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 ) 項為之強( ) 鶴唳( ) 怡( )然 凹凸( )
為壑( ) 癩( )蝦蟆 土礫( ) 龐( )然 童稚( )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風聲鶴唳: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
②項為之強( )
③果如鶴唳云端( )
④徐噴以煙( )( )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 )
⑥以叢草為林( )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 ) ( )
⑨興正濃( )
⑩方出神( )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 ) ②昂首觀之( )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 ) ④常蹲其身( )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5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6
學習目標: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重難點點撥:
1. 正音解詞: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云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2. 讀好停頓,注意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9)蓋/一癩蛤蟆。
【自主學習】
1、 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2、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4、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義不同的字——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 (看)作青云白鶴觀 (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
神:定神細視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時:余憶童稚時 (時候)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常)
之:昂首觀之 (代詞,它。指蚊子)故時有物外之趣 (助詞,的)心之所向 (主謂間,取獨。)驅之別院 (代詞,它。指癩蛤蟆。)
為:項為之強 (因為)以叢草為林 (當作,作為)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被)
以:徐噴以煙 (用)以叢草為林 (把)
其:必細察其紋理 (代詞,指所觀察之物)蹲其身 (代詞,指自己)神游其中 (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3.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詩意,冰心稱贊童年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塊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媽媽的搖車不停地搖啊搖;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譯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里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變成鶴了;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我因此高興得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丘陵,低陷的部分當成溝壑,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蛤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導、學、練
訓練一
1、本文選自 ,作者 是 代文學家。
2、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5分)
⑴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 )
⑵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礫凸者為丘。( )( )
⑸凹者為壑( )(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4分)
明察秋毫:
鶴唳云端: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輕松課堂】4、文章所記閑情之趣有多種,請填寫:(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細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寫一個含有下列詞的成語:(3分)
張( ) 昂( ) 素( )
6、翻譯下列句子:(3分)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
訓練一
一、填空。
課文《童趣》選自《 》,作者是 代文學家 。課文詳細敘述了兩件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于帳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觀蟲斗草間”遇到“ ”的經過。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童稚( ) (2)鶴唳( ) (3)土礫( )
(4)丘壑( ) (5)癩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字詞:
(1)余憶童稚時( ) (2)項為之強( ) ( )
(3)果如鶴唳云端( )( ) (4)以叢草為林( ) ( )
(5)方出神( ) (6)興正濃( )
(7)驅之別院( ) (8)則或千或百( )
四、古詩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練的語句,被當作成語保存到現代漢語中來。試從文中摘錄這樣的語句,并解釋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請用課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時,時有物外之趣,關鍵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獸”“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銳的童心,它們分別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童趣》答案
【預習感知】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鳴叫;⑶愉悅,高興;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擬作群鶴舞空”等句;“定神細視,以絲草為林”等句;“神定,捉蝦蟆……別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脫于塵世以外的樂趣。便在其中安閑自在地神游著。突然有一個大家伙掀倒“山”壓倒“樹”地走過來。 一、填空 《閑情記趣》 清 沈復 鶴唳云端 龐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鳴叫(4)把 當作(5)剛剛(6)興致(7)驅趕(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見鳥類新長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十分滿足的樣子。3、龐然大物:非常龐大的東西。五、8、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9、叢草、蟲蚊、土礫凸者、凹者 10、癩蝦蟆 土礫凸者 叢草
童趣① 篇7
5 童趣
沈復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3),項為之強(jiang1),鶴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為壑(he4),癩(lai4)蝦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三、探究閱讀
1、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業 :
1、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2、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一、研讀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②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體驗與反思
1、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3、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三、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1、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3、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四、教后反思:
童趣① 篇8
青島 馬仙芝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人教網
童趣① 篇9
青島 吳衛國
○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板書課題。
作品、作者簡介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小結
同學們,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點評
本學案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現了文言文的教學特點。
教學內容方面,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的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
根據教學內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對于文言文教學,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可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提高教學效率。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人教網
童趣① 篇10
羅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2背誦、理解全文。
[過程與方法]
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2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過程 ]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介紹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書面語體
特點:簡明,典雅
學習方法:熟讀成誦,組詞換字,領悟文意。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讀,分組讀。
用組詞換字的方法解決一些字詞,注意成語要整體解釋。做練習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和同學共同解答。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學生自由背誦,可以選擇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沒有自覺主動背誦的要背抽簽強制背誦,并且不能選擇段落。
[作業 ]
課程探究
[板書設計 ]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物外之趣 叢草森林 蟲蟻野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二蟲斗草間 龐然大物 驅之別院
[教后記]
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于提高背誦的積極性,學生非常的歡迎,逐個檢查抽選段落考問費時又使學生懼怕。
童趣① 篇11
青島 馬仙芝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人教網
童趣① 篇12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童趣① 篇13
一、趣讀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關鍵。但許多學生往往因為對文言文畏難或不感興趣而不愿意多讀,所以我首先著眼于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讀《童趣》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師生二人轉:
讀文時,我只讀出句子的開頭一個字或幾個字,然后讓學生讀出這句話中余下的字。這樣,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余憶(注:教師讀,下同)童稚時(注:學生讀,下同),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文白夾雜讀:
對每句話,我有選擇的用白話文說出意思,然后讓學生用書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我回憶童稚時,能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看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因此時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蟲的鳴叫聲像悶雷一樣,我私下把他們比作群鶴舞于空中,心理這樣想著,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我抬頭觀看蚊子,項為之強。
有時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讓它們沖煙而飛鳴,把這當作青云白鶴觀,果然就像鶴唳云端,為此我怡然稱快。我常常在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下身子,讓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細視,把叢草當作林,把蟲蟻當作獸,把土礫凸者當作丘,凹者當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天,我看見二蟲斗草間,看的正入迷,忽然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只見它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當時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覺呀然一驚。待我神定,捉住癩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對于以上的兩種方法,由于學生以前沒有這樣讀的經歷,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輕松愉悅,讀的也就格外賣力。兩三遍之后,我讓學生合上書本,我提示開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學生很快就說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讓學生兩兩組合,自由練讀,不一會就有多半的學生會背誦了。
二、趣練
以前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都是教師逐字逐句的講析,告訴學生那些文言詞是重點,什么意思,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如何轉變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呢?我在教學《童趣》時,采用了以下步驟,效果極好。
1、明確目標,
讓學生學有方向。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⑴熟練誦讀,按要求背誦,增加積累。
⑵理解文言實詞,促進課文內容的理解。
⑶理解、翻譯好文句。
⑷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2、分組學習,實現兵教兵:
首先,我把學生平均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七人,然后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對本組的七名同學的學習進行監督和管理。
其次,我讓各組的成員之間進行合作、討論、交流,要求每個成員都能夠熟練地完成以上四個方面的學習。最后,我要求成員之間進行互查互幫,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實學習效果:
在小組自學的基礎上,我采用兩個“隨機”的方式讓學生到黑板展示自學的成果:
⑴我隨機到各組抽取學生。
⑵學生到我這兒隨機抽取事先準備好的試題。
學生事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避免了盲目,學習有了盼頭。分組學習時,學生互查互幫,人人都主動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有了勁頭。成果展示時,學生人人踴躍,個個爭先,償到了學習的甜頭。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講的極少極少,但效果卻極其顯著,也使我受益匪淺。
童趣① 篇14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夠用輕快而甜美的聲音表達歌曲,感受歌曲
中在四季中天真爛漫的歡樂情景,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情趣與熱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創設學習歌曲,激發音樂情感,體會歌曲所描繪
四季美麗的景色和童年樂趣,能運用自己的動作來表達歌曲意境。
3、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準確感受節拍(休止符),能與同學合作初步感知
二聲部聲響。
教學難點:節奏的準確和休止符的停頓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新授
1、謎語引入(媒體出示謎語)
師:上課之前老師獻給大家猜個謎語:有個伙伴真奇怪,每年忙著轉不完。轉得大地變新顏,轉得人們換新衣。聰明的你們能告訴我這個朋友是誰?(出示“四季”)
2、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3、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一說你喜歡的季節,為什么?
師:其實,每個季節都挺有趣的,不是嗎?請看······多媒體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畫面(配背景音樂四季童趣伴奏)。
師導入:春夏秋冬是那么多姿多彩,其實春夏秋冬里還有許多童年的趣事
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到春夏秋冬里去尋找四季的童趣。(出示“童趣”)
師:(初聽歌曲)請欣賞歌曲《四季童趣》。欣賞后告訴大家,歌曲當中有
哪些童年趣事,邊聽邊用你的動作或者表情來告訴大家。
生:放風箏。。。。。河邊嬉戲。。。。。摘果子。。。。。。玩雪橇。。。。(依次播放四幅圖片)
師:看著這些孩子們玩的那么開心,我們也跟著他們開心的拍手再體會一下童年的快樂吧!(聽歌曲第二遍,學生拍手伴奏)
師:看起來大家聽得很開心,誰能用四個表示溫度的詞來說說對對應的四,(溫暖的春天、炎熱的夏天、涼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說的真好,不如我們一起來學學這首歌?
生:。。。。。
師:請大家翻開書P,首先請同學們自己看看曲譜,邊聽邊試唱一下,看
有哪些節奏是你覺得難唱準的,圈起來告訴老師。(播放歌曲)
童趣① 篇15
一、說教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敘述的是作者沈復對自己小時候所見到的平常景象、事物進行聯想想象,使景象變得美麗奇特,從兒獲得一種物外之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者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語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的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的教學應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朗讀訓練。
二、說教學目標
《童趣》是七年級學生進入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雖說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文章的內容還是有相當的難度,依據這一學情,我擬用兩課時來完成課文的教學內容,并根據課程目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和諧統一的要求,設置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在朗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和語匯。
2、借助工具書,疏通并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感受作者純凈的童心和純粹的心靈,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其中第一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第三個教學目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而文言語感培養的關鍵在于朗讀。為此,我主要采用朗讀法,通過“讀準字音——讀懂內容——讀出情趣”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2、學法
教學、教學,教師的教就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在宏觀方面,我主要指導學生應通過朗讀、翻譯、積累和運用來學習文言文,在微觀方面,我側重指導學生在翻譯文言文詞的過程中總結方法(如增添法、替換法、保留法等),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四、說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并創造一種閱讀期待,我特地準備了一個教學實物——海螺,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請學生仔細觀察海螺的形狀、棱角以及上面的一些線條,看完之后請學生說說他們像什么?由此導入課文。這樣便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體會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活的無限樂趣。
2、介紹作者
導入課文之后,我便請學生根據課文注釋介紹作者,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作者生平的主要方面(生辰字號、所處的時代、文學地位以及代表作品等)進行識記。
3、朗讀感知
我們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其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的學習側重于朗讀,為此,我主要采用師生競賽朗讀法落實課文的字音,在朗讀的形式上,我力求做到個別讀與集體讀、小組讀與全班讀相結合。
4、翻譯理解
在把握字音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翻譯理解。第一步是翻譯,在課文翻譯這一教學環節當中,我先引導學生落實文言字詞,并結合翻譯方法,如增添法、替換法、保留法等,然后指導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語文詞語手冊》中的字詞解釋翻譯全文。學生翻譯完畢后,我先請學生自主質疑自己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全體師生一起合作解答疑難,接著再請學生翻譯全文,這樣便使學生能夠大致地了解課文內容;第二步是理解,在完成課文翻譯之后,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作者小時侯的三件趣事,并針對這一些趣事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豐富的聯想、想象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當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注重朗讀,在讀中翻譯,在讀中理解。
5、體會情趣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翻譯理解之后,再加上反復的朗讀,學生已經對課文相當熟悉了,都知道小時候的作者沈復是一個非常有情趣的人,為了更加深入的挖掘課文的教學資源,我還請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之后,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思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由此對作者這種情趣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情趣的朗讀背誦課文,便水到渠成了。
五、說
板書設計和作業設計
1、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著重是圍繞課題“童趣”來展開的,主要是一個圓的圖畫,圓的中間板書課題,圓的四周板書教學過程,以突出形象性、趣味性。
2、作業設計
根據課文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學情,我設計的課外作業有兩個:一個是背誦課文,一個是以“我的童年趣事”為主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童趣① 篇16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范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X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2、詞語積累:
余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于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
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斗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X。)
5、反復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背誦后,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3、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童趣① 篇1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區分樂曲《牧童短笛》的兩種情緒,找出相似的樂段;
2、能指出豎笛的組成部分,基本掌握正確的吹奏姿勢,并吹出聲音;
3、能大膽的用歌聲,表演等形式表現歌曲《采山》的情緒。
教材重點與難點:
能大膽的用歌聲、舞蹈等表現歌曲豐富的情趣;基本掌握正確的吹奏姿勢,并吹出聲音
教學準備:
光盤、鋼琴、豎笛
教學過程:
一、走進山野
導入:師同學們你們倒過農村嗎?誰能跟大伙說說農村是什么樣子?學生回答
師:今天老師帶大伙到農村去看看,體驗山野的美景和他們的生活。
二、山野尋樂
(1)導:引入歌曲《采山》
師;山野的空氣新鮮,到山野去玩可能更有趣。
(2)即興位歌曲伴奏
學生隨《采山》音樂用身體動作伴奏
感受書山旋律的歡快情緒及典型的節奏型
(3)隨樂動一動
學生想像雨中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等情景,引出歌詞。
隨樂用舞蹈表演歌曲中的情境,并體驗采山時的快樂,熟悉歌曲的旋律。
(4)朗讀歌詞
跟師獨兒歌(邊做動作邊讀詞)
在讀歌詞中體現“樂”的情緒
(5)聽賞歌曲
聽范唱,看 mtv
感受歌曲的甜美與快樂
(6)學唱旋律、歌詞
跟琴用 lu 或 la 等母音視唱旋律(學生帶著音樂現象唱)
跟琴視唱歌詞
( 7 )演唱歌曲
可分師生對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
( 8 )創編歌詞
學生創編歌詞,尋找采山時的更多樂趣,并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予以表現
三、欣賞《牧童短笛》
(1)創設情境(一)牧童騎牛
師:聽有一位牧童騎著牛兒,悠閑地吹著笛子,從這段音樂中你能猜出他放牛的心情嗎?
這首鋼琴曲模仿的是那種樂器的音色?
學生欣賞《牧童短笛》第一段
感受樂曲的旋律和情緒
板書:圓潤、舒緩的波浪線
跳躍、起伏較大的波浪線
學生選擇 談一談為什么?學生可以表現牧童當時的心情等
(一段的情緒,并描繪音樂所表現的場景及牧童騎牛吹笛的心情)
學生在書上涂上顏色(第一段)
(2)創設情境(二)牧童嬉牛
a、學生聽《牧童短笛》第二段
選擇哪一種節奏聲波線,為什么?
b、即興表現第二段的歡快音樂,體驗愉悅的心情。
c、(第二段呈現的是牧童與牛嬉鬧的場面,學生用肢體語言、表情等多種表現形式表演)
較第一、二段的情緒,并為第二段選顏色(鮮艷、明快的色彩)
(3)情境(三)牧童回家
a、靜聽《牧童短笛》第三段
b、想想與那一段音樂相似,并隨樂哼唱
5、 引導學生選旋律線與相似的顏色
四、課堂小結學生回家后畫一幅《牧童短笛》中的一個場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體會《牧童短笛》,讓學生圖會牧童的生活情緒
2、學習歌曲《捉泥鰍》,能用活潑、輕快的情緒演唱。
3、認識豎笛、了解其結構,并掌握演奏的姿勢、試著吹出聲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會《牧童短笛》的音樂;認識豎笛,并吹出音樂“ 1 ”
教學準備:
光盤、鋼琴、豎笛
教學過程:
一、組織上課
二、再次體會《牧童短笛》音樂
學生欣賞全曲,然后學生模仿牧童吹笛的聲音。
三、認識豎笛
(1)師:剛才同學們用聲音模仿了笛聲,但怎么說也難真像,不妨要牧童來教一教我們,欣賞一段笛子的音樂。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新伙伴豎笛
豎笛的'構造:
吹口 笛頭 笛身 笛尾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左手在上方,右手在下方,用手尖按住孔
(2)嘗試著吹響豎笛
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何才能將豎笛吹出美妙死亡音色,用“1”為準。培養學生正確的吹奏姿勢,學習正確的呼吸方法(學生自己小結那種方法好)
教師小結
(3)聽《牧童短笛》學生隨音樂模仿牧童吹奏的樣子一起吹奏豎笛,手指的節奏,形態等動作的模仿。
四、活動:去田野
(1)導:我們導山上去采了蘑菇、木耳、鮮花,還學會了小牧童放牛和騎在牛背上的形態,現在我們要到田間去,看看農村的小朋友他們在做什么?
學生欣賞《捉泥鰍》
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學生欣賞,并根據歌詞表演內容
掌握歌詞所表現的內容,熟悉歌詞,體驗捉泥鰍的樂趣。
(3)學唱歌曲
學生隨音樂唱歌曲
注意歌譜、歌詞對好
音準
1=c 4/4
2 2 12 2 5 ︱ 5 3 32 3 - ︱ 6 6 5 6 5 3 ︱ 4 44 3 2 3 - ︱
天 邊的 稀泥 里, 到處是泥 鰍。 今 天我 等著你, 等著你 捉泥 鰍。
“2” “4”在著兩句中容易出現音準的問題,要求學生模唱
(4)學生表演唱
在學生掌握歌曲后,學生一邊表演,一邊歌唱,體會歌曲的情感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去郊外感受了雨前山野的美,雨中山野的樂趣,同時欣賞了牧童吹笛的笛聲,并學習了豎笛的結構,最后我們還去了田間,體會了小朋友捉泥鰍的快樂,農村生活太有趣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不同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