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2.過程與方法:(1)通過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3)通過連食物鏈培養學生的合作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2)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教學指導思想]
從生活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探究分析、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的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中學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為主,輔以導學、討論等以體現研究性學習。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以下四個機會:觀察、思考的機會,交流表達的機會,操作嘗試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機會。促使每個學生在自學、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討論、操作嘗試等的過程中尋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識框架上的“生長點”,完善生物體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開場以優美的音樂,帶領學生進入綠色的世界,讓學生聆聽優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鳥,以此展開無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這時一張蜘蛛網擋住了去路——你是否想過,在這一望無盡的森林中,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就像這一張無形的大網,“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生命之網”,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抒情地說)。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詩情畫意中導入新課。
二、自學提出問題
以4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自 學本節內容,提出1~2個問題,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學之間自行解答。對不同的認識和看法,讓學生相互討論,教師進行點撥和引導。
三、實施探究
1.首先觀察描述。通過cai課件,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逼真畫面,讓學生通過觀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態系統的概念,并列舉身邊的實例,教師進行強調和鼓勵性點評。然后進行環節過渡:這些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員組成呢?
2.觀察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1)通過cai課件,供學生觀察,教師層層設問: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蟲、樹、啄木鳥之間是什么關系?④腐爛的樹樁會消失嗎?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為進一步探究埋下伏筆。由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歸納出其組成及它們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師進一步設問: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沒有分解者,自然界會出現什么局面?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
(2)觀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間的關系圖,教師設問:①哪些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②生產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消費者與分解者之間是什么關系?③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食物鏈的概念,并舉出身邊的實例。
(3)小組合作連食物鏈。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圖,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各種生物圖片用箭頭連出它們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并提醒學生注意:①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連到最后。②箭頭指向取食者。③時間1分鐘。各小組交流展示合作的結果,小組之間先進行互評,教師再進行鼓勵性評價。
(4)展示上述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①有多少條食物鏈?它們之間互不相關嗎?②如果蛇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有變化嗎?學生數食物鏈,小組討論這些生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關系,以引出食物網的概念。教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明確:在這張生命大網中“牽一發而動全身”,一種生物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生物的數量。
(5)進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況下,生物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以食物鏈:草→兔→貓頭鷹為例,4人小組合作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教師出示這三種生物的圖片道具。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各小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結果,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并進行解答。
師生一起歸納出:生物的數量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總是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3.展開討論。人類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如果不按生態規律辦事,就會破壞生態平衡。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環境破壞的典型事例和有關圖片進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環保意識。
4.情感教育。有人說:“破壞環境是眨眼之間的事情,而恢復生態環境則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一個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樹僅需要幾分鐘,而我們栽種一棵小樹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則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如何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實例:
在美國的阿拉斯加有這樣一個自然保護區,人們為了保護一種珍稀的鹿種,就把它的天敵統統殺掉了,實際情況如何呢(教師出示兩種選擇)?4人小組展開討論,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維。在此基礎上明確:我們在保護環境的時候,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與自然界應和諧發展。
5.環節過渡。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就到這,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所學的內容,請打開課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歸納總結
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學生小結為主,讓他們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之后,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這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又為下節課所學埋下伏筆。
五、達標自測
1.學生用鼠標連出食物鏈,既強化了知識又鍛煉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通過各種類型的填空和判斷題,激勵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六、課后調查
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周圍的生態環境,寫出調查報告。本學期末,在班級內評出“最佳環保小衛士”。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2
江蘇武進湖塘實驗初中 陸紅英 課題第二章 第四節 生態系統1課時教學目標1. 理解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2. 能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3.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4. 認同生態系統中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愛護自然、保護環境 5. 學會對資料進行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發現探索的線索重點、難點和關鍵處1. 生物與環境是同意的整體 2.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3. 人們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并不是說人類不能利用環境、改造環境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閱讀、分析資料,老師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含教學內容)教師活動意圖學生活動一、導入新課 讓一位同學閱讀資料組一(見附) 剛才同學們聽了、看了這組資料,想一想,導致牧民不能放養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們分別是生物因素還是非生物因素。 多媒體課件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這部分說明了無論是生物因素還是非生物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中的許多生物,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感覺,即生物與環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練的話來概括一下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呢?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在一定區域內,神巫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 的整體叫生態系統。 (多媒體課件出示) 每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環境,如對于生活在一個池塘里的小魚、小蝦來說,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對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鳥來說,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統。 請問同學:一滴水可以說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整個生物圈呢? 總結:自然界的生態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讓學生同時使用耳朵、眼睛兩種感官,盡快進入狀態 學生了解資料內容的前提,引導學生去分析資料,領會其中的內容在 通過學生思考強化“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整體”這一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讓學生展開聯想,進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態系統學生邊聽邊看資料組一 學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 學生積積極動腦,熱烈發言 學生閱讀一遍 學生相互討論,回答,并說出理由教學步驟(含教學內容)教師活動意圖學生活動一滴水、一片草地、一個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幅湖泊生態系統) 請同學們找出組成這一生態系統的成員,如果把這些成員分成兩大部分的話,是哪兩大部分? 小結:一個生態系統,不論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的。今天,我們主要來研究生態系統里的生物部分。 多媒體出示:生態系統 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每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部分都有植物、動物還有細菌、真菌 多媒體出示:生態系統 生物部分 植物 動物 細菌、真菌非生物部分 它們在這個系統中擔任什么角色呢? 植物——生產者 動物——消費者 細菌、真菌——分解者 實物投影: 出示p23l兩張圖,問誰是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解釋:蟲是直接以植物為食,鳥是吃蟲的,間接以植物為食者叫消費者) 很顯然,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我們這樣來表示 實物投影:出示p24圖ι-17 (根據圖示,結實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不難看出: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消費者和間接消費者,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吃與被吃的關系。中國有句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球。”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通過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一條鏈叫食物鏈。 (多媒體出示:食物鏈的概念) 下面請同學們觀察p25這個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并將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問:1.你連接的這些食物鏈有多少條?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嗎? 2.假如蛇的數量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 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 小結:1.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多媒體顯示:食物網的概念) 2.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問:我們人是不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呢?請同 學們完成p25的探究 請看資料組二(見附) 問:這組自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小結: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能自我調節,但本身的調節能力有限,如果人類大規模地干擾,自動調節就會無濟于事,會失去原有的狀態,造成一定的損失。 看資料三(見附) 問:我們該怎樣來保護生態系統? 小結:從兩方面入手 生物方面:不能亂砍濫伐、亂捕濫殺,也不能過度放牧 非生物方面:不能把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 看資料四(見附) 小結:人們要尊重環境、保護自然,并不是不 能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 員,人是有理智的。為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 美好我們不僅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我們還完全 可以去建立新的生態平衡,為全人類造福。 能利用環境、改造讓學生學會把所得材料進行整理歸類的方法 讓學生帶著問題來看書、閱讀,從而找到答案 通過圖示,使知識直觀、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學生手腦并用,把已有的知識與老師講的新概念進行整合,完成知識的遷移 通過自己思考,老師解釋,讓學生學會深層次的思考,學會從現象看本質的方法 學會探究,通過探究,讓學生知道自己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為后面的內容打下伏筆 學會分析資料 學會分析資料 在傳授生物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確立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討論并回答 學生看書、閱讀、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 學生理解、記憶 學生畫食物鏈 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完成探究實驗 學生閱讀、分析資料,回答問題 學生閱讀、分析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 在草原的一個大牧場上,牧民放養著很多馬、牛、羊等家畜,這里還生活著鷹、狼、兔、蛇、鼠、食蟲鳥、食草昆蟲等動物。這一片草長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們齊心協力,大量獵殺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丟失了,可牧民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草地被嚴重破壞了,牧場上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 同樣的在草原的一個到牧場上,本來青草茵茵,蟲飛鳥鳴,牛羊成群,一片生機昂然,由于連續的干旱天氣,大片草原變成了干地,牧場上也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
資料二、 1.在某一地區,由于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數量劇增。如果兔的數量無限增加下去,必然會將草吃光,將樹皮啃掉,生態系統就有崩潰的危險。但是,兔的數量增多,能夠捕食兔的狐、鷹等動物就有了足夠的食物,數量也增多了,結果兔被大量捕食,數量也就減少下去,整個生態系統仍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2.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由于大規模開墾西部草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失去保護,終于導致一場“黑風暴”事件,刮走了3億多噸土壤,全國冬小麥一年減產50多億公斤。 資料三、 1.印度北部山區由于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多人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2.在某地區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來喂食肉雞,使得該地區的青蛙幾乎瀕于滅絕,結果黏蟲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 3.1953年,日本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癥”和人的“水俁病”,成群的家貓狂奔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該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進入水體引起的。汞在水體中沿著食物逐級富集,水體→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石斑魚→肉食性鱘魚和鯰魚→人或貓。鯰魚體內含汞量達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資料四、1. 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桑基魚塘“,使桑、蠶、魚的生產相互促進。 2. “北大荒”之稱由來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詩人曾賦詩描繪“北大荒”情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1947年解放軍第一支墾荒部隊開進北大荒腹地,創立了第一個“公營農場”,50年代中期王震將軍率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投身墾荒事業,90年代十數萬省內外農民揮汗黑土地,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1998年,墾田產量86.85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8.86%,糧食商品率達84%。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3
課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課型新授個 性 化修 改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1.能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各自特點。2.能理解并能說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㈡能力目標:(1)通過查閱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培養學生查閱、整理和分析資料和小組合作的能力;(2)通過闡述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㈢情感目標:(1)通過分析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形成整體與部分相統一的觀點。(2)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二、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特點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二)難點: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 三、課前準備 教 師:各準備一部生態系統景觀的影像資料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學 生:課下收集有關各種生態系統的資料。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說到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例如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的貓的數量也多,最后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了生態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著許多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以及組成成分和特點都是一樣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二)問題引導,自主探究:①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你所了解了幾種生態系統?②觀看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你又了解了幾種生態系統?③你能否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聽了其他同學的表述后,你又了解到了有關生態系統的哪些知識?①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它們都有哪些共同之處?②你認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設是什么?③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么影響?由此你認識到了什么?④在你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⑤觀看影片,分析資料中生態系統的惡化情況,你有何感想?。⑥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⑦小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學校花園和草坪的實施方案。(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種種破壞行為,如亂砍濫伐、亂捕濫獵、過度放牧、環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威脅著生物圈的穩定和繁榮。近些年來,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已開始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變化,威脅著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物圈。為了挽救這場危機,很多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積極行動起來,認真研究生物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為保護生物圈的穩定而努力。我們相信,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一定能夠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人與生物圈的關系會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a.水圈 b.生物圈 c.草原生態系統 d.森林生態系統2.施用農藥“ddt”的地區,雖然只占陸地面積的一小部分,可是遠在南極的動物體內也發現了ddt,這種現象說明a.ddt揮發性極強 b.這些南極動物可能是從施藥地區遷去的c.考察隊把ddt帶到南極 d.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3.每一個生態系統都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相 ,這種 性表現在方方面面。例如,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作為 生態系統,源自西部源頭的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河水奔流東去,滋潤著沿途的 生態系統,養育著億萬人口和其他生物。它們沿途還形成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最終夾裹著陸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質,融入 生態系統。4.數千年的黃土高原,曾經生態優越、氣候宜人。草原上鼠歡兔跳、狐走蛇行、鷹擊長空……一派盎然生機,但后來由于砍伐樹木、植被破壞,現在正成為一片禿山禿嶺,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來,大量泥沙沖進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罕見的“懸河”。請你分析:(1)該草原生態系統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還應包括 。(2)寫出該草原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 。(3)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是 。(4)看了上述黃土高原遭到破壞的事實,你認為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些什么?(六)梳理總結,反思升華
1、 生態系統的種類,他們各自的特點。2、各個生態系統是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的。3、反思本節課的收獲與不足。教后反思: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4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通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本課的教學目的性強。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2、師生關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⑵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⑶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⑷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⑸DDT事件喚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
⑹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4、教學不足應以重視
⑴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⑵學生答題錯誤時激勵性的語言較少。
⑶教師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當教學內容較多時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5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通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節進行分析反思。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通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通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導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課時插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最新形勢。
【自我點評】
一、本課的教學目的性強。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二、師生關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四、教學不足應以重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后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于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于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后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6
生態系統是初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系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于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于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里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么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于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系。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后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濕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范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系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里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2、營養關系
所謂營養關系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系,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么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于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周期性循環。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為什么這么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過程(碳循環和氮循環)。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7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主動、合作”理念,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用一句話說說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書上直接找,學生的回答是令我滿意的,但我不滿足于他們的“依書直說”,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我還想把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于是,我說:“請各個小組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這三種角色,猜想假如生態系統沒有了自己這種成分,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有創見的發言,幾分鐘后,有些同學把手舉起來了,我請扮演“生產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植物,動物就會沒有有機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話反過來說了一次,于是我追問:“沒有有機物又會怎樣呢?”他答不出來,也沒有其他同學要補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樣啟發,學生還是不可能給出我滿意的答案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相應的化學知識基礎,還不知道教材所說的有機物為何物?我只好說:“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消費者的食物,沒有了生產者,消費者就會餓死。”接著,我又請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我們是真菌、細菌,我們把沒有用的東西分解成有用的東西,給予動、植物的需要,沒有了我們就不能使動、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著教材的那句話,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啟發他們:“如果沒有了你們,動、植物的尸體會怎樣?”,有學生在下面大聲說:“會腐爛”、“會很臭”,學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他們連一些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我只好耐著性子說:“是什么東西讓尸體腐爛、發臭的?”大多同學還是搖搖頭表示不知道,終于,有一個同學舉起了手,他說:“動、植物的尸體是*我們分解者分解的,沒有了我們尸體會堆積如山,越來越多。”雖然,終于有一個學生給了我一個準確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認為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思維狹窄,還沒能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述教材的知識,究其原因我認為不是學生的態度問題,也不是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不得法,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基礎。猜想是有條件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時,猜想就變得無從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的猜想打下基礎,做好鋪墊,為學生適當的指引方向,從而使學生的猜想更有價值。我們的新教材在學生連最基本的動、植物、細菌、真菌的常識都沒有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生態學知識,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最后,我請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植物就會不斷地制造有機物,生態就不能平衡。” 哦,一個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釋,我擔心越說他們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評價。我問全班還有不同意見嗎?又一個小男孩舉起了手,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世界就沒有了二氧化碳的保護,溫度就很低,生產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聰明的學生,他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但是,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其實,與其說是忘記,還不如說是我潛意識里傳統教學觀仍然根深蒂固,我頭腦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書本上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在知識點的教學上過分地考慮怎樣一步一步地、小心謹慎地去教會學生,而忽視了激勵思考的職責,以至對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所閃出的火花還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8
新課標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初步形成正確的科學自然觀。根據這一要求以及我們這段時間一直進行的“多媒體在學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深入。
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知識方面:引導學生認識食物鏈、食物網,認識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時,由簡單的食物鏈到復雜的食物網,由容易分辨的生產者、消費者到重難點的分解者。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技能方面:由畫一些比較簡單的食物鏈到畫比較復雜的食物網。由發現問題“凱芭森林的變化”到解決問題“怎樣維護生態平衡”,將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情感價值觀方面:由引導學生感受“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影響”到激發他們到生活中自己調查分析“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影響”,從而認識到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到:藍色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我們只有保護她才能更好地擁有她!
2、動畫、短片的展示化抽象為直觀。
教學伊始,我就通過形象的動畫,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什么是食物鏈”,輕而易舉地幫學生建立了食物鏈的科學概念,同時為畫食物鏈、食物網打下了基礎。中間部分關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屎殼郎”的短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辨別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降低了難度,也為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在食物鏈中、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在感知“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作用”時,動畫演示了食物網崩潰的過程,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震顫,深切的感受到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影響是巨大的,由衷地發出了“不能破壞生態平衡”的心聲。
3、多媒體運用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
本課的教學中,畫食物鏈和認識食物網都是重點,我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先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在多種生物間畫食物鏈,然后組織學生交流,運用多媒體的注解功能匯總學生畫出的食物鏈,學生說哪一條就當堂畫哪一條,最終,縱橫交錯的食物鏈形成網狀,從而又形象地認識了食物網。
本課教學基本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也確實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在教學中有待改進的還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對學生評價的語言要再個性化一點。
2、討論第二個事例“糧食—→田鼠—→蛇—→人”時,還可以再深入一步。如:通過計算來了解“人們非常喜歡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殺野生蛇類”的影響程度后,可以結合本校1500多名學生(或汶川某地區人民),每人每天吃0.5公斤大米,這些損失的糧食可供我們(他們)吃多少年?這樣再一計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最終會傷害自己的這種內在聯系就更鮮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究竟損失多少糧食,破壞生態平衡的后果有多慘重,他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對“多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教學探索還要繼續下去,力求更嫻熟更有效。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9
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恰當,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達到目標要求,是我們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因此,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應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而教師要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考慮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注重引導學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顯,這個教學目標設計只是“老師做些什么”而不是“學生做些什么”只有教的方案,沒有學的方案,應把“怎么學”與“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設計。教師按教材內容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并通過操練求得鞏固的方式。
這就是“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所具有的一般特點。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社會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這片斷教師能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展開教學,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有效。但還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的認識。對于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保意識都很重要。教學中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食物網的實例分析,培養學生辨析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簡單講述,利用圖示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精選的例題有利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對學生進行自主、互動、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的意識;加強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走出教室、開放式教學的組織手段;具有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學習過程性,人文素質的整體評價;特別需要加強學科滲透,展現科技的發展、執行方面的能力培訓。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10
本課內容位于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第2課。在第1課介紹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后,在第2課安排了探究活動,通過調查進一步鞏固生態系統的組成。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我的家鄉大興安嶺的一組優美的風景圖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進行了復習;再用惠蔭園的一組照片提出問題“惠蔭園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激起學生探究的激情,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惠蔭園內進行了科學調查,調查惠蔭園內各種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合作探究整理完成調查報告,對調查的結果整理分析、得出結論。
通過調查惠蔭園生態系統,感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整理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合作實踐中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之一---調查的方法和過程,通過學生觀察、實踐活動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進行了知識的重新建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讓學生從心底里面產生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從學中得到樂趣,進而轉化為“愛學”、“會學”,從小學會“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
充分利用了惠蔭園的教學資源,把課堂延伸到整個校園,將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把書本抽象的概念變成了直觀概念,對生態系統的理解更深入,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激情,促進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11
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欲望進入角色。生物圈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并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同學們,在浩瀚無垠的星空中,有一個藍、綠、白相稱編織成美麗圖案的地球,懸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在這里繁衍、生息……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于是,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容易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然后,提問學生: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嗎?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探知生物圈的范圍創設了良好的開端。
把舞臺留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通過“角色扮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自我展示的機會,并體驗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寓教于樂,使學生能在輕松、和諧、愉悅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
眾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紀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培養信息能力就是實現搜集信息與課程整合,即:知識不是教師灌輸進去的,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探索、自我構建而獲得的。所以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資料,組織學生課上討論、整理分析資料,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并通過我的引導答疑,最終弄清動植物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等,認同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從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會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對學生給予了及時的評價,讓他們有一種興奮和喜悅。然后接著說:可以看出,人類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請同學們繼續想象,人類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學生雖然眾說紛紜,見解不一,但是從課堂的氣氛中足以看出他們積極主動、樂于參與,經過學生相互點評后我總結道:人的智慧雖然偉大,但是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物圈,那么,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呢?解惑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學能喚起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思維,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彰顯獨立的人格,弘揚主體性。所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職責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應更多地激勵思考,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解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個接納、支持與寬松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12
在上生態系統這節課時,在課堂上引入了幾個與知識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資料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這幾個資料是:資料一、在草原的一個大牧場上,牧民放養著很多馬、牛、羊等家畜,這里還生活著鷹、狼、兔、蛇、鼠、食蟲鳥、食草昆蟲等動物。這一片草長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們齊心協力,大量獵殺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丟失了,可牧民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草地被嚴重破壞了,牧場上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同樣的在草原的一個到牧場上,本來青草茵茵,蟲飛鳥鳴,牛羊成群,一片生機昂然,由于連續的干旱天氣,大片草原變成了干地,牧場上也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
資料一
1.在某一地區,由于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數量劇增。如果兔的數量無限增加下去,必然會將草吃光,將樹皮啃掉,生態系統就有崩潰的危險。但是,兔的數量增多,能夠捕食兔的狐、鷹等動物就有了足夠的食物,數量也增多了,結果兔被大量捕食,數量也就減少下去,整個生態系統仍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2.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由于大規模開墾西部草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失去保護,終于導致一場“黑風暴”事件,刮走了3億多噸土壤,全國冬小麥一年減產50多億公斤。
資料二
1.印度北部山區由于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20xx多人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2.在某地區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來喂食肉雞,使得該地區的青蛙幾乎瀕于滅絕,結果黏蟲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
3.1953年,日本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癥”和人的“水俁病”,成群的家貓狂奔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該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進入水體引起的。汞在水體中沿著食物逐級富集,水體→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石斑魚→肉食性鱘魚和鯰魚→人或貓。鯰魚體內含汞量達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
資料三
1.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桑基魚塘“,使桑、蠶、魚的生產相互促進。
2.“北大荒”之稱由來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詩人曾賦詩描繪“北大荒”情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1947年解放軍第一支墾荒部隊開進北大荒腹地,創立了第一個“公營農場”,50年代中期王*將軍率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投身墾荒事業,90年代十數萬省內外農民揮汗黑土地,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1998年,墾田產量86.85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8.86%,糧食商品率達84%。
《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篇13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說明了什么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說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么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么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生態系統里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么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舉例。草 兔 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系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 ,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于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么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么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說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里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 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于綿羊的20倍。由于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峰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六、做練習教學后記:對于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小學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系。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了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教學反思:對于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