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 雖 壽(通用17篇)
龜 雖 壽 篇1
教學目標:
1、背誦全詩。
2、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3、體會并學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并學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詠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鐵如意擊打酒壺,以致于酒壺全部缺了口。王大將軍為何對這段文字情有獨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曹操的《龜雖壽》。
二、介紹作者及背景
1、學生介紹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魏武帝。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介紹背景
《龜雖壽》是《步出夏門行》的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漢朝人的平均壽命:24—27,西漢平均壽命二十歲;東漢平均壽命二十二歲。)
三、朗讀詩歌,糾正字音。
1、聽范讀,教師明確字音。
2、學生自由朗讀。
3、齊讀詩歌。
四、研讀詩句,品味賞析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明確: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話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
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他認為統一全國是符合歷史需要的,決心為此奮斗終身。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明確:這四句表達了詩人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核心。
寫詩時詩人已經53歲,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老了,但仍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于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顆雄心不會消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不會停息。
3、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明確: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身心修養得法,樂觀豁達,就能夠延年益壽。這里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4、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明確: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
五、感悟情感
提問:全詩抒發作者何種思想感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精神。
六、拓展積累
積累下面表現年老仍壯心不已的句子:
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3、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宋)陸游《書憤》
七、作業:
1、熟背本詩,并能理解式默寫。
2、讀《三國演義》多角度了解曹操其人。
板書設計: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騰蛇為喻壽命有限
老驥、暮年自況繼續奮斗
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壽
龜 雖 壽 篇2
龜 雖 壽 作者:曹操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 雖 壽 篇3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第 1 2 頁
龜 雖 壽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文中兩個二類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注意節奏和語調的變化。
2 過程與方法: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在把握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準備:圖片以及相關的人物介紹。
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讀題解題,走近作者。
1.板書課題
2.組織學生介紹相關資料。
3.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制作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播放范讀錄音。
2.指名讀詩
3.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詩、訂正。
4.組織學生同桌之間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前四句為第一層: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說神龜雖然長壽,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和就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這四句詩說明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這在當時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緊接著在第二層中,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中,慷慨高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在這幾句詩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認為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啊!
后四句為第三層。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繼發壯懷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這里的“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國,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5.組織學生匯報。
6.指導朗讀
三、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教師進一步介紹寫作背景,結合圖畫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2.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
四、背誦古詩
五、課外延伸
六、作業:
1.默寫古詩
2.解釋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七、配題:
1.區別字。
瀝( )驥( )怡( )
櫪( )冀( )貽( )
2.正音字。
乘霧(chéng)盈縮(suō)
八、課后小結:
龜 雖 壽 篇5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龜 雖 壽 篇6
教學設想:
關于曹操,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剛學過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海》。因此學習本課要從舊有的知識入手,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
教學目標:
1、鞏固有關古典詩歌的知識;
2、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把握古典詩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
3、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人生價值教育。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把握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與社會內涵
課后反思:
學習此古詩,我堅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的一貫主張。此詩為二組,先充分朗讀,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交流經驗、理解詩意,接著再讀,直至背誦。這樣學生在課堂里真正活躍起來,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參與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不足主要是讀不到位
《龜雖壽》譯文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教學反思
《龜雖壽》是一首慷慨激越的抒情詩,體現了建安風骨的鮮明特點,沒有纏綿凄惻的情調,讀起來鏗鏘有力,格調高遠,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詩情與哲理交融,構思新巧,語言清峻剛健,將詩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氣雄力堅。
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誦讀先從字面上解析詩意。翻譯詩歌很多詩詞的思想感情往往通過詩眼體現出來。然后再抓住詩眼去深入的理解詩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國家的豪情壯志。
龜 雖 壽 篇7
教材簡析:
《龜雖壽》是我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詩作,對曹操的詩歌學生并不陌生,上學期就曾經學過他的《觀滄海》。對這首詩歌,學生借助書本上的注釋應該完全能讀通能理解好,一則我們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好,另外單純從字面上來解讀也確實很簡單,但曹操的詩歌如果深入地體味,那可以咀嚼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曹操是我最喜歡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當時在學習《觀滄海》時我就非常詳盡地介紹了曹操其人,其詩歌在中國文學的杰出地位,其大體的詩歌風格等,如果本堂課再來炒一下陳舊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也不能從課堂中多有獲益。
因此我考慮從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設計理念:
怎么上這堂課?我想到了學校在初二階段開展得轟轟烈烈的研究性學習,初一的學生雖然沒有正式開展這一工作,但參與觀摩了初二年級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環節:課題的選擇、開題報告會等,對研究性學習也很感興趣,心向往之。我就設想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發現”的樂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為以后正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
這樣的考慮也具備一些前提條件:首先就是學校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良好氛圍,初一學生一直耳濡目染,對研究性學習也是躍躍欲試;其次,我校的校園網絡設施較好,加上學生中的有不少電腦高手,上網檢索、PowerPoint幻燈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讀課時間,將毛澤東詩詞全部介紹給了學生,并且學生都能背誦,而我設想中的研究重點正是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風格比較研究。最后,對研究性學習這一新型學習方式的改革、實驗、操作,我是個新手,我也想通過這樣的嘗試將平時學習的一些理論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老實說,我對這堂課的教學嘗試心中還是有點底的,我從來不小看學生的能力。我還想:只要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初步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哪怕失敗了也能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教訓,那這樣的嘗試實驗就是有意義的。我更深信“下個世紀,受教育著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萊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說過:“當孩子們在幫助下自己去發現那些基本規律時,他們學得。”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現詩歌的動人情景,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2.深入研讀,比較閱讀,探討曹操詩歌與毛澤東詩詞的異同。
教學過程:
1.入題: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詠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鐵如意擊打酒壺,以致于酒壺全部缺了口。王大將軍為何對這段文字情有獨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曹操的《龜雖壽》。
2.(幻燈展示書法作品《龜雖壽》,學生欣賞)
高聲示范朗讀詩歌;再全體學生齊讀,要求投入情感,讀準節奏。
3.教師:去年我們學過了一首曹操的詩歌《觀滄海》,有同學能背誦嗎?(請一學生背誦)
提問:這首詩歌表現了曹操怎樣的情感呢?
回答、明確:表達了作者統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4.一學生小組簡介曹操其人其作:(這一環節由學生課后通過網上及圖書館的資料查詢,用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氣韻沉雄,質樸簡潔,大巧若拙是曹操詩歌語言藝術上的重要特點。鐘嶸《詩品》謂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我們看到的幻燈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說實話和我們腦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我的頭腦中曹操應該是個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為他一生都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抱負。
[解析:學生能夠分析到這么多,其實可以說對詩歌主題思想已經完全理解了,特別是對曹操形象的認識很有意思,也很到位。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5.全體學生再次高聲朗讀全詩。
研究文章主題的小組上臺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首先把握了本首詩的核心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四句話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前四句講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都到處求取仙丹企圖長生不老,但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情醒的認識,在那個時代是可貴的。但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人生,他想讓自己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
中間四句:寫詩時詩人已經53歲,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老了,但仍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于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顆雄心不會消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不會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種哲理的思辯。雖然人總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人不能全憑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養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揭示主題:強調了發揮人的主觀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解析:依靠網絡資源和每個人手頭可能都會有的這樣那樣的參考資料,得到這些分析難度并不大,但這一研究小組在語言的組織和任務的分工上還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動了一些腦筋的。]
6.再次高聲朗讀。
7.教師講解:讀曹操的詩歌,不但可以體會他悲涼蒼茫的風格,還可體會他直抒胸臆,博大雄偉的特點。我們這學期給大家介紹了毛澤東的詩詞,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誦,很多同學覺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有很多可比之處,因此他們做了一些研究,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園春•••長沙》《蝶戀花•答李淑一》《滿江紅•和郭沫若》《清平樂•六盤山》等毛澤東手書的書法作品幻燈片,大家或朗誦或背誦,初步感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異同點)
A.教師:有同學認為毛澤東和曹操詩歌風格上有很多的相似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組上臺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師: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曹操給人的印象總是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但毛澤東在生活中卻對曹操其人和其詩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組上臺交流:《毛澤東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師:還有同學在比較兩人的作品時發現毛澤東就有一首詩歌直接點評了曹操并在文章中運用到了曹操的詩句。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發現。
周陽陽小組交流他們的發現: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對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抒懷,發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還是褒揚得多一些,也可從這首詞當中感受到曹操詩歌的那中慷慨悲壯。
D.教師:剛才看到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大家都驚呼起來,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們能從毛澤東的書法上看出毛澤東可能有的詩詞風格嗎
許銘煒小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組上臺談如何對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進行朗讀處理。
[解析:因為學生交流的內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們的研究成果,但學生在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學生們談到的很多知識是教師所第一次聽到,其中當然有一些現成的資料,但都帶上了他們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認為他們完全是在較好地把握了兩位詩人的詩詞風格的基礎上做出的,此誠可喜可賀]
8.結束語:剛才大家對毛澤東和曹操的詩歌風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如……但確實體現了我們班級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習態度和不斷進取的學習作風。大家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希望大家平時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這樣的研究,讓我們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研究中收獲成功。研究著是快樂的,讓我們研究著,快樂著。
龜 雖 壽 篇8
教材分析:本詩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酣暢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老驥伏櫪”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 “猶有”“終為”兩個詞組顯得沉著。而“老驥”以下四句,一改“及時行樂”的糜風,語氣轉為激昂,使這位“自強不息”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設想:關于曹操,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剛學過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海》。因此學習本課要從舊有的知識入手,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教學目標:1.鞏固有關古典詩歌的知識;2.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把握古典詩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3.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人生價值教育。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把握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與社會內涵。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生:問好!師:請同學們回憶下我們學過的曹操的詩作。生齊答:《觀滄海》師:誰能起來有感情的背誦?生:紛紛舉手。師:好,我們齊背吧。生:齊背《觀滄海》師:同學們,背得不錯,現在我們來學習《龜雖壽》。師: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國漢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師:范讀。
生:讀兩遍。師:指生讀。師:指生不足,指導注意節奏緩慢
師:好多了,以后繼續練習。
師:這首詩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寫了滕蛇、神龜,為什么寫哪?
生:四人一組討論 ,回答
師:明確:為了表明作者的人生態度,萬物的生和滅都受客觀規律的支配,即使滕蛇、神龜也不例外。師:這里,作者也是覺得人生很短,覺得人生不夠用。那干什么時候不夠。
生:做大事。師:一般文人墨客寫到此處,可能倡導什么思想?生:及時行樂。
師: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憂來明日愁。生:個別作喝酒狀。師:你可別學,否則你以后就像鄭智化的《水手》中所唱的“總是*一點酒精的麻醉才能夠睡去,總是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陣的空虛”。曹操作品的風格突然在這兒轉向了。大家聽我朗讀,注意到我這里語氣的變化沒有?
生:注意到了。
師:為什么呢?大家可以參照注釋理解 。師:“烈士”是什么意思?生:有遠大抱負的人。
師:大家把這幾句讀一下。(學生朗讀)
師:我再給大家三分鐘時間,參照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四句的意思。
生: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滕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師:回答得很好!這種觀點我比較贊成,人難免一死,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在有限的生命里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師:好。其實大家已經明確前四句意思了,哪后三句什么意思哪?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師:有答案的同學舉手。師:指生答,明確: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師:曹操的認識很到位,一個人的生命雖不能違背客觀規律,但也不完全聽從上天的安排,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師:本詩具有積極的意義,現在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背下來。聲:背詩。師:提問背誦。師:本詩是怎么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述理、明志、抒情?請找出來短語詞組作具體分析。生:神龜、滕蛇、年老的千里馬、烈士師:咱在整體看這首詩,作者開篇之后便感嘆人生苦短,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無法避免的是年老。我一直以為,中國缺少老的教育,但是,面對年老,每一個人的想法與感情都不一樣。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死亡迫在眉睫, 而有些人覺得死在眼前,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則覺得塵歸塵,土歸土。不同人對待年老的作法是不一樣的,那么曹操,他對待年老,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功業未就,他想到的是用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師:其實,人的一生應是奮斗的一生,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大家是否想到一個問題。這些詩篇的作者很早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們為我們留下了這么寶貴豐富的遺產,但是為中國歷史下了篇章,他們為自己的生命涂沫的亮色,足以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生: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師:我曾經說過――做人要“胸有大志”,但要“鼠目寸光”。在立下你的志向之后就別再去想太遠的事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當你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告訴自己,我要過好這一天,晚上臨睡的時候告訴自己,今天我過得很好。好了,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課后反思:學習此古詩,我堅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的一貫主張。此詩為二組,先充分朗讀,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交流經驗、理解詩意,接著再讀,直至背誦。這樣學生在課堂里真正活躍起來,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參與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不足主要是讀不到位。
龜 雖 壽 篇9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龜 雖 壽 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閃灼著奪目光彩。
二、文學常識了解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都尉,后遷頓丘令。據《曹瞞傳》云:“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任濟南相,轄十余縣。其時“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斷淫祀”,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35歲時被征為典軍校尉,次年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當時全國處于大分裂局面,各地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從這時起他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作品簡介;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詩歌賞析
1、多種形式朗讀
2、賞析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神龜:傳說中的一種長壽龜 竟時:終了的時候 騰蛇:傳說中的一種能興云駕霧的蛇 神龜,語出《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騰蛇,語出《韓非子•勢難》:“騰蛇游霧。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
這兩句以神龜和騰蛇為喻,借神龜騰蛇起興,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驥(jì):良馬,千里馬 櫪(lì):馬槽 烈士:這里指有雄心壯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這四句表達了詩人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核心。詩人寫此詩時已53歲,故以“老驥”自況,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奮斗,所以又說“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這正如三年后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他認為統一全國是符合歷史需要的,決心為此奮斗終身。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但,只。 養怡,調養身心使之和樂。永,長、久。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是針對一般人的觀點說的,曹操曾自稱他“性不信天命”,這句話其實也是對“天命”的否定,說明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下文接著就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身心修養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壽。但養治之福不是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這四句呼應詩的開頭,在承認壽命有限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反映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3、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精神。
龜 雖 壽 篇11
教材簡析:
《龜雖壽》是我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詩作,對曹操的詩歌學生并不陌生,上學期就曾經學過他的《觀滄海》。對這首詩歌,學生借助書本上的注釋應該完全能讀通能理解好,一則我們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好,另外單純從字面上來解讀也確實很簡單,但曹操的詩歌如果深入地體味,那可以咀嚼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曹操是我最喜歡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當時在學習《觀滄海》時我就非常詳盡地介紹了曹操其人,其詩歌在中國文學的杰出地位,其大體的詩歌風格等,如果本堂課再來炒一下陳舊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也不能從課堂中多有獲益。
因此我考慮從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設計理念:
怎么上這堂課?我想到了學校在初二階段開展得轟轟烈烈的研究性學習,初一的學生雖然沒有正式開展這一工作,但參與觀摩了初二年級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環節:課題的選擇、開題報告會等,對研究性學習也很感興趣,心向往之。我就設想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發現”的樂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為以后正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
這樣的考慮也具備一些前提條件:首先就是學校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良好氛圍,初一學生一直耳濡目染,對研究性學習也是躍躍欲試;其次,我校的校園網絡設施較好,加上學生中的有不少電腦高手,上網檢索、PowerPoint幻燈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讀課時間,將毛澤東詩詞全部介紹給了學生,并且學生都能背誦,而我設想中的研究重點正是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風格比較研究。最后,對研究性學習這一新型學習方式的改革、實驗、操作,我是個新手,我也想通過這樣的嘗試將平時學習的一些理論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老實說,我對這堂課的教學嘗試心中還是有點底的,我從來不小看學生的能力。我還想:只要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研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初步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樣學,哪怕失敗了也能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教訓,那這樣的嘗試實驗就是有意義的。我更深信“下個世紀,受教育著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彼得•克萊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說過:“當孩子們在幫助下自己去發現那些基本規律時,他們學得。”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現詩歌的動人情景,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2.深入研讀,比較閱讀,探討曹操詩歌與毛澤東詩詞的異同。
教學過程:
1.入題: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詠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鐵如意擊打酒壺,以致于酒壺全部缺了口。王大將軍為何對這段文字情有獨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曹操的《龜雖壽》。
2.(幻燈展示書法作品《龜雖壽》,學生欣賞)
高聲示范朗讀詩歌;再全體學生齊讀,要求投入情感,讀準節奏。
3.教師:去年我們學過了一首曹操的詩歌《觀滄海》,有同學能背誦嗎?(請一學生背誦)
提問:這首詩歌表現了曹操怎樣的情感呢?
回答、明確:表達了作者統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壯志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4.一學生小組簡介曹操其人其作:(這一環節由學生課后通過網上及圖書館的資料查詢,用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氣韻沉雄,質樸簡潔,大巧若拙是曹操詩歌語言藝術上的重要特點。鐘嶸《詩品》謂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我們看到的幻燈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說實話和我們腦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我的頭腦中曹操應該是個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為他一生都有著統一天下的雄心抱負。
[解析:學生能夠分析到這么多,其實可以說對詩歌主題思想已經完全理解了,特別是對曹操形象的認識很有意思,也很到位。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5.全體學生再次高聲朗讀全詩。
研究文章主題的小組上臺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首先把握了本首詩的核心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四句話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前四句講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都到處求取仙丹企圖長生不老,但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情醒的認識,在那個時代是可貴的。但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人生,他想讓自己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
中間四句:寫詩時詩人已經53歲,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老了,但仍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于干一番大事業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顆雄心不會消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不會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種哲理的思辯。雖然人總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人不能全憑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養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揭示主題:強調了發揮人的主觀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解析:依靠網絡資源和每個人手頭可能都會有的這樣那樣的參考資料,得到這些分析難度并不大,但這一研究小組在語言的組織和任務的分工上還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動了一些腦筋的。]
6.再次高聲朗讀。
7.教師講解:讀曹操的詩歌,不但可以體會他悲涼蒼茫的風格,還可體會他直抒胸臆,博大雄偉的特點。我們這學期給大家介紹了毛澤東的詩詞,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誦,很多同學覺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有很多可比之處,因此他們做了一些研究,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園春•••長沙》《蝶戀花•答李淑一》《滿江紅•和郭沫若》《清平樂•六盤山》等毛澤東手書的書法作品幻燈片,大家或朗誦或背誦,初步感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異同點)
A.教師:有同學認為毛澤東和曹操詩歌風格上有很多的相似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組上臺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師:因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曹操給人的印象總是一個白臉奸臣的形象,但毛澤東在生活中卻對曹操其人和其詩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組上臺交流:《毛澤東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師:還有同學在比較兩人的作品時發現毛澤東就有一首詩歌直接點評了曹操并在文章中運用到了曹操的詩句。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發現。
周陽陽小組交流他們的發現: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中寫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對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抒懷,發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還是褒揚得多一些,也可從這首詞當中感受到曹操詩歌的那中慷慨悲壯。
D.教師:剛才看到毛澤東的書法作品,大家都驚呼起來,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們能從毛澤東的書法上看出毛澤東可能有的詩詞風格嗎
許銘煒小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組上臺談如何對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進行朗讀處理。
[解析:因為學生交流的內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們的研究成果,但學生在研究中所體現出來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學生們談到的很多知識是教師所第一次聽到,其中當然有一些現成的資料,但都帶上了他們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認為他們完全是在較好地把握了兩位詩人的詩詞風格的基礎上做出的,此誠可喜可賀]
8.結束語:剛才大家對毛澤東和曹操的詩歌風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如……但確實體現了我們班級學生認真思考的學習態度和不斷進取的學習作風。大家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希望大家平時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這樣的研究,讓我們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研究中收獲成功。研究著是快樂的,讓我們研究著,快樂著。
龜 雖 壽 篇12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龜 雖 壽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文中兩個二類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注意節奏和語調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在把握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圖片以及相關的人物介紹。
教學方法:
古詩四步法
教學過程:
一、讀題解題,走近作者。
1.板書課題
2.組織學生介紹相關資料。
3.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制作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播放范讀錄音。
2.指名讀詩
3.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詩、訂正。
4.組織學生同桌之間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前四句為第一層: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說神龜雖然長壽,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和就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這四句詩說明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律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這在當時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緊接著在第二層中,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中,慷慨高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在這幾句詩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認為有志干一番事業,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啊!
后四句為第三層。這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繼發壯懷的高唱,復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這里的“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的,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國,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5.組織學生匯報。
6.指導朗讀
三、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教師進一步介紹寫作背景,結合圖畫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2.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
3、背誦古詩
4、課外延伸
作業:
1.默寫古詩
2.解釋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配題:
1.區別字。
瀝( ) 驥( ) 怡( )
櫪( ) 冀( ) 貽( )
2.正音字。
乘霧(chéng) 盈縮(suō)
龜 雖 壽 篇14
教學建議
一、《龜雖壽》分析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描畫出一幅富于田園特色的生活景象。全詞只攝取了一個很平常的生活畫面,如同一幅素描,卻寫得生趣盎然。
六、《詩詞五首》參考譯文
《龜雖壽》
神龜雖然壽命長,最終還是要死亡。螣蛇雖然能乘云霧,終究化作灰和土。千里馬老來臣槽櫪,鴻志仍在馳千里。剛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壯志永不止。人的壽命長和短,不僅決定于蒼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長壽年。回首往事太幸運啊,吟歌一曲抒豪情!
《石壕吏》
傍晚時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這天夜里聽到有吏在捉人。我住的這家老翁聽到聲,便爬墻逃走了,老婦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應門。
呵,縣吏噪噪叫叫的那聲音該有多么兇橫!老婦哭哭啼啼的聲音聽著又有多么叫人傷心!我聽到老婦訴說苦情:“我有三個兒子都去圍攻鄴城。最近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不久剛剛犧牲。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們的靈魂!屋子里再沒有一個人,只有個吃奶的小孫孫;他的媽媽雖沒有離去,可是出出入人沒有一件遮體的衣裙。我這老婆婆雖然年邁力盡,但我愿意連夜跟你們回衙門;然后好到河陽之當名伙頭軍,等趕到那里也許還來得及做飯而不會錯過早晨!”
呵,夜深啦,語聲已經都斷絕,但這時候好像聽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聲。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別的呀,已獨獨只有那個白頭老翁!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一彎殘月,清冷如鉤。深院鎖寂寞梧桐相廝守,孤零零空對涼秋。
剪是剪不斷,梳理更煩亂——是無奈的離愁,更有一番亡國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頭。
《觀書有感》
半畝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開的鏡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隨著水波在不停地晃動。要問它為什么能夠這樣清澈?就是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清平樂·村居》
茅屋的屋檐,是這樣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頭發都白了,醉醺醺地說著南方話在互相打趣。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頂喜歡最小的孩子那頑皮勁兒子,躺在溪邊只顧剝著蓮蓬的嫩蓮子吃。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石壕吏》認識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學習通過敘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2.學會欣賞通過寫景、寫物抒情的詩詞。
3.五篇作品各自的體裁。
(二)能力目標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礎上自讀“三吏”“三別”。
2.背誦五首古代詩詞。
(三)情感目標
1.體會杜甫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之心。
2.認識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
二、學法引導
朗讀背誦聯系寫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強積累,用配詩作畫的方法體會意境,佐以點撥、討論、改寫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石壕吏》中老婦向官吏訴說家中的悲慘遭遇,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老婦的訴說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婦無可奈何自請服役。
2.五首詩各自的體裁。
教師講解并加以舉例、比較。
四、課時安排
3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l.投影片:①文學常識 ②隨堂練習
2.有關配詩、配詞的畫。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于課內熟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課外讀“三吏”、“三別”,教師作適當指導。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l.學習《石壕吏》一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課內背誦這首詩。
(二)整體感知
l.閱讀提示,教師講解此詩背景:詩歌創作于“安史之亂”期間,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曾被叛軍俘虜,思想和人民貼得更近。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親見差役把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創作了“三吏”“三別”,這組詩如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師范讀此詩。
(三)教學過程
1.講解該詩體裁:五言古風。
2.生字、詞的掌握。
逾墻:yú 越過。一何:多么。
致詞:說話。
鄴城戍:shù 防守。
老嫗:婦人。
3.疏通文意,指導學生口譯詩歌,并分析。
①故事開始:第一自然段,點明時間、地點,官吏在晚上出來抓人當兵揭開了故事的序幕,老頭警覺地越墻而逃,老婦出門應付。深刻揭示戰禍之中人民不得安寧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開: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態呼,老婦的苦啼聲中,一個飽受戰禍的家庭的種種不幸,一步步展示出來。明確一點,差役絕不是靜聽老婦訴說,而是不斷怒呼咆哮,并沒有同情她,因為如不是差役追問不放,老婦不至于被逼到自請赴役。從老婦的哭訴中也可見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見戰爭之慘烈,寡兒媳衣不蔽體可知其貧困。
③故事的結局:第四自然段,老婦被捉,兒媳婦抽泣,表現出詩人一直在關切傾聽,徹夜未眠。凄苦、悲憤,盡在不言中。
4.作者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控訴官府捉人的兇狠殘酷,反映了黑暗慘淡的戰亂現實,表現了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總結、擴展
1.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三吏”、“三別”描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氣焰和冷酷無情,對于人們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本質會有啟發。
2.背誦《石壕吏》。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三吏”“三別”。
2.改寫《石壕吏》為記敘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龜雖壽》一詩中作者所表達的人到暮年而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
2.體會《觀書有感》一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意義。
3.背誦這四首詩。
(二)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中的相關部分,介紹作者的情況。
(1)曹操,字孟德(155-220),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
2.朗讀這兩首詩歌。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龜雖壽》
(1)了解《電雖壽》的體裁:樂府詩,四言古風。
(2)講解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字詞:
烈士:有雄心壯志的人。
不但;不只。
(3)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神龜、騰蛇雖一個長壽、一個能騰云駕霧,但它們沒有雄心壯志,所以終有競時,終成上灰;而烈士雖已暮年,卻依然壯心不已。作者希望通過人為的努力達到長壽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業。
2.《觀書有感》
(1)了解《觀書有感》的體裁:七言絕句。
(2)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夠反映出它們“共徘徊”的細微情態。
它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地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才能免于停滯和僵化。這種形象的表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四)總結
兩首詩歌內容不同,體裁各異,通過學習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兩首詩。
2.預習《相見歡》、《清平樂》。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欣賞詞優美的語言和意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朗讀。
2.文學常識。
(三)教學過程
1.學習《相見歡》
(l)寫作背景
亡國前耿于享樂、亡國后溺于悲哀,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國降來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見歡》為詞牌名。
(2)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給人什么樣的感受?
寫了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見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見愁情濃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涼冷落的,情和景合二為一。其中“鎖”字暗點了身世。
(3)詞的下閩直抒胸臆,為千古之絕唱。
把抽象的愁極其深刻形象地寫出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說出,只能意會,這是真正經歷過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學習《清平樂》
(1)介紹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之初。他在上饒、鉛山隱居時期寫了不少詩詞,《清平樂》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媼(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賴——無賴,指頑皮、淘氣之意。亡通“無”。
相媚好——互相打趣。
(3)體味詞所描繪的意境,表現農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總結
詞所表達的意境比詩更加深遠。
龜 雖 壽 篇15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著奪目光彩。
(二)文學常識了解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都尉,后遷頓丘令。據《曹瞞傳》云:“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任濟南相,轄十余縣。其時“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斷淫祀”,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35歲時被征為典軍校尉,次年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當時全國處于大分裂局面,各地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從這時起他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2)作品簡介;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詩歌賞析
1、多種形式朗讀
2、賞析
(1)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神龜:傳說中的一種長壽龜竟時:終了的時候
騰蛇:傳說中的一種能興云駕霧的蛇
神龜,語出《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騰蛇,語出《韓非子勢難》:“騰蛇游霧。
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
這兩句以神龜和騰蛇為喻,借神龜騰蛇起興,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驥(jì):良馬,千里馬櫪(lì):馬槽
烈士:這里指有雄心壯志的人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這四句表達了詩人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核心。詩人寫此詩時已53歲,故以“老驥”自況,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奮斗,所以又說“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這正如三年后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他認為統一全國是符合歷史需要的,決心為此奮斗終身。
(3)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但,只。
養怡,調養身心使之和樂。永,長、久。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是針對一般人的觀點說的,曹操曾自稱他“性不信天命”,這句話其實也是對“天命”的否定,說明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下文接著就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身心修養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壽。但養治之福不是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這四句呼應詩的開頭,在承認壽命有限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反映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3、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精神。
龜 雖 壽 篇1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閃灼著奪目光彩。
二、文學常識了解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都尉,后遷頓丘令。據《曹瞞傳》云:“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任濟南相,轄十余縣。其時“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斷淫祀”,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35歲時被征為典軍校尉,次年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當時全國處于大分裂局面,各地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從這時起他用了整整20xx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作品簡介;
本首詩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復門行》中最后一章。《步出夏門行》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詩歌賞析
1、多種形式朗讀
2、賞析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神龜:傳說中的一種長壽龜 竟時:終了的時候 騰蛇:傳說中的一種能興云駕霧的蛇 神龜,語出《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騰蛇,語出《韓非子•勢難》:“騰蛇游霧。意思是神靈的龜雖然是長壽的動物,但也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能興云駕霧,最終也會死亡后化為灰塵。
這兩句以神龜和騰蛇為喻,借神龜騰蛇起興,極言人的壽命有限。”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龜和騰蛇這樣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更何況人呢!但詩人這樣說,用意是積極的,即要求自己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建功立業,不要虛度一生。說明作者明知人的壽命終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難免要死,但他絲毫不因此而頹喪。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驥(jì):良馬,千里馬 櫪(lì):馬槽 烈士:這里指有雄心壯志的人 暮年:晚年 意思是千里馬老了,伏在馬槽里,但它仍舊有馳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更應該“老當益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
這四句表達了詩人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是全詩的核心。詩人寫此詩時已53歲,故以“老驥”自況,又稱“暮年”,但他還要繼續奮斗,所以又說“志在千里”“壯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統一全國。這正如三年后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他認為統一全國是符合歷史需要的,決心為此奮斗終身。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但,只。 養怡,調養身心使之和樂。永,長、久。
意思是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長壽。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和樂觀精神。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是針對一般人的觀點說的,曹操曾自稱他“性不信天命”,這句話其實也是對“天命”的否定,說明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下文接著就說“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身心修養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壽。但養治之福不是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這四句呼應詩的開頭,在承認壽命有限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強調發揮人的主觀作用,反映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配樂時加上去的。這首詩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寶貴的,所以人們應當不斷地發揚積極進取的朝氣建立功業。在結語中,作者還指出事在人為,命運可以改變。這種積極奮發、老當益壯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3、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不甘衰老和壽命不全由天決定、主觀努力也起作用的積極奮發的精神。
龜 雖 壽 篇17
龜雖壽
曹操
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顯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利。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