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江 月(精選16篇)
西 江 月 篇1
.《西江月》教案1
.《西江月》教案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課堂教學實錄
《西江月》課件
《西江月》ppt課件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1)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ppt課件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ppt課件(1)
西 江 月 篇2
辛棄疾
西 江 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岱宗 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 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醒笠繾瘧ズ募で欏j斯椿舜蠛m掏氯趙攏掏蚯у淖忱鼉跋螅硐至絲男亟螅惴⒘送騁恢泄üα⒁檔謀ц骸g臚譴鷗星椋俅衛仕姓饈資琛?nbsp;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 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 2 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 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 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 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西 江 月 篇4
任課教師:深圳市寶安區石巖公學謝紅衛老師
授課班級:初一(1)班
授課時間: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節
教材分析:兩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容,它們是宋詞和元曲中的經典之作,為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師: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
[投影課題并板書:《西江月》(詞)、《天凈沙.秋思》(散曲)]
師:我們知道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這兩首古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呢?請同學們先自由讀這兩首詩歌,細心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那么,這兩首詩歌分別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應答熱烈)(答案眾多,但都言之有理)
師:都答得很好!我想請兩位同學讀一讀這兩首詩歌,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西江月》是怎樣來抒發作者的高興喜悅情感的,《天凈沙 秋思》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傷情調呢?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朗讀第一首)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對此進行評議,并糾正兩個錯誤讀音:見、社。)
師:第二首誰來讀?我希望讀的同學能改正剛才出現的一些不足之處,爭取讀得更好,誰來?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有感情朗讀,完畢,全班學生用掌聲給予充分肯定)
師:同學們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你讀得很棒!通過同學們的朗讀,我們成功地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通過朗讀,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這兩首詩歌有沒有直接寫到悲傷、喜悅?
生:沒有。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這兩種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評: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復朗誦的必然收獲。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學生閱讀的自主權是此課設計成功的第一步。]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先通過學習《西江月》來體會這種寫法。老師把它也讀一遍,希望同學們能夠找出其中最明顯地表現出作者喜悅心情的一句話。(師范讀)
生:(掌聲雷鳴)
師: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找得好,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讀這句詩的時候,有沒有在腦海中出現一副心曠神怡的畫面,大家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師:稻香撲鼻,小溪潺潺、蛙鼓陣陣,一群人圍在一起笑談著豐收的年成。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悅呢?讓我們想象著畫面再一次把這句詩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很有詩意,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學們再看前面的詩句,作者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們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構思出一副美好的畫面,然后像老師那樣描述一下?試一試,看誰的語言組織得更好?
生:(靜心思索后,分別有兩生作答。)
師:這兩位同學展開自己的想象,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場景,由此可見,想象產生美麗,我們在品味詩歌之美的時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師:這首詩寫得很美,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緩、明快。
師:那么我們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前面我們讀得那么舒緩,好象怕驚動了什么似的,為什么要讀得那么那么輕、那么慢呢?
生:因為寫的是靜景。
師:寫靜景為什么要寫到驚鵲和鳴蟬呢?
生:也是為了寫靜景。是為了反襯出農夜的寂靜。
師:對,以動寫靜。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說。(簡介了“推敲”的故事)
師:請同學再次把它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曠——
生:——神怡
師:可是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下雨了。
師:對,“兩三點雨山前”,夏天天氣說變就變,而且夏雨多是瓢潑大雨,改為“兩三陣雨山前”好不好?
生:(議論紛紛)不行,“陣雨”太大了,讓夜里散步的人狼狽之極,哪來喜悅?反而會讓高興之情一掃而空。
師:說得真好,就那么兩三點“豆大”的雨,夜話的人可以不緊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悅悠閑自在之情不言自明。這不,接著往下讀詩,詩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師:對,想什么就來什么。為什么要特意說“舊時”?喜在舊時——
生:舊時茅店社檐邊
師:舊地重游。喲,實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師:喜出——
生:——望外。
師:由此可見,這一部分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喜悅
師:那么請同學們用喜悅的語氣把這一部分讀一遍。
生:(齊讀)
[評: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語言中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源于語言品味,歸于語言運用,學生同時收獲的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讀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現了農村夏夜的靜謐甜美、閑適宜人,表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那么同學們再悉心揣摩、慢慢品詠,看那位同學讀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讀,后來有三個學生依次主動站起進行個人朗讀)(師進行簡單評說)
師:同學們剛才欣賞了這首詩歌,感覺如何?
生:美。
師:對,美在不染纖塵、美得令人心儀。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怎樣去欣賞一首詩歌。
生:先要讀。
師:對,接著呢?
生:理解。
師: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怎樣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詩意。
師:如何了解詩意呢?
生:找出詩中所寫到的景物。
師:好。同學們不僅讀得好,還答得好,總結歸納得也很好。老師也總結歸納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講讀:反復朗讀,體會感情;抓關鍵詞,品味語言;讀景組畫,情景交融。)
師:我們知道了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們不妨嘗試著自己來欣賞《天靜沙 秋思》。同學們對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題,組成學習伙伴,四人一組,展開討論。到時,你們選出最強的選手代表你們出來發言,看那組說得最好?好,開始!
(出示投影: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生:(開展熱烈討論。)
師:準備好了沒有?
生:準備好了。
師:哪位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
生: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
師:“傷心欲絕”用得很好。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呢?
生:因為他遠在天邊。
師:你怎么知道他背井離鄉,遠在天邊呢?
生:從“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師:“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邊之意。
師:因為他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生:通過十二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
師:這位同學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呢?
生:(一一列舉出各種景物。)
師: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生(紛紛回答):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
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
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
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
師:說得真好,太美了。簡直重新作了一首現代詩。希望這位同學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師: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師:還有那些景物與前一詩相類,卻傳達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驚鵲”、“鳴蟬”、“蛙聲”與“昏鴉”就不同,同時鄉村之景,喜與悲卻不同。
乙:“明月下的別枝”與“枯藤老樹”組合成的畫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黃昏所表現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過,“小橋流水人家”好象很溫馨,很感人,不是傷感的。
師:是呀,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生: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師:說得太妙了,比老師說得都要好。同學們把這首詩好好地讀一遍,盡量讀出那種傷心的感覺,我看哪位同學讀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學起來朗讀,效果都不錯。)
師: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們能否從《天凈沙秋思》中抽出一句來和《西江月》重新組合,形成一幅悠閑愜意的畫面。你們說選那一句?
生:“小橋流水人家。”
師:你們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樣,這說明我們的心是緊緊相通的,我還把它們重新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躍躍欲試,討論異常熱烈)
師:老師也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誦:小橋流水人家,
清風鳴蟬鼓蛙,
山前村樹稻花,
明月高掛,
豐收人在夜話。)
生:(異常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掌聲,同學們真會鼓勵人。你們說我這首詩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和馬致遠的《天凈沙》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所體現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師:對,一個是歡快,一個是悲傷;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顯,在平常的作文中,我們要學會借助景物描寫來體現自己的心理變化,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
[評:情感迥然不同的兩首詩歌放在一起欣賞,尋找語言上的相通之處,教學設計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關鍵所在;而大膽地組合新詩,則是整個課堂設計的亮點所在、高潮之處!]
師: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齊聲說)好!
師: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課后反饋: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們同樣披戴著語言的面紗,撩起這面紗,才能感受詩之美韻。本節課正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學習感悟語言之美,學習運用美之語言。]
西 江 月 篇5
《西江月》、《天凈沙 秋思》課堂教學實錄
任課教師:深圳市寶安區石巖公學謝紅衛老師
授課班級:初一(1)班
授課時間:2003年9月27日 星期三,第三節
教材分析:兩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容,它們是宋詞和元曲中的經典之作,為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師: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
[投影課題并板書:《西江月》(詞)、《天凈沙.秋思》(散曲)]
師:我們知道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這兩首古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呢?請同學們先自由讀這兩首詩歌,細心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那么,這兩首詩歌分別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應答熱烈)(答案眾多,但都言之有理)
師:都答得很好!我想請兩位同學讀一讀這兩首詩歌,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西江月》是怎樣來抒發作者的高興喜悅情感的,《天凈沙 秋思》又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傷情調呢?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朗讀第一首)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對此進行評議,并糾正兩個錯誤讀音:見、社。)
師:第二首誰來讀?我希望讀的同學能改正剛才出現的一些不足之處,爭取讀得更好,誰來?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有感情朗讀,完畢,全班學生用掌聲給予充分肯定)
師:同學們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你讀得很棒!通過同學們的朗讀,我們成功地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通過朗讀,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這兩首詩歌有沒有直接寫到悲傷、喜悅?
生:沒有。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這兩種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評: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復朗誦的必然收獲。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學生閱讀的自主權是此課設計成功的第一步。]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先通過學習《西江月》來體會這種寫法。老師把它也讀一遍,希望同學們能夠找出其中最明顯地表現出作者喜悅心情的一句話。(師范讀)
生:(掌聲雷鳴)
師: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找得好,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讀這句詩的時候,有沒有在腦海中出現一副心曠神怡的畫面,大家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
師:稻香撲鼻,小溪潺潺、蛙鼓陣陣,一群人圍在一起笑談著豐收的年成。這一切怎么能不令人喜悅呢?讓我們想象著畫面再一次把這句詩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很有詩意,這就是加入了想象的原因。同學們再看前面的詩句,作者還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你們能不能借助想象,也能構思出一副美好的畫面,然后像老師那樣描述一下?試一試,看誰的語言組織得更好?
生:(靜心思索后,分別有兩生作答。)
師:這兩位同學展開自己的想象,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場景,由此可見,想象產生美麗,我們在品味詩歌之美的時候,一定要大力借助想象。
師:這首詩寫得很美,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去讀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緩、明快。
師:那么我們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前面我們讀得那么舒緩,好象怕驚動了什么似的,為什么要讀得那么那么輕、那么慢呢?
生:因為寫的是靜景。
師:寫靜景為什么要寫到驚鵲和鳴蟬呢?
生:也是為了寫靜景。是為了反襯出農夜的寂靜。
師:對,以動寫靜。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說。(簡介了“推敲”的故事)
師:請同學再次把它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曠——
生:——神怡
師:可是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下雨了。
師:對,“兩三點雨山前”,夏天天氣說變就變,而且夏雨多是瓢潑大雨,改為“兩三陣雨山前”好不好?
生:(議論紛紛)不行,“陣雨”太大了,讓夜里散步的人狼狽之極,哪來喜悅?反而會讓高興之情一掃而空。
師:說得真好,就那么兩三點“豆大”的雨,夜話的人可以不緊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悅悠閑自在之情不言自明。這不,接著往下讀詩,詩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師:對,想什么就來什么。為什么要特意說“舊時”?喜在舊時——
生:舊時茅店社檐邊
師:舊地重游。喲,實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師:喜出——
生:——望外。
師:由此可見,這一部分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喜悅
師:那么請同學們用喜悅的語氣把這一部分讀一遍。
生:(齊讀)
[評: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語言中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源于語言品味,歸于語言運用,學生同時收獲的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讀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現了農村夏夜的靜謐甜美、閑適宜人,表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那么同學們再悉心揣摩、慢慢品詠,看那位同學讀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讀,后來有三個學生依次主動站起進行個人朗讀)(師進行簡單評說)
師:同學們剛才欣賞了這首詩歌,感覺如何?
生:美。
師:對,美在不染纖塵、美得令人心儀。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怎樣去欣賞一首詩歌。
生:先要讀。
師:對,接著呢?
生:理解。
師:理解什么?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怎樣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詩意。
師:如何了解詩意呢?
生:找出詩中所寫到的景物。
師:好。同學們不僅讀得好,還答得好,總結歸納得也很好。老師也總結歸納了一下。(出示投影并講讀:反復朗讀,體會感情;抓關鍵詞,品味語言;讀景組畫,情景交融。)
師:我們知道了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那么,我們不妨嘗試著自己來欣賞《天靜沙 秋思》。同學們對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題,組成學習伙伴,四人一組,展開討論。到時,你們選出最強的選手代表你們出來發言,看那組說得最好?好,開始!
(出示投影: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生:(開展熱烈討論。)
師:準備好了沒有?
生:準備好了。
師:哪位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
生: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
師:“傷心欲絕”用得很好。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呢?
生:因為他遠在天邊。
師:你怎么知道他背井離鄉,遠在天邊呢?
生:從“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師:“天涯”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邊之意。
師:因為他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生:通過十二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
師:這位同學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呢?
生:(一一列舉出各種景物。)
師: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生(紛紛回答):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
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
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
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
師:說得真好,太美了。簡直重新作了一首現代詩。希望這位同學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師: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師:還有那些景物與前一詩相類,卻傳達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驚鵲”、“鳴蟬”、“蛙聲”與“昏鴉”就不同,同時鄉村之景,喜與悲卻不同。
乙:“明月下的別枝”與“枯藤老樹”組合成的畫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黃昏所表現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過,“小橋流水人家”好象很溫馨,很感人,不是傷感的。
師:是呀,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生: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師:說得太妙了,比老師說得都要好。同學們把這首詩好好地讀一遍,盡量讀出那種傷心的感覺,我看哪位同學讀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學起來朗讀,效果都不錯。)
師: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那么我們能否從《天凈沙秋思》中抽出一句來和《西江月》重新組合,形成一幅悠閑愜意的畫面。你們說選那一句?
生:“小橋流水人家。”
師:你們怎么又和我想得一樣,這說明我們的心是緊緊相通的,我還把它們重新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躍躍欲試,討論異常熱烈)
師:老師也組了一首。
(出示投影并吟誦:小橋流水人家,
清風鳴蟬鼓蛙,
山前村樹稻花,
明月高掛,
豐收人在夜話。)
生:(異常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掌聲,同學們真會鼓勵人。你們說我這首詩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和馬致遠的《天凈沙》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所體現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師:對,一個是歡快,一個是悲傷;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顯,在平常的作文中,我們要學會借助景物描寫來體現自己的心理變化,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
[評:情感迥然不同的兩首詩歌放在一起欣賞,尋找語言上的相通之處,教學設計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關鍵所在;而大膽地組合新詩,則是整個課堂設計的亮點所在、高潮之處!]
師: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齊聲說)好!
師: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課后反饋: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們同樣披戴著語言的面紗,撩起這面紗,才能感受詩之美韻。本節課正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學習感悟語言之美,學習運用美之語言。]
西 江 月 篇6
特級教師王崧舟先生說,古詩詞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由于古詩詞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而小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詞)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詩詞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去甚遠,多數古詩詞教學僅僅滿足于詩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于詩詞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不僅于此,古詩詞教學的模式還相對比較陳舊和保守,難有突破。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清新爽朗的風格,讓讀者不僅直視到一幅鮮活逼真的田原風光,而且會自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美妙感受。對于這樣意美情濃的詩詞怎么教?我以為讀字當頭,讀讀議議,議議讀讀。一方面要通過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那些獨特的歷史時空;另一方面要通過讀,讀出意,讀出味,讀出形,讀出神。
[設計理念]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閱讀既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有效的對話過程,又是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對于這樣意境幽美的詞,要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實踐中,加深對詞的理解與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設計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1、閱讀積累:《如夢令》(李清照),《清平樂 村居》(辛棄疾)等。(可在課前完成)
2、以讀入手,通讀文本
(1)揭題: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新詞,一起來讀讀看。(課件或小黑板出示)
(2)知背景:這首詞是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相信大家對辛棄疾并不陌生,誰來說說你對詞人都有哪些了解?(附小資料,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詞就是詞人閑居江西上饒時所作。)
(3)自由讀,要求讀正確。(生讀)
(4)指名學生讀。(2至3人)
正音:見(讀xian)
(5)男女生比賽讀
(6)展示讀,讀通順。(誰愿意讀,就站起來向同學們展示展示)
[設計意圖:“書不讀熟不開講”,對于古詩詞教學尤其如此。在教學伊始,力求通過閱讀積累喚醒孩子們心中的古詩詞積淀,讓他們在閱讀賞析《如夢令》、《清平樂村居》這些美好的情境中陶醉,并以此引發學生學習新的古詩詞的內在激情。當學生面對文本,不急于理解與分析,而是仍以讀入手,通過對文本的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展示讀等形式,從而真正意義上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構一種無聲的對話,并真正做到讀正確,讀通順。]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1、過渡,引入第二教學環節(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你能讀懂它嗎?)
2、自由分組,討論交流。(請同學們自由分組,討論討論你能讀懂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組內交流,做好筆錄。
4、全班交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點撥。
相機出示下列語句。(或者課件或者小黑板)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師引導: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鵲兒在動,從枝上飛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鵲兒沒有霜滿天的哀傷,它難道能關閉著歌嚨?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覺得那是細語呢喃;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師引導: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松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出來,流淌出來。“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師引導: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師引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夏夜的雨飄零而下,作者不由地加快了腳下的步伐,這也許是大雨來臨之前的先兆,他是否在急著尋找一個避雨地場所呢?可是這野嶺之上,哪里有人家,哪里可以找到大雨來臨時的避雨的港灣?他的心里是否著急了呢?嘿,走運了溪橋,路兒忽然一轉,還是那家茅店,還是那座社廟,竟都還在,竟于心焦之時出現在作者的眼前,他內心的驚喜之情躍然紙上!
5、教師小結,范讀。(是啊,多美的黃沙嶺,多美的夜色!我也仿佛與詩人一樣走在這條熟悉的小路上,“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設計意圖:讀懂詞,不僅僅要讓學生通過讀、交流、討論與作者建構對話的空間,而且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感受、體驗黃沙嶺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詞人的心境,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啟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讀懂詞的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新方式。]
三、讀透————與時空對話
1、提出要求:讀透。(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配樂讀。(感受感受詞人夜行黃沙道中的場景)
3、聽讀。(請閉上眼睛,和著音樂,一起與詩人辛棄疾走進這美妙的夜色,聽一聽,你能從中聽到什么?)
4、學生交流。(所聽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5、教師引導。(略)
6、展示。(可以是誦,可以是寫,也可以是演)
師:詞中盡管寫的是我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從這里卻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喚起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盡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你能把詞人這種喜悅與愛表現出來嗎?
[設計意圖:讀透是古詩詞學習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領我們去領略古詩詞中所展現的無限風光,又可以使我們徜徉在這種濃濃的古詩詞氛圍中與時空對話。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歷史,走進詩詞人,走進他們的心靈。換句話說,詩詞讀透了,也就等同于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了。]
西 江 月 篇7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熱愛農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在第一個環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創設詩意課堂中。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求知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師的挑戰嗎?接著我出示詩詞卡片。學生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狀態。然后,我讓學生在風格迥異的兩段音樂“中國功夫”、和“明月幾時有”中真切感受到詞豪放、婉約的不同風格,引出作者和本節課將要學習的詩詞《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第二個環節: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采取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朗讀。首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詩,然后指讀。當我發現該同學字音讀的十分準確時,采訪同學:“你覺得自己讀的怎么樣?我來采訪采訪你。”借機強調了生字字音,“轉”、“見”,使同學對字的讀音印象十分的深刻。接著,我引導同學們讀詩要有節奏,古人讀詩手舞足蹈,于是我就讓同學們拍手讀詩,又學著古人“踏歌”而讀。后來我讓同學們借歌曲《明月幾時有?》來唱唱這首詞,又是朗讀方式的延伸。
第三個環節:品讀詩文,體會情感。
在古詩詞教學中,根據古詩講究“詩情畫意”的特點,在讀好的基礎上,設計想象畫面、說一說等方法,為古詩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學生搭設一個橋梁。古詩帶給學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間,這樣的創造性的預設有助于把學生引入深遠的意境。如在本課中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體會意境。
總之,這節課,我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帶動學生,不失時機地贊賞,積極有效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詩詞的獨特魅力。
原文欣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 江 月 篇8
之一
佚名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課件設計: PP四張抒情音樂一段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1、齊背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
2、揭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牌詞題
二、布置初讀。
1、自由誦讀:字字正確、句句通順。
2、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檢查。
1、(出示課件1)指名讀,正音;齊讀。
2、質疑,引導解疑。
四、小組學習。
1、用心讀,邊讀邊想畫面。
2、小組內互說,有感情地朗讀。
五、大組交流。
1、自由說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①引詞句。②說畫面。③作補充。④練誦讀。
2、范讀。學生閉眼想象完整畫面。
3、(出示課件2)說完整畫面。
①小組內互說。②獨立說或合作說完整畫面。
4、配樂誦讀。
①指名誦讀。②簡評。③齊誦,可變換方式。④練背。
六、補充積累。
1、(出示課件3、4)補充辛棄疾詞《南鄉子》《破陣子》,師生齊誦。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 情
鄉村夏夜 舒適喜悅
西 江 月 篇9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西 江 月 篇10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西江月》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西江月》詩詞閱讀原文西江月(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詩詞閱讀題目(1)“路轉溪橋忽見”詞句前文“路轉”,后文“忽見”,透露出詞人當時怎樣的心境?(1分)
▲(2)請你展開想象,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夏夜景象。(2分)
▲
《西江月》詩詞閱讀答案(1)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驚喜),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1分,緊扣“歡欣(驚喜)”“入迷”,意對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頭,皎潔的月光掠過樹梢,驚飛了樹枝上棲息的山鵲,它們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盤旋;一陣陣清風徐徐吹來,幽靜的田野里傳來清脆悅耳的蟬鳴聲。(2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表達正確流暢 1分)。
《西江月》詩詞鑒賞
此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并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么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于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于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后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 江 月 篇11
大家好,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辛棄疾的《西江月》。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正是辛棄疾光復故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從而把一腔忠憤轉向詞的世界,也就是這樣,造就了南宋詞壇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級語文上冊古代詩詞五首中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西江月》寫的是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寫的是一次夜行的經歷。辛棄疾以清新、自然的筆調,描寫了一副鮮明生動逼真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詞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以及詞人忘懷于大自然的快樂。抒發了詞人的閑適的心情。
說學情:
本節課面臨的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告別迷戀動畫片的時代,有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本節課能夠讓他們聯想到動畫片中的畫面,所以講課的時候把他們接觸過的動畫畫面引入到課堂上來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教學目標: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賞析,在表達中再現意境,在學習中感受宋詞的魅力。
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讀詞,品詞,悟詞。從而了解詞人的基本信息和詞的有關常識。理解詞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體會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通讀感知詞的節奏、韻味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精讀全詞,理解詞的意境;鑒賞精彩語句、特殊句式,了解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發揮想象和聯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內涵。達到知識與能力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詞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5、 體會詞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重點
對本詞來說,學生對鄉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鄉村,沒有表象積累,更沒有情感體驗。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通過詞作里對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夏夜農村的清新恬靜之美,品味詞作樸實的語言描摹等文學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楚重點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既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學法:
教: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互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想象閱讀法等組織教學。
學:學詞,感悟古詩詞,不在光要感悟句的字面意思,還要體會詞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我們要緊緊抓住“意象”來組織意境,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從而感詞人所感、想詞人所想。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程序
一、 學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前背誦宋詞
這一個學習活動主要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誦中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 引讀與學生對話( 不是直接用切入法,而是引導學生思考。)
1、南宋詞人,你會想到誰呢? 從而引導到辛棄疾。從豪放詞引導到農村詞。
2、 從辛棄疾在贛州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聯想到《西江月》。
三、 初讀與文本對話
1、教師范讀2、學生自己練讀 3、指名朗讀交流 (指出:“見”的讀音)
解題初讀,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了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四、品讀與作者對話
1、 解決關鍵詞,上片的● “別枝驚鵲”● “半夜鳴蟬”● “蛙聲一片”;下片的 ● “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 “舊時茅店”“路轉溪橋忽見”。
2、 上片的意象是什么?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又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3、 下片的意象是什么?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又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4、 在詞中找到特殊句式,是哪里?解讀倒裝用法的意義?
5、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并指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感受詞人的情感。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涌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五、擴讀與宋詞對話
1、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2、 介紹其它宋詞,了解南宋背景下的其他詞人。
六、 設計作業
1、展開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經歷寫下來。(擴寫)
2、收集田園詩詞,進行賞析比較。
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業,讓學生們創作一首《西江月》,再去學辛棄疾的其他詩詞。這些作業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作業,他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實現又一次提升。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從以上幾個方面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古詩詞的浸潤中得以提升。 現在結合我的教學過程,我說說這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引導學生,而不是填鴨式的教育。與學生互動,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引聯想畫面入情入境朗讀。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粗略感受轉變為細膩的體會,并通過創設情境,把文章中負載的情感真切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二、多媒體,使古詩詞教學盡顯詩情畫意
在古詩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的潛能得以更好地開發,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西 江 月 篇12
首先,我要說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師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以簡潔、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贊美。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閱讀的精神。結合“三維”目標及本文內容,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
2、 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夜行黃沙嶺所看到的美景;
3、 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為了完成暨定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卓越課堂以及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我將與學生采用以下教與學的方法:
1、 教學中注重“溶情”;
2、 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3、 給孩子一個“感悟的課堂”;
4、 引領學生去讀書。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我該帶著學生走進課堂,走向文本了。
一、 開門見山 直奔主題(用時約2分鐘)
本節課的導入,我要做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對本節課的內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準備。我可以這樣教學: 今天,我們學習第29課詩詞兩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板書: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并且這樣的設計還可將學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細讀課文 品味情感(用時約32分鐘)
1、出示多媒體課件,觀察圖畫,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這幅畫中,會說什么?把多媒體引入課堂,意在把現代教育教學手段與教學相結合,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這樣的安排,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接下來,就要找出課文中有關圖畫的描寫。
學生通過自讀,不難發現詞的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對這部分的教學,可采用“三讀”。一讀:找出句中寫景的詞;二讀:體會詩的意境美;三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三讀”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方法,在讀書中體會作者寫景的方法,在讀書中領悟情感,還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我讓學生自學,這也是高年級學生應訓練的一種能力吧!
接下來,多媒體出示詞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讀一讀,思考:你體會到了什么?于是,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在分小組朗讀中體會,也可讓學生與老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還可讓學生結合注釋與文本對話,再還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當教學“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時,我通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閱讀,結合上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抓住“忽見”一詞深刻領悟。一個“忽見”道出了作者在“兩三點雨山前”后見到茅店時的欣喜若狂。
三、升華情感,拓展延伸(用時約2分鐘)
是啊,作者夜行黃沙嶺看到了如此美景(板書:夜行→黃沙 “美”置于箭頭上方),雖然中間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驚喜(同時將“喜”板書于箭頭下方),因為“路轉溪橋忽見”嘛!作者如此,你呢?請趕快與同學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還結合不同層面的學生安排了課外練習: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搜集所學過的其它的詞并讀一讀。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再次敬禮)
西 江 月 篇13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課件設計: PP四張抒情音樂一段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1、齊背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
2、揭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牌詞題
二、布置初讀。
1、自由誦讀:字字正確、句句通順。
2、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檢查。
1、(出示課件1)指名讀,正音;齊讀。
2、質疑,引導解疑。
四、小組學習。
1、用心讀,邊讀邊想畫面。
2、小組內互說,有感情地朗讀。
五、大組交流。
1、自由說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①引詞句。②說畫面。③作補充。④練誦讀。
2、范讀。學生閉眼想象完整畫面。
3、(出示課件2)說完整畫面。
①小組內互說。②獨立說或合作說完整畫面。
4、配樂誦讀。
①指名誦讀。②簡評。③齊誦,可變換方式。④練背。
六、補充積累。
1、(出示課件3、4)補充辛棄疾詞《南鄉子》《破陣子》,師生齊誦。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景 情
鄉村夏夜 舒適喜悅
西 江 月 篇14
一、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二、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課前: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巨鉆,她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里,整個題目的意思,對作者的了解等)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師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6、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7、指名配樂朗讀,相機評價。
8、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環節簡析:由于不是第一次接觸“詞”這種文體,教師可通過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鞏固已知。學生步入六年級,已經養成了課前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因此,教師可放心地讓學生自主交流,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學生不理解“別枝”,相機出示:別枝:現主要有三種解釋:
[ 1)離開枝頭;2)斜枝、樹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
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
“明月驚鵲”可以聯系“月落烏啼”來理解。
學生可能受插圖的誤導,認為稻子是金黃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揚花灌漿,會是金黃色的嗎?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仿佛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同桌試著演演說說;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
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于黃沙嶺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
出示紅字: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
齊讀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聯系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大致內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教師相機評價并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畫面、音樂)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環節簡析:“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品讀悟情,媒體煽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詞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與詞產生共鳴。]
(二)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
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4、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選擇:[(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后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
指名讀,比賽讀。
5、多媒體煽情。(畫面、音樂)
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
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環節簡析: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教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詞人的心境。又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的精彩紛呈地想象,興致勃勃地描述,聲情并茂的朗讀。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這不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境界嗎?]
三、讀透——與時空對話
1、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2、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點擊畫面和文字),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愿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齊讀全文。
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這源于詞人自然清新的語言,真摯樸實的情感,精湛的創作技法。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從詩詞美妙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細膩、真切的情感,學習他獨特的創作技法。
3、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
學生交流(學生有的說想學習其它田園詩和辛棄疾的其它詞,有的說想把這美景畫下來,有的說想給它配上曲子唱一唱,還有的說配上意境畫,寫一篇散文……)
4、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認真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獲。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環節簡析: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自己對詞的感悟,再一次促進學生與課文的對話和溝通,使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可謂水到渠成。“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者能夠以這首詞作為一個生長點,引發學生去搜集辛詞,吟誦辛詞,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西 江 月 篇15
教學內容: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內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
2.體會重點詩句的情境,在反復誦讀,合理想象,
預設目標:
1.了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詩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人熱愛農村、關心農事的質樸情懷。
教學準備:
結合課內外資料,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詞,最早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也叫“填詞”。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如這首詞的詞牌名《西江月》。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并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系。
二、感知作者
辛棄疾是南宋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歷,比較容易讀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互動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長。因為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還可以從詞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互動2:路長,為什么要夜行?
明確:白日酷熱,因為從鳴蟬、說豐年、驟雨等可以看出這時正值夏季。
互動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片的內容?
明確:深夜時分,月兒從云縫里鉆了出來,山林頓時變的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的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的鳴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今年定是一個好年成。
互動4: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
明確:到了后夜,天邊尚余幾顆星。
互動5:“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嗎?
明確:從下句看,他是著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
互動6: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
明確: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動7: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確:詞人用的是倒語,表現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造性的表述下片內容(可參照上片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
凡雙調的詞,內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的好,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寫景烘托: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稻花香 蛙聲
真情流露:熱愛田園 避雨 驚喜 興趣 盎然
西 江 月 篇16
一、說教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上饒時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樸素的語言,給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
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以誦讀來“幫助”解析。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三、說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對六年級學習詩詞的要求:“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想象等來體現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考慮到本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把“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品讀詞文,通過想象,把平面的詞句想象成為一幅鮮活的畫面,一幕立體的場景,進而理解詞句的內涵,體會詞中的情感。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課標》要求、我設想了五字課堂教學模式。
1、導
通過曲調《破陣子》和《西江月》的對比,使學生了解詞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選擇什么樣的詞牌名就決定了詞的風格。
2、讀
讓學生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實現對古詩詞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詩人之情,要讀懂詩詞的景,詞的意境就呈現在眼前了。
3、賞
賞析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蘊。以誦讀想象來“幫助”賞析,帶學生感受詞的意境美。
4、悟
在賞析中,體會此人對景的喜愛之情和期盼豐年的喜悅之情。
5、寫
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做到文景合一,身臨其境。
六、說板書:
根據板書的科學性、直觀性、藝術性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板書。此設計內容精煉,條理分明,既顯示了課文的結構,展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主題突出,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景(美)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