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滄 海(通用17篇)
觀 滄 海 篇1
射陽縣南港初中 徐士林
教學目標 :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范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
⑴完成書后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六、預習下一課。
作者郵箱:
觀 滄 海 篇2
師:同學們,有誰能講一點關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壞的人,他逃跑的時候殺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想篡位當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兇殘,殺死華佗,自己腦顱里長毒瘤死了。
師:看來,曹操在同學們的眼里沒有好的印象。其實,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詩人。我們現在開始一起學習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先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看誰知道的信息最多。
( 學生讀書三遍。)
生:我從詩句知道這首詩寫了如下內容:碣石、滄海、山島、樹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還有秋風、洪波、太陽和月亮、銀河。
生:老師,我認為還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師: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不過我有一個疑問,曹操是什么時候看滄海,是白天還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對,是白天和晚上都看過,因為詩中說“日月之行”,就表明兩個時候都去過。
師:看來曹操真是一個詩人,很有雅興的。對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暫且不評價。我還有疑問:太陽和月亮是從哪里出來的呢?銀河又從哪里出來的呢?
(學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師:假如詩中有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生:(讀課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和銀河都是從滄海中來。
師:同學們,你們對宇宙有了解嗎?日月和銀河都是從地球的滄海中出來的嗎?
生:不是的,詩中說滄海能裝下日月和銀河,是錯誤的。老師,您說曹操是一位詩人,怎么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
師:是的,詩人連常識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實吧!不過,我們知道有一句熟語:宰相肚里能撐船。是什么意思?你們思考一下。
生:是寬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別人說閑話。
師:這句熟語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師:既然能用“江河湖海”來比喻人博大胸懷,那么,濤中是用什么來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的?[
生:日月和銀河。
生:不對,應該是滄海,因為詩中不是說日月銀河出自于滄海嗎?既然滄海能吞吐日月銀河,滄海就比日月銀河大,所以,詩中用滄海比喻詩人的博大胸懷。
師:看來,我們前面討論的問題就有辦法解決了,爭辯白天與夜晚,都沒有多大的意義。這四句詩根本不是詩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詩人的感覺。
生:是詩人的想像。
師:分析不錯,哪些又是詩人所見到的實在景物呢?請瀆課文。
生:(齊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林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師:這首詩既有實景也有虛境,虛實結合。全首詩條理清晰,一日了然。讀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解決了最后兩句詩的問題。
生:因為課文上有說明,最后兩句每章都有,與本詩正文的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師:請同學們讀背這首詩。
點評:這首詩不太難,就要求教師用最經濟的手段傳達最豐富的內容;,就這首詩來看,教學目的明確,探究問題深刻,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這一堂課中,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理出總問題,這既疏通了詩的疑難點,也抓住了主線,產生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觀 滄 海 篇3
.《觀滄海》教案4
.《觀滄海》教案3
.《觀滄海》教案2
.《觀滄海》教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1
.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岳,如夢令,西江月)
曹操《觀滄海》rm音頻朗讀
《觀滄海》ppt課件
《觀滄海》ppt課件(1)
觀滄海 蘇教版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1)
詩歌五首(西江月 如夢令 書湖陰先生壁 春夜喜雨 觀滄海)課件
觀 滄 海 篇4
曹操
觀 滄 海 篇5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X X/X X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 X/X X/如“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X X/X X/X X/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觀 滄 海 篇6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句//X或者(/X/)
七言句///X或者(//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 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板書設計:
動態景色 波瀾壯闊
實景
靜態景色 生機勃勃
登山觀海 統一中國的強烈愿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日
虛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漢
觀 滄 海 篇7
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羅韌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導入 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的抱負。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作者簡歷:羅韌,生于1973年9月,布衣族,中文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于1992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現在墨沖中學任教。
通訊地址: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
郵 編:558017
電 話:(0854)-8428568
作者郵箱:
觀 滄 海 篇8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的抱負。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 滄 海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為,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歷史上稱曹操為“奸雄”,實際上是偏頗之見。說他“奸”是認為他篡奪了漢家的天下,可事實卻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幻燈片2:文字:“身為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選自《讓縣自明本志》)至于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幻燈片2:文字:“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選自《讓縣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燈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于《步出夏門行》組詩。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吧。(幻燈片4:音樂:《三國演義》的插曲;文字:《觀滄海》全詩;圖片背景:大海;畫外音:男聲朗誦全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托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為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鑒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里?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幻燈片5、圖片:曹操立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點:碣石山)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蕩,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幻燈片6、文字如下:)
水、島
樹、草實景
風、浪
觀滄海
2、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分析:這兩句緊承“觀”字而來,描寫大海及海島景象。大海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詞既能顯示海的深邃遼遠,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寫大海相對靜止時微波蕩漾的狀態。一個“何”字則表達了詩人面對此壯闊圖景而產生的驚嘆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島嶼高竣挺拔,它的姿態顯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頗能扣住山島的特點。這兩個景物,就繪畫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島高。二者互相映襯,眼前的景象就更壯觀了!(幻燈片7、圖片或動態影片:波濤平靜的大海中有高聳的山島;文字:“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分析:這兩句中詩人的視線從遠處收回,注視島上的草木了。這是已是初秋之時,島上的樹木尚未凋落,所以詩人看去仍是郁郁蔥蔥,是“叢生”、“豐茂”的了。這里仍然是在寫滄海、山島,只不過是采取了從大到小,從面到點,從整體到局部的手法來寫山島的青草繁榮。給大海、山島增添美麗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氣。(幻燈片8、圖片:島上樹木百草豐茂的圖片;文字:“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分析:詩人描繪了大海相對靜止的狀態之后,忽然筆鋒一轉,開始描繪大海的動態。著兩句點出了觀滄海的季節,大海由于秋風而出現了洪波。詩人用“涌”來描寫大海的勁頭,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秋風陣陣,海浪滔天的雄奇畫面。(幻燈片9、圖片:風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風蕭瑟,洪波涌起”)這兩句是進一步寫大海。這樣,大海平靜時的深沉風貌和激動時奔涌怒吼的氣勢都得到了表現。
3、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這兩句描寫了什么景物?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幻燈片5、補充如下。)
日、月
虛景
星、辰
5、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夠同時出現在天空?
分析:首先,這兩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燦爛都是在大海里出沒的。”
其次,這是詩人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極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意思是說:“日月的運行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那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發源于滄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親。(幻燈片10、卡通動畫:日、月、星辰相繼從海里升起,又相繼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為什么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里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著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幻燈片11、圖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疊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滄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并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燈片12、文字:情境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為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幻燈片13、文字:“情、景分開”;“風蕭蕭兮易水寒——寫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抒情”)
而《觀滄海》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愿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幻燈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壯麗滄海無邊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統一天下自比滄海的抱負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幻燈片1回現)
觀 滄 海 篇10
教學目標 :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 (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的抱負。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課后附記
觀 滄 海 篇11
教學實錄----執教人/陳郁
一、教學目標 :
1、在對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感悟《觀滄海》雄渾闊大的意境。
2、通過對具體詩歌的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人生境界對詩歌境界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
對于“意境”學生難于理解和領悟。
三、教學重點:
通過把詩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與景物的特點相連接來理解意境,學習一些分析詩歌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
講解感受
五、上課過程:
(一)、分析《觀滄海》
1、檢查背誦情況,簡要點評。
講述要點1:對中國詩歌理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握詩歌的意境,而我們剛剛學過,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點以及它們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觀滄海》的情景和意境。
講述要點2:我們先來分析《觀滄海》之景。(展示幻燈片的鑒賞提示)我們在欣賞景物時要能把文字化為形象,調動一切感覺器官,如同身臨其境。
2、同學分析,同桌之間小聲交流。
3、提問:
請描繪你通過詩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歸納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學交流)
點評并歸納(展示幻燈片上的歸納)----雄渾闊大,氣勢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漢。
講述要點3:上面我們已經基本體會了《觀滄海》之景,其實,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會為了寫景而寫景,下面我們就來透過這些景物來了解詩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詩歌所表現的情感。
講述要點4:我們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知人論世)那么對于曹操當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處時代的介紹,請看一下。(展示幻燈片)對于曹操的生平資料可以再參考一下昨天所補充的資料。
5、同學分析。
6、提問交流:
我們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貫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體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歸納(展示幻燈片)----心系天下,渴望統一。雄才偉略,翦滅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講述要點5:剛才我們對《觀滄海》的情和景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其實,對于詩歌的理解我們也許不應該把情和景割裂開來,而應把它們當做一個整體來感受。現在我們就來看本詩中情景是怎樣融合的。
同學雜言交流
展示相應的幻燈片并總結:深邃洶涌的大海與作者沉雄豪邁的氣概相結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兩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種雄渾蒼勁的藝術境界。
8、請同學用幾句話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觀滄海》。
9、齊讀《觀滄海》
(二)比較閱讀《浪淘沙.北戴河》
講述要點6: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與曹操一起領略了波瀾壯闊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壯之美。但是,也有人認為只在岸上觀看不如親自與大海的驚濤駭浪相搏斗來得過癮,大家猜猜這個“狂人”是誰啊?
的確是毛澤東。我們只要從為人、為文這兩個角度來分析是不難猜出的。毛澤東喜歡游泳,我們學過他的詞如,“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詞就是在毛澤東與大風大浪搏斗之后寫成的。(展示幻燈片上毛澤東的詞作)
1、分析指導
講述要點7:當時毛澤東在北戴河一邊休養一邊工作,一日午后狂風大作,急雨橫飛,巨浪涌起,毛澤東提出下海游泳,警衛人員竭力勸阻,而毛澤東以“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志”為理由到海里暢游了一個多小時,回來后即興寫就該詞。下面請同學們模仿剛才分析《觀滄海》的方法來分析這首詞。分析的時候可以參照大屏幕上的鑒賞提示。(展示幻燈片)
上片:景中含情(雨和浪的聲勢)
下片:情中含景(立馬揚鞭的生動剪影)
歷史和現實交錯
2、散讀分析
3、同學交流,利用點評講清要點:
視通萬里,驚心動魄
大雨、白浪的飛落和騰起,聲如鼓、如雷,勢如箭、如山
思接千載,乘風飛越
猛士、駿馬、高山、長空、大海----碣石揮鞭的動態畫面
鞭聲、蹄聲、風聲、濤聲----強烈的音響震撼
偉人與偉人的交流:力量和氣概,文治和武功
4、簡單比較:
相同點:都是詩人、政治家、軍事家,都以天下為己任,都建立了豐功偉績。詩歌中都描繪了雄偉壯闊的風景。
不同點:曹操身處亂世,最終也未能完成全國的統一,而毛澤東卻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并帶領人民走向新的生活,這一點遠非東漢末年可比。在曹詩中更多的是對大海進行橫向的描寫,而在毛詩中不僅有橫的風景更有縱的歷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渾蒼勁的意境,還具有更鮮明的時代感和更宏大的歷史感。
5、齊讀《浪淘沙.北戴河》
(三)小結:
1、通過對景和情特征的分析來領悟詩歌的意境
2、人生境界決定詩歌境界,詩歌境界反映人生境界
在欣賞詩歌的時候,有時要從人生境界來把握詩歌境界,有時要從詩歌境界來體驗詩人的人生境界。
(四)、作業
借助晏殊、秦觀之詞作從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境界與詩歌境界。
《觀滄海》教學設計思想
是好讀詩不求甚解?還是條分縷析,所謂的授人以漁?
中國古典詩詞構成的是一種整體美,欣賞中最關鍵的也是整體感悟,尤其是對于詩詞意
境的賞析更是如此。如果條分縷析,肯定會破壞整體美,容易造成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強調整體感悟,可能有些玄奧以致學生難以把握,而且還可能導致上課過程沉悶影響課堂教學質量。上課方式的選擇很難,思前想后,最終決定還是盡可能教給他們比較正確的賞析古詩的方法,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教學方法就定位在以感受領悟為主,兼及一些分析方法和技巧。
講解詩歌,既是講美學,也是講人生哲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就是感悟詩歌美的意境和探討人生境界與詩歌境界的關系。而不管是美的意境還是詩人的人生境界,都不能是孤立片面的分析,都應該是比較全面的學習。當然這些知識在一節課內是講不完的,所以,只能把這一節課設置成詩歌欣賞鏈中的一環。因此,在感悟《觀滄海》意境美之前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意境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觀滄海》之后要讓學生知道意境美的不同類型,雄壯的、纏綿的、委婉的,為了幫助學生欣賞不同的意境美,課后還將分析大量的婉約詞,比如晏殊、秦觀之詞作。
孤立地分析《觀滄海》中曹操的人生境界和詩歌境界是有很多局限的,只能通過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既獲得感性的認識,又能從理性上進行總結。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就是:通過詩歌,既要分析曹操的人生境界,也要分析毛澤東的人生境界,還要分析蘇東坡的人生境界,分析孟浩然,分析張泌的人生境界。因為,把這些人組合起來就是一條人生歷程的拋物線:曹操胸懷大志,也建功立業了,但未完成中國的統一,處于人生的上升階段;毛澤東統一了中國,讓人民有了幾千年來的首次解放,處于人生的頂峰;蘇東坡有很大的政治理想卻沒有機會實現,但還算豁達,可以說是人生的下降趨勢;孟浩然,是中國歷史上不想歸隱卻又不得不歸隱的詩人,他更沒機會施展抱負,人生狀態更低;至于張泌,比孟浩然更慘些,看到雄壯的景象都要產生悲悲切切的想法,狀況就更差點了。他們的不同境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不同的詩歌境界,這樣的分析讓學生對境界的理解會深刻些。
一節課,只是一個環節,所謂獨木不成林,一枝獨秀也不是春,每節語文課都應該也只能是實現語文教學總體目標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放在語文教學這個大系統中設計每一節課就是我們應該有的設計理念。
《觀滄海》教學反思----執教人/陳郁
語文課難上,詩歌分析課更難上,詩歌意境的鑒賞更是難上加難。但難上也得上,何況我們也想借這個機會證明一下,語文絕不應該僅僅被看作是工具課,它應該是美育課,是人文課……因為有那么多困難存在,因此在整個備課的過程中的確是步履艱難,盡管得到眾多同行的協助和專家的指導,自己也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在上課鈴響之前那一刻依然是忐忑不安,沒有把握的。現在回顧當時的過程不禁讓人產生些許感慨,比如,上課的形式可以再靈活點,語言可以再準確點,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再充分點……更重要的就是:想得太多是不對的,因為瞻前顧后必然取舍艱難;想得太少也是不對的,因為捉襟見肘必然貽笑大方,所剩的只有不多不少那么一種境界了,難啊!這有點象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說的那樣,一個作家想要表達一個意思只有一個動詞或一個形容詞供其選擇,也許,我們語文課也是這樣,只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找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無限的接近。這一次的努力使我接近了一點點,相信下次能再接近得多一點,取得更好的效果。
《觀滄海》教學點評----語文教研組長/郝景鵬
陳郁老師所執教的《觀滄海》一課,高屋建瓴,騰挪自如,既有扎實的效果,又有豐富的趣味。課堂上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觀滄海》對于高二學生來說,是沒有理解上的障礙的。為此,設置思維的難度,挖掘作品深藏的韻味就成了本課設置的重點。陳郁老師選取“意境”作為教學重點,既對本課本單元的宏觀把握,也是故意“跟自己過不去”,“意境”是中國詩文慣用的概念,惟其慣用,更讓人捉摸不透,這其中包含了許多不可言說的成分。選取“意境”,本身就體現了陳老師過人的膽略。深文淺教不易,淺文深教更要富于藝術性。陳老師發揮自己專業功底深厚的所長,極大地開拓思維的廣度、深度。由詩本身,引發對詩人、對詩人時代風尚的認識,再把詩人和后來的相似或相異的人物作比較,很好地體現了“知人論世”的評判原則。在密如蛛網的縱引橫聯之下,學生對文本意境的把握自然就進入了更高的層次。換一個角度看,“大語文教育”應該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讓課堂彌漫出一種文化氣息,應該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在這種意義上說,陳老師的這一節課為語文教師在“大語文教育”上提供了一個范例。
讓學生改寫《觀滄海》,也是陳老師的一個創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融入創新,融入個性,這也是二期課改的新理念的體現。讀者與作者異時、異地地交流,以我心知人心,也是文學鑒賞中必要的手段。這一點,可以給語文教師提供某些思維的方向。
陳郁老師人如其名,既沉(陳)穩有度,又郁蓄深厚。他定會在自己的舞臺上創設更美妙的“意境”來。
觀 滄 海 篇12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后,我覺得自己收獲頗多,在反復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為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鑒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 ——摸不著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后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后,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松后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后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后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為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借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說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么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后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5、練習要有針對性
每一節課都有固定的教學目標,而且這一目標要有可檢測性,此次開課中我也設置了一些小練習,但是在上完課后,我才發現我的練習與目標有點距離,練習稍稍高于目標,練習中涉及的內容過寬過多,結果卻使的目標有點淡化,在教學中出現了第二個難度高峰。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還應該講究結構的完整,重點的突出,難點的強調,內容的連貫。只有這樣才能將一節課上好。
觀滄海原文欣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 滄 海 篇13
《觀滄海》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ppt:[問題組]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
(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了詩人內心里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7、作業
(1) 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 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3) 預習下面4首古詩詞。
觀 滄 海 篇14
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羅韌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 教學目標
1、 朗讀,背誦全詩。
2、 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 導入 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的抱負。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 滄 海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前三首詩,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
2.理解三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三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預習指導: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岱宗 決眥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三、學習《 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醒笠繾瘧ズ募で欏j斯椿舜蠛m掏氯趙攏掏蚯у淖忱鼉跋螅硐至絲男亟螅惴⒘送騁恢泄üα⒁檔謀ц骸g臚譴鷗星椋俅衛仕姓饈資琛?nbsp;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四、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當堂背誦。
五、學習《 望岳》
1.作家作品簡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七歲會作詩,十四五歲時能與當時文上剛唱. 2 0歲開始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先南游吳越,后北游齊趙。35歲到長安應試,落第后居長安十年。安史亂起,攜家逃難。后投奔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長安收復后,他因直言敢諫觸怒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千辛萬苦跋涉到成都,*朋友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來,友人嚴武鎮蜀,保薦他當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就是后人稱他“杜工部”的由來,后因成都戰亂,杜甫又遷至夔州,過著貧窮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條破船上。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土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省)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題為“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2.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3.背誦指導。
六、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1,2,3題。a類
2.默寫 三首詩。b類
3.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后二詞,朗讀、背誦這二首詞。
2.理解二首詞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重點:(l)朗讀、背誦這二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前三首詩。《觀滄海》是樂府詩,《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詩。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兩首詞。《如夢令》和《西江月》是詞牌名。
二、學習《 如夢令》
1.作家作品簡介
《如夢令》選自《漱玉詞》,作者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宋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來女詞人。早期生活優裕,跟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后,流離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傷感,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常用白描,語言清麗。有《漱玉詞》集。
2.朗讀這首詞。
3.指導學生評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的情操,從中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豪爽的性格。詞人賦予大自然以詩情畫意和勃勃生氣,給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這首詞只寫了夏日游飲歸途中的一個片段,抒寫了片刻之間美的感受,僅僅33字,卻寫了場景,寫了人物,寫得曲折起伏,生動活躍,情深味濃,新奇可喜。詞的語言明白如話,流轉自如,表現了獨到的功力.
三、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四、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4,5.三 a類
2.默寫二首詞。b類
觀 滄 海 篇16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小編在這里整理了《觀滄海》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閱讀題目與參考答案:
10.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B.“水何澹澹”描寫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D.詩的最后兩句“幸甚 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答案】B
【解析】B項中“描寫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錯誤,應為“描寫了大海的遠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或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或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開闊胸襟、宏大的抱負。)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古體詩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是建安時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觀 滄 海 篇17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一個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為梟雄,有人稱他為奸雄,也有人稱他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XX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XX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復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才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動蕩,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出瑟瑟的聲響。洶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么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個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是什么?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涌
本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秋天(秋風蕭瑟)秋天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凄涼,而詩人卻把它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氣勢。最能體現出作者博大胸懷的詩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為什么不寫凋謝的花草,為什么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蘊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
用現代漢語改寫《觀滄海》,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