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箏(精選15篇)
風 箏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題目叫做《風箏》。(板書課題)
2、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書寫過有關風箏的文字,我們先來讀讀這樣兩首古詩:(出示文字)
(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里面沒有寫到風箏啊?怎么老師說這首詩也是寫風箏的呢?
聯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這是說孩子們放學回來得很早,于是——
(2)我們再來讀第二首。
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能否讀懂?孩子們為什么著急地直拍手啊?
3、今天學習的(風箏)到底寫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了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放風箏。
(1)你是從哪兒找到這個答案的?
(2)你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來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憶當中情有獨衷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呢?
(3)練讀,讀出作者對風箏的感情。
(4)這句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因為我們發現,它還領起了下文。接下來的課文很自然地就記敘了作者他們做風箏和放風箏的情景,你能試著給課文分成幾部分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期了《風箏》,知道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齊讀第一節。
二、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們做完風箏后的心情。對于“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匯報。
學生在說用什么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查字典,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a、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托”“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三、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三課時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為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并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風 箏 篇2
.《風箏》教案9-10
.《風箏》教案6-8
.《風箏》教案5
.《風箏》教案3-4
.《風箏》教案2
.《風箏》教案1
.《風箏》說課稿
.《風箏》(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過程
.《風箏》一課教學反思
.《風箏》同步練習1
.《風箏》同步練習2
.《風箏》同步檢測卷
.《風箏》綜合能力測試題
.《風箏》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風箏·評估測試
.《風箏》檢測題
魯迅《風箏》flash課件
《風箏》說課講稿ppt課件
《風箏》ppt課件
《風箏》ppt課件(1)
風 箏 篇3
黑龍江 趙文玉 寧鐵霞 青島 宋曉渝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O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
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
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
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
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
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
處境?
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
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
1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
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
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
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
“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
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
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
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
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
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r教師小結]
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
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
深刻。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
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
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
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
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
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
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
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
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
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
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
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
得到發展。
風 箏 篇4
魯迅
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胡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輕松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松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么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研討與練習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3“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二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三下面幾段文字,也是回憶兒時放風箏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滿天的風箏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著。我的頭上,是傍晚六時的天空。天空中,這里也是風箏,那里也是風箏。
我從沒見過這樣多的風箏,在這樣的一個天空中飄蕩著。
兒時,如同隔世般遙遠的兒時,我自己也放過風箏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時候,我手里只緊抓住那捆纏在香煙罐上的絲線。我瞇著雙眼,仰面凝視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個風箏。當然,也東看看西看看別人的風箏,如果天空中還有別人的風箏的話。記憶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別人的風箏的;因為放風箏,似乎也有固定的季節。季節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會紛紛放起風箏來。至于放的地點,或者是廣場上,或者是馬路上,或者是屋頂上。廣場不是到處都有的,從我家到廣場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們有時也懶得去。馬路上可以放風箏,確是一點也不假。那時的馬路和今天的馬路比起來,可差得遠了。那時的馬路,任何時候都是只有幾輛車,至于橫街,車子的數目更少得可憐;所以孩子們在設法叫風箏起飛時,可以手里拉著一根線,在大街上跑;而且頻頻回顧,看看背后的風箏,是不是已經順風飛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馬路上放風箏,這倒不是因為我們兄弟兩個人缺少冒險精神,而是因為怕父親知道了會罵會打。父親管我們,管得很嚴。但我們也有很理想的放風箏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家的屋頂上。我們家的三樓,開了一個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撐,把天窗打開,我們立刻就可以爬到屋頂上去。屋頂上,有一個狹長的小陽臺,我們就在陽臺上放風箏。屋頂上的風很大,風箏拿在手里,只要抖幾抖,就會搖頭擺腦地飛起來了。這時候,二哥就喊:“放線!放線!快!……”于是我就馬上用右手,把纏在香煙罐上的線拉出來。但是風大的時候,笨手笨腳,還是來不及拉出線來,二哥不耐煩了,會從我手里把香煙罐搶了過去,一手緊抓罐的一端,讓另一端對著風箏飛升的方向,于是一剎那間,罐上的線,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飛了出去。定睛看時,風箏已經飛到離我們很多丈遠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線,忽然都不見了。我還記得,我們當時放的風箏,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會念書,但是有糊風箏的手藝。他糊的都是蝴蝶風箏,比一般的風箏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綠綠的顏色。當這樣一個美麗特殊的風箏升到天空中時,二哥有一份滿足,也有一份驕傲。
讀一讀,寫一寫
箏 禿 蟹 蕾 墮 丫杈 寂寞 憔悴 肅殺 訣別 蕩漾
嫌惡 笑柄 可鄙 什物 驚惶 瑟縮 傲然 虐殺 寬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春衣稱體近清明,
風急鷂鞭處處鳴。
忽聽兒童齊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箏。
(清朝·楊韞華《山塘棹歌》)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朝·高鼎《風箏》)
風 箏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肅殺、訣別、嫌惡、什物、驚惶、瑟縮、傲然、虐殺、寬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詣"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親情。
2.初步掌握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3.借鑒本文在鋪陳誤會和沖突中寫親情的方法。
德育目標
感受文中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意,體味本文在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的濃濃的親情。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在自主閱讀中質疑問難,深入探究。
●教學難點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教學方法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難點較多,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可能在通讀兩遍后,仍然難以把握文章的要點,因此,可先讓學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畫出來,然后質疑問難,合作討論。采用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后研究具體問題的思路進行閱讀。對少數需要聯系特定寫作背景來理解的疑難語句,教師宜作必要的引導、講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打印好的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在圈點勾畫中找出本文難以理解的問題,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教師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在溫馨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設計(二)
家庭中充盈著濃濃的親情,但有時也會出現令人難堪的沖突矛盾。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人沖突的深處往往包含著深刻的社會的和時代的內容,今天,讓我們走進這的世界來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設計(三)
同學們,你們玩過嗎?是報春的天使,孩子們因為渴望春姑娘的來臨,才用去迎接她,打扮她,贊美她。可是有個孩子卻無端地被剝奪了玩的權利,讓我們去看個究竟吧。
設計(四)
多媒體顯示:
你放飛一個你
我放飛一個我
藍天真小呀
你看
我們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們在說悄悄話呢
不信
你把耳朵貼在線上
聽聽
教師要求學生猜讀詩題,學生明確:《放》,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散文詩。
二、作者、作品簡介
多媒體顯示: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世紀20年代陸續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雜文集。魯迅為中國革命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詩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有的篇目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如《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一覺》等;有的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別》《死火》等;有的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如《希望》《死后》等。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辨明字形及詞義。
教師提示學生積累以下詞語。(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東 笑柄 瑟縮
點綴 寬恕 苦心孤詣 嫌惡 什物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詞語。
jué bié( ) dàng yàng( ) qiáo cuì( )
jīng huáng( ) huǎng rán dà wù( )
(3)按要求寫成語(或俗語)。
①表達愉快心情的: ②帶"苦"字的成語,如
(4)解釋下列詞語,并用這三個詞語造句(或寫一段話)。
塵封 肅殺 傲然
3.學生帶情感朗讀課文。
四、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學生讀課文,就"這篇散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你讀了有哪些感受?"這兩個問題小組內部交流。
五、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對課文作圈點評注的學習方法,學生精讀課文,質疑問難
1.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圈點勾畫。資料內容如下:
對課文作圈點勾畫評注的學習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疏通性的圈點勾畫,目標是讀通課文;二是思考性的圈點評注,目的在于提出質疑,引發思索;三是評論性的圈點評注,目的是讓學生在開啟思維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并參照平時通用的讀書符號形成自己的圈點勾畫的符號系統,作為圈點勾畫的符號,應簡潔醒目,意義明確,使用時不應隨意變動,以便于對文章的重讀與復習。下面的符號系統是不少人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僅供參考。
(1) 表示描寫得精彩或論述得好;
(2) 表示作者的觀點、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點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錄的內容;
(5) 表示要著重理解的字、詞、句;
(6)?表示有疑問或暫時不理解之處;
(7)??表示有疑惑需作認真思考之處;
(8)×表示否定;
(9)!!表示精辟、贊賞;
(10)△△表示應注意的地方;
(11)★★表示應熟記、背誦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詞。
當然,還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臨時設置一些符號。
2.指導學生對課文圈點勾畫,把閱讀中的感受、體會或疑問標記出來。
3.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匯集問題。教師將所有問題歸類,按照由淺入深的層次歸類,或按局部到總體的方式歸類,或按照問題所在的段落分組。
4.按照問題所在的段落分組,可把問題分為4組,1~2段的疑問為一組,3~4段的疑問為一組,5~8段的疑問為一組,9~12段的疑問為一組。
5.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研究問題,教師巡視指導,然后抽兩組向全班匯報,有不同意見,全體同學討論解決,教師加以評述。
六、內容研討
第一組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浮動",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鄉的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來了。"我"見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浮動,由而聯想到故鄉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第二組問題。
1.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入迷的情狀的語句,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相關的句子有:(1)他沒有,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2)他時而為人家的突然跌落下來而"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能呆看人家的,他"驚呼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2.用自己的話描述"事件",在對"我"的描寫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確:描述略。
小兄弟喜歡,"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蜈蚣、瓦片,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可見他聰明伶俐,動手能力強。而"我"卻猶如兇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冷酷無情的精神虐殺者的角色,言辭中流露了同情、后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七、學生齊讀前四段
八、布置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①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討第三、四組問題;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綜合評價和深層探討;情境寫作訓練,選擇文中精美的句子進行仿寫訓練,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
一、繼續研討第三、四組問題
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么說"不幸"?
明確:聯系"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2.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確:指"我"不許小兄弟放,認為是"笑柄可鄙的";發現小兄弟偷做,"我"把他快要完工的抓斷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為有悖于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只,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么總想補過?那心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
明確:"我"過去認為,放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被落后的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所以他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
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組問題。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在自由研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作綜合評價和深層探究
1.提問:綜觀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誤解沖突中表現濃濃的親情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本文敘寫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詣制作即將成功的一只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顯然,寫的是兄弟間的矛盾、沖突。但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卻是手足深情:當年不許小兄弟放,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一心想補過,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談談對本文主旨的認識。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選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卻的兒時瑣事,但在"我"醒悟到這件事是對小兄弟心靈、精神的殘酷虐殺后,強烈的愧疚之情體現的不僅是兄弟間真摯的親情,還包含著"我"善于反省和自責,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兩次描寫的肅殺的冬景,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是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象征。空中浮動的既是故鄉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詩,作者將深厚的親情與嚴肅的自我解剖精神融為一體,將自我批判與社會批判成功地加以結合,體現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寫作訓練
要求學生學習揣摩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在對比沖突中表現親情(或友情)。依據提供的情景,選擇一個話題,寫一段話。
我是向來不愛 , 然而他最喜歡 , 。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地敘寫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親情,再現了魯迅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讓我們沉浸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請同學們再次走進的世界里……(教師播放朗讀磁帶,配以山東濰坊節的相關畫面)
五、布置作業
閱讀課本P116周粲《滿天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魯迅的與周粲的《滿天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后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求補過而又不得,心情異常沉重。《滿天的》抒發的是小時候跟二哥一起放的快樂,寫自己糊的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1.寫作活動設計
本文在寫"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一幕時,寫到"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請你發揮合理的想像,結合小兄弟的性格特點,續寫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2.說話訓練
(1)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2)孩子和父母之間,因為年齡、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在同一問題上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看法,這也許就是常說的"代溝"。你和父母之間有過矛盾沖突嗎?請選出一兩件事談一談。
3.開放探究
閱讀《金子做成的兒子》,完成文后題目。
金子做成的兒子
20世紀20年代,父親還是個毛頭小伙子,他離開老家山東去尋找財富。1949年以后,他在韓國的釜山市定居下來。
因為父親曾在上海的一家貿易行做過學徒,所以他在韓國也是靠這行起家。朝鮮戰爭結束以后,父親的生意興旺起來,那時他的照片都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而我小時候的玩具則是父親收集的派克筆。
情況在我一歲的時候發生了變化,我被診斷為小兒麻痹癥。父親給了我最精心的照顧,我們的釜山鄰居都驚訝于父親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錢給我治病,即使在多年以后,他們也仍叫我"金子做成的兒子"。同樣,他們也驚訝于父親的財產突然消失得那么快。
父親的錢被騙光了
在我剛患病不久,一位遠房親戚主動幫我找了幾個醫生,由此獲得了父親的信任。后來,他把父親介紹給一些人,這些人說服父親投資在釜山建一家旅游飯店,就在這個8層大樓還沒有蓋好之前,我父親發現他已經掉入了一個陷阱--那些人席卷他的錢后逃之夭夭,飯店被迫停工。我父親也被迫變賣大部分財產還債。
一個雨天的下午,父親被迫出門賣我家的電話,那副樣子,我一生難忘,那時父親50歲。
父親的生意垮了,他也不再是當地華人社團的領導,惟一令他安慰的是我們的房子保住了,全家人不至于流離失所。
好在,父親憑他寫的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盤,得以養活全家。
我開始懷疑父親
我上中學時開始對父親很不滿意。一天,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父親在遭受失敗后又怎樣東山再起的故事后,我對父親更是瞧不起,我在頭腦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為什么父親不能再重新開始?他那時才50歲,正應是一個男人的事業高峰期啊。
我開始覺得父親每天白天忙于收集小錢,晚上用算盤一分分算帳的工作是多么的無聊,多么沒前途,我懷疑父親是不是因為懦弱,沒有勇氣重新再來。
我也不能忍受父親對我的那些老式說教,他擔心我將來在社會上無法容身,總是教育我要謹慎小心。我想他這種對生活的悲觀態度,一定是受人欺騙所致,他的說教讓我很不以為然。兩次激烈爭吵后,我與父親陷入冷戰狀態,彼此不說話。
18歲后,我到中國臺灣去上大學,從此一直愚蠢不孝,直到許多年后,我自己也經歷了許多事情,才又同父親聯系。幸運的是,我終于和父親恢復了關系,而且就在那時,我意識到原來父親一直都在等著我回去找他。
盡管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我們盡可能地寫信或見面,父親總是說話很少,但我們之間卻似乎更了解了。
一天下午,父親讀完我的信后午睡,從此再也沒有醒來,他走的時候很平靜,79歲。
(選自《現代文閱讀》,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年11月版,有刪節)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釜山 沮喪 麻痹 膝蓋 臉頰
(2)第一、二自然段寫父親以往的經歷有什么作用?
(3)展開你的想像,描述"一個雨天的下午,父親被迫賣電話的樣子"。(突出"難忘"兩字)
(4)當我對父親不理解,產生叛逆心理后,和父親斷絕了聯系,為什么"父親一直都在等著我回去找他"?
(5)怎樣理解標題我是"金子做成的兒子"?
參考答案:
(1)fǔ jǔ bì xī jiá
(2)說明父親是一個經歷了困苦貧窮之后才發達起來的人。為后文寫父親對世事的豁達作鋪墊。
(3)略
(4)一方面由于父子情緣所致,一方面是父親對兒子的諒解,他懂得兒子必須經歷人生的挫折與艱難之后,才會了解自己,懂得自己,而且一定會有那么一天。
(5)父親為治兒子的病,有那么多的金錢投入,有那么多的關懷與愛,它用盡了父親大半的心血。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詩拾趣,又叫紙鳶,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詩人曾寫下了不少形象生動的詩令人賞趣。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后。唐代詩人高駢在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放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酒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南宋大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不但生動地刻畫了紙鳶的姿態,而且讓人想見放鳶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愛,多么歡樂。
明代時,民間放的活動就很普遍。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迷,他寫了《風鳶圖詩》25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人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曾這樣描繪兒童放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的情景,構成了一幅富于生活氣息的畫面。孔尚任也有一首詩描寫兒童放:"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五丈風。"描寫兒童飛不上天,急得怒罵天公,使一個天真而又剛健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實,喜愛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詩人的《北京竹枝詞》寫道:"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梯巧,一行飛上青云端。"揚州鄭板橋《懷濰縣》吟詩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回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像蝴蝶斗春歸。"北方萬人觀賞,南方如雪,南北相映,蔚為壯觀。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云:"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淺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這首詩把的特征和神采寫得有聲有色,并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斷線為謎底更有情趣:"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在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的詩,構思精巧,繪聲繪色,各呈妙趣。女詩人陳長生的《春是信筆》詩云:"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詩曰:"春寒料峭乍晴時,曉起紗窗日影移。何處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選自《素質教育新學案》2002.8版)
二、時文超市暢想曲
假日到河灘上轉轉,看見許多孩子在放。一根根長長的引線,一頭系在天上,一頭系在地上。孩子同都在天與地之間游蕩,連心也被悠蕩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兒時放的,大多是自己的長輩或家長編扎的。幾根削得很薄的竹篾,用細紗線扎成各種鳥獸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紙片,再用彩筆勾勒出面孔與翅膀的圖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雕美人兒八拐花蝴蝶"等。
我們家前院就有位叔公,擅扎,遠近聞名。他扎的不僅體型好看,色彩艷麗,放飛得高遠,還在上繃一葉用蒲薄葦削成的膜片。經風一吹,發出"嗡嗡"的聲響,仿佛是的歌唱,在藍天下播揚,給開闊的天空增添了無聲的韻味,給暢快的童心帶來幾分瘋狂。
我們那條巷道的左鄰右舍的孩子們放的幾乎都是叔公編扎的。他的不送人,也不賣錢,誰上門去討,就給誰,自家貼錢買材料,他樂意。有一年他給自己扎了一只好大的"八拐",足有磨盤大,上面繃了三根蒲葦片,頭天晚上放上天去,用了十幾丈長的細麻線,線的末端拴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樹上。穩穩地升上夜空,向四周播出宏大的音響,半個古城人家都聽到了。也作美,這只"八拐"整整放了三天三夜。
后來,這位叔公去了海外,"放"也漸與孩子們遠離了。不過叔公年年給家鄉寫信,總不忘提起那時的放,每每情意綿綿,不能釋懷。去年,香港回歸之后,他在家信中說到他這只被故鄉放飛到海外的,盡管飄蕩游弋,經沐風雨,可那線頭一直在故鄉和親人手中牽著。如今飄飛得太累了,也該要回歸到家鄉和親人身邊來了。
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公,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媽媽手中牽著,從小放到大,再從家鄉放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選自1998.4.3《人民日報》)
提示:本文結尾段意蘊悠長,蘊含了我們每個人都像一樣,在廣闊天空中翱翔,無論飛到哪里,都離不開祖國母親,我們要時刻聽從祖國母親的召喚。
文中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如"經風一吹,發出'嗡嗡'的聲響,仿佛是的歌唱,在藍天下播揚,給開闊的天空增添了無聲的韻味,給暢快的童心帶來幾分瘋狂",可讓學生仿寫幾句。
三、閱讀知識推介
關于復述(一)
復述是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情節、環境、主要的觀點、精彩的片斷等。復述是學習語言的最直接的方法。從口頭表達的角度看,復述是介于讀和說之間的一座橋梁,是具有半獨立性的口頭表達,包含吸收、貯藏、運用、表達。復述有很大的社會使用價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復述是用自己重新組織過的語言來表達原文的某些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原文。
從不同的角度復述,可分為不同的種類。1.從復述的內容范圍來分類,可分為片斷復述、整體復述、選擇復述。2.從復述的方式分類,可分為詳細復述、簡單復述、全文復述、摘要復述、綜合復述。3.從復述能力的不同要求分類,可分為一般性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創造性復述包括:改變人稱的復述,改變結構的復述,改變文體的復述,擴展性的復述,評論性的復述,藝術性的復述
風 箏 篇6
教學設計 (新課標)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①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I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次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O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e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O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O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e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曠我,,J瞳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O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e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r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1“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體驗拓展
O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 在全班交流。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r教師小結]
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點 評
本教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標準,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本文意蘊豐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體驗拓展”的教學環節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體驗,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發展。
風 箏 篇7
10 風箏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教學準備:
1、尋找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1—3自然段。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針對性措施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課題:10 風箏。
——交流童年最快樂的事情。
——齊讀課題。
親身經歷的事情最能喚起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了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按要求讀課文。
——同桌賽讀。
——課文寫了幾個小伙伴童年時在一起作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注意引導學生從復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們做完風箏后的心情。對于“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匯報:
a·學生說到怎樣做風箏,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
b·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① 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② 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查字典,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憧憬”的意思。“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認識“依”字。
(3)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出示句子,指導朗讀:a、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引導理解“托”、“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其他同學聽、評。
——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
——學生可能讀懂了:
a·怎樣做風箏。
b·做風箏時的快樂。
(——多種形式讀這兩句,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學生可能讀不懂:
a·“憧憬”的意思。
b·“依然”的意思。
——多種方式讀全段。
——放風箏。
——欣賞課件,感受畫面。
——交流剛才所見畫面內容。
——快樂、自由、舒暢、激動……
——精讀這兩句話,讀出感情。
——感情朗讀1——3自然段。
分abc三層指名讀。
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作批注、積極思考的好習慣。
借助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習興趣。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朗讀組詞。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
3、練習書寫生字。
——認讀生字。(歇、喪、磨、坊四個字主要是在預習中學會,此時進行檢查鞏固,加強記憶)
——觀察分析字形。
——練習書寫。
讓生字教學成為學生的常規學習,自主學習。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2、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針對性措施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課文部分。
——快活。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做風箏(快活)--放風箏(快活、激動)--風箏斷線了(大驚失色、難受)
——指名幾人用朗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
——評價朗讀。
——“去尋找”或“讓它飛走算了”,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
——自由讀讀5、6、7、8自然段。理解孩子們找風箏時的心情(哭了,垂頭喪氣)。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情感引導。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幫助梳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拓展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片段練寫。
——交流表示心情的詞語。
小練筆,為寫作打基礎。
作業:1、完成練習冊作業;2、預習《11秋天的雨》。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 憧憬 希望快活
放風箏 快活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找風箏 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反思:
風 箏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6個生字。正確讀寫“靜心、希望、依然、飛舞、品茗、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重點難點
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課前準備
1 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學生交流)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全班學生跟讀,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感知內容: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教給學生關于概括寫事的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
1、自己練習說,同桌互相說,指名說,大家評價,再練習說。
2、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聽、評是否讀出了高興得語氣,聽后仿讀,讀好課文。
2、充分朗讀,體會感情,
a.讀通第2自然段,創造比讀的氛圍,在讀、聽、仿讀、賽讀中讀通課文。
b.移情悟情:你們在做風箏時會想些什么?課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樣的心情,你能找出來嗎?讀一讀,畫一畫,并相機理解“憧憬”。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向往等)讀好課文。
3、想象入境:風箏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4、朗讀展示:誰想放的,請他來讀讀課文。鼓勵學生用高興的語氣讀給大家聽,聽后可仿讀,可評點。(多人次讀)
5、說讀結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樣放風箏的?出示填空:一個人( ),另一個人,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 ),那線( ),風箏就( ),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 )著,我們( ),在田野里( )。村里人看見了,說:“( )!”
b.再讀,注意填進去的字,把怎樣放的告訴同桌。
c.風箏越飛越高,你們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叫給大家聽聽。
6、感情朗讀:帶著高興、喜悅的心情讀課文。
四、指導書寫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漂亮又正確地寫好這些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經驗介紹給大家?
2、指導書寫生字和詞語。教師重點指導“磨、坊”和“喪”字的寫法。
第二課時教學步驟
一、以讀為憑,讀中悟情
1、自讀課文第四小節,把喜歡讀的語句多讀幾遍(可以采用賽讀、評讀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讀)。
2、仔細品篤,體味心情。
a.反復誦讀第1、2句,在讀、評中體會“我們”高興得心情,指導學生帶著這種感情讀好。
b.引讀過渡,設置情境:(師引)忽然吹來一陣風,線(生讀)………
師:正當大家玩得高興的時候,風箏卻被風吹走了,這是,你會想些什么呀?課文中是怎么說的?(相機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c.感情朗讀:讓學生帶著體驗到的著急、擔心、期望的心情讀出感情變化部分。
3、找出最能表現當時心情的詞語。
4、板書: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哭 垂頭喪氣
5、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6、練習用上面幾個詞說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麻煩事的表現。
教師小結:
在玩風箏的過程中,真是又歡喜又有擔憂、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歡樂也有眼淚,同學能把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讀給同桌聽聽嗎?
二、拓展想象:
讀課文最后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了嗎?
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果有時間可以讓學生寫下來。
三、課堂練習
1、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2、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可以是幾句話)(上面兩個作業可以任選其一)。
3、有時間把同學寫的交流一下。
一、基礎過關
1、課文共有個16個生字要求掌握,5個生字要認識,你能把他們寫好嗎?讓我們先以“卻,滿”為例,先來熱熱身吧!
方法:“滿”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寫時注意右邊“從”字要出頭。
方法:“卻”左右結構,右邊是“ ”,字旁,寫時注意左高右低。
2、你能分清下面的字嗎?再組詞。
做( ) 卻( ) 拼( ) 坊( )
作( ) 即( ) 餅( ) 仿( )
3、找一找這節課成語有幾個,寫一寫,選擇2個詞語說句話好嗎?
4、閱讀連接
(1)讀讀文章,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再寫
最后寫 ______ ,以及他們不同的心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1)文中有許多描寫心情的句子,而且含義豐富,例如: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著憧憬和希望。你也試著寫幾句,并體會一下句子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一填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 ),另一個人( )線,( )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 ),風箏( )就( ),漸漸( )樹梢了。牽線人( )地( )起來了。風箏( ),在空中( )著,我們( )地( )著,在田野里( )地( )。
1、這段話中主要寫了______。作者抓住人物的_____來寫的,用詞十分準確生動。請你找出有關的動作詞語寫一寫。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好在哪里?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這一段中,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把放風箏的過程按一定的順序寫清楚明白了,作者用詞樸實、準確,獨具匠心,并且在字里行間寫出了人物的心情,深深的感染了讀者,使讀者與之產生共鳴。
3、按原文填空,體會作者準確、樸素的用詞。
4、想一想文中的人物在放風箏時的心情如何?結合自己談談感受。
風 箏 篇9
創意說明: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有些難句除了指導學生多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一、導入 新課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嗎?那是什么樣的感受?
引入正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的故事。
二、局部感知
1、略說人物
朗讀集中寫事件的兩段后,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體味悲哀 表演故事 請兩位同學表演“精神虐殺”這一幕
三、研讀“悲哀”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及時點評。
2、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解決。
①教師示范提問:看見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么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思維延展
1、討論 感悟警句
①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個警句,請找出來。
②你贊同這個道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2、進入文本 與人對話
學過課文,你想對哥哥或弟弟說些什么呢?說勸慰、鼓勵、理解、敬佩的話都可以。
3、聯系生活,感受親情 講述自己的親情故事 4、創新連綴 自由寫作
以為話題,進行寫作。
可采用的形式: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散文小片段、小詩歌……
五、結束授課
結束語:一出事件,牽動千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貴,希望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讓我們以一曲《飛吧》來結束這篇課文吧。
風 箏 篇10
陳家勛
(一)、導入 :(3:30)
⑴請大家聽一段音樂,回憶兒時放風箏的情形。(1:30)
(關閉視窗)放風箏好玩嗎?(好玩)
這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云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
⑵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文章就叫——《風箏》(放幻燈)它,是我國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燈:魯迅先生簡介)
⑶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⑷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預習過,下面,我就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2:00)
①首先,我把同學們分成四個小組,從你們的左邊起,兩個豎排的同學為一組,一共四個小組,看一看,哪個小組的同學回答問題最積極、最踴躍。(在黑板上寫1組、2組、3組、4組)
②(放幻燈)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③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
伶仃:(líng dīng ;孤獨,沒有依靠)(對照組數畫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對照組數畫勾)
嫌惡:(wè ;厭惡)(對照組數畫勾)
驚惶:(huáng ;驚慌)(對照組數畫勾)
瑟縮:(sè ;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對照組數畫勾)
苦心孤詣:(yì ;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對照組數畫勾)
④X小組的同學很踴躍,X小組的同學還需要繼續努力,爭取迎頭趕上。這節課,還有很多機會,請同學們繼續努力。
(二)、正課
●整體感知:
⑴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放幻燈)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么?
2、 3-4自然段寫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寫了什么?
4、12自然段寫了什么?
⑵時間:3分鐘。現在開始。
⑶學生默讀全文(3:00)
⑷時間到。(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時間:2分鐘。)
⑸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②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③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④我無法補過,心里只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具體研討:
⑵ (過渡) 現在,我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
⑶下面,聽老師范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放幻燈)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呢?(聯系下文)
①生齊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
②抽學生進行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鼓掌)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師提問:
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學生齊答:引出下文。
⑸①請同學們一邊瀏覽三、四自然段,一邊和四人小組的其他成員討論下列問題:(放幻燈)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②時間:3分鐘。
③時間到。哪個小組的同學先來回答:
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④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我:嫌惡、鄙視 +小兄弟:最喜歡)
⑤第二問: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管教?
⑥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我:不許放 毀風箏 )
⑦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⑧抽學生回答(對照組數畫勾,點擊幻燈)(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 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2、請看大屏幕:“我”少年時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學生齊答: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3、請看屏幕上,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孩?
教師引導,生齊答。
①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放幻燈)
②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于創新的特點。(放幻燈)
4、①同學們,“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②生齊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只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點擊幻燈)
②那“我”的心輕松了嗎? 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學生進行概括回答。(對照組數畫勾)
(“我” 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點擊幻燈)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⑹、①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思考: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②(師講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過渡)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于字里行間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燈)
請四人小組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燈)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看看哪個組的同學討論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時間:3分鐘
⑤學生討論后,回答: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兒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干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生回答后,對照組數畫勾;教師點擊幻燈)
●[教師小結] :(總結學生表現情況:黑板上 給這一組的同學以熱烈的掌聲)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運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練習:(放幻燈)
練筆:(4:00+3:00)
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寫一寫,與同學交流。
2、下面,布置作業 :
閱讀課后第三題中《滿天的風箏》一文,說說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感情與魯迅在《風箏》中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作者郵箱:
風 箏 篇11
學習目標:
1、會認6各生字,會寫13個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走入課文情景,感受童年的樂趣。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放過風箏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賈平凹去做風箏,放風箏,好嗎?
二、檢查預習
1、檢查生字詞讀音。
注意:喪 是平舌音,坊、充是后鼻音,不要讀錯
村、材 字形要區別,“喪”字下面沒有一撇,“磨、坊”是多音字。
2、交流有關風箏的資料。
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讀課文,理請條理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那個自然段是講做風箏?哪幾個自然段講放風箏,哪幾個自然段講找風箏?
2、請用“‖”在課文中標出。
3、說說你還有哪些詞語和句子不明白,大家一起解決。
四、指導書寫生字詞。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書寫本課生字詞。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檢查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復習生字詞。
2、談話:看到風箏這個課題時,你想到了什么?
二、品讀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a、導入:“從同學們剛才的談話可以看出,風箏帶給大家的是快樂和幸福。那么,文中的風箏給那群鄉下的孩子帶去的是什么呢?”
b、出示第一段文字,學生齊讀。“你知道風箏給他們帶去的是什么?”(快樂)
c、過渡:“我們首先跟隨這群孩子一起去尋找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吧!
2、學習二、三自然段——圍繞“快樂”體會朗讀。
自由朗讀2、3自然段,你從什么地方可以體會到他們的快樂呢?
a、做風箏:
指名讀句,感悟交流。
“你是怎么體會到他們的快樂的?”引導學生感悟“精心做著”、“心中充滿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這些詞句。
“你能讀出這種快樂嗎?”指導朗讀,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質疑探究,深入體會。
“讀這段話,你有什么疑問嗎?”引導學生理解“憧憬”、“依然快活”、“寫上名字”,深入感悟孩子們做風箏時快樂的心情:希望自己的風箏能做得漂亮,飛得高,即使結果做得什么也不像也沒關系,只要是自己做的就高興。
再讀句子,入情入景。
學生朗讀、評議,教師范讀,齊讀。
b、放風箏:
指名讀句,感悟交流。
“你從什么地方體會到他們的快樂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
觀察圖畫,想象感受。
看圖,說說圖上的“我們”各是什么樣?
讀課文,找出寫牽線人和“我們”放風箏時的樣子的句子,讀出我們的快樂。
觀看動畫,理解感悟。
出示風箏在天空上升、飄蕩的錄象,讓學生直觀感受“凌空飛起”、“翩翩飛舞”的情景,然后讓學生讀讀文中是怎樣描寫風箏的,指導讀出風箏“凌空飛起”和“翩翩飛舞”的樣子。
整體朗讀,想象畫面。
學生邊想邊讀,練習讀、齊讀。
3、學習4自然段。
a、過渡:孩子們玩得正高興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b、自由朗讀,指名回答,“他們當時是什么樣子的?”
c、表演感受,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4、學習5自然段。
過渡:風箏飛走了,他們的心情有些什么變化呢?
不出聲讀課文,邊讀邊想,孩子們在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
交流討論,引導啟發。
“哭了”——難過
“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焦急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在那兒呢。”——懷著希望
三、總結課文,整體朗讀。
孩子們仍然在焦急而又滿懷希望地尋找著幸福鳥,找到了還是沒有找到呢?課文沒有告訴我們,就留給我們大家去想象吧!但不管怎樣,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我們有笑有淚,有喜有悲,這些都是童年生活中永遠難忘的記憶啊!請大家再次朗讀全文。
布置作業:
預習下一課。
板書:
做風箏 依然快樂 憧憬
寫上自己的名字快樂
放風箏 快活地喊叫 拼命地奔跑
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驚慌
找風箏 哭了 垂頭喪氣 難過
說不定落在那兒呢 希望
風 箏 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積累好詞佳句。
5、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學習、匯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6、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重難點:,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第一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提出學習目標
(1)識記生詞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由練習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對課文中的生字、難讀的詞、句重點練習,多讀幾遍,讀通為止。
(3)感知文意: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4)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1、我會讀、會記這些字。
依、歇、喪、磨、坊
2、我會讀、會寫生字新詞。
依然、憧憬、精心、希望、飛舞、拼命、奔跑、抖動、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
我會用“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詞造句。
3、我會流利讀課文。
4、我知道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知識拓展延伸
1、復習生字詞,練讀課文。
2、把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講給同學聽,請他們提提意見。
四、作業
1、收集有關風箏的文章和故事。
2、學文章的寫法仿寫一篇作文或用詩歌簡要概括文章。
第二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1、復習導入,講述大意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風箏》,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2、提出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
(3)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
我會有感情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表達課文。
(二)走進文本,感悟內容展示
1、我會讀
生: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生: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生: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生: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
2、我會悟
生: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我體會到孩子心情興奮、激動、自豪。
生;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體會到他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
生: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
…………
(三)創作性展示
1、展示個性談感受。
2、收集有關風箏的文章和故事。
3、學文章的寫法仿寫一篇作文或用詩歌簡要概括文章。
三、激發知識沖突
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
四、知識拓展延伸
1、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2、簡介古代風箏的五個名稱: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
教學反思: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于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1) 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采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2)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3) 由字面入手、聯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么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么?”學生答“蝴蝶在花園里飛舞”、“花瓣里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么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4) 解字再解詞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風 箏 篇13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練習查閱課外資料,初步培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幾個孩子放風箏的情景,點擊后,畫面出現清代詩人高鼎的詩《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ppt課件:(1)本課要求會認及會寫的生字詞。(2)宋代寇準的詩《紙鳶》: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3)明朝徐渭的詩《風鳶圖》: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
3.借助課后“資料袋”的內容,引導學生課前查閱有關風箏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出示課件,創設情境。
2.觀察說話,導入新課:誰能把看到的畫面向大家說一說?(根據回答板書課題:風箏)
3.聯系生活,請放過風箏的同學談談放風箏的情景、感受以及風箏的來源。
4.交流資料,展示查閱能力。教師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資料,簡介古代風箏的七個名稱: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紙鴉、紙鴟。
二、初讀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讀課文,先讀得正確、流利,再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著風箏給我們介紹了哪些事情?聰明的小朋友讀書的時候會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
2.根據學生的自由述說,相機反饋,并總結概括出下列內容:
(1)童年時候放風箏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2)課文分寫了幾個小伙伴在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情。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的變化
(一)整體感悟。
1.默讀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組交流: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內容介紹給大家,并說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學生認為“找”也很有趣,應予以特別肯定和鼓勵。
(二)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指名讀課文第二段,根據朗讀情況,相機指導正確、流利地朗讀。
2.師生合作解決下列問題:
(1)“憧憬”的意思。幾個小伙伴精心地做著風箏,風箏做好以后該是什么樣的情景呢?誰能想象一下?(這就是“憧憬”)
(2)“依”的認讀及“依然”的意思。
(3)為什么做好的風箏什么都不像,我們卻依然快樂?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1)激趣:課文當中的幾個小伙伴做風箏時很快樂,誰能把他們的快樂心情讀出來呢?
(2)練習朗讀。
(3)小組內比賽朗讀,評選優秀朗讀者。
(4)展示朗讀。
(三)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兩個詞語描寫了風箏剛剛起飛和已經飛到空中時的優美樣子。找到后把這兩個詞語多讀幾遍。
2.再次播放課件(風箏飛舞的片段),引導學生理解并讀好“翩翩飛舞”。
3.指讀課文,指導學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4.分小組練習朗讀、比賽朗讀。
5.展示性朗讀。
6.拓展。
(1)復習《村居》:看到這些孩子放風箏的高興勁兒,大家都會想到一首詩──《村居》,還記得是哪個朝代的哪位詩人寫的嗎?
出示課件,引導讀背:《村居》清·高鼎草長駕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村居》描寫的是春天放風箏的情景,明朝還有一位詩人寫了一首描寫春天放風箏的詩歌,要不要讀讀?
出示課件,引導誦讀:
風鳶圖
明徐渭
柳條捷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女上青天。
(3)我們這篇課文寫的是秋天放風箏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學想讀讀描寫秋天放風箏的詩歌。宋朝有個詩人寇準就寫了一首描寫秋天放風箏的詩,大家想不想讀讀?
出示課件,引導誦讀:
紙鳶
宋寇準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
(4)下課后,老師會把這兩首詩抄寫給大家,愿意背誦的同學
(四)體會找風箏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讀課文描寫找風箏的部分,看看哪個詞語最能表現“我們”的心情。
2.理解“垂頭喪氣”:老師告訴大家,“垂頭”就是低著頭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做個垂頭喪氣的樣子給大家看看?
3.相機指導認記“喪”字。
4.請學生先談談應該怎樣讀好這段課文,再練習朗讀、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5.討論:“我們”在水磨坊那兒能找到心愛的“幸福鳥”嗎?
四、識字寫字。(略)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連詞多讀幾遍。
(1)自讀,互讀。
(2)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我來考考你。
一學生拿著生字卡片,讓另外學生讀出讀音,然后再組詞(如有可能再說一句話)。
(2)我來說你來猜。
出示詞語:
精心憧憬依然蹤影似乎凌空飛起
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半沉半浮翩翩飛舞
一學生說出詞語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動作),其余學生根據他的話或動作,從上列詞語中找出該詞語。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1.選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讀后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四人一小組討論。
3.每組選代表發言。
四、感情朗讀課文,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自由讀課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感悟課文,體會“我們”的心情變化
(一)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
1.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地方。
2.說出你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1)做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②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強調“依然”。
板書:依然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③練習把“雖然……但是……”加進“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里去,進一步體會“我們”快活的心情。
(2)放風箏。
重點句子: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話。
②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出“我們”當時快活的心情?
板書:拼命
③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3)找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①讓學生分別找出這幾句話,教師出示這幾句話。
②學生連起來讀這幾句話,整體體會“我們”當時心情的變化過程。
③找出最能表現當時心情的詞語。
板書: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垂頭喪氣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④練習用上面幾個詞說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麻煩時的表現。
三、拓展想象
讀課文最后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了嗎?
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有時間可以讓學生寫下來。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尋找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了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什么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復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們做完風箏后的心情。對于“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匯報。
學生在說用什么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查字典,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致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a、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托”“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為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并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
風箏,又名“木鳶”、“紙鳶”、“風鳶”。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早在兩千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風箏。
史書記載,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魯國人公輸班,因看到鷂鷹盤旋于藍天而受到啟迪,傳說曾“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發明紙以后,風箏用紙張糊制,稱作“紙鳶”。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鄴加以改進,裝竹笛于紙鳶之頭,臨風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故而得名“風箏”。
風箏最初出現與軍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風箏進行測距、傳訊、偵察。傳說公元202年,漢王劉邦率大軍進攻楚霸王項羽,在垓下把楚軍重重包圍,韓信為了瓦解項羽部下的軍心,在風箏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飛到楚營上空,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高唱楚歌,項羽士兵聽到熟悉的旋律,思鄉之情頓起,士氣低落,終不敵漢軍而敗。經過千余年的反復實踐和不斷改進,逐漸完善起來的工藝設計,使風箏的扎制技術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飛。
從唐朝(公元6118─907年)開始風箏由軍用品轉而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饒有趣味的娛樂工具,“孤騫穩駕剡溪云,多少兒童仰羨頻,半紙飛騰元在己,一絲高下豈隨人”正是放鳶取樂的寫照。“放風箏”這了民間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在中國,春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每年的清明節,也就是公歷4月4、5或6日,民間習慣于在這個期間掃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風箏便是此時一項流行的娛樂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卻風箏逐斷蓬”、“聲馳空碧東風曉”,正是描繪出春天放飛風箏的熱鬧景象。風箏在中國,有北鳶、南鷂之分。傳統樣式有串型風箏(以龍頭蜈蚣為主),筒子型(以立體宮燈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為主),軟翅型(以蝴蝶、晴蜓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話人物為主),而最令人驚奇的是,還有一種用絲絹制成的掌燕風箏,其形體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小燕子。豐子愷漫畫城市之春。
風箏在中國廣為流傳,但風格各異;北京、天津、濰坊、南通所制風箏各領風騷。
北京以“哈氏風箏”為代表,繪工華麗、扎架精巧,放飛空中,姿態優美,掛在墻上極富觀賞性。
天津以“風箏魏”最為著名,骨架不用線綁,全憑打眼扣榫,圖案繪制汲取國畫和楊柳青年畫之精華,形成獨特風格。
濰坊風箏以其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揚四海。胡敬珠、孫永春等藝人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長達數百米,曾獲全國風箏比賽一等獎。
而南通風箏以“板鷂”最具代表,箏體以大為勝,箏面裝滿哨口,扶搖九天,聲震四方。
風箏制作工藝考究,集扎、糊、繪、放于一體,具骨架結構、系線的位置、線的長短和根數、迎風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講究,否則就飛不高、飛不穩。風箏的題材豐富多彩,造型夸張,繪制精細,并充滿著美好的理想與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來,荷花、鴛鴦象征著純潔的愛情,蝙蝠、仙鶴童子寓意福壽,龍與鳳表示歡樂吉祥、國泰民安。風箏是吉祥物,它的發展都與各地民間習俗聯系在一起。每年農歷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飛,然后切斷引線,任其自由飛翔,意欲驅邪保平安。有的元宵節之后有長輩送晚輩風箏的習俗,表示贈予力量和福分。同時,兒童放風箏時,眼睛隨著風箏在藍天晴空下時遠時近、或左或右地移動,是一種眼睛得到休養的好方法。古時就有小孩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說。可見,放風箏既能娛樂,又能健體。中國的風箏約在公元六世紀開始流傳至亞、歐、美各國。現在,風箏這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品,越發具有現代魅力,放風箏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中國從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濰坊、北京、南通舉行過多次國際風箏會,它不僅云集了國內眾多的風箏高手和愛好者積極參與,同時,也吸引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朋友參加風箏表演和比賽。小小的風箏已經超越國界、種族、語言成為溝通人們情感和友誼的紐帶。
歷代風箏詩風箏,又叫紙鳶,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詩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箏詩令人賞趣。風箏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后。
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放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南宋大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不但生動地刻劃了紙鳶的姿態,而且令人想見那放鳶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愛,多么歡樂。
明代時,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寫了《風鳶圖詩》25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風箏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生活氣息的畫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描寫兒童風箏放不上天,急待恕罵天公,使一個天真而又剛健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其實,喜愛風箏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詩人的《北京竹枝詞》寫道:“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云端。”
揚州鄭板橋《懷濰縣》詩吟道:“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北方萬人觀賞,南方風箏如雪,南北相映,蔚為壯觀。
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云:“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這首把風箏特征和神采寫得有聲有色,并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情緒。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以斷線風箏為謎底更有情趣:“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在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構思精巧,繪聲繪色,各呈妙趣。女詩人陳長生的《春是信筆》詩云:“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詩曰:“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1.硬翅風箏
常見的元寶翅任務沙燕風箏即屬此類。它的特點是升力片(翅)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的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端部向后傾,使風從兩翅端部逸出,平著看象元寶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風箏,、花籃、鴛鴦、喜鵲、鸚鵡等,這種風箏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圍以外的造型與骨架結構,則隨內容題材的不同而變化。
2、軟翅風箏
即一般常見的禽鳥風箏。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條構成翅子的下布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主體身架多數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數是禽鳥或昆蟲。鷹、蝴蝶、蜜蜂、燕子、仙鶴、鳳凰、蜻蜓、寒蟬、螳螂等皆屬此類風箏。為放還有一種可拆裝的軟翅風箏,把傳統的上下分開的蝴蝶翅膀,改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疊,放飛效果逼真,或頂的翅膀一張一弛,保證了風箏的穩定性。
3.串式風箏
即把幾只相同或不相同的風箏,象冰糖葫蘆似地栓在一根或多根線上,串連起來放飛。我國常見的串式風箏,有串雁(鴻雁傳書)、龍頭蜈蚣、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串式風箏近年在南、北皆有發展。
4、桶行形風箏
由一個或多哥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象宮燈、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屬此類。
5、板子風箏
即人們傳說的平面形風箏。從結構和形狀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
主體,無凸起結構,風箏四邊有竹條支撐。此類風箏較多見,扎制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是少年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板子風箏,京津地區也叫拍子風箏,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這類風箏一般都拖著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這對起飛有逸出。板子風箏中,最簡單的一種是“瓦爿”塊,方方的一片,南方農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稱“箏子”,又叫“屁簾兒”。
風 箏 篇14
魯 迅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批判性。
2.探討疑難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
3.感悟親情,了解科學的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批判性。
2.難點:感悟親情,了解科學的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反思自省精神。
【課文提示】
1.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等。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藥》等。
2.本文選自《野草》。
【正音正字】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訣jué 漾yàng 嫌惡xiánwù 蟹xiè 詣yì 墮duò
【詞語積累】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本文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文章寫“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不許弟弟放風箏,一天弟弟偷偷躲著做風箏而被“我”發現,“我”粗暴地將弟弟做的風箏踏毀了。多年后,“我”認識到這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想補救,可是一直沒有實現。
3.為什么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因為風箏記錄了“我”和弟弟童年時代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
4.當年“我”為什么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踏毀弟弟做的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所以作為兄長的“我”有責任管教樂此不疲的弟弟,甚至將弟弟偷偷做的風箏“折斷”、“踏扁”。
5.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因為玩耍是兒童的天性,而“我”不許弟弟放風箏,甚至粗暴地毀滅弟弟做的風箏,這是“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弟弟身上,剝奪了弟弟精神上的快樂,毀滅了弟弟的天性。
【課文分析】
文章寫“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而將弟弟偷偷做的風箏踏毀,多年后認識到這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可是已經無法補救,作者以此批判了封建禮教對兒童天性的虐殺。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進一步了解魯迅的生平和作品。
3.根據自己的情況,至少選做六個“思維訓練”題。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語。
①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但”字,表示轉折,說明新的生命在發展著,它們并不因為有一種壓抑的氣候而停止成長,它們的生長和出現必定帶來春天和希望。
②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苦心孤詣”指費盡心思鉆研。這里是指弟弟煞費苦心地選擇“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一個人躲在里面全神貫注地做風箏。
③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
“懲罰”原本是指“我”毀壞風箏來懲罰弟弟。可是這個“懲罰”長期以來讓“我”感到內疚和追悔,變成了對“我的懲罰”。
④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當“我”明白游戲和玩具對兒童的重要性后,覺得當初毀掉弟弟的風箏是一種“精神的虐殺”,因此自責、愧疚、懊悔,心情非常沉重。而這種沉重的心情始終無法排解,只得“墮著,墮著”,一直承受著煎熬。
⑤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
“這一節”指“我”折踏弟弟的風箏。
“胡涂”指不懂“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的道理。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①“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具體是指什么?
這句話具體是指“地上還有積雪的北京的冬季”。
②“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已逝的故鄉的美好生活充滿懷戀的情感。
③句中的“春天”有什么特殊含義?
這里的“春天”,是小時侯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
④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承上啟下,它總結了現實的天氣,而春天的跡象又引出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3.簡要分析童年“小兄弟”的形象。
童年的“小兄弟”是一個具有一般兒童的天性,天真活潑,但是又瘦弱多病,膽小怕事,受壓抑、受委屈的形象。
4.“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這一句用了比喻修辭手法。 其作用是:使“我”沉重的心情具體形象。
5.“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指的是什么?這樣表述有什么作用?
這是指臉上的皺紋。 作用是:表明生活的艱辛。
6. 為什么最終“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本想得到弟弟的寬恕,可是弟弟卻忘了此事,因此“我”的心情不能寬松,依然沉重。
弟弟沒有因為“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我”為弟弟的愚昧麻木而心情沉重。
“精神的虐殺”可能還會重演,“我”為虐殺和被虐殺的現實無能為力而心情沉重。
7.如何理解“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意識到當初錯誤地扼殺了弟弟的天性,但是弟弟本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仍有許多兒童的天性會被無情地扼殺,或許也會有人意識到天真的可貴。對此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有些許希望,如同故鄉春天肅殺的氣候雖然悲哀,總還帶來一些希望。
8. 結合自己的經歷,解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的含義。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故鄉》,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風 箏 篇15
創意說明: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有些難句除了指導學生多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一、導入 新課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嗎?那是什么樣的感受?
引入正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的故事。
二、局部感知
1、略說人物
朗讀集中寫事件的兩段后,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體味悲哀 表演故事 請兩位同學表演“精神虐殺”這一幕
三、研讀“悲哀”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學生朗讀,教師指導,及時點評。
2、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解決。
①教師示范提問:看見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么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思維延展
1、討論 感悟警句
①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個警句,請找出來。
②你贊同這個道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2、進入文本 與人對話
學過課文,你想對哥哥或弟弟說些什么呢?說勸慰、鼓勵、理解、敬佩的話都可以。
3、聯系生活,感受親情 講述自己的親情故事 4、創新連綴 自由寫作
以為話題,進行寫作。
可采用的形式:排比句、擬人句、比喻句、散文小片段、小詩歌……
五、結束授課
結束語:一出事件,牽動千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貴,希望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讓我們以一曲《飛吧》來結束這篇課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