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學習要點(通用16篇)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
《傷仲永》
傷,是“憐惜”的意思。傷仲永,即憐惜方仲永這個幼時天資聰穎的神童由于沒有學習,以致成年后竟成為默默無聞的庸人。
關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詩人和散文學,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語言雄健,長于說理,多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的作品。他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學習本文,認真朗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結構,找出生字、生詞,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釋。
思考:
1、第一段前兩句話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個方面情況,請各用兩個字概括。
籍貫、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釋“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終于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請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談談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過后天的不斷的學習。
5、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積累: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邑人: (“扳”同“攀”,牽,引。)
賢于材人遠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1、不使學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詩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
測試
1、下列紅色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yè
C、 泯然眾人矣 mǐn
D、不能稱前時之聞 chèn
2、下列紅色詞在句中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稍稍賓客其父
B、復到舅家
C、泯然眾人矣
D、忽啼求之
3、對“傷仲永”的“傷”正確的理解是( )
A、中傷 B、受傷 C、哀傷 D、傷心
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中的“文理”的正確理解是( )
A、 文章的條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條理 D、文章的道理
5、“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別 C、以……為奇 D、奇怪
參考答案
1、 A
解析:“扳”通“攀”,所以應該念“pān”。
2、 D
解析:“稍稍”在文中的意思是“漸漸”;“復”的意思是“又”;“眾人”的意思是“普通人”。
3、 C
解析:這里考查的是一詞多意的現象,可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4、 B
解析:結合文章注釋來理解。
5、 C
解析:“奇”在這兒是意動用法。
中 考 解 析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問題。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①。貍狌,捕鼠獸也。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束氏日市肉啖②之。貍狌生子若③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輒嗥,嗥則得肉食。
南郭有士病鼠,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鬃,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④。
注釋:狌:音shēng。 啖:dàn,吃。 若:及,至于。 奮擲而出:用力縱身逃出。
1.選出紅色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以啖肉故 (緣故)
B.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 (借)
C.意為異物也 (意思)
D.鼠度其無他技 (估計)
2.選出紅色詞不屬詞性活用的一項( )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遂逐齊師
C.乃鉆火燭之
D.南郭有士病鼠
3.貍狌失去捕鼠本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B
3.貍狌長期依賴束氏,不去捕鼠“束氏日市肉啖之”或“長被束氏畜養的緣故”等也可。)
4.(只要觀點正確且與原文有聯系即可。可從束氏的角度、貍狌的角度、貍狌與老鼠關系的角度引發,如不要溺愛、要自立自強、不要養尊處優、不要拋棄特長、要注意生態平衡等。)
課外拓展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l-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屬江西省,臨川鎮于1955年設立撫州市)人。慶歷進士。初知鄞縣,借官谷給農民,試圖減輕高利貸剝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被任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由于保守派固執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現在江蘇省南京市),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他認為“水旱常數,堯湯所不免”,駁斥保守派所稱熙寧七年旱災是由于新政觸怒上天的謬論。又認為歷史是變化的,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并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論點。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失,現存的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又《老子注》若干條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二、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三、本文在材料安排上的特點
本文詳寫敘事部分,略寫議論部分。在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略寫他才能衰退時期的情形。這樣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的父親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用多說。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作者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用不著多說了。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2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 幾個難句的大意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學生講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5、環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 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 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的語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3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后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后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
“傷”字背后的含義是傷什么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
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
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獲。
課堂一隅
給仲永下評語
師:說說對仲永的評價。
生:仲永是個很聰明的神童。
生:仲永是個毫無成就的庸人。
生:仲永是個可憐的犧牲品。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么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后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師:下得好!
生: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后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于“環謁于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么,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于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的父親。
生:是他那個只知道賺錢,利欲熏心的父親。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么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4
《傷仲永》 說課教案
麥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 認識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導入 ,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于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 ,銜接舊知識,又聯系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 ,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5
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學科
語文
章節
第一單元
題目
5、傷仲永
主備人
xiaoya123
課時
兩課時
時間
1、2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法
課前預習、補充資料、研討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體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設
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的句子停頓[可根據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四、題解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父母”養:贍養。 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4)檢查自學效果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
2、環謁于邑人
3、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泯然眾人矣
5 、賢于材人遠矣
6、或以錢幣乞之
7、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翻譯課文。
教師糾正、點撥
七、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
八、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九、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十、作業
1、 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還有什么新的、獨到的見解嗎?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二、揣摩語言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6、結尾議論: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以上,教師可摘要啟發講解。
三、質疑探究
[投影]
文章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你認為哪一個階段寫得最詳細?說說你的依據。再想想:作者為什么要詳寫這一階段呢?
教師明確答案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體驗與反思
[投影]
你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系,即“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假如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讀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假如你認為自己還有點笨,讀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啟發?
五、教師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六、作業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傾聽、理解、感悟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
由學生提出剛才范讀時不當的地方, 和 老師一起共同糾正。
全班齊讀全文。
學生講述
認真記筆記
理解記憶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聽老師講解、當堂強化記憶、及時檢查掌握情況,并記好筆記
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掌握得好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學生回答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和 老師一起回顧、總結
獨立完成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明確答案后,整理記筆記
學生嘗試著到文中發掘發掘本文語言特點
學生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體會本文語言尤為精練的特點以及豐富的表現力。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自由發言。
與老師一起回顧、理解把握
獨立完成作業
貼近本課主題、內容導入,自然貼切
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了解作家和作品
了解課題含義
學習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掌握課文大意
夯實基礎
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人人參與教學,共同完成翻譯課文的任務
初步感知課文
讀中學,讀中悟
承上啟下,自然過渡
檢查第一課時學習效果
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突破本文重
點
突破本文難點
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
讓學生學會體驗與反思
梳理本文的思想與觀點,深入理解本文
檢查第二課時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傷 仲 永
王安石
方仲永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課后反思
附《傷仲永》同步訓練測試題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邑人( )環謁( )不能稱( )日扳( )泯( )mǐn然( )或以錢幣qǐ之( )
二.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世隸耕( )未嘗識書具( ) 即書詩四句( )邑人奇之( )
環謁于邑人( )稱前時之聞( )收族為意( )卒之為眾人(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受之天也( ). 泯然眾人矣( )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 .父異焉( )稍稍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
5.邑人奇之( )賢于才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
三、.翻譯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意 。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名。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四、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體現方仲永非凡天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 其具體做法是
⑹.。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4).文章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5)結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聯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6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文言文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較有吸引力的,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詳盡的書下注釋,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步驟〗
一、對照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大致內容
對照書下注釋,自己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提出字詞理解疑難,自行解決。
用自己認為科學的方法,整理、積累相關字詞知識。然后交流,根據積累內容的價值、形式、全面與否和書寫進行評比。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
字音: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詞意:隸 邑 乞 扳 謁 稱 泯 耶 為意 未嘗 自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賢 彼其
詞類活用:傷仲永 父異焉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詞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內容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1、要求不讀破句。自己讀,聽同學讀,校正不正確的朗讀,調整理解偏差。
結合課后練習二,提醒學生注意句中的停頓,還可讓學生揣摩停頓規則。
2、要求讀出層次。先理性認識課文中的大小層次,標記后再讀,養成把理解滲透于朗讀中的習慣,以期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這一環節中貫徹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全文借事說理,一、二兩段敘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說后天教育對成才極為重要之理;從敘事部分看,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幼年天資過人,稟賦極高,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歲時才思衰竭,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也有層次之分:從寫仲永幼時才能之“奇”的第一段來看,還有層次──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寫他忽有賦詩才能,六、七兩句寫成名后的狀況。本環節實際上是要學生既能整體把握課文,又能從細微處思考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
3、要求讀出感情:
學生自己讀,表演讀,要能讀出作者的驚喜、憤慨、惋惜、哀傷、告誡之情。
三、熟讀課文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質疑探究
讀課文,說說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難,小組討論解決,然后把你們認為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和解答提出來,全班共同探究。
課文理解難點: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嗎?
作者力圖寫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細節描寫,還有“父異焉”“邑人奇之”的確證,另外敘事所用見聞錄的方式,使仲永成為“我”生活視野里的一個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現在我們爭論故事的真假已無多大意義,仲永現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為什么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這樣安排更見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現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賦之高渲染得越濃,其才能泯滅引起的哀傷之意才會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會更有感染力。
3、“傷”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劇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
⑵ “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
⑶ “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遠意味。
4、作者為何只追究仲永父親的責任而不寫仲永自身的失職?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憐的位置上,重點表現對他的同情惋惜,強調其父“不使學”是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且后文所說“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習和主觀努力,側重點不同。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傷”是文章的文眼,文中敘可“傷”之事,說可“傷”之理,表可“傷”之情。若能以“傷”為線,串起全文的教學,定能達到以盡可能單純的教學線條帶動盡可能豐厚的教學內容的課堂高境界。
〖教學步驟〗
一、朗讀,理解課文
1、落實字詞,通曉大意。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感知課文內容: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了解本文形式:隨筆,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
二、朗讀,體會“傷”意
1、讀文中敘事部分,簡述作者“傷”為何事?作者是怎樣突出仲永才能之“奇”的?
2、讀文中議論部分,說說作者講了什么道理,仲永何以可“傷”?“受于人”從文中看至少應包含哪些意思?
3、文中哪些詞句、哪些安排可見作者的“傷”情?這些地方該怎樣朗讀?
4、你認為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三、朗讀,熟讀成誦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本文借事說理,語言精當,論點鮮明突出,作者強調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卻把造成仲永悲劇的主要責任歸咎于其父,這一點很多學生都有異議。開辯論會是解決分歧、提高認識的最佳途徑,教學中抓住學生思辨的火花,讓學生深入思考,充分準備,老師“冷眼”看學生忙碌,豈不悠哉!
〖教學步驟〗
一、自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大意
二、討論
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認為在仲永才能衰竭過程中,其父應負主要責任,有人認為主要責任應由仲永自己負,對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組織辯論
分組,定題,推選正反雙方的發言代表和主持人,組稿,辯論。
四、教師小結,贈送“天才與勤奮”的名言
【資料整合平臺】
1、有關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22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縣官吏達二十多年,對宋朝社會的種種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矯時匡世之志。39歲時寫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針。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年僅49歲。在他為相期間,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變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國家臻于富強,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創作是他政治斗爭的工具,內容多直陳政見,揭露時弊。說理透徹,邏輯嚴密,筆力雄健,語言簡潔。他的詩歌多詠時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別有含蓄雅潔的情韻,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被時人稱為“王荊公體”。他的詞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綺麗風習,意境開闊,感慨深沉。有《臨川集》。
2、“天才與勤奮”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 迅
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
──牛頓
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門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爾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
天才就是勤奮。
──李卜克內西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于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
──愛因斯坦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梅蘭芳
雖有卓越的才能,而無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間。
──亞歷山大(馬其頓)
3、課外擴讀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7
對這一課的教學,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超四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第一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超前學習,第二課時由學生來進行展示。我將超前學習問題按展示順序設計為五項內容:一是了解常識,感知大意;二是朗讀課文,讀準字句;三是翻譯課文,積累詞匯;四是理解探究,深入學習;五是拓展延伸,感悟積累。在超前學習課后抽簽決定各問題由哪些小組進行展示。備課時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周密的考慮,和學生一起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預計各小組展示的時間。在備課和超前學習階段,我和學生都感到有不少的收獲,深深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意義。
展示課上,我組織學生依據教學設計進行展示,學生自演的課本劇很有創意,雖然不是專業演員,但也有很多精彩之處,引得聽課人員不時發出嘖嘖稱贊。自我展示鍛煉了學生的膽量,顯示了學生的才華,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
幾個小組主持人的臺詞精練、生動、富有啟發性,發言的同學落落大方,有條不紊,顯示了較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收集的名言、故事,開拓了大家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知識;展示的形式豐富多彩,有小品,有巧妙的提問,有嚴格的檢測,有耐心的講解,有恰當的補充……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8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 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9
雖然本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的手腦口全部參與到了學習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遺憾是展示時間超出了計劃,下課鈴聲響起時還有一個環節未展示,只好把時間延長了五六分鐘才結束。時間怎么會不夠用呢?我認為有可能是“翻譯課文,積累詞匯”這一環節展示小組提問的內容過多,學生出錯率較高,導致需要主持人、老師和同學們不斷糾正、補充,占用了較多時間;個別主持人展示時心理緊張,語言和程序沒有充分組織設計好,也浪費了一些時間。最后,忽然想到,我這節課原計劃安排在上午第二節,結果由于開會時間延長,挪到了下午第四節,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課時間是四十五分鐘,下午一堂課時間只有四十分鐘。這樣看來,展示課上延長的時間本應在授課計劃內,不應該算是重大失誤吧。再者,展示課是由學生來上的,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生成,不像老師自己上課那樣控制自如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本堂課上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主動和大膽回答問題的學生不如平時上課多,學生比較拘謹,氣氛有些壓抑,應該是小小的教室一下子有二三十位聽課老師圍坐在他們身邊,使學生有些緊張吧。看來學生畢竟是學生啊。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繼續堅持“一超四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索,將我校的課堂改革深入進行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教改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兩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寫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作者詳寫第一個階段,力陳方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簡略地寫后兩個階段,點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眾人矣”。第二部分是議論,作者借事說理,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強調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觀點,不要把“主觀努力”與之混同。
學情分析:
鐵二中屬于重點中學,學生的素質相對較好,預習作業會完成的比較順暢,他們能夠查閱大量資料解決一些相關問題,能夠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能夠配合老師積極發言,但發言的內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注意朗讀的節奏、星欏⒂鍥岣叨暈難暈牡睦識痢⒗斫狻⑸臀瞿芰α?
2、過程和方法:指導學生準確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懂故事,并能復述故事,感悟故事。通過充分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問題,積累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準確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天資和后天學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不作特別設計,隨意一些,但要讓學生感覺自然貼切。
二. 作者介紹
展示學生預習查資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體的要求。
三. 朗讀課文
給予必要的指導,如字音、停頓、節奏、感情等。
四. 積累實詞
常用的總結規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 復述分析
評析復述的過程,即分析教材的過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過程。
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劇,談自己的想法。見仁見智不束縛學生,巧妙引導,不著痕跡。
七. 小結本課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題則可。
《傷仲永》課堂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剛才在課下就有幾個同學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還聊到了現代版的方仲永,看來大家不但熟悉了課文,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們就來展示一下預習的成果吧。
二. 介紹作者
師:誰能簡略地介紹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燈一】王安石,文學家和政治家,文章寫得十分出色。二十歲中進士,曾積極推行變法,后新法被廢,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請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閱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年輕時候,文章寫得十分出色,得到歐陽修的贊賞。王安石二十歲中進士,當官之后積極推行變法,后來新法被廢,王安石憂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師:介紹得言簡意賅,又配有作者畫像和文字,真可以說是圖文并茂,讓我們對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還有誰想補充?
生:他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所以被歐陽修賞識呀。
生:我們還學過他的詩歌《京口瓜洲》。
師: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一塊來背誦。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會背王安石的《梅花》。
師:那試試?
生: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同學們鼓掌)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歡,我媽媽就讓我背下來。
師:看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過,你的家長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學們今后也要多讀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詩歌,遇到自己喜歡的片斷不妨背下來,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素養就會提高。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王安石采用隨筆的形式寫的一篇文章,這種文章往往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 那么,作者在《傷仲永》中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呢?這個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再見分曉。
三.朗讀課文
師:學習文言文,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朗讀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師:有拿不準的字音嗎?
生:(搖頭)。
【出示幻燈二】 易讀錯的字: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
師:盡管大家預習得不錯,老師還是要提醒大家注意這幾個字的讀音。哪些同學愿意區分一下?
生:“即”讀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為”讀wéi,是動詞“寫上”的意思。容易與介詞“wèi”混淆。
師:分析得很好,后一個字誰來分析?
生:老師您幫我們分析一下吧。
師:好。“夫”,名詞以外讀“fú”,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來就平凡的人。這種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學習中還會常常遇到,同學們注意積累。
師:除了字音我們還應該注意什么?
生:節奏。
師:有問題嗎?
生:不明白課后例題中“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停頓的原因。
師:誰明白?
生:這樣停頓是保持了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性。
師:解釋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怎么停頓?
師:誰能解決?
生:應該讀“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這是根據語意的停頓。還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生:我認為應該讀“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這也是根據語意停頓。
師:好,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師:朗讀文章除了注意字音、節奏,還應該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師:什么感情?
生:哀傷,惋惜。
師:何以見得?
生:從標題和最后一段得知。
師:你能讀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讀)
師:讀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讀出了,哀傷、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認為還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語氣,因為最后一個句子雖是問句,但卻是督促人們學習的,所以語氣應該強烈些。
師:分析得好,你能讀一遍么?
生:(朗讀)(大家掌聲)
師:好,我們來歸納一下朗讀應該注意的點
【出示幻燈三】 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找準停頓
拿準語調
讀出語氣
師:同學們根據這些點,在下面各自朗讀一遍,然后集體頌讀。
學生各自朗讀、集體頌讀。
四.積累實詞
師:現在我們分組討論,目的是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字詞句等問題,疏通文意,準備復述。如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會兒可以請求幫助。(學生討論)
生:“賢于材人遠矣”中的“賢”和“如此其賢”中的“賢”一樣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位同學能解答呢?
生:這兩個“賢”不一樣。前一個“賢”是勝過、超過的意思,后一個“賢”是聰明、聰慧的意思。
師:我知道前一個“賢”課下有注釋,后一個“賢”的意思你從哪兒得知的呢?
生:前幾天預習時我查辭典了。
師:好習慣。看來好習慣帶來好效果,希望同學們都有這種學習的習慣。
師:一個“賢”字,本來的詞性是——
生:形容詞。
師:在“賢于材人遠矣”中變為——
生:動詞。
師:這種詞性的改變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們分析這個詞的時候,要根據它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再來確定這個詞的意義。這篇文章中還有這類的詞嗎?請找出來。
生: “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師:很好。如果詞性的變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們理解課文,更便于我們準確的翻譯課文了。課下注意積累這樣的詞語。
師:還有什么問題?
生:“或以錢幣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師:誰能幫助他?
生:這個“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師:你的解釋是對的,但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沒有這個意思。
師:真的嗎?那同學們以后可要關注這個詞了,看它還有沒有其它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卒之為眾人”的“卒”怎么解釋?
師:誰來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顯志”中的“卒”用法一樣?
師:一樣嗎?
生:“卒章顯志”中的“卒”是完畢、結束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成了﹍﹍(同學笑)
生:這里應該是“最終、終于”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師:這樣就解釋通了。其實,剛才同學們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該注意的一詞多義的現象。遇到這類詞語,要注意將詞放在句中多比較、多分析。
師:還有問題么?
生:(搖頭)
師:那現在我們可以對分析實詞的方法進行如下歸納:
【出示幻燈四】 實詞分析注意:詞性改變看語境
一詞多義要比較
五.復述分析
師:對于課文我們應該很熟悉了,哪位同學來復述一下這個故事?
生:(復述)
師:復述的如何?
生:還不錯。
師:具體講——
生:優點是復述的很流暢,缺點是有的重點詞語漏掉了。
師:能舉個例子嗎?
生:“復到舅家問焉”的“焉”是代詞,代方仲永的情況,她沒有提到,讓人不知作者問什么。
師:評價的很中肯,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生:她的復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師:比如——
生:“傳一鄉秀才觀之”,原文并沒有“大家都驚嘆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認為加的好,這樣就從側面表現了方仲永的才華,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師:評價的真好,既發現了同學的長處,又讓大家深入了解了課文。
師:那么,這篇文章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大家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期間才能發展的變化過程。
生:本文講述了天資聰穎的方仲永,由于不學習,最終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師:是他不學習嗎?
生:本文講述了五歲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矣。
師:誰能用白話概括得更簡練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
師:非常精辟。這句話中有個很關鍵的動詞——
生:變
師:那么,我們來看看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變化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師:原文怎么說他才思敏捷,天賦極高?
生:“書詩四句”“自為其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師: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筆力盡寫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有何用意?
生:為后文寫他的退化作鋪墊,
師:在作品中詳寫的地方往往是——
生:蘊含主題的地方。
生: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
師:作者怎么說?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顯然退步。
生:第三個階段是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
師:原文——
生:“泯然眾人矣”。
師:悲劇啊,由一個天才淪為一個庸才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那么,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親“不使學”。
生:他的父親貪圖小利,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廢學業。
生:還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親不讓他學習,他可以主動學習呀。(大家笑)
師:你如果是仲永的話,相信你會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師:從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師:這顯然是作者的觀點,作者想強調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師:對。一個人不管他的天資有多好,離開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學習,都將是一事無成。
師:回顧一下我們所學過的內容
【出示幻燈五】 方仲才能永變化 ———————— 原因
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詳)
三個階段 少年時期,才思下滑,名實難副(略) 不使學
青年時期。才思平庸,泯然眾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師:我們學習到這兒,應該能夠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了吧?還記得是什么問題嗎?
生:作者敘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闡明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
師:請同學們用兩個句子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生:本文敘述了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告訴人們后天教育對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變庸才的事例,闡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師:這兩個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寫的內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觀點。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燈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師:我們已經明白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在告訴我們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讓我們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還怕不夠,還要煞費苦心地拿我們常人的資質去和仲永的資質作比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連仲永結局都不如的結論。多么觸目驚心!我們能不接受教育么!
師:針對方仲永的悲劇,體會作者的意圖,你現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呢?請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鐘左右的發言。
生:我沒有方仲永的天賦,只是一個普通孩子,但我會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終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生:真為方仲永難過,我慶幸自己沒有他那樣的父親,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機會,我也不笨,加上勤奮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剛才同學在慶幸自己沒有仲永那樣的父親,可我卻覺得我的父親又太極端了,拼命強制我學習,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這也讓人受不了呀。有時真羨慕仲永有那樣的父親呢。其實我也知道這樣不對。(大家笑)
師:現代版的“傷仲永”。
生:老師,真的有現代版的“傷仲永”。我查資料時就了解到了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還有退學的,他們不都是因為壓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劇嗎?(大家默然)
師:你的材料很豐富,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既嚴肅又深刻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內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們教育家們去解決吧。
生:有人計算過,說目前每天工作時間最長的就是中小學生。
師:哀傷、嘆惜你們呀。
生:其實我們都知道努力學習,都知道沒有知識是適應不了將來社會的。“響鼓不用重捶”么,我們希望父母不要給我們太多的壓力。
師:還有老師。(鼓掌)
七.小結本課
師:看來同學們的想法還真不少呢。我覺得剛才討論的挺好,對課文理解很到位。大家從神童方仲永的悲劇,認識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這一點可喜可賀。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那就是同學們也講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講出了自己的心聲,表達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們所有同學的父母,所有同學的老師能夠給我們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我們健康的成長,成才。
教學反思:
一.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得到培養。他們已經能夠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能夠動手制作幻燈片,圖文并茂,知識點醒目;能夠抓住重點內容提問,有的同學甚至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二.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把后天教育這個概念混淆為主觀努力這個概念,這樣就曲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意圖,曲解了作者想強調后天教育對成才重要的意圖。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引導同學對最后一段做了重點分析,應該實現了理解作者意圖這樣一個目標。
三.本課實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這種學習方式。課前預習做得較好,查閱資料較為豐富,在選用材料、運用材料的過程,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也注意了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習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關鍵還要從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時機地進行合作與探究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感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這個環節中,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趨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思維的拓展空間,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盡量地放手讓他們敞開心扉,然后再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如學生提到當年的神童寧鉑、干政、謝彥波、王思涵等人的問題。顯然同學們的動機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討這個話題只能讓同學們更提高認識,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權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機會,也因此更顯示了這篇教材的現實意義。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1
課題:傷仲永
教學目標 :
知識:學習并掌握常見文言詞的意思。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多媒體電腦、投影。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成一個庸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板書課題)
出示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學過他的詩,誰能背誦一首)
文題含義:傷:哀傷,嘆惜。為仲永的遭遇而感傷、惋惜。王安石為什么要對方仲永哀傷、嘆惜呢?同學們認真學習了課文自然就會明白。
二、出示學習目標(學生看一分鐘)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讀準文言語句的停頓。
2、積累文言詞匯,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課文。
3、領會文中蘊含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一)出示初讀要求:(三分鐘后比比誰讀得熟讀得好)
1、 根據注釋,讀準字音。
2、 注意讀準句中的停頓。
3、 反復朗讀,把課文讀熟練。
(二)指名讀,根據情況板書糾正重點字的讀音。
隸: 謁: 扳: 稱: 泯:
四、二讀課文,譯講課文。
(一)出示自學指導(一)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八分鐘后分小組比賽試譯課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號等專用名詞,不用翻譯。
2、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調整語序。
3、把省略的內容補譯出來,使譯文通順準確。
(難理解的字詞、句子可請教小組的其他同學,小組解決不了,可以記下來全班討論)
(二)學生自由譯講課文,討論難理解的詞句,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投影出示課下注釋沒有的重點字詞。
〔參考〕1.“借旁近與之”:給
2.“即書詩四句”:動詞,寫
3.“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4.“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
5.“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6.“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聲
7.“賢于材人遠矣”:比
8.“卒之為眾人”:最終
9.“如此其賢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①現在 ②本來
C、重點句子翻譯
還自揚州:〔自揚州還,從揚州回來。〕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吧?〕
(三)提出難以翻譯的字詞或句子討論。
(四)小組展示翻譯,一組推薦一人譯講一段,其他成員進行補充、評價。教師根據情況就翻譯不準確的句子進行點撥。
五、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 出示自學指導(二)
結合課文內容思考:
1、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組討論交流,三分鐘后回答
(二) 學生自學討論,教師巡視。
(三) 討論上述問題。
1、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從作者最后一段的議論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時機,努力學習。
六、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七、當堂訓練。
(一)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父異焉 未嘗識書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稍稍賓客其父 不能稱前時之聞
父利其然也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環謁于邑人 或以錢幣乞之
于舅家見之 借旁近與之
賢于材人遠矣 余聞之也久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不能稱其前時之聞
(二)翻譯重點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4、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選擇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 2、自由準備兩分鐘。
• 3、語言要簡練、聲音要洪亮。
八、小結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那些大科學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這么說,那么,我們呢?我們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拋掉“我聰明,慢慢來”,“我不學也行”等說法吧,珍惜現在的學習時光,學習環境,努力學習!記住“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請同學們牢記這句話,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業 。
把自己的發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寫到摘記本上。
板書設計 :
傷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稱 不使學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眾人 〔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2
麥港初中 田 英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傷仲永》。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 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及縱向對比的寫法;
2 認識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內容,領悟蘊涵道理;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縱向對比的寫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分層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及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觀、更形象,我制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堂的表達效果。
我的整體教學思路是:復習導入,創設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課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標----小結練習,實踐提高
我的教學環節是: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它啟示我們業精德成的關鍵在于勤奮專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論天資多聰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則將一事無成。現在 ,我們就從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這樣導入,銜接舊知識,又聯系新知識,懸念的設置激起學生興趣,為學好本課創造良好的情境。
二、 了解作者:
提示學生從名、時、地、評、作五個方面掌握,準備作一分鐘的搶答練習。
這一環節便于學生掌握文學常識,鍛煉速讀速記能力,搶答練習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活躍課堂氣氛。
三、 教師示范朗讀課文,出示教學目標:
這是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義,對讀文的重音、節奏、語氣等都有提示。
四、 學生自讀課文,每人2遍,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課文、理解文意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數同學都能活躍思維從朗讀中領悟道理。
五、將學生分組準備疏通文意,并選出兩組代表一讀一評,給大家示范。然后教師給予評價,并指明重點的詞語及用法。(這一環節的設置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過程,分組法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跳躍性使思維得到全面開發。特殊語句的提示引導學生體會古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堅定他們學好語文的信心。)
六、指導學生跳讀,教師置疑,學生合作,思考下列問題:
⑴幼年時的仲永有何表現?
⑵我兩次“還鄉”,見到了怎樣的仲永?
⑶仲永為何“泯然眾人”?你得到什么啟示?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重在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落,熟悉課文知識,增強對課文的分析能力。跳讀課文完成問題是學生思維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問題的討論深入文言文內部層次,扣準教學目標,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問題一步步由易到難,有梯度、有層次,讓每個學生都嘗試成功的喜悅。
學生發表議論之后,我是這樣明確的:仲永幼年聰穎過人,天賦超群是“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而當我兩次還鄉所見的仲永卻“不能稱前時之聞”,“泯然眾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學”,這就啟示我們:后天的學習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義。,
七、難點探討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過什么寫法揭示文章主題的?
這一問題是難點的提示,激起學生對成功的渴望,培養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師在此處明確答案,并作小結:全文作者運用先揚后抑的寫法,把仲永的前后兩個不同時段的情況作了對比,即縱向對比,在敘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現,從而闡述了必須重視后天學習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設置分層練習,即基礎題和能力題。基礎題側重音、形、義,能力題側重寫作和說話。分層練習全面照顧,既重基礎,又重能力讓各層學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環節的安排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特點,聽說讀寫全面照顧,同時體現自讀課型,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附板書: 傷仲永
幼年:指物作詩立就
長大:泯然眾人 -------縱向對比
原因:不使學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教學內容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學本文,除讓學生熟練地翻譯課文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
一、導入新課
講述一些被人認為笨或不聰明的人經過不懈努力而終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導人新課。
(也可讓學生講述)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昕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an)、環渴(ye)、稱(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3)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將課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并將不懂之處標出來,然后四人小
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4)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a.未嘗識書具(曾經)
b.即書詩四句(寫)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賓客其父(……當作賓客)
g.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h.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
i.賢于材人遠矣(比)
j.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齊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共同明確: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
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渴于邑人,不使學。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氣。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三、小結
1、借事說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說理的方法,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由此引發議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2、語言簡潔生動。
3、口頭說文讀《傷仲永》有感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4
創意說明
本文借事說理,語言精當,論點鮮明突出,作者強調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卻把造成仲永悲劇的主要責任歸咎于其父,這一點很多學生都有異議。開辯論會是解決分歧、提高認識的最佳途徑,教學中抓住學生思辨的火花,讓學生深入思考,充分準備,老師冷眼看學生忙碌,豈不悠哉!
教學步驟
一、自讀課文,落實字詞,理解大意
二、討論
造成仲永悲劇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認為在仲永才能衰竭過程中,其父應負主要責任,有人認為主要責任應由仲永自己負,對此你有何看法?
三、交流,組織辯論
分組,定題,推選正反雙方的發言代表和主持人,組稿,辯論。
四、教師小結,贈送天才與勤奮的名言
【資料整合平臺】
1、有關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22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縣官吏達二十多年,對宋朝社會的種種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矯時匡世之志。39歲時寫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萬言書,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針。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年僅49歲。在他為相期間,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變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局面,使國家臻于富強,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創作是他政治斗爭的工具,內容多直陳政見,揭露時弊。說理透徹,邏輯嚴密,筆力雄健,語言簡潔。他的詩歌多詠時事,具有較強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別有含蓄雅潔的情韻,在藝術上獨具特色,被時人稱為王荊公體。他的詞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綺麗風習,意境開闊,感慨深沉。有《臨川集》。
2、天才與勤奮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 迅
天才就是長期勞動的結果。
──牛頓
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門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爾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
天才就是勤奮。
──李卜克內西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于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
──愛因斯坦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
──梅蘭芳
雖有卓越的才能,而無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間。
──亞歷山大(馬其頓)
3、課外擴讀材料:
周士君《救救神童》。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5
【學生分析】
這篇文章敘事部分淺顯易懂,學生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大的困難,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議論部分稍難,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雖然沒有這一段的議論,學生讀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些。因為作者不僅就事情本身加以評說,而且還引發開去,說明賢人不受后天的教育如此,何況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的普通人呢?這其實也就是在告誡我們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這個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談得合情合理就可以。
【教學建議】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如“隸、異、奇、利、扳、文理、稍稍、賓客、環謁、泯然”等,掌握它們的讀音、詞義。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3、雖然本課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重視誦讀。課文一定要熟讀,最好能背下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觀。
4、生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習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
6、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歲能詩,但到二十歲卻“泯然眾人”這一變化的原因。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人的知識才能并非一成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決定作用這一道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通過生生互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傾聽他人看法,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與人交流。
2、競賽法:
適合年齡特點,在競賽中激發他們的趕超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爾基說過“天才出于勤奮”“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著的人”被譽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國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這些話語都講的是一個道理,即學業方面的精深造詣來源勤奮好學。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這一點,自恃天才,結果淪為庸才,今天我們學習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為何“傷”仲永呢?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政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
二、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把握文章
1、初讀課文,準確認讀: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掌握字音。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隸(lì) 扳(pān) 謁(yè)
泯(mǐn) 稱(chèn) 卒(zú)
請一名學生認讀并領讀。
2、復讀課文,讀清句字: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3、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學生自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第二輪:認讀課文。
幻燈顯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種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未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這是一段尚未標點的文章,由學生在規定時間認讀。
4、思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師設計相關題目,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⑴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用意何在?
⑵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⑶ 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自由發言,明確:
⑴ 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寫仲永少年時天資聰明,以“聞”的形式;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言。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⑵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從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 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學生齊讀課文兩遍,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并背誦。
3、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悟讀課文,自主評價作者的觀點
教師提問: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課文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角度,觀點要鮮明,要有理有據,思路要清楚,語言要簡練。
學生自由發言:
生1: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學習。
生2: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
生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正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有對作者觀點的認可,也有對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作進一步的引申,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能課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將會脫穎而出。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學生自主賞讀課文,品評課文的藝術特征:
生1:本文借事說理,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生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和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生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生4:事理結合是本文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傷之情。
……
四、課堂小結
文章文理并茂。剛才我們品讀課文,賞析文章的美點,它為我們寫作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同時,仲永的悲劇也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護。天才需要勤奮。只要我們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放自制的動畫課件)
【教學反饋】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檢測
幻燈顯示:
1、解釋帶下劃線的字:
⑴ 世隸耕
⑵ 未嘗識書具
⑶ 并自為其名
⑷ 指物作詩立就
⑸ 稍稍賓客其父
⑹ 或以錢幣求之
⑺ 環謁于邑人
⑻ 不能稱前時之聞
⑼ 泯然眾人矣
⑽ 受之于天
⑾ 賢于材人遠矣
⑿ 得為眾人而已耶
2、一詞多義:
其詩以養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賢也
彼其受之天也
環謁于邑人
于舅家見之
賢于材人遠矣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借一鄉秀才觀之
以錢幣求之
余聞之也久
不能稱前時之聞
3、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父利其然 傷仲永 父異焉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⑵ 得為眾人而已耶?
二、檢測方式建議
每道測試的單數題由第一小組代表完成,雙數題由第二小組代表完成。如有困難,教師點撥。
〖參考答案〗
1、⑴ 屬于
⑵ 曾經
⑶ 題上
⑷ 完成
⑸ 漸漸
⑹ 有的(人)
⑺ 四處拜訪
⑻ 相當
⑼ 完全
⑽ 承受
⑾ 勝過
⑿ 能夠
2、其:⑴ 他的,指方仲永的
⑵ 代方仲永寫的詩
⑶ 這樣
⑷ 他
⑸ 他的
⑹ 他
之:⑴ 代“節具”
⑵ 代“仲永”
⑶ 代“仲永寫的詩”
⑷ 代“仲永的詩”
⑸ 代“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⑹ 結構助詞“的”
⑺ 代“通悟”
于:⑴ 引出對象
⑵ 在
⑶ 表示比較
⑷ 介詞,從
3、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把……當作賓客,以賓客之禮相待
利:認為……有利
傷:為……哀傷
異:對……感到驚異(詫異)
4、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本檢測題檢測學生把握緊要字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翻譯文章的知識。建議采用搶答法。
【教學反思】
《傷仲永》教學過后,本人感觸頗深:
1、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既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也重視智能的培養。文言文離不開字詞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節。老師把生字落實的同時,又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問題給學生思考。
2、在完成雙基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思考,發散的余地大,為學生制造"為學生制造"憤、悱"情境,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與熱情。
3、一節課學生多次讀課文和有組織的小組討論,圍繞仲永的各種境遇展開討論。但卻不是各自為陣,有了爭議問題,暴露無遺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決。
4、教師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教學,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學生學得心情愉快,思想輕松,若有所思。
《傷仲永》學習要點 篇16
一、基礎知識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
⑴ 未嘗識書具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從先人還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句子中畫線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環謁( )于邑人
⑵ 不能稱( )前時之聞
⑶ 泯( )然眾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內容。
⑴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稍稍賓客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現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
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仲永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空用自己的話作答)
二、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混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字詞。
⑴ 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環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字詞并給畫線字注音:
⑴ 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
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親當做賓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b、悄悄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錢物求他作詩。
c、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或者用錢物求他作詩。
d、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物請他作詩。
4、下列譯文的意思正確的一句是( )。
a、余聞之也久:我聽說這件事也很久了。
b、從先人還家:從父親那里回家。
c、還自揚州:還自己到了揚州。
d、泯然眾人矣: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5、文章開頭寫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仲永的天賦才能從哪些事情上說明,請列舉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體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
9、從最后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題
1、⑴ 曾經
⑵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關系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2、⑴ pān yè
⑵ chèn
⑶ mǐn
2、⑴ 自己的
⑵ 他的
⑶ 他的
⑷ 他的
⑸ 這種
4、⑴ 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學 即使天賦再好,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和學習
二、閱讀測試題
1、⑴ 同鄉的人
⑵ 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做有利可圖
⑶ 同“攀”,牽、拉
⑷ 四處拜訪
2、⑴ chèn 相當
⑵ mǐn 消失的樣子
3、d
4、d
5、“世隸耕”說明方仲永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官宦世家,顯出其絕無詩禮的熏陶。
6、三次敘寫仲永才智超常、聰明過人。一是“未嘗識書具”卻“忽啼求之’;二是“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三是“指物作詩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8、不使學
9、說明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