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①(精選12篇)
童趣① 篇1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miǎo)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癩(lài)蝦蟆 土礫(lì) 龐( páng)然 童稚( zhì)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風聲鶴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時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增。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后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一些基本詞匯,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并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于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于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積累資料。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點撥)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致)。
(師生齊讀課文)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指導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點撥]“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點撥)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點撥]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
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點撥]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2
青島 馬仙芝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于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 的要求。
人教網
童趣① 篇3
學習目標: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重難點點撥:
1. 正音解詞: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云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蛤蟆(há ma)
2. 讀好停頓,注意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9)蓋/一癩蛤蟆。
【自主學習】
1、 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2、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4、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義不同的字——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 (看)作青云白鶴觀 (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
神:定神細視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時:余憶童稚時 (時候)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常)
之:昂首觀之 (代詞,它。指蚊子)故時有物外之趣 (助詞,的)心之所向 (主謂間,取獨。)驅之別院 (代詞,它。指癩蛤蟆。)
為:項為之強 (因為)以叢草為林 (當作,作為)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被)
以:徐噴以煙 (用)以叢草為林 (把)
其:必細察其紋理 (代詞,指所觀察之物)蹲其身 (代詞,指自己)神游其中 (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項為之強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3.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詩意,冰心稱贊童年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塊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媽媽的搖車不停地搖啊搖;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譯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里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變成鶴了;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我因此高興得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丘陵,低陷的部分當成溝壑,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蛤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導、學、練
訓練一
1、本文選自 ,作者 是 代文學家。
2、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5分)
⑴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 )
⑵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礫凸者為丘。( )( )
⑸凹者為壑( )(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4分)
明察秋毫:
鶴唳云端: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輕松課堂】4、文章所記閑情之趣有多種,請填寫:(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細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寫一個含有下列詞的成語:(3分)
張( ) 昂( ) 素( )
6、翻譯下列句子:(3分)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
訓練一
一、填空。
課文《童趣》選自《 》,作者是 代文學家 。課文詳細敘述了兩件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于帳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觀蟲斗草間”遇到“ ”的經過。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童稚( ) (2)鶴唳( ) (3)土礫( )
(4)丘壑( ) (5)癩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字詞:
(1)余憶童稚時( ) (2)項為之強( ) ( )
(3)果如鶴唳云端( )( ) (4)以叢草為林( ) ( )
(5)方出神( ) (6)興正濃( )
(7)驅之別院( ) (8)則或千或百( )
四、古詩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練的語句,被當作成語保存到現代漢語中來。試從文中摘錄這樣的語句,并解釋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請用課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時,時有物外之趣,關鍵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獸”“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銳的童心,它們分別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龐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樹”指的是:
《童趣》答案
【預習感知】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鳴叫;⑶愉悅,高興;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擬作群鶴舞空”等句;“定神細視,以絲草為林”等句;“神定,捉蝦蟆……別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脫于塵世以外的樂趣。便在其中安閑自在地神游著。突然有一個大家伙掀倒“山”壓倒“樹”地走過來。 一、填空 《閑情記趣》 清 沈復 鶴唳云端 龐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鳴叫(4)把 當作(5)剛剛(6)興致(7)驅趕(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見鳥類新長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十分滿足的樣子。3、龐然大物:非常龐大的東西。五、8、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9、叢草、蟲蚊、土礫凸者、凹者 10、癩蝦蟆 土礫凸者 叢草
童趣① 篇4
5 童趣
沈復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3),項為之強(jiang1),鶴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為壑(he4),癩(lai4)蝦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三、探究閱讀
1、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2、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業 :
1、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2、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一、研讀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②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體驗與反思
1、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3、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三、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1、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3、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四、教后反思:
童趣① 篇5
羅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2背誦、理解全文。
[過程與方法]
跟讀,朗讀,討論,背誦,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2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過程 ]
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介紹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書面語體
特點:簡明,典雅
學習方法:熟讀成誦,組詞換字,領悟文意。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自由讀,分組讀。
用組詞換字的方法解決一些字詞,注意成語要整體解釋。做練習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和同學共同解答。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學生自由背誦,可以選擇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沒有自覺主動背誦的要背抽簽強制背誦,并且不能選擇段落。
[作業 ]
課程探究
[板書設計 ]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物外之趣 叢草森林 蟲蟻野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二蟲斗草間 龐然大物 驅之別院
[教后記]
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于提高背誦的積極性,學生非常的歡迎,逐個檢查抽選段落考問費時又使學生懼怕。
童趣① 篇6
童趣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 ) 項為之強( ) 鶴唳( ) 怡( )然 凹凸( )
為壑( ) 癩( )蝦蟆 土礫( ) 龐( )然 童稚( )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風聲鶴唳: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
②項為之強( )
③果如鶴唳云端( )
④徐噴以煙( )( )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 )
⑥以叢草為林( )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 ) ( )
⑨興正濃( )
⑩方出神( )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 ) ②昂首觀之( )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 ) ④常蹲其身( )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7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① 篇8
青島 吳衛國
○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板書課題。
作品、作者簡介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小結
同學們,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點評
本學案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現了文言文的教學特點。
教學內容方面,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的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
根據教學內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對于文言文教學,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可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提高教學效率。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人教網
童趣① 篇9
沈復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時代有過這樣的體驗嗎?課文是用文言寫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細體會這種語體簡潔的特點。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④為之強⑤。又留蚊于素帳⑥中,徐⑦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⑧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⑨。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①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②〔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③〔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④〔項〕頸,脖頸。⑤〔強〕通“僵”,僵硬的意思。⑥〔素帳〕未染色的帳子。⑦〔徐〕慢慢地。⑧〔唳(lì)〕鳥鳴。⑨〔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研討與練習
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么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云端
(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
(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采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
三 背誦全文。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今存前四記。作者以樸實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對照,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儷情深,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陳毓羆)
童趣① 篇10
湖北省仙桃三中 張艷梅
一、課前激趣音樂(童年)
二、講述故事,激發興趣,導入學習
我的女兒可可才三歲,不知怎么知道女孩要減肥,總是不肯吃肉,我只好哄他說:“可可,你不好好吃肉,屁股上就不長肉!光剩下骨頭,小狗狗看見了,可要啃小屁屁的喲。”她嚇得哇哇大哭。我捏捏她的小屁股,說:“好好吃肉,屁股上就長肉啦。”她便真聽了話,嚷著要了一塊肉,剛進嘴便急忙咽下,撅起小屁股說:“媽媽,你再摸摸,看看長肉了沒有?”我拼命忍住笑,說:“長了長了!再吃再長!”這時,奶奶喂給她一塊豆腐,她又一次撅起小屁股,說:“媽媽,你再摸摸,看看屁股上長豆腐了沒有?”吃了蘑菇,就問:媽媽,屁股上長蘑菇了沒?吃了鯉魚,就問:媽媽,屁股上有魚游泳嗎?哇,她的屁股竟成了生鮮超市。
過渡語:你們看,有趣吧,這就是童趣。下面,我們一塊來欣賞清代文學家沈復寫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幻燈片一:標題)
三、朗讀
先請大家朗讀全文,全班齊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二段,男生讀第三段、第四段,希望大家帶著輕松、活潑、愉悅的心情朗讀。
四、檢查預習情況(幻燈片二)(幻燈片三)
五、趣事分析
(一)欣賞插圖,師生探究趣一
師::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有趣的圖,這是編輯為我們配的,看看配的是哪一段?(生回答)
師:圖有趣,文字更有趣,就讓我們把這有趣的第二段背下來吧。(生自由背誦)(請一生試背)
(二)構思插圖,自主探究趣二
師:編者只給我們配了“帳中戲蚊”的插圖,現在請大家朗讀第二段、第三段,并仿照上圖,自己也來設計一幅圖,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要求畫出來,只請大家構思插圖。(學生構思,并講理由)
(設計1:花臺、小草、兩蟲、癩蛤蟆設計2:一男孩拿著一根小草在驅趕蛤蟆
設計3:一男孩在花臺小草處看兩只小蟲打斗設計4:一癩蛤蟆在草叢中吞兩只小蟲
設計5:有丘陵、山溝、茂密的樹林、兩只猛獸在相斗設計6:一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張開血盆大口吞掉兩猛獸)
(幻燈片四、五)(比較按實際設計與按想象設計的構思:上圖是想象的,文章要突出的是物外之趣)
六、品讀心理之趣
師: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戲蚊之趣”和“草蟲之趣”,其實有趣的不僅僅只是蚊、草叢、蝦蟆這些物,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的精神之趣,請大家從文中找出表現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學生分析)
師:在鞭蛤蟆的情節中,小沈復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動,卻沒有寫出來,怎么辦呢?請大家做一個游戲:你是小沈復,你一邊打蛤蟆一邊在對蛤蟆說些什么呢?(學生講訴)
(設計1:你這丑八怪,這兩只小蟲與你無怨無仇,你竟敢下如此毒口!看我不揍扁你!2:你這鬼東西,吃我的小蟲,壞我的心情,看我怎樣教訓你!3:你這小東西,嚇我一跳,真是該死,不過我大人不記小人過,放你一條生路,快滾!嘿,你還不走,看我的。4:喂,你是哪蹦出來的,一下子就殺了兩個,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吧,我不給點顏色你看你是不知道我的厲害!)
七、探究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
師:真是有趣,可是為什么我碰到蚊子、癩蛤蟆總是感受不到有趣呢,如果你是小沈復,你能告訴我獲得“物外之趣”的訣竅嗎?(好視力,細觀察,童心未泯、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回答)
師:讓我們帶著想像的余興,把這訣竅牢記在心,請大家一起把這段讀一遍。(學生齊讀)
八、延伸拓展
師: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說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同學們,請打開你們記憶的大門,跟著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樂趣吧。
九、結語(音樂背景)
師(深情地回憶):撕下歲月的日歷,每一張都寫滿童趣。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童趣① 篇11
○教學目標
①背誦、翻譯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①掌握文言詞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課前準備
①預習課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詞。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疏通文意。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板書課題。
作品、作者簡介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②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③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作業
①完成“研討和練習”二。
②寫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③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②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復述、背誦、翻譯課文。
研讀與賞析
①教師導學
a.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b.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a.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體驗與反思
a.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b.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c.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作業
a、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b、 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小結
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
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聯想和想象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蛤蟆
龐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驅趕)
點評
本學案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現了文言文的教學特點。
教學內容方面,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的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
根據教學內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對于文言文教學,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可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提高教學效率。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童趣① 篇12
二. 重點、難點:
《生命 生命》
1.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抓住主題或關鍵詞,細致地研究課文。
2.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紫藤蘿瀑布》
1. 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2. 揣摩文中寫景的妙處。
3. 理清文章層次結構,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4. 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l)學會揣摩文中寫景的妙處。 (2)理解本文寫景抒情的特點。
《童趣》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 新課講解
《生命 生命》
(一)簡介作者及作品:
杏林子,本名劉俠,中國臺灣女作家。陜西扶風人,1942年生,北投國小畢業。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至今全身關節均告損壞;但寫作不輟,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讓灰心的人鼓足勇氣,使畏縮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當選中國臺灣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獲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1990年獲吳三連社會服務獎。于1982年創辦了伊甸園殘障福利基金會,為全中國臺灣一百萬殘障朋友服務,把自己的愛心實踐出來。
主要作品《另一種愛情》、《生命之歌》等。《生命 生命》一文,選自《杏林子作品精選》。
(二)整體感悟:
1. 作品《生命 生命》講述了哪三個事例?引發了怎樣的思考?請從文中指出相應的主題詞。
[參考]三個事例 a、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 b、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一截小瓜苗。 c、“我”靜聽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題詞分別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點思考的主題詞分別是a、意義。 b、價值。 c、奮斗。
2. 三個事例為什么這樣排列?為什么前兩個例子舉的又都是小蟲子、小瓜苗這樣的小生命?
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為什么不舉獅子,大象等龐然大物、只說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這樣排序說明了什么?說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何況人了。
3. 三個事例、三點思考的側重點有什么區別?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三個事例分別側重于生命自我珍視,生命的誕生和生命活動。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對生命的三點思考:a、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使用生命。b、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c、珍惜生命、時間,不懈努力。
注意: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切合第二點思考;張海迪,桑蘭等又較切合第一點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張海迪又較切合第三點思考。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開頭寫小飛蛾的例子,強調其“小”,什么目的?
作者開頭寫小飛蛾的例子,強調其“小”,意在說明: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
2. 如何理解“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短暫的,人們要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盡量多做有于益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事,使生命更有價值。
3. “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愿意為它奮斗,勇敢地活下去”,這表現了作者有怎樣的精神?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這表現了作者具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
(四)比較閱讀:
閱讀課后同題文章《生命 生命》(美國 克倫沃森),思考問題:兩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
1. 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的結合。沃森的文章文學色彩比較強。
《紫藤蘿瀑布》
(一)字詞積累:
1. 讀準下面加點詞的音。
迸濺出(bèng)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瓊漿(qióng) 盤虬臥龍(qiú)
2. 解釋下面的生詞。
(l)迸濺:向外濺出或噴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現得少。
(4)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5)酒釀;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瓊漿:形容鮮美的酒。
(9)盤虬臥龍:回旋地繞,像臥著的龍。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看花——憶花——悟花。
(三)深入剖析:
1.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樹的?
(1)色:一片輝煌淡紫色、深深淺淺的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2)形: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
(3)態: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在和陽光互相挑逗,彼此推著擠著。
2. 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色——形——香)
先寫每一穗花,再寫每一朵花。先寫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然后寫花的形狀,“像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最后寫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3. 作者在描寫時,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大量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寫花兒一串串“挨著”、“擠著”,花兒彼此“推著、擠著”、“叫著”“嚷嚷”“我在開花!”“我在開花!”,以擬人手法寫出花的童稚般的歡樂,讓人覺得花在驕傲而坦蕩地為自己美麗的存在而歡笑嘻鬧。
以“瀑”為比喻,贊美花之茂與繁。以“歡笑”、“挑逗”等擬人手法,突出花具有人的靈氣,這樣將比喻、擬人交替使用的還有用“帆”、“艙”喻花朵外形,用“忍俊不禁”擬花朵的情態,生動而形象地傳達出花朵美麗嬌媚的特征。
4. 作者為什么把花香說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這里運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覺相通,如花香是嗅覺感受,作者把它說成“淺紫色的”,這是視覺感受,“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是幻覺感受。運用通感使語言更加清新、活潑、靈動。
5. 文中插入一段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的稀落與現在花開的繁盛形成對比,突出了現在花的生氣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與人的不幸遭遇形成類比,說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
6.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機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稀落,遭遇不幸,過了這么多年,又開花,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這樣生機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頑強和美好。而人類也是如此,小弟雖然身患絕癥而死,但人類的生命長河并不因某個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動。“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人類社會照樣向前發展,因此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7. 提問:本文的倒敘第二段運用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深刻含義?
運用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這些花也正如人,人類社會也正如花一樣由每一個個體組成,雖然某些花或某個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人類社會照樣向前發展,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8. 提問:“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義”?
說明作者從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慮化為精神的寧靜和前進的動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小結:本文寫作者偶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心中的悲痛焦慮化為精神的寧靜,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贊美了生命的頑強和美好。(中心思想)
文章寫景抒情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機,贊美了生命的頑強和美好。
《童趣》
(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ǎo)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癩(lài)蝦蟆
(二)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三)篇章理解:
1.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2. 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凹凸、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蝦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蝦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4.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故時有物外之趣——是觀察的收獲。
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5. 下列三件趣事,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蚊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蝦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蝦蟆。
這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凹凸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蝦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附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60分鐘)
一. 基礎知識與運用
1. 根據拼音寫漢字
zhù( )立 níng( )視 bèng( )濺 休qì ( )
xuān( )騰 miǎo( )小 gū( )負 lín ( )峋
伶dīng( ) yòu( )惑 訓jiè( ) 庸lù( )
2. 給加點字注音
啜泣( ) 目眩( ) 挑逗( ) 擎天撼地( )( )
忍俊不禁( ) 一瞬間( ) 沉淀( ) 短暫( ) 內疚( )
3. 成語連城(可任選一組)
要求:把下面成語中缺少的字填上,使前后都構成完整的成語。(前一個成語的最后一個字是后一個成語的第一個字)
a. 日方 生不 生常 笑風 龍活
b. 以輕 花怒 任自 芳百 外桃 遠流長
4. 根據所給意思寫出相應詞語
(1)形容枝干回旋盤繞,彎彎曲曲。( )
(2)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 )
(3)眼力好得能看見非常細小的東西。( )
(4)形容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
5. 下列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有誤的一項是( )
a. 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輝煌”指盛開的紫藤蘿花氣勢非凡,一片燦爛)
b.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前途茫茫”指人生道路上遇到重重困難,舉步維艱)
c. 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于我們自己掌握。(“光彩”的意思是指活得體面,取得一定的地位,受人尊敬)
d.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漫濕”指心靈得到理想的滋潤,不再枯干)
6. 下列各項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項是( )
a. 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b.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
c. 紫色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d. 每一朵盛開的花……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7. 下列對課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 《在山的那邊》中,詩人借助群山和大海這兩個意象,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持奮斗。
b. 《生命 生命》抒寫由尋常小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表達頑強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c. 《紫藤蘿瀑布》從多側面多角度來描寫一樹紫藤蘿的生動形象,贊美生命的頑強,美好和永恒。
d. 《童趣》回憶童年時代的種種情趣,作者將人生哲理寄寓在小事中,表現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8. 選出沒有語病的一項( )
a. 這支動人的歌聲,同學們百聽不厭。
b. 邊區軍民熱烈響應毛主席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
c. 參加課外活動的同學比昨天減少一倍。
d. 有沒有崇高的理想,是決定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的關鍵。
9. 當同桌向林君要練習本抄答案時,林君最得體的回答是( )
a. 你自己不動腦筋,老是要抄襲,不借!
b. 抄襲行為不好,但我們是同桌,要抄就拿去吧,下不為例。
c. 抄襲總比不做好,你抄一遍也好,但你要弄懂。
d. 別忙,等會兒我給你講講,你一定會弄懂的。
10. 填空:
(1)《童趣》選自 ,作者 是 代文學家。文中總提全文的關鍵詞語是 。
(2)《紫藤蘿瀑布》選自 , 作者是
(3)《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 , 國作家。
11. 用楷體默寫詩句(要求正確、規范)
(1) ,志在千里。 , 壯心不已。
(2)《過故人莊》中描寫農村優美風光的詩句是 , 。
(3) ,把酒話桑麻。
(4)
12. 根據語境,仿照劃線句子,接寫兩句,構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樂,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個祝福,我送你一個東海。
, ; , 。
二. 閱讀理解
(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做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以叢草為林( )(2)徐噴以煙( )(3)果如鶴唳云端( )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5)項為之強 ( )(6)鞭數十( )
14. 區別下列加點的“之”“為”的意思。
(1)觀之,興正濃( ) (2)驅之別院( )
(3)以蟲蚊為獸( ) (4)二蟲盡為所吞( )
15. 填空
(1)出自選文三、四段的兩個成語依次是 和 ,用講述大意的方法解釋它們的意思分別為 和
(2)與文中“觀之,興正濃”相呼應的文字是
(3)“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句話中“龐然大物是 ,所拔之“山”是 ,所倒之“樹”是 。
16. 翻譯下列文言語句
(1)故時有物外之趣。 譯:
(2)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譯:
17. 請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二)
①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②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么。后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
③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虬臥龍般的枝干,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⑤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8. 第②段中作者回憶十多年前的紫藤蘿,這一內容從記敘的順序看是屬于 (a、順敘 b、倒敘 c、插敘),其作用是 。
19. 品讀第③段,回答下列問題。
(1)劃線的“又”、“遮住”等詞語用得非常準確生動,請具體說說它們的妙處。
答:“又” ;“遮住” 。
(2)劃線句中連用兩個“流著”,表現了紫藤蘿花 的特點,說它“流向人的心底”是說 。
20. 選文的主旨句是:“ ”,其含義是 。
(三)感謝貧窮
貧窮這個字眼,似乎總與我結緣,一直陪伴我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
小時候,貧困的家庭溫飽都不能解決。到了七歲,我瘦得風能吹倒絕不是夸張。面對一學期兩元錢的費用,父親鎖緊了眉頭。無奈,我只得“發揚風格”推遲入學。要想兄妹五人同時讀書,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等到第二年興致勃勃地去報名,老師說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動了父親,父親的請求感動了老師。就這樣,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風雨無阻地跋涉,成為我平生最大的樂趣。小學畢業之際,我以優異成績準備跨進離家更遠的學校去住讀。
“人有旦夕禍福”。此時,母親的去世給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層陰影,昔日的歡笑從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臨輟學的危險。瘦小的我能干點什么呢?父親只得在嘆息聲中送我進校。因為交不起住宿費,我的床鋪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風呼號的冬季,也是我最難熬的不眠夜,趁著蠟燭快要熄滅的最后幾點藍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鋪好“床鋪”。沒有墊絮,一床半新半舊的棉被折成兩半——一半墊底,一半做蓋,偶爾山頂幾只貓頭鷹發出恐怖的怪聲,我不禁顫抖著趕緊蒙上被子。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就這樣,我一天天地盼望著冬季的結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雜工掙回高中最后一筆學費的幾個月后,大學錄取通知書也如期飛至家中。面對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獲,貧窮的山村沸騰了。父親面對鄉親們的祝賀,既高興又憂愁。高興的是我要“飛”走了,憂愁的是要有一筆對于我們來講類似天文數字的2000元學費。為了這筆學費,一家人東拼西湊一個多月后還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堅強的父親流了淚,我咬著牙含著淚離開了家鄉。我說我要用雙手和大腦來養活自己。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我做家教、打工掙來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錢時,我的同齡人正三天兩頭地寫著家書尋求“經濟支援”。我的父親很驚奇我的經濟來源。
舞廳不敢進,錄像廳與我無緣,我仿佛超出了那個熱鬧喧囂的世界。當然,圖書館中又多了一個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的我。讀書、寫作、打工,這就是我大學的全部生活。
當我接過那張本科學位的證書時,我的眼圈濕了。我很慶幸在大學四年里,我用辛勤戰勝了貧窮,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讓人羨慕的成績。菁菁校園中,掌聲時常為一個貧窮的大學生響起,我生活在光環之中。
當我穿著用稿費買來的球鞋尋覓工作時,我敲響了一家家條件苛刻的用人單位的大門。進門時一身自信,出門時滿身輕松,我就這樣瀟灑地戰勝了一個個“包裝”瀟灑的同齡人。當我毅然決定投身教育事業時,他們都覺得不可理解。我說我喜歡那份清貧中的個人追求。
仔細回想過去的路,我時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圍著。寒夜里燈光下獨坐讀書,夜里搓著手拿起筆來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我已經脫離了貧困。時常有讀者要我談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個字——“感謝貧窮”來概括。在我看來,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時常被它嚇倒,沒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謝貧窮這所最好的學校,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嘗遍艱辛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前方的路——跨過一道道山,追求應該追求的。
21. 第1段在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2. 找出文中最能突出作者家庭貧窮的語句,用波浪線劃出。
23. 第3段“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我要用雙手和大腦來養活自己”,從這句話能看出作者是一個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作者為什么要感謝貧窮,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作文(任選一題進行習作)
(一)以“我戰勝了 ”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習作。
要求:
1. 補足題目中缺少的內容,可以填“自己的弱點”“驕傲”“膽怯”,也可以填“饑餓”“困難”等;
2. 要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材料,寫出真情實感。
(二)你進入初中一個多月了。這一個月來,一定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請你選取一件寫出來。
要求:
1. 題目自擬,力爭醒目、新穎。
2. 記敘具體、清楚,有真情實感。
3. 不少于500字。
【試題答案】
一.
1. 佇 凝 迸 憩 喧 渺 辜 嶙 仃 誘 誡 碌
2. chuò xuàn tiǎo qíng hàn jīn shùn diàn zàn jiù
3. a來 長 老 談 生 虎b掉 心 放 流 世 源
4. (1)盤虬臥龍 (2)怡然自得(3)明察秋毫(4)小心翼翼
5. c
6. a
7. d
8. b
9. d
10. (1)《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沈復 清 物外之趣
(2)《鐵簫人語》 宗璞
(3)莫頓·亨特 美
11. (1)老驥伏櫪 烈士暮年 (2)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3)開軒面場圃
12. 例如:如果一顆星代表一份快樂,我送你一條銀河;如果一棵樹代表一縷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二. 閱讀理解
(一)
13. (1)把 (2)慢慢地 (3)鳥鳴
(4)安適、愉快的樣子 (5)通“僵”,僵硬 (6)鞭打
14. (1)代二蟲 (2)它,代蝦蟆 (3)當作,作為 (4)被
15. (1)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體積極大的東西
(2)方出神 (3)癩蝦蟆 土礫凸者 草
16. (1)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2)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在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
17. 以蚊為鶴,昆蟲家園等
(二)
18. c 以物喻人,紫藤蘿的遭遇,也是動亂年代家庭和國家的真實寫照。
19. (1)“又”準確說明是“再一次”,表達了紫藤蘿重現生機后作者的欣喜之情;“遮住”形象地再現了紫藤蘿花的“盛”和“密”,說明紫藤蘿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開得繁盛濃密的樣子 紫藤蘿花引發作者對生命深沉的感悟。
20.“花和人……無止境的。” 個體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當我們遇到不幸時,不能被厄運壓倒,要保持堅定的信心,昂揚的斗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三)
21. 總領全文,將“貧窮”作為全文故事的線索。
22. 面對一學期兩元錢的費用,父親鎖緊了眉頭。無奈,我只得“發揚風格”推遲入學。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風雨無阻地跋涉。
23. 因年齡小而產生的恐懼感,突出求學的艱難。
24. 是一個面對貧窮毫無畏懼,對前途充滿信心的人。
25. 略。參考文章最后兩段,言之成理即可。
三.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