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凈 沙(通用17篇)
天 凈 沙 篇1
馬致遠
天 凈 沙 篇2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重慶市萬州區走馬初級中學 羅化清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1)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2) 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劣,并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3)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 ”畫出),并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2)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 (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 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 ”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l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l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l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l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1體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里浮現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 凈 沙 篇3
常州市北環中學 蔣麗華
教學目標 :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
導入 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
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
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2)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1)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2)小組討論
(3)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1)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2)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四、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 凈 沙 篇4
以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天凈沙•秋思》的說課稿,歡迎閱讀!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天凈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容,遣詞造句,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節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深沉)、節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節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2)簡單地把9種事物拼湊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寫了?你能試著把9種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飾表達一個主題嗎?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想、想象,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灰暗、明亮、灰暗(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表現力。)
5、悟一悟
教師啟發:如果說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勾起了思鄉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那么緊接著眼前的景物又會勾起作者怎樣的情懷?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談學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 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 凈 沙 篇5
授課老師:都江堰私立玉壘中學 蒲小川
(該堂課在我校舉行的中青年教師講課賽中獲一等獎)
教材分析:這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容,它是元曲中的經典之作,為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這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一、 課前演講與名言積累
二、 復習引入
(一)復習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們前面已經學了三首古詩了,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學習《觀滄海》能感受到詩人博大的胸懷,那么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句子是————
星漢的漢字是哪個漢字?
這首詩還表現了詩人的一種愿望是——
樂府詩我們都接觸過兩首了,哪兩首?哪兩句相同?與內容有關嗎?
第二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這首詩是寫鄉愁的,最能表現詩人對家鄉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這句哪個字容易寫錯?
這首詩為什么能流傳至今?是因為有兩句寫得太好啦,全班一齊讀這兩句。至于為什么好,不說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詩中哪句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對語言的錘煉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須”的結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范。本詩中描寫得特別優美的寫景的句子是————
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爭、暖、新、春、漸、淺”
(二)引入
前面我們說了,每個朝代都有一種文學體裁比較鼎盛。大家回憶一下,先秦——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詩人往往借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觸的是元曲,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我們今天就來研討一下,作者在面對不同的景色的時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 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一)簡介元曲和作者
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文學形式。雜劇屬戲劇,散曲屬詩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兩種樣式。《天凈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倩女離魂》等。
馬致遠,(1250?-1324?)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熱衷于功名,但未得志,經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后,才做過江浙行省務官,五十歲左右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時的元貞、大德年間,正是雜劇創作興盛時期。他是元貞書會的中堅人物,有“曲狀元”之稱,后世把他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劇作以神仙道化內容為多。散曲以憤世、戀情與自然風光的內容為多,語言清俊遒勁。散曲以《天凈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籟之音”。
(二)朗讀,整體把握
師范讀,
大家來讀一讀,看能不能體會“秋思”的味兒來。
生朗讀,注意節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特別是“小橋流水”在許多風景秀美的地方都會用它來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種秀美的景色。那么在這一首詩里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鶯歌燕舞的美麗的畫面喃?
那大家再讀讀,看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詞來表達。
生朗讀。
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1、 這是一幅凄涼的畫面。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斷腸人在天涯
2、 這是一幅羨慕的畫面。——烏鴉有家他無家,人家有家他沒家
烏鴉的家在哪兒?樹上
對,烏鴉有家他無家,所以他很孤獨很羨慕很凄涼
他讀得非常好,能讀出了這些感情。
看來同學們都能讀出這種情感。這是一種凄涼的情感,一種羨慕別人的情感,一種孤獨的情感。那么所有這些情感我們都可以把它概括出來,它就是是首寫什么樣的主題的詩?
思鄉,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一種情感。
我們在這四首詩里面學過一首思鄉主題的詩沒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這四首詩我們就學了兩首這樣的詩。在古代,交通不像現在這么便利,通訊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鄉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思念故鄉的情緒,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這一類思念家鄉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特別的多。不過你們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不是,它是對家鄉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種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調是一種明亮的感覺 。
四、深入理解詩歌內容、情感、意境
今天這一首詩呢?如果你作畫的話,你會選取一種什么樣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適合中國畫里面哪種技法來表達?
——寫意的水墨畫來表達它的意境。
師:這些意境是通過少量的形象來傳達的。下面我們再朗讀一遍,看哪些地方讀出了那種凄涼清幽的感覺的
古道——點明當地的荒涼蕭瑟
瘦馬——那馬呀,一路長途跋涉,變得瘦弱疲憊,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陽西下——很凄涼
枯藤老樹昏鴉——枯掉的樹枝,烏鴉的叫聲覺得特別的凄涼 ,而且樹是老樹
西風——古道上走,有西風刮過來,西風冷,更能想到家的溫暖,用西風來襯托凄涼(若改為清風,就給人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吻合。)
(枯藤老樹昏鴉——如果是心情好的話,還會認為它們很有生命力,還有昏鴉筑巢,樹老了還能作貢獻,但他這里沒有愉悅的心情,所以看不到這些)
師:他說的這一些,說明作者在選取意象的時候確實適合了自己的情感。
斷腸人在天涯——肝腸寸斷,在很遠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橋流水——一種溫馨的感覺,更襯托了孤獨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頂炊煙裊裊,在做飯,在團圓,而我喃,古道西風瘦馬
師:對,這是一幅非常溫馨非常美麗的一幅畫面,這個畫面是不是屬于我的?——不是。這是眼見之景,眼見別人家的美景,眼見別人家的溫馨,更勾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樂景來襯悲。
生:小橋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對應的,人家不像我,還在古道上,迎著西風,騎著瘦馬路踽踽獨行,很可憐,襯托了他的凄涼。
師: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騎的馬是瘦馬,迎面而來的是凄涼的西風,當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吹著西風的古道上的時候,眼前所見的有路邊的枯藤老樹昏鴉,也有路邊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切都能勾起詩人最孤獨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為什么選擇這個時候?夕陽西下說明什么?——沒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這個時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他們該怎么啦?——回家啦。也許,人家屋頂上還有裊裊炊煙,該回家了,連昏鴉也知道該飛回它老樹上的家啦,而鐵家在哪兒呢?——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寫景和抒情的關系來得出全詩主旨:
所以你看,在這一首詩中,前三句寫景,一共選了幾個景物來寫?——九個。一共用了九種景物構成了一幅圖畫,人在圖中走,瘦馬、古道、西風一樣也會讓人產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對于這種人,在他的筆下,詩人就把他稱為了——斷腸人。是因思念家鄉而肝腸寸斷。他一樣可以民也“鄉書何處達”的感受,但是,他卻無法去體味“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希望,因思念家鄉早已令他肝腸寸斷了。
這是寫景,
后兩句就是——抒情。讀一遍。
生讀。(你們的凄涼,你們的悲傷我沒感覺到)
在抒情里面,有一句詩揭示了全詩主題,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這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既然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刪了,是不是多簡潔呀?)
寫景,寫了孤獨的景,寫了在孤獨情境下游子的慘狀。
抒情則抒發的是什么情?——思鄉之情。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之下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寫景渲染了悲涼惆悵之情,抒情表達游子之悲。
(指板書)這是我們剛才在讀的過程中所品出來的東西。
四、 分析寫法
這首詩有沒有采用以動寫靜的手法?——沒有,但有動靜結合。有沒有色彩明麗的詞語?——沒有。那么他是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構筑這么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呢?——寫景。
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處,《天凈沙 秋思》文字之精練,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他寫景,又是采用非常簡潔的方式來寫景,他把他要寫的對象堆疊在一起把它組合在一塊,不加任何的(修飾)。呵,有同學說加了修飾,對,他是很簡潔一修飾,就把這九個對象九個名詞堆疊在一起構筑起了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這就是首詩最有特色的一種寫法叫用名詞來構筑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環境之中,表達游子之歸。(哦,我明白了,我以后寫詩呀全把名詞堆起來,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師學生黑板,粉筆課桌教鞭,語言數學英語,下課鈴響,想耍的快點跑!————沒有詩的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讓我們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畫面。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這首詩大家下來多讀讀,從讀中來體味,逐漸地我們就能融入這個氛圍當中。好,我們就再讀讀。
特別是最后一句,什么時候你能把你的眼淚讀出來你就能體會馬致遠的秋思了。
五、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請大家比較將遇閱讀下面兩首與課文
元人盛如梓《老學從談》記載馬致遠的《天凈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云紅葉青山。
第二首,雖然也寫的是秋景,也用較少的文字,寫出了七八種的景物,但沒有《秋思》里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氣氛,而且有景無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僅就一些字詞的意義來說,遠不如現在所見的《秋思》精當。如“枯”更富有蒼老衰敗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動物,很少見于描述草木,而且此處用“瘦”與下文“瘦馬”重復。顯然不妥。“遠山”與“小橋”相比,結合上句來看,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緊密相連的景物,小橋、流水人家,也是一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見小溪流水,則應是近景,“小橋”比“遠山”更為恰當。“斜陽”與“夕陽”相比,“斜陽”又叫“日斜”,“夕陽”是傍晚的太陽,用夕陽更為準確。“去天涯”與“在天涯”相比,“天涯”在這里作異鄉講,游客所處的環境本已是異鄉,“在異鄉”自然比“去異鄉”更為真切。古人稱千錘百煉的詩文為“一字不易”。我們更能體會到馬致遠表情達意的藝術匠心。
六、總結四首詩,
我們已經學了四首詩,從詩歌描寫內容來看,都是描寫景色的,比如《觀滄海》描寫了大海雄奇壯麗的景色,《錢塘湖春行》描寫了美麗的初春景色。
寫景都是為了——抒情。《觀滄海》抒發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次北固山下》抒發了思鄉之情,《錢塘湖春行》抒發了喜悅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詩歌直接抒情,有些詩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間接抒情的句子?(生齊答)
我們以這種方式回過頭來看,《錢塘湖春行》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寫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幾句?
在寫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詩以名詞來構筑意境,而《錢塘湖春行》是既有靜又有動,《次北固山下》采用了襯托方式,襯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以潮平來襯闊。《觀滄海》主要虛實相生的寫法。
記憶名句:這是我們默寫里需要的東西。
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四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天 凈 沙 篇6
文敏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
① 美讀詩歌,想象詩歌中的畫面,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這也是教學重點
②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并運用此方法自學一首詩歌.這也是教學難點
③背誦詩歌.
2. 過程與方法:
①朗讀法.
“教學千法讀為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本節課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氣氛,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悟詩文描景繪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啟發式、合作探究式、聯想法.
這兩首作品,語言清淡而意境悠遠深邃,因此理解內容及欣賞意境上,都在教學設計上重視設置情景、拋出問題,以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為主,展開聯想,老師只做一點啟發和點撥。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中國古詩這顆璀璨明珠的熱愛,自覺走進詩歌的殿堂,進而培養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感情。
【教學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課前預習指導:
布置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收集關于白居易和馬致遠的生平的簡介及寫作背景資料搜集。
(學生自己收集,能激發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夠縮減與詩人間的情感距離,填補詩中由于語言表達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許多空白,助于學生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展開聯想的翅膀)
②老師收集、整理與本課相關的圖片、背景音樂等,并制成課件
【教學過程 】
①:導入 新課:
前幾天課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賞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著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詩人白居易一起去領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尋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原因,來感受一下這季節更換時乍見的喜悅。
(課件:配樂欣賞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體感知詩文(朗讀法)
(1)自由朗讀.
現代作家梁曉聲說:讀書是一種幸福,現在我們就來享受這種幸福。同學們自由的大聲朗讀。(老師請同學讀兩個易讀錯的字:沒馬蹄 mò 白沙堤dī)
(2)聽詩朗頌.
學生聽范讀時老師作要求,拿起筆在詩中標出重讀、停頓
(3)模仿齊讀。
請同學們模仿齊讀本詩,讀完后同學們進行自評,老師進行總評:詩通過精煉、優美又有節奏的語言抒發詩人思想感情,我們朗讀時,要用情去讀,用心去悟。同學們剛才朗讀時重讀、停頓、語速讀得都不錯但感情不飽滿,或者沒有感情,這是因為對文章內容沒有深入了解,下面我們就審美的眼光來觀照課文,理解詩文的內容,想象畫面。
③理解內容,想象畫面.
(1) 老師引導同學們理解幾個重點詞:
初平 云腳低 漸欲 才能 沒馬蹄
(不求字字句句統一答案,為學生欣賞詩歌提供想像的空間)
(2) 在理解詩歌內容基礎上,想像詩中畫面.
一 提供參考的方法:(聯想法)
a.勾勒形態
b.染上色彩
c.使畫面動起來
d.讓畫面更鮮艷、更逼真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揮聯想和想象,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的熒光屏上放映出來
二 設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中。
④欣賞詩歌,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啟發式、合作探究式)
a齊讀全詩,找一找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描寫的(春)
b圍繞詩眼“春”,詩中勾畫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鶯、燕、花、草等)
c通過對這些春景的描繪,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抒發了作者恬靜、閑適之情)
d朗讀詩歌,體會其中的喜悅和恬靜之情
e詩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斷,詩人如何把它們組合成一幅幅流暢的畫面?
(詩人落足在一個“行”上,從全湖一個標志性建筑孤山寺寫起,以最愛的白沙堤為終點采用“游蹤”的手法組織畫面,詩歌結構嚴密)
f古詩的煉字.分小組議一議詩中哪些字或哪些詞用得妙,簡單的說明原因。
學生較容易的賞析出初平、早鶯、新燕、淺草、處處、誰家
也許會忽略“最愛湖東行”中“最”的賞析
老師講這個典故:有一次,白居易從孤山寺飲酒歸來,在堤上走著走著,不覺詩興大發,當即吟成了一首這首\\\"錢塘湖春行\\\",這時,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風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對老婆婆說:“我剛才做了一首詩,念給你聽聽,好不好?”于是就把這首詩吟頌了一遍.
老婆婆聽后說道:“這詩好啊!”,之后提了一個建議,能否把“我愛湖東行不足”中的“我”字換成“最”因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愛,這也是我們全杭州的最愛,這樣就吟出了許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導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詩眼
二、尋景物。(根據“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三、悟詩情。(根據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⑥運用剛才歸納的詩歌欣賞方法自學《天凈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學生應該較容易的找到詩眼“秋思“二字,能夠從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
b.可能會對“小橋流水人家”是否與這里的悲涼氣氛相符產生爭議,老師鼓勵同學們各抒已見,最后作總結:用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這種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意境更為悲涼。
c.對于“想像曲中的畫面,體會曲中情感。”這個環節提供一幅與<<天凈沙秋思>>內容相同的一幅畫,配上低沉的塤這種音樂,請一位同學根據自己對詩文的理解同,發揮聯想和想像,來描述這個畫面,其它同學隨他的描述來體悟詩情。
⑦嘗試當堂背頌這兩首古詩。
⑧結束語:
同學們,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作連綿的群山,那詩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我們有令我們驕傲的唐詩、宋詞、元曲,賞析并能背頌這之中一些優秀的詩歌,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養修。雖然剛學的兩首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現在我們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我國的詩歌作品輝煌燦爛,光彩奪目,我們可用此法去自學一些名篇,繼承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
⑨作業 設計(積累詩句):
(1)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關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詩句。
例如關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山園小梅》林 逋
關于小草: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初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秋季)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冬季)
【板書設計 】:
選擇兩幅畫作為板書背景,一幅與<<錢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
《錢塘湖春行》………賞析方法………《天凈沙·秋思》
春行……………………… 抓詩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鶯新燕 枯藤、老樹、昏鴉
亂花淺草、 綠楊白堤 古道、西風、瘦馬
喜悅、恬靜………………..悟詩情……………………..惆悵、思鄉
【時間安排】合計40分鐘
(1)導入 新課(2分鐘)
(2)朗讀詩歌(4分鐘)
(3)理解內容(4分鐘)
(4)賞析詩歌并歸納方法(13分鐘)
(5)自學、交流詩歌(16分鐘)
(6)結束語布置作業 (1分鐘)
作者郵箱:
天 凈 沙 篇7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3、背誦和默寫全曲
二、教學設想:
1、這首元曲釋義簡單,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把重點放在指導閱讀、討論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題上。
2、以學生活動為主,其中包括朗讀、討論、描繪、寫作、欣賞等,教師適當點撥講解。
3、本課教學擬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簡介元曲:元曲與唐詩、宋詞標志著文學的三座藝術高峰。曲在元代興起,它開拓了一條大眾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學途徑,在格律、字句和情調上有較大自由。它包括雜劇和散曲,散曲從結構上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類。小令通常是獨立的單只曲牌,按曲調創作,每一個曲調都有自己的名稱,各個曲調的字數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寫景、抒情。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天凈沙》。(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說明:讓學生簡單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學生閱讀和欣賞。
2、在曲牌“天凈沙”中,最為的一篇便是《天凈沙 秋思》。“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的思緒。(板書題目)
3、簡介作者: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戲劇家,著有雜劇15種,藝術成就的是《漢宮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現存130首,除《天凈沙 秋思》外,還有《山市晴嵐》、《遠浦歸帆》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燈顯示或印發資料)
4、教師范讀。
說明:范讀要根據感情基調的需要,節奏合理而低緩。(可以結合多媒體動畫Flash,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學生自讀,教師點名讀。朗讀要注意節奏,并感受景物描寫。(朗讀節奏見板書,可幻燈顯示,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說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教師指導朗讀,旨在通過讀讓學生對這首曲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為理解全曲作鋪墊。
6、結合自己的朗讀后的感受(或觀看的動畫Flash) ,學生進行素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動畫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繪的合理、形象、生動。(教師給予點評,選擇好的進行鼓勵、展示)
說明:初一的學生對直觀性的東西感受較深刻,通過學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盡在眼底,能夠激起學生對自己經歷(或媒體上的景物、故事)的聯想,達到體驗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㈠曲中前三句共描寫了幾種景物,情調氛圍有何異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完成)
明確:①共寫了9種景物,即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練而不簡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鮮明的修飾語,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圖就勾勒出來,言簡意豐。
②第一句三種景物寫出一片蕭颯秋景,造成一種黯淡凄涼的氣氛,襯出了這個旅人內心的悲哀。
③第二句三種景物則明凈,安謐,就連那戶人家的歡聲笑語也似聽見,對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羈旅之苦。
④第三句景物古老、凄涼、羸弱,襯托出天涯游子的內心孤獨凄苦之情。
⑤由此可見,第一、三句色彩情調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襯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則為“樂景”反襯游子羈旅之苦。(教師適時板書)
㈡、這九種景物又是在一個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確:“夕陽西下”,時間愈來愈晚,光色慘淡、昏黃,更使以上景物倍添遲暮蒼涼的情調氛圍。
㈢、結句點明了什么?
明確:處于這種環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鄉愁已“斷腸”,使景物描寫與人的心境完全溝通,充分體現了因情設景、情景交融的創作意圖。
說明:①教師引導學生提問后,思考并分組討論。②采用討論法,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學習的習慣。③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靈魂,學生通過教師點撥,對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賞也就從整體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學生再讀全曲。(要讀出感情)
9、你能用現代文的形式來描述這首曲嗎?(要求:用第一人稱,語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刪內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交流,選擇一兩名學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師下水文:絳紅的夕陽慢慢地走進西山,殘霞血一般的染紅了天空。我牽著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風卷起黃土,迷朦了雙眼,但在隱約中,我看見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蘿死死的盤附在葉落枝干的老樹上,一只暮鴉站在枝頭孤獨的哀鳴。忽兒路過一架小橋,聽到橋下潺潺的水聲,又望見人家已是炊煙裊裊,我不禁愁已斷腸,望天長嘆,“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說明:通過學生對曲的描述,加深了情與景之間關系的理解,對主題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為以后的背誦和寫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參考。
11、小結: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設計,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跡,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稱之為“秋思之祖”,近人王國維贊它“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
12、遷移:朗讀白樸的《天凈沙 秋》,體會一下它與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有何異同?
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確:同:兩曲都是描寫蕭瑟的深秋晚景。
異:白曲描寫重景,馬曲描寫情景并重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說明:張志公先生曾說語文課“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教師利用遷移這個環節,讓學生擴大視野,養成比較閱讀的實踐能力。
13、全班齊誦全曲
14、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四、板書設計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孤藤/老樹/昏鴉, 哀
小橋/流水/人家, “樂” 景
古道/西風/瘦馬, 哀 交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思鄉 情
天 凈 沙 篇8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以來,當人們提起“鄉愁”這個詞語,人們就自然會聯想到這篇作品。它巧妙地運用了名詞的串聯,運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一個特定的氛圍中,使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的環境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生動地表達了長期飄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二、作者介紹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今北京)。元代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著有《漢宮秋》《青衫淚》《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者”。這些評價,并非溢美之詞。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仿讀。
2、學生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弱的老馬,迎著凜冽的寒風,在古道上躑躅獨行。他走過纏滿老藤的古樹,看見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就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溫暖圖畫,炊煙裊裊,一派安適、清雅的景象。這時候太陽就要下山了,自己卻沒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長夜。哎,自己卻是有家難歸,令人心腸寸斷,更添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四、研讀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這首小令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圖景。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2、靜景與動景相映:
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于動態中的“流水”,與處于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暉給枯藤、老樹、昏鴉涂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游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
五、拓展延伸
1、學生進行詩歌交流和朗讀比賽。
2、將本首詩歌改寫成散文。
天 凈 沙 篇9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教學設想】
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⑴ 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⑵ 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⑶ 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① 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② 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閱讀:
⑴ 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么?(放第7框)
⑵ 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⑶ 交流:
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 《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灝 《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
水里一個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頭看水里
抬頭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鄉
一個月亮在水里
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后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
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
2、從畫面感受意境;
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
五、作業
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 凈 沙 篇10
《天凈沙•秋思》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û)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閱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于思鄉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里/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后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
六 作業: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 凈 沙 篇11
天 凈 沙 作者:馬致遠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秋思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蹣跚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悲傷斷腸的人還漂泊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小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 凈 沙 篇12
王宏興
馬致遠
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 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游子思鄉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 (如劉禹錫的《秋詞》等)。或由學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 :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作者郵箱:
[1]
天 凈 沙 篇13
青分楚豫
(教學設想:《天凈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鄉之情,而《君子于役》則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這兩篇文章能不能結合起來學呢?)
師:同學們學過歷史,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嗎?(《詩經》)
師:《詩經》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們今天先來欣賞一下該詩的第一節。(投影,包括詩的第一節以及主要詞語的解釋。)
師:請參照注釋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正音,釋義:君子:曷:棲:塒:)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農村晚景圖,畫中充滿恬靜的氣氛)
師: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
師:此詩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么?(情景交融)
師:如果我們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為所有盼望在外親人歸來的家人,如果我們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們沒想到啊,家人的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個游子啊,他還在外面流浪。不信,請看這首曲——《天凈沙·秋思》。(投影《天凈沙·秋思》)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注意節奏、重音、情感。)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輕聲讀,將曲中描繪的所有的景象組成一幅畫。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
師:你認為畫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羈旅之情或思鄉之情)
師: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生研讀賞析。)
師:我們現在讀到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過“斷腸人”的經歷或者你看過、聽過其他“斷腸人”的故事嗎?(用自己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強化這種感情。)
(明確:由于曲中沒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現,于是,那位“斷腸人”便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定代詞,指代“你”、“我”、“他”都行。讀過這此曲的人常常會沉浸于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有時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無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喚起的并不是讀者的同情心和共鳴,而是對漂泊的切身感受。雖然我們未必都是浪跡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誰又不是一個流浪者呢?)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君子于役》與《天凈沙·秋思》為了表達“思”之情,各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現某種“情”,你將選擇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師: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這里,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此曲的作者?(簡介馬致遠,元曲以及前人對此曲的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詩(曲),一個望歸,一個思回。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來深情地再現離我們遙遠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樂,學生讀詩、曲)
師: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誰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滿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腳印啊,血跡斑斑……” 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來吧(音頻:費翔《故鄉的云》)
2004年5月6日青分楚豫于東江之畔
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編輯 2004/05/06 10:23am IP: 218.14.85.143
wangdaqi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經驗:
現金: 305 瑞文幣
存款: 1434 瑞文幣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17 時 19 分 04 秒
總發貼數: 60 篇
注冊日期: 2003/11/0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
是初中的嗎?如果是,這個班級的文學素養挺高。這個教案對于我們這的學生是不那不能這樣講的。我對他們的要求是通過這首詞了解傳統文化。如果帶《君子于役》就會成一鍋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這就是差距呀!!!
------------------------------------------------------------
編輯 刪除 2004/05/06 01:51pm IP: 218.9.75.202
白銀溪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經驗:
現金: 3236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56 時 58 分 21 秒
總發貼數: 157 篇
注冊日期: 2004/03/25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
wangdaqi老師的教法也拿出來看看?
------------------------------------------------------------
編輯 刪除 2004/05/08 11:53pm IP: 61.184.239.201
青分楚豫 頭銜: 論壇版主
信息:
威望: +3
魅力:
經驗:
現金: 9104 瑞文幣
存款: 沒開戶
貸款: 沒貸款
來自: 保密
在線: 168 時 35 分 19 秒
總發貼數: 720 篇
注冊日期: 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郵件 復制 引用 回復
------------------------------------------------------------
------------------------------------------------------------
下面引用由wangdaqi在 2004/05/06 01:51pm 發表的內容:
是初中的嗎?如果是,這個班級的文學素養挺高。這個教案對于我們這的學生是不那不能這樣講的。我對他們的要求是通過這首詞了解傳統文化。如果帶《君子于役》就會成一鍋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這就是差距呀!!!
------------------------------------------------------------
wang老師說想通過這首曲去了解傳統文化,我想這里面有個問題:我們是把文本當作終極目的呢還是把文本當橋梁?我是傾向于把這首曲當作我的目的地。另外,我也不太清楚由這首曲能聯系到哪些傳統文化?即使此曲與傳統文化能拉上關系,我是寧愿用傳統文化來了解這首曲。
天 凈 沙 篇14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小組討論。
⑶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 凈 沙 篇15
閱讀《天凈沙 秋思》,完成下面練習。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 這首小令描寫了九種景象,渲染了---------------------------的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的異鄉人的悲傷惆悵之情,表現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2、 用簡要的語言欣賞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3、 了解、體味前三句九個獨特景物并列的好處。用相關詞語把它們聯成句子,如改為“枯藤老樹相纏,枝頭立定昏鴉”為什么不如原句好?
4、 此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思鄉絕唱”,簡析它勝過另三首《天凈沙》的原因。
5、“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與“斷腸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請你作一點分析。
6、積累句子。
①積累兩句有關“秋”的詩句或詞句。
②中國古代關于清明、七夕、重陽的詩詞很多,請你選擇其中一個節日,寫出相關的詩句或詞句。
③積累兩句以“思鄉”為主題的詩句。
.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思》avi視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件1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2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3
《天凈沙·秋思》mpga音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1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2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3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4
《天凈沙·秋思》web課件1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mp3音頻課文朗讀
天 凈 沙 篇16
.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天凈沙·秋思》avi視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件1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2
《天凈沙·秋思》flash課文朗讀3
《天凈沙·秋思》mpga音頻課文朗讀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1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2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3
《天凈沙·秋思》ppt課件4
《天凈沙·秋思》web課件1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mp3音頻課文朗讀
天 凈 沙 篇17
王宏興
馬致遠
教學目的要求:
1、 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 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游子思鄉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 (如劉禹錫的《秋詞》等)。或由學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 :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