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獻琴(精選13篇)
工之僑獻琴 篇1
教學建議
一、主旨分析
工之僑為獻琴之事而慨嘆,是因為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宮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對所謂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斷紋”,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但工之僑的眼光并不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即人們往往不重實質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優劣不分。因此他慨嘆道:“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一慨嘆,其實正是作者對這件事的結論。
二、第一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四、簡潔的語言
這篇寓言情節生動,人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字,這跟作者語言的高度簡潔是分不開時。例如寫琴的音質優美,僅用“金聲而玉應”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后一概不提。
五、詞語小結
1.詞性活用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金聲而玉應 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 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 表修飾地、著。
學而不思則罔 表轉折卻、但是。
3.“以”字用法
工之僑以歸 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 介詞,用。
抱以適市 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 連詞,因
何以謂之“文”也 介詞,憑。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動詞,認為。
還以與妻 介詞,把。
以就鼓德 連詞,來。
4.“之”字的用法
弦而鼓之 代詞,指琴。
還之 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 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助詞,的。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寓言內容及寓意。
3、教育學生要看重真才實學,而不能只重虛名。
教學重點:
(l)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而以之"字的用法。
(2)理解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預習
查字典、看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本文是一篇寓言,工之僑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工之僑兩次獻琴而結果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師簡介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題目是編者加的。作者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明初人,輔佐朱元漳平定天下,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官至官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土,封誠意伯。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讀,輪讀。)
2.請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句)
3.補充課文注釋:(目標1)
焉:語氣詞,這處可不譯。"所而為琴"而:連詞,連接兩個動作,表承接。"弦而鼓之"而:連詞,連接兩個動作,表承接。"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并列。鼓:動詞,彈。"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為":認為。"也"表判斷的語氣詞。"工之橋以歸以"后省略介詞的賓語,以琴歸,帶著琴回家。諸:之于的合音。"匣而埋請上"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而:連詞,表承接。諸:之于的合音。"抱以適市"以:連詞,可不譯。市:集市。"貴人過而見之"而:連詞,表承接。"易之以百金"以:介詞,用。"悲哉世也"倒裝句,謂語用在主語前面,強調謂語"悲哉"。然;這些。
4.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5.請學生歸納三個段的段意。(目標2)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
第三段寫工之橋的慨嘆。
6.提問:工之僑是怎樣把琴偽裝成古琴的?
討論并歸納: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了"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琴就"變"成了古琴。
7、提問:工之橋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了什么?(完成目標2)
討論并歸納: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官這般人并不看重琴質量的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表面上古不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 8.提問: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完成目標3)
討論并歸納:諷刺那些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社會現象。
四、堂上練習
(l)詞性活用 (投影顯示)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而
金聲而玉應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表修飾地、著。《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卻、但是。《論語》
(3)"以'宇用法;
以
工之僑以歸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介詞,用。
抱以適市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連詞、因《論語》
以
何以謂之"文"也介詞,憑。《論語》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動詞,認為。《兩小兒辯日》
還以與妻介詞,把。《樂羊子妻》
以就鼓德連詞,來。《樂羊子妻》
(4)"之"字的用法:
之
弦而鼓之代詞,指琴。
還之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助詞的:
五、教師小結
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工之僑兩次獻琴而結果不同的故事,諷刺世上一些人缺乏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故事的情節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入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個字。可謂言簡而意賅。
六、布置作業 。 1`
A、用現代語翻譯全文。
B、完成課后練習題一、二。
C、試排演一個課本劇。
七、說課精要:通過課堂練習,學生更好的掌握文言詞語的使用。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練習課 (學生先獨立做,后師生共評)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閱讀讀后感)3'
二、(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弦而鼓之謀諸漆工
匣而埋諸土易之以百金
(二)捐出下列旬子的"之"指什么。
A.貴人過而見之
B.工之僑聞之
C還之
D.弦而鼓之
(三)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斫而為琴 A匣而埋諸土。B金聲而玉應。 C.久而不去。D.康肅笑而遣之。
(四)《工之僑獻琴》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說課精要:通過練習,學生對知識得到進一步掌握。
四、教學后記:
工之僑獻琴 篇3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大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窽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工之僑獻琴 篇4
教學建議
一、主旨分析
工之僑為獻琴之事而慨嘆,是因為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宮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對所謂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斷紋”,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但工之僑的眼光并不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即人們往往不重實質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優劣不分。因此他慨嘆道:“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一慨嘆,其實正是作者對這件事的結論。
二、第一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四、簡潔的語言
這篇寓言情節生動,人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字,這跟作者語言的高度簡潔是分不開時。例如寫琴的音質優美,僅用“金聲而玉應”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后一概不提。
五、詞語小結
1.詞性活用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金聲而玉應 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 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 表修飾地、著。
學而不思則罔 表轉折卻、但是。
3.“以”字用法
工之僑以歸 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 介詞,用。
抱以適市 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 連詞,因
何以謂之“文”也 介詞,憑。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動詞,認為。
還以與妻 介詞,把。
以就鼓德 連詞,來。
4.“之”字的用法
弦而鼓之 代詞,指琴。
還之 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 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助詞,的。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5
教學建議
一、主旨分析
工之僑為獻琴之事而慨嘆,是因為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宮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對所謂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斷紋”,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但工之僑的眼光并不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即人們往往不重實質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優劣不分。因此他慨嘆道:“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一慨嘆,其實正是作者對這件事的結論。
二、第一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四、簡潔的語言
這篇寓言情節生動,人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字,這跟作者語言的高度簡潔是分不開時。例如寫琴的音質優美,僅用“金聲而玉應”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后一概不提。
五、詞語小結
1.詞性活用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金聲而玉應 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 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 表修飾地、著。
學而不思則罔 表轉折卻、但是。
3.“以”字用法
工之僑以歸 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 介詞,用。
抱以適市 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 連詞,因
何以謂之“文”也 介詞,憑。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動詞,認為。
還以與妻 介詞,把。
以就鼓德 連詞,來。
4.“之”字的用法
弦而鼓之 代詞,指琴。
還之 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 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助詞,的。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工之僑獻琴》,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工之僑獻琴》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7
答案:
14、①彈 ②花紋 ③交換、 買 ④這樣
15、①琴 ②工之僑 ③琴 ④這件事
16、可悲啊,這個世道!難道只是一張琴的遭遇如此嗎?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
17、揭露了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風氣,寄喻了盲目守舊,勢必摧殘人才、阻礙改革的道路。
工之僑獻琴 篇8
工 之 僑 獻 琴作者:劉基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工之僑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樹,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工之僑獻琴》2002/11/16
工之僑獻琴 篇9
工之僑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1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 ( ) ②作斷紋焉( )
③易之以百金( ) ④莫不然矣( )
15、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 ( ) ②還之 ( )
③易之以百金( ) ④工之僑聞之( )
16、翻譯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譯文:
17、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工之僑獻琴 篇10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工之僑獻琴》,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工之僑獻琴》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寓言內容及寓意。
3.理解對比寫法在文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l)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而”“以”“之”字的用法。
(2)理解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2.難點:理解對比寫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查字典、看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題目是編者加的。作者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明初人,輔佐朱元漳平定天下,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官至官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土,封誠意伯。
2.導入
本文是一篇寓言,工之僑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工之僑兩次獻琴而結果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讀,輪讀。)
2.請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句)
3.補充課文注釋:
焉:語氣詞,這處可不譯。“所而為琴”而:連詞,連接兩個動作,表承接。“弦而鼓之”而:連詞,連接兩個動作,表承接。“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并列。鼓:動詞,彈。“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為”:認為。“也”表判斷的語氣詞。“工之橋以歸”“以”后省略介詞的賓語,以琴歸,帶著琴回家。諸:之于的合音。“匣而埋請上”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承接。諸:之于的合音。“抱以適市”以:連詞,可不譯。市:集市。“貴人過而見之”而:連詞,表承接。“易之以百金”以:介詞,用。“悲哉世也”倒裝句,謂語用在主語前面,強調謂語“悲哉”。然;這些。
4.再次朗讀課文。
5.清歸納三個段的段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
第三段寫工之橋的慨嘆。
6.提問:工之僑是怎樣把琴偽裝成古琴的?
蹦甜寥馨ㄩ珂ワ□馱餅※剿§ㄛ淫ワ覦趼馱卜覦※嘉萬§ㄛ?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琴就“變”成了古琴。
7提問:工之橋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官這般人并不看重琴質量的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表面上古不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
8.提問: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諷刺那些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社會現象。
四、小結
1.詞語小結
(l)詞性活用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淬詞。
而
金聲而玉應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表修飾地、著。《論語》
學而不思則罔表轉折卻、但是。《論語》
(3)“以’宇用法;
以
工之僑以歸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介詞,用。
抱以適市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連詞、因《論語》
以
何以謂之“文”也介詞,憑。《論語》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動詞,認為。《兩小兒辯日》
還以與妻介詞,把。《樂羊子妻》
以就鼓德連詞,來。《樂羊子妻》
(4)“之”字的用法:
之
弦而鼓之代詞,指琴。
還之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助詞的:
2.課文小結
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工之僑兩次獻琴而結果不同的故事,諷刺世上一些人缺乏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故事的情節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入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個字。可謂言簡而意賅。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憂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弦而鼓之謀諸漆工
匣而埋諸土易之以百金
(二)捐出下列旬子的“之”指什么。
a.貴人過而見之
b.工之僑聞之
c還之
d.弦而鼓之
(三)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旬是:
例句:斫而為琴
入匣而埋諸土。b金聲而玉應。
c.久而不去。d.康肅笑而遣之。
(四)《工之僑獻琴》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附譯文)
工之僑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經過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裝上弦,它的發聲和共嗚好極了,像金玉的聲音一樣清亮動聽。工之僑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現給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讓最優秀的樂師來看看,大家都說:“這不是古琴。”把琴退給了工之僑。工之僑帶著琴回到了家,(先)請漆工幫著出主意,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式,(然后)裝在匣于里埋起來。過了一年(才)把它挖了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去賣)。(恰好)有一個大官從集市路過,看見了這架琴,用一百金買了下來,并把它獻給朝廷。樂官們傳遞著看了以后,都說:“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哪。”
工之僑聽了,慨嘆地說:“這樣的世道真是可悲啊!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工之僑獻琴 篇12
教學建議
一、主旨分析
工之僑為獻琴之事而慨嘆,是因為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貴人、樂宮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對所謂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斷紋”,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極點。但工之僑的眼光并不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即人們往往不重實質而只重表面,因而真假不辨、優劣不分。因此他慨嘆道:“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一慨嘆,其實正是作者對這件事的結論。
二、第一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三、第二次獻琴分析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四、簡潔的語言
這篇寓言情節生動,人物也有好幾個,但全文僅一百二十字,這跟作者語言的高度簡潔是分不開時。例如寫琴的音質優美,僅用“金聲而玉應”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后一概不提。
五、詞語小結
1.詞性活用
弦:名詞用為動詞,裝上琴弦。
鼓:名詞用為動詞,彈。
匣:名詞用為動詞,裝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金聲而玉應 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為琴 表承接不譯。
默而識之 表修飾地、著。
學而不思則罔 表轉折卻、但是。
3.“以”字用法
工之僑以歸 介詞,帶著。
易之以百金 介詞,用。
抱以適市 連詞,表修飾、著。
是以謂之文也 連詞,因
何以謂之“文”也 介詞,憑。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動詞,認為。
還以與妻 介詞,把。
以就鼓德 連詞,來。
4.“之”字的用法
弦而鼓之 代詞,指琴。
還之 代詞,指工之僑。
工之僑聞之 代詞,指這件事。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助詞,的。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斫(zhuó) 窾(kuǎn) 篆(zhuàn) 期年(jī)
2.積累文言詞語“而”、“諸”。
3.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語氣,培養語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學習本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把握寓意,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這一道理。
2.認識事物要把握其本質,作者巧妙構思的藝術美。
二、學法引導
自讀疏通全文內容,聯系寓言的特點把握寓意,體會作者構思的藝術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著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2.理解虛詞“而”作連詞時的幾種作用;理解虛詞“諸”作兼詞的含義。
(二)解決辦法
1.熟讀成誦,領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結合課文講解分析,抓住關鍵詞句使問題得到落實。
2.通過課后練習,落實詞義。
四、課時安排
l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生字詞 ②兩次獻琴對比的表格 ③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課文、對照閱讀提示和注釋熟悉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文章出處等內容。
2.課后復述課文,注意合理想象,補充細節(不要當成翻譯)。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課文《寓言三則》,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識,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帶有勸諭性或諷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物植物與無生命的東西擬人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工之僑獻琴》,這是由明代開國勛臣劉基寫的一則文言寓言。我們先來了解劉基和他的《郁離子》。
2.由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郁離子》一書,是劉基隱居青田山時所作,包括《千里馬》、《魯班》等十八篇寓言體散文。《工之僑獻琴》出自書中的《千里馬》篇,題目是后加的。
(二)整體感知
l.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
①給下列字注音 斫(zhuó) 窾(kuǎn) 期年(jī)
②體會教師朗讀的語氣,思考文章的寓意。
2.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理解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學過程
在學生熟讀、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明確,文章共三段。
第一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聲而玉應”,制作者評價它是“天下之美”。但是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帥們的鑒定,終于還是被退了回來,而理由只有兩個字“弗古”。
第二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覺得到丁極高的評價
提問:第二次獻上的還是原來那一架琴,為什么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呢?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工之僑精心地對琴進行了偽裝;先請漆工繪制了“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到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而且,這一次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獻,而是“抱以適市”,讓“貴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就被視為“希世之珍”。
這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表明:太常、國工、責人、樂宮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質量好壞,也不懂得它的好壞,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對所謂的“古”又是這樣盲目到廠極點。
第三段,寫工之僑的慨嘆。“悲哉世也!”但工之僑的眼光并沒有停留在這件事上,他從這里還看到了一種帶普遍性的社會現象,“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到這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很清楚了,請同學們議一議。
請三、四名同學起來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確的地方,最后明確寓意。諷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
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然后師生共同討論找出各段中的難解字句,并作出解釋,積累掌握詞語。
①良(很好的)②焉(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③弦(名詞用作動詞,“裝上琴弦”)④金聲而玉應(“而”,連詞,表示“金聲”和“玉應”之間是并列關系)⑤自以為天下之美也(“以”,認為。“為”,是。表判斷。)⑥弗(表否定,“不)⑦還之(把琴退還給工之僑,之,代詞,代琴)⑧以歸(以琴歸,帶琴回家。)⑨謀諸漆工(請漆工幫忙出生意。諸,兼詞“之于”。“之”,代詞,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謀諸篆工”和“理諸土:”中的“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識;)⑾匣而埋諸土(“匣”,名詞用作動詞,裝在匣子里。而“連詞,表示“匣”和“埋”之間的承接關系。裝在匣子里用土埋起來。)⑿易(交換,買)⒀希世之珍也(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嘆(慨嘆)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四)總結、擴展
這篇寓言語言高度簡潔。全文僅一百二十二個字,故事情節卻不像一般寓言那樣簡單,人物也有好幾個。例如寫國工和樂宮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這篇寓言還從兩次獻琴的不同結果中諷刺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應著重認識了解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工之僑獻琴 篇13
[教學目的]
德育點: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人得有真才實學。
能力點: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體會本文簡潔的語言特點;訓練復述與翻譯。
知識點:掌握“期”“美”“斫”“適”等詞的意義和“而”字的用法。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體會本文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而”字的用法。
[教法設計]
采用“閱讀——討論——拓展”式的教學方式。
首先要讓學生在認真讀注釋的基礎上自己疏通文章,然后對課文進行復述。復述之后引導學生提煉觀點,先弄清作者本意,再進行發揮。最后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當堂把讀后感說(寫)出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先講個故事。有個同學到古董市場上賣花瓶,他只賣二百塊錢一個,可是賣了一個星期,一個也沒有賣出去,后來他靈機一動,去到絲綢店里買了一幅上好的絲綢,又買了幾個幾百塊錢一個的紅木的盒子,然后,他整天就坐在市場里擦,也不理會別人,別人要看一下,他都裝出一幅很不舍得的樣子,別人問價錢,他就一口價,五千,別人要還價,他理都不理,不到一個星期,他帶來的幾個花瓶全賣了出去。你看這事兒!其實這事一點都不新鮮,明朝的一代名臣劉基早就寫過一個寓言。讀過這則寓言后,大家想想,看看能從這兩件事中感悟出什么?
二、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l.對照注釋或查字典,讀準下列字音。
斫 弦 篆 (古)窾 期(年)
2.填空:本文選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時期)青田人。
3.指名朗讀,如有錯誤要指出、糾正;然后抽查:
①是否掌握了“期”“美”“斫”“適”等詞的意義。
②是否理解了“弦而鼓之”“匣而埋諸土”“抱以適市”“莫不然也”等重點語句。
4.全班齊讀;共同歸納本文3個自然段的大意。
——第1段,寫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第2段,寫工之僑第二次獻琴,琴經過偽裝并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第3段,寫工之僑的慨嘆,說明獻琴之事反映了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現象。
三、復述故事,體味語言
1.復述。
復述不等于翻譯,要求學生盡可能講生動些。允許學生用合理的想象來補充故事情節,增加一些生動的細節。
2.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本文語言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簡潔。例如,寫琴的音質優美,僅用“金聲而玉應” 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寫國王和樂官對琴的評價,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兩個短句來表現他們的無知,其余與故事主旨無關的話一概不提。
3.做課后練習第二題,一是讓學生了解“而”字的用法,二是讓學生用通順的現代口語對文言句子進行翻譯。
——①“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句中的前兩個“而”表順承,可譯成“然后”、“就”、“便”等,第三個“而”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與”、“并且”等。②“匣而埋諸上,期年出之,抱以適市。”句中的“而”連接狀語和謂語,可譯為“著”、“地”等。③“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句中的“而”表示順承關系,可不譯。
四、理解寓意,領悟內容
1. 點撥解悟。
①工之僑為什么嘆“悲哉世也”?他嘆的是什么?
②從這件事上你有什么看法?
2. 討論領悟。
作者的本意在于諷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見識,不看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學生提煉觀點要以原作內容為基礎,但可以有多種角度(如:工之僑作假、樂官們喜假、好古的風氣……),也可不受原作意圖的局限。不妨提供一些觀點供學生參考,讓學生說一說哪個比較好,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看法。
a. 諷刺世俗不能識別美的實質,一味追求虛偽的外表。
b. 形象地揭示了當時黑白不分、真偽倒置的腐敗世風,指出了黑暗透頂的元朝即將滅亡的必然性。
c. 抨擊了盲目“以古為貴”的觀念,表現了作者對新事物遭扼殺、社會進步遭阻礙的憤怒。
3. 表達感悟。
首先確定好自已的觀點(如:造假的喜劇、愛假的悲劇、反對弄虛作假、要重視真才實學、關鍵在于提高鑒別能力、包裝的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造假風氣要不得……),再圍繞觀點聯系現實生活談看法,或寫讀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布置練習,完成作業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義或用法。
a. 弦而鼓之 b.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 c. 獻之太常
d. 使國工視之 e. 還之 f. 期年出之
g.. 貴人過而見之 h. 易之以百金 i. 希世之珍也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砍削后做成琴,裝上弦,然后彈奏,發出金子般的聲音,玉石般的聲音。)
②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用匣子裝著埋入土中,一年以后把它挖出來,抱著它去集市上。)
③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如。(有一個大官路過,看見了這架琴,用一百兩金子買下它,把它獻給朝廷。)
④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這樣的世道真可悲啊!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
[板書設計]
工之僑獻琴
劉基:元末明初、字伯溫
良桐、金聲而玉應、天下之美――弗古
作斷紋古窾、匣而埋之,適市、貴人易之獻之――希世之珍
工之僑:嘆――悲哉世也,豈獨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