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教案(精選15篇)
《生態系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是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
傳統的學科體系側重講述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重視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新教材編寫框架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教材的知識體系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構建的,即突出人類活動的內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編排在第一單元,說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認識生物和生物圈與人類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具有小學自然常識的知識基礎,可以通過前面三節內容學習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來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來了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發達而抽象思維欠缺,在教學中應多采取觀察思考、資料分析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的影響,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能力差,因此本節課課前強調學生回去搜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受到破壞的實例”的資料。
由于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平時上這一節課時我都要留下一點內容,因此我選用特長班來上,盡量完成本節課的內容,保持內容的完整性。根據特長班學生認知的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三、教法設計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討論、搶答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通過教師點撥、指導、提問,實現一定的能力梯度,讓一般學生都能通過努力達到教學目的,而優生也有思考的余地,體現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3.搜集和整理資料:為解決教學難點,發動學生去搜集“生態系統被破壞的事例”的資料,讓學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礎上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凋節能力是有限的,從而突破難點。
四、師生活動設計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組成的共同的活動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內因,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外因。教學的中心是“學”而不是教。因而,整節課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體現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本節課建立在前三節課基礎上,因而引入時通過“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得出環境對生物產生影響,通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得出生物對環境適應和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和環境形成統一整體,通過學生閱讀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對于生態系統的組成,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兩幅圖,思考幾個問題,學生之間相互提問,讓學生在尋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掌握教學重點。這種教學方法既鍛煉學生自學能力、觀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也體現教學面向全體的宗旨。在這里教師要注意解釋生產者的社會學概念和生物學概念不同,也可以用練習解決這個難點。
對于食物鏈和食物網,用實物投影儀投影第25頁的圖,要求學生在觀察后畫好食物鏈,討論教材上的兩道題。主要讓學生弄清兩點:一是生物之間有吃與被吃的關系;二是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對于進一步探究,由于時間關系我安排學生課前完成,在課堂上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畫的有關自己的食物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是食物網中的一員,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生物,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這個過程鍛煉學生聯系生活的能力。
在學生對生態系統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樣的生態系統容易被破壞?什么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為什么?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課前學生已經搜集了很多關于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從而達到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學會搜集分析資料,通過交流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環境聯系起來。我還準備給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質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這類事件更有說服力,能從情感上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設計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提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培養。
3.學會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環境、社會等實際問題相聯系,并運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活動自己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生態系統的組成。
2.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3.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教學難點 1.理解生產者這一概念。
2.理解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是有限的。
教法設計 1.多媒體教學法。
2.搜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
3.啟發式教學法。
學生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第22—27頁。
2.課前學生記下自己當天所吃的食譜,寫出每一種食物分別來自哪一種動物或植物。另找一張紙列出這些生物名稱以及這些生物還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頭連成一個食物網,別忘了寫上自己的名字。
3.搜集和分析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實例(可從報紙上剪取或查閱資料)。
教師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資料及圖片。
2.制作簡單的課件(含搶答題)。
3.多媒體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板書結構(略)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第22頁)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
2. 食物網。
3.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七、教學過程
上課 師生問好。
引言
啟動課件,投影幻燈片1 復習前面的內容。
引出課題。
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投影幻燈片2、3 學生朗讀第22頁兩段,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由學生自己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朗讀過程中注意知識的要點。
教師小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投影幻燈片4
掌握生態系統的組成
理解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學生認真觀察第23頁資料,然后分析,同學互相提問,可以提教材上的問題,也可以圍繞生態系統的組成提其他問題。
教師點撥、引導,然后小結。
鍛煉學生觀察分析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的指導思想。
投影幻燈片5
明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
理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明確自己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引導學生觀察第25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并將它們用箭頭連接起來。
提問:
1.你連接的這些食物鏈有多少條?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嗎?
2.假如蛇大量減少,哪些生物的數量可能發生變化?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提問:
什么叫食物鏈、食物網?
教師小結并強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教師檢查課前布置的第25頁“進一步探究”,用實物投影儀來展示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食物種類制定的食物網。
這個過程鍛煉學生聯系生活的能力,作為生物圈的一員要愛護身邊的生物。
投影幻燈片6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 通過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然后討論,教師提問:什么樣的生態系統容易被破壞?什么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學生觀察第26頁資料,分析并回答問題。
教師投影分析后小結。
教師舉著名的有毒物質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重要性。
總結 本節課講述四個內容:生態系統概念;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生物網;生態系統有一定自動調節能力。希望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愛護生物,保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反饋 出示搶答題。
課后作業 以“愛護我們的家園──生物圈”為題出一次板報。
《生態系統》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的最后一節,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態系統以,對本單元作宏觀性的總括,描述了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和特點,從多個角度分析說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園。情感態度價值的內容多于知識性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
②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生物圈ⅱ號”這個典型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地球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增強愛護環境的意識。
三、重難點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cai法相結合
五、課時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提問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
過渡: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對教學內容起承上啟下作用。
二、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提問學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們知道有多少種生態系統嗎?
根據自己的了解列舉種種生態系統。 在課堂的開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和作用 1、cai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圖片和特點。
2、播放視頻“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1、分析老師展示的幻燈片猜出該圖片和特點是屬于那一種生態系統。
2、觀看視頻加深對各種生態系統的認識。 1、讓學生猜猜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積極性。
2、視頻可以加深和補充一些知識。
四、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1、展示一幅企鵝哭訴自己被ddt害慘的漫畫,讓學生當一回偵探找出兇手。
2、創設問題情境:我國的母親河黃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達那里?來講述河流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
3、cai展示各生態各種生態系統的關系圖。
4、播放視頻“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提出問題:人類可以摸擬另外一個生物圈嗎? 1、學生看書本的材料找出害慘企鵝的是人類。從企鵝故事中悟出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個整體。
2、學生小組討論分析書本30頁資料分析,說出各個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
3、系統的認識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
4、學生從視頻認識到人類不可以摸擬另外一個生物圈。地球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
1、做一回偵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客觀認識人類破壞生物圈的行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要從我們身邊的事情做起。
2、由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層層引導學生理解各種生態系統的聯系。
3、進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
4、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五、小結 地球上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七、鞏固練習
1.把與對應生態系統相關的內容用線連接起來。
①草原生態系統 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②森林生態系統 人的作用突出,且以農作物為主
③農田生態系統 年降雨量少,以草木植物為主
④濕地生態系統 以浮游植物為主,主要受光照、溫度影響
⑤海洋生態系統 消費者主要是人類,植物種類、數量少
⑥城市生態系統 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種類多,蓄洪抗旱能力強
答案:略。
附各種生態系統的關系圖:
《生態系統》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范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后初步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學學習什么?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么?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系。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的?
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于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采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后活動: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態系統》教案 篇4
新課標強調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初步形成正確的科學自然觀。根據這一要求以及我們這段時間一直進行的“多媒體在學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深入。
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知識方面:引導學生認識食物鏈、食物網,認識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時,由簡單的食物鏈到復雜的食物網,由容易分辨的生產者、消費者到重難點的分解者。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技能方面:由畫一些比較簡單的食物鏈到畫比較復雜的食物網。由發現問題“凱芭森林的變化”到解決問題“怎樣維護生態平衡”,將分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情感價值觀方面:由引導學生感受“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影響”到激發他們到生活中自己調查分析“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影響”,從而認識到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到:藍色地球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我們只有保護她才能更好地擁有她!
2、動畫、短片的展示化抽象為直觀。
教學伊始,我就通過形象的動畫,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什么是食物鏈”,輕而易舉地幫學生建立了食物鏈的科學概念,同時為畫食物鏈、食物網打下了基礎。中間部分關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屎殼郎”的短片,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辨別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降低了難度,也為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在食物鏈中、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在感知“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作用”時,動畫演示了食物網崩潰的過程,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震顫,深切的感受到人類對食物鏈、食物網影響是巨大的,由衷地發出了“不能破壞生態平衡”的心聲。
3、多媒體運用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
本課的教學中,畫食物鏈和認識食物網都是重點,我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先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在多種生物間畫食物鏈,然后組織學生交流,運用多媒體的注解功能匯總學生畫出的食物鏈,學生說哪一條就當堂畫哪一條,最終,縱橫交錯的食物鏈形成網狀,從而又形象地認識了食物網。
本課教學基本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也確實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在教學中有待改進的還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對學生評價的語言要再個性化一點。
2、討論第二個事例“糧食—→田鼠—→蛇—→人”時,還可以再深入一步。如:通過計算來了解“人們非常喜歡吃蛇,不法商人大量地捕殺野生蛇類”的影響程度后,可以結合本校1500多名學生(或汶川某地區人民),每人每天吃0.5公斤大米,這些損失的糧食可供我們(他們)吃多少年?這樣再一計算,人類不合理的做法最終會傷害自己的這種內在聯系就更鮮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究竟損失多少糧食,破壞生態平衡的后果有多慘重,他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3、對“多媒體在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教學探索還要繼續下去,力求更嫻熟更有效。
《生態系統》教案 篇5
生態系統的組成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主動、合作”理念,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用一句話說說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功能,由于可以在書上直接找,學生的回答是令我滿意的,但我不滿足于他們的“依書直說”,我打算在此安排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另外,我還想把問題稍作變通以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于是,我說:“請各個小組分別扮演“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這三種角色,猜想假如生態系統沒有了自己這種成分,將會出現什么問題?”,學生在熱烈地討論著,我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有創見的發言,幾分鐘后,有些同學把手舉起來了,我請扮演“生產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植物,動物就會沒有有機物”,哦,他只是把教材那句話反過來說了一次,于是我追問:“沒有有機物又會怎樣呢?”他答不出來,也沒有其他同學要補答,我深知不管我再怎樣啟發,學生還是不可能給出我滿意的答案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相應的化學知識基礎,還不知道教材所說的有機物為何物?我只好說:“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消費者的食物,沒有了生產者,消費者就會餓死。”接著,我又請了扮演“分解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我們是真菌、細菌,我們把沒有用的東西分解成有用的東西,給予動、植物的需要,沒有了我們就不能使動、植物生存下去。”他的回答仍然是照著教材的那句話,并非真正理解,于是我啟發他們:“如果沒有了你們,動、植物的尸體會怎樣?”,有學生在下面大聲說:“會腐爛”、“會很臭”,學生的答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沒想到他們連一些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我只好耐著性子說:“是什么東西讓尸體腐爛、發臭的?”大多同學還是搖搖頭表示不知道,終于,有一個同學舉起了手,他說:“動、植物的尸體是*我們分解者分解的,沒有了我們尸體會堆積如山,越來越多。”雖然,終于有一個學生給了我一個準確的、完美的答案,但是,我認為這次角色扮演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學生的思維狹窄,還沒能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述教材的知識,究其原因我認為不是學生的態度問題,也不是教師的設計和引導不得法,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知識基礎。猜想是有條件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時,猜想就變得無從想起或者成了瞎猜。所以,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的猜想打下基礎,做好鋪墊,為學生適當的指引方向,從而使學生的猜想更有價值。我們的新教材在學生連最基本的動、植物、細菌、真菌的常識都沒有的情況下,讓學生學習生態學知識,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最后,我請扮演“消費者”的小組的一位同學發言,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植物就會不斷地制造有機物,生態就不能平衡。” 哦,一個可笑的答案,但我不敢解釋,我擔心越說他們越不明白,唯有不作評價。我問全班還有不同意見嗎?又一個小男孩舉起了手,他說:“如果沒有了消費者,世界就沒有了二氧化碳的保護,溫度就很低,生產者也不能很好地生存。”啊,好聰明的學生,他不象其他同學只會從書本的字里行間找現成的答案,他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課本的知識,而是憑著自己已有的經驗(如: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解決新問題,雖然,由于知識基礎的局限,他對知識的猜想和整合仍顯得有點不合常理,然而,他有了一套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比起正確的知識更有價值,但是,遺憾的是我當時“忘記”了表揚他,其實,與其說是忘記,還不如說是我潛意識里傳統教學觀仍然根深蒂固,我頭腦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或書本上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在知識點的教學上過分地考慮怎樣一步一步地、小心謹慎地去教會學生,而忽視了激勵思考的職責,以至對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所閃出的火花還不敏感,假如我利用好這個契機,給予激勵、鼓舞,無疑將會促進全班學生從傳統單一的、依賴性的學習方式,向現代的學習方式轉變。很顯然,今后的教學,我最需要的是轉變教學觀,重視學生的學習方式,的確,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如何去掌握知識,即學習知識的能力,教師要作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促進者、組織者。
《生態系統》教案 篇6
第二章 第四節《生態系統》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2.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3.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2.教學難點:生態平衡的概念。教學過程:一、導入。回憶之前兩節課學習了兩個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都是說明了什么原理?(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環境。)這就說明了我們的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把這個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系統。二、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先在書本上找出生態系統的概念,p22,畫出概念。怎么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生態系統呢?那么我們的課室算不算一個生態系統?比較一個農田、一個森林與我們的課室的區別,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那生態系統是由什么組成的呢?生態系統里面有無數條食物鏈,食物鏈交錯又成了食物網。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習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看一下書本是怎么樣對這兩個概念下定義的?p24。讓學生讀出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并舉例。草 兔 狼。(強調箭頭應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這幾種生物還有跟其他生物有聯系嗎?(昆蟲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強調每條食物鏈的連接箭頭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簡單介紹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簡單介紹各營養級。課件圖示幾種生物,讓學生自行連接成食物鏈,看哪個小組連成的食物鏈最多 ,最準確。根據食物鏈的連接講解處于食物鏈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紹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強調食物鏈的起點必須是生產者。那為什么植物叫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讓學生記憶更深。從樹葉、蟬、黃雀、螳螂四種生物組成一句話,是什么話?(激發學生積極性)。以這四種生物為例介紹各營養結構和營養環節。鞏固前面介紹的知識。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為例,說出一條以學生為終點的食物鏈。討論書本p23練習。四、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列舉一食物鏈,讓學生討論這里面的植物會不會逐漸減少,動物會不會無限量增加從而引出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能力,使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再舉一動畫實例。強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五、如果人類加入到生態系統中,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看圖片介紹例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關注地球的意識。1、我國有天然草原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1.7% 。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 約65—70萬公頃,草原生產力下降。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草原鼠蟲害加重,沙塵暴頻繁發生。 2、人類大量飼養山羊,山羊吃草,斬草除根,對草場的破壞程度相當于綿羊的20倍。由于生態惡化無草可吃,導致駱駝嚴重營養不良,使得駝峰下垂,駱駝無法站立。 3、砍樹容易種樹難,生態危機一旦出現,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得到恢復。六、做練習教學后記:對于前面的食物鏈,食物網,因為學生小學時已有學過相關的知識,但沒有學到概念,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為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系。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態平衡,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并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了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教學反思:對于知識點的銜接不夠嫻熟,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過渡過硬。要懂得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技巧,讓課堂上得更系統。
《生態系統》教案 篇7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通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對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一節進行分析反思。本節課中對生態系統概念的認識及對各個生態系統的認識是完全通過學生課下調查和收集資料,課上通過活動交流來獨立完成的,開篇是播放一首歌《我想有個家》,畫面是一幅幸福美滿的家庭導入新課,讓學生認識到家的重要,自然和諧地導入本節課題,學生同時也把自己認可成生物系統的一個成員。
課時插入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最新形勢。
【自我點評】
一、本課的教學目的性強。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二、師生關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本次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四、教學不足應以重視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后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教師本身的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提高,電腦處于半癱瘓,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時應該靈活機動隨機處理,而不是出于尷尬境地。
5、多種原因導致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后半節匆忙點到,沒有完成設計要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
《生態系統》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三、教學程序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范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后初步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學學習什么?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么?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系。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三、食物鏈和食物網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的?
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于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四、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課堂小結
本節課采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后活動: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態系統》教案 篇9
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恰當,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否達到目標要求,是我們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因此,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應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設計上。而教師要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必須考慮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發生變化,注重引導學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顯,這個教學目標設計只是“老師做些什么”而不是“學生做些什么”只有教的方案,沒有學的方案,應把“怎么學”與“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設計。教師按教材內容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并通過操練求得鞏固的方式。
這就是“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所具有的一般特點。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社會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這片斷教師能從學生實際出發,以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展開教學,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有效。但還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境的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加深對生物與環境的認識。對于學生形成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以及提高環保意識都很重要。教學中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食物網的實例分析,培養學生辨析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簡單講述,利用圖示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精選的例題有利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為了適應課程改革,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對學生進行自主、互動、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的意識;加強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學會走出教室、開放式教學的組織手段;具有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學習過程性,人文素質的整體評價;特別需要加強學科滲透,展現科技的發展、執行方面的能力培訓。
《生態系統》教案 篇10
生態系統是初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系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于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于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里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么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于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系。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后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濕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范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系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里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2、營養關系
所謂營養關系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系,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么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于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周期性循環。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為什么這么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過程(碳循環和氮循環)。
《生態系統》教案 篇11
周四下午和初一(4)班學生一塊學習生態系統一節第一課的內容。按照教案安排本節課很快就結束了教學內容,在師生活動中,讓學生舉例說出你知道的還有那些生態系統時,突然在我腦海中跑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美麗的校園可以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嗎?同學們聽后回答非常積極,都說可以看做是一個生態系統。我又接著引導,那是告訴我理由是什么?學生們開始思考了,我有緊接著引導,判斷一個區域是否是生態系統應該具備哪些條件?這樣學生可以有目的的分析和思考了,1分鐘后小組展開討論交流,發言人回答本組觀點,把本節課推向高潮,學生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最后又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知識。
反思:教學中應注重知識的實踐應用,多聯系生活實際,學生更感興趣,從而愉快的接受知識。
《生態系統》教案 篇12
1、在生態系統的組成中,學生常常錯誤將人類社會中生產者與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混淆。如將自己的父母錯誤理解為生態系統中生產者。
2、在連接食物鏈時,學生經常將箭頭方向指向上一營養級。如草←兔←狐等。
3、在食物鏈:草、老鼠、鷹中,如鷹的數量大大減少,老鼠的數量有什么變化?學生容易理解成老鼠數量迅速增加,而不會想到隨后又大大減少。
4、生態系統的組成一定要有生物和環境。如一條魚、一個魚群就不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一個池塘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5、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所以必須有生產者才能成立。如草→兔→狐是一條食物鏈,但兔→狐就不是一條食物鏈。
《生態系統》教案 篇13
本課內容位于蘇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第2課。在第1課介紹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后,在第2課安排了探究活動,通過調查進一步鞏固生態系統的組成。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我的家鄉大興安嶺的一組優美的風景圖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進行了復習;再用惠蔭園的一組照片提出問題“惠蔭園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激起學生探究的激情,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惠蔭園內進行了科學調查,調查惠蔭園內各種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合作探究整理完成調查報告,對調查的結果整理分析、得出結論。
通過調查惠蔭園生態系統,感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整理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合作實踐中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之一---調查的方法和過程,通過學生觀察、實踐活動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進行了知識的重新建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讓學生從心底里面產生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從學中得到樂趣,進而轉化為“愛學”、“會學”,從小學會“愛科學、學科學、做科學”。
充分利用了惠蔭園的教學資源,把課堂延伸到整個校園,將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把書本抽象的概念變成了直觀概念,對生態系統的理解更深入,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激情,促進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生態系統》教案 篇14
在上生態系統這節課時,在課堂上引入了幾個與知識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資料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這幾個資料是:資料一、在草原的一個大牧場上,牧民放養著很多馬、牛、羊等家畜,這里還生活著鷹、狼、兔、蛇、鼠、食蟲鳥、食草昆蟲等動物。這一片草長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們齊心協力,大量獵殺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丟失了,可牧民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草地被嚴重破壞了,牧場上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同樣的在草原的一個到牧場上,本來青草茵茵,蟲飛鳥鳴,牛羊成群,一片生機昂然,由于連續的干旱天氣,大片草原變成了干地,牧場上也不能放養這么多家畜了。
資料一
1.在某一地區,由于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數量劇增。如果兔的數量無限增加下去,必然會將草吃光,將樹皮啃掉,生態系統就有崩潰的危險。但是,兔的數量增多,能夠捕食兔的狐、鷹等動物就有了足夠的食物,數量也增多了,結果兔被大量捕食,數量也就減少下去,整個生態系統仍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2.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由于大規模開墾西部草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失去保護,終于導致一場“黑風暴”事件,刮走了3億多噸土壤,全國冬小麥一年減產50多億公斤。
資料二
1.印度北部山區由于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20xx多人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2.在某地區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來喂食肉雞,使得該地區的青蛙幾乎瀕于滅絕,結果黏蟲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
3.1953年,日本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癥”和人的“水俁病”,成群的家貓狂奔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該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進入水體引起的。汞在水體中沿著食物逐級富集,水體→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石斑魚→肉食性鱘魚和鯰魚→人或貓。鯰魚體內含汞量達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
資料三
1.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桑基魚塘“,使桑、蠶、魚的生產相互促進。
2.“北大荒”之稱由來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詩人曾賦詩描繪“北大荒”情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1947年解放軍第一支墾荒部隊開進北大荒腹地,創立了第一個“公營農場”,50年代中期王*將軍率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投身墾荒事業,90年代十數萬省內外農民揮汗黑土地,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1998年,墾田產量86.85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8.86%,糧食商品率達84%。
《生態系統》教案 篇15
在新教材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這一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既了解不同的生態系統;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本節課的概念性知識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明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樹立學生保護環境,愛護生物圈的環保理念。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由此在教學目標制定中我把本節課定位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為基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難點,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重點。
在教學目標落實中做到了,通過多媒體展示生物圈范圍示意圖及圖片觀察生物圈范圍示意圖,學生能掌握生物圈的范圍。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學生觀察圖片并閱讀課文P28-29頁圖文內容,闡述每一種生態系統特點和作用,以“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為題,選代表用口頭作文的形式表達。做到了學生能了解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但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學生理解還是不透徹,原因是以“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為題,選代表用口頭作文的形式表達,每一種生態系統特點和個認識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后,學生往往難以從這個認識過程飛躍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需要老師給以適當的指導,時間不夠,指導不到位,不能有效調控。