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 色 蟈 蟈(精選14篇)
綠 色 蟈 蟈 篇1
法布爾
課型:自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反復閱讀,概括歸納,了解作者介紹的科學知識,體味作者科學細致的觀察態度和熱愛昆蟲的細膩情感。 過程和方法: 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師生同讀同品,獲取科學知識,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法布爾“以蟲性觀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教學難點: 辨別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的語言風格。 教學方式: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二、作家及作品介紹 法布爾與《昆蟲記》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于法國南部一戶農民家中。童年時代就迷上了戶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蟲鳥。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后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1880年他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鄉間小鎮塞里尼昂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斯旺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荒石園。年復一年,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是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35年余生。 《昆蟲記》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19xx年法布爾在全十卷精裝本《昆蟲記》的出版序言中說:“非常遺憾,如今我被迫中斷了這些研究。要知道從事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僅有的安慰。閱盡大千世界,自知蟲類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讓我再獲得些許氣力,甚至有可能再獲得幾次長壽人生,我也做不到徹底認清蟲類的益趣。” 19xx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勾畫并疏解生字詞。 (1)你能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嗎? 喧囂xiāo 劫jié掠 靜謐mì 吮shǔn吸 喑yīn啞yǎ 篡cuàn奪 鳥喙huì 萵wō苣jù 狩shòu獵 嗉囊sù 螽zhōng斯 下顎è (2)解釋下列詞語: 喑啞: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靜謐:安靜。 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 窸窣:象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篡奪: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地位和權力)。 驚慌失措:害怕慌張得不知道該怎么辦。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懸殊:相差很遠。 酷愛:非常愛好。 貪婪:貪得無厭(含貶義)。 和睦:相處融洽友愛。 妒忌: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
2、讀課文,理出各段大意。
1.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作者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
2.由蟬的哀號引出蟈蟈。
3.介紹蟈蟈的聲音。
4-10.寫蟈蟈的食物習性。
11.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綠色蟈蟈的形態有哪些特征?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4、作者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叫聲、食性和脾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說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四、精讀文章,深入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的呢? 課文第一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熱愛的事業的執著。第二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翁”——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綠色蟈蟈最喜歡吃什么食物的? 作者是通過實驗和觀察知道蟈蟈喜歡吃蟬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時看到的一幕揭開了蟈蟈食物之謎——捕蟬為食。又通過變換食物的花樣,揭開了蟈蟈首先吃蟬肚子的秘密,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通過仔細觀察、細心揣摩、認真探索得出結論, 這反映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3.作者對綠色蟈蟈是怎樣稱呼的?你覺得這樣寫好嗎? 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4、蟈蟈捕蟬時,作者說“就像鷹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將蟈蟈與鷹對比,還和哪些動物比較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認為從外在看 ,這就像鷹在天空追云雀一樣,但在本質上,這兩者是有區別的。鷹是劫掠為生的鳥,它的進攻是欺弱;而蟈蟈進攻的則是體積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的龐然大物,這是一種向勇氣挑戰的搏斗。 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 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5. 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精彩的語句示例: (1)“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用擬人手法寫蟈蟈,流露出濃厚熾熱的喜愛之情。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優美的語言刻畫出蟈蟈可愛的樣子。 (3)“關于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麻煩”一詞表現出作者對蟈蟈悉心照料不怕麻煩的態度。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 (4)“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語言使用生動傳神。 (5)“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6)“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 6、《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短翅,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你覺得本文的筆法有何特點。 語言生動傳神,多用擬人手法,還用對比手法。 7、師生共同歸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文藝筆調。本文既有對昆蟲的形象描寫,又有個人感情的流露。 (2)生動傳神的語言。作者對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生動感人。 (3)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使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 (4)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五、拓展練習: 1、辨別下面短文,各屬于什么說明風格。 a.它長得可有意思了,圓圓的頭上一雙兇猛而冷血的眼睛,身上的花紋一道黑、一道白,還有一條竟然從臉上一斜而過,粗壯的胳膊像是日本相撲大力士,那直挺的腿腳更顯出了黑幫貓老大的權威。 b.蛐蛐是一種好斗的昆蟲。她的身長大約20毫米,全身都是黑褐色。頭上長著一對長長的觸角,比它的身子還長呢!它有三對腿,前面的一對又細又長,而且還長著許多小刺。公蛐蛐有兩只又小又細的尾巴;母蛐蛐卻有三只尾巴,中間那根最長,就像一個橫寫的“山”字,真是有趣。 (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又是靈活多樣的。主要可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平實的語言常常是直截了當地說明對象。不描寫,不夸張,沒有弦外之音,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教科書。選用平實說明的說明文一般是以解釋科學原理,說明制作過程、步驟,或介紹建筑物等為主的文章。適用于說明科學性及條理性較強的說明文,更多的是給讀者以理性認識。 生動的語言,常常用較形象的手法來說明事物,使被說明的事物具有生動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讀者的興趣。能使語言達到生動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使被說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強;2.現身說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準確性的基礎上更添真實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讓人接受;3.適當運用敘述和描寫,可使被說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無味。采用生動語言的說明文大多是文藝小品和科普讀物,這類文章在給人知識的同時,又強調文章的生動性。 當然,在有的文章中,平實和生動是可以兼備的。總之,說明文語言在準確基礎上,語言風格是可以靈活、多樣的。)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3、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任選一例仿寫。
例1: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美,它傳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為貴婦人。
例2: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死周的綠葉從中,蟈蟈在竊竊私語。哪象滑輪的相聲,很不引人注意……
仿句:每當下業余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哇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總結:知識來源于生活,文學也來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觀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識的寶藏、人生的樂趣,、愿同學們成為這樣的人。 六、小結:
知識來源于生活,文學也來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觀察、持之以恒地探索的人,才能找到知識的寶藏、人生的樂趣,愿同學們成為這樣的人。
作業:
1、 摘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句子。 2、 找法布爾的《昆蟲記》進行課外閱讀,并作讀書筆記。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 法布爾(法)選自《昆蟲記》 蟈蟈:外表特征—— 漂亮,渾身嫩綠, 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習性 —— 叫聲和食性。”
綠 色 蟈 蟈 篇2
法布爾
你聽過知了唱歌、蟋蟀鳴叫吧?你看過蜘蛛辛勤織網、螞蟻滿載而歸吧?也許還玩過貪食的花金龜、掛著燈籠的螢火蟲吧?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員,是人類親密的朋友。聽,蟈蟈又開始唱歌了。
現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慶祝國慶。當孩子們圍著歡樂的篝火跳跳蹦蹦,當鼓聲隨著每支煙花的升空而響起時,我獨自一人,在陰暗的角落里,傾聽著田野的節日音樂會,田野里的節目要比此時在村莊廣場上上演的節目更加莊嚴。
夜已晚了,夜晚9點的天氣比較涼爽,蟬已不再鳴叫了。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來臨,也該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擾亂。在梧桐樹濃密的枝葉里,突然發出哀鳴似的短促而尖銳的叫聲。這是蟬在安靜的休息中,被夜間狂熱的狩獵者綠色蟈蟈捉住而發出的絕望哀號。
讓我們遠離喧囂去傾聽,去沉思吧。當被捉住的蟬還在掙扎的時候,梧桐樹梢上的節目還在進行著,但合唱隊已經換了人。現在輪到夜晚的藝術家上場了。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那像是滑輪的響聲,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作響。在這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這便是蟈蟈的歌聲和樂段,其余的則是伴唱。盡管歌聲的低音得到了加強,這個音樂會不管怎么說還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雖然在我的耳邊,就有十來個蟈蟈在演唱,可它們的聲音不強,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到這微弱的聲音。然而當四野蛙聲和其他蟲鳴暫時沉寂時,我所能聽到的一點點歌聲則是非常柔和的,與夜色蒼茫中的靜謐氣氛再適合不過了。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蟈蟈關在我的金屬網罩里。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關于食物,我遇到了喂養螽斯時同樣的麻煩。我給它們萵苣葉,它們吃了一點兒,但不喜歡。我必須另找食物,它們大概是要鮮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門前散步,突然旁邊的梧桐樹上落下了什么東西,同時還有刺耳的吱吱聲,我跑了過去,那是一只蟈蟈正在啄著處于絕境的蟬的肚子。我明白了,這場戰斗發生在樹上,發生在一大早蟬還在休息的時候。不幸的蟬被活活咬傷,猛地一跳,進攻者和被進攻者一道從樹上掉了下來。有時我甚至還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慌失措地飛起逃竄。就像鷹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樣。但是這種以劫掠為生的鳥比昆蟲低劣,它是進攻比它弱的東西,而蟈蟈則相反,它進攻比自己大得多、強壯有力得多的龐然大物,而這種身材大小懸殊的肉搏,其結果是毫無疑問的。蟈蟈有著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不能把它的俘虜開膛破肚的情況極少出現,因為蟬沒有武器,只能哀鳴踢蹬。
我籠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蟬來喂養它們。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兩三個星期間,這個籠子里到處都是蟬肉被吃光后剩下的頭骨和胸骨,扯下來的羽翼和斷肢殘腿。肚子全被吃掉了,這是好部位,雖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別鮮美。因為在這個部位,在嗉囊里,堆積著蟬用喙從嫩樹枝里吮取的糖漿甜汁。是不是由于這種甜食,蟬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歡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為了變換食物的花樣,我還給蟈蟈吃很甜的水果:幾片梨子,幾顆葡萄,幾塊西瓜。這些它們都很喜歡吃。就像英國人酷愛吃用果醬作作料的帶血的牛排一樣,綠色蟈蟈酷愛甜食。也許這就是它抓到蟬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蟬肉的,因此別的東西也得吃。對于金龜子一類的昆蟲,它毫不猶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頭和爪。
這一切都說明蟈蟈喜歡吃昆蟲,尤其是沒有過于堅硬的盔甲保護的昆蟲。它十分喜歡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樣只吃肉。蟈蟈這蟬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漿,有時沒有好吃的,甚至還吃一點兒青草。
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誠然,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殘暴行徑,但是如果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就像吃普通的獵物一樣。這并不是因為食物缺乏,而是因為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撇開這一點不談,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頂多面對食物有點兒敵對行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蟈蟈立即占住它。誰要是來咬這塊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對方趕走。自私心是到處都存在的。吃飽了,它便讓位給另一只蟈蟈,這時它變得寬容了。這樣一個接著一個,所有的蟈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裝滿后,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著唾液的爪擦擦臉和眼睛,然后閉著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天氣炎熱時尤其如此。
研討與練習
一快速閱讀課文,討論并完成下列各題。
1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3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二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辨別這些聲音,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讀一讀,寫一寫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喑啞 沉寂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隱隱約約 窸窣作響 連續不斷
夜色 蒼茫 更勝一籌 驚慌失措 開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斷肢殘腿 毫不猶豫
簡介:
1880年,法布爾用積攢的一小筆錢,在小鎮附近購得一處坐落在荒地上的老舊民宅,進一步研究活蟲子的計劃即將變成現實。他精神舒暢,用當地普羅旺斯語給這處居所取了個風趣的雅號棗荒石園。年復一年,荒石園主人穿著農民的粗呢子外套,吃著普通老百姓的清湯淡飯,用尖鎬平鏟刨挖,于是,花草爭妍,灌木成叢,一座百蟲樂園建好了。他守著心愛的荒石園,開足生命的馬力,不知疲倦地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他就這樣,孤獨、歡欣、清苦、平靜地度過了他最后的35年。
綠 色 蟈 蟈 篇3
18 綠色蟈蟈教學目標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作用。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課前準備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外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教學內容《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學生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布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干。”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里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大家說說,你是根據什么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2、板書課題:綠色蟈蟈 (法)法布爾
3、提問: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然后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后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巨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4、檢查預習:課后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二、整體感知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快速閱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板書: 特征: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三、探究品味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入籠喂養的蟈蟈——“我”籠里的囚犯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鑒?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征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四、拓展延伸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說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么?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征。五、課后作業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b.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附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征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于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銹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艷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后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后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綠 色 蟈 蟈 篇4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過程與方法: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教學難點】理解本文以“描寫”為說明文表達方式的效果。【教學準備】1、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記及他的《昆蟲記》。2、制作課件。3、學生注意觀察一種小動物,準備向同學介紹。【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在《童趣》一文中,我常“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這些美好的小昆蟲、小動物都是伴隨著我們成長的好伙伴。今天,我們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二、整體感知1、速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第一部分(1-2)用蟬的叫聲引出“綠色蟈蟈”。第二部分(3)描寫綠色蟈蟈的叫聲。第三部分(4—11)主要介紹綠色蟈蟈的食性。2、綠色蟈蟈的外表特征是怎樣的?作者主要寫的是哪些方面的習性?有何特點?明確:①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②生活習性:作者寫了綠色蟈蟈的叫聲和食物習性。a、叫聲特點“竊竊私語、像是滑輪的響聲、尖銳、短促、清脆、有時非常柔和。b、食性特點:喜歡吃肉食和甜食,屬雜食類昆蟲。3、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綠色蟈蟈的?請你舉例說明。明確:①作比較:例如“將綠色蟈蟈的叫聲與蟬的叫聲做作比較。”作用:作比較。既能使讀者了解其他昆蟲的習性,又能突出蟈蟈的習性。突出了綠色蟈蟈的習性,說明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②打比方:例如:“在這暗啞njj00169_0088_1……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時不時發出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作用:生動形象地說明綠色蟈蟈的生活習性,使文章更有趣味性。③舉例子:例如:“為了變換食物的花樣,我還給蟈蟈吃很甜的水果:幾片梨子,幾顆葡萄,幾塊西瓜。”三、語言探究1、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明確: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當蟈蟈捕殺蟬時作者用“狂熱的狩獵者”;當蟈蟈成為作者籠中觀察和實驗的對象時,作者就用“籠里的囚犯”;當蟈蟈吃蟬肉時作者稱之為“蟬的屠夫”。效果: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2、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明確:“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好處:使文章親切自然,形象生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3、關于說明文的表達方式通常用“說明”,而本文卻運用了許多“描寫”,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明確:本文的說明與一般的說明文不同,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親切自然,富有文學筆法,妙趣橫生,生動活潑。四、小結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說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寫,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板書設計】外形 叫聲習性 描寫 食物
綠 色 蟈 蟈 篇5
青島 吳樂琴 重慶 王曉麗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 色 蟈 蟈 篇6
青島 吳樂琴 重慶 王曉麗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色蟈蛔 法布爾
(科學小品文)
綠
色 特征: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擬人
蟈 { }生動
蟈 習性:叫聲—柔和,捕蟬—為食
綠 色 蟈 蟈 篇7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 色 蟈 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內容、品味佳句。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的描述、生動活潑的修辭表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培養閱讀能力,感受生動的筆法。
2、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
【教學設想】
《綠色蟈蟈》是一篇自讀課文,它妙趣橫生,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說,要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既學習了語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識。教學中將采用“朗讀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課前預習】
1、你能讀準下面字的讀音嗎?
篝火 狩獵 擾亂 喑啞 喧囂 靜謐
篡奪 劫掠 喙 更勝一籌 驚慌失措
萵苣 和睦 唾液 撇開 梧桐
2、閱讀感知
速讀,用簡潔語言歸納從文中獲得了關于綠色蟈蟈哪些方面的信息?請用“讀過全文,我知道了綠色蟈蟈……”的句式作答。(聲、形、斗、食、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豐富多采的大自然給我們展示了繽紛美麗的花草樹木和種類繁多的動物,去過農村的同學一定會在田野中發現許多的昆蟲如蟋蟀、油蛉,今天我們來一起認識一種昆蟲——綠色蟈蟈。
二、作家作品簡介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1823—19xx年),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1880年開始搬進荒石園,寫了一卷又一卷《昆蟲記》,度過35年余生。魯迅把《昆蟲記》稱作“講昆蟲的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達爾文贊他說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三、預習交流展示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新課標第一網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最讓你感興趣的地方或你喜歡的語句,并說說原因。
形式:小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補充評價,教師總結指導。
(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因為它能給人以形象生動的感受;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小結寫作特點:語言傳神,比喻生動,擬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片段研讀
1、“爭斗”部分
(1)進入角色,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段,看看能否讀出那種緊張的戰斗氣氛和觀察者的欽佩之情。
(2)“評人讀”,展示對最喜愛的一兩句話的理解。
參考:——擬人手法運用,平添情趣,親切形象。
——動詞連串使用,突出了蟈蟈這個進攻者的銳不可當之勢和被進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靈活現,如“縱身追捕”等。
——觀察者細致,沉醉昆蟲世界,折射出人性的關懷。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嗎?(學習方法,寫作技巧,個人體驗)
2、“爭鳴”部分
(1)如何表現出綠色蟈蟈聲音這種無影無形的東西呢?請默讀課文自學。
一方面通過比喻變陌生為熟悉。“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另一方面大量使用與音樂有關的名詞和形容詞,準確地再現了多姿多彩的蟲鳴世界。
(2)段尾深情的慨嘆,亦莊亦諧,令人動情。
六、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
2、如何看待動物中的同類相食這種現象?
七、課堂小結
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來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我們應該去讀讀《昆蟲記》,因為它可以使我們更加了解世界,也讓我們更加富有愛心。昆蟲學家法布爾為我們打開了昆蟲世界的大門,只要同學們專心探索,還有很多個世界等待我們去打開。
八、布置作業
1、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2、說出幾個有關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
3、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18. 綠色蟈蟈
法布爾
聲:尖銳、喑啞、短促、清脆、柔和——( )
形: 嫩綠、苗條勻稱 ——( )
斗:縱身追捕、開膛破肚 ——( )
食:酷愛甜食、昆蟲青草、同類相食——( )
居:和睦共居 ——( )
【課堂反饋】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狩獵( ) 喧囂( ) 喑啞( )
靜謐( ) 篡奪( ) 更勝一籌( )
2.本文作者法布爾是 國著名 學家。
3.綠色蟈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4.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5.課文多處運用擬人手法,找出幾個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6.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呢?
7.從對蟈蟈聲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8.課文6-10段短小精悍,一段一個意思,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9.請分別用三個四字短語,擴展下面的句子。
⑴校園是美麗的,這里 、 、 。
⑵學生是可愛的,他們 、 、 。
⑶老師是令人尊敬的,他們 、 、 。
答案
1.略 2.法;昆蟲
3.外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作者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
4.作者對蟈蟈的稱呼有: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蟬的屠夫等。
5.“竊竊自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是擬人。這樣寫親切自然,形象生動。6.作者用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
7.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8.略
9.如:綠樹成蔭,每花似錦,教室明亮;學習刻苦,天真活潑,尊敬師長;和藹可親,知識淵博,教學嚴謹。
綠 色 蟈 蟈 篇9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并說出其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閱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并制作相應的課件,制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并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習性。閱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里在草間提著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并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征——“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么?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么?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后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板書設計
綠 色 蟈 蟈 篇10
一、說教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主題仍然是“人與自然”,直接承接同樣主題的第三單元,編寫的五篇課文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對本單元的教學,我們希望實現以下目標: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以及熱愛自然、關注自然的人文情懷;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練習用精讀或快速閱讀、默讀課文的方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被介紹、說明的事物及其特征);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試圖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兼顧三個維度,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體(但也考慮為以后的說明文教學作點鋪墊),強調綜合,以培養閱讀能力和研究能力為主;注意結合自己所處的地域靈活處理課文內容;多以討論課或探究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課外語文實踐(包括閱讀),開展科學活動;加強語言積累,讓學生每人備一本“摘抄本”,摘抄有關優美詞句(在實際教學中,我一直堅持要求學生積累詞語、優美句子)。
本文出自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的巨著《昆蟲記》,可謂名家名篇。教學本文,可通過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本文是一篇觀察隨筆,又是一篇優美散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擬人手法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這一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并在實踐中運用。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作品。作為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的科技小品文,對學生增強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領悟科學精神有著很強的教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本文的內容和表達的特點,本文的教育價值就在于能引導學生通過法布爾的筆觸去感受奇妙的昆蟲世界,豐富有關昆蟲的科學知識;同時,通過閱讀來走進“昆蟲之父”法布爾,既可以學習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過品味他生動自然的語言來感受那濃濃的生命意識。并且,由于作者對蟈蟈特征和習性的介紹都是通過細致的觀察與傳神的描述來表現的,所以,可以此來引導學生學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所以,在學習中概括要點、品味語言、感受精神、激發探究是作為教材在使用中的關鍵詞,并以此來安排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學習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情感和態度目標——激發我們對昆蟲的各方面習性的強烈的好奇心,調動他們閱讀《昆蟲記》的積極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學會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瓏的昆蟲。明白每一種生命都來之不易,第一種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許人類還可以從其他生命歷程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蟈蟈的常識,它有怎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能夠拓展延伸,學習觀察、記錄自己身邊的小動物。
語文閱讀不能離開文本,雖然我淡化文體,但仍然要考慮本文——科學小品文(說明文的一種)的特點。文章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較強的可讀性。文章的藝術性,以一種欣喜的心情貫穿始終,感動著讀者;構思巧妙,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善于用一種快樂襯托另一種快樂;以鷹的勇猛兇悍反襯蟈蟈的機智勇敢;每次發現蟈蟈的一些特點后,總是生動地描述一下,再舉一些有趣的例子加以證明,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了解了蟈蟈的特點;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寫,使讀者感到親切、自然。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賞讀、整理、創新相結合的學法來學習課文,并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如發現問題、追蹤調查、變換條件,仔細分析、尋找規律等方法。能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語言現象,分析它的表達效果,交流獨特的閱讀體驗,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能用知識積累卡學會積累,用自由創作延伸創新,拓展課外閱讀。
這些都是確定教法與學法的重要依據。
三、說教學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對于昆蟲,還不一定所有的學生都喜歡,所以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引導他們進入昆蟲世界,要讓學生學會不僅能讀懂這一篇文章,還應該教會學生會讀這一類現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識和拓展知識。在教學中,采用激趣導入,讓學生關注作品,進行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多研討,多交流,反復閱讀,用卡片式整理知識。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展示,體驗獨立發現知識的快樂,便于形成以后主動學習的習慣。
主要板塊簡說:
1、情景導入,展示課件,激發學生興趣。
2、速讀課文,學會圈點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歸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是對七年級學生進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習慣養成教育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3、精讀課文,揣摩語言,激勵學生自主展示,初步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
4、品讀課文,合作研討,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流露真情。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發揮文本的教育價值。
5、研讀課文,共同探究,課外延伸,以讀促寫。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相得益彰。
6、分享學習的成功體驗,整理歸納學法。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知識的學習,都有其規律。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養成邊學習邊總結,邊積累邊運用的學習習慣。
7、學會積累,用積累卡摘抄積累生詞、多音字、好句。授人以漁,厚積薄發,學法在課內,功夫在課外。
8、自由作業,快樂學習,開發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將練習二變通為“請大家觀察自己身邊的一些小動物的特征習性等,并用一段話形象的表述出來。”更利于學生表現自己。
9、美好祝福,把握今天,輝煌人生。滲透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理念。這一點在“小結與鞏固”中表示明確。
綠 色 蟈 蟈 篇11
法布爾與《昆蟲記》(鄒華)
花城出版社出版譯自法文本的《昆蟲記》十卷全譯本,為這出“昆蟲總動員”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至此,距周作人、魯迅最初的介紹已近80年了。
在法布爾那個時代,研究動物是蹲在實驗室里做解剖與分類的工作,昆蟲學家的研究是把昆蟲釘在木盒里,浸在燒酒里,睜大眼睛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對這些器官在昆蟲的勞動過程中起什么作用卻很少思考;他們給昆蟲工人命名,卻不知道這個工人生產的是什么。昆蟲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與習性等等,登不了昆蟲學的大雅之堂。法布爾挑戰傳統,將自己變成蟲人,深入昆蟲的生活,用田野實驗的方法研究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的這種研究方法遭到了正統勢力的責難,他辯駁道:“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尸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生命。”(《昆蟲記》卷二)</PGN0164B.TXT/PGN>
在冷酷無情的大自然環境中,昆蟲們堅忍不拔地為個體與種族的生存而斗爭。法布爾也一如他所摯愛的昆蟲一樣,百折不撓地堅持自己的研究方法。當法布爾從他的“荒石園”中捧出濃縮他一生研究昆蟲的成果——《昆蟲記》,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時,世界震驚了。
《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面孔卻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沒有干巴巴的學究氣,沒有學術著作的晦澀枯燥與一本正經,“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昆蟲記》卷二)
這也遭到正統派的指責,說他的文字不莊嚴。法布爾說:“如果說我是為了那些企圖有朝一日稍微弄清本能這個問題的學者、哲學家們而寫,我也為,我尤其是為年輕人而寫,我希望他們熱愛這門被你們弄得令人憎惡的博物史;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極力保持翔實的同時,不采用你們那種科學性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似乎是從休倫人(17世紀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編者注)的語言中借來的。”(《昆蟲記》卷二)更何況那是一個“風格即人”的時代。當布封喊響“風格即人”以后,整個18、19世紀,博物學家大都熱衷于將研究成果寫成文學性著作。法布爾也不例外,也刻意在文章風格上下功夫,但《昆蟲記》沒有一般文學作品花里胡哨的俗態。法布爾的風格就如他的人格一樣:樸素而真實。
請看法布爾描寫寬厚的蟬在七月的一個下午鉆了一口水井,卻被侵略者搶占的情景:
果然,一大群口干舌燥的家伙在東張西望地轉悠著。它們發現了這口井,井邊滲出來的汁液把它暴露了。這群家伙一擁而上,開始還有一點兒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滲出來的汁液。我看到匆忙趕到甜蜜的井口邊的,有胡蜂、蒼蠅、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龜,最多的是螞蟻。
那些個子小的為了走近清泉,便鉆到蟬的肚子下,蟬寬厚地抬起爪子,讓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過;那些大一點兒的昆蟲,不耐煩地跺著腳,迅速地吸了一口就退開,到旁邊的樹枝上去兜一圈,然后更加大膽地回來。它們越發貪婪了,剛才還有所收斂,現在已變成了一群亂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開源引水的鑿井人從泉水邊趕走。
在這群強盜中,最不罷休的是螞蟻。我曾看見過它們一點一點兒地亂咬蟬的爪尖,逮著正被它們拉扯的蟬的翅尖兒,爬到蟬背上,撓著蟬的觸角。一只大膽的螞蟻就在我的眼皮下,竟然抓住蟬的吸管,拼命想把它拔出來。
這個巨人給這些小矮子煩得沒了耐心,最終放棄了水井。它朝這群攔路搶劫的家伙撒了一泡尿逃走了。(《昆蟲記》卷五)
法布爾寫《昆蟲記》并不局限于僅僅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并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正是這種對于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的敬畏之情,給這部普普通通的科學著作注入了靈魂,使這部描寫微小的昆蟲的書成為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鴻篇巨制。
貧窮和偏見困擾了法布爾的一生,他完全可以利用化學和數學天賦走一條駕輕就熟的捷徑,贏得掌聲和榮譽,過上夢想中的好日子。他之所以執著而艱難地堅持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是因為他有著某種精神;那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昆蟲記》,人類的精神之樹上將少掉一顆智慧之果。
法布爾說:“我是圣多馬(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親手觸摸耶穌傷口始信其復活。——編者注)難于對付的弟子,在對某個事物說‘是’以前,我要觀察、觸摸,而且不是一次,是兩三次,甚至沒完沒了,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鐵證下歸順聽從為止。”(《昆蟲記》卷七)求真,使他把昆蟲研究的實證精神發展到極其嚴謹的地步,必須通過反復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究昆蟲世界的真相;求真,使他如孩童般天真,敢于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實驗質疑權威理論。法布爾在研究樹莓樁中的壁蜂時發現,他觀察到的事實與優勝劣汰的理論相悖,于是,他戳了進化論一針:
如果優勝劣汰這個據說是支配和改造著世界的著名規律言之有據,如果最有天賦的真的把最沒有天賦的從世界這個舞臺上排除掉,如果未來是屬于最強者、最有技巧者;那么壁蜂家庭自從它們在樹莓樁里挖洞以來,它們本應該就讓那些固執地要從通常的出口出去的弱小者死掉,而全都由善于從側面鑿洞的強有力者來代替的。……可是,強者的子孫并沒有使弱者的子孫消失,相反它們仍然是少數。優勝劣汰規律的巨大意義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但是每當我想把這個規律應用于觀察到的事實,它卻使我空忙一場而得不到任何證據來解釋實際的情況。這個規律在理論上是宏偉的,可在事實面前卻是裝著空氣的球。(《昆蟲記》卷二)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19世紀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行其道的世紀,法布爾發出這不合時宜的聲音,正是求真的精神給了他勇氣。
洋洋灑灑二百萬字的《昆蟲記》,不僅詳盡地記錄著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記載著法布爾癡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尤其是《阿爾瑪實驗室》《返祖現象》《我的學校》《水塘》《數學憶事:牛頓二項式》《數學憶事:我的小桌》《童年的回憶》《難忘的一課》《工業化學》這幾章。如果換一種眼光看,不妨把《昆蟲記》當作法布爾的自傳,一部非常奇特的自傳,昆蟲只不過是他研究經歷的證據,傳記的旁證材料。
綠 色 蟈 蟈 篇12
《綠色蟈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執教者是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余愛東老師。這是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二期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上的一節研究課。評課人均為本期研修班學員。
我看了這堂課的實錄和后面的討論,感到語文新課程改革具體到課堂操作真還不是那么簡單。談觀念(哦,現在一般不用“觀念”或“指導思想”之類的詞,而比較時髦說“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會有什么分歧———試問:誰現在會反對“平等對話”、“學生自主”、“工具與人文的統一”等“理念”?但一到課堂上,不少教師(當然也包括我)卻往往不知不覺露出了“傳統的尾巴”。
這堂課,應該說執教者還是想上出點新課程的色彩,也的確有些這樣的色彩。但是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從細節處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當學生講了法布爾的故事后,教師問:“你為什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法布爾的什么精神品質對你產生了影響?”我覺得這樣問似乎不妥,因為教師的這個提問已經隱含了他希望學生說出的答案。其實,學生之所以講這個故事,也許并沒有那么多的“微言大義”,可能不過就是他只讀過這個故事,于是便講出來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爾的“精神品質”,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對學生“產生了影響”。———注意,我這里說的是“未必”。在這個細節中,我們感到,學生的思維仍然受著教師的操縱,雖然這未必是教師有意所為。
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因此,轉變理念,請從細節開始。(李鎮西 )
【課堂實錄】
一上課,余老師用投影先后打出三個謎語,要求學生猜謎。學生較有興趣,爭論著說出答案,謎底均為昆蟲,由此引出課題《綠色蟈蟈》。
然后,余老師微笑著說:“課前我們已經布置了預習任務,下面,誰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學生紛紛舉手發言,簡介作者的生平。一個學生講到法布爾小時候觀察昆蟲入迷的小故事,余老師提問:“你為什么給大家講這個故事?法布爾的什么精神品質對你產生了影響?”學生回答:“法布爾對待生活、對待科學認真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余老師頷首表示贊許。
余老師征求學生意見:“我們怎么完成課文的朗讀?”學生議論紛紛,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希望師生合作完成。于是,余老師和學生以自然段為單位,交替進行朗讀。之后,余老師要求學生合上課本,思考這篇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并用一句話加以概括。先后有三名學生回答:“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紹了蟈蟈的外形特征、食物習性等內容。”余老師分別予以肯定。
余老師繼續提問:“作者是如何引出綠色蟈蟈的?”在明確是被蟬的哀號聲所引出之后,繼而提問:“蟈蟈究竟長什么樣呢?”投影展示綠色蟈蟈的圖片。余老師一邊引導學生觀察,一邊進行介紹,并用投影打出有關蟈蟈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的文字,學生齊讀,加以掌握。
“好,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下面,我們速讀課文,將你認為文中最好的語句勾畫下來,并簡單批注理由。”學生速讀,按老師要求完成任務。
一名學生在思考后說自己最欣賞文章的第5自然段。余老師及時肯定:“他找得太對了!你一定很希望把這一段讀給大家聽吧?”學生朗讀。余老師繼續問:“你欣賞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談一談,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見解。”學生回答:“這一段對蟈蟈捕蟬的描寫非常精彩。蟈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蟈蟈一樣,勇猛無比,那該多好,就不會有人欺負我了。”學生哄堂大笑,發言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余老師未置可否,微笑著示意學生坐下,然后繼續追問:“這是他的看法,很有個性,誰還能談談你自己欣賞這段文字的理由?”課堂上舉手的學生不多,于是余老師要求分組討論,課堂上氣氛活躍起來。討論后,各組推舉代表進行發言,學生分別說出了“生動傳神的語言”、“擬人手法的合理運用”、“與鷹捕食云雀形成對比”等內容,余老師一一加以肯定。最后,余老師要求學生進行歸納:“你認為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請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條理地進行概括。”學生總結,但相對零散。
教師小結:“課文內容就學到這里。本文作者對昆蟲世界的觀察是非常仔細的。下面我們也做一個練習,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錄像內容,加以合理想象,模仿‘國嘴’趙忠祥,為這一段錄像配音。”多媒體播放錄像:蜣螂搬運糞球,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到達目的地。學生饒有興趣,邊看邊笑。第二遍播放,學生跟隨畫面,嘗試解說。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較為投入。第三遍播放,指名由學生配音。每一次學生完成配音后,教師都要求學生進行評價。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笑聲不斷。
“好,通過學習本節課,我們要懂得熱愛大自然,熱愛昆蟲,要努力保護好它們,為我們創造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課下,請你完成一篇讀書筆記,談談你學習《綠色蟈蟈》一文的感受。”
在余老師激情四溢的總結中,下課鈴響了。
【點評】
王福強(河北廊坊市第十中學副校長):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總有一個標志———明確的教學目標 。盡管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目標價值的多元化,但這并不能說,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就可以是模糊的、隨意的。因此,在評價這節課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余老師在設計這堂課時,將教學的取向定位在何處,或者說,通過這節課,究竟要讓學生收獲些什么。張可倫老師參與了備課的過程,我希望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
張可倫(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長):我們認為,閱讀課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以條分縷析的“拆解”來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對文字本身敏銳的感悟力。因此,我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位于兩點:一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以鑒賞為重點,突出學生個性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二是以配音這樣一個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還力爭從搜集信息、小組合作等多個角度體現新課標的思想。
何建軍(江蘇南京市玄武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這節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余老師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關系,真正做到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李鎮西先生曾將課堂教學的師生關系概括為三個境界:“填鴨式”、“誘導式”、“共享式”。很顯然,余老師的課已經超越了第二個境界,接近“共享”的層面。在整節課中,學生的活動占據了主要地位。師生成為彼此的傾聽者和交流者,沒有絕對的“思想權威”,更沒有“一棒子打死”的武斷,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盡管這種師生關系的論述早已耳熟能詳,但真正能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體現得非常充分,還是很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實驗課。
王曉英(黑龍江伊春市教育學院副教授):余老師在這節課上做了很多探索,例如,如何利用多種資源,實現信息的共享;如何在教學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這些都給我們很多啟迪。教學中的鑒賞環節、配音環節,都緊緊扣住學生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王福強:余老師的語文素養非常高,這一點有目共睹。但單純看這節課,我個人認為不能算一節很成功的課。理由有三:第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只看過兩次課本,閱讀時間加起來不足5分鐘,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說時,沒有一次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加以說明,包括蟈蟈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主要內容,都來源于教師的講解和投影展示,而非學生獨立的閱讀所得,這樣做有脫離閱讀文本之嫌;第二,學生對文章進行賞析,本是很好的一個設計,但學生得到的欣賞點卻只有一處,即文章第5自然段,這顯然不正常,可以說賞析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第三,教師過于注重人文意識、人文精神的培養,急于把某種道德范疇的東西拋給學生,結果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灌輸”,導致語文課的“語”味不濃,給人以錯覺,混淆了語文課與政治課的界限。以上幾點說明了一個問題:新課改成功的關鍵不在于硬件條件的改善,不在于課本的更新,而在于教師的思想觀念的更新。
賈桂滿(河北三河市教育局中學語文教研員):如王老師所言,語文教學的目的何在,這是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人似乎有個特點,往往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過去強調工具性,語文教學就熱衷于對文章支離破碎的“肢解”。而現在強調人文性了,就把工具性一下子拋在旁邊,似乎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成了語文教學唯一的終極目標,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學生介紹作者法布爾之后,教師就直接要求學生談一談應該學習他的什么精神,很顯然,這樣做是因為教師急于把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強加給學生。有一種強拉硬扯的感覺,比較生硬,我認為是不可取的。語文教學畢竟擔負著教會學生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在閱讀課上,對語言文字的涵泳品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應該是主要內容。
王曉英: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啊。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流失的現象十分嚴重。在應試教育的重荷下,最具人性之美、最富有靈性的語文學科卻成為枯燥乏味的玩弄文字技巧的學科,失去了本應有的活力。學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創造力,過于追求功利性,簡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因此,人文性是必須提倡的。
王福強:頗有同感。人文性的提出,使語文教學的層面得以提升,語文教育的方向更為明確。但我認為,提倡人文性并不等于教師要在教學中急不可耐地進行“填鴨”。人文性的東西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是潤物細無聲式的。過去我們總反對以“貼標簽”的方式揭示文章的主旨,原因就在于此。直接的、脫離文本的思想教育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有的事情,畢竟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不是一碼事。實踐也證明,語文學科人文教育的內容更多的在于學生的體味和感悟,一味的灌輸不僅會削弱教育的效果,有時還會導致逆反心理。語文畢竟姓“語”,所有的功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來實施,否則,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就被淹沒了。
在人文性的問題上,教師如果善于抓住課堂上出現的“特殊情況”,相機點撥,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上有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賞析第5自然段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蟈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自己也渴望像蟈蟈一樣,變得勇猛無比,這樣就不會有人欺負自己了。當時學生哄堂大笑。這時候就出現了對學生進行點撥的機會。但教師卻未置可否,微笑著示意學生坐下。這樣的處理是否就欠缺了一點什么呢?我曾經聽過一節小學語文課。要求學生用“打”字組詞,一個學生回答是“打架”,教師馬上指出:“學生是不應該打架的,所以我們還是組成‘不打架’吧。”當時,聽課現場一片掌聲。盡管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不打架”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詞,但教師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的巧妙的思想教育,卻透露出無比的教學機智。顯然,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何建軍:有道理。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我們對人文性的理解也不宜太狹隘。不能把解讀文本的價值取向作為人文教育的唯一途徑。其實,人文教育有更為寬泛的內涵。例如,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使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者成為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對話者,努力營造和諧的對話氛圍,本身就蘊含著濃郁的人文關懷。這一點上,余老師在努力嘗試,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且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比較充分,整節課學生的精神是放松的、愉悅的。這對學生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是有重要意義的。應該說,這才是更深層次上的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
王福強: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余老師的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學生獨立鑒賞、獨立評析的環節,從學生的角度而非教師的角度來發現文章精妙之所在。我認為這是閱讀教學中應該經常構筑的環節。當然,一開始學生可能缺乏經驗,賞析的水平不會太高,但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能力自然會提高。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空前的熱情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但是,教師要想不再作為知識和真理的獨享者是很難的。這節課中,當學生提出自己最欣賞的內容是第5段時,教師的評價語是“你找得太對了”。我想,這簡單的一句話就透露出了教師的潛臺詞:你找的和我一樣,很好。所以,這才導致了學生的賞析實際上一直沒有離開第5自然段。很顯然,學生可能還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被教師的這句明顯帶有引導意味的話所“槍斃”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王曉英:我還想談一點: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學法意識。要善于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性的東西教給學生。在學生對第5自然段進行零散的賞析之后,余老師要求學生綜合大家的意見進行歸納,而且提出必須用首先、其次的語言格式進行表述,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只可惜學生在具體發言中做得不很到位,沒有按照教師的意圖進行,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提醒,效果會更好。
賈桂滿:對,“授漁”之法不可忽視。例如,在看錄像配音時,部分學生表現得不夠積極,也和教師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有關。還有,教師如果能夠把配音的要領介紹給學生,那學生的配音實踐一定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再如,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也因缺少必要的方法點撥而不夠深入。
王福強:此外,合作的問題也值得探討。學生在分析欣賞點時遇到了障礙,教師要求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加以解決,應該說時機是比較合適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合作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是不是小組討論是合作的唯一方式?這種合作如何體現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合作方式的不適當是不是也會影響學習效果?比如,這節課上,在討論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是沒有發言的,只是一個聆聽者,組內基本上是優秀的學生在談自己的觀點。最后發言的也無一例外都是這些學生。這是不是容易造成一個新的問題:課堂教學由原來教師的“灌輸”,演變成了優秀學生的“灌輸”?
何建軍:沒錯,小組討論必須注意實效性。首先,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需要討論的應該是有一些深度或有爭議的問題,這樣在討論或辯論的過程中才能有收獲。其次,如何將討論的結果呈現給大家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課題。小組內的每個人均應該有發言的機會,發言都應該代表本組討論的結果,這樣才能體現討論的價值。當本組同學回答出現問題時,其他同學要能夠即時補充和修正。如果像王老師所說,關鍵的問題始終由優秀生“承包”,那將失去討論的意義。千萬不能空有合作的形式,而沒有合作的實質。
綠 色 蟈 蟈 篇13
選自《昆蟲的故事》。(又名《昆蟲記》)《昆蟲記》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但面孔卻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淺出,沒有干巴巴的學究氣,沒有學術著作的晦澀枯燥與一本正經,“沒有充滿言之無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準確地描述觀察到的事實,一點兒不多,一點兒不少。”本書的問世被看做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由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 “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桂冠。
綠色蟈蟈教學反思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覺得有這樣幾點要特別注意,也是今后要糾正的:
1、課堂教學要合理安排時間,重點內容要突出。字詞教學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也重要,但他們只是為課文教學服務的,文本的解讀才是課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學時要突出,時間的安排要向它傾斜,否則,課堂教學便是本末倒置。
3、備課要細讀文本,課前要熟悉程序(環節)。有效教學提倡細讀文本,教師課前一定要細讀文本,對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為自己的東西;上課前要再次熟悉教學環節,以抵抗遺忘,這樣對教學過程的流暢起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4、課前要厘清教學思路。雖然備課時已經梳理了教學思路,根據文本與學生實際確定了教學的方向,但時間一久,很容易遺忘,因此,課前教師要再次厘清教學思路,對教學的課件要進行細致深入的審視,把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有關問題都逐一做細做密,并用過渡語勾連起來。
綠 色 蟈 蟈 篇14
[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鍛煉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過朗讀文章與語言的揣摩,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
3、豐富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學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介紹了蟈蟈的一些習性,雖然生字詞較多,但文章語句淺顯,且十分生動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閱讀。為此,我們可以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使學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進行學習。基于這一思考,將“整體感知”。“片段欣賞”、“獨特感悟”這幾部分共同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 之中。
[教學方式]
探究、合作、討論的方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弄清字詞的讀音及含義,解決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導語 :昆蟲的世界是一個很奇妙的世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觀察或研究過昆蟲呢?有哪一位同學阿以介紹一種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蟲給老師、同學們知道?你可以從昆蟲的形態、生活習性、食物習性、更或者是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進行介紹。
(生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但是我發現大家在講到昆蟲的聲音時都是用一兩句話帶過了。可能聲音不好用文字表達。而且在講到昆蟲的習性時,也只能是泛泛而談,為什么?因為大家沒有深入地進行過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將接觸到廠一位偉大的昆蟲學家,他熱愛昆蟲,對昆蟲進行了幾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獻給了昆蟲事兒他就是法布爾。同學們知道法布爾嗎?
(若有學生知道,可由學生發言,師進行補充。)
法布爾是法國的著名昆蟲學家,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很有影響力的書——《昆蟲的故事》。《昆蟲的故事》原名《昆蟲記》,這部書行文生動活潑,語言傳神,內容多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很受青少年的喜愛。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許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因而黃亞治在翻涌對,把它改名為《昆蟲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法布爾老人,一同走進蟈蟈這個神秘的昆蟲世界。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整體感知。
問: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四、教學具體過程。
1、學生找出文章中最讓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師:同學們都讀了課文,課前老師也讓大家預習了文章,請同學們根據你們的最初印象,說說這篇文章最讓你們感興趣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一般,大部分的學生都會選擇第五自然段,認為蟈蟈捕蟬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食性,還有少部分的學生會選擇蟈蟈的叫聲。)
方案一
2、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捕蟬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是捕蟬的。
(1)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2)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和蟬的句子。 蟈蟈 蟬 問 題
進攻者 被進攻者 由這兩個稱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蟈蟈居于主導地位(修辭:擬人)
被活活咬、一跳 蟈蟈很兇狠
一同從樹上掉下來 打斗過程很激烈
勇敢縱身追捕 驚慌失措逃竄 縱身,反映了蟈蟈的勇猛,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毫不畏懼。去掉了“縱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蟈蟈頑強、勇猛的特點。(修辭:擬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
對比:蟈蟈捕蟬與鷹捕云雀 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原因:蟈蟈有“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 補介紹蟈蟈的身體構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強食”。
(3)小結。
師:這段文字為什么寫得這么精彩?從中你可以學到什么東西?
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這么精彩,是因為:①用詞準確。②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動、具體。③以情馭文,出自于作者對蟈蟈的一片喜愛之情。
3、學生默讀課文;一找出蟈蟈還有哪些食物習性。
師:蟈蟈除了喜歡吃蟬,還吃什么東西?吃東西時有什么習慣?
生:吃水果、金龜子一類的昆蟲、青草,也吃同類。當擁有共同食物時,蟈蟈一個一個進食。
4、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我們談論了蟈蟈這么久,誰能告訴我,蟈蟈到底長得什么樣?
生:文章第88頁最后一個自然段。
(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5、接方案二中關于蟈蟈聲音部分的教學。
師:我們對于蟈蟈怎么能“只見其蟲,不聞其聲”?我們一起去聽一聽蟈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師:為什么同學們對蟈蟈的叫聲這么感興趣?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寫蟈蟈的叫聲的——
①單個學生朗誦該自然段。
②請學生找出描寫蟈蟈叫聲的句子。
竊竊私語(運用擬人)
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運用比喻)
暗啞類銳急促清脆(四個形容詞,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蟈蟈叫聲的認識)
③師:你認為蟈蟈的叫聲還像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④對比:蟈蟈的叫聲與蟬的叫聲對比(作者對蟈蟈的喜愛)
2、學生找出蟈蟈的外貌描寫。
師:蟈蟈的叫聲這么優美,蟈蟈的外貌如此漂亮優雅,到底蟈蟈吃東西時,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關于蟈蟈捕蟬及蟈蟈的食物習性分進行學習。。
五、整體把握作者的優秀品質及其對蟈蟈的思想感情。
1、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品質:熱愛事業(野外觀察與家庭觀察相結合)
2、體會法布爾對蟈蟈的感情。
(1)熱愛居多,但也不乏客觀的評價。如指出蟈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關照蟲性,以人情關照蟲措”,充滿了對這種水生命的熱愛。表現在對蟈蟈的稱呼上:“狂熱的狩獵者”“我籠里的囚犯”“這蟬的屠夫”等。
稱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總結
總之,在這篇文章中,法布爾通過自己詳盡的觀察,用生動活潑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蟈蟈這種可愛的昆蟲。介紹了它的一些習性,如叫聲、食物習性。詳寫了食物習性,對蟈蟈的叫聲進行了略寫。教會了我們這種昆蟲的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假如同學們對蟈蟈感興趣,還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找關于蟈蟈的資料。
七、布置作業
這篇文章這么有趣,其實大自然中精彩的東西很多,請同學們去戶外靜聽蟲鳴鳥啼,并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